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宋诗特点_关于_以文字为诗_以议论为诗_以才学为诗_的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评论写作真题:严羽《沧浪诗话》中: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评论写作真题:严羽《沧浪诗话》中: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评论写作真题:严羽《沧浪诗话》中: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严羽《沧浪诗话》中指出: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你怎么看?请结合具体作品来论述。

诗歌文体的考察,第一个层面名词解释类的考察。

比如书名和作者的对应,流派的代表人物,各种诗说的理论,从江西诗派、茶陵派、公安派、竟陵派、性灵说、肌理说等等,名目繁杂。

这个层面以名词解释和填空题为主。

第二个层面是作品赏析类的考察。

就是根据一篇诗歌来进行赏析。

这类题目要求既能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读懂作品,又要展示出考生自己在阅读的宽度和深度,还要体现自己的文学技巧方面的修养。

第三个层面就是文学史层面的考察。

唐诗和宋诗是其中的重点。

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诗分唐宋”在钱钟书的《谈艺录》中曾经论述过二者之间不能简单以朝代分,而是以风格分的看法,比较辩证。

本人认为可以为不刊之论。

这道题目以严羽《沧浪诗话》的评价来考,相对而言,难度并不大。

只要对宋代诗歌的整体脉络把握住就可以解决。

以文字为诗,指的是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诗作。

他们对语言锤炼,点铁成金,探索出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后来被梁启超讥讽为“鹦鹉名士”。

)这就要求把江西诗派的内容和表达讲清楚。

以才学为诗,指的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诗作。

苏轼本人读书甚多,才气逼人。

诗中用典多,但不凝滞,用了很多比喻,体现了个人才气。

要结合具体作品。

以议论为诗,指的是以朱熹为代表的诗作。

这类诗注重思想和道理的表达。

根据以上思路框架,大家自己练笔,欢迎留言讨论。

有小钱钱的同学,可以私信发文指导修改。

欢迎大家关注公益直播: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每周六晚上七点,复习陪伴。

宋金元文论疑难问题解答

宋金元文论疑难问题解答

宋金元文论疑难问题解答欧阳修诗文论选录1.学习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诗歌理论,应注意哪些内容?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著名诗文作家和诗文论评论家。

晚唐以来,文风卑弱不振、华丽骈偶,需要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进行全面革新,虽宋初已经有人倡导革新,但成绩不大,一直到欧阳修,宋代古文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风格。

这与欧阳修的创作实践和古文理论不无关系。

学习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诗歌理论,请注意以下几点:一、欧阳修的文道关系论;二、“诗穷而后工”说;三、欧阳修的诗歌意境观点;五、影响。

2.欧阳修在文道关系上有什么样的见解?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承嗣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片面追求文辞。

他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

但他不重道轻文,他对吴充文章评论说是“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立论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在文。

欧阳修更注重道的实践性。

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而是人“弃百事不关于心”,不能在实践中“充道(使本身道得以充实)”。

他从生活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后代的古文理论。

总之,对文道关系的解释,欧阳修形成了自己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心的古文理论。

3.应该怎样理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

“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

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浅谈宋诗的特点

浅谈宋诗的特点

浅谈宋诗的特点
宋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宋诗以其独特的精神世界以及深情的情调,深深吸引了众多读者。

本文将从宋诗的表达方式、诗歌形式、诗风和主题内容等几个方面,论述宋诗的独特特点。

首先,宋诗在表达方式上拥有着独特的风格。

宋诗既有柔美的文笔,又有优美的叙述,融合了抒情、禅趣、诙谐等元素。

它以贴切的描绘和优美的形象,把具体的事件变为抽象的意象,表达出一种浓烈的情感。

其次,宋诗在创作形式上有着自己的风格。

宋代的诗人注重形式,大多以绝句、律诗、长短句等形式创作诗歌,多以四言八句或六言十二句为主,也会使用五言句式来写长诗。

诗人还在书写形式上注重审美,采用对偶、叠句、押韵、抑扬等方式来组织语言,使其内部有节奏感。

此外,宋诗的诗风也具有独特性。

宋代的诗歌多以感伤为主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作为创作的主调,会把一个复杂的事件表达为抒情的语言,并以浓郁的气氛表达苦涩的情绪。

最后,宋诗的主题内容也具有显著的特点。

宋代的诗人主要从四大题材来创作,即抒怀、爱国、抒情、人物,主要涉及历史、生活、思想、礼仪等诸多领域。

宋诗常常会刻画出生活中的细节,用情感的形式来描述自然界中美好的一面,并使用寓言的手法来讽刺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公正和社会恶习。

以上是谈论宋诗的独特特点。

可以看出,宋诗以其柔美的文笔、优美的叙述、审美的形式、感伤的诗风和多样的主题内容,深深吸引了无数读者,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完美的杰作。

宋诗散论——谈宋人以文为诗爱国诗及诗与画的关系

宋诗散论——谈宋人以文为诗爱国诗及诗与画的关系

宋诗散论——谈宋人以文为诗、爱国诗及诗与画的关系一倘要谈宋诗,我们还得提一下它与唐诗的关系。

因为宋诗是唐诗的继续和发展。

没有唐诗,宋诗便无所师承。

但唐诗相对说比较容易谈,宋诗则不容易谈。

你说唐诗成就大,人们没有争议;说宋诗成就大,人们就有争议。

这争议不仅指现在,而且早在南宋就开始了。

一直延续到今天,前后达七百年之久。

宋诗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高是低?便随着朝代的更迭常常起变化,甚至到今天仍然没有定论。

南宋严羽是首先出来非难宋诗的。

他说:“唐人与本朝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稍后是刘克庄。

他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宋诗“皆为文之有韵者尔”。

1到明朝的前后七子则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连杜甫以后的诗都不看。

在他们的眼睛里压根儿没有宋诗的地位。

2杨慎还说:“宋诗信不及唐”,“唐诗人主情,去三百篇近;宋诗人主理,去三百篇远。

”3更为偏激的莫过于屠隆。

他说:“读宋而下诗闷矣,其调俗,其味短。

”4但是明人对宋诗的评价也并非完全一致。

后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便是从抑宋到伸宋,晚年才悟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

6从而肯定了宋诗的成就。

都穆的态度更为鲜明,他说:“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也。

”7晚明公安派袁宏道还认为宋诗不比唐诗差,苏轼也并不比李白逊色。

8袁宏道对宋诗的评价这样高,那是因为他看到明人尊唐却又写不出自己的特色来的一种革新要求。

但这革新要求由于历史条件不成熟,自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我们从袁氏兄弟的诗歌创作实践来看,的确写得很有生气。

可谓清新流丽,却嫌空疏不够深厚。

尽管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还是无法纠正明诗的弊端。

那么,清朝的人对宋诗的评价又是怎样呢?一句话,仍然争议不休。

素负盛名的王士祯虽则推许宋诗,还赞扬过王安石,说他是宋代诗坛巨擘。

可是他还是尊唐的。

他为自己的神韵派张目,专取冲和淡远的唐诗编了一部《唐贤三昧集》,目的就是提倡唐诗。

浅谈宋人的以文为诗

浅谈宋人的以文为诗

浅谈宋人的以文为诗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说:“以文为诗,始自昌黎(韩愈),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赵翼的这一段话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苏诗的特征及成就,认为苏轼继承唐代韩愈,开创了以文为诗的新局面,成就了宋诗以文为诗的独特景观。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论述方便,在本文里首先略谈“以文为诗”的渊源及其历史背景,然后讨论苏轼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成就。

一、“以文为诗”——宋调形成的历史渊源对“以文为诗”的批评,实自北宋黄庭坚始。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黄曾说:“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

”他以为“诗文各有体”,故作法也不同,诗有诗的作法,文有文的作法,不得混同。

以此为出发点,他批评韩愈的“以文为诗”,也批评杜甫的“以诗为文”,因为混同了两种文体的不同作法,“故不工尔。

”后来清代的赵翼没有批评以文为诗“不工”,而是认为这一做诗的方法,实是宋诗对唐诗一种艺术上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构成了宋代诗歌一种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以为,这一看法,既具有科学的辩证法,又符合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很有见地的。

“以文为诗”,大体上说,就是南宋严羽批评宋诗的“以文字为诗”(参见《沧浪诗话·诗辨》)。

是指以作散文的某些手法(尤其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来作诗。

严羽是中国古代诗论大家,他不仅熟知宋诗,而且对唐诗有深厚的修养,《沧浪诗话》可以说是在对比宋诗过程中,对唐诗创作经验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正因为如此,严羽虽然极力贬低宋诗,但他所说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却是相当准确地概括了宋诗的总体的艺术特征的。

需要说明的是,“以文为诗”作为对总体的宋诗的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后人逐渐总结归纳出来的,它有一个逐渐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以文为诗”这一艺术手段,虽然早在中唐时代产生的韩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将“以文为诗”当作一个诗歌创作上的问题来加以反对或者赞成,却始于北宋中叶[1]。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最新资料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最新资料

以文字为诗, 以议论为诗, 以才学为诗宋代是一个诗、文、词都高度繁荣的时代,但与文、词相比,文人作诗不仅更为普遍、数量更多,而且以“无意不可入”的态度,造成了诗的更为广阔的涵量与更为丰富的内容。

宋诗的艺术风貌尤为突出,最鲜明地与处于诗歌鼎盛期的唐代之作形成对比和参照。

清人吴之振在《宋诗钞序》中就曾这样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得,皮毛尽落,存”。

而五十年精神犹前,缪彦威先生在《论宋诗》中也已经扼要地指出宋人“变唐人之所己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发”。

虽然自宋迄清,抑宋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但今天,我们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宋诗确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与唐诗一同构成了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史上的并峙双峰。

那么,与唐诗相比,宋诗到底有哪些特色和风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来看看唐诗最鲜明最为人称道的风格特点,这样才有便于形成二者之间的对比,我们也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宋诗焕发的独特光芒。

我们读唐人诗作,会觉得它们处处洋溢着饱满、炽热的感情:有令人鼓舞的雄壮,如盛唐诗歌的一大奇景――边塞诗;有令人凄怆的哀艳,如数量众多的闺怨诗;有令人低徊的缠绵,如晚唐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诗风;有令人痛苦的感伤,如杜甫、白居易等忧国忧民的社会派作风……这些流露在外的充沛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读者很容易便淹没在诗人掀起的情感波澜下。

然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在宋诗里面则似乎很难找到。

宋代诗人们往往并不放纵自己的情感,他们善以一副清醒的面孔和老成的姿态,或工稳、冲淡地描写山水风物,或冷静地向你阐发自己的政治见解与人生感悟。

这种理性化、议论化的基本特征在经过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构建后,又被苏轼、黄庭坚、陈师道诸人推向极致并加以规范,因为他们的作品强调心灵的自守、主体意识的高扬和精神世界的扩张。

虽然在南宋出现了心灵开放、向现实世界回归的倾向,但这主要来源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家国之恨迫使诗人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从而创作出大量慷慨激昂的诗篇。

宋代文学题库

宋代文学题库

宋代文学题库宋代文学题库一填空题1.宋初晚唐体詩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禹偁。

2.元人方回《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划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这就是“宋初三体”。

3.宋初“西昆体”以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4.宋初,由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更弥漫一时,九僧,林逋是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们向来合称_晚唐体_。

5.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知滁州,并写了著名的政文《_朋党论_》,文中认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6.我国第一部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评论“诗话”的形式,继之而起的有陈师道的《后山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等7.“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出自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_》。

8.宋代文赋的代表作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等。

9.清末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认为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指出了其词风在两个方面的影响。

10.“苏梅”指的是北宋两位齐名的诗人_苏舜钦__和梅尧臣。

11.王安石晚年七绝雅丽精绝,人称为“王荆公体”。

12.《蔡宽夫诗话》记载了北宋诗人王安石关于诗歌用典的意见:“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必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在北宋词人中,被认为是“尤工于羈旅行役”者是柳永。

13.词家向来欧晏并种,欧指欧阳修,晏指晏殊。

14.《珠玉集》的作者是晏殊;《片玉集》的作者是周邦彦;《漱玉词》的作者是李清照。

15.张先《天仙子》词中有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连同另两句有“影”字的词句,其雅称即张三影。

16.北宋词人中,以善于写“影”而著称的是张先。

17.把边塞诗的内容带进词的领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和开阔的风格的作家范仲淹。

18.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的著名词人是苏轼。

19.据说苏轼曾戏呼秦观为“山抹微云君”,这是因为他的《满庭芳》曾经名动一时。

宋代文学试题(宝鸡文理学院题库)

宋代文学试题(宝鸡文理学院题库)

一、填空题1.南宋严羽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2.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词人是晏殊,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人是,善于写影的词人是张先。

3.北宋中后期词坛有两大创作群体,一是苏轼为首,黄、秦等苏门后学;(苏在熙宁、元间,黄、秦在元祐间。

陈师道:“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

”);二是周邦彦为首,曹组、万俟咏等大晟词人群。

(周在崇宗间)南宋词坛也是沿着苏、周这两种方向发展。

4.杨万里提倡“师法自然”,其诗歌创作被称为“诚斋体”。

5.范成大诗歌中价值最高的是和他的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6.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

7.写出陆游《书愤》一诗的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9.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10.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12.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13.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

黄庭坚<<寄黄几复>>1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1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7.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18.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9.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0.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1.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求冯延巳的鹊踏枝22.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23.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24.郴山幸自绕郴水,为谁流下潇湘去?25.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26.李煜词《相见欢》中写道: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7.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寓有深意的名句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文字_才学_议论_关于苏黄_以文字为诗_以才学为诗_以议论为诗_的若干思考

文字_才学_议论_关于苏黄_以文字为诗_以才学为诗_以议论为诗_的若干思考
注释: ①严羽著. 郭绍虞释. 沧浪诗话校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 第 26 页. ②方东树. 昭昧詹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年, 卷十一, 236 页. 第 ③叶燮, 薛雪, 沈德潜. 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啐语. 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79 年, 9 页. 第 ④赵翼. 瓯北诗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 56 页. 第 ⑤张戒原著. 陈应鸾笺注. 岁寒堂诗话笺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卷十, 58 页. 第 参考文献: [1] [宋] 黄庭坚撰. 刘尚荣校点. 黄庭坚诗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2] [宋]苏轼撰. 施元之, 顾禧注. 施顾注东坡先生诗. 北京: 北京图 书馆出版社, 2004. [3][元]方回. 瀛奎律髓. 清康熙 51 年刻本. [4]周裕锴. 宋代诗学通论. 成都: 巴蜀书社, 1997. [5]王力. 王力近体诗格律学. 山西: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6]王水照等. 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 复旦大学出 版社, 2001. [7] 钱钟书. 谈艺录.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③Leabharlann 味。但苏轼的议论就有一些写的相当出色的。如 《石苍舒醉 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 诗: 姓名粗记可以休。直接表露诗人 ” 对于人生的某种认识。 又如他的 《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 诗: 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 在全篇的议论中蕴含自己一生的悲凉。 苏轼也写作了大量与 禅师交往的诗作, 在这些诗作中, 往往绝少意象, 不过苏轼却 以其富有智慧和禅意的议论文字, 使诗歌有禅趣而无禅障。 如苏轼的 《书焦山纶长老壁》 “法师住焦山, 诗: 而实未尝住。 我来辄问法, 法师了无语。 法师非无语, 不知所答故。 君看头 与足, 本自安冠履。譬如长须人, 不以长为苦。一旦或人问, 每睡安所措。归来被上下, 一夜无著处。 辗转遂达晨, 意欲尽 全诗无景无象, 只借一小故事表达一种禅思理趣。揭示出有 意于物反倒为物所碍, 不如无意于物而达到物我同在的境界 这一哲理。 由对以上苏诗的分析, 可见议论确实是苏诗的一大特色。 苏诗的议论并非都很成功, 但总体来说, “以议论为诗” 在 上, 最成功的当是苏诗。他能自觉的发现与议论相对应的形象, 即使是绝少意象运用的纯议论诗, 也因为诗人对人生深层次 的体会, 过人的悟性和修养, 显得精辟透彻, 幽默生动而涵义 深远。苏诗中贯穿其中的议论只是形式, 诗人借此抒发的哲 理才是目的。 正是在这些亦庄亦谐富有哲理、 禅意的文字中, 诗人和读者都得到了最大的心灵满足。诚如钱钟书在 《谈艺 以筋骨思理见胜。苏诗的议论是值得肯定的。 ” 通过以上对苏黄 “以文学为诗, 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 的分析, 可以看出宋诗有它特殊的艺术标准, 宋诗可以直接说 理, 发表议论以及崇尚才气和学问。虽然严羽对宋诗的批评 几成为后世公认的批评, 但是应该看到严羽是站在唐诗的立 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 我们不能用一种文学的艺术标准来衡 量另一种文学, 诗无定法, 诗歌应该以其艺术成就论其优秀与 否, 而不应该以其表现手法论其高低。

也论宋诗特点_关于_以文字为诗_以议论为诗_以才学为诗_的若干思考

也论宋诗特点_关于_以文字为诗_以议论为诗_以才学为诗_的若干思考

第26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7月 Vol. 26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4────────── 收稿日期:2003-10-15作者简介:董朝刚(1950-),男,河北滦县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10 - 也 论 宋 诗 特 点 ——关于“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若干思考董朝刚(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

但这还不够,需要以辨证观点对宋诗进行具体、深层的分析,追寻其有别于传统诗歌的独特风貌及其深层特质。

关键词:宋诗;议论为诗;才学为诗;以文为诗;诗话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4-0010-04诗歌是中国文学传统中最深层次的堡垒,是传统艺术宫殿中的王座,它发展到唐朝,可谓登峰造极。

由唐入宋,中国的文学艺术之神已从贵族的殿宇逐渐步入世俗社会,诗歌也在士大夫典雅吟唱的大趋势中表现出更多的世俗化、市井化倾向,逐步形成了一个在诸多方面都与唐诗相对立的创作体系。

这种体系虽然不能完全脱离汉唐诗歌的艺术基础,但在整体上却体现着鲜明而又统一的类型特征,成为传统诗歌史上的一段独特的艺术存在。

对宋诗在诗史上这段独特艺术存在的评价,自陈师道、严羽发难以来的九百年中,纷纭未休。

但严羽《沧浪诗话》中对宋代“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

其实,刘克庄对宋诗“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1]的批评,也与严羽此话相仿佛。

其中对“以议论为诗”的攻击最甚,把它作为一种完全错误的倾向而加以根本否定。

诗可不可以议论,这个问题无论是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还是从诗史的演进过程讲,答案都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诗不但可以议论,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也是宋诗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梳理】——绪论·宋代文学

【知识梳理】——绪论·宋代文学

【知识梳理】——绪论·宋代文学第五遍宋代文学绪论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

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

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

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

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也谈宋诗的特点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也谈宋诗的特点
■墨墨
以 文 字 为 诗 , 议 论 为 诗 , 才 学 为 诗 以 以
也谈 宋诗 的特 点
管 艺婷
( 京 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 苏 南京 南 江 摘 要 : 诗 是 我 国 古 典 文 化 长 廊 中 的 一 份 珍 奇 异 宋 209) 107
的诗 歌均 带 有 了沉 郁苍 凉 的爱 国主义 情 感 基调 。至 于南 宋 后 期 以姜 夔 为代 表 的一 部分 江 湖诗 人 、 灵诗 人 , 们 四 他 的作 品大 多 反 映 了对 现 实 的消 极 态 度 , “ 调 ” 重 构 对 宋 的 并 不 成 功 。 加上 他们 师 从 晚唐 , 求 以清 新 刻露 之 辞写 再 要 野逸 清 瘦 之趣 , 似 唐 人 一 味 铺 洒 豪 迈 意 气 . 辞 丰腴 , 不 情 也 凸显 了宋 诗气 骨 瘦劲 之 美 。 既然 上 文 已经 提 到 了宋 诗 的基 本 特 征— — 议 论 化 、 理性 化 。 下 来 我们 将 着力 解读 。 钟 书先生 《 艺 录 - 接 钱 谈 诗 分 唐 宋 》 就 说 道 :宋 诗 多 以 筋 骨 思 理 见 胜 。 ” 初 文 坛 中 “ 宋 继 承 了 五 代 以 来 的 浮 靡 文 风 , 成 了 西 昆 诗 派 . 们 写 出 形 他 来 的诗词 藻 华 丽 , 内容 空洞 乏 味 。 到 欧 阳修领 导 的诗 却 直
宝 , 其 别 具 一 格 唐 诗
形 成 了 较 鲜 明 的 对 照 。 本 文 就 首 先 通 过 略 谈 唐 诗 给 我 们 的 最 主 要 的 印 象 .从 而 引 入 宋 诗 异 于 这 种 印 象 的 艺 术 魅
力 , 阐 明 了 宋 诗 主 议 论 、 理 趣 、 向 散 文 化 、 用 典 故 并 讲 倾 好 的 独 特 风 韵 , 这 同 时 , 论 证 了 严 羽 对 宋 诗 “ 文 字 为 在 也 以 诗 , 议论 为诗 , 才 学为诗 ” 以 以 的评 价 。 ‘ 关键 词 : 诗 宋 艺 术 特 点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名词解释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名词解释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名词解释“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是指将诗歌与文字、才学、议论等元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诗歌艺术形式。

“以文字为诗”指的是用诗歌的语言、结构和韵律来表现文字的美感和情感,强调文字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和表达力。

这种诗歌形式通常采用抒情、描写、比喻等方法,将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传达给读者。

“以才学为诗”指的是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才学和知识,强调诗人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

这种诗歌形式通常采用议论、抒情、描写等方法,将诗人的思考、感受和观点传达给读者。

“以议论为诗”指的是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现议论和思辨,强调诗人的思想深度和逻辑性。

这种诗歌形式通常采用比喻、象征、推理等方法,将诗人的观点和思考传达给读者。

这三种诗歌形式各有特点,但都强调诗歌的语言艺术和文化内涵。

它们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也为诗歌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第11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一、填空题1.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对宋诗特点的概括是:以________为诗、以才学为诗、以________为诗。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文字;议论【解析】《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2.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________,非关理也。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诗有别趣【解析】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中有一则名言:“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大意是:作诗要别有一副才调,与读书并无直接关系;诗要别有一番情趣与说理并无直接关系。

体现了严羽对于诗歌创作的独特心得。

二、名词解释1.《沧浪诗话》(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册。

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2.诗有别材(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

《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

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3.别材别趣(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别材别趣是宋代严羽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

宋代文学的特点、宋诗 (2013) -

宋代文学的特点、宋诗 (2013) -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 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 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 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 工也。”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 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 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 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合骀荡,岂不如在目前 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茂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 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 言外乎?” (《六一诗话》)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苏小姐道:“我也是个普通留学生,就不知道近代的旧诗谁算 顶好。董先生讲点给我们听听。” “当然是陈散原第一。这五六百年,算他最高。我常说唐 以后的大诗人可以把地理名字来概括,叫‘陵谷山原’。三陵: 杜少陵,王广陵—— 知道这个人么?——梅宛陵;二谷:李昌 谷,黄山谷;四山:李义山,王半山,陈后山,元遗山;可是 只有一原,陈散原。”说时,翘着左手大拇指。鸿渐懦怯地问 道:“不能添个‘坡’字么?” “苏东坡,他差一点。”


片雨过青天,山云归绝岭。
林际隐微虹,溪中落行影。
还看陇首飞,复爱山间静。
落日人烟少,寒云驿路微 。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1、《典论·论文》2、《文选序》3、《戏为六绝句》5、《与元九书》6、《送孟东野序》7、《六一诗话》8、《雪涛阁集序》9、《文赋》10、《诗品》11、《诗品序》12、《文心雕龙》13、《沧浪诗话》14、《闲情偶记》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6、《汉书·艺文志》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8、《论诗三十首》19、《答洪驹父书》20、《夕堂永日绪论》21、《答吴充秀才书》22、《仲兄字文甫说》23、《忠义水浒传序》24、《原诗》25、《书汤海秋诗集后》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7、《文选序》28、《答吕姜山》29、《人间词话》30、《楚辞章句序》31、《史记·太史公自序》32、《春秋繁露》33、《淮南子》34、《词源》36、《西游记题词》37、《论文偶记》38、《诗式》39、《答李翊书》40、《录鬼薄序》41、《论衡·超奇》42、《上崔华州书》43、《上人书》44、《书黄子思诗集后》45、《论词》46、《岁寒堂诗话》47、《论诗诗》48、《艺苑卮言》49、《曲律》50、《诗归序》51、《序山歌》52、《鬲津草堂诗集序》53、《儒林外史序》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55、《花部农谭序》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57、《复庄卫生书》58、《古谣谚序》59、《人境庐诗草自序》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1、在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2、孔子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伦理作用,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3、墨子所说的“三表”法,指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4、代表中国古代文论“诗教”传统正式形成的典籍是。

宋诗“以议论为诗”特征分析

宋诗“以议论为诗”特征分析

宋诗“以议论为诗”特征分析
李学永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至唐代,达到鼎盛时期。

而宋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另一座高峰。

但是由于唐诗已经达到无法超越的高度,无论艺术表现上还是内容题材上宋诗都无法与唐诗相媲美,所以宋人选择了另辟蹊径。

宋代诗人为了突破唐诗的束缚,自成一家,通过交融、借鉴、整合、改造,通过移花接木式的文学联姻,孕育出了一代"诗界维新"的奇葩,形成了"以议论为诗"的特征。

而这其中又以苏轼、黄庭坚的诗歌为代表,从而使宋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拟具体研究宋诗"以议论为诗"的起源发展,并探究该特征的形成因素,同时分析该特征的功过。

【总页数】2页(P108-109)
【作者】李学永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也谈宋诗的特点 [J], 管艺婷
2.也论宋诗特点--关于"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若干思考 [J], 董朝

3.宋诗“以议论为诗”特征分析 [J], 李学永
4.宋诗的"以议论为诗"浅探 [J], 刘潇艳
5.谈宋诗的“以文为诗主议论” [J],张耀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文学填空题及论述简答题

宋代文学填空题及论述简答题
1、中兴四大诗人是(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2、陆游诗影响南宋后期诗人()、()、()等人。P122
3、杨万里最著名的小诗是《晓行望云山》、《小池》等。
4、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三.简答
1、简述陆游诗歌的渊源。
2、简述范成大田园诗、使金纪行诗的主要特点。
4、(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
5、(陈与义)和(曾几)都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6、陈师道的诗歌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简答
1、简述“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2、简述江西诗派的演变过程。
四.论述
1、黄庭坚诗歌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
2、黄庭坚诗歌创作有哪些鲜明的艺术特点?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解释:山谷体
二.填空
1、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是指(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陈师道以冥心孤往的苦吟形成了(朴拙)诗风,正是“有意为拙”的典型例子。
3、曾季貍《艇斋诗话》说“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
3、(蒋捷)融合了辛、姜二派的长处,而自成一家。
4、清代浙西词派奉(姜夔)词为圭臬,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使(苏轼)、(辛弃疾)一时黯然失色。
5、“二窗”指(吴文英)、(周密)。
6、王沂孙最工于(咏物)。
7、张炎的词集名《山中白云词》,词风清雅疏朗,与白石相近,并称为(双白)。
二.简答
1、简述姜夔恋情与咏物词的特点。

欧阳修诗特点有什么

欧阳修诗特点有什么

欧阳修诗特点有什么欧阳修作为北宋的一个大文豪,写了许多的诗。

欧阳修的诗很有特点,内容多样化,形式结构新颖,在结合当时的生活,写出的诗都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欧阳修诗歌特点,希望能帮到你欧阳修的诗有什么特点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内容上可分三类:(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代表作有《食糟民》,《边户》等.(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其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 欧阳修的诗歌初步表现出了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已明显从宋初诗风的局限中摆脱出来,以较为宏大的创作格局、畅达健朗的风格意趣初步奠定了时代新风。

欧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欧阳修的诗歌有两大特点,一是以文为诗,一是以议论为诗。

欧阳修诗歌中最精彩的是以近体为主的短篇之作。

这类诗语言浅近自然亲切,意脉流畅连贯,对确立宋代平易自然的诗歌风格有开创之功。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虽然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诗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了腐败政治。

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

总的来看,风格是多样的。

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欧阳修诗歌《醉翁亭记》特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更是将情和景真正的融合在一起,至今都是脍炙人口。

主要描绘的是欧阳修在滁州担任太守的时候同友人出去游山玩水,途径的地方景色优美,春夏秋冬各有其美,山峰的秀丽并伴随着溪流声,山势高低起伏,醉翁亭便在此上方。

于是便开始了和朋友的尽情饮酒畅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7月 Vol. 26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4────────── 收稿日期:2003-10-15作者简介:董朝刚(1950-),男,河北滦县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10 - 也 论 宋 诗 特 点 ——关于“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若干思考董朝刚(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

但这还不够,需要以辨证观点对宋诗进行具体、深层的分析,追寻其有别于传统诗歌的独特风貌及其深层特质。

关键词:宋诗;议论为诗;才学为诗;以文为诗;诗话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4-0010-04诗歌是中国文学传统中最深层次的堡垒,是传统艺术宫殿中的王座,它发展到唐朝,可谓登峰造极。

由唐入宋,中国的文学艺术之神已从贵族的殿宇逐渐步入世俗社会,诗歌也在士大夫典雅吟唱的大趋势中表现出更多的世俗化、市井化倾向,逐步形成了一个在诸多方面都与唐诗相对立的创作体系。

这种体系虽然不能完全脱离汉唐诗歌的艺术基础,但在整体上却体现着鲜明而又统一的类型特征,成为传统诗歌史上的一段独特的艺术存在。

对宋诗在诗史上这段独特艺术存在的评价,自陈师道、严羽发难以来的九百年中,纷纭未休。

但严羽《沧浪诗话》中对宋代“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

其实,刘克庄对宋诗“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1]的批评,也与严羽此话相仿佛。

其中对“以议论为诗”的攻击最甚,把它作为一种完全错误的倾向而加以根本否定。

诗可不可以议论,这个问题无论是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还是从诗史的演进过程讲,答案都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诗不但可以议论,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也是宋诗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宋以后,时代和诗歌两方面的发展,都促使审美思潮由主、客体的统一逐渐向偏重于主体情感、意识的直接抒发演变,于是,“以议论为诗”的直抒胸臆式的表达范式越来越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从而成为一股不可遏止的审美潮流。

主要问题在于怎样“以议论入诗”。

宋人的议论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意象与议论的结合。

宋人以哲人之目光看待自然,常能捕捉到那些能够表现某种哲理的“对应物”。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通过主体的观察角度与客体的整体局部的关系,形象而明畅地揭示出具有对自然乃至社会的普遍意义的哲理,其实也正是苏轼本人假托庐山的认识论。

又如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描述自然界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竭力渲染风雨之迅疾、之气势,但又以轻松的笔触写出风雨的飘忽而去,一切归结于“无”的景象。

这里的“风雨”,既可看作是自然界的风雨,亦可看作是诗人对人生、社会之“风雨”的态度,深蕴着诗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处世哲学与人生理念。

苏轼之后,这种借助形象阐发议论表达哲理的诗颇为流行,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等,皆是以客体世界的“对应物”来象征某种哲理,使以议论入诗变得更成熟,更自觉。

宋诗议论的第二种方式是,完全不借助意象的情理的直接抒发。

这种情况有时易流于抽象、枯燥、乏味,所谓“味同嚼蜡”。

如梅尧臣《书窜》大部分内容是唐介奏章的改写,欧阳修的《南獠》几乎等同于一篇民族问题的调查报告,大可用一篇说明文字来取代。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宋诗中有些直接发论的也很出色,如苏轼的“世事徐观真梦寐,人生不信长坎坷”,(《送蔡冠卿知饶州》)就直接表露了诗人的某种人生态度,尤其后句对人生不得意者颇具魅力;“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石苍舒醉墨堂》)亦颇含哲理意味。

又如他的《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董朝刚:也论宋诗特点- 11 - 灾无难到公卿。

”完全以议论的口吻,极写一生之悲凉,全篇无象,却含无数之景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谓尽在其中矣!由对以上两种议论方式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以议论入诗,一是应将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综合表达,使议论能与生动的形象和深挚的感情在内在意义方面互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命意。

苏轼诗的议论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他能自觉地借助形象,使其议论增加了一种飘逸隽永、才气横溢、极富魅力的韵味。

当然,这种议论方式运用不好,就会出现浅率生硬的毛病,这在宋调形成初期表现得比较明显。

如梅尧臣《依韵和达观禅师赠别》共32句,前28句都在空发“我迹固尚贱,我道未尝轻”之类的陈腐议论,只是在最后才出现一角“徂征江浦上,鸥鸟莫相惊”的放情山水的形象,太微弱,太苍白,也太勉强。

白居易《与元九书》曾云:“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这类诗就是把“兴此”与“义彼”分得太明显,太生硬了。

当然,在宋调形成初期也有一些成功的议论,如欧阳修的名作《画眉鸟》即如此。

诗曰:“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形象优美动人,命意也十分深刻,堪称一首优秀的哲理诗。

二是议论本身应精辟警策,特别是纯议论的理趣诗更应短小精悍,发人深省。

如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表达了一个心胸开阔、眼界高远之人的绝大议论。

当然,苏轼诗中的议论更以精辟透彻富有哲理,幽默生动富有讽刺性而有口皆碑。

随着理语和禅语的大量入诗,宋诗中虽然出现如刘克庄所批判的“经义策论之有韵者也”[1]的现象,但总有一些“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2]“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3]的好诗,有理趣而无理障,有禅趣而无禅障。

要而言之,宋诗的议论好坏参半。

议论是形式,哲理是诗的内涵,议论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但哲理是议论中最深刻的内容。

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4];缪钺先生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5]关于“以才学为诗”,严羽大概主要是批评“以学问入诗”。

宋之后的文学走向,呈现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并进,艺术与学术并驰的趋势。

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在文学作品之外,还写了不少经学(包括小学)和史学著作,都堪称学者型的作家。

可以说诗人也学者化了。

这种诗人学者化的特点,势必影响到诗歌创作。

诗人们习惯于将才学溶入诗行,而读者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也反过来要求诗歌具有才学性。

欣赏者已逐渐习惯从典故和音韵、学问与才情的和声中感受和领略艺术美,也就是说,“才学”与“情性”组成新的审美客体而被时代所乐于接受。

因此,虽说“以学问入诗”总的说来属于一种不良倾向,但从宋诗的发展趋势来看,学问和诗毕竟不是水火不相容的,结合得恰到好处便会给诗歌平添一种诗思和韵味。

具体说来,“以学问入诗”包括喜用典故,好用故实,广征博引,出入典籍,言必有征,字必有据,以致补缀奇字,强争险韵等等。

曾季狸《艇斋诗话》评王安石诗“经对经,史对史,释氏事对释氏事,道家事对道家事”;赵翼《瓯北诗话》评苏轼诗“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抽右旋,无不如意”;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评黄庭坚诗“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

”寥寥数语,即道出了这些“宋调”典型代表人物的此种共同特征。

如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形容雪后之景曰:“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据说道经以项肩骨为“玉楼”,以目为“银海”,故“冻合玉楼”下接“寒起粟”,“光摇银海”下接“眩生花”。

可见,苏轼善以学问入诗已达到了何等精深的地步。

王安石对此赞叹不已,亦足见其在诗歌艺术方面与苏轼的志同道合。

而当读者一旦明白了其中的含意,确实就能得到一种更深厚的审美体验。

更何况苏轼这首诗,即使不明白其中的典故,将其理解为白描写景,即如康熙间纪昀评点《瀛奎律髓》卢氏广州刻本时所云,只是形容“地如银海,屋似玉楼”,也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写景之笔。

这正是“以学问入诗”恰倒好处时,高者能更深一层地契悟个中深奥,低者也不妨领会其基本含义。

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手法运用到创作中,可说是以学问入诗的典型。

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

”全诗多处用典,但安排非常自然,一气涌出,使人不觉其用典。

加之“桃李”二句造语工奇,意从境出,充分体现出黄诗独特的兀傲奇横、健朗峻洁的固有本色。

当然,这种手法也容易陷入前人窄小的天地里,靠乞讨前人的诗材诗料生活,甚至弄巧成拙,点金成铁,但这毕竟是少数。

总之,“以才学为诗”的产生,是由于诗歌发展的内在要求所致,特别是适应“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变革的需要。

散文化、议论化的变革,无疑都有利于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但另一方面它们又易于使诗显得松散、不含蓄,而“以才学为诗”恰恰从另一方面平衡了艺术形式的这种失重。

关于“以文字为诗”,历来附合者对此多以艰险、奇怪、生僻之字入诗来加以发挥。

若此,弊处更大,几无优点可言。

因为把许多艰涩的词语嵌入诗中,只能在读者的感发过程中设置重重障碍,甚而流入“以艰深文浅易”的邪路上去。

但“以文为诗”决不仅仅指表面的语言现象,它主要指失去诗的本质特点,而似乎变成有韵之散文。

这当属一种不良倾向,尤其体现在那些低劣的禅诗和理学诗上。

那些凡可被指称为讲义策论之押韵者,毫无诗味可言,纯是说理之文,只不过第26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12 -是为了加强宣传效果,把它按照诗的外部形式予以加工,使之便于上口罢了。

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将“以文为诗”一笔抹杀。

因为“以文为诗”有其诗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在中国文学的肇始阶段,诗和散文并无严格的区别。

如在《老子》、《庄子》等作品中,都具有诗的因素:诗的节奏、音律、音韵等。

如《老子》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6],与诗几乎无异。

而《诗经》、汉乐府等也都具有散文的因素:整齐与不整齐,偶行与奇行,口语的语言等。

如《君子于役》,就是由三言、四言、五言构成,其语法、语言等亦与散文大致相同。

以后,诗歌呈现着不断向“人为艺术”演化的趋势,日益排斥着散文化的因素,整齐排斥不整齐,韵排斥散,偶排斥奇,典雅排斥通俗,书面语排斥口头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