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三古汉语韵常识第二部分)
第二讲__音韵学知识
韻書
韻書是“按照字音分韻編排文字的一種 書”,韻書可視為反切的總滙。 隋朝陸法言編成《切韻》一書,原本已亡 佚。現存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完整的 韻書是宋代在《切韻》基礎上官修的《大 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成書于宋 大中祥符元年(1008),距今已逾千年。
《廣韻》的編排體例
總體特點:以調統韻 編排分三個層次: 1.以調分卷:分為五卷(平聲字多,分為兩卷); 2.卷下分韻:上平28、下平29、上聲55、 去聲60、入聲34,共206韻; 3.韻下再列同音字組,稱為小韻,每個小 韻都注反切。
《廣韻》206韻舉例
《廣韻》共206韻,陽聲韻與入聲韻相配。 東董送屋——收-/-尾 江講絳覺——同上
脂旨至 咍海代
——隂聲韻;無韻尾 ——隂聲韻;收-尾
真軫震質——收-/-尾 桓緩換末——同上
侵寢沁緝——收-/-尾 談敢闞盍——同上
陽聲韻與入聲韻相配
語音的生理性質
發音器官 肺:發音的動力站 喉頭、聲帶:發音體 口腔和鼻腔:主要的共鳴器
音節、音素
音節:語流裏最自然的語音單位,對漢語 來說,一般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 音素:對音節的構成成分進行分析,从音 色(質)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
例字 光 他 衣 聲母 韻頭 g t u 韻母 主元音 a a i 韻尾 ng
現代語音學常識
語音的物理性質:語音四要素 語音的生理性質:發音器官 音節、音素 元音、舌位 輔音 發音方法 發音部位 現代漢語元音、輔音系統
第二節 傳統音韻學基本知識
音韻學: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系統的學問。 音韻學發展主要階段 音韻學四大分支 宋代三十六字母 《廣韻》206韻
音韵学常识——精选推荐
⾳韵学常识⾳韻學常識⼀、概述1、什麼是⾳韻學⾳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韻學”。
是中國傳統語⽂學的⼀個⾨類,是研究漢語語⾳古今沿⾰的⼀⾨學科。
中國傳統的語⽂學(⼩學)包括⽂字學、⾳韻學和訓詁學。
2、⾳韻學的研究物件我們今天研究古代語⾳,只能根據單個漢字在歷史時期的不同讀⾳,進⽽瞭解語⾳的歷史變化。
3、古⾳韻的歷史分期1)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時的語⾳,以《詩經》⾳為代表。
2)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唐宋時代語⾳,以《切韻》為代表。
3)近古時期:元明清時的語⾳,元·周德清《中原⾳韻》為代表。
4、⾳韻學的功⽤1)對古代漢語的意義A、明語法:⾳韻學上的“破讀”和“如字”術語,實際上就是指通過語⾳屈折變化以表現不同的詞性或詞義。
如,孟嘗君怪其疾也,⾐冠⽽⾒之,⽈:“責畢收乎?來何疾也?”破讀/讀破:“yì,動詞,‘穿(⾐)’;guàn,動詞,‘戴(帽⼦)’”。
如字:“yī,名詞,‘⾐服’;guān,名詞,‘帽⼦’”。
⼜如:“Contrast,重⾳在前,名詞,‘對⽐、對照’;Contrast,重⾳移後,動詞,‘使對⽐、使對照’。
”(詞法上的屈折變化)B、知構詞:通過語⾳的學習,可以瞭解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等構詞法則,就不容易誤解詞義。
如:逶迤(w ēi yí),道路彎曲⽽⾧(=委迤=委蛇=蜲蛇=委佗=委它=委侈=委陀=委維=委隨=委移=逶移=逶夷=逶隨=逶迂=……)。
連綿詞——因聲求義:a、“望洋興嘆”,《論衡·⾻相》:“武帝望陽”,《莊⼦·秋⽔》:“望洋向若⽽歎”。
解釋有“望視太陽、望著海洋、仰視貌、遠視貌”的意思,類推:“望×興歎”,如“望書興歎”、“望題興歎”。
疊韻連綿詞,“望洋:望⽺、望陽、望佯、盳洋”——仰視的樣⼦/迷惘直視的樣⼦。
b、“猶豫”,解釋1:猶是⽝名。
⼈將⽝⾏,⽝好豫在⼈前,待⼈不得,⼜來迎候,如此往還,⾄於終⽇。
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北⿑顏之推《顏⽒家訓·書證》)。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古音,古人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各自时期的各自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此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2、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切韵》音系为代表),现仅存陆发言的残本和北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4.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3、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1.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2.不同点:a.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b.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c.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4、音韵学功能1.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2.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3.利用音韵知识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4.可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如《广韵》、《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助字弁略》、《说文通训定声》、《经传释词》等工具书多用音韵编排5.为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语音问题;如通假字的问题、破读的问题、探讨同源词、古汉语虚词中的通用假借等。
5、可供查阅的音韵书籍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2.王力《汉语音韵学》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6、关于声母方面的术语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又称为“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名称,所谓“声类”,归纳反切上字的类别就是“声类”;所谓“纽”,即枢纽、关键,古人认为声母是汉字字音的关键和中心。
音韵学基础知识讲稿
音韵学基础知识讲稿上编汉语语音史第一章语音韵学基本术语一、音韵学概说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结构系统及古今语音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我们所说的音韵学指的是汉语音韵学。
在传统的语文学中,音韵学与文字学、训诂学同列,均属“小学”(即为传统语言文字学)。
音韵学在五四以后,已经被列入了历史语言学的范畴,沦为我国乃至世界学术界研究汉语的一门关键的学科。
音韵学就是一门源远流长,文献多样、成就非常大的历史科学。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罗常培先生在《旧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中指出:“音韵学就是分析汉字或汉语里所含的‘声’、‘韵’、‘调’三种元素,而讲明它们的发音和类别,并推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古今流变的。
”汉语语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为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期。
第一就是上古音时期,即为周秦两汉时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200年)的语音系则1复;第二就是中古音时期,即为魏晋唐宋时期(公元200年至公元1200年)的语音系统;第三就是近代和现代音时期,即为元明清至当代将近七百年间的北方话的语音系统。
音韵学研究的就是每一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是什么一种状况,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出什么规律。
传统的音韵学包含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几个门类。
古音事功甲骨文、金文中的韵文以及《诗经》的用韵人与自然声字为主要材料,考据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
今音学是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重点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语音面貌。
等韵学就是做成若干图表,着重于分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结构,阐释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
北音学就是现代学者以元代的《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材料,创建起至了研究近代(元明清)语音系统的北音学。
汉语音韵学比较难学的原因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我们从方块汉字中去寻找古代的读音是困难的。
古人在研究音韵学时,往往使用一些难懂的术语,而2且术语不统一。
有些学者套用阴阳五行等神秘思想来解释音韵学原理。
音韵学基础
▪ …………
▪ 《广韵》反映的语音系统早于三十六字母。 因而,两者的系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谈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一般指《广韵》的声 母系统而言。
▪ 我们能知道《广韵》所分的调类、韵部, 却不能从表面上看出它的声母系统,《广 韵》的声母系统是隐含于各韵部的反切之 中。
▪ 首先对《广韵》作整理声母工作的是清代 音韵学家陈澧,他用系联法分析了《广韵》 的声类和韵类,在系联反切上字时,创立 了三个条件。
音粞”。 等等
以上注音存在不足,于是东汉产生反切注音 方法,,一直使用到清末。是一种作用和 影响很大的注音方法。
▪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 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 母和声调。
▪ 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使用注音字母。注音 字母的形体是按照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如ㄅㄆ ㄇㄈ等,它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才 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
1958年正式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音韵学的概念
一般把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 律的学科称为音韵学,也叫声韵学。
传统音韵学又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 等韵学。
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 经》用韵为主要对象,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语音 系统的。 (先秦两汉:前11世纪——3世纪前)
今音学以《切韵》(陆法言)、《广韵》 》(陈彭年) 韵书为对象,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魏晋至隋唐五代:4——12世纪)
▪ 古代诗歌以平声和仄声对举,形成一种音 乐美。
一、中古韵母系统
中古时期(六朝到唐宋)的语音,以《切 韵》、《广韵》音系为代表。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第三讲通论音韵(上)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一、音韵系统的构成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音韵学》课件第3章第2
第三章 中古音系上
第一節 《廣韻》的性質和體例
第二節 《廣韻》的調系及其演變 第三節 《廣韻》聲系 第四節 《廣韻》聲母的演變
濁上變去:調類和調型的變化 中古
保留
現代普通話
調類: 上聲
變化 變化
上聲 去聲 曲折調 降調
調型: 升調
變化
二.《廣韻》聲調的演變
入派四聲:規律 中古 現代普通話
清 入聲
次濁 全濁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二.《廣韻》聲調的演變
方言的入聲派入:入派三聲 中古 現代青島話
清 入聲
次濁 全濁
陽平 上聲 去聲
調類分化的主要原因:
聲母的清濁
在個別方言中,送氣和不送氣也會影響 調類分化。
第二節《廣韻》調系及其演變
一.《廣韻》的調系
二.《廣韻》聲調的演變 三.聲調演變的條件 四.今調類的來歷
四.今調類的來歷
今普通話陰平的來歷: 現代普通話 中古
平聲 清 陰平
入聲 清部分
今普通話陰平字只有古清聲母。
第二節《廣韻》調系及其演變
一.《廣韻》的調系
二.《廣韻》聲調的演變 三.聲調演變的條件 四.今調類的來歷
一.《廣韻》的調系
《廣韻》調系的結論
調類:4個 調名: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調型:平、升、降、促 調值:?
《廣韻》調系的證據
《廣韻》卷目
音韵学常识2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陳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陳 彭年、丘雍等人重修《切韻》 彭年、丘雍等人重修《切韻》,并定名 大宋重修廣韻》 簡稱《廣韻》 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 《廣韻》是第一部官修的韻書。 廣韻》是第一部官修的韻書。
中古聲母到現代的主要變化 1、全濁聲母清化 排敗培倍被備袍抱 並:爬部排敗培倍被備袍抱病 徒圖度臺代提第隊桃道稻 定:徒圖度臺代提第隊桃道稻 從:坐聚才齊劑罪瓷自層情凈 坐聚才齊劑罪 才齊劑 全濁塞音、塞擦音的清化規律:平聲送氣、 全濁塞音、塞擦音的清化規律:平聲送氣、 仄聲不送氣
四、中古音 中古音是研究漢語音韻的基礎。 中古音是研究漢語音韻的基礎。 中古音:六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 切韻》 中古音:六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以《切韻》 音系為代表。 音系為代表。 切韻》 隋朝陸法言在與顏之推等人討論 《切韻》是隋朝陸法言在與顏之推等人討論 的基礎上編撰的韻書。 的基礎上編撰的韻書。
3、知莊章三組合流為卷舌音 知:誅智 徹:超抽 澄:茶住 莊:榨爭 初:叉岔 崇:鋤助 生:沙使 章:蒸支 昌:車吹 船:蛇示 書:舒水 禪:樹誓
4、零聲母字大量增加 隋唐時零聲母只有一個影母, 隋唐時零聲母只有一個影母,到了現代北 京話中,中古的微、 京話中,中古的微、疑、影、云、以五母 都成了零聲母。 都成了零聲母。
2、精、見組聲母舌面化 清母: 清母:粗猜催此燦寸倉聰 趨取趣悄秋簽侵遷 心母: 心母:鎖蘇才碎字慚桑松 些絮須消修辛荀姓 精組聲母的變化規律: 精組聲母的變化規律:在今開口呼和合口 呼韻母前為ts組聲母母。 呼韻母前為 組聲母。
見母:歌個果瓜古該怪關 見母: 家架居舉據皆九軍 溪母: 溪母:可科夸枯開盔康筐 墟去區啟恰嵌勸缺 見組聲母的變化規律: 見組聲母的變化規律:在今開口呼和合口呼 韻母前為k組聲母, 韻母前為k組聲母,在今齊齒呼和撮口呼 組聲母。 韻母前為 組聲母。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第四节 四声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四声: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而在古代汉语中的四声,通常 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 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以北京话为例,说明“平分阴阳,入派三 声”的规律。( 苏大)
唐 作 藩 《 音 韵 学 教 程 》
▪ 指出给出的韵部属于阴阳入的哪一类。(川大)
(二)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
▪ 以《广韵》音系为代表 ▪ 《广韵》共有206个韵,142个韵母——这 就是《广韵》的韵母系统。 ▪ 性质:大体根据某一个具体语音系统,再 参照古音和方音制订下来的
▪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全 名《大宋重修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 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广韵》 是宋代的官韵,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 是研究汉语古音特别是中古音的重要材料。
▪ 对转:韵腹相同的阳声韵、阴声韵和入声 韵之间相互转变,对转在多数情况下指阴阳 对转。 ▪ 阴阳对转是指阴声韵在一定时期会变成阳 声韵,阳声韵在一定时期也会变成阴声韵。 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一条重要规 律,它是由清人孔广森提出,再由章炳麟进 一步发展完善的。
回19
▪ 阳声韵 (南京师大) ▪ 把先秦三十韵部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分类。
▪中古的陽聲韻還有以雙唇鼻音[m]收尾的,到明代時 這類韻發生消變,與[n]尾韻合併了。
▪入聲韻從元代開始就在北方話中消失了,今天只是在 一些方言中還保留著。
上古三十韵部并不等於说上古有三十个韵母。 如果加上韵头的不同,上古的韵母是很多的,王力 拟测为151个。
旁转: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 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韵、一个入声韵变成另一 个入声韵的情况。
古代汉语·音韵学
第二节 上古音声类
一、上古声类考订的材料
主要依靠形声字、异文、声训、今字、重文、古 人音读、现代汉语方言等资料比较推证。
异文:
伏羲、包牺、伏牺、伏戏、宓羲; 逶迤、委蛇、威夷、委它、委迟; 孟猪(古泽名)、望诸、明都、盟诸; 匍匐、扶服、扶伏、蒲伏。
第二节 上古音声类
一、上古声类考订的材料
主要依靠形声字、异文、声训、今字、重文、 古人音读、现代汉语方言等资料比较推证。
音韵学
第一章 音韵学概述 第二章 中古音 第三章 上古音 第四章 近古音
第一章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声韵调的发音 原理和类别,并探讨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 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汉语语言 学的一个重要门类。
古代音韵,大体可分为上古(先秦两汉)、 中古(魏晋至唐宋)、近古(元明清)三 个时期。
第三节 上古音声调
黄侃《音略》以为上古只有平、入二声。 王力《汉语史稿》认为上古声调在分平、入 两大类的前提下,平声又分长平(即中古平 声)、短平(即中古上声);入声又分长入(中 古已变去声)、短入(中古仍为入声)。
声训: 法,逼也。 男,任也。 房,旁也,在堂两旁也。(《释名》) 马,怒也,武也。(《说文》)
第二节 上古音声类
二、上古声母考订的几个主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
如“伏羲”即“庖羲”,“扶服”即“匍匐”,“附娄” 即“部娄”,“汶山”即“岷山”等。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
中古舌上音“知彻澄娘”,上古都读舌头音“端透定 泥”。如:直特但,都猪,队坠,兆桃,台治,涂除,汤畅 等。
如山摄:寒、山、灿、先分别为一、二、三、 四等。
第三节 中古音韵类
2、中古206韵
古汉语音韵学
•
近体诗用韵根据“平水韵”,据其刊行者宋 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 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清代康熙年 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 东 董 送 屋 冬 肿 宋 沃 江 讲 绛 觉
• • • • •
5.音韵学上关于韵尾的分类: (1)阴声韵:没有韵尾的,或以元音收尾的; (2)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3)入声韵:以塞音b/d/g收尾的韵。 6.韵目: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所 以韵目和韵实际上是一致的。
• • •
•
• •
理想的拼音字中的一个声母或一个韵母,只能 用固定的一个或一组字母表示,不允许随意更动; 反切上下字的选用则是灵活的,选用与被切字声母 、韵母相同的任何字做反切上下字,都不会改变被 切字的实际读音。例如,“孤,古胡切”。假如上 字不用“古”,而用“过”、“姑”、“公”等字 ,下字不用“胡”,而用“乎”、“吴”、“都” 等字,被切字的读音都不变。 • 但若规定只用一个字来表示,那么就无法给这 个字自身注音,因此同一类声母或韵母至少得用两 个字,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远不止两个。《广韵 》同类声母的上字最多有17个,同类韵母的下字也 基本类似。
•
上古每个韵部包括哪些字,首先是根据《诗经》 《楚辞》等先秦韵文的用韵归纳出来的;至于没有用 作韵脚的那些字,则根据谐声偏旁。当谐声偏旁与《 诗经》用韵发生矛盾时,古韵归字就以《诗经》用韵 为依据。 • 段玉裁首创了古韵谐声表。 • 常见的韵部表只能管到周秦时代。汉以后,特别 东汉韵部系统发生了变化;皆反映在汉代的乐府和辞 赋的用韵上。
• • • •
三、古代音韵学关于声调的概念 1.古代的调类:平、上、去、入。 2.古代调类表示法---“四角标圈法”。 3.平仄:平即平声,仄即上、去、人三声。这是诗词格 律上很重要的概念,诗歌讲究平仄就是为了构成声音的 回环和抑扬,为了声音美。 • 4.舒促:促指入声,舒指平、上、去三声。其实是阴声 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区别。 • 发音时韵尾声音的长短缓急,把阴声韵、阳声韵归为舒 声韵,而把入声韵称为促声韵。
音韵学基础(二)
七、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舒促◆現代漢語方言保留中古韻尾的情況八、呼、等、洪細•“呼”是就韻頭和韻腹而言的,中古時將韻母分為開口和合口兩類,稱為“兩呼”。
一般說來,開口指韻母不是◆/☐之類的圓唇元音,也沒有◆或♦韻頭,合口指韻母是◆/☐之類的圓唇元音,或有◆/♦韻頭,開口與合口的區別實際上就是圓唇與不圓唇的區別。
◆韻等區分韻母開口度的大小八、呼、等、洪細◆洪細也區分韻母開口度的大小:洪細把韻母開口度的大小區分爲兩級。
第三节上古音系一、上古的韻部(一)對韻文押韻的研究1、研究方法系聯、歸納、分析韻文入韻字⑴:(1)《衛風〃氓》:蚩絲絲謀淇丘期媒期(2)《王風〃君子于役》:期哉塒矣來思(3)《秦風〃終南》:有梅止裘哉(4)《小雅〃六月》:喜祉久友鯉矣友(5)《小雅〃甫田》:止子畝喜右否畝有敏(6)《大雅〃緜》:飴謀龜時玆(7)《大雅〃抑》:子否之事之耳子●系聯、歸納、分析韻文入韻字⑵:系聯、歸納、分析韻文入韻字⑷:之韻:蚩絲淇丘期哉塒矣思止喜祉子一、上古的韵部(二)對諧聲偏旁的研究1、研究方法段玉裁語:考周秦有韻之文,某聲必在某部,至嘖而不可亂。
故其視偏旁以何字爲聲,而知其音在某部。
同諧聲者必同部。
——《六書音均表》●諧聲表的編製二、上古的声部二、上古的聲部相對上古韻母研究而言,聲母研究的材料要少得多,可以用於上古聲母研究的材料有諧聲材料、古代注音材料、通假異文材料、聲訓材料、對音材料、方言材料和漢藏語系民族語言材料。
根據這些材料,學者們研究出了上古漢語聲母系統的幾個主要特點:(一)“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最早研究上古聲母並取得成就的是清代學者錢大昕。
他在《十駕齋養新録》中提出“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的著名論斷。
二、上古的声部古無輕唇音,意思是說上古時期的唇音聲母祇有一組重唇音幫組聲母,即讀作雙唇塞音的“幫[p]”母、“滂[☐☟]”母、“並[b]”母和雙唇鼻音的“明[m]”母;輕唇音聲母,也就是唇齒音“非[pf]”母、“敷[pf☟]”母、“奉[v]”母、“微[ ]”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直到中古時期它們才從重唇音中分化出來。
第三说,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三说,音韵学基础知识第二说、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说介绍以下内容: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②与古代注音办法有关的术语③传统三十六字母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㈠、声、声纽、纽这一组术语指声母。
“纽”义为“枢纽”,古人以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很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因此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这组术语是古人依照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具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依照声母的发音办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办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塞音:[p][ph][t][th][k][kh]塞擦音:[ts][tsh][t?][t?h][t?][t?h]擦音:[f][s][x][?]鼻音:[m][n][?]边音:[l]第二,呼出气流强弱:别送气、送气别送气:[p][t][k][ts] [t?][t?]送气:[ph][th][kh] [tsh][t?h][t?h]声带抖动与否:清音、浊音清音:[p][t][k][ph][th][kh]浊音:[m][n][l][?]⑴清、浊指清音、浊音。
发音时声带别抖动别带音是清音。
反之,发音时声带抖动、带音的是浊音。
对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办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别带音、别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一般话中的声母:b、z、d、j、f、s、x 和sh。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别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一般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古代汉语音韵学
一、古音异读
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音有转移。”
龟兹qiūcí大宛 yuaū月氏 roùzhī焉耆pēngē康居 qū高句丽 goū身毒yuā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ó会稽 kuàijī冤句 qū函谷关xián 阿房宫ē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ān天姥mǔ盟诸mèng台州taī单于chán可汗kèhán洗马xiǎn扈从zòng契xiè女娲wā皋陶gāoyáo冯夷píng共工gōng宓妃fúfeī曲沃wǒ朱提shúshí华不注huàfū魁父fǔ先零lián牢姐zǐ荤粥xūnyù
格 次 韵别及拟音 例字 韵别及拟音 例字
一等格 开口翰韵[ɑn] 岸 合口换韵[uɑn] 贯
二等格 开口谏韵[an] 雁 合口谏韵[uan] 惯
三等格 开口线韵[i n] 彦 合口线韵[iu n] 眷
四等格 开口霰韵[ n] 砚 合口霰韵[u n] 睊
就这两组韵的今音来看,开口呼中的二三四等韵已没有什么区别,合口呼中的一等与二等、三等与四等也已相混,但是在中古时期,二呼四等各自的读音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什么地方?清人江永在《音学辨微》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其意思是说,一二等韵都是响度大的洪音,二等韵的响度略逊于一等韵,三四等韵都是响度小的细音,四等韵的响度比三等韵更小。这种解释只是指出了四等的差别在于洪细,而构成洪细的音素是什么?四等的音值又各是什么?江永没有解说,在他那个时代也不可能解说清楚。根据今人的研究,四等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韵母有无韵头及韵腹元音的音值上。
(三)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韵母是指音节中声母以后的部分,可以是一个元音,也可以是几个元音或元音加辅音。如果音节中没有声母,那整个音节便都是韵母。以普通话中的mi、liou、guɑi、nüe、ɑn,这五个音节为例,其中i、iou、uɑi、üe、ɑn都是韵母。韵母的结构总体可划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腹是指韵母中唯一的元音或开口度最大的元音,如以上五个韵母中的i、o、ɑ、e、ɑ;韵头是指韵腹之前发音较短并带有辅音倾向的高元音,又称介音,如以上iou、uɑi、üe这三个韵母中的i、u、ü;韵尾是指韵腹之后的元音或辅音,如以上uɑi、iou、ɑn这三个韵母中的i、u、n。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每一个韵母都是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所构成。有些韵母有韵头而没有韵尾,如üe;有些韵母有韵尾而没有韵头,如ɑn;有些韵母韵头、韵尾都没有,如i(mi)。但是不管怎样,每个韵母都必须有韵腹,韵腹是韵母的核心所在。
古代汉语--第七章 音韵学
语音史分期 音韵学分支 上古音———古音学 中古音———今音学 等韵学 近古音———北音学 (古代语音学) 现代音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笫一、为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第二、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 异读词审音: 缔(di 、ti)二音,《广韵》属霁韵,与‘弟’同, 故读 (di); 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 读细音;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 第三、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根据开口度的大小,把两呼各分为一、二、三、四等。如: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高古豪反 交肴 嬌宵 澆蕭 開口 kɑu kau kiɛu kieu 觀古桓反 關刪 勬仙 涓先 合口 kuɑn kuan kiuɛn kiuen
明清四呼洪细 开口洪音 开口细音 开口呼 齐齿呼 无介音,主要元音不是﹝i﹞、﹝u﹞、 ﹝y﹞ 介音或主要元音是﹝i﹞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1、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是研 究汉语语音古今沿革的一门学科,它对各时期汉语音系进行 音类的分析和音值的构拟。 2、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古代声音系统(古音史) 古今语音演变规律(古音史) 确定古音、判定古音关系的标准和方法(古音学) 古音研究的基本知识(古音学史)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m -p
-i -n -t
-u -ŋ -k
(三)调方面的术语
1、四声:中古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平、上、 去三声是音节中不同的音高,入声除了音高与平、上、去 不同,更主要的是入声有塞音尾[—p]、[—t]、[—k]。 据《南史· 陆厥传》载: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 年)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 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 上去入四声……”。 《梁书· 沈约传》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 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 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 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古代汉语音韵学
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立出半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 舌音、半齿音两类。 舌音、半齿音两类。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一般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
认为三十六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 认为三十六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 如果用七音来统摄三十六字母, 如果用七音来统摄三十六字母, 则可以列成下表: 则可以列成下表:
4、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 (五 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
四)以后。 以后。
36字母 三、36字母
今之声母,古曰声、声纽、声类、字母、 今之声母,古曰声、声纽、声类、字母、
纽、母等。古人以五音(或七音)、三 母等。古人以五音(或七音)、三 )、 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
36字母表 36字母表
唇音 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音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齿音 粗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牙音 见溪群疑 喉音 影晓匣喻 半舌 来 见教材1049页 半齿 日 (见教材1049页)
四、《切韵》系韵书简介 切韵》
今音学研究中古音,中古音 今音学研究中古音, 反映在《切韵》系韵书中。 反映在《切韵》系韵书中。研究 音韵的人都从中古音入手, 音韵的人都从中古音入手,可下 及近古,上推古音。 及近古,上推古音。所以在学习 诗经》 《诗经》韵部及上古音之前应该 先学习中古音,学习中古音, 先学习中古音,学习中古音,应 重点学习《切韵》系韵书。 重点学习《切韵》系韵书。
(2) 反切的出现
反切是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是用两 反切是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
个汉字来拼读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 个汉字来拼读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 其原理是:上字取声母, 其原理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 声调,即可拼出被注音字的读音。 声调,即可拼出被注音字的读音。如: 冬——被切字 ——被切字 都——切上字,冬与都是双声 ——切上字 切上字, 终——切下字,冬与终叠韵,且声调同 ——切下字 冬与终叠韵, 切下字, 切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三、音韵部分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
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宋,读若送”。
(3)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
如“根,音跟”(4)反切法:用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毛”可用“莫袍切”来注音。
6、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及音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音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
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行修订、补充,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一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广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用韵情况编纂而成,反映了十四世纪我国北方的语音系统,是研究近代音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三)汇编
此外,地名的读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我 们也可以据此确定“古无轻唇音”。
费县 阿房宫 逢泽
滂
敷
並
奉
並
奉
2.古无舌上音
这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 提出的关于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论断。 指的是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音“端透定泥” 和舌上音“知彻澄娘”在上古不分。即三十六字母 中的“知彻澄娘”这一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 到了六世纪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出来。
2.浊上变去: 即中古时期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演变成了去 声字。而次浊上声不变。 3.入派四声: 即中古时期的入声字,分化到了现代汉语普 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
平
清
阴 平 阳 平 上 声
上
去 清、次浊
入
去 声日泥 Nhomakorabea“日”母字在上古读作“泥”母。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中提 出的。“喻三归匣”指的是中古的“喻三”(曾称 “於”母)在上古读作“匣”母;“喻四归定”指中 古的“喻四”(曾称“余”母),在上古应“定”母。
例(1)
云——魂
喻三
匣
“喻三”(於)母字在上古读作“匣”母。
通论十五 音韵学常识(三)
上古音的声类研究
一
上古声母研究概述
上古声母,指的是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其 代表是《诗经》音系。
(一)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 1.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 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 通假字、联绵字等。
2.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一般是通过语言材料反映的事实,证 明中古的某些声母是否存在。 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 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 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元刻 本《玉篇》神珙引唐《元和韵谱》
3、各韵内再根据声母的不同分为若干小韵,小韵内的大字为同音字,双 行小字为字义解释和对该字的反切注音。同一个小韵内的第一个字注 音之后的数字,是该小韵字数的数量,即有多少个同音字。小韵中若 用多音字,则用“又”表示其另外的读音。小韵之间用圆圈隔开。
4、关于“同用”与“独用”:针对作诗押韵而言,“同用”指韵尾相同、 主要元音相近的韵部可以合并到一起押韵;“独用”则是无法和其他 韵部合并,只能独自押韵。哪些韵部可合用、哪些韵部要独用,今人 一般使用清戴震的《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
“平水韵”虽然产生于宋代,但比较符合唐代格律诗用韵 的实际,容易掌握,因此逐渐成为正统,是宋以来一直到 明清时期人们作格律诗押韵的依据,也是明清科举考试押 韵的依据。
课后:学会查平水韵表,韵母的大致变化
(一)韵尾的变化(导致中古韵母到现代普通话韵母数量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第七类 歌部[ai]
月部[at]
元部[an]
第八类 脂部[ei]
质部[et]
真部[en]
第九类 微部[əi]
物部[ət]
文部[ən]
第十类
缉部[əp]
侵部[əm]
第十一类
叶部[ap]
谈部[am]
(注:王力先生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
代古韵为三十部;不同研究者对个别韵部及其拟音至今有争议)
1、入声韵(塞音韵尾消失)消失,并入阴声韵
2、鼻音韵尾[-m]消失,并入韵尾[-n]
(二)韵头的变化
二呼四等变为四呼,中古只有[i]、[u]两个韵头,现代普通话增加[y];中古 开口呼一二等大部分依然是开口呼,三四等大部分变为齐齿呼,中古合口 呼一二等大部分仍是合口呼,三四等大部分则变为撮口呼。
(三)舌尖元音[ɿ]、 [ʅ]的产生
王力上古韵二十九(三十)部表及拟音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之部[ə]
职部[ək]
蒸部[əŋ]
第二类 幽部[əu]
觉部[əuk]
(冬部[uŋ])
第三类 宵部[au]
药部[auk]
第四类 侯部[o]
屋部[ok]
东部[oŋ]
第五类 鱼部[a]
铎部[ak]
阳部[aŋ]
第六类 支部[e]
锡部[ek]
耕部[eŋ]
课后
1、搜集资料,对清代各家上古韵研究的观点、结 论、价值、后世评价等进行详细全面了解
2、对《诗经》《楚辞》中感兴趣的篇目进行古音拟 音标音(国际音标),自己按古音读一读
七、中古声调问题
(一)《广韵》反映的中古四声
➢ 四个调类 平上去入(即是该调类的称呼,也是该调类的代表字)
➢ 调值情况 古人描述
三、以《》韵母系统为代表的中古音韵母
(一)《》的基本体例
1、以四声分卷,平声字因为字多,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所以共有 五卷。全书平声上卷有二十八个韵(部),平声下卷有二十九个韵, 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共二百零六个韵。
2、每卷下分韵部,依次排列,卷首列韵目表,如“东第一,冬第二,钟 第三,江第四……” (注意:每个韵部内的字韵相同,但韵母不一 定相同)
(三)古韵研究在清代(至民初)达到鼎盛,名家辈出,如顾炎武、 江永、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李方桂、戴震、 黄侃等,都在古韵研究方面提出了独到观点。近现代的王力、罗常 培、周祖谟等先生,也为上古韵韵部的确定和拟音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清以降几代学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现今上古韵部情况研究较 为透彻深入(相对上古声母和声调的研究),基本成定论。
※六、有关上古韵母的研究(古音学)
(一)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和方法:先秦两汉时期,无韵书也没有反 切。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二:一是以《诗经》 《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法从中归纳上古韵部; 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系统去印证并扩大每个韵部的归字。
(二)上古韵研究始于宋吴棫《韵补》,其首次将古韵分为九部。但 直至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才第一次提出今音不同于古音,不可用 今音的简单合并归纳古韵的观点(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 更革、音有转移”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上古韵研究才开始走 上正轨,并取得辉煌成就。
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看,则包含了142个真韵母。(刘纶 鑫《音韵学基础教程》)
四、关于“平水韵”(即“诗韵”)
《广韵》二百零六韵划分过细,南宋刘渊,在著《壬子新 刊礼部韵略》时将可以同用的韵合并,成一百零七韵,后 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减为一百零六韵。由于 刘王二人均为山西平水人,所以这一百零六韵被称为“平 水韵”,明清时期一般叫“诗韵”。
《
韵目
广
韵
序号
》
韵 目
押韵规则
表
例
韵目字的 反切注音
韵目的反切注音,同时也是 该小韵内所有同音字的注音
隔开各小韵的小圆圈符号
该小韵内所 含字的数量
对该字字义的解释 同一小韵内多音字注音
该字的异体字
(二)《广韵》的韵类与韵母数量
后人通过系联法对《广韵》反切下字进行归纳,现在学界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广韵》韵类共有290类左右(如陈澧 《切韵考》311类;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290类;唐 作藩《音韵学教程》293类;胡安顺《音韵学通论》292类 等),不计声调,则为92类(57平上去+35入),如果不 计入声,加上独立立为去声的四韵,则为61类。
中古韵母并没有[ɿ]和 [ʅ]这两个音,止摄开口三等韵与精知庄章四组声母相 拼的字在现代普通话韵母分别演化为[ɿ]和 [ʅ],蟹摄祭韵三等与知章二组 声母相拼的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声母演变为[ [ʅ]。
(四)相近韵母的合并( 导致中古韵母到现代普通话韵母数量大量减少的重 要原因)
注意:中古韵母到普通话韵母在数量上大大减少(142—39),韵母体系趋于 简化。研究中古韵母到现代普通话韵母的演变,需结合声韵配合情况,对 中古各韵进行逐韵的细致分析,以上只是极粗略的说法。也可以结合方言 发音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