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及上机 精品
智能制造技术实验报告(3篇)
![智能制造技术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422b5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8.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智能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智能制造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验背景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智能制造技术融合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通过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与工具- 智能制造实验平台- PLC编程软件- 工业机器人- 传感器- 通讯模块- 模拟生产线2. 实验步骤(1)熟悉智能制造实验平台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学习PLC编程软件的使用,编写控制程序。
(3)搭建模拟生产线,安装传感器、通讯模块等。
(4)进行生产线调试,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5)利用工业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如搬运、装配等。
(6)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成功搭建了模拟生产线,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2)通过PLC编程软件编写控制程序,实现了对生产线各设备的有效控制。
(3)利用工业机器人完成搬运、装配等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
(4)实验过程中,传感器、通讯模块等设备运行稳定,保证了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5)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四、实验总结1. 实验收获(1)掌握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熟悉了智能制造实验平台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提高了PLC编程软件的使用能力。
(4)培养了实践操作技能。
2. 实验不足(1)实验过程中,部分设备出现故障,影响了实验进度。
(2)实验时间有限,部分内容未能深入探讨。
3. 改进措施(1)加强实验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增加实验时间,深入探讨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
(3)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智能制造技术的认识。
五、结论本次实验使学生对智能制造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6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6](https://img.taocdn.com/s3/m/781b0d9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9.png)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6一、实验目的本次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感知与交互能力,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机器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1、机器人本体:采用了一款具有多关节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模型。
2、控制器:配备了高性能的运动控制卡和处理器,用于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3、传感器套件:包括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等,以获取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
4、编程软件:使用了专业的机器人编程工具,具备图形化编程和代码编辑功能。
三、实验原理1、运动学原理机器人的运动学研究了机器人各个关节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
2、动力学原理动力学分析了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和力矩,以及这些力和力矩对机器人运动的影响。
这对于设计合理的控制策略和驱动系统至关重要。
3、传感器融合技术通过融合多种传感器的数据,如视觉、力和距离等信息,可以使机器人更全面、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从而做出更智能的决策和动作。
四、实验步骤1、机器人系统初始化首先,对机器人进行了机械和电气连接的检查,确保各部件安装牢固且线路连接正常。
然后,通过控制器对机器人进行初始化设置,包括关节零位校准、运动范围设定等。
2、运动控制编程使用编程软件,编写了简单的运动控制程序,实现了机器人的直线运动、圆弧运动和关节空间的运动轨迹规划。
在编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运动速度、加速度和精度的要求。
3、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启动传感器套件,采集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
通过编写相应的程序,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滤波、融合和分析,提取有用的特征和信息。
4、机器人交互实验设计了人机交互场景,通过示教器或上位机软件向机器人发送指令,观察机器人的响应和动作。
同时,机器人也能够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主动与环境进行交互,如避障、抓取物体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运动控制精度通过对机器人运动轨迹的实际测量和与理论轨迹的对比分析,发现机器人在直线运动和圆弧运动中的位置精度能够达到预期要求,但在高速运动时存在一定的误差。
精工实习智能制造实验报告
![精工实习智能制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27ae2d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e.png)
精工实习智能制造实验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精工实习智能制造实验的过程、成果及心得体会。
实验内容包括了解智能制造的概念、参观智能制造生产线、学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等。
通过实验,实习生对智能制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在此背景下,我校开展了精工实习智能制造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实验内容1. 了解智能制造概念: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讲解等方式,了解智能制造的定义、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等。
2. 参观智能制造生产线:前往某知名制造企业,参观智能制造生产线,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设备及技术。
3. 学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包括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4. 实践操作:在实验室进行智能制造相关设备的操作练习,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三、实验成果1. 知识掌握:通过学习,实习生掌握了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关键技术。
2. 实践能力:实习生在实验室进行了智能制造相关设备的操作练习,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 团队协作:在实验过程中,实习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创新思维:实习生在了解智能制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智能制造应用场景的思考和建议。
四、心得体会1. 认识到了智能制造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智能制造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
2. 学会了团队合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了创新意识:实验让我们意识到,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我们要勇于尝试,敢于突破。
4. 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智能制造相关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eb8fc2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8.png)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实验的目的是熟悉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实验,包括机器人的结构特性、传动原理、机械构
件、机器人轨迹规划等方面的基础概念和知识。
2、实验内容
本实验结合相关书籍和课程,涵盖六个主要方面:
(1)机器人结构特性:包括机器人极其关节的结构特征,如关节的中心距、CAD模型的结构图、几何变换以及机器人控制体系等。
(2)传动原理:传动原理是机器人技术的核心,主要涉及传动机构的驱动原理和工作原理,包括动力学分析、轴向力和紧定力的计算、变速箱的类型及其拓扑、传动系统性能的评价以及机器人的控制技术。
(3)机械构件:机械构件是构建机器人的基础,主要包括机械构件的特性分析及应用,如凸轮轴、滚珠丝杆、电机及带轮等。
(4)机器人轨迹规划: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是重点内容,主要涉及机器人轨迹的编程、运动学分析、示教编程、轨迹压缩、张量标定以及DSP
技术等。
(5)夹具设计:夹具设计是机器人应用中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气压夹具结构设计及其应用,以及夹具装配技术、理论模型分析、夹紧结构动力学建模及物理实验室中用机器人进行夹具设计的实践应用。
(6)机器原理:机器原理涉及机器人控制体系的基本结构、编程思想、控制理论及应用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架构、机器人控制技术和其他控制技术等。
3、实验结果
本实验的执行有序,基本实验项目全部完成,实验结果可按照预期得到一个有效的机器人模型,熟悉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应用机器人技术进行实际工程应用。
智能制造实践实训报告(2篇)
![智能制造实践实训报告(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c03d4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8.png)
第1篇一、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为了更好地了解智能制造的相关技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我参加了智能制造实践实训课程。
以下是我在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总结。
二、实训背景智能制造是指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旨在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智能制造基本概念及发展趋势通过学习,我了解了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智能制造主要包括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服务三个方面。
2.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如传感器技术、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
这些技术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3. 智能制造应用案例通过分析智能制造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案例,我了解了智能制造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例如,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家电制造等领域,智能制造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4. 智能制造实践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亲自动手操作智能制造设备,如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
通过实践操作,我掌握了智能制造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实训心得1. 智能制造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智能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2. 智能制造需要跨学科知识智能制造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
为了更好地掌握智能制造技术,我们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
3. 智能制造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操作,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智能制造-机器人实训报告4 精品
![智能制造-机器人实训报告4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d80c6faab52acfc788ebc973.png)
机器人模块拆装实训报告班级:学号:姓名:一、课程目的1、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2、系统训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认识小型机器人硬件原理及编程,学习积木机器人原理,掌握齿轮控制等机械知识。
二、课程内容1、用AS-UII型机器人寻光2、用AS-EI型机器人组建电动工业机械手3、自主创新:用AS-EI型机器人模拟电梯三、方案设计1、用AS-UII型机器人寻光:AS-UII型机器人上配有光敏电阻,通过配备的编程软件,可以检测出两边光敏电阻根据光照的不同得到的电阻差值,以此作为根据来控制机器人行走,并寻找到房间里的最亮地点。
2、用AS-EI型机器人组建电动工业机械手:AS-EI型机器人相当于积木型机器人,可以自由组合,配合AS-UII型机器人的扩展卡,编程时有方便的数字输入、输出,电机驱动等模块,可以灵活进行控制。
本实训将组建成电动工业机械手,使用四级电机控制,并通过齿轮的加减速,AS-EI型上配备的电机5:1减速零件,使机械手可以转向,伸高、低,伸前、后,机械手张开和收缩。
并用四个指示灯显示电动机状态,每个指示灯配合电机工作,电机运动,相应的指示灯就会亮。
四个电机控制是用八个磁敏开关进行控制正反转,以达到电动工业机械手控制的目的。
3、用AS-EI型机器人模拟电梯:有了组建机械手的经验,在自主创新环节中,我们选择了组建一个模拟电梯,通过电机正反转来控制电梯的升、落。
然后通过两个点动开关和三个磁敏开关开控制电梯的升降,并配有三个指示灯。
电梯控制流程是:开关一有信号,程序通过磁敏开关判断电梯的位置,然后确定其升降(当三层的磁敏开关没信号,那么判断二层的磁敏开关,若二层有信号,点动开关一按下,则电梯升至三层,点动开关二按着,然后按下点动开关一,则电梯降至一层;若二层无信号,则电梯在一层,要升至二层;若三层的磁敏开关有信号,则电梯降至二层)。
指示灯亮的个数显示电梯所在的层数(一层一个灯亮,二层两个灯亮,三层三个灯亮)。
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制造工艺实验报告
![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制造工艺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6fd06a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c.png)
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制造工艺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机器人技术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深入研究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效果和潜力,我们进行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索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制造工艺中的实际应用,评估其对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影响,并为未来的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实验设备与技术(一)机器人设备我们选用了_____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具备高精度、高速度和高灵活性的特点。
其关节自由度为_____,最大负载能力为_____,重复定位精度达到了_____。
(二)控制系统采用了先进的_____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和编程。
该系统具备友好的人机界面,方便操作人员进行参数设置和程序调试。
(三)传感器技术为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反馈,实验中采用了多种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等。
(四)智能制造软件运用了_____智能制造软件,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设计、模拟和优化。
四、实验流程(一)生产任务设定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确定了本次实验的生产任务为制造_____产品。
(二)工艺规划利用智能制造软件,对生产工艺进行规划,包括零部件加工、装配等环节,制定了详细的机器人操作流程和路径。
(三)机器人编程与调试根据工艺规划,通过控制系统对机器人进行编程,并进行反复调试,确保机器人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四)生产运行启动机器人进行实际生产,同时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五)质量检测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包括尺寸精度、外观质量等方面,评估产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生产效率通过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传统制造工艺相比,生产周期缩短了_____%,单位时间内的产量提高了_____%。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1(机器人系统认识)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1(机器人系统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fa6b7b3126fff705cd170a2c.png)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台号:课程 1 机器人系统认识成绩:批改日期:教师签字:实验目的:1、使学生了解机器人系统的基本组成;2、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熟悉机器人的基本操作。
实验设备及软件:1、珞石XB4机器人2、桌面示教应用程序实验原理:实验内容:1、 设备启动,启动EtherCAT 服务程序,启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程序。
● 打开控制柜,确认急停开关D 和F 未被按下,如被按下顺时针转动,抬起急停开关。
顺时针旋转开关A ,随后将B 按至常亮,观察七段数码管是否显示数字8,若成功进入下一步。
●按压开关A,启动机器人控制器,开启后指示灯B 常亮,同时通讯服务程序自启动。
●启动机器人桌面控制程序“HBRobotConfigure”2、 标注六个关节正方向。
打开HBRobotConfigure 软件,先点击“重启控制程序”单击“连接”与控制器建立连接(机器人运动控制程序已启动)。
进入示教调试界面,单击“添加机器人模型”,并单击“运行”,显示实际或仿真机器人状态。
点击左侧“使能”和“下电”,控制机器人的使能状态。
选择轴坐标系,操作界面右侧加减按键观察机械臂各轴转向,确定各关节正方向。
ABCD操作流程:将机械臂各关节按①至⑥编号,如下图所示。
①俯视图中逆时针为正方向②左视图中顺时针为正方向③左视图中顺时针为正方向④正视图中顺时针为正方向⑤左视图中顺时针为正方向⑥俯视图中顺时针为正方向3、示教机器人,并保存工作空间中的三个点。
进入程序调试界面,调整移动速度至1%,将“Simulation”调至false进入真机模式,使能下电后通过界面按钮移动机械臂,移动明显距离后保存坐标点p1,重复操作3次以此获得工作空间中三点p1、p2、p3。
4、编写机器人脚本并运行机器人脚本,实现三个点之间的直线运动。
(先仿真运行,确认无误后再真机运行。
)1.先将左侧“Simulation”键调整为ture进入仿真模式。
“智造机器人”小学S4A个性化课程实验
![“智造机器人”小学S4A个性化课程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7b7125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2.png)
智造机器人小学S4A个性化课程实验介绍本文将介绍智造机器人小学S4A个性化课程实验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让学生制作机器人小车,以及编写控制程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机器人小车的制作,第二阶段为控制程序的编写。
机器人小车制作机器人小车是本实验的核心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动手制作机器人小车,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制作所需材料如下:•电机底座•两个电机•足球机轮•电池盒•麻花线•电工胶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实际需要进行机器人小车的设计和制作。
制作完毕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测试,验证机车的基本功能。
控制程序编写控制程序是机器人工作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编程的关键。
学生需要通过Scratch 4 Arduino(以下简称S4A)编写控制程序,来实现机器人小车的运动控制。
控制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车轮的正反转控制•左右轮子转速控制•机器人小车的前进、后退和转弯控制•避障控制S4A具有良好的可视化编程环境和人机交互界面,学生可以轻松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
教学目标本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如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电子产品制作技能和编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流程1.根据实验需求准备材料,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机器人小车的制作。
2.制作完成后,学生通过验证机器人小车的基本功能。
3.学生使用S4A编写控制程序,并进行测试和调试。
实验效果本实验项目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学会了制作机器人小车和编写控制程序的技能,而且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此外,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并且对机器人的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结论智造机器人小学S4A个性化课程实验是一个旨在让学生在制作机器人小车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并通过编写控制程序增加对电子产品制作和编程的了解的实验项目。
本实验项目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和评价,对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及上机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及上机](https://img.taocdn.com/s3/m/2d56674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3.png)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及上机引言机器人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领域,它不仅涉及到软件编程、电子电路等知识,还需要了解机械结构、传感器、控制算法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知识,本文介绍了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及上机的相关内容。
实验目的1.熟悉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知识;2.学习机器人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3.掌握机器人的编程方法和控制算法;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实验内容实验一:机器人的组装和调试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组装过程和调试方法。
学生将根据提供的零件,按照说明书进行组装,并通过调试程序,测试机器人的工作状态。
实验步骤1.组装机器人的各个模块,包括机械臂、传感器、电池组等;2.连接各个模块的电路,并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3.制作控制程序,测试机器人的基本动作,如前进、后退、转弯等;4.通过调试程序,校准机器人的传感器,确保其正常工作。
实验二:机器人的编程方法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编程方法,并通过编程,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功能。
实验步骤1.学习编程语言,如Python或C++;2.利用编程语言,编写机器人的控制程序,实现基本动作的控制;3.学习机器人的传感器数据处理方法,设计相应的算法;4.编写导航程序,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功能。
实验三:机器人的应用实践本实验旨在让学生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如智能家居控制、物流配送等。
实验步骤1.选取一个实际场景,例如智能家居控制;2.设计机器人的控制方案,包括传感器选择、控制算法等;3.利用所学知识,实现机器人对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4.调试程序,确保机器人的控制能力符合要求。
上机实验要求为了加强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机实验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任务。
•任务一:机器人的基本动作控制。
要求学生利用已提供的机器人平台和编程环境,实现机器人的基本动作控制,包括前进、后退、转弯等。
•任务二: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功能。
《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学生)
![《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8d79b810b52acfc789ebc9cb.png)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MOTOMAN机器人机械结构、运动及控制学生姓名:学号:组号:实验设备编号:20003429 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地点:机械楼319实验成绩: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实验目的1.熟悉MOTOMAN—UP6机器人系统组成。
2.了解MOTOMAN—UP6机器人机械结构。
3.掌握控制柜及编程器的操作方法。
4.掌握MOTOMAN—UP6机器人示教编程方法。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1.实验内容①观看MOTOMAN—UP6机器人结构介绍光盘,分析MOTOMAN—UP6机器人的结构,了解该机器人的主要零部件组成及装配关系。
②学习控制柜及编程器的操作。
③学习MOTOMAN—UP6机器人示教编程。
2.实验要求①根据给定的MOTOMAN—UP6机器人末端手爪的运动轨迹,使用编程器对该机器人进行示教操作,生成相应的示教程序,完成再现运行并仔细观察运行过程。
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②再现运行完毕记录下对应的示教程序,按实验格式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③根据所观看的光盘和实物,写出机器人的基本结构,标明每个部分的名称及所用电机和传动机构的型号。
3.注意事项①注意实验设备、电源的使用安全。
②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站在机器人的运动范围以外,以免造成人员伤亡。
③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实验中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
④计算机内不允许安装与实验无关的程序,严禁课堂上玩游戏。
三、实验器材与设备MOTOMAN—UP6机器人计算机MOTOMAN—UP6机器人结构光盘。
四、实验原理学习操作指导书的操作步骤,用编程器进行示教编程。
根据指定的MOTOMAN—UP6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各目标点并编程,完成机器人的示教再现任务。
五、画出机器人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各关节的传动关系图,写出传动比。
六、写出示教编程的实验步骤七、画出示教点的示意图及相应的控制柜程序八、实验感想及建议。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及上机概要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及上机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ab1780140b4c2e3f5727632f.png)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及上机指导书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2004年8月实验一齐次变换与HNC-IR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一、实验目的1、认识串并联机器人的典型结构,掌握串、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运算方法。
2、熟悉串、并联机器人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3、理解齐次变换的物理意义,掌握齐次变换矩阵表示刚体位姿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齐次变换矩阵的运算。
4、熟悉D-H表示法,正确确定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进行运动学建模。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齐次变换和运动学建模是机器人运动学的基础。
刚体的位姿通过在刚体上建立坐标系来描述。
齐次变换矩阵是一个四行四列的矩阵,它的前三列描述刚体的姿态(方向),第四列描述刚体的位置。
齐次变换矩阵的乘表示刚体或坐标系间的复合变换,齐次变换矩阵的逆表示反变换。
即:如果坐标系{}B相对{}A的齐次变换矩阵是T,那么T-1表示坐标系{}A相对{}B的描述。
连杆的功能在于保持其两端的关节轴线具有固定的几何关系,连杆的特征也是由这两条轴线规定的。
两轴线的公法线长度就是连杆的长度,两轴线的扭角就是连杆的扭角。
两连杆之间的连接关系由两连杆的公法线之间的偏置和夹角描述。
基于上述D-H法的原理在机器人操作臂的每一连杆(构件)上建立坐标系,确定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进行运动学建模。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⒈ HNC-1R教学机器人2.并联机器人模型3-RPS或6-SPS一部四、实验内容、步骤及数据整理1、观察并联机器人与HNC-IR机器人的结构,了解其动作原理,并绘制其结构简图。
2、计算自由度3、对HNC-IR机器人建立连杆坐标系,确定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
相应参数填入HNC-IR连杆参数表。
HNC-1R连杆参数表4、建立连杆3的齐次变换矩阵23T,求32T,指出23T、32T的物理意义,(要求能正确进行矩阵运算,并能把矩阵运算模型存入软盘,以备后续实验用)。
五、思考题⒈齐次变换矩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⒉怎样进行机器人操作臂的运动学建模?实验二 HNC-1R机器人运动学正反解一、实验目的1、掌握机器人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2、掌握机器人运动正、反解方法3、了解运动反解中多解的处理方法4、熟悉D-H表示法,正确确定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进行运动学建模。
人工智能上机试验报告
![人工智能上机试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77b39310b4e767f5acfce58.png)
人工智能上机实验报告人工智能上机实验题目:自动求解八数码难题。
八数码难题:在3×3的方格棋盘上,分别放置了标有数字1,2,3,4,5,6,7,8的八张牌,初始状态S0,目标状态如下图所示,可以使用的操作有:空格左移,空格上移,空格右移,空格下移。
图1 八数码难题的目标状态请上机参考给定的类用C++实现八数码难题的自动求解,给出操作步骤。
参考代码的说明如下:1.CSearchEngine类:搜索引擎基类,你可以在它的基础上编写更好的搜索引擎2.CGSESearchEngine类:使用全局择优搜索算法的搜索引擎3.CEveluation类: 节点估价类, 对棋盘局面进行估值, 以引导搜索4.CMoveGenerator类:走法产生器,对某一局面产生合适的走法具体要求:1.对于指定的(程序内定的)初始问题状态,上机输入调试运行程序,给出自动求解步骤。
2.原估价函数为“不在位”的数码个数,请修改估价函数为“不在位的数码距离正确位置的距离”。
3.选做1:通过输出扩展节点,比较2中两种不同估价函数的效率。
选做2:编写随机生成初始状态的类,增强程序功能。
思考:是不是任意初始状态都能找到解?问题一:上图各节点中的数据,前三行为八个数字的布局,最后一行是评价结果,红色框和箭头指出最优路径。
搜索过程使用广度优先策略。
估价函数为:不在位的数码个数。
以下为运行结果步骤:2 8 31 6 47 0 52 8 31 0 47 6 5press enter to continue the next step:2 0 31 8 47 6 5press enter to continue the next step:0 2 31 8 47 6 5press enter to continue the next step:1 2 30 8 47 6 5press enter to continue the next step:1 2 38 0 47 6 5You've have the solution!问题二: //新的评价函数,不在位的数码距离正确位置的距离int CEvaluation::Evaluate(BYTE byBoard[][3]){BYTE destBoard[3][3] = { {1,2,3}, {8,0,4}, {7,6,5} };int iDist = 0;int i_1, j_1, i_2, j_2;BYTE num;for( num = 0; num <= 8; num ++ ){GetNumPos(byBoard, i_1, j_1, num);GetNumPos(destBoard, i_2, j_2, num);iDist += abs(i_1 - i_2) + abs(j_1 - j_2);}return iDist;}void CEvaluation::GetNumPos(BYTE byBoard[][3], int &i, int &j, BYTE num) {for( i = 0; i < 3; i ++ )for( j = 0; j < 3; j ++ )if( byBoard[i][j] == num )return;}问题三:上图各节点中的数据,前三行为八个数字的布局,最后一行是评价结果,红色框和箭头指出最优路径。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2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2](https://img.taocdn.com/s3/m/f1da2ac30066f5335a8121ea.png)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班级: 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 姓名: _________ 台号:2 _________ 滦程:2•机器人空间位姿描述 成绩: ______________ 批改日期: ____________ 教师签字: 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1、 认识机器人位置与姿态的描述方式2、 了解多种姿态的描述方法实验设备及软件: 1、 珞石XB4机器人 2、 M ATLAB实验原理:位置描述:建立坐标系后可以用一个3x1的位置矢量对坐标系中的任何 点进行定位。
用三个相互正交的带有箭头的单位矢量来表示一个坐标系{A }•用 一个矢量来表示一个点PA ,并且可等价地被认为是空间的一个位置矢量, 或者简单地用一组有序的三个数字来表示。
矢量的各个元素用下标X, y 和z 来标明:姿态描述:为了描述物体的姿态,需要在物体上固定一个坐标系并且给 出此 坐标系相对于参考系的表达。
用心、%和务来表示坐标系{B }主轴 方向 的单位矢量。
在用坐标系{A }的坐标表达时,写成跆、滲、Z 卷。
这三个单位 矢量按照顺序排列组成一个3x3的矩阵,称之为旋转矩阵。
记为: 分别绕X 轴,Y 轴,Z 轴的诫转变换%:"B坐标系变换是一个坐标系描述到另一个坐标系描述的变换。
被描述的空间 点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它的描述改变了。
一般情况下坐标系{A }与坐标系{B }既存在位置差异乂存在姿态差异。
则相 对于坐标系{B }描述的点PB 在坐标系{A }下的描述为:nA _ An pB I nArrBORG为了简化表达,可改写为:1 0 0cOsOcO -sO 0 0 cO-sO =1 0 ,Rz3)= sO cO0 .0 sOcO .-sO0 cO0 01心(0)=R=rotz(a)*rot 设姿态矩阵pA-_ B R P BORG\P B]=jT\P B] 101 1 -1其中笳彳张P BORG]为4x4矩阵,称为齐次变换矩阵。
智能制造机器人实训报告(3篇)
![智能制造机器人实训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b3c8b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1.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设备,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为了更好地掌握智能制造机器人的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参加了智能制造机器人实训课程。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背景1. 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编程方法,提高学生对智能制造机器人的操作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制造机器人基本知识:了解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分类及特点。
(2)机器人组成结构:认识机器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机械结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
(3)机器人编程:学习机器人编程语言,掌握编程方法,实现机器人动作控制。
(4)机器人操作:熟悉机器人操作流程,掌握机器人基本操作技能。
(5)项目实践: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机器人应用项目。
三、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在实训开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理论学习和设备熟悉。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了解了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基本知识。
同时,我们还对实训场地、设备进行了检查,确保实训过程顺利进行。
2. 实训过程(1)智能制造机器人基本知识学习在实训初期,我们学习了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分类及特点。
通过学习,我们对智能制造机器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机器人组成结构学习接下来,我们学习了机器人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机械结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
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我们对机器人的组成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
(3)机器人编程学习在编程环节,我们学习了机器人编程语言,掌握了编程方法。
通过编程实践,我们实现了机器人动作控制,提高了编程能力。
(4)机器人操作学习在操作环节,我们熟悉了机器人操作流程,掌握了机器人基本操作技能。
通过反复练习,我们的操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5)项目实践在项目实践环节,我们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机器人应用项目。
《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45eedc054afe04a1b171de89.png)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实验一、机器人关节空间轨迹的多项式插值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熟悉关节空间轨迹的多项式插值方法;2.了解关节空间轨迹的插值计算和笛卡尔空间路径轨迹规划的区别; 3.根据关节空间轨迹的要求编程实现轨迹规划。
4.熟练Matlab 语言编程。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PC 机一台(含“Matlab ”软件)、USB 数据采集卡、37针通信线1根、16芯数据排线、USB 接口线。
三、实验原理机器人作业路径点通常由工具坐标系{T}相对于工作坐标系{S)的位姿来表示,因此,在关节空间中进行轨迹规划:首先需要将每个作业路径点向关节空间变换,即用逆运动学方法把路径点转换成关节角度值,或称关节路径点;然后,为每个关节相应的关节路径点拟合光滑函数;这些关节函数分别描述了机器人各关节从起始点开始,依次通过路径点,最后到达某目标点的运动轨迹。
由于每个关节在相应路径段运行的时间相同,这样就保证了所有关节都将同时到达路径点和目标点,从而也保证了工具坐标系在各路径点具有预期的位姿。
设关节在t 0=0时刻的值是起始关节角度0θ,在终止时刻f t 的值是终止关节角度θf 。
运动轨迹的描述,可用经过起始点关节角度与终止点关节角度的一个平滑插值函数()θt 来表显然,有许多平滑函数可作为关节插值函数。
1. 线性插值如图1,关节空间线性插值的轨迹函数可以表示为:()00=+−f ft t t θθθθ (1)线性插值相比其他插值方式,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
图1线性函数插值图单纯线性插值会导致起始点和终止点的关节运动速度不连续,这意味着会产生无穷大的加速度,将给两端点造成刚性冲击,因此可以考虑分别在起点和终点处的邻域内增加一段抛物线的“缓冲区段”,即用抛物线与直线连接起来。
2.用抛物线过渡的线性插值如图2所示。
设两端的抛物线轨迹具有相同的持续时间a t ,具有大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恒加速度θ。
对于这种路径规划存在有多个解,其轨迹不唯一。
智能制造系统实验报告(3篇)
![智能制造系统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788fb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e.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智能制造系统通过整合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和协同化。
为了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本实验报告将围绕智能制造系统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实验过程进行阐述。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智能制造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2. 掌握智能制造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步骤;3. 分析智能制造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4. 提高对智能制造系统的认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验原理智能制造系统基于以下关键技术:1. 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2. 通信技术:利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设备、系统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换。
3. 控制技术:通过控制算法对生产设备进行实时控制,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
4. 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智能决策和优化。
四、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搭建:搭建智能制造实验平台,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
2. 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温度、压力、流量等。
3. 数据传输:利用通信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
4.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建模分析。
5. 智能决策: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决策和优化。
6. 执行控制:根据智能决策结果,控制执行器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
五、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智能制造实验平台,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
2. 安装传感器:将传感器安装在实验设备上,确保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
3. 配置通信模块:配置通信模块,实现传感器与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输。
4. 编写控制程序:编写控制程序,实现生产设备的实时控制。
5. 数据采集与分析:通过传感器采集生产数据,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建模分析。
工业机器人应用及智能制造技术实践案例分享
![工业机器人应用及智能制造技术实践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b1932cc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0b.png)
工业应用及智能制造技术实践案例分享第一章工业应用概述 (2)1.1 工业的发展历程 (2)1.2 工业的分类与特点 (2)第二章工业关键技术与选型 (3)2.1 控制技术 (3)2.2 传感器技术 (4)2.3 选型与评估 (4)第三章智能制造技术基础 (5)3.1 智能制造的概念与特点 (5)3.1.1 智能制造的概念 (5)3.1.2 智能制造的特点 (5)3.2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5)3.3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6)3.3.1 信息技术 (6)3.3.2 自动化技术 (6)3.3.3 人工智能技术 (6)第四章视觉应用实践 (6)4.1 视觉系统的组成与原理 (6)4.2 视觉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7)4.3 视觉系统调试与优化 (7)第五章路径规划与运动控制 (8)5.1 路径规划算法 (8)5.2 运动控制策略 (8)5.3 实时运动控制技术 (8)第六章工业编程与调试 (9)6.1 编程语言与工具 (9)6.1.1 编程语言概述 (9)6.1.2 编程工具 (9)6.2 调试方法与技巧 (9)6.2.1 调试方法 (9)6.2.2 调试技巧 (10)6.3 编程与调试案例 (10)第七章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应用 (10)7.1 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10)7.1.1 设计原则 (10)7.1.2 设计方法 (11)7.2 智能制造系统应用案例 (11)7.3 系统集成与优化 (11)7.3.1 系统集成 (11)7.3.2 系统优化 (12)第八章工业安全与维护 (12)8.1 安全规范与标准 (12)8.2 故障诊断与维护 (12)8.3 安全防护措施 (13)第九章智能制造行业应用案例 (14)9.1 汽车制造行业 (14)9.1.1 项目背景 (14)9.1.2 技术方案 (14)9.1.3 实施过程 (14)9.1.4 应用效果 (14)9.2 电子制造行业 (14)9.2.1 项目背景 (14)9.2.2 技术方案 (14)9.2.3 实施过程 (14)9.2.4 应用效果 (14)9.3 食品与药品制造行业 (15)9.3.1 项目背景 (15)9.3.2 技术方案 (15)9.3.3 实施过程 (15)9.3.4 应用效果 (15)第十章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0.1 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15)10.2 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前景 (15)10.3 智能制造在未来社会的影响 (16)第一章工业应用概述1.1 工业的发展历程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见证了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与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及上机指导书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20XX年8月实验一齐次变换与HNC-IR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一、实验目的1、认识串并联机器人的典型结构,掌握串、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运算方法。
2、熟悉串、并联机器人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3、理解齐次变换的物理意义,掌握齐次变换矩阵表示刚体位姿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齐次变换矩阵的运算。
4、熟悉D-H表示法,正确确定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进行运动学建模。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齐次变换和运动学建模是机器人运动学的基础。
刚体的位姿通过在刚体上建立坐标系来描述。
齐次变换矩阵是一个四行四列的矩阵,它的前三列描述刚体的姿态(方向),第四列描述刚体的位置。
齐次变换矩阵的乘表示刚体或坐标系间的复合变换,齐次变换矩阵的逆表示反变换。
即:如果坐标系{}B相对{}A的齐次变换矩阵是T,那么T-1表示坐标系{}A相对{}B的描述。
连杆的功能在于保持其两端的关节轴线具有固定的几何关系,连杆的特征也是由这两条轴线规定的。
两轴线的公法线长度就是连杆的长度,两轴线的扭角就是连杆的扭角。
两连杆之间的连接关系由两连杆的公法线之间的偏置和夹角描述。
基于上述D-H法的原理在机器人操作臂的每一连杆(构件)上建立坐标系,确定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进行运动学建模。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⒈ HNC-1R教学机器人2.并联机器人模型3-RPS或6-SPS一部四、实验内容、步骤及数据整理1、观察并联机器人与HNC-IR机器人的结构,了解其动作原理,并绘制其结构简图。
2、计算自由度3、对HNC-IR机器人建立连杆坐标系,确定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
相应参数填入HNC-IR连杆参数表。
HNC-1R连杆参数表4、建立连杆3的齐次变换矩阵23T,求32T,指出23T、32T的物理意义,(要求能正确进行矩阵运算,并能把矩阵运算模型存入软盘,以备后续实验用)。
五、思考题⒈齐次变换矩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⒉怎样进行机器人操作臂的运动学建模?实验二 HNC-1R机器人运动学正反解一、实验目的1、掌握机器人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2、掌握机器人运动正、反解方法3、了解运动反解中多解的处理方法4、熟悉D-H表示法,正确确定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进行运动学建模。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连杆坐标系{}i相对{}1-i可看作经过了以下四个子变换:绕x轴的转动,沿1-i x轴的移动,绕1-i z轴的转动,沿1-i z轴的移动。
利用矩阵乘1-i的原理得到坐标系{}i相对{}1-i的齐次变换矩阵是T i i1-(即教材上公式3.3),将各个连杆变换T1-(i=1,2,……,n)相乘得T n0。
根据关节变量q i(i=1,2,……,n)ii求解T0的过程是运动学正解,反之已知T n0求解关节变量q i(i=1,2,……,n)则n为运动学反解。
反解用反变换法通过分离变量得到只含单变量的方程,从而解出关节变量q i(i=1,2,……,n)。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⒈ HNC-1R教学机器人2.每组每生电脑一部并配置相应软件四、实验内容、步骤及数据整理1、结合实验一的内容,建立HNC-1R机器运动学方程2、实现HNC-1R机器人正解算法(借助Matlab,在已知q i(i=1,2,……,n)的前提下,求出T0,这里n=5)n3、实现HNC-1R机器人反解算法(把已求得的T0作为已知,求得关节变量q in(i=1,2,……,n),与正解结果互相验证)五、思考题1.运动学反解的多重解如何处理?怎样得出最优解?2.运动学反解的数目与机器人的结构本身有无关系?实验三 HNC-1R机器人通信及轨迹规划一、实验目的1.熟悉与机器人通信的三种主要方法2.掌握机器人语言结构与编程特点3.掌握示教再现法4.了解轨迹规划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原理及方法目前与机器人通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示教再现,机器人语言和离线编程。
示教再现就是根据作业任务的需要,用手或示教盒把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移动到所需的位姿上,然后把每一位姿存储起来,编辑并再现示教过的动作,如果示教正确,则机器人可重复再现运行。
机器人语言是人-机通信问题的通用方式。
它是一种专用语言,用符号描述机器人动作。
本实验通过实际编程或示教再现,实现2个茶杯盖子的互换,掌握HNC-1R型教学机器人程序的基本结构,学习示教编程获取各点位置姿态的方法,熟悉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处理方法并通过机器人的运行体会轨迹规划的实现方法。
三、实验仪器设备HNC-1R型教学机器人一部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观察示教再现过程,理解掌握与机器人通信的方法。
2.通过演示程序的运行,掌握程序结构,了解程序编制方法和轨迹规划的实现。
3.参考程序% 01021 ;程序名N1 speed 500 ;N1是语句标号,speed 是指令,表示速度,500是速度的具体值N5 open ;手指开N10 MOVE J{19.122,20.470,-60.093,0.364,0.000};J是关节坐标N20 move J{20.358,17.783,-59.482,0.370,0.000}N30 delay 2 ;delay 2表示延时2秒N40 CLOSE ;手闭合N50 delay 2N60 move P{401.263, 152.891,-73.804,0.370,20.858};P是直角坐标 N70 move P{429.40l,1.461,-73.804,0.370,0.195}N80 move J{0.195,0.463,-39.412,0.370,0.000}N90 delay 2N100 OpenN110 delay 1N120 move P{472.060,1.607,-142.620,0.370,0.195}N130 move J{-25.032,23.559,-71.811,0.370,0.000}N140 move J{-25.032,21.472,-71.586,0.370,0.000}N150 delay 2N160 CloseN170 delay 1N180 move P{349.635,-163.275,-17.483,0.370,-25.032}N190 move P{361.284,135.560,-17.483,0.370,20.567}N200 move J{21.405,20.554,-62.049,0.370,0。
000}N210 move J{21.905,19.692,-60.967,0.370,0.000}N220 delay 2N230 openN240 deIay lN250 move P{400.529,154.591,-94.324,0.370,31.105}N260 move P{428.488,26.831,-94.324,0.370,3.583}N270 move J{-0.132,2.713,-41.279,0.370,0.000}N280 move J{2.932,0.946,-42.279,0.370,0.000}N300 CloseN310 delay lN320 move P{450.224,-1.037,-17.505,0.370,—0.132}N330 move J{-24.844,24.101,-71.653.0.370,0.000}N340 move J{-24.844,22.275,-71.653, 0.370,0.000}N350 delay 2N360 openN370 delay lN380 move P{360.369,-151.811,-34.136,0.370,-22.844}N390 move P{188.702,342.497,-34.136,0.370, 61.147} N400 end4.运行操作(1)在示教编程界面下,保存上述程序;(2)在自动运行方式下,选择上述程序:(3)按下示教操作盒上的“循环启动”按钮;(4)运行程序直到完毕。
五思考题1.与机器人通信的三种主要方法是什么?什么是示教再现法,体会如何对机器人示教?2.机器人语言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体会用机器人语言如何与机器人通信?MATLAB上机指导MATLAB是一种编程语言,它的科学计算功能强大。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早在八十年代末期,各著名大学已开设MATLAB 课程。
MATLAB是学生在实验环境中必须掌握的技术工具。
一上机要求1能够熟练进行数值和符号矩阵的加、减、乘、逆运算2 能够熟练求解矩阵方程3 熟悉MATLAB编程和运算环境4 熟悉MATLAB标准函数的应用二MATLAB入门知识1.上机过程点击桌面上的Matlab图标(进入mand窗口)→点击File→点New→点击M-file(进入编程窗口,在此窗口下进行编程)→编程完毕,点击File→点击save或save as保存程序(程序名应以字母开头,且不能是Matlab的保留字,程序的扩展名必须是.m),保存程序后→点击Debug→点击Run,运行程序。
2.程序运行结果程序运行结果在mand窗口中(在任务栏中点击)。
3.矩阵输入举例t1=[1 2 ; 3 4]表示矩阵t1是2×2的,第一行元素是1和2,第二行元素是3和4。
矩阵t1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表示为t1(i,j),如:t1(2,1)=34.矩阵运算指令举例4.1 矩阵乘法t1*t2表示矩阵t1与矩阵t2相乘4.2矩阵的逆inv(t1)表示求矩阵t1的逆矩阵5.赋值语句 a= inv(t1)表示把矩阵t1的逆矩阵用a 表示。
6.方程及方程组的解法 6.1 方程的解法 要解方程f(x)=0 在程序中写成 f1=f(x)[x]=solve(f1,x)要解方程f1(x )=0,需按下列指令处理: y=f1(x) [x]=solve(y,x)6.2 方程组的解法 若要求解方程组在程序中写成:[x ,y,z]=solve(f1,f2,f3,x,y,z)此时在mand 窗口中可得变量x 、y 、z 的具体数值或表达式。
⎪⎩⎪⎨⎧===0),,(0),,(0),,(z y x l z y x n z y x m ),,(3),,(2),,(1z y x l f z y x n f z y x m f ===7.角度的输入需要注意角度的输入,系统中默认的是弧度。
Matlab 中用pi 表示π8.数值运算若进行数值运算,可直接给变量赋值,进行运算,这与其它高级语言类似。
9.符号运算若进行的不是数值运算,而是符号运算,则需要在程序开始的第一行进行符号说明,即说明变量是符号变量。
例:a 和b 是符号变量,则说明如下:syms a bc=a+b则在mand 窗口中可见c 的内容就是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