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的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价值
屹立于寺院的这座宝塔是金代一个名叫玄真的僧人主持筹建的。 但塔的第一层南面有比金正隆三年早33年的题刻,据此看来,此 塔实际寿龄比县志所载要早。明代成化五年(1469),浑源知州关 宗修葺了一次砖塔,并在塔身上嵌了一处当事人员的石刻。明万 历四年(1576)、清咸丰九年(1859)对小寺塔都进行过修葺。由于用 料考究建筑合理,虽经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历史上的几 次大地震,塔体仍完好无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直奉战 争,寺内为奉军所占领,僧被扫地出门,官兵肆意破坏,圆觉寺 狼狈不堪。日军侵占浑源后,除掠夺大批文物外,将正殿、配殿 全部拆毁,只剩下残墙断壁内的一座宝塔。解放初期在塔西南的 土丘上立着一通头臂皆断的石佛,此佛质地白细,衣纹流畅和谐, 在辽金塑像中当为上乘。所存木雕天王像刀工娴熟,雕刻优美, 是明代佳品。
龙华塔
地理位置
龙华塔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被誉为沪城“宝塔 之冠”的龙华塔,与龙华寺相对成立。塔身高 40.6米,为七层八角,砖木结构。塔内壁呈方 型,底层高大,逐层收缩成密檐。每层四面皆 有塔门,逐层转换,塔内楼梯旋转而上,供游 人登塔远眺。塔顶饰有七相轮,新铸塔刹重达 3.2吨,由复盆、露盘、相轮、浪风索等18个部 件组成。塔现楼阁式曲柱重金,飞檐面翘,檐 下悬有56个铜铃,风动铃响,姿态雄伟美观。
佛塔
分类
楼阁式塔 密檐塔 单层塔
楼阁式塔
佛宫寺释迦塔
龙华塔 罗汉院双塔
佛宫寺释迦塔
地理位置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 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 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建于辽清 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 (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 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 筑的典范。
单层塔
单层塔大多做为僧人的墓塔,有砖造的 也有石造的,平面多为正方形,但也有 六角、八角或圆形的,规模较小,高度 一般在3--4米以内。
神通寺四门塔
会善寺净藏塔 济南龙虎塔
神通寺四门塔
位于山东省历城县柳埠村青龙山麓神通 寺遗址东侧,建于隋大业七年(611),是中 国现存较早的石塔。塔平面呈正方形, 每面宽7.38米,四面各开一道小拱门。塔 高15.04米,单层,全部用青石砌成。塔内 有石砌粗大的中心柱,柱四面各安置石 雕佛像一尊,内部形式同中心柱型石窟 极为类似。塔的顶部为五层石砌叠 涩出檐。
上收成截头方锥形。顶上立刹,为方形 须弥座,四角饰以山花蕉叶,正中立刹, 拔起相轮,和云冈石窟浮雕塔刹完全相 同。全塔风格朴素简洁,同当时摹仿木 结构装饰的砖石塔完全异趣。
会善寺净藏塔
名称: 净藏塔(会善 寺净藏禅师塔) 分类: 佛塔 年代: 唐 位置: 河南登封 特点: 八角形平面的 亭式佛塔
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的苏州罗 汉院双塔是砖结构楼阁式塔,用砖模仿 木构件十分逼真,但风格与上海砖木混 合结构的龙华塔十分接近,都是八角七 层,也都相当瘦高,再加上比例极高的 铁铸塔刹和起翘很高的檐角,形象相当 清秀,代表了江南建筑风格。双塔下层 原都有附廊一圈,现已不存。双塔东西 对峙,相距十余米。塔北20米处中轴线 上有大殿遗址一处。
建筑详情
龙华塔内壁呈方型,底层高大,逐层收 缩成密檐。每层四面皆有塔门,逐层转 换,塔内楼梯旋转而上,供游人登塔远 眺。塔顶饰有七相轮,新铸塔刹重达3.2 吨,由复盆、露盘、相轮、浪风索等18 个部件组成。塔现楼阁式曲柱重金,飞 檐面翘,檐下悬有56个铜铃,风动铃响, 姿态雄伟美观。
建筑详情
名称单行: 崇圣寺千 寻塔 分类: 佛塔 年代: 唐 千寻塔 位置: 云南大理 特点: 密檐式砖砌佛 塔
建筑特色
塔檐越往上间距越小,自第三、四层起 逐层向内收束,最后集束于塔顶。因此 塔身的外形轮廓不是僵硬地直线向上, 而是微凸,形制与西安小雁塔相同。塔 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传说用 以镇压洱海中的龙妖水怪。塔下有明朝 黔国公沐氏楷书“永镇山川”四个大字, 每字纵横四丈,用文石凿成。塔的底层 高约13米。
建筑简介
河南登封净藏塔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建于唐天宝 五年(746),是最早的也是唐塔中极少见的 八角形平面的亭式塔。亭式塔取法于亭,都是 单层,多作高僧墓塔。净藏塔高约9.5米,下有 高大基台和不高的须弥基座,塔身八角各砌角 柱一,柱下连以横木,上连阑额,柱头上砌作 一斗三升斗拱,阑额上有人字拱。塔正面辟圆 券门,背面嵌铭石,两侧面有假门,四斜面浮 雕直棂窗,都忠实地模枋了木结构。塔顶原状 损毁较重,可以看出在砖砌的下檐上又有一层 缩小了的重檐和比例很大的塔刹
与山西释迦塔(应县木塔)相比,龙华 塔较为细高,塔刹更挺然高举,体型清 丽玲珑,秀美可爱,和江南风物非常和 谐。其他江南各塔,也大都具有这种特 点,是江南艺术地方风格的体现。龙华 塔和释迦塔是南北建筑风格两个最典型 的代表,同属于中国建筑艺术最优秀作 品之列。
罗汉院双塔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迹位于苏州凤凰街 定慧寺巷22号。唐咸通二年(861年)盛 楚创建佛寺于此,初名般若院,五代吴 越钱氏改为罗汉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至雍熙中,王文罕兄弟捐资重 修殿宇,并增建砖塔两座,千余年来仅 多次修理塔刹相轮,结构式样保持不变。 塔的外壁虽为八角形,但内部方室仍沿 袭北魏以来旧制,实为唐宋之间砖塔平 面演变的实物例证。
密檐塔
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塔身底层较高, 常雕有佛龛、佛像、门窗、柱子、斗拱 等装饰,内部供奉佛像。二层以上层距 骤减,形成各层檐部密集的外观,故名 密檐塔。
峰香公寿塔
千寻塔 山西浑源圆觉寺塔圆觉寺
峰香公寿塔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瓦 窑村西南,为明代建筑,七级八角砖砌 密檐塔,雕刻精美,结构完好。1984年 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僧塔众 多,当地旧称“乱塔寺”,但多毁于抗 日战争时期,仅存一座密檐式塔。
历史价值
大塔后面的南北两座小塔,都比千寻塔矮。南小塔高 38.25米,北小塔高38.85米,都是实心砖塔。每层分别 雕券龛、佛像、莲花等。它们的建筑时代晚于千寻塔, 大约在五代时期。 三塔建筑规模宏伟,设计水平 高超。虽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无数次地震的摇摆, 塔基仍很坚固,塔身也未见倾斜。据《南诏野史》记 载:塔上有一万一千多尊铜佛,用铜40500斤。明朝正 德十年(1515年)五月六日大地震和1925年大地震时,大 理城内房屋十有九塌,三塔却安然无恙。1978年政府 拨款维修三塔,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千寻塔 顶有纯金观音像、金质释迦牟尼坐像等几百尊,及大 量珍珠、玛瑙、水晶、珊瑚、绘画等。这些都是研究 南诏和大理国经济、文化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
龙华塔为廊檐楼阁式砖木结构,高40.6米,外壁为八 角七级,内壁为四方形,从底往上逐层收缩,递减形 成密檐。底层呈庑廊,向上每层各伸出平座,围以木 栏,亦随塔身转折,又以斗拱向外举起为腰檐,成高 啄之势为牙檐,牙檐下悬56只铜风铃。塔内每层四面 门可通外廊,门向方位逐层以45度转换,即底层四门 分别面向东南西北,第二层的门则分别为东南、西南、 西北、东北。第三层的门则回复成底层。塔顶镇以铁 制的塔刹,高9.25米,由铜铁制的覆钵、露盘、相轮、 宝瓶、七级香炉等18件构成。塔现楼阁式曲柱重金, 飞檐面翘,檐下悬有56个铜铃,塔心为长18米的木柱, 竖在塔的第六层砖室中央,穿出塔顶,最后外罩塔刹。
文化内涵
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 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 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 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 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 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 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 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 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中国辽代政治、 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建筑特点
塔身下直、上尖,呈圆锥形,第一层居塔座较高,以后各层,层 层紧收,到第九层突然升高,作为同第一层上下对应。每层檐角 皆悬挂风铃,共有风铃72个,风动铃响,夜深人静之时,铮铮响 声,象一首交响乐曲。 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均无梯级可攀登。第一层四面辟门,唯正 南为真门,其他三门均为假门,这三个假门,有的半开,有的虚 掩,有的紧闭,设计独具匠心,使你真假难分,以假乱真。 从南门进入塔身内室,正中置须弥座,上塑释迦佛像,四壁施彩 绘,色彩尚新。塔顶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再上为覆钵、相轮、 宝盖、园光、宝珠,铁刹尖端有一翔凤,翔凤亦能随风转动,千 百年来旋转不息,是古代精巧的天然风向标。
千寻塔
千寻塔耸立在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崇 圣寺,是国内外闻名的南诏名胜之一,是一座 建于六诏时的古刹。现在寺院建筑早已荡然无 存,只有寺前三塔仍巍然屹立。千寻塔在三塔 中最大,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所以又 称中塔。塔的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 建于唐代南诏保和年间。塔心中空,在古代有 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通体自上而下有两 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 龛,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
双塔是东西比肩而立的两座七层八角楼阁砖塔,形式、结构、体 量相同,底层墙表相距仅15米,高约33.3米,底层对边5.5米。双 塔形制模仿木塔,二层以上施平座、腰檐,腰檐微翘,翼角轻举, 逐层收缩,顶端锥形刹轮高8.7米。约占塔高1/4,整体造型玲珑秀 丽,旧时喻之为两支笔。腰檐以叠涩式板檐砖和菱角牙子各三层 相间挑出,上施瓦垄垂脊。各层外壁表面隐出转角倚柱、阑额、 斗拱,均仿木结构式样。平座亦以叠涩砖及砖砌栌斗、替木构成。 座上原有栏槛,今已无存。底层原有副阶周匝,早已倾圮,仅存 角梁和砖石台基。塔壁每层四面辟壶门,另四面隐出直棂窗。进 壶门经过道导入方型塔室(仅第五层为八角形),内无塔心柱。 方室逐层错闪45度,各层门窗方位也随之上下相闪,不但外观参 差错落,富于变化,且使塔壁重量分布较为均衡,避免导致纵向 开裂。塔室内敷设木楼板,上墁地砖,并有木梯可登塔。楼板以 木制斗拱及棱木承托。内壁施砖砌角柱、额枋等。第六、七层方 室中央立支持刹轮的刹杆,下端以大柁承托。
建筑详情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 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 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 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 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 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 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 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 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 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 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 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浑源圆觉寺塔圆觉寺
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位于县城 北隅,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塔高九层,密檐飞拱, 通体砖砌,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整个圆觉寺 塔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塔座高约4米,也是 效仿木结构建筑的。塔座有上下两道堂门式束腰,座 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总计浮雕三组,其中有舞乐人 像40个,有的作长袖舞,有的作长绳舞,有的手抱琵 琶,有的撑羯鼓吹羌笛,有的拍击板,姿态各异,逼 真动人,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 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雕刻的花鸟禽兽,也各具形 态,楚楚动人。
正殿故基在双塔之北,距离塔心21米,南向。其中轴 线较双塔中轴线偏西3.5米。根据柱础排列位置可知, 正殿面阔与进深皆为三间,东、西、北三面绕匝副阶, 总面积18.4米,总进深18.2米,属正方形平面,明间有 露台向南伸展。若根据宋《营造法式》复原,此殿应 为单檐歇山式。现存四周石制檐柱16根,大多完好, 高约4米,上端有安木枋榫头的卯槽。造型有雕花圆柱、 瓜棱柱、八角柱三种。石柱础30个皆为覆盆式,檐柱 础的盆嘴形均与柱形相配。前檐六柱及础为圆形,通 体浮雕牡丹、夏莲、秋葵等缠枝花卉婴戏纹饰,构图 典雅,线条流丽,堪称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精品。此外, 尚有石门槛、石罗汉、石须弥座、石狮等遗物,惜残 损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