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判断解题思路解析(逻辑分析类)
2018甘肃农信社考试答题技巧:逻辑判断之直言命题的反对关系及相容选言命题的推理
![2018甘肃农信社考试答题技巧:逻辑判断之直言命题的反对关系及相容选言命题的推理](https://img.taocdn.com/s3/m/6e60b1116c85ec3a87c2c568.png)
2018甘肃农信社考试答题技巧:逻辑判断之直言命题的反对关系及相容选言命题的推理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甘肃中公金融人出品2018甘肃省农村信用社目前没有招聘信息,但是如果想要参加甘肃农信社招聘考试,就需提前做好复习工作,历年甘肃农信社招聘笔试科目为《综合基础知识》。
考试内容包括金融基础、经济管理、法律、文史哲、时事政治、计算机、公共基础、作文等方面的知识,在我们认真复习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答题技巧,方便与更好更快的答题,在这里甘肃中公金融人为大家准备了行测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
2018甘肃农信社招聘考试答题技巧:逻辑判断之直言命题的反对关系反对关系分成上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一、上反对关系所谓上反对关系,是指A和B两个命题没有包含所有情况,但它们也不可能同时发生,这时候就说明A和B之间是互为上反对关系。
其推理性质为若一个为真,则另一个必为假;若一个为假,则另一个真假不定。
简而言之,就是互为上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至少有一个为假。
在直言命题中其代表式为“所有…是…”和“所有…非…”。
【例题】英国驻深圳某银行共126名职员国籍情况的信息如下:(1)所有职员都是英国国籍。
(2)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
(3)行长或助理是英国国籍。
上述断定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一定是真的?A.有些职员是中国国籍B.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C.有些职员不是英国国籍D.有些职员是英国国籍【答案】D。
解析:(1)和(2)是上反对关系,不能同真,至少有一假。
已知结论只有一个是假的,所以(3)一定为真,进而可以推知(2)为假,(1)为真。
由此可推知D项为真。
二、下反对关系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所谓下反对关系,是指A 和B 两个命题包含所有情况,它们也可以同时发生,这时候就说明A 和B 之间是互为下反对关系。
其推理性质为若一个为假,则另一个必为真;若一个为真,则另一个真假不定。
简而言之,就是互为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至少有一个为真。
在直言命题中其代表式为“有些…是…”和“有些…非…”。
判断推理的技巧
![判断推理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f9e9d6e58fafab069dc0285.png)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君山在湖南省。选项AB前后顺序反了。
第三,不要犯机械类比的错误。在运用类比推理时, 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
度不高的另一属性, 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机械类比。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结论未必就真。要提高类比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要尽可能地确认对象间的相同点。相同点越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大,因为对象间的相同点越多,二者的关联度就会越大,结论就可能越可靠。反之,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会越小。此外,要注意的是类比前提中所根据的相同情况与推出的情况要带有本质性。如果把某个对象的特有情况或偶有情况硬类推到另一对象上,就会出现“类比不当”或“机械类比”的错误。
四、类比推理的基础题型之因果关系
含义:因果关系,是指由某行为而发生某结果,前事实与后事实之间互有关联,后事实由前事实而生。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常用“因为……,所以……”来表示。
特征:因果关系的重要特性:
1.因果关系的特定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因是因,果是果”。
选项B的两个词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选项D的两个词之间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例题2】泰山:山东:济南
A.安徽:黄山:合肥 B.陕西:华山:西安
C. 君山:湖北:武汉 D.衡山:湖南:长沙
首先对于矛盾关系来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逻辑思辨面试题目(3篇)
![逻辑思辨面试题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1c4d2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6.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到医疗、教育,A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也日益紧密。
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伙伴,还是取代人类文明的主导者?这一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本题目旨在通过逻辑思辨,探讨人类文明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关系。
二、问题阐述1. 人工智能的崛起是否会导致人类文明衰退?2. 人工智能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科技进步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3. 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人类文明的独特性和价值?4. 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将如何共存?5.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超越人类智慧,成为新的文明主导者?三、逻辑思辨1. 人工智能的崛起并非导致人类文明衰退的原因人工智能的崛起,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能够解决人类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丰富人类生活。
例如,在医疗领域,AI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在教育领域,AI可以个性化定制教学方案,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人工智能的崛起并非导致人类文明衰退的原因,而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2. 人工智能的优势与局限性(1)优势①解决复杂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大量数据,通过算法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案。
②提高效率: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完成重复性、低附加值的工作,使人类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事情。
③创新与突破:人工智能可以激发人类创新思维,推动科技进步。
(2)局限性①依赖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大量数据,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将直接影响AI的判断。
②道德与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在处理人类隐私、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争议。
③技术瓶颈: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部分领域存在技术瓶颈。
3. 保持人类文明独特性与价值(1)强化人类精神文化传承: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重视精神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人文素养。
公务员考试之逻辑推理技巧
![公务员考试之逻辑推理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622f8205acfa1c7aa00ccc9.png)
逻辑判断题是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难点之一,虽然题量不大,但往往占据了考生大量的时间。
事实上,解逻辑判断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掌握了这些技巧,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对正确地解题有很大的帮助。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将为考生介绍解逻辑判断题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并结合例题对各方法进行了深入讲解,希望给予考生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一、概述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逻辑判断的题目分为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两种题型。
必然性推理题目较少,方法性较强,涉及的理论较多;可能性推理题目数量较多,难度较大,并且在近年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考查力度逐渐加大。
必然性推理又叫演绎推理,是指从真前提能够必然地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为真。
包括:各种直言推理,三段论,联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以及模态推理。
可能性推理又叫或然性推理,是与必然性推理相对而言的。
它是指前提和结论不具有蕴涵关系的推理,主要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逻辑推理常用的解题方法有文氏图法、图表法、排序法、代入法、计算法、假设法、排除法、矛盾法、反对法、抽象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寻找因果联系和寻找逻辑漏洞等。
下面我们将选取最重要、实用性最强的几种方法为考生做出讲解。
二、代入法代入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在题目信息比较繁琐或对题目的解答没有思路时,都可以用代入法。
代入法在必然性推理(由前提必然推出某个结论)和可能性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推出关系)的题目中都可使用。
1、必然性推理在必然性推理中,当题目涉及由多个条件推出结论常用代入法,一般采用正向代入,即将选项代入题干,如果与题干相矛盾,则为假。
例题1:有人问甲、乙、丙三人的年龄。
甲说:“我22岁,比乙小2岁,比丙大1岁。
”乙说:“我不是年龄最小的,丙和我差3岁,丙25岁。
”丙说:“我比甲年岁小,甲23岁,乙比甲大3岁。
”以上每人所说的3句话中,都有一句是故意说错的,你知道3个人的年龄到底是多大吗?()A.甲22岁,乙25岁,丙21岁B.甲23岁,乙22岁,丙25岁C.甲22岁,乙23岁,丙21岁D.甲23岁,乙25岁,丙22岁解题分析:本题用代入法来解题比较方便。
逻辑判断推理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推理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65a1cd36f1aff00bed51e55.png)
逻辑判断推理解题技巧逻辑判断是国考试每年必考的题型之一,主要考查的是应试人员对文字材料的理解、演绎和归纳。
解答时必须严格依据题干所给条件进行推理,不能附加任何说明。
逻辑判断可以分为两类: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其中必然性推理在考试中主要体现为命题推理和智力推理两类题目。
现国考以可能性推理作为考试重点,但是必然性推理也是每年的必考题型,下面对必然性推理中智力推理的考情和一些解题技巧进行分析。
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智力分析每年出现1-2题不等。
智力分析题形式、题材都变化较多,没有统一模式,但常见的有以下五种题型:真假型、排序性、匹配性、数学型、其他型。
一、真假型真假型题目的特点为题干给出几句话或者几句描述,但未指出其真假情况,要求根据所给条件进行推理。
【例题】(2012·国家)张老师将文房四宝装在一个有四层抽屉的柜子里,让学生猜笔、墨、纸、砚分别在哪一层。
按照笔、墨、纸、砚的顺序,小李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一、二、三、四层,小王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二层,小赵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三、第一和第二层,而小杨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二、第三和第一层。
张老师说,小赵一个都没猜对,小李和小王各猜对了一个,而小杨猜对了两个。
由此可以推测:A. 第一层抽屉里装的是墨B. 第二层抽屉里装的是纸C. 第三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笔D. 第四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砚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画图表如下:由上表,显然几人的猜测有一致之处,再由张老师说的话继续完善表格进行推理。
由“小赵全部猜错”,可知其他几个人猜测的跟小赵一样的也全部错误,即下图阴影部分都是错的。
又由于小杨和小李对于墨和纸的猜测相同(如上图圆圈圈示),且小李只对1个,而小杨只对2个,因此对于两人墨和纸的猜测只能对一个,故小杨对砚的猜测是正确的,即“砚在第一层”一定为真。
因此答案选D。
点拨:对于真假型题目,通常可以从确定条件、一致条件和唯一条件这几个点出发,或者当所给条件相似时,从最不一样的条件入手,此外,在考场上一时没有思路时,可直接选择假设法或代入法。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技巧:因果论证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技巧:因果论证](https://img.taocdn.com/s3/m/632330f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d.png)
公务员⾏测逻辑判断技巧:因果论证 ⾏测逻辑判断答题技巧有哪些?正在备考的考⽣可以看看,下⾯由店铺⼩编为你精⼼准备了“公务员⾏测逻辑判断技巧:因果论证”,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资讯!公务员⾏测逻辑判断技巧:因果论证 在⾏测逻辑判断的削弱加强题⺫中有很多题⺫是基于因果关系展开论证的,所以我们要先掌握因果关系的含义以及因果关系的特性,以⽅便我们⽤因果论证解题。
⼩编在此进⾏展开分析。
⼀、因果关系含义 如果某⼀现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另⼀现象的发⽣。
这俩个现象就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特性 1.普遍性: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2.时序性: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不能颠倒; 3.确定性: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 4.客观性: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 5.复杂多样性:⼀因⼀果、⼀因多果、多因多果、多因⼀果。
这五种特性⾥⽐较重要的就是时序性和确定性,这两种特性也是我们在论证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漏洞。
例如: 颠倒时序: 过去⼏年中,娱乐消费在家庭⽀出中的⽐例⼤幅度上升,但是电影院的收⼊却⼀直在下降。
影院界⼈⼠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录像带出租业的发展抢了电影院的⽣意。
以下答案若均属实,哪⼀个能够最有⼒地削弱上述观点? A.租借录像带的费⽤远远⾼于看电影 B.在消费者中仍然有⼀部分⼈喜欢看电影 C.在录像带出租业繁荣之前,电影院的⽣意就已经呈下降趋势了 D.许多电影制⽚⼚通过出售他们影⽚的录像版权获得⼤笔收⼊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结论是录像带出租业的发展是电影院的收⼊下降的原因,⽽C选项表明了在录像带出租业繁荣之前,电影院的⽣意就已经呈下降趋势了,也就意味着结果在原因的前⾯,根据因果关系的时序性,结果必须在原因的后⾯,因此C选项可以证明题干的结论不成⽴,削弱了题干的结论。
因果倒置: 某专家对已故诺⻉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寿命进⾏统计,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是85岁,其中超过90岁的占多数,还有不少过百岁的,去世时年龄最⼩的也⾼达74岁。
公务员考试 行测高频考点知识精要-判断推理
![公务员考试 行测高频考点知识精要-判断推理](https://img.taocdn.com/s3/m/ca65ff6f02020740be1e9bb3.png)
目录判断推理专项 (1)第一章逻辑判断 (1)核心考点一直言命题矛盾关系 (1)核心考点二假言命题推理规则 (3)核心考点三复言命题综合推理 (4)核心考点四朴素逻辑对应问题 (6)核心考点五知果求因型 (8)核心考点六因果共存型 (9)核心考点七知因求果型 (11)第二章图形推理 (13)核心考点一位置变化 (13)核心考点二组合叠加 (15)核心考点三数量关系 (18)核心考点四图形共性 (21)核心考点五立体图形 (24)第三章定义判断 (26)核心考点一核心成分分析 (26)核心考点二主特征分析 (27)第四章类比推理 (29)核心考点一逻辑关系 (29)核心考点二言语关系 (31)核心考点三经验常识 (33)判断推理第一章逻辑判断核心考点一直言命题矛盾关系一、知识精要题型特征:题干给出几个直言命题,并给出这些命题中包含的真/假话数量,要求据此进行推理。
解题思路:“一找二绕三回”。
①找出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②绕开矛盾关系,结合已知条件,判断其余命题的真假性;③通过其余命题的真假性来判断矛盾命题的真假性。
二、经典例题某省游泳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高原集训,集训最后一日所有队员进行了一次队内测试,几位教练预测了一下队员的成绩:张教练说:这次集训时间短,没人会达标。
孙教练说:有队员会达标。
王教练说:省运会冠军或国家队队员可达标。
测试结束后,只有一位教练的预测是正确的。
由此可以推出:A.没有人达标B.全队都达标了C.省运会冠军达标D.国家队队员未达标【答案】D。
【解析】张教练和孙教练的话为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根据“只有一位教练的预测是正确的”可知,王教练的话必为假,推出省运会冠军和国家队队员都没有达标。
故本题选D。
核心考点二假言命题推理规则一、知识精要题型特征:题干含有一个或多个假言命题,要求根据题干信息进行推理。
考点透析:推理规则:(如果A,那么B)=(只要A,就B)=(A⇒B)=(非B⇒非A)。
(完整版)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完整版)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6264fa6f111f18582d05a35.png)
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四、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
对于没有确定条件的试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那就是假设法。公务员考试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假设”是重要方法。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
①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②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
(3)选项A“唐代古墓发现西汉文物”不能说明这里没有先秦文物。
(4)选项C“除了先秦用夔文,唐代也书写夔文”以及选项D“古墓文物是墓主生前之物”不能说明“墓中没有被冲刷而来的文物”,因此不应入选。
六、选项要证据直观是答案。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判断推理要考查从前提最直接能推出什么、不能推出什么的证据确证度。由A推出A的证据确证度是100%,这种试题被称做“直观”题。“直观”题的特征是:从几个并列的条件中直接推出其中的一个或全部。如:雨亭学习好、身体好、事业心强。那么可以直接单独推出“雨亭事业心强”。亦可“重复式”地全部推出。这样的推理在普通逻辑中被称做“联言推理”。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解题技巧详解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解题技巧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001526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3.png)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解题技巧详解一、引言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科目中,判断推理部分一直是考察考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重要部分。
其中,逻辑判断作为判断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信息,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找出正确答案。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逻辑判断的解题技巧,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确率,本文将详细解析逻辑判断的解题技巧,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深入讲解。
二、逻辑判断概述逻辑判断是一种基于逻辑规则和推理方法的思维方式,它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和推理,找出给定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中,逻辑判断题通常包括形式逻辑判断、论证逻辑判断等类型,考察考生对逻辑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解题技巧详解(一)明确题目类型和考点在解答逻辑判断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类型和考点。
不同类型的逻辑判断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因此,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类型和考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解题技巧进行解答。
(二)理解并分析题干信息理解并分析题干信息是解答逻辑判断题的关键步骤。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题目中的各个概念、关系、条件等,然后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逻辑性,确保对题干信息的理解正确无误。
(三)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在理解并分析题干信息后,考生需要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
逻辑规则包括直言命题推理、假言命题推理、选言命题推理等,考生需要根据题目类型和考点,选择合适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
在推理过程中,要注意逻辑规则的正确性和适用性,避免因为逻辑错误导致答案错误。
(四)注意推理过程中的陷阱在解答逻辑判断题时,考生需要注意推理过程中的陷阱。
这些陷阱可能包括偷换概念、错误推理、过度推断等。
考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题目中的信息,避免被陷阱所迷惑。
同时,也要学会运用反例法等方法来检验推理的正确性。
(五)加强练习和总结加强练习和总结是提高逻辑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行测逻辑判断技巧:半真半假题型解题技巧
![行测逻辑判断技巧:半真半假题型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538032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b.png)
⾏测逻辑判断技巧:半真半假题型解题技巧 半真半假题型作为⾏测常考题型之⼀,掌握⾏测答题技巧⾮常重要,下⾯由店铺⼩编为你准备了“⾏测逻辑判断技巧:半真半假题型解题技巧”,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资讯!⾏测逻辑判断技巧:半真半假题型解题技巧 1.⽅法透析——“⾼频词”的应⽤ 【题⽬1】幼⼉园马⽼师和三个⼩朋友情情、可可和安安⼀起玩“猜⼀猜,我最棒”的游戏。
马⽼师对⼩朋友们说:“我把⼿中的红球、黄球和蓝球分别放在这个柜⼦的三个抽屉⾥,请你们猜⼀猜每只抽屉⾥放的是什么颜⾊的球?猜对了奖励⼩红花!”然后,她请⼩朋友们闭上眼睛,把三只球分别放在三个抽屉⾥。
⼩朋友猜的情况如下: 情情说:“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黄球在中间抽屉。
” 可可说:“红球在中间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 安安说:“红球在最底层的抽屉,黄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 ⽼师告诉她们,每⼈都只猜对了⼀半。
请问,红球、黄球和蓝球各在哪⼀层抽屉⾥? A.红球在中间抽屉,黄球在最上层的抽屉,蓝球在最底层的抽屉 B.红球在中间抽屉,黄球在最底层的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C.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黄球在最底层的抽屉,蓝球在中间抽屉 D.红球在最底层的抽屉,黄球在中间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解析】答案:D。
由于每个⼈都说了两句话,且只猜对⼀半,因此,这样的题型特点,我们称为“半真半假”。
那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关键是采⽤什么⽅法可以更快的找到切⼊点,迅速得到正确答案。
⼤家在看到题⼲之后,会想到,每个⼈猜对⼀半,到底哪⼀半是正确的呢,我们不清楚。
因此,采⽤假设的⽅法来解决。
⽐如,假设情情的前半句“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为真。
此时,我们会发现与情情的这句话密切相关的安安的两句话“红球在最底层的抽屉,黄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同时为假,也就不满⾜题⼲的条件,每⼈猜对⼀半。
所以,就证明了假设“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为真,不成⽴。
换句话说,“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为假。
逻辑判断之结论类-有真有假型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之结论类-有真有假型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41dc7403c1ec5da50e2702b.png)
C.第三个杯子中有咖啡
D.第二个杯子中有可乐
【答案】C
【解析】首先看提问部分,本题属于真假推理题型中的“只有一真”。其次看题干,发现这四句话中的第一句与第四句是一对矛盾关系,必然一真一假。第三,一真其余为假,绕过这对矛盾关系,第二、三句肯定都是假的,因此选C。
【例2】在一次对全市中学假期加课情况的检查后,甲乙丙三人有如下结论:
【答案】A
【解析】真假推理题型中的“只有一真”
方法1:找反对关系,甲和乙所说的必有一真,所以丙说的为假,即“并非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进而可以推出甲所说的为真,那么乙所说的为假,因此“所有的学校都存在加课问题”,选A。
方法2:找推出关系,一真前假。丙可以推出乙,因为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所以丙只
推荐必看:最新判断推理高分突破技巧宝典
二、解题思路
首先,判断题型是“只有一真”, “只有一假” 还是“两真两假”;其次,在题干当中寻找一组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和推出关系,判断这两个条件是一真一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还是必须同真、必须同假;最后,进行推导,得出结论。
三、真题示例
以上就是公务员考试中真假推理题型的主要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希望考生在备考时做到多总结,多思考。
(一)只有一真
【例1】桌上有四个杯子,每个杯子都写着一句话,第一个:“所有的杯子里都有啤酒”;第二个:“本杯中有可乐”;第三杯“本杯中没有咖啡”;第四个“有些杯子中没有啤酒”。
假如只有一个为真话,那么( )为真。
A.所有的杯子中有啤酒
B.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可乐
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
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
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
事业单位中的常见逻辑题解析
![事业单位中的常见逻辑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9951b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a.png)
事业单位中的常见逻辑题解析逻辑题在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中经常出现。
逻辑题是考察考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一种题型。
在解答逻辑题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思维方式,理清问题的关键点,从而解决问题。
本文将从事业单位中常见的逻辑题角度出发,为大家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排列组合题在事业单位的考试中,排列组合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对象的排列、组合以及可能的情况的计算。
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理解排列和组合的概念,并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在解答过程中,我们要将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分类,再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计算。
例如,一道典型的排列组合题目如下:某班有5位男生、4位女生,要从中选出3人组成一个考试小组,问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种组合方式?解答方法:首先,我们要确定考虑男生和女生的组合方式,因为男生和女生是分开考虑的。
对于男生,有5个可选的人选,选出3人,所以男生的组合方式总共有C(5,3) = 10种。
对于女生,有4个可选的人选,选出3人,所以女生的组合方式总共有C(4,3) = 4种。
因此,男生和女生各有10种与4种组合方式,所以男生和女生一起的组合方式总共有10 * 4 = 40种。
二、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也是事业单位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
这类题目通过给出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和结论,要求考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结论的真假。
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每个条件,运用逻辑推理思维,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一道经典的推理判断题目如下: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谎话。
已知:甲说乙说的是真话,乙说丙说的是真话,丙说甲说的是假话。
问:究竟谁说了谎话?解答方法: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已知只有一个人说了谎话。
我们可以假设甲说谎,那么乙和丙的话都是真话。
但这与乙所说丙说的是真话相矛盾。
同理,假设乙说谎,那么甲和丙的话都是真话,但这与甲所说乙说的是真话相矛盾。
所以只能假设丙说谎,即甲和乙的话都是真话。
公务员行测考试判断推理模块解读
![公务员行测考试判断推理模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289bb6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3.png)
公务员行测考试判定推理模块解读又是一年备考时,多年来教学进程中发觉,很多同学在备考进程中抓不住重点,不知道怎样才能高效的复习。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判定推理模块解读,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判定推理模块解读一、逻辑判定(一) 必定性推理必定性推理重点考察真谎话问题、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和朴素逻辑1. 真谎话问题:真谎话问题主要思路是①找矛盾关系;②没矛盾关系,找反对关系;③既没矛盾关系,也没反对关系,需要进行假定法去做。
真谎话问题是逻辑判定中比较基础的题型,期望同学们一定要多加掌控。
2. 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假言命题推理规则的题目一直是省考、国考考察的重点,需要考生们不仅要掌控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A→B为真,若A真,则B真;若B假,则A假)。
还需要把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的相干知识点进行掌控,使考生们能够镇定的应对综合推理的题型。
3. 朴素逻辑:朴素逻辑是近几年考试中比较重点考察的题型,作答朴素逻辑的题目,关键要找好题目的突破口,包括肯定项和关联项。
同时要结合解题的方法,排除法、假定法等。
需要考生们多加练习,保证做题效率和做题正确率。
(二) 可能性推理可能性推理包括了5种题型,削弱型、加强型、说明型、评判型、结论型。
其中削弱型和加强型一直是考察的重点1. 削弱型题目:削弱型题目需要考生们掌控一样削弱型题目的答题方法:加上一个条件使结论不成立,如果同时显现几个选项同时能削弱的情形下,需要结协力度比较去做。
2.加强型题目:加强型题目需要考生们掌控一样加强型和隐含假定型题目的做题方法:加上一个条件使题干结论成立,如果同时显现几个选项同时都能加强的情形下,需要结协力度比较去做。
另外的三种题型:说明型,评判型和结论型题目比较简单,大家只要分析好题目,掌控好答题方法就可以有很好的准确率。
二、定义判定:1.题型类别:主要考核单定义和多定义为主2.知识点考核:考核法律、经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需要考生对于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知道能力。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之逻辑判断削弱、加强专项练习题及解析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之逻辑判断削弱、加强专项练习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e8d39a9b89680203d825eb.png)
削弱、加强题型专项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一般将削弱、加强的题目分为三种:削弱、最不能削弱,加强。
而此类题型的题干基本上都是一个论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
论点就是论证者所主张并且要在论证过程中加以证明的观点。
论据是论证者用来支持或者反驳某一个论点的理由。
论证关系式论据和论点练习方式,也就是推理形式。
要正确分析题干论证,就要学会区分论点和论据,有以下几点建议:1、找“结论”,当题干中出现“结论”时,之后的语句就是论点,前面的则为论据或无关信息。
2、找关联词,通常,“所以”、“因此”、“那么”、“显然”、“由此可见”等联接词之后的是论点,而在“因为”、“假如”、“由于”、“既然”等联接词之后的语句是论据。
3、找特征词,如“宣称”、“认为”、“说明”、“建议”、“推测”等表示断定的词之后的语句可能是论点,而“理由是”、“根据是”、“例如”等之后的则是论据。
4、分析因果关系,当题干中没有出现提示性词语或出现多个提示性词语时,可以通过分析题干中的因果联系来区分论点和论据。
第一节削弱型一削弱型1、常见提问方式(1)以下选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2)以下选项如果为真,最能有力地质疑上述论证的结论?(3)以下选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观点?3、解题思路论证形式:论据M→论点N(1)阅读题干,找出论据和论点。
(2)逐一分析选项,找到否定论据M、否定论点N或者否定论证关系的选项。
(3)通过否定论据、论点或论证过程,使题干论证不成立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2、常见削弱方式(1)削弱论点即削弱N,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搞清楚题干中的论点是什么,有时候题干中会出现两种观点,此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反驳和消弱的是哪一种观点,削弱论点的形式一般为:直接否定论点或者举出与论点N相反的例子例1最近一个研究机构在做出大量调查后发现,出身名门世家上层阶级的人成才的可能性比普通出身的人高出50%。
因此,人的素质,主要由遗传决定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A.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B.历史上的名门世家开始也往往起于微末C.家无三代兴,任何显赫的家族也逃不出兴衰轮回的历史规律D.人的成才在很大程度与后天的教育机会等外在环境因素有关例2某国人口总量自2005年起开始下降,预计到2100年,该国人口总数将只有现在的一半。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之推理判断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之推理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6ad2021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d.png)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之推理判断一、解题原则要牢记推理判断题要求考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分析语篇特征、寻找解题依据,在领会全文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弄清上下文的整体逻辑;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作者词句中的深层次含义;第三,要通读题干,充分了解题目要求我们进行推理和判断的内容和方向,以免白费力气。
最后,仔细挖掘作者隐藏在文章中的一些重要含义,切勿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代替文章内容,勿用观点代替事实。
需注意:有的题目只需要简单的逻辑判断,一步即可推得,考生千万不能人为地把问题复杂化,推理很多步,反而得出错误的答案。
推理的基础是原文内容,而不是自己的经验和主观判断。
二、答案特征需明辨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各有对应的特点和规律。
考生若熟知这些特点和规律,可提升答题的正确率。
1.正确答案选项的特点1)内容的含义比较丰富,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尤其是当四个选项都符合常识或者题目意思的时候,意义最丰富的那个选项往往是正确答案。
2)正确答案的表述一般有一点模糊,不会用绝对性词汇,而会用一些相对能够留下一些余地的词汇,如often, usually, sometimes, some, may, might, can, could, possibly, probably 等。
3)正确答案有时反而与我们通过常识判断得出的结论相反。
因此,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看上去与常识的判断相符,而余下的那一个却是反常识的,那么可考虑那个选项是否为正确答案。
2.干扰答案选项的特点1)只是原文的简单复述,而非推断出来的结论,把直接表达当成间接推理。
2)看似从原文推断出来的结论,然而实际上与原文不符,例如把原文的原因变成了选项中的结果,把原文的手段变成了选项中的目的。
3)根据常识判断是正确的,然而不是在文章事实或上下文逻辑基础上推理而得出的观点。
因此,考生要注意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或生活经验去推理。
经典逻辑推理解题技巧
![经典逻辑推理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b64f9f24028915f804dc28a.png)
1.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B[解析]每一行的图一和图二外部去同存异和第三图外部,图一和图二内部直线数目减得第三图内部,黑点不变,B选项正确。
2.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D[解析]题干均为轴对称图形,且对折后黑影部分能完全重叠,只有D选项符合。
3.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左边五个图形一致性规律的选项。
答案:C[解析]由题意分析知,每个图都可相当于10个五星的数量,○=☆☆,△=☆☆☆,计算得,C选项符合。
4.给定上下两组图形,其中上面一组共有五个图形,它们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下面一组一共有四个图形,其中三个继续保持这种规律性,另外有一个不具有这种规律性,请找出来。
答案:B[解析]题干5图形分别由1、2、3、4、5部分组成,A、C、D选项均由6部分组成,延续了前面的规律,B选项由5部分组成,不符合题意。
5.右边四个选项中有一项可以由给出图形展开得到,请找出来。
答案:A[解析]解此类图形要注意相邻面的位置。
注意侧面和正面的位置,正确答案为A。
1.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C[解析]相同元素正方形去掉不看,每一行的元素个数构成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第一列的元素个数构成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可知C正确,D项有两个一样的元素,只能算3个元素,不选。
2.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D[解析]横向看,黑五角星递减;竖向看,白五角星递增。
问号处的五角星构成应为白五角星5个,黑五角星0个。
故选D。
3.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左边五个图形一致性规律的选项。
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每个图形分为9块,在每一小块中,是一个递推关系,前两个图推下一个图形。
如,图(1)&图(2)图(3)。
阴影&空白空白,空白&空白阴影,阴影&阴影空白。
逻辑判断基本题型和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基本题型和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61a09c6960590c69ec376b6.png)
逻辑判断基本题型和解题技巧2010-11-28 21:07:51| 分类:公务员考试|举报|字号订阅根据近几年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试题,逻辑判断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题型:(一)语义推理型语义推理型的特点是:题干给出一些前提和条件,要求考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根据它们之间的语义关联,推知可以得出的结论。
语义推理与逻辑推理不同,它不依靠严格的逻辑推理形式,而是主要通过揭示前提和条件之间的语义关联。
这是逻辑判断题的最常见命题思路。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语言的歧义或者人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一句话、一段话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受语义关联和逻辑关系的制约,一句话、一段话的含义却必须是确定的,其前后语句之间、前提与结论之间,必然存在着确定的语义关系。
要求考生通过一定的语义分析,确定题干陈述的真实含义,包括揭示其隐含的语义。
在这种试题中,揭示隐含起十分关键的作用。
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语义关联往往不明显,所以必须借助于关键词或者逻辑连接词,揭示出其中的隐含语义和隐含关联。
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是:第一,明确是要寻找“可以推出”的项,还是“不能推出”的项;第二,借助于关键词或逻辑连接词,明确题干陈述的中心语义;第三,明确备选项的语义(特别是隐含语义);第四,建立或排除备选项与题干陈述之间的语义关联。
【例题1】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大脑分为若干个区域,然后扫描并比较了每个人大脑各区域的脑灰质含量。
结果显示,智商测试中得分高的人与得分低的人相比,其大脑中有24个区域灰质含量更多,这些区域大都负责人的记忆、反应和语言等各种功能。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推出()。
A.智商低的人大脑中不含灰质B.大脑中灰质越多的人,智商越高C.聪明的人在大脑24个区域中含有灰质D.智商高的人,记忆、反应和语言能力都强【解析】本题要求找出“可以推出”的项。
从连接词“结果显示”可以看出,题干陈述的中心语义是:智商测试中得分高的人与得分低的人相比,其大脑中有24个区域灰质含量更多,这些区域大都负责人的记忆、反应和语言等各种功能。
逻辑判断推理五大题型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推理五大题型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8d976b4f7ec4afe05a1df13.png)
逻辑判断推理五大题型解题技巧一、真假型真假型题目的特点为题干给出几句话或者几句描述,但未指出其真假情况,要求根据所给条件进展推理。
【例题】张教师将文房四宝装在一个有四层抽屉的柜子里,让学生猜笔、墨、纸、砚分别在哪一层。
按照笔、墨、纸、砚的顺序,小李猜想四宝依次装在第一、二、三、四层,小王猜想四宝依次装在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二层,小赵猜想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三、第一和第二层,而小杨猜想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二、第三和第一层。
张教师说,小赵一个都没猜对,小李和小王各猜对了一个,而小杨猜对了两个。
由此可以推测:A. 第一层抽屉里装的是墨B. 第二层抽屉里装的是纸C. 第三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笔D. 第四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砚【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画图表如下:由上表,显然几人的猜想有一致之处,再由张教师说的话继续完善表格进展推理。
由“小赵全部猜错〞,可知其他几个人猜想的跟小赵一样的也全部错误,即以下图阴影局部都是错的。
又由于小杨和小李对于墨和纸的猜想一样(如上图圆圈圈示),且小李只对1个,而小杨只对2个,因此对于两人墨和纸的猜想只能对一个,故小杨对砚的猜想是正确的,即“砚在第一层〞一定为真。
因此答案选D。
【点拨】对于真假型题目,通常可以从确定条件、一致条件和唯一条件这几个点出发,或者当所给条件相似时,从最不一样的条件入手,此外,在考场上一时没有思路时,可直接选择假设法或代入法。
二、匹配型匹配型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多个条件,且涉及两类或两类以上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匹配型题目可以看做复杂的排序型题目,所以解法也与排序型相似。
【例题】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
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解析】分析推理题目,题干有两个条件涉及河南人,可以把河南人作为突破口。
由题干可知,河南人不是甲,也不是乙,那么只能是丙;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即丙比乙年龄小,而丙比湖北人年龄大,那么湖北人只能是甲,且年龄最小,因此山东人是乙。
行测逻辑推理题及答案解析
![行测逻辑推理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a1483767ec102de2bd89fa.png)
逻辑推理常用的解题方法有文氏图法、图表法、排序法、代入法、计算法、假设法、排除法、矛盾法、反对法、抽象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寻找因果联系和寻找逻辑漏洞等。
下面我们将选取最重要、实用性最强的几种方法为考生做出讲解。
二、代入法代入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在题目信息比较繁琐或对题目的解答没有思路时,都可以用代入法。
代入法在必然性推理(由前提必然推出某个结论)和可能性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推出关系)的题目中都可使用。
1、必然性推理在必然性推理中,当题目涉及由多个条件推出结论常用代入法,一般采用正向代入,即将选项代入题干,如果与题干相矛盾,则为假。
例题1:有人问甲、乙、丙三人的年龄。
甲说:“我22岁,比乙小2岁,比丙大1岁。
”乙说:“我不是年龄最小的,丙和我差3岁,丙25岁。
”丙说:“我比甲年岁小,甲23岁,乙比甲大3岁。
”以上每人所说的3句话中,都有一句是故意说错的,你知道3个人的年龄到底是多大吗?()A.甲22岁,乙25岁,丙21岁B.甲23岁,乙22岁,丙25岁C.甲22岁,乙23岁,丙21岁D.甲23岁,乙25岁,丙22岁解题分析:本题用代入法来解题比较方便。
将A项代入,则甲只有一句错误,乙有两句错误,不符题意,所以A项错误;将B项代入,则甲有两句错误,不符题意,所以B项错误;将C项代入,则甲只有一句错误,而乙有两句错误,不符题意,所以C项错误;将D项代入,则甲乙丙三人各有一句错误,符合题意。
所以,正确答案是D。
2、可能性推理在可能性推理中,解前提型题目时,有时会出现多个选项能支持题干的结论或者四个选项似乎都不是前提的情况,此时考生可通过反向代入来解题。
即将选项的否定代入题干,如果无法推出题干结论,则该选项是题干论证的前提;反之,如果不影响题干结论的推出,则该选项不是题干论证的前提。
例题2:新一年的音乐颁奖典礼打破了过去只有一首最佳金曲的评选方式,而按照摇滚、爵士等几种音乐风格分别评选最佳金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判断解题思路解析(逻辑分析类)逻辑分析类逻辑分析题偏重于考察考生的缜密严峻的推理以及对具体事物的抽象能力,解分析题从宏观角度是对大局的认识,框架的认识;从微观角度是对每个条件的具体使用方法的灵活运用。
逻辑分析题从推理思路上也属于归纳型,即“自上而下推理”,其解题关键是要“把条件用尽”,即对于题目所给出的规则,必须边读题边把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一条条在草稿纸上逐一列出,同时要善于分析隐含条件。
解这类考题最好能借助于一些技巧,比如列个表或画个图,有时需要借助于归谬法。
(一)排序排序是最简单的逻辑分析题,该题型一般在题干部分给出不同对象之间的若干个两两对比的结果,要求从中推出具体的排序。
解这类题型的主要思路是要把所给条件抽象成最简单的排序形式。
-甘蓝比菠菜更有营养。
但是,因为绿芥兰比莴苣更有营养,所以甘蓝比莴苣更有营养。
以下各项,作为新的前提分别加入到题干的前提中,都能使题干的推理成立,除了A.甘蓝与绿芥兰同样有营养。
B.菠菜比莴苣更有营养。
C.菠菜比绿芥兰更有营养。
D.绿芥兰比甘蓝更有营养。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
D项断定:绿芥兰比甘蓝更有营养。
题干断定:绿芥兰比莴苣更有营养。
由这两个断定显然不能推出“甘蓝比莴苣更有营养”。
其余各项,作为新的前提分别加入到题干的前提中,都能使题干的推理成立。
-去年MBA入学考试的五门课程中,王海天和李素云只有数学成绩相同,其他科的成绩互有高低,但所有课程的分数都在60分以上。
在录取时只能比较他们的总成绩了。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能够使你判断出王海天的总成绩高于李素云?A.王海天的最低分是数学,而李素云的最低分是英语。
B.王海天的最高分比李素云的最高分要高。
C.王海天的最低分比李素云的最低分高。
D.王海天的最低分比李素云的平均成绩高。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
因为王海天总成绩不会小于最低分的五倍,而李素云的总成绩正好是平均成绩的五倍,所以“王海天的最低分比李素云的平均成绩高”意味着“王海天的总成绩比李素云的总成绩高”。
答案A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答案B、C提供的信息不充分。
(二)集合集合题型的一般特点是:在题目中出现“所有”、“有些”、“某个”、“每一个”、“没有一个”等集合型的叙述或题干提供的概念间的范围有重合的部分。
可以根据基本的集合概念和逻辑常识解决该类题型,解这种题型的重点放在集合的“部分与全体”上,同时要善于分辨可能重合的部分和绝不会重合的部分。
最直观的办法是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画个小图,题目即可迎刃而解。
-所有切实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都被证明是管理得法的校长;而切实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都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的住房上。
因此,那些不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住房上的校长,都不是管理得法的校长。
为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哪项必须为真?A.中青年教员的住房问题,是教员的福利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B.所有管理得法的校长,都是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
C.中青年教员的比例,近年来普遍有了大的增长。
D.所有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住房上的校长,都是管理得法的校长。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
题干只断定:所有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都是管理得法的校长。
由此推不出:所有管理得法的校长,都是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
为使题干的论证成长,B项必须为真,否则,如果有校长管理得法,但是却不关心教员福利,那么,他完全可能不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住房上。
这样,题干的结论就不能成立。
-所有持有当代商厦购物优惠卡的顾客,同时持有双安商厦的购物优惠卡。
今年国庆,当代商厦和双安商厦同时给持有本商厦的购物优惠卡的顾客的半数,赠送了价值100元的购物奖卷。
结果,上述同时持有两个商厦的购物优惠的顾客,都收到了这样的购物奖卷。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也一定为真?Ⅰ.所有持有双安商厦的购物优惠卡的顾客,也同时持有当代商厦的购物优惠卡。
Ⅱ.今年国庆,没有一个持有上述购物优惠卡的顾客分别收到两个商厦的购物奖卷。
Ⅲ.持有双安商厦的购物优惠卡的顾客中,至多有一半收到当代商厦的购物奖卷。
A.只有Ⅰ。
B.只有Ⅱ。
C.只有Ⅲ。
D.只有Ⅰ和Ⅱ。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C。
由题干,所有持有当代商厦购物优惠卡的顾客,同时持有双安商厦的购物优惠卡。
这说明,持有双安优惠卡的顾客人数不会少于持有当代优惠卡的顾客人数。
如果持有双安优惠卡的顾客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收到当代的购物奖卷,这说明收到当代购物奖卷的人数,超过了持有当代优惠卡顾客人数的半数,这和题干的条件矛盾,因此,Ⅲ的断定一定为真。
Ⅰ和Ⅱ都不一定是真的。
这二者的关系是,如果Ⅰ是真的,则Ⅱ是真的;因为Ⅰ不一定是真的,所以Ⅱ不一定是真的,即二者都不一定是真的。
-某大学一寝室中住着若干个学生。
其中,一个是哈尔滨,两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广东人,两个在法律系,三个是进修生。
该寝室中恰好住了8个人。
如果题干中关于身份的介绍涉及了寝室中所有的人,则以下各项关于该寝室的断定都不与题干矛盾,除了A.该校法律系每年都招收进修生。
B.该校法律系从未招收过进修生。
C.来自广东的室友在法律系就读。
D.来自哈尔滨的室友在财政金融系就读。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C。
这类题目就是考察你对概念的外延是否交叉和包含的判断。
要做对本题,就要理解,哈尔滨人是北方人;所以,假设其他概念不交叉,那么一共是8个人,因此,其他概念必须不能“交叉”。
选项C中,广东人和法律系交叉了,这样,总人数就少于8人了,因此,与题干矛盾。
选项A、B、D、E都没有构成新的概念交叉,因此不与题干矛盾。
-本问题发生在一所学校内。
学校的教授们中有一些是足球迷。
学校的预算委员会的成员们一致要把学校的足球场改建为一个科贸写字楼,以改善学校收入状况。
所有的足球迷都反对将学校的足球场改建成科贸写字楼。
如果以上各句陈述均为真,则下列哪项也必为真?A.学校所有的教授都是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
B.学校有的教授不是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
C.学校预算委员会有的成员是足球迷。
D.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学校的教授。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
B项必为真。
因为所有的足球迷都反对改建足球场,而所有的预算委员会的成员都主张改建足球场,因此,所有的预算委员会的成员都不是足球迷。
又有的教授是足球迷。
因此有的教授不是预算委员会的成员。
其余各项均不必定为真。
-如果作为上题陈述的补充,明确以下条件:所有的学校教授都是足球迷,那么下列哪项一定不可能是真的?A.有的学校教授不是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
B.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中有的是学校教授。
C.并不是所有的足球迷都是学校教授。
D.所有的学校教授都反对将学校的足球场改建为科贸写字楼。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
B项不可能真。
因为所有的教授都是足球迷,因此所有的教授都反对改建足球场;而所有的预算委员会的成员都主张改建足球场。
因此不可能有预算委员会的成员是教授。
(三)匹配匹配题型的一般特点是:题干一般提供几类因素,每类因素又有几种不同情况,同时题干还给出属于不同类因素之间不同情况的判断,要求推出确定的结论。
有的考生特别害怕这种匹配类型的题目,其实只要细心得法,这类题目并不难。
解这类考题时,所要使用的推理形式和推理步骤较多,推理过程显得相对复杂。
解题基本思路是,通过对题干给出的多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推理和排列组合,弄清题干中所给条件的内在关系,从一个一个条件出发,通过逻辑运算与推理,直至推出正确答案。
匹配型考题的主要解题方法有:一是,假设反证法,耐心点推是个笨办法,但绝对是个好办法;二是,表格法,把已知条件划在一个表格上,再进一步推理。
-三位高中生赵、钱、孙和三位初中生张、王、李参加一个课外学习小组。
可选修的课程有:文学、经济、历史和物理。
赵选修的是文学或经济。
王选修物理。
如果一门课程没有任何一个高中生选修,那么任何一个初中生也不能选修该课程;如果一门课程没有任何初中生选修,那么任何一个高中生也不能选修该课程;一个学生只能选修一门课程。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且钱选修历史,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孙选修物理。
B.赵选修文学。
C.张选修经济。
D.李选修历史。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A。
由题干,如果有一个初中生选修某门课程,那么就有一个高中生也选修该课程;反之亦然。
已知初中生王选修物理,所以有一个高中生也选修物理,即越、钱或孙选修物理。
又因为一个学生只能修一门课程,已知钱选修历史,所以钱不选修物理;赵选修文学或经济,所以赵不选修物理。
因此,可推出孙选修物理。
-如果上题题干的断定为真,且有人选修经济,则选修经济的学生中不可能同时包含A.赵和钱。
B.钱和孙。
C.孙和张。
D.孙和李。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
因为赵、钱或孙中至少有一人选修物理,又已知赵选修文学或经济所以钱或孙中至少有一人选修物理,不可能同时选修经济。
-方宁、王宜和余涌,一个是江西人,一个是安徽人,一个是上海人,余涌的年龄比上海人大,方宁和安徽人不同岁,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
根据上述断定,以下结论都不可能推出,除了A.方宁是江西人,王宜是安徽人,余涌是上海人。
B.方宁是安徽人,王宜是江西人,余涌是上海人。
C.方宁是安徽人,王宜是上海人,余涌是江西人。
D.方宁是上海人,王宜是江西人,余涌是安徽人。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
容易检验当D为真时,与题干的论述不矛盾。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题干推出D。
由“余涌的年龄比上海人大”与“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可以得出江西人最大;由“方宁和安徽人不同岁,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可知余涌是安徽人;由“余涌的年龄比上海人大”可知上海人最小;由“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可知王宜是江西人。
剩下没有判定的方宁只能是上海人。
与选项D完全一致。
既然选项D是可以从题干严格推理得出的,其他选项与D又不同,所以其他选择都是错的。
列个表更直观些:王宜>余涌>(方宁)(江西)安徽上海-某宿舍住着四个研究生,分别是四川人、安徽人、河北人和北京人。
他们分别在中文、国政和法律三个系就学。
其中:Ⅰ.北京籍研究生单独在国政系。
Ⅱ.河北籍研究生不在中文系。
Ⅲ.四川籍研究生和另外某个研究生同在一个系。
Ⅳ.安徽籍研究生不和四川籍研究生同在一个系。
以上条件可以推出四川籍研究生所在的系为哪个系?()A.中文系。
B.国政系。
C.法律系。
D.中文系或法律系。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C。
我们来使用假设反证法。
要推四川籍研究生所在的系,我们来依次假设。
设四川=中文。
则还有一个研究生也在中文,是谁呢?不是河北籍(河北籍研究生不在中文系),也不是安徽籍(安徽籍研究生不和四川籍研究生同在一个系),那就是北京籍。
而这与“北京籍研究生单独在国政系”矛盾。
设四川=国政。
则与“北京籍研究生单独在国政系”矛盾。
设四川=法律。
则还有一个研究生也在法律。
是谁呢?不是安徽籍,不是北京籍,那就是河北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