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五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5
第二节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如何研究人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地认 识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共同体,以及人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的方 法论思想。 1. 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为什么要列这一条?认识和研究一个对象,最起码的是三个角度,他的存在 特点,发展的特点以及发展变化的条件。对于人的认识和研究也要从这三个 角度进行。 这个问题包含五个要点: 第一,人的本质是人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规定的。 重点解析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基本观点。 第二,社会共同体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表现。着重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 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存在,它表现为社会共同体的形式。 第三,社会共同体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着重分析社会共同体对于 人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是揭示社 会共同体的历史性特点。 第五,社会共同体性质与人的发展要求的矛盾推动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主 要分析社会共同体发展变化的动力因素。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2012.5
所谓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指在社会科学研 究中,在社会研究中,如何研究社会主体,以及 通过研究社会主体去研究社会的方法。 本章结构:要研究社会主体,从指导思想上 来说,就是给学生明确以下几个问题。这几个问 题,既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分析 社会主体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
• •
•
•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既是社会现象的观察者,又是社会现象的参与者,甚至 是建构者,他需要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所以,研究社会现象,研究社会主体,要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思想!
2012.5
2.方法论观点
• 1)“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 强调:不能从“现实的人”所构成的现实社会之外寻找研 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 几个要点: • “现实的人”的含义
• 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据”
2012.5
科学地解释社会发展“五个形态”思想和“三个阶 段”思想之间的区别、联系所体现的统一关系
•
两种思想是两个不同的分析参照点。一个是社会基本矛盾参照系,另一 个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参照系。但是这两个参照系是内在一致的。这种一致 性表现为:
• 第一,社会矛盾运动的本质是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之间的矛盾运动,它是 人的发展的社会形式。社会矛盾运动的推动力是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力的 主体是人、人民群众。所以社会矛盾运动的主体是人。 • 第二,人的存在状态,不仅表现为人自身的存在状态,更重要、更本质的 是人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状态。而社会关系的性质的变化依赖于社会 矛盾运动过程。
2012.5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内容结构和展开逻辑
• •
• • • • • • • •
• • • • •
本章的知识点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包括“现实的人”的理论; 人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关系的理论;社会发展阶段与人的发展状态的理论。 人的本质理论,包括社会共同体理论;自由人联合体等理论观点。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包括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杰出 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理论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的辩证运动 核心概念:现实的人,人的本质,人民群众 重要概念:社会的人,历史的人,社会共同体,国家,自由人联合 体 展开顺序:个体的人——群体的人——阶级的人——人民群众 本章的重点 本章要回答的重点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体?用什么样的观点去研 究社会主体?如何确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通过研究社 会主体去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如何分析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问 题?社会研究如何贯彻群众史观? 本章难点 a) 如何用人的本质理论说明社会人的复杂性特点 b) 如何说明社会发展三阶段与五阶段之间的理论联系 c)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2.5 d) 如何把基本理论命题转化为研究社会或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思想
• •
2012.5
• 针对问题:
• 1) 针对有的人认为,社会的人有主观能动性的,从而否认社会有客观 规律,社会历史领域只是偶然性王国的思想,正面阐发社会主体能动 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思想。 • 2)如何坚持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客观性?有两种思路: • 一是去价值因素的思路,例如马克斯•韦伯的思路,提倡价值中 立(不是价值无涉),或者悬置价值立场,尽量使研究者的价值因素 不影响研究过程;我们已经知道,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 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路,承认价值因素的作用,选择科学的价值 立场,发现社会历史规律。我们要重点说明的就是,通过对社会主体 社会作用的分析,选择了人民群众的立场,发现了社会历史规律。这 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 马克思对“自利人”的分析
2012.5
2)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 确认“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的思想方法。 两次划分:把社会关系分成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用物质关系 说明思想关系,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 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 两度归结:不仅应当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还应当把生产 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 。
2012.5
•
1.社会主体的内容: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作 为社会主体是社会历史规律的物质承担着,从人的主体性 活动出发研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社会主体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科学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方法论思想。 3.社会主体的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评价社会主体的社会作用时,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决定作 用同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思想。
2012.5
• 重点分析“人的发展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尺度 ” 的 这个思想原则。这一部分主要是讲授马克思按照人的存在 和发展状态,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的思想。 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第二阶段是“物的依 赖关系”阶段;第三阶段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 • 联系现实社会要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念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 展观, 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发展目标。
2012.5
• 第三,人的发展状态的三阶段是一种人的状态一个根本划分。社会发 展五形态是人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形式的具体类型。这些具体类型可以 归属于三阶段划分的范式。具体地说,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都是处在“物的依赖的阶段”。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是“物的依赖” 不断强化的阶段,但也有人的某方面的自由有所进步的现象;与此相 对应,社会主义社会是“物的依赖”逐步减弱的阶段,人的自由不断 实现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物的依赖”不能完全摆脱,甚 至还会发展,但其历史趋势是人的自由不断发展,不断走向人的自由 和全面发展的阶段。 •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的一个根据
• “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具体的人
• “现实的人”是不同社会科学研究中关于人的假说形成的 现实原型
•
•
2012.5
•
一般社会科学是有不同门类和不同学科组成的。任何 一个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只是“现实 的人”的一个方面的属性,或者一个因素,都具有抽象 性的特点。例如有的经济学所定义的“人”是自利的 “理性人“;有的社会学所定义的“人”是生而平等的 “平等人”:有的政治学所定义的“人”是生而自由的 “自由人“。 这些所谓的人的假说,只是从一定角度对现实的人的 某种逻辑抽象,作为某特定学科的逻辑出发点是可以理 解的。但是,它与“现实的人”的现实特点是有很大差 别的,它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王国。
• • • 方法论要求:两者要相结合
• 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分析社会问题,就 是分析这些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趋势和规 律; • 研究社会管理,就是协调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2012.5
• 3)“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的区别 • 由于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对人的影响不同,对于各种类型的 社会共同体,不同层次的社会共同体,如何去分析其基本 特点和基本性质,这是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掌握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内容,大纲中陈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同时要指出:四个方面的社会历史活动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它 构成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只能从这些最基 本的社会活动中得到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深深地存在于这些 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中。
2012.5
• 3)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 任何方法论原则,首先就是研究尺度和标准设计问题,那么在衡量社 会发展问题上,也有一个尺度问题,马克思从人的状态的立场给出了 社会发展的尺度。 • 首先要指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强调:人的 物质生活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就是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内容。离开 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 其次要明确: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讲授过程 要通过分析“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这个主、 客体一致性的能动性特点,确立人的发展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 中心环节和最高目标。
• 马克思在分析国家共同体时,提出了一个分析的标准,这 就是“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的区别标准。“真 实共同体”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 “虚假 共同体”是指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某一阶级为自己本阶 级的利益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 。
• 进一步的引伸意义:简单地说,共同体的利益和共同成员 的利益一致时,这个共同体是真实的;相反,共同体的利 益只是与小部分成员利益一致,这个共同体就是虚假共同 体。这个简单的一般化引申,可以分析各种共同体的特点。
2012.5
• •
• • • • • •
• 2. 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 1)方法论意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又表现为具体 的社会共同体,那么社会共同体又有什么特点呢?进一步说,如果考察 了人所处于的社会共同体的性质和特点,那么,对于认识具体的人的特 点就是有意义的。所以,研究特定的人所生活的特定的社会共同体,使 人是特定的人的基本途径。 • 2)社会结构也表现为不同社会共同体组成的复杂性体系 • 家庭,家族 • 以特殊利益为基础,以特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 社会阶层:同一个阶层可能包含不同的社会共同体 • 社会阶级:同一各阶级包含有不同的阶层 • 社会阶层分析的价值:明确收入差距状况∕模糊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 的关系,不利于清晰地分析社会结构
第一节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 • • 1.社会,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导演=演员=编剧 在社会历史领域,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是“剧中人”和“剧作者” 的关系。如果说社会历史发展是一长篇历史剧的话,那么,人作为社会历史 活动的主体,既是社会历史剧的表演者,又是社会历史剧的编剧和导演。人 类自编、自演、自导了一部长篇社会历史剧。 主、客体同体性特点。 人、人的活动,是社会运动规律的主体、内容,又是社会行动的设计者,还 是社会现象的观察者,社会规律的研究者。
•
2012.5
• 3)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些误解,例 如:
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人学空场,见物不见人,只讲生产 力,不讲人的主体作用。 或者在我们一些人的理解中,只看到生产力结果,就是 GDP,只看到物的因素,资本的力量,看不到人的因素。 • 4) 树立分析社会历史问题时的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
2012.5
• 教学目的:让学生懂得研究社会主体的方法论原理,
明确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理解社会主体的本质和 特点,理解社会主体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关系,掌握如 何评价杰出人物与群众这两类社会主体的社会作用的方法 论思想。
• 难点:这些都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原理转化
为方法论,是本章的难点。
•
•
2012.5
•
“现实的人”是这些属性和特点的具体集合,而且这些不 同的属性和特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约束 和相互补充的聚集在一起,共同地表现着某个人的综合性 特点。“现实的人”的综合性特点中哪一个表现为主要特 点,要从他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来研究。另 外,对现实的个人的研究,因其现实特点的丰富性必须有 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