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量学第12讲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尼康 ND-21 测距仪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徕卡DI3000s测距仪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徕卡DI4-4L手持测距仪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徕卡 DISTO 系列手持测距仪
DISTO classic3 DISTO lite5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DISTO A3
电磁波测距
基本原理
D
A
D
1 2
Ct2D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米”的由来
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 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 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 “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 行程的长度”。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2=10米测得结果为
3.682米
/2=1000米测得结果为 573.6 米
两个结果组合为 573.682米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成果整理
1.斜距计算 (1)棱镜常数改正
棱镜等效反射面与棱镜安置中心不一致 H d
C = d – H·(n – 1) n 为棱镜玻璃的折射率
(2)测距仪加常数改正 测距仪相位中心与仪器对中位置不一致
相位法测距仪的构成
晶体震荡器 发光二极管
发射光路
反
参
射
考 本机震荡器 光电二极管
接收光路
镜
信
号
测距信号
基准混频 测距混频
测相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整周数N的确定方法
➢测相仪只能测出不足整周期的相位差
➢若 /2>测程时N=0,N无需确定,但测相精 度一定,当测程较大时,测距精度将降低
➢采用多频率组合测距来求得N并保证测距精度 如:测定一段距离
接收到时: I2 Ast- iω n 2( D t0 )
则相位差: =t2D
电磁波传输时间: t2D 2f
所测距离:D 1 2 C 2 D tC 2 2 f 2 2 2 ( N N )
N:相位变化整周数,△N:不足整周的尾数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相位法测距基本原理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O
距离归算
(3)参考椭球面化算到高斯平A面
S3
S2(1
y2m 2R2m
)
Hm hag
D
h
S1
S1 B
大地水准面
S2 b 参考椭球面
Rm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O
高程改正的大小
Hm(m) 50 100 200 500 800 1000 1500 2000
1
1
1
1
1
1
1
1
∆S1/S 137000 64000 32000 13000 8000 6400 4200 3185
n (nR1)10.n 0 0 0 13 t6 7P6 6 D 1 0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距离归算
(1)水平距离归算
A
S1 D2 h2
Hm
S1 D cos
hag
(2)水平距离归算到参考椭球面
S2 S1(1-RmH m Hmhghg)
Rm
D
h
S1
S1 B
大地水准面
S2 b 参考椭球面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第四章电磁波测距仪及其距离测量
• 4.8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了解) • 4.9测距成果的归算(掌握) • 4.10光波测距的误差来源及精度估计(掌握) • 4.11微波测距概要(了解) • 4.12多波测距的理论基础(了解)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电磁波测距
南方测距仪 ND3000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控制测量学
第十二讲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第四章电磁波测距仪及其距离测量
• 4.1电光调制和光电转换(了解) • 4.2电磁波测距仪分类(掌握) • 4.3脉冲法测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了解) • 4.4相位法测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掌握) • 4.5干涉法测距的基本原理(了解) • 4.6光波测距仪的合作目标(了解) • 4.7光波测距仪的检验(掌握)
d1
d2
d3
( d1 + C ) + ( d2 + C ) = d3 + C C d d d = - - 3控制测量学第112讲 2
(3)测距仪乘常数改正:测距频率发生偏移
(4)气象改正 光的传播速度与气压、温度有关,即测尺长度发
生变化,所加改正数称为气象改正,与距离成正比。 常用红外测距气象改正公式
投影改正的大小
Ym(km) 10
20
30
45
50 100 150 160
1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1
1
1
1
1
1
1
∆S2/S 810000 200000 90000 40000 32000 8100 3600 3170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米”的由来
“米” 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 家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 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 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 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 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以此杆两端 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 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B
入射光 出射光
脉冲法测距
时标脉冲
触
脉冲发射
反
电子门
发
射
脉冲接收
器
器
计数显示
A
D
B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脉冲法测距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脉冲法测距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脉冲法测距
控制测量学第12讲
相位法测距基本 测 信号发射 原理
反 射
相
信号接收
器
A
D
B
发送时:
I 1 Asti n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