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尽管受教于柏拉图,但是他并没有一味的崇拜权威,不具有自己的想法。

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真实想法。

在哲学方面,他有着与老师不同的观念,他认为世界是有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

这一观点在形成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时,实体论呼之欲出。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是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称为本体论或者共相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了什么是实体,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是什么,实体生存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实体是如何生成的等四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在教科书《西方哲学史》中解释道:“一般说来,用来述说主体的东西或者是普遍的种属概念(如“人”“动物”等),或者是依附于被述说者的某种属性(如“白色的”“勇敢的”等),而被述说者则通常只能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如“苏格拉底”“那匹白马”等)。

”也就是说实体首先必须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

其次,实体是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的,即无属性。

另外,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不可比性。

实体是一个“变中之不变”的一个存在。

在实体的概念之上,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概念。

实体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

第一实体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例如某一个具体的人,这个杯子,这栋房子等等。

而第二实体用于指第一实体的属或种,例如“人”、“动物”,第二实体已具有抽象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事物有时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有时存在于第一实体内部。

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其他东西就不再存在。

【推荐下载】西方哲学:浅论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

【推荐下载】西方哲学:浅论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

[键入文字]
西方哲学:浅论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
【摘要】以下为为您编辑的西方哲学论文:浅论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敬请关注!!
 希腊在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贡献就是孕育并发展了哲学,西方哲学体系里这样或那样的理论、观点都可在希腊哲学里找到其根源。

新康德主义者,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说希腊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探求世界的终极本原问题。

[1]具体说来是古希腊唯物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构成的;以理念论为代表的唯心论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性的一般本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观念。

 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念
 亚里士多德完成了从神话语言到形而上学语言的转变,这在西方称为斯塔盖拉事件。

作为形而上学主要对象的实体,自然是这次事件的主角。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这一观念作了详细的阐述: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

[2]这就是第一实体,它自身是主体与基质。

第一实体之所以最正当地被称为第一性实体,是因为它们乃是其它所有其它东西的基础和主体[3]。

还有那些作为种而包含着属的东西也被称为实体。

[4]这
1。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三大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三大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三大定律
亚里士多德的三大定律:
1、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运行的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

2、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够保持运动。

3、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真空是不能存在的,因为空间必须装满物质。

这样才能通过直接接触来传递物理作用。

后世的物理学家牛顿指出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论断的谬误,指出了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的直接原因。

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可以说,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大厦没有造起来之前,整个西方世界都被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统治着。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I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求学、游学与办学,构成了他单纯而平凡的履历,热爱智慧并播散知识,贯穿着他伟大辉煌的一生。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爱琴海北岸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一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主要在马其顿和雅典度过。

公元前384-368年为成长和启蒙时期,由于其父担任马其顿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御医,故少年时代在宫廷中度过,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

公元前367-348年为求学和研究时期。

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到雅典求学,进入了著名的柏拉图学园(这时的柏拉图已有60高龄,正处在对理念论的反思时期),潜心学习与研究长达20年之久。

公元前348-335年为游历和为师时期。

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由于多种原因离开了雅典,回到马其顿,然后前往小亚细亚一带游学考察,撰写著作,后受聘重返马其顿宫廷,任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公元前335-323年为办学和著述时期。

亚历山大继位一年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到雅典办学,选址于城东北郊的吕克昂(L ukeio),该学园被后人称为吕克昂学园。

由于他习惯于同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人们又把他创立的学派叫做“漫步学派”(Peripatetikoi)。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病逝,雅典随即成为反马其顿运动的中心,亚里士多德因为与马其顿王朝的特殊关系而受到威胁,为免蹈苏格拉底的覆辙,不使雅典人对哲学犯第二次罪,他逃亡优卑亚岛避难,第二年病逝,享年63岁。

亚里士多德聪慧勤奋,博学多才,专心治学,著述宏丰。

据说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000多卷,留传下来的有47篇(只占全部著作的1/5,且不包括一些残篇),内容广泛,涉及逻辑学、自然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学科,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中文译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共计10卷,300余万字。

亚里士多德实体问题的症结及尼采对该问题的消解

亚里士多德实体问题的症结及尼采对该问题的消解

亚里士多德实体问题的症结及尼采对该问题的消解汪希达【摘要】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十个范畴的中心,他的哲学体系是以实体为中心进行建构的。

亚里士多德一生对于实体是什么的界定几经变化,最后没有定论,问题的症结在于他是根据自己对实体的定义去寻找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与实体相对应的存在物,但客观世界没有任何存在物可以满足他的定义。

尼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实体概念进行批判,认为实体是由于语言中的主谓结果过于发达而导致的,真正满足实体要求的只能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是语言结构的问题导致了实体问题的出现,从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消解了实体问题。

%Substance is the center of the ten categories proposed by Aristotle and this category is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Aristotle estab-lishes his system of philosophy .Aristotle changes his idea about what is substance several times in his lifetime and in the end he has no con-clusion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of substance is that Aristotle tries to find its corresponding thing in the objective world according to his def-inition of it ,but he can not find anything to meet hisrequirements .Criticizing the conception of substance from the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 Nietzsche thinks that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 is over developed in western language so that this problem is produced .The only thing which can meet the definition of substance is the subject in subject -predicate structure ,so from the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Nietzsche elimi-nates the problem of substance .【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实体;亚里士多德;尼采【作者】汪希达【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茂名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161 亚里士多德实体问题的症结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十个范畴的中心,他的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对实体的追寻而展开的。

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学说

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学说

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学说
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学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其后继者
提出的哲学理论,它涉及实体世界的多个层面,深刻地概括了宇宙间
实体世界的本质。

一、形式学说
亚里士多德形式学说建立在莎士比亚虚拟实体的观点上,认为是每件
实体都包含一个独特的形状(形式)和普遍的形式要素,所有实体除
去它们的定义和形式外没有物质实体可说,形式是实体真正的本质。

二、质料学说
质料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观点,认为实体之所以存在,完全是由它所具有的质和形式所决定的,一种事件和实体能够发生是
由其质料和形式所决定的,形式与质料都是实体世界中不可分割的要素。

三、历史发展
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学说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世纪时,亚里士
多德就开始探究自然界实体的本质及本质是什么,其观点随着时代的
发展,被不同的学者加以发展和改进,如克莱因、锡耶、梅斯、瓦勒
等都有自己对形式和质料学说的解释。

四、影响
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学说,对于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概念在维克多·威廉姆斯他的“要素哲学”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形
式学派被Hegel 接纳并开发,成为现代哲学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概
念之一,从新哥特式宇宙到当代相对论,都受到了形式学说的深刻影响。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在约前四世纪提出了实体学说,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哲学思想。

实体学说把实体看作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它把万物都包括在内,并推导出物体的各种特征。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实体、属性和关系。

首先,实体是客观存在,它是构成宇宙的本质物质,对应宇宙中地球上所有物体,并且实体可以自由流动、变化和存在。

其次,属性是实体的特征,是实体组成的一部分,它代表实体的各种特征。

最后,关系是实体间的联系,也是实体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实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决定着实体的行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重要的观点是对于实体的抽象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统一的,所有的实体都可以抽象化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它们具有相同的特征和性质,被称为“实体”。

同时,实体还是复杂的,它们还可以被分解成多个元素,每个元素都具有其自身的属性和关系,可以自由流动、变化和存在。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也有它的局限性。

实体的抽象可能并不能完全把实体表达出来,而且实体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会因抽象而失去一些细节。

此外,关系也需要精确地表述,否则很难确定实体之间的联系。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思想,它把实体看作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包括实体、属性和关系,这些元素都可以被流动、变化和存在,但它也存在局限性,抽象可能会缺失细节,关系
也可能难以确定。

实体学的本质是实体的统一,它表明实体的本质可以被抽象,同时也可以被分解,而这种抽象和分解是实体的基本本质。

亚里士多德哲学及其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哲学及其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哲学及其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影响1、在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学的思想中,他认为构成运动之物本源和原因的正式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这个研究对象也构成了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形态。

他指出事物运动的本原是由形式、缺乏和质料三本原构成。

亚里士多德将运动定义为:“潜在的现实化”。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运动不仅仅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运动更是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运动基于“潜在”并最终实现面对“现实”的转化,或者简单理解为,由缺乏的形式向现实的形式的转化。

这就是被后世广为传颂的所谓“四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最后四因可以归结为两因,即形式因、质料因。

关于运动的三本源可以被我们看做质料和形式,而潜在与现实同样可以被分别视为质料与形式的表现。

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念中的“三本原说”、“四因说”以及“潜在与现实关系说”,均将焦点集中于事物的质料与形式并对其进行分析。

从亚里士多德物理运动观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呈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

其中质料与形式相互作用,在事物运动过程中缺一不可,这便将辩证法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其中。

在这里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学说被中世纪哲学家所利用,有些人把它引用为理论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实体学说可以说是把他的折中性、调和性的哲学特点推到了极至。

亚里士多德在建立自己的实体学说之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批判的同时也为实体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是他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之间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

他对柏拉图的批判集中于“分离学说”,即一种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从中也就涉及到了个别与一般、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设定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可以通过归纳从特殊事例中看出来,无需逐个寻求每一样东西的定义,只要把握其中的类似之处就够了。

众所周知,此中提到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

同济哲学综合考研真题

同济哲学综合考研真题

2005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每题5分)人是万物的尺度;唯名论;美德即知识;《上帝之城》;我思故我在;自我设定非我。

二,简答:(每题20分)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2,知性为自然产法。

3,柏拉图的“洞穴”说?三,论述(3选2)(每题30分)1,比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说的异同。

2,联系唯理论哲学谈谈对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理解。

3,谈谈经验论哲学的发展历程2009西哲1.名词解释四根说智者学派《形而上学》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我思故我在《精神现象学》2.简答简述柏拉图的洞穴喻。

经院哲学中对共相问题的争论。

洛克的实体学说。

费希特的自我原则。

3.论述柏拉图的理念。

从近代哲学出发谈康德哲学。

黑格尔关于辩证法的学说。

2010西哲1名解四根说原子我思白板说《上帝之城》《小逻辑》2简答单子论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柏拉图的灵魂观以及相应的政治学说。

为什么康德的时空不是概念而是直观。

3论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存在说差异。

启蒙运动到十八世纪政治学说。

哲学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及其评价。

2011西哲1名解原子论《会饮》智者学派《上帝之城》我思范畴(康德)2简答亚里斯多德的范畴理论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

休谟的因果观费希特的自我原则3论述柏拉图的政治理论社会契约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历史,认识论的统一。

2012西哲1名解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智者《蒂迈欧》惟其荒谬我才信仰存在即使被感知先天直观形式2简答简述柏拉图的”线段喻“简述哲学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简述康德的范畴论简述费希特关于”自我"的理论3论述论述柏拉图的政治学理论论述近代哲学中的实体学说谈谈基督教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影响2013:西方哲学一四根说《物性论》《轮人的尊严》单子公意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的意义简述笛卡尔的怀疑费希特的自我原则三你认为柏拉图最重要的思想是什么?休谟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康德的批判哲学2014一.名词解释10努斯唯名论悬搁判断中道第一实体第二实体扬弃二.简答15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柏拉图“洞穴比喻”普罗提诺对恶的原因的阐述三.论述二选一25近代哲学关于“实体”的概念论述康德的“自在之物”四.材料解释和分析30(一段休谟的关于因果关系建立过程的材料)2014一.简答题9选6对“恻隐之心”的理解老庄哲学异同王阳明的“致良知”悬搁判断洛克的实体莱布尼茨的单子二.论述6选3程朱“性即理”和陆王“心即理”的异同经学史上有今古之分,试由此论述晚清思想发展与特点。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进行批‎判的哲学意‎义他们‎之间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其一,理论‎背景的不同‎.柏拉图承‎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与‎自然哲学家‎的立场,思‎想带有论战‎特点,关注‎一与多、静‎与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往往站‎在极端的立‎场,强调单‎—的、不动‎的、不可感‎的东西的真‎实性,贬低‎或否定其对‎立面,对自‎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多‎.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立场之间‎往往取中道‎.其二,‎旨趣的不同‎.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纯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对‎经验常识世‎界抱有的浓‎厚兴趣,是‎他指责柏拉‎图割裂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三,基‎本思路的不‎同.两者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这两种学‎说的差别.‎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是者”‎仅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却专以‎“是者”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是者”归结‎为实体,导‎致了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通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但‎是,另一方‎面,当“实‎体”被归结‎为“本质”‎时,亚里士‎多德虽然试‎图把本质与‎个别存在相‎等同,避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原‎则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最后,理念‎论与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爱‎猫扑.爱生‎活}忍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这‎一学说之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还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爱猫扑‎.爱生活}‎忍的科学传‎统.其四‎,知识论的‎不同.柏拉‎图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并不‎服离情感,‎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在‎这里,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动限‎制在抽象、‎演绎或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图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他手‎里变成辨析‎和推理的手‎段.两者的‎表达风格也‎不同.柏拉‎图的对话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话、想‎象、比喻于‎一体,富有‎艺术感染力‎.亚里士多‎德的论文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相结合‎的产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点‎不同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上去简‎单,要回答‎得言简意该‎,说明白了‎,还真是挺‎费劲的。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概念演变及其影响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概念演变及其影响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概念演变及其影响摘要:自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概念以来,它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了一个很要的地位,并随着哲学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其含义。

在不同的哲学系统里,实体概念的内涵和意义因哲学家解释和建构世界图景的视角与方法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不论他们从哪一角度去阐述这一概念,它都是本体论及其问题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本文试图从实体概念出发,梳理其思维模式的发展,并试图把握哲学发展的走向。

关键词:实体;演变;思想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摇篮,西方哲学体系中这样或那样的理论观点,我们都能从古希腊这样一个母亲的怀抱那里找到孕育的影子。

实体概念正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是西方哲学不断发展所引起的必然结果。

实体概念的产生与早期哲学成就有直接的渊源。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以原子论为最高成就,他们把某种具体的自然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以理念论为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观点,则把超验的精神性的一般本质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概念。

他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是”本身以及“是”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而实体是“是”的中心意义。

而实体有两种: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第一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是个别事物所以成为个别事物的原因,是事物之为事物所依凭以取得自己名称的东西,称“类”或“共相”“、种”或“属”。

他在《范畴篇》中明确地说: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在第二性意义上所说的实体,指的是涵盖第一实体的属以及涵盖属的种。

这段话明确表示了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

就这样亚里士多德将物质和意识,个体事物和种属,共相和殊相囊括进他的体系里。

他对全部问题进行归纳、集结,逐一分析各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指明每一个概念的每种意义。

这种总汇式的方法成为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哲学,形成哲学思想的根本手段。

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哇,你可能会想,啥是实体?实体学说听起来好像特别难懂的样子,没错,名字就挺“高大上”的,但说白了,它讲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怎么存在的,它们到底是什么东西。

你知道的,那种像椅子、桌子、苹果、汽车这些东西,它们为什么能存在,怎么存在,甚至它们为什么一会儿就坏掉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是不是想想就有点意思了?对了,这个学说可是出了名的“硬核”,要不怎么说是哲学巨匠的东西呢。

毕竟,亚里士多德也不是白给的,他可是真正的“思想巨人”,所以这实体学说,咱得好好捋捋。

咱们来聊聊“实体”到底是啥?在亚里士多德眼里,实体就是一切存在物的基础。

简单点说,实体是那些能够独立存在的东西,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才能存在的。

比如说,桌子就是桌子,椅子就是椅子,不是挂在空中的某个影像。

你看,桌子不用依赖什么东西就能在那儿存在,对吧?它自己就是一个实体。

说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问,那空气算不算实体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亚里士多德在当时也没办法完全弄清楚。

不过,他倒是非常明确地表示,实体和它的特性是紧密相连的。

比方说,桌子的实体就是桌子,它的特性可能就是木头的质感,或者是表面上那层涂漆的光泽。

咱们再说说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理解不止如此。

他还区分了“形式”和“质料”,也就是说,实体的存在不仅仅依赖于它的物质构成,还得有一个“形式”。

什么叫形式?想象一下,你做一个陶土杯子,土是质料,而杯子的形状、设计就是它的“形式”。

形式是给物体赋予个性和功能的“灵魂”。

所以,你可以理解成,形式和质料合起来,才共同构成了一个实体。

没有了质料,这个东西就消失了;没有了形式,它就变得无法识别或者不再是原来那个东西。

然后,咱们来说说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分得更细——他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有意思吧?“第一实体”是指像人、动物、植物这些具体的个体,它们是你眼睛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

比如说,你面前的那只猫,就是“第一实体”。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哲学 ppt课件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哲学  ppt课件
比附! 人所想到的都是此岸世界,对上帝都是否定性的,“否定神学”,只能信仰。 为基督教提供了理论的基石。
“基督教教义的叔父”,新柏拉图主义斐洛是“基督教 教义的父亲”
ppt课件
16
三、怀疑论派:否定自我意识的哲学
(一)怀疑论之父:皮浪 感性和理性都怀疑,否认一切知识。
– 但是和东方不同,证明怀疑(求知),eg:撞墙,卧马车,海上的猪-“无 所谓”,死因:90岁参军,刺杀州长。
– 西方怀疑论的内在冲动,以身试法 – 中国:难得糊涂 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做任何判断,这就是最高的善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约前384—322)
ppt课件
1
(一)“第一实体”学说
(1)第一哲学即形向上学就是关于实体的学说,实体是所谓“有本身”或“作为有的有”亚 里士多德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即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第二实体即种 属概念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依赖于第一实体。
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从质料到形式的过程就是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过渡,而这种过渡 必然以运动为环节。包含了某些自发的辩证法因素。
ppt课件
3
(三)认识论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承认感觉之外有物存在,把感觉当作认识的起点,感觉是对外物的 反映。感觉和记忆的积累形成经验,经验进而发展为理论。但过分抬高理性的作用,认为存 在着所谓的不死的理性灵魂,在这里又陷入了神秘主义。
ppt课件
4
(四)逻辑学
(1)确立了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把思维形式和规律看作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规律的反 映,提出和区分了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方法。
(2)列举了十个范畴,实际上提出了范畴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的思想。探索了范畴的发展序 列问题。表明认识论和逻辑学一致的特点。

西方哲学术语学说学派(16)

西方哲学术语学说学派(16)

潜能与现实:(英potentiality and actuality)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有关实体学说的内容之一。

他认为具体的实体,是由质料和形式组成的;而质料和形式就存在的方式来讲,又同潜能和现实密切相联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潜能和现实是相对的,潜能实现了的时候就是现实的,而现实还没有实现的时候就是潜能,如正在建筑的和已经建筑起来的、正在看的和已经看到了的之间的区别,前者是潜能,后者是现实。

(2)潜能和现实的内容相同,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

现实是和运动相联系的,“埃奈季亚”即意指“在动作中”,潜能则没有和运动联系起来;但潜能的各种条件也就是现实所需要的多种条件,因此就组成事物的内容来说,潜能和现实是相同的。

(3)从“逻辑”定义上说,现实先于潜能。

在潜能的公式(“逻各斯”)中包含了现实(建筑),要知道哪个是潜能的(“在建筑中的”),必须先知道哪个是现实的(“建筑”)。

(4)从时间上说,在一种意义下现实先于潜能;在另一种意义下则潜能先于现实。

从时间方面看,现实的东西和潜能的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而是属于同一个“属”。

如人(现实的)和精子(潜能的),都属于同一个“属”,精子时间上在先,但是,又是先有一个现实的人才能有精子,依此类推,第一推动者是绝对的现实,因此现实在时间上先于潜能。

(5)从本性、实体上说,现实也先于潜能。

永恒的事物和运动,先于(高于)可灭的东西;而永恒的事物和运动是永远现实的,是没有潜能的,因而只要是潜能就有相反的可能,就不能是永恒的,只有可灭的事物才是有潜能的。

(6)好的现实比潜能更好,坏的现实比潜能更坏,而后者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永恒的东西中,不能有坏的、有缺陷的、堕落的东西。

现实:(英actuality或reality)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学说的概念。

他认为具体的实体是由质料和形式组成的,而质料和形式就存在的方式来讲,又同潜能和现实密切相联系。

亚里士多德用两个希腊词来表述现实:(1)energeia,音译“埃奈季亚”,指“正在动作”,意为“现实”;(2)entelechy,音译“隐德来希”,指“完成了的目的”,意为“完全实现”。

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

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

浅析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摘要:实体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在以后的哲学发展中,对其的界定就不是亚氏的一家之言独行天下了。

斯宾诺莎,笛卡尔、康德等就实体这一哲学中的中心概念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尽管哲学家们在各自的哲学体系里由于用不同的基础去构建世界图景而导致实体的内涵与意义有很大的差别,但根本上是本体论问题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实体;演变;意义希腊在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贡献就是孕育并发展了哲学,西方哲学体系里这样或那样的理论、观点都可在希腊哲学里找到其根源。

新康德主义者,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说“希腊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探求世界的终极本原问题。

”[1]具体说来是古希腊唯物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构成的;以理念论为代表的唯心论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性的一般本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观念。

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念亚里士多德完成了从神话语言到形而上学语言的转变,这在西方称为斯塔盖拉事件。

作为形而上学主要对象的实体,自然是这次事件的主角。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这一观念作了详细的阐述:“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

[2]这就是第一实体,它自身是主体与基质。

“第一实体之所以最正当地被称为第一性实体,是因为它们乃是其它所有其它东西的基础和主体”[3]。

“还有那些作为种而包含着属的东西也被称为实体。

”[4]这就是第二实体,第二实体是第一实体的“种”或“属”。

总结他对实体的这个定义,我们发现他实际认为存在两种实体。

第一种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第二种实体是个别事物之所以为个别事物的原因,也就是柏拉图所谓的共相。

在《形而上学》中,他对实体又作了解释。

他把实体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简单的物体,如水、火等;第二种是内在于那些不表达主体的东西中,如灵魂对于动物;第三种是内在于事物之中,限制他们并使它们成为个体,部分消灭整体便随之消灭,如面相对于体;第四种是本质,即也是每个事物的实体。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三)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三)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三)二、本原-原因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从对本原和原因的讨论开始的。

这方面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物理学》中,《形而上学》也有所论及。

既然我们的事业是为了获知,而获知就是要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和为什么,所以首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本原和原因的问题,即事物的本原和原因是什么以及有那些。

本原和原因所谓本原,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

[7]由于事物的生成不能无中生有,因而总有某物作为基础存在着,从它生出生成之物,所以这个基础应是本原,亚里士多德亦称之为“载体”。

载体只是生成的基础,不是生成的东西。

生成物之所以为生成物,它之所以是此物而不是彼物,关键在其形式。

可见,形式亦应是本原。

“因此很明显,如果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本原,并且每一自然物从一开始就不是由于偶然而是由于本性自身而存在和生成的,那么,万事万物就都是由于载体和形式而生成的。

”[8]如此说来,事物的本原应是两个,一为载体,一为形式。

但是,形式有一个具有和短缺的对立问题,短缺就是不具有形式或具有另一种形式。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本原也可以说是三个,即载体、形式和短缺。

原因比本原复杂得多。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原因”,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他详细区分了各种不同的原因。

概括地讲,从纵的方面看,原因可分为本因、偶因和自发因三类;从横的方面看,可分为先因和后因、普遍因和特殊因、固有因和偶有因、实现因和潜能因、远因和近因五种。

他还把特殊因和偶然因取出来,加上它们的属,组合成六种用法,用以说明原因的复杂多样性:特殊因、特殊因的属、偶然因、偶然因的属、特殊因加偶然因、特殊因的属加偶然因的属。

这六种用法都或者是潜能的或者是实现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分为十二种。

在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系统中,他论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是四因说和潜能与实现说。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

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

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

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

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

“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

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

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

“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东西,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第二实体”。

“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

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属和种,才能更得当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

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10作者简介:荣思博(1996— ),男,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背景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实体”概念的哲学家,在他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通常致力于探究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古代哲学家遇到的这类问题实际上就是“实体是什么”的问题。

他说:“存在是什么,换言之,实体是什么,不论在古老的过去、现在、以至永远的将来,都是个不断追寻总得不到答案的问题。

有些人说它是一,有些人说它是多,有些人说它是有限的,有些人说它是无限的。

”因此,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他之前的哲学家的思想。

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传统方面,米利都学派将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水”、“无定形”和“气”;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构成了从时间上追寻世界的开端的思路。

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根说”,认为万物由“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构成;阿那克萨格拉提出了“种子说”,认为万物的本原就是构成各种事物的最小微粒,即“种子”;德谟克利特则提出了著名的原子论,将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元,即“原子”,这构成了从空间上追寻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的思路。

以上两种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有具体形态的物质的自然哲学思路蕴含着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和“质料”的思想。

在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传统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数学的本原,即数是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说:“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把作为思想构造物的“存在”视为“真理”,并把通过感官得到的东西即自然哲学家所说的具体物质视为虚妄的“意见”;柏拉图更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认为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理念”即普遍本质或共相是最真实的,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实在本体和独立于人的头脑的客观精神,并且是个别事物得以存在的依据,个别事物不过是对理念的“分有”和“模仿”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摘要:“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范畴“的论述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同时也包含有极大的混乱,也存在着错误的观点。

“实体”这个的内容和对它的理解,一直是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剧烈斗争的场所。

为了科学地了解哲学史上两条路线的斗争,站在辩证唯物主叉立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
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着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

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
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

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

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

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
“点”“线…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
始东西。

“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

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

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

“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东西,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第二实体”。

“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
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

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属和种,才能更得当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

例如,在说明一个个别人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说某某是“人”或说某某是“动物”。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只有“第一实体”存在,其他性质,属性才能存在。

他对“有”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

他说“有”一样东西,可以有好几种意义,“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