青霉素及青霉素注射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素及青霉素注射剂
【摘要】如今,青霉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学习青霉素的发现过程、作用机理、使用范畴、不良反应以及青霉素在我国的使用情况,进一步了解青霉素注射剂的作用与用途、用法用量、药效学、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关键词】青霉素注射剂青霉素注射剂
1.青霉素
青霉素是B-内酰胺抗生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

其钠盐或钾盐均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有吸湿性,易溶于水、生理食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微溶于乙醇,且易失效,不溶于脂肪油或液状石蜡,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遇酸、碱、氧化剂、重金属等也易失效,尤其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极快。

1-1.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是英国细菌学家。

1922年,他发现人的眼泪、唾沫及感冒后的鼻涕里都含有一种能溶解细菌的物质,并为它取名为溶菌酶。

1928年夏天,弗莱明发现其中一只培养皿内的霉菌有点特别,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但远处的细菌却正常生长。

分析后发现,该霉菌能杀死炭疽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凶猛的革兰氏阳性菌,而革兰氏阴性菌如痢疾杆菌、流感杆菌、伤寒杆菌等都不受影响。

根据长期研究溶菌酶的经验,弗莱明推断这种霉菌一定是产生了一种抗菌物质,而这种抗菌物质有可能成为击败细菌的有效药物。

1929年6月,弗莱明把这种青霉菌分泌的抗菌物质称为青霉素[1]。

1-2.青霉素作用机理
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
杀菌作用。

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2]。

其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1-3. 青霉素使用范畴
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

②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

③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炭疽。

⑤破伤风、气性球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⑥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

⑦钩端螺旋体病。

⑧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

⑨李斯特菌感染。

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1-4. 青霉素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包括荨麻疹等各类皮疹、哮喘发作等和血清病型反应;过敏性休克偶见,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予以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及使用肾上腺素、糖皮激素等治疗措施。

(2)毒性反应:少见,但青脉滴注大剂量本品或鞘内给药时,可因脑脊液药物浓度过高导致抽搐、肌肉阵挛、昏迷及严重精神症状等(青霉素脑病)。

(3)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时可由于病原体死亡致病状加剧,称为赫氏反应;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患者,系治疗后梅毒病灶消失过快,而组织修补相对较慢或病灶部位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

(4)二重感染: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萄、革兰阴性杆菌或念珠菌等二重感染。

⑤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钠可因摄入大量钠盐而导致心力衰。

2.注射剂
2-1.注射剂的概念
注射剂俗称针剂,系指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

注射剂由药物、溶剂、附加剂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注射给药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临床给药途径,是临床应用中最广泛的剂型之一。

2-2.注射剂生产过程
注射剂的一般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和容器的前处理、称量、配置、过滤、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3]。

总的流程由注射用水的制备、安瓿的前处理、注射液的配置及成品的制备四部分组成,制备过程的环境区域划分为控制区域洁净区。

3.青霉素注射剂
青霉素注射剂是青霉素众多剂型中常用的剂型之一。

下面,我来介绍击中常见的注射用青霉素药物。

【作用与用途】
氨苄青霉素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毒性极低。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效力较低,对草绿色链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或略强。

对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放线菌其效能基本和青霉素相同。

对肠球菌及李司忒菌的作用则优于苄青霉素。

对耐药葡萄球菌及其它能产生青霉素酶的细菌均无抗菌作用。

对革兰阴性菌有效,但易产生耐药性。

主要用于伤寒、副伤寒的治疗;也用于泌尿道、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
成人肌注剂量为每日 2~4g,分4次给予;静脉给药剂量每日 4~12g,分 2~4次,每日最高剂量为 16g。

小儿肌注剂量为每日按体重 50~100mg/kg,分4次;静脉给药剂量每日按体重 100~200mg/kg,分 2~4次,每日最高剂量为按体重 300mg/kg。

足月产新生儿按体重每次 12.5~50mg/kg,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推注;出生后前 48小时每 12小时一次;第3日~2周每 8小时一次,以后每 6小时一次。

早产儿第一周、1~4周和 4周以上按体重每次 12.5~50mg/kg,分别为每 12小时、8小时和 6小时一次。

【药效学】
参阅青霉素。

氨苄西林对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包括厌氧菌)的抗菌作用基本与青霉素相同,但对粪球菌的作用较后者为弱。

革兰阴性细菌中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等皆对本品敏感。

多数大肠杆菌及某些志贺菌属也对本品敏感,但后者可迅速出现耐药性。

氨苄西林对军团菌和胎儿弯曲杆菌有抗菌作用。

除脆弱类杆菌外,其余厌氧革兰杆菌多对本品敏感。

【药动学】
肌内注射 0.5g氨苄西林,0.5~l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药峰浓度为 12(7~
14)μg/ml;6小时的血药浓度为0.5μg/ml。

静脉注射0.5g后15分钟和4小时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7和0.6μg/ml。

空腹口服 lg,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为 7.6μg/ml,6小时的血药浓度为 1.1μg/ml。

T1/2为 1.5小时。

新生儿和早产儿按体重肌内注射10mg/kg 和25mg/kg后l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20和60μg/ml,T1/2为1.7~4小时。

本品分布容积为0.28L/kg。

蛋白结合率为 20~25%。

12~50%的本品在肝内代谢。

氨苄西林的肾清除率较青霉素略缓,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部分通过肾小管分泌[4]。

【不良反应】
本品可致过敏性休克,皮疹发生率较青霉素为高,有时也发生药热。

;注射前必须做皮试。

【作用与用途】
主要用于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如绿脓杆菌败血症、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也用于儿童绿脓杆菌脑拮炎、乳突炎及腹腔和女性生殖道感染。

【用法用量】
尿路感染:4~8g/d,分3~4次静注或肌注。

系统感染和严重的尿路感染:1日量为200mg/kg,分次静滴。

绿脓杆菌系统感染:1日量为400~500mg/kg,分次静注或连续滴注。

儿童尿路感染:1日量为50~200mg/kg;系统感染1日量为300~500mg/kg,用法如上。

本品亦可作胸腔或关节腔内注射,重症可加大剂量(不宜超过每日40g)。

【药效学】
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类似氨苄西林但稍弱。

肠球菌对本品较不敏感。

对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

对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谱较氨苄西林为广,包括绿脓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部分沙雷杆菌、部分肠杆菌以及部分拟杆菌等。

但多数的绿脓杆菌株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只有高浓度时方有可靠抗菌作用。

对厌氧菌也有一定作用。

【药动学】
静注5g,血清药浓度≥300μg/ml,但迅速下降,半衰期约1小时,血清蛋白结合率约50%。

进入体内的药物,约90%由尿排泄。

肌注1g,尿药浓度于2小时达峰值,可达几千μg/m1,对治疗尿路感染极为有利。

本品有一定量透过血脑屏障,在胆汁中的浓度约与血清浓度相等。

【不良反应】
(1)与青霉素相似,主要以过敏反应为多见,且与其他青霉素类药物有交叉过敏反应,应用前须作本品或青霉素过敏试验,方法同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2)大剂量静脉给药林致抽搐等神经系统反应,血药浓度过高可发生急性酸中毒,电解质代谢紊乱。

偶见血清转氨酶升高,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肝肿大伴压痛的轻型无黄疽型肝炎症状,活检显示点状肝细胞坏死。

(3)本品林致血小板功能异常或干扰其他凝血机制而引起紫瘢、出血反应,多见干肾功能减退患者[5]。

3-3.注射用苄星青霉素
【作用与用途】
注射用苄星青霉素属注射剂,可用于风湿病时预防链球菌感染,也可用于治疗对青霉素G敏感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或作预防感染用(如风湿病患者预防链球菌感染)。


品不能代替青霉素G用于治疗重症急性感染。

【用法用量】
临用前加适量灭菌注射用水使成混悬液。

肌内注射,成人一次60万~120万单位,2~4周1次;小儿一次30万~ 60万单位,2~4周1次。

【药效学】
苄星青霉素为青霉素的二苄基乙二胺盐[6],其抗菌活性成分为青霉素。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

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和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厌氧菌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抗菌作用差。

【药动学】
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后,青霉素徐缓释放并被吸收。

成人肌内注射240万单位后,14天的血药浓度为0.12mg/L;青霉素血清蛋白结合率为60%,在组织和体液中分布良好。

青霉素主要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新生儿和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本品经肾小管排泄减少。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青霉素所致的过敏反应在应用本品与均可能发生,其中以皮疹等过敏反应为多见,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和血清病型反应等少见,严重者如过敏性休克偶见。

(2)二重感染: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念珠菌二重感染。

3-4. 注射用青霉素钠
【作用与用途】
注射用青霉素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强大的杀菌作用,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脓肿、菌血症、肺炎和心内膜炎等。

【用法用量】
与一般青霉素的用法用量基本一样。

成人肌注,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静滴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

小儿肌注,按体重2.5万单位/千克每12小时给药1次,静滴每日按体重5万~20万单位/千克,分2~4次给药。

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千克肌注或静滴,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者使用常规剂量不需减量,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应延长给药间隔或调整剂量。

【药效学】
注射用青霉素钠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

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

【药动学】
肌内注射后,0.5小时达到血药峰浓度,肌内注射100万单位(600mg)的峰浓度为20000单位/L(12mg/L)。

新生儿按体重肌注青霉素2.5万单位/kg(15mg/kg),经0.5~1小时后,平均血药浓度约为22mg/L,12小时后即降至9.6~19.2mg/L。

成人每2小时静脉注射本品200万单位,平均血药浓度约为19.2mg/L。

于5分钟内静脉注射500万单位(3g)青霉素,给药后5分钟和10分钟的平均血药浓度为400mg/L和273mg/L,1小时即降至45mg/L,4小时仅有3.0mg/L。

【不良反应】参照青霉素的不良反应。

3-5. 注射用青霉素钾
【作用与用途】
主用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亦用于放线菌及钩端螺旋体等感染。

临床上主要用于葡萄球菌病、坏死性肠炎、慢性呼吸道、球虫等疾病。

【用法用量】
肌内注射,每1kg体重禽 5万单位/次,一日2~3次,连用 2~3日。

临用前,加灭菌注射用水适量使溶解。

【药效学】
青霉素钾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7],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

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药动学】
肌内注射后吸收迅速,约0.5h达血药峰浓度,对多数敏感菌的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6~8小时。

【不良反应】
与青霉素一样,会出现过敏反应、毒性反应、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二重感染,另外,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大剂量青霉素钾可导致高钾血症。

4.结语
青霉素作为低毒高效的抗生素,在我国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由此也带来青霉素的滥用现象,例如过量使用青霉素而产生青霉素药物耐受、致死等。

因此,研发新剂型的同时,合理使用青霉素也是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