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三古汉语韵常识第二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
1、搜集资料,对清代各家上古韵研究的观点、结 论、价值、后世评价等进行详细全面了解
2、对《诗经》《楚辞》中感兴趣的篇目进行古音拟 音标音(国际音标),自己按古音读一读
七、中古声调问题
(一)《广韵》反映的中古四声
➢ 四个调类 平上去入(即是该调类的称呼,也是该调类的代表字)
➢ 调值情况 古人描述

韵目
广

序号

韵 目
押韵规则


韵目字的 反切注音
韵目的反切注音,同时也是 该小韵内所有同音字的注音
隔开各小韵的小圆圈符号
该小韵内所 含字的数量
对该字字义的解释 同一小韵内多音字注音
该字的异体字
(二)《广韵》的韵类与韵母数量
后人通过系联法对《广韵》反切下字进行归纳,现在学界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广韵》韵类共有290类左右(如陈澧 《切韵考》311类;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290类;唐 作藩《音韵学教程》293类;胡安顺《音韵学通论》292类 等),不计声调,则为92类(57平上去+35入),如果不 计入声,加上独立立为去声的四韵,则为61类。
“平水韵”虽然产生于宋代,但比较符合唐代格律诗用韵 的实际,容易掌握,因此逐渐成为正统,是宋以来一直到 明清时期人们作格律诗押韵的依据,也是明清科举考试押 韵的依据。
课后:学会查平水韵表,分析格律和创作格律诗时尝 试按平水韵押韵。
※五、从中古韵母到现代普通话韵母的大致变化
(一)韵尾的变化(导致中古韵母到现代普通话韵母数量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王力上古韵二十九(三十)部表及拟音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之部[ə]
职部[əຫໍສະໝຸດ Baidu]
蒸部[əŋ]
第二类 幽部[əu]
觉部[əuk]
(冬部[uŋ])
第三类 宵部[au]
药部[auk]
第四类 侯部[o]
屋部[ok]
东部[oŋ]
第五类 鱼部[a]
铎部[ak]
阳部[aŋ]
第六类 支部[e]
锡部[ek]
耕部[eŋ]
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看,则包含了142个真韵母。(刘纶 鑫《音韵学基础教程》)
四、关于“平水韵”(即“诗韵”)
《广韵》二百零六韵划分过细,南宋刘渊,在著《壬子新 刊礼部韵略》时将可以同用的韵合并,成一百零七韵,后 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减为一百零六韵。由于 刘王二人均为山西平水人,所以这一百零六韵被称为“平 水韵”,明清时期一般叫“诗韵”。
三、以《》韵母系统为代表的中古音韵母
(一)《》的基本体例
1、以四声分卷,平声字因为字多,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所以共有 五卷。全书平声上卷有二十八个韵(部),平声下卷有二十九个韵, 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共二百零六个韵。
2、每卷下分韵部,依次排列,卷首列韵目表,如“东第一,冬第二,钟 第三,江第四……” (注意:每个韵部内的字韵相同,但韵母不一 定相同)
中古韵母并没有[ɿ]和 [ʅ]这两个音,止摄开口三等韵与精知庄章四组声母相 拼的字在现代普通话韵母分别演化为[ɿ]和 [ʅ],蟹摄祭韵三等与知章二组 声母相拼的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声母演变为[ [ʅ]。
(四)相近韵母的合并( 导致中古韵母到现代普通话韵母数量大量减少的重 要原因)
注意:中古韵母到普通话韵母在数量上大大减少(142—39),韵母体系趋于 简化。研究中古韵母到现代普通话韵母的演变,需结合声韵配合情况,对 中古各韵进行逐韵的细致分析,以上只是极粗略的说法。也可以结合方言 发音进行研究。
第七类 歌部[ai]
月部[at]
元部[an]
第八类 脂部[ei]
质部[et]
真部[en]
第九类 微部[əi]
物部[ət]
文部[ən]
第十类
缉部[əp]
侵部[əm]
第十一类
叶部[ap]
谈部[am]
(注:王力先生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
代古韵为三十部;不同研究者对个别韵部及其拟音至今有争议)
“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 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 入声之象。”——隋刘善经《四声论》
“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元刻 本《玉篇》神珙引唐《元和韵谱》
3、各韵内再根据声母的不同分为若干小韵,小韵内的大字为同音字,双 行小字为字义解释和对该字的反切注音。同一个小韵内的第一个字注 音之后的数字,是该小韵字数的数量,即有多少个同音字。小韵中若 用多音字,则用“又”表示其另外的读音。小韵之间用圆圈隔开。
4、关于“同用”与“独用”:针对作诗押韵而言,“同用”指韵尾相同、 主要元音相近的韵部可以合并到一起押韵;“独用”则是无法和其他 韵部合并,只能独自押韵。哪些韵部可合用、哪些韵部要独用,今人 一般使用清戴震的《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
1、入声韵(塞音韵尾消失)消失,并入阴声韵
2、鼻音韵尾[-m]消失,并入韵尾[-n]
(二)韵头的变化
二呼四等变为四呼,中古只有[i]、[u]两个韵头,现代普通话增加[y];中古 开口呼一二等大部分依然是开口呼,三四等大部分变为齐齿呼,中古合口 呼一二等大部分仍是合口呼,三四等大部分则变为撮口呼。
(三)舌尖元音[ɿ]、 [ʅ]的产生
※六、有关上古韵母的研究(古音学)
(一)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和方法:先秦两汉时期,无韵书也没有反 切。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二:一是以《诗经》 《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法从中归纳上古韵部; 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系统去印证并扩大每个韵部的归字。
(二)上古韵研究始于宋吴棫《韵补》,其首次将古韵分为九部。但 直至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才第一次提出今音不同于古音,不可用 今音的简单合并归纳古韵的观点(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 更革、音有转移”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上古韵研究才开始走 上正轨,并取得辉煌成就。
(三)古韵研究在清代(至民初)达到鼎盛,名家辈出,如顾炎武、 江永、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李方桂、戴震、 黄侃等,都在古韵研究方面提出了独到观点。近现代的王力、罗常 培、周祖谟等先生,也为上古韵韵部的确定和拟音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清以降几代学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现今上古韵部情况研究较 为透彻深入(相对上古声母和声调的研究),基本成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