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壤碳素转化与温室气体排放
第六章 土壤碳素转化与温室气体排放
在低温、嫌气条件下,有机酸变为CO2和H2O的过程受到阻 碍,产生有机酸的累积,从而造成植物根系萎缩、腐烂。
含氮化合物
Protein Amino acid NH4+ NO3N素
N素生物固定与有效化过程与有机物C/N比密切相关。
C/N>25时,产生N素生物固定
C/N<25时,产生N素有效化。
脂肪、树脂、蜡质、单宁等
氧化 R (C,4H ) 2O2 酶、 CO2 2H 2O 能量 含碳碳和氢的化合
土壤有机质因矿质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 量的百分数称有机质的矿化率(mineralization percent)。
矿化率一般在1%~3%。
土壤中简单有机化合物分解的难易顺序 单糖、淀粉和简单蛋白质 粗蛋白质 半纤维素 纤维素 脂肪、蜡质等
这类有机物的矿质化过程与碳水化合物基本相同,不同之 点是在嫌气条件下产生多酚化合物,这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 料。
木质素
木质素是芳香性聚合物,含碳量高,在土壤中真菌和放线 菌作用下缓慢的转化,最终产物是CO2和H2O,但往往只有50%可 形成最终产物,其余仅为降解产物,作为形成腐殖质的原始材 料。
第三阶段:脂肪酸(fatty acid)被分解,被
释放的芳香族化合物(如酚类)参与新腐殖质 的形成。
腐殖物质在土壤中很稳定,抗微生物分解 能力很强,主要与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及其与金 属离子和粘土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团聚体内 部的夹杂有关。 它是一类以芳香化合物或其聚合物为核心, 符合了其他类型有机物质的有机复合体。
土壤碳库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碳储量相当于大气碳库 和植物碳库的2-3倍。 有机碳库 土壤碳库的增加或减少取决于土壤有机碳 的输入 和输出速率。
不同碳添加对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
不同碳添加对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不同碳添加对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田作为一个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不同碳添加对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
首先,碳添加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研究表明,适量的有机质添加可以提高土壤碳储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有机质的添加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进而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此外,有机质的添加还可以改善农田土壤质地,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减少农田灌溉需求,进而减少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
其次,碳添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有机质添加下,土壤微生物活动被激活,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速率加快,有机质中的碳元素逐渐转化为二氧化碳(CO2)。
此外,由于有机质的添加可以增加土壤氮素的含量,从而促进微生物氧化亚氮的活动,生成二氧化氮(N2O)等温室气体。
此外,有机质添加还会影响土壤中甲烷(CH4)的排放。
一方面,有机质的添加会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增加甲烷产生的条件;另一方面,有机质中的有机酸可以促进甲烷产生菌的生长,增加甲烷的排放。
然而,不同碳添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有着差异。
有机碳添加可以提高土壤质地、水分保持能力和微生物活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时,有机碳添加还可以增加土壤氮素含量,促进二氧化氮的排放。
因此,在考虑碳添加的效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此外,不同有机质的添加效果也存在差异。
有机质的添加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碳源来促进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碳储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然而,不同有机质的化学性质和分解速率不同,对温室气体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不同碳添加对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显著的影响。
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气候调节效应
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气候调节效应土壤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有机碳。
土壤中的有机碳起源于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和排泄物,并通过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进行分解、转化和吸附。
土壤碳循环是指这些有机碳在土壤和大气之间相互转移的过程,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土壤中的有机碳通过植物的根系进入土壤。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将一部分有机物经根系排出到土壤中,形成根系分泌物。
这些根系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碳,其中包括由植物根系分泌的碳酸和有机酸等物质。
这些有机碳在土壤中可被微生物降解,一部分被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一部分被土壤生物吸收和利用。
其次,土壤中的有机碳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逐渐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由细菌和真菌组成,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来获取能量和养分。
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会将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到大气中。
这个过程称为腐解。
腐解作用是土壤中有机碳稳定性的关键环节,因为它负责将有机碳从土壤中释放出来,形成新的碳循环。
此外,土壤中的有机碳还可以被固定下来,形成稳定的有机碳。
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可以吸附有机碳,并将其固定在土壤中。
这个过程称为碳固定。
土壤中的碳固定作用主要由土壤胶体颗粒和钙化作用驱动。
土壤胶体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吸附更多的有机碳,而钙化作用可以将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钙,进一步固定有机碳。
这种稳定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储存,并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土壤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可以影响全球碳循环的平衡。
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是全球碳储量的两倍以上,因此,土壤中的碳循环过程对全球碳循环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中的有机碳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生长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此外,土壤中的碳固定作用还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生物炭的老化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28(9): 1907-1914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7082;41771331)作者简介:袁海静(1989年生),女,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土壤碳氮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
E-mail: yhjxxyj@*通信作者:秦树平(1983年生),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壤反硝化机制。
E-mail: qinshuping@收稿日期:2019-05-02生物炭的老化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袁海静,邓桂森,周顺桂,秦树平*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建省土壤环境健康与调控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2摘要:生物炭是生物质在无氧或限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后产生的多孔富碳物质,其被广泛施加到土壤中改良土壤性质,调节温室气体排放。
生物炭施入土壤后,长期受外界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作用导致生物炭性质发生缓慢改变,这个过程称为生物炭的老化。
文章综述了原位生物炭自然老化和实验室模拟老化的方法以及老化后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变化,从理化性质变化的角度论述了生物炭老化过程对二氧化碳(CO 2)、甲烷(CH 4)和氧化亚氮(N 2O )这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初步解释生物炭老化过程对增加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能机制。
主要内容如下:生物炭老化方法可以分为自然老化和人工模拟老化,模拟老化方法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老化。
生物炭发生老化后,生物炭的比表面积(SSA )和孔容根据老化强度而有不同变化,自然或人工模拟的温和老化方法使生物炭表面上有新的纳米微孔生成,生物炭SSA 增加,而使用强酸或强氧化剂的强烈老化方式可破坏生物炭孔隙结构,导致SSA 和孔容下降。
从化学性质方面来讲,生物炭C/N 比随老化过程而降低,但是O/C 比却随老化过程而升高;此外,当生物炭老化时,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加,例如羧基、羰基和酚基等,这些含氧基团可以和阳离子结合形成羧酸盐和酚盐,同时释放H +,导致老化生物炭的pH 值降低。
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机制
CH4
CH 4 + CO 2
↓
CH 4 +CO 2
↓
↓
[12-13]
氧化过程: CH4+O2+NADH+HңCH3OH+H2O+NAD ; NH3+O2+XH3ңNH2OH+H2O+X 硝化过程: N 2O
NH 4 + → H 2 NOH → NOH → NO 2- → NO 3NO
↓ ↓
N2O
[14-15]
表 2 CO2、 CH4、 N2O 排放相关反应过程
温室气体 CO2 反应过程 光合作用: 6CO2 + 6H2O ң C6H12O6 + 6O2 ; 呼吸作用: SOC + O2 ң CO2 还原过程:
C6 H12 O 6 + H 2 O → CH 3COOH + CO 2 + H 2
参考文献 [11]
Mechanism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from Agro-ecosystem Soil in Arid Regions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Agro-ecosystems, College of Pastoral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不大, 但 CH4 和 N2O 的增温效应潜能却分别是 CO2 的 23 倍 和 310 倍 。2012 年 12 月,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
[3] [4]
《2011 年 WMO 温室气体公布》 表明, 2011 年全球大气 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再次突破有关记录以来的最高 点, 从表 1 可知 2011 年 CO2 平均浓度为 390.1 mg/kg , CH4 为 1.813 mg/kg , N2O 为 0.324 mg/kg , 分别比 1750 年前 (工业革命) 增加了 40% 、 159%和 20% , 比 1993 年 增加了 9.6%、 0.72%和 8%。 相关研究报告指出,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温 室气体排放源 , 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到了总排放量的 10%以上[8]。中国地域辽阔, 可耕地面积大, 农田可大 致分为水田和旱地田, 其中旱地田占绝大部分, 面积为 7×10 m , 占可耕地总面积的 73.7% 。可见, 旱地农
土壤碳素循环
土壤碳素循环人类活动的不断增长,使得地球上的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浓度日渐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恶化。
而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很大,所以研究土壤碳素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碳素循环的定义、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碳素流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土壤碳素循环的定义土壤碳素循环是指土壤中碳素的几种形态,在土壤中以复杂的途径转化和交换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该循环过程在自然界的碳循环中占有重要角色,不仅为作物生长提供重要养分,也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及其影响。
二、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的有机碳储量非常巨大,远远高于植物和大气中的有机碳储量。
据统计,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超过1500亿吨,约占全球碳汇的80%以上。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土壤碳素的流动及其影响土壤中的碳素主要分为有机碳和无机碳两种形式。
有机碳主要来自于植物残骸的分解过程,而无机碳则来源于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渗透入土的大气二氧化碳(CO2)。
土壤中的碳素经过微生物的分解、矿化和腐殖等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又通过渗透入土或变为溶解态逐渐逸出土壤,一部分碳素会被植物吸收利用,一部分则会以有机质和无机碳的形式在土壤中循环。
土壤碳素流对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首先,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
其次,它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抑制大气中CO2的明显上升,降低了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四、土壤碳素循环的影响因素土壤碳素循环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覆盖、管理措施等。
人们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增加土地覆盖度、通过调节培肥措施等来改善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当今严峻的全球变化与环境问题中,了解土壤碳素循环的过程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科技人员应该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提高,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并为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技术研究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技术研究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而农田作为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以及目前已经存在的减排技术。
首先,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氮肥使用和农作物残留物的分解。
氮肥的使用会导致氮氧化物的排放,而农作物残留物的分解则会产生甲烷气体。
这两种气体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针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减排技术。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氮肥的使用量。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氮肥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氮肥的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氮肥的使用。
另外,农作物残留物的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为了减少甲烷气体的排放,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速农作物残留物的分解过程。
例如,可以通过深翻土壤、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等方式,促进农作物残留物的分解,减少甲烷气体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利用农作物残留物进行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将其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除了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
例如,利用精确农业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施肥,减少氮肥的浪费,从而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施肥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减排技术还包括利用生物质能源和利用沼气发电等方式。
生物质能源是指利用农作物残留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进行能源生产。
通过将农作物残留物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而沼气发电则是利用农田中产生的沼气进行能源生产。
通过将沼气燃烧发电,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获得可再生能源。
总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碳循环机制剖析
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碳循环机制剖析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给地球的气候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氟化物等,它们在大气中的积累导致了地球气温的上升,从而改变了碳循环机制。
本文将重点剖析温室气体排放对碳循环机制的影响。
首先,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进而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来释放二氧化碳,加快了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
二氧化碳通过大气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交换作用,影响了生物圈的生态系统和全球碳循环。
一方面,海洋吸收了大约2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形成了碳酸盐溶解平衡,降低了海水的pH值,导致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对珊瑚礁和其他钙质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另一方面,陆地上生长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然而,过度排放的二氧化碳使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增加,导致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碳固定减少,加剧了温室效应。
其次,温室气体排放还对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
甲烷源于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农田排泄物、生物质的燃烧以及湿地等。
它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够在大气中滞留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其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20多倍。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大气中甲烷的浓度增加,进而加速了全球变暖的进程。
氧化亚氮是另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化肥使用和农田的土壤管理。
氧化亚氮的寿命较长,并且在大气中的吸热效应比二氧化碳强300倍以上。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大气中氧化亚氮的浓度升高,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
此外,温室气体排放还对碳循环机制的其他方面产生了影响。
它们改变了地球的能量平衡,并对气候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温室气体的积累导致地表温度上升,使气候变化愈发明显。
这些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地球的水文循环和生物圈的生态系统。
例如,冰川和北极海冰的大规模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海地区,并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施用生物质炭后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
施用生物质炭后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1. 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可持续性问题的日益严峻,生物质炭作为一种潜在的土壤改良剂和碳封存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质炭,通过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产生,具有高度稳定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能够改善土壤性质,提高作物产量,并可能影响土壤痕量温室气体的排放。
本文旨在探讨施用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以及痕量温室气体(如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的影响。
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通过对比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下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水稻的生长状况及产量,以及土壤痕量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评估生物质炭作为农业土壤改良剂和减缓温室效应策略的潜力。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生物质炭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文献综述在撰写《施用生物质炭后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文章的“文献综述”部分时,我们将回顾和综合相关研究,重点关注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以及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将基于现有的科学文献,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背景,为理解生物质炭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生物质炭的定义:生物质炭是由生物质(如农业废弃物、林业残留物等)在缺氧条件下经热解制成的炭质材料。
生物质炭的特性:包括高碳含量、多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丰富的表面官能团。
土壤物理性质:生物质炭对土壤结构、孔隙度、水分保持能力的影响。
土壤化学性质:生物质炭对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能力(CEC)、养分供应(如N、P、K)的影响。
土壤生物性质: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根际环境的影响。
生物质炭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包括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光合速率等。
生物质炭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生物质炭通过改变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影响CH4排放。
生物质炭对N2O排放的影响:生物质炭通过影响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来调节N2O排放。
发改委碳计量培训课件 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及案例.
动物采食能量估算需要调查的参数
• 体重(W) • 平均日增种 (WG) • 成年体重(MW)
• 采食数量 • 饲料消化性(DE)
• 平均日产奶量 • 奶脂肪含量(%) • 一年中怀孕的母畜百分数
• 每只羊年产毛量(千克/年) • 每日劳动时间
奶牛甲烷排放因子测定
采食
饮水
反刍
挤奶
计算农田土壤碳贮量变化
五、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及案例
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
• 农业
– 畜牧业
• 动物肠道发酵 • 动物粪便管理
– 种植业
• 稻田 • 其他农田
肠道发酵 CH4排放因子
EF = (GE × Ym × 365days/yr)/(55.65Mj/kgCH4)
EF = 排放系数,千克甲烷/头/年 GE = 采食饲料总能量,兆焦/头/年 Ym = 甲烷转化系数,主要和饲料质量相关
Huang Y, Yu YQ, Zhang W et al. Agric.For.Meteorol, 149(1):106–129
•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 林业碳汇 – 土地利用变化
• 农田 • 森林 • 草地 • 湿地 • 聚居地
更详细排放源类别
NEa =活动净能,兆焦/天 NEl= 泌乳净能,兆焦/天 NEw= 工作净能,兆焦/天 DE= 消化能
• NEp= 妊娠净能,兆焦/NEg= 生长净能,兆焦/天 NEwool= 年产毛所耗净能,兆焦 /天
NEga/DE= 食物中可获得的生 长能与已耗消化能之比
采食总能量公式
GE={[(NEm+NEmobilised+NEa+NEl+NEw+NEp)/(NEma/DE)]+[( NEg+NEwool)/(NEga/DE)]}/(DE/100)
最新温室气体排放培训课件
最新温室气体排放培训课件最新温室气体排放培训课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提高公众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认识和理解,许多机构和组织纷纷推出了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培训课件。
这些培训课件旨在为人们提供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基本知识、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首先,培训课件会介绍什么是温室气体以及它们的来源。
温室气体是指那些能够吸收和辐射地球表面长波辐射的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氟氯碳化合物等。
这些气体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农业活动和工业过程等。
通过了解温室气体的来源,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其次,培训课件还会详细介绍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地球大气中温室效应的增强,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这种变暖不仅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洪涝和飓风等,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通过了解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此外,培训课件还会介绍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和评估方法。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我们需要准确地监测和评估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
培训课件会介绍不同的监测方法,如遥感技术、气象观测和地面监测等,并解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来评估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
通过了解监测和评估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
最后,培训课件还会介绍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能源转型、能源效率提升、森林保护和碳捕集等。
培训课件会详细介绍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作为参考。
通过了解应对措施,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总之,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培训课件为人们提供了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面信息。
通过学习这些课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温室气体的基本知识、影响和应对措施,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农田土壤固碳作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
多种 模 型预测 ,到 2 3 00年 大气 中 C 2 O 的浓 度将 加
倍。全球温室气体增加 、气候变暖、平均降水量增 加都 会对 生态 系统 的结 构 、功能和 分 布 以及 地球 物 理学 过程 、热力 学过 程 和生 物化学 过 程产 生重 要影 响 。从 而 也会 对人 类生 产 、生 活产 生重 要 作用 l。 o J
巨大 的有机 碳库 容 ,有 机碳 的微 小 变化 将对 全球 温 室 效应 和 气候 变化 产生 重要 影 响 。同时 ,土壤碳 库 和地 上部 植 物 之 间有 密切 关 系 ,土 壤 有 机 碳 的 固 定 、积 累和 分解 影 响着全 球碳 循 环 ,外 界条 件 的变
化 也 强 烈影 响 着 植 物 的 生 长 和 土 壤 中微 生 物 对 土
农 田土壤 固碳 作用对温室气体 减排 的影 响
王树涛 ,门明新 微 ,刘 ,许 嗥
1 .河北 农业 大学 资源 与环 境科 学学 院 ,河北 保定 0 10 ;2 70 1 .浙江 大学 环境 与资 源学 院环 境 工程 系 ,浙江 杭州 3 02 10 9
摘要 : 温室气体排放 引起 的全球气候变 暖和平流层臭 氧空洞 已成为当前人们关 注的环境 问题之一。土壤碳库作为地表生态系 统中最活跃 的碳库之一 ,是 甲烷 、二氧化碳 、一 氧化二氮 等温室气体的重要 释放 源 ,也是重要的吸收汇 。因此 ,寻找农 田土
工 农业 生产 的发 展 ,人类 活动 的加剧 ,促 进 了 温 室气 体浓 度升 高 , 目前 大 气 中 C 、C a N O O2 H 和 2 的浓度 分 别为 35l l l, 1 4 mo mo 和 6 mo ~ . 5l l l a mo 7 a 034l l l, _1 mo ~ 比工业 革命 前分 别增 加 了 2 .%、 a mo 86
土壤碳循环和气候变化
资环13级2班何磊1312010201土壤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物质基础, 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 同时也是联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纽带。
并且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活跃的碳库之一,有机碳库储量大约为1550皮克(1皮克=1015克),是大气碳库的3倍,是陆地植被碳库的2倍至4倍,土壤碳库则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 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碳收支中占主导地位。
土壤碳分为有机碳( SOC) 和无机碳( SIC) 。
无机碳相对稳定, 与大气碳交换量少, 而有机碳则与大气进行着频繁地交换, 其交换的有机碳储量大约占陆地表层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 3。
CO21990 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根据全球气候模型预测, 到下世纪中叶, 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后, 全球可能增温 1 5 ~ 4 5 [1] , 而几乎所有全球气候变化的模型都预测土壤碳的损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土壤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年通量约为50皮克至75皮克,佔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总量的三分之二,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的10倍。
因此,土壤有机碳库发生较小幅度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剧烈的变化。
研究发现,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对温室作用的贡献约佔60%﹔而除了化石燃料燃烧外,土壤碳的变化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贡献最大。
土壤碳循环密切联系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同时,气候变化在两个方面影响土壤碳蓄积过程:一是温度、降水变化影响植物生产力速率和凋落速率﹔二是气候变化影响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地表凋落物和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
全球变暖会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增加﹔反过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又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普遍增温,加速土壤由碳汇向碳源的转变。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存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收稿日期 :2003 - 09 - 20 ; 修订日期 :2003 - 12 - 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30230090)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2003XJ 046) 。 作者简介 :刘子刚 (1971 - ) ,女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环境经济科学的教学与研究 。E - mail :zigangliu @163. com
合计
428 159 559 330 304 199 127 240 131 2 477
单位面积碳储量 (t (C) / hm2)
植被
土壤
合计
121
12
64
343
407
29
117
146
7
236
243
2
42
44
6
128
134
43
643
686
2
80
82
31
133
164
注 :由于对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定义尚不够明确 ,因此表中所列数据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
碳储存在土壤 、植物和凋落物中的平均存留时 间不同 。如果气候稳定且无人类干扰 ,湿地相对于 其它生态系统能够更长期地储存碳 。
2 湿地生态系统碳积累与温室气体 排放
2. 1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 植被 土壤所构成
的地球表层系统中进行迁移和转化的生物地球化 学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模式是 :大气 中的 CO2 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 ,形成有机物 ; 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腐殖化作用和泥炭化作用形 成腐殖质和泥炭 ;土壤有机质经微生物矿化分解产 生 CO2 ,在厌氧环境下产生 CH4 释放到大气中 。 另外 ,湿地中的碳也来自周围农田或森林生态系统 的沉积物 ,并部分随水流流出 (图 1) 。湿地碳循环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碳的储存和排放是生物 、土壤 、 气候和人类活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稻田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和机理研究进展
稻田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和机理研究进展史然;陈晓娟;沈建林;葛体达;隋方功;童成立;吴金水【期刊名称】《土壤》【年(卷),期】2013(045)002【摘要】秸秆还田是水稻生产中普遍采用的一项措施,具有固碳和促进养分元素循环、减少生产中的化肥施用等生态环境功能,但亦存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鉴于秸秆还田对稻田产生固碳和温室气体增排的双重效果,本文综述了稻田生态系统秸秆资源利用现状,探讨了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效应,总结了秸秆还田下的温室气体(CO2、N2O和CH4)排放过程及其微生物过程机理.提出了应加强秸秆还田增碳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过程与微生物过程的耦合机理及其对固碳功能的作用机理、稻田温室气体产生机制与控制途径的研究,以实现稻田土壤固碳减排增汇和增产的共轭双赢作用.%Rice straw application is a common measure in rice production,which has some ecological functions,such as carbon (C) sequestration,nutrient cycling promotion and fertilizer reduction etc.,however,it also exists the problem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Considering the dual effects of rice-straw application on C sequestra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creasing in paddy ecosystem,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utilization of rice straw resources in rice ecosystem,explored the effects of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on soil C sequestration,and summarized the greenhouse gas (CO2,N2O,and CH4)emission process and its microbial mechanisms under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We suggested that i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the physico-chemicalprocesses and microbial processes during the C sequestration process by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and its roles in C sequestration,as well as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mechanism in paddy ecosystem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for the purpose of seeking a win-win solution of soil C sequestration,greenhouse emission reduction and rice 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in paddy ecosystem in the future.【总页数】6页(P193-198)【作者】史然;陈晓娟;沈建林;葛体达;隋方功;童成立;吴金水【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青岛农业大学资环学院,青岛266109;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5【相关文献】1.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J], 马小婷;隋玉柱;朱振林;王勇;李新华2.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中南地区稻田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J], 冯晓赟;万鹏;李洁;赖欣;张贵龙;常泓;3.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J], 郝帅帅;顾道健;陶进;朱宽宇;赵鑫杰;邓土养;马永恒;张耗4.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 [J], 李成芳;刘诗晴;夏起昕;寇志奎;张枝盛;曹凑贵;吴海亚;梅金安;翟中兵;张丛德;魏坦雄5.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钾素表观平衡的互作效应 [J], 刘磊;廖萍;邵华;刘劲松;杨星莲;王静;王海媛;张俊;曾勇军;黄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与田面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研究
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与田面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研究稻田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也是人们食物供应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和人口的增加,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了解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与田面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指的是碳在自然界的各种过程中的输送和变化。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包括了稻田土壤中的有机碳和碳酸盐的分解、稻田植物的生长和分解、碳氮磷元素的循环以及微生物的分解等过程。
各个环节的碳输入和输出最终会影响稻田中碳储量和碳平衡。
然而,稻田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稻田主要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甲烷和二氧化碳。
甲烷的排放来源主要是稻田周围的湿地和稻田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而二氧化碳则主要来自稻田农业和相关工业活动的能源消耗。
因此,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与田面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碳输入和输出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田面的温室气体排放。
例如,碳排放减少可能会降低稻田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减少田面甲烷的生成。
另外,在土壤中加入一定的有机物质还可以促进稻田土壤中的植物生长,进而增加生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
为了更好地理解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与田面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已经展开了相关的研究。
他们采取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比如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数学模型分析等。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稻田中碳循环与田面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关系的重要信息。
例如,在郑州农业大学的专家们进行的实地调查表明,稻田土壤中的有机碳储存量可以减少田面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与对照试验的比较中,这些科学家发现,稻田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增加10%可以使田面温室气体排放降低10%~30%。
在台湾的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模拟模型和实地实验探讨了不同肥料管理方案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表明,将肥料分期施用而非一次性施用,可以显著降低稻田甲烷排放。
生物质炭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生物质炭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花莉;唐志刚;解井坤;范洋【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3(000)006【摘要】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焦点。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在全球温室效应中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生物质炭在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碳汇和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特别是对土壤碳的增汇减排作用,已成为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
目前,关于生物质炭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华中、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等地。
然而由于受空间地域、实验条件等因素的差异,众多学者开展生物质炭作用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也未曾见有报道从影响因素的角度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
综述对比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生物质炭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并从生物质炭的种类、施炭量、应用的土壤类型以及耕作方式和施肥条件等因素探讨了生物质炭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制。
旨在通过改变生物质炭的种类和施炭量等条件,从而为抑制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乃至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综合各项研究发现,秸秆炭在抑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要优于其他种生物质炭;40 t·hm-2的施炭量是一个既能提高作物产量又能实现固碳减排目标的较好选择;单作物耕作方式和合理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利于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肥料的施用选择上,施用氮磷钾有机肥比普通氮肥更能有效地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综合排放效应。
然而,从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的角度深入探讨生物质炭作用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微观机理及其温室气体减排还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总页数】6页(P1068-1073)【作者】花莉;唐志刚;解井坤;范洋【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21;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1.6;X171.1【相关文献】1.生物质炭施入对旱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变化的影响 [J], 刘先良;邓茂;王祥炳;姚靖;程睿韬;张永江2.生物质炭基肥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年际变化的影响 [J], 陈红卫;黄玲;冯露;李晓庆;孟雨田;代琳3.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J], 宋敏;齐鹏;蔡立群;Stephen Yeboah;张军;张仁陟;武均;谢军红4.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研究 [J], 宋敏;蔡立群;齐鹏;StephenYeboah;张仁陟;罗珠珠;潘占东;卢廷超5.生物质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机制探讨 [J], 邱虎森; 王翠红; 盛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地碳中和生态系统概论
土地碳中和生态系统概论说起土地碳中和,嘿,别看名字有点儿高大上,听起来好像是啥很深奥的科学问题,实际呢,它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如今环境问题这么严峻。
你有没有注意到,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天气越来越极端,反常的现象层出不穷。
小到你家的绿植大妈,大到全地球的气候变化,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黑手”——碳排放。
别紧张,咱今天不是要搞一堆科普课,咱聊点儿实在的,咋让土地帮忙“吸碳”,然后让地球更好看?先说说什么是碳中和,顾名思义就是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平衡。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得有多少二氧化碳被“收回去”,而这项工作,土地可是大有可为的。
你想啊,森林能“吞”二氧化碳,土壤也能通过“储碳”来减少大气中的碳浓度。
你家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咱们每天呼吸的空气,甚至是远处那片原始森林,都在无声地承担着“吸碳”的大任务。
只不过咱们常常没太注意这些事,觉得大自然是自带过滤系统,其实大自然也有“疲劳”的时候。
那怎么才能让土地更好地帮助“吸碳”呢?嘿,这可不是啥神奇的技术。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土地保持健康,别让它变成沙漠,别让它失去生产力。
土地一旦贫瘠了,它就没法储碳,反而成了二氧化碳的“制造工厂”。
你看,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它的碳储存能力就越强。
土地上种点儿植物、改良一下土壤,减少过度的农耕和放牧,都是在为碳中和出一份力。
只要能让土地更肥沃,植物更健康,二氧化碳自然就能被固定下来。
你说,这不比搞个高大上的“碳捕集技术”要实在得多?说起来,咱们还真得好好对待土壤。
以前人们常常觉得,土地就是种种庄稼,种了就好,没啥别的。
实际上,土壤可不是咱随便施点肥就能“收复”的,它需要的是持续的照顾、保养,甚至“宠爱”。
你给土壤加点有机肥、农家肥,抑制一些农药的使用,结果就是一片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好了,植物长得好了,它们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自然就强。
再比如说,不要让森林被乱砍滥伐。
你砍掉一棵大树,等于把二氧化碳的“储存库”砸开了,给大气增加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碳占52%-58% 土壤C总量约占全球总碳量(除去地质圈中 的不活泼C)的6.9% 土壤碳贮量和碳通量对全球碳循环和碳平 衡及全球变化有重大影响。
3.碳循环
C是所有有集体内最普遍的元素, 土壤里动物群和植物群所获得的大部 分能量来自碳的氧化。因此,C的氧化 物在不停地、大量地演化着。C在土壤 之中及其外进行的各种各样、相互的 变化称为碳循环。
菌 4C2 H 5C O O H 2H2O 细 4C H3C O O H C O2 C H4 菌 C H3C O O H 细 C O2 C H4 菌 C O2 4H2 细 2H2O C H4
简单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Organic acid CO2+H2O
水域碳库Hale Waihona Puke HCP750~1050
不含深海溶质碳
不同学者认为的土壤碳库量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土壤碳库包括土壤无机碳库(SICP)和土壤有机碳 库(SOCP) 有机碳库(1500Pg)、无机碳库(1000Pg), 约是 大气碳和植被碳库的2.5倍(Schlesinger, 1996) 。有机碳库(1550Pg)、无机碳库 (1750Pg) (李学垣,土壤化学)
(2)有机碳的形态 新鲜的有机物 半分解的有机物 腐殖质
(二)土壤碳的组分与形态
2.土壤无机碳 (1)土壤无机碳的组分 • 主要为CO2、HCO-3、CO2-3、碳酸盐 (2)土壤无机碳存在的形态 气态无机碳 液态无机碳、固态无机碳
三、土壤碳素转化过程
三、土壤碳素转化过程
氧化 R (C,4H ) 2O2 酶、 CO2 2H 2O 能量 含碳碳和氢的化合
土壤有机质因矿质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 量的百分数称有机质的矿化率(mineralization percent)。
矿化率一般在1%~3%。
土壤中简单有机化合物分解的难易顺序 单糖、淀粉和简单蛋白质 粗蛋白质 半纤维素 纤维素 脂肪、蜡质等
二、 土壤碳的形态与组分
(一)土壤有机质中的碳
1. C元素
碳不是营养元素,但是有机体的重要组成 成分,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碳素是生态系统的生物圈、有机体中能量 传递的运载体。在陆地圈(包括土壤)、 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中有丰富的碳储量, 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上的碳循环。
2. 土壤有机质的碳
有机质:土壤中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土壤有机质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它与土壤中粘土矿物紧密结合,以有机— 无机复合体方式存在。
能存在与蒙脱石、蛭石等膨胀型矿物的层 间,不与微生物接触。 土壤腐殖质的年周转量为1.1%。
表 2-5 中国不同地区耕地土壤中有机物质的腐殖化系数 东北地区 作物秸杆 范围 平均 作物根 范围 平均 绿肥 范围 平均 厩肥 范围 平均 0.26-0.65 0.42 (9) 0.30-0.96 0.60 (5) 0.16-0.43 0.28(14) 0.28-0.72 0.46(11) 华北地区 0.17-0.37 0.26(33) 0.19-0.58 0.40(14) 0.13-0.37 0.21(46) 0.28-0.53 0.40(21) 江南地区 0.15-0.28 0.21(53) 0.31-0.51 0.40(54) 0.16-0.37 0.24(33) 0.30-0.63 0.40(38) 华南地区 0.19-0.43 0.34(18) 0.32-0.51 0.38(14) 0.16-0.33 0.23(31) 0.20-0.52 0.31(8)
第三阶段:脂肪酸(fatty acid)被分解,被
释放的芳香族化合物(如酚类)参与新腐殖质 的形成。
腐殖物质在土壤中很稳定,抗微生物分解 能力很强,主要与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及其与金 属离子和粘土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团聚体内 部的夹杂有关。 它是一类以芳香化合物或其聚合物为核心, 符合了其他类型有机物质的有机复合体。
第六章
土壤碳素转化与温室气体排放
目录
一、引言 二、土壤碳的组分与形态 三、土壤碳素转化过程 四、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一、引言
• 工业革命前的1800年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 为280ml/m3(IPCC(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 1990),而1959年在美国夏威夷的Mauna Loa长期检测站发现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为 315ml/m3,此后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增加, 平均每年升高1.5ml/m3 (IPCC,1995) 2013年达到396.48ml/m3 。大气二氧化碳的 浓度持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最终可 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输出:
A.有机物和土壤微生物在短时间通过分解 作用释放CO2. B.腐殖质经过10到100年时间分解作用释放 CO2 C.土壤中的木炭经过上千年的时间被侵蚀 溶解,释放出CO2 D.通过土壤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 E.通过土壤—水系统的移动,以 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和HCO3—形式 自海洋沉积系统迁移,在干旱,半干旱条 件下沉淀为土壤无机碳酸盐; F.植物根系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中的碳。
CO2的释放速率通常是衡量土壤有机质分解率和微生 物活性的重要指标。
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
植物残体主要包括植物根、茎、叶的死亡组织。其中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含量范围是:
可溶性有机化合物 (糖分、氨基酸等)
5~10%
纤维素 半纤维素 蛋白质 木质素
15~60% 10~30% 2~15% 5~30%
植物残体碳分为两个组分: 易分解组分;难分解组分
图4-1 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示意图
影响土壤有机质(SOM)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SOM 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
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 Humification 腐殖化过程: 简单→复杂 Mineralization 矿质化过程: 复杂→简单
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和转化过程: 第一阶段:可溶性有机化合物以及部分类似有机物进 入土壤后的头几个月很快矿化 。 第二阶段:残留在土壤中的木质素、蜡质以及第一阶 段未被矿化的植物残体碳相对缓慢分解。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经1年降解后,有机质的2/3以CO2的 形式释放而损失,残留在土壤中的不足1/3。
碳循环
全球碳循环
地球表层系统碳库与碳循环
(1Pg=1015g)
土壤及相关圈层碳库(李学垣,土壤化学)
碳库名称 土壤碳库 大气碳库 代号 SCP ACP 碳贮量/Pg 3300 740 说明 1米土层
生物碳库
岩石碳库
BCP
LCP
420~830
2~10*107
陆地植物
煤、石油、沉积 物)至16公里深
土壤碳的储存与输出 储存:
A.植物及其根系的凋落,通过同 化作用使碳储存在土壤有机碳中; B.土壤吸收大气中的CO2,主要 有两种形式: 1、土壤地球化学系统对CO2的吸 收: 高pH值、富钙化地球化学环境下, SOC—CO2—HCO3-; 干旱、半干旱地区碱性、富钙化 地球化学环境下,SOC—CO2— HCO3——CaCO3; 2、土壤有机碳积累,即土壤碳 饱和容量的实现。
1.土壤有机碳的转化过程 (1)有机碳的好氧分解 碳水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脂类、木质素 土壤腐殖质
酶 R—(C,4H,养分)+ 2O2 CO2 + 2H2O + 能量+养分
氧化
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 Mineralization(矿质化):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 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3~8% 多糖、多糖醛酸苷、有机酸等非腐殖物质 3~8% 腐殖物质 10~30%
土壤腐殖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第一阶段:腐殖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
降解,使其芳香结构核心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 物分离,或是整个复合体解体。
第二阶段:释放的简单有机物质被分解(矿
化)和转化,酚类聚合物被氧化。
自70年代开始,北极地区的气温显 著上升,土壤呼吸速率增加。通过计算 发现,北极土壤每年将向大气释放的 CO2为6.8×109t,这导致大气CO2浓度发 生4.5‰—6.2‰的变化。
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 而温室气体一半来自土壤。据《土壤》最新 报道:第十六届国际土壤学会将土壤全球化 问题作为当前环境问题的研究重点,把土壤 作为温室气体源的主要方面进行研究,是土 壤全球变化研究的新趋向。
土壤碳库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碳储量相当于大气碳库 和植物碳库的2-3倍。 有机碳库 土壤碳库的增加或减少取决于土壤有机碳 的输入 和输出速率。
土壤有机库分解释放CO2进入土壤溶液转化为无机 碳。
无机碳库 土壤无机碳库通过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状况,微
生物活性,土壤ph,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并进 一步影响土壤有机碳库。
碳循环主要是通过CO2来进行。
生物(包括其他人和动物)吸入氧, 使食物中摄取的碳进一步氧化,变成 co2呼出。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就是 以这种方式进行。燃烧、木材腐烂以 及土壤和其他有机物的分解,都与此 相同。
(二)土壤碳的组分与形态
1.土壤有机碳 (1)碳水化合物 单糖 纤维素 半纤维素 (2)木质素 (3)含氮化合物 (4)树脂、油脂、蜡质、单宁等疏水性有机物
容易
难
木质素
好氧条件下的分解 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快,分解最终产物位CO2 和H2O,释放出矿质盐类(NH4+、NO3-、HPO42-、 H2PO4-、SO42-等)。 嫌氧条件下的分解 好氧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分解作用慢又不彻底,土 壤中积累有机酸、乙醇等中间产物;极厌氧条件下会产生 CH4、H2等还原性气体。
土壤碳贮量多,释放在大气中的就少。 土壤碳库有机质输入的减少,破坏了土壤 有机质的物理保护,增强了腐殖质的矿化 作用,使土壤呼吸增加,土壤C库储量降低, 以CO2形式释放到大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