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育课程要回归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教育课程要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课程标准的设计是以儿童四个方面的生活: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为课程的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教育需要回归生活,很多教学工作者都对教学抱以很多期望,教学工作者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最大程度的提升儿童的思维与创新能力,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儿童的一切。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创新是内创新,对他们具有新的意义的事物都是创新的事物,幼儿教育重视的是儿童创新的过程,之所以将幼儿教育回归于生活,是想在生活中给儿童以启迪与教育,生活给予儿童发展能力,让儿童学会去创造、探究、发现具有启发性的事物,能拓宽学习生活的空间,扩充认识天地。
一: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重视生活对于儿童的"意义"很重要。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童年是个体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其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与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与发展价值。因此,只有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与儿童本身的联系,才可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遵循儿童生活逻辑,这与通常学科课程建构的逻辑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学科课程都试图建构一种科学的体系,其课程的逻辑基本是从概念出发,是以概念和范畴来建构体系的,这种体系是严密的、系统的。但是在追求工具理性的时候,却往往与儿童的生活相脱离,许多内容儿童在生活中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课程不能满足儿童作为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难以使儿童将他们在课程中的学习和他们的实际生活世界之间建立意义的联系,很容易使儿童真正的生活被蒸发掉,导致一种无意义的学习,使学习者产生厌倦甚至对立。诚然,一般情形下,人们的生活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常的、琐碎的、甚至是比较世俗的,既使是儿童的生活也并不总阳光灿烂,了无烦恼的。但是这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却存在于其中;它虽不及经过抽象、归纳和整理以后的知识那么有条理和系统,但在对其的体验中,儿童却能探寻、感悟到生活的乐趣、价值和意义。
二: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道德存在于儿童全部生活之中。
两课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为目标,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而如何学习做人,却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惑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两课的建构之所以强调回归生活,既有对生活于教育之重要性的思考,也有对既往教育课程存在问题的反思。客观地讲,社会、学校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贯是重视的,教育也是有成果的。但是,也应当承认品德教育存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问
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品德课的学科化倾向,即自成一统的、以德育目标、道德规范为体系的品德课。品德教育被挤到了狭小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里,把儿童当作装道德知识的容器、当作"美德袋",强制灌输,强调驯化作用,而这种往往与儿童真实生活无关的活动,由于无法参与他们个人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与个人生活异质,理所当然地受到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的拒斥,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儿童不喜欢原来说教味道浓厚的品德教育课。儿童作为一个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其在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独立形态的德育或智育或体育活动,所有的活动,他们的大脑、思维乃至躯体都是共同参与的,是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共同作用的。当一个孩子将果皮扔进垃圾桶时,他的这一受到社会称许,亦给本人带来愉悦,看似简单的动作,就是他全身心参与、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只有而且只能在他们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让儿童在生活中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关照下学做事,正是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
三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在幼儿教育中构建儿童生活游戏环境
生活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生活为教育提供必要资源,教育服务于生活,生活进入教育领域,能让儿童感受教育与生活的深度。为了在幼儿教育中创建良好的生活与游戏环境,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发展环境,这种发展环境不仅包括儿童的游戏环境,还包括儿童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让学生在充分民主的环境下进行游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支持,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感受到游戏所带来的兴趣,也能在游戏中获得提升。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在这个游戏空间中,学生获取游戏知识,教师在旁适时鼓励,并给与适当的物质奖励,让学生有着探索与游戏的欲望。此外,如果需要游戏工具,教师需尽可能的提供更多的游戏工具,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游戏工具尽可能的给学生以操作空间,让学生具有兴趣,且能够自觉的向着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少教多做,引导学生以实践活动获取知识,以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获取的知识才能保持长久,也使学生充满学习兴趣。不同的儿童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注重个别引导,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内自主选择,保持心情愉悦的进行游戏活动。
幼儿教育课程回归于生活,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一种变革,同时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今后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找到更多的经验和突破,让儿童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