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 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 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 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 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 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 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 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 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 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 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 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广州市的沙坑 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 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 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 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 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双抛狮
后三拜狮

狮头手步法 1. (接双抛狮)退回左脚。 2. 两脚平行成小马步,狮头往后,同前三 拜狮。 3. 狮头戴下,后退四步。 4. 原地抬头眨眼睛,狮头左右慢移。 5. 重复三次。
狮子戏狮
基本上是由两头狮子做戏狮的表演其中 包括会狮、亲嘴、咬尾巴...等。亦可增 加狮头数,例如:两对狮、六头狮、八 头狮、十头狮...以此类推,把握一个原 则只要双数狮头即可,当然狮头数越多, 表演场面就更加热闹及精彩。



《汉书· 礼乐志》中就有“象人”一词的记载。 三国时魏人孟康的注释说:“象人就如今(指魏国) 扮演鱼、虾、狮子的伎人。” 唐《太乎乐》中记载有《五方狮子舞》:由 伎人扮演五头五种颜色不同的狮子,每头狮子由 两名戏狮子的狮子郎牵着,狮子郎手里拿着红拂 子逗引狮子,狮子作俯、仰、腾、跃各种动作, 同时还有一百四十人高唱着《太平乐》伴舞。 大诗人白居易有《西凉伎》一诗:西凉伎,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 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一般学习舞狮者,皆从传统地面狮中 的舞狮基本舞法开始入门,算是舞狮的 「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功」,顾名思义,要将基本舞法学 习的非常扎实,才是未来狮艺更高表现的 基础,因为舞狮的表演,即是融合上述基 本动作,配合情节、鼓音节奏而做出维妙 维肖的演出。
狮子过桥
这个阶段主要是表演狮子过桥的一些步法,在 民间这种步法,尚未见到相似的呢!
狮子采青
采青是舞狮当中很重要的一段,如何将狮子生 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神情动作表现出是舞狮技 艺表现的最高层次。



在舞狮过程中,尤其春节期间,“狮子”通过一系列的套路表 演,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因“利是”往 往伴以青菜(以生菜为多),故名“采青”。 采青一般包括操青、惊青、食青、吐青等套路。当彩礼 用竹竿挑起高悬时,舞狮人会搭人梯(九人配合)登高采摘, 人梯搭得越高,则技艺越高,挂“青”者多会图得吉利。 另一类是“采水青”:在一张条凳上放有一盛水的盆,盆 内放有“青”,舞狮者要跳上条凳作各种表演,最后站上盆 沿,用手穿过狮嘴去捞得“青”。有时,狮子更需从由少则 二三人多则数十人的“叠罗汉”而成的五六层“人山”底 层踏肩而上,摘取“利是”,这是舞狮的高潮。技艺精湛的 表演给人们带来惊险、热烈、富有节日气氛和娱乐情趣的 艺术享受。
舞法
醒狮的舞法基本上可略分为:传统 地面狮及特技狮两大部分。
传统地面狮
传统的地面狮,若依整套舞法来说,则从 狮出洞说起来,配合大头佛俏皮又可爱的 动作,整个剧情表演下来,需要将近一个 小时,俨然就如一出舞台剧。而常看到的 舞狮表演,往往只是将整套表演当中的一 部份,撷取出来,至于如何组合运用,全 看舞狮者的智慧。 传统地面狮包括:基本舞法、戏狮、过桥、 采青、睡醒等。

基本舞法
分为「前三拜狮」、「高狮」、「低 狮」、「三抛狮」、「后三拜狮」
前三拜狮
1. 举起右脚角尖朝下狮头往后。 2. 前进四大步,由右脚开始,之后左右脚 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戴下) 3. 后退八步(四中步、四小步)后,回到 原位。 (狮头同脚步方向左右摆动)

高狮
狮头手步法
1. 预备右脚尖垫起与左脚成丁字形、身体朝 向 右四十五度角、狮头抬高。(成立式丁字马) 2.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右脚开始。 3. 左九十度角前进五步,换左脚开始。 4. 右九十度角前进五步,再以右脚开始前进。 5.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左脚开始,之后狮头举高、 身体朝正面。 最后,狮头戴下,成小马步。 狮尾手步法 大致与狮头手步法同,除转方向时脚步要交 叉, 即「转右边右脚前交叉,转左边左脚前交叉」。


狮头手步法 1. 左抛:狮头朝正面、狮头举高朝左转45度、右脚后交 叉。 2. 右抛:狮头朝正面、狮头举高朝右转45度、左脚后交 叉。 3. 中高:朝正面、立式小丁字马、左脚在前。 4. 垫脚往前跳跃一步:弓箭步:左脚在前、狮头往前推 出。 5. 狮头往左移。 6. 狮头往右移。 7. 狮头回移中间,同狮头往前推动作。 8. 收回左脚前交叉:身体朝向右边、狮头右下摆再举高。 9. 跨右脚两侧平行成四平中马步,狮头戴下、略为提起、 转向正面。 狮尾手步法 与狮头手步法同。
梅花桩的出现。
梅花桩
又称「步步高升」,目前在特技狮的表演中,此项 表演最为盛行。 梅花桩刚开始在大陆出现时,是用一枝 枝的木桩,竖立在广场边,且为固定不能移动,在节庆 农暇之时,舞狮者在其上舞弄狮子。后来渐渐改进,并 为了方便搬运而改用铁质桩,为了安全而增大脚踩的位 置,而成为现今桩上的圆盘就表演的精彩度及观众喜好 刺激的心态而言,特技狮的表演会是未来醒狮发展的主 流,但是舞狮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在基本舞法的部分,配 合舞狮的步法及神情的表现,舞出狮子的精髓,再配合 一些合理的特技动作才是广东狮发展的趋势。
狮子睡醒

睡醒,是所有舞法当中颇能发挥的动 作,配合眼睛及嘴巴的眨动,最能博得观 众的喝采。醒狮的基本舞法,着重于步法 及狮子神情的表演,也称得上是醒狮的基 本功夫,想要在醒狮舞法上更上一层楼, 就必须将传统地面狮的基本舞法练得扎实, 对于尔后习练桩上特技的部份,一定帮助 良多。
特技狮
为了表现舞狮的威、猛、勇,让舞狮表 演的更为紧张刺激,遂发展出一些特技 动作,由于大受欢迎,成为广东狮发展 至今的一大特色及主流
地面特技狮
这是广东狮刚开始有的特技动作,无疑是舞狮 者一种自我挑战,或是为了踩高青,而设计成 的动作,一般有单脚二层塔、双脚二层塔及上 肩的动作等。
竿上飞狮
这在民间已经少见,而林庆明师父却有一整套 精彩且合理的动作,也有称为「竹竿青」。
平桩桌面
又称「平步青云」,主要是由方桌(八仙桌) 组成。 这是特技狮最初所采用的,到后来才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 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 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 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 空前。广东醒狮已成 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 特有的民间舞品牌。 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 于海外华人社区,成 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 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低狮


狮头手步法 1.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左脚先踏步,左脚与右脚平 行成小马步。(狮头抬看、并摆下) 2. 右九十度角前进三步,换右脚,右脚与左脚平行成小 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 3.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四步,再左脚踏前,右脚与左脚平 行成小马步。(狮抬看眨眼睛并摆下) 4.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换右脚,右脚与左脚平行成 小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 5. 左九十度角进前三步,左脚先,左脚与右脚平行成小 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 6.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四步,右脚先,最后左脚与右脚平 行成小马步。(狮抬看眨眼睛并摆下) (身体朝正面)、 (原地踏步,听双抛狮鼓声再做动作) 狮尾手步法 与狮头手步法同。





喜:配轻、快、欢乐的鼓点,狮子高兴、快乐、眨眼、微 笑、轻摆头或轻跳转身,配弓步、马步、上膝或独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点。狮子生气发怒,怒目瞪眼,开口 吼叫,狮头用力抖动,配马步、弓步站立步等。 醉:配轻、慢鼓点。狮眼半开半合微抖动,精神昏迷垂首 拖步,配合各种步法。 醒:配先轻后重,先慢后快鼓点,狮子恢复状态过程,狮 子眼从微开、半开、大开过度,伸懒腰与打哈浪结合,开 合狮口与左右观望配合。 动:根据狮动激情配与轻、重、快、慢、急、缓鼓点步法 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 静:鼓停狮静,目光平稳,狮的安静造形突出,配仆步、 弓步、马步。 乐:鼓点要求轻、快、重结合。狮子欢喜快乐、摇头摆脑、 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配小跳,秧歌步、小步跑等步 法。 猛:配重、快、急鼓点。气势壮,力量大,嘴眼开合有力, 抖头逞威,踏步有力,战胜困难,胸有成竹。多在远距离 飞桩等难度出现。
神态






惊:配急、快、重后突停鼓点、因突然情况产生害怕受惊而狂 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狮身抖动,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 出,迫真,配弓步、马步等。 疑:配轻、慢鼓点,开眼合嘴,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不 轻举妄动,猜疑不信,配与仆步、弓步、马步,上膝的造型。 寻:配轻、重、快、慢结合鼓点,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动,狮 头左右有力转动,前伸后缩寻找结合。原地转动结合有目的地 寻找。 盼:配轻、快、慢结合鼓点,狮伸首开眼远望,左右慢转动盼 望,配与弓步、马步、上膝、坐肩等。 探:配轻转重转急鼓点,狮子遇险探测侦察之意,前爪或后腿 由高向下,由近向远试探也可上体前伸试探,嘴眼微开合与鼓 点相配。 烦:配急、重的鼓点,狮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烦恼,狮头左右摆 动,老是踏步或转身,眼东张西望,嘴一开一合。 嬉:配轻、快、鼓点,狮子休闲,玩耍,眼嘴配合鼓点而一开 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 戏:配轻、重、急、缓鼓点,狮子戏弄、调戏、玩弄好奇之意, 眼、嘴随鼓点而一开一合,狮子一进一退,前爪或后腿一伸一 缩或带一擒一纵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后突停继而慢慢探步上。
醒狮文化
——醒狮简介
——醒狮特点 ——寻根问祖 ——体验舞狮 ——继往开来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 东民间舞,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 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 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 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 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 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 、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 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 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 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 盛不衰,历代相传。
历史溯源

一般认为,中国狮子的引入发生于中国历史 上的汉朝时期。天竺、狮子国的外使朝贡,使宫 庭的艺术部门有了发挥机会。随之,模模拟狮的 艺术应机而生;可见汉史书《汉书礼乐志》、唐 史书《通典》、《旧唐书‧音乐志》、《乐府杂 录.龟兹部》都有文字描述。白居易《西凉伎》 诗中有提及狮子舞是西凉舞种之一支。时至明、 清,这项表演艺术经常与武术及武馆相联。表演 者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在锣鼓音乐下,作出仿狮 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 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 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

击打狮鼓、锣、钗伴奏是使狮艺神态表演达最佳效果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狮艺形神逼真、套路完成与否都起重 要的决定作用,应突出:轻、重、快、慢、急、缓、停等 种类。因舞狮表演者,两人在狮被内无法商量动作步伐, 故所有动作的起止大都靠锣鼓指挥节奏,往往初期学习舞 狮者都会先学习锣鼓节奏,只有熟悉了舞狮锣鼓节奏之后 才能开始学习舞狮。 轻:则轻打、点打、利用手腕之力。 重:则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 快:则是节拍快、拍与拍之间快,利用腕、肘之力。 慢:则是节拍慢、拍与拍之间慢。 急:则是每拍之间鼓点数多。 缓:则是每拍之间鼓点少。 停:各种击打乐不响停止一拍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