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中情感的含义

合集下载

《诗经》中的美学与情感表达探讨

《诗经》中的美学与情感表达探讨

诗经中的美学与情感表达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记录了生活在古代中国的人们的感受、情感以及社会现实。

本文将从美学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对《诗经》进行探讨,剖析其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美学探究1.抒发自然之美:《诗经》中常用自然景物来描绘人物心情或行为,如描写春天的花草、夏天的蝉鸣和秋天的落叶等。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儿女对自然美景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万物生机盎然的热爱。

2.崇尚纯粹之美:《诗经》以其简洁明快、形象鲜明的表达方式追求纯粹之美。

篇章中所用文字简练凝练,没有冗长修辞或夸张手法。

例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等语句无一不表现了纯粹之美。

3.追求情感之美:《诗经》中丰富多样的情感抒发,既有欢乐、爱情的甜蜜,也有悲伤、失落的痛苦。

这种情感之美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经历和真挚的感受而得以表达。

情感表达探索1.婉约细腻的爱情表达:《诗经》中描绘了许多关于爱情的诗歌,其中婉约细腻的描述令人动容。

如《卫风·硕人》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等语句传递出对爱人离去与心碎的悲伤与思念。

2.正直坚毅的忠诚表达:在《诗经》中也能体现出对友谊和家庭责任等方面情感的表达。

例如,《小雅·车辖》中“无忝尔所生,万寿无疆”的言辞彰显了孝道与尊亲敬老。

3.对社会现实的触动:《诗经》往往以铿锵有力、激起共鸣的表达方式批判社会不公与谴责霸权。

例如《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描绘反映了古代社会婚姻制度中的不平等。

结论通过对《诗经》中美学和情感表达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其传递出了丰富的情感、展示了纯粹和真实的美学追求。

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类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度,并通过有力而简明的语言触动读者内心。

同时,《诗经》也是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美学中情感的含义

美学中情感的含义

美学中情感的含义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则是从“生命形式”出发,来解释美感形式。

她认为,人的审美活动中的情感状态实际上是种集中强化了的生命状态,是生命之流中突起的浪峰。

艺术家“如果要使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艺术品)激发人们的美感……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

”对这种结构(逻辑)形式,审美感受力就能直观感悟到其中的情感生命意蕴。

枟情感与形式枠、枟艺术问题枠、枟哲学新解枠是苏珊?朗格重要的美学著作。

她深受其老师卡西尔的符号象征主义美学的影响。

卡西尔认为:“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

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而“美必然地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

”在此基础上,朗格提出了她的核心论点:“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也即是说,艺术和美都是人类情感符号创造结果。

以舞蹈艺术为例,朗格认为,虽然舞蹈包含着许多物理事实,如人体、肌肉力量、形体控制那些现实物就愈少,完美舞蹈表现的是从形象的中心向四周发射的力或从四周向这个中心集聚的力、由它构成舞蹈形象要素,它们本身不是天然物质,而是由艺术家人为创造出来的。

艺术创造的目的又在哪里?朗格认为是为了标识和表达人的情感。

并进一步指出,人的主观情感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形式结构,并非不可捉摸,甚至可以用符号将其细腻深刻地表现出来,而一般语言难以完成这个任务。

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情感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艺术品本质上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

朗格关于情感的含义规定得很宽:任何可以被感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或舒适觉、躁动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均在“情感”之列。

这样,文艺表现的情感十分宽广和丰富。

同时,她又认为文艺不表现纯个人的情感,文艺不是“自对于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朗格将其概括四种特性: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生长性。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内容提要:情感说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内涵。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命与宇宙的本质;艺术情感是生命、情感、艺术美的统一;艺术情感必须求真、向善、合美;艺术情感具有熏、浸、刺、提四种感染力和奔迸、回荡、含蓄蕴藉、写实、浪漫五种表情法;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

梁启超的情感说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先导。

关键词:情感审美先导“情感”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上个世纪之交中国美学思想中最具个性特色的审美范畴之一。

对于艺术情感问题,梁启超有着非常精辟且较为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与梁启超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先导意义。

一对于情感本质的认识,是梁启超情感理论的基石。

在《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梁启超明确提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1)首先,“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梁启超将情感与理智作了比较。

他认为:“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

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石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其次,“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

梁启超说:“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

”(2)在这里,梁启超对情感的理解体现出某种深刻辨证的见地。

首先,他不是把情感视为纯粹感性个体的东西,而是将情感视为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的融通。

其次,梁启超将对情感特质的考察与生命特质的考察联系起来,从而不仅给予了情感以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给予了情感以极为丰富的内涵。

作为人类动作的“原动力”和宇宙生命的“大秘密”,情感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梁启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

浅析油画创作中情感表达的美学意义

浅析油画创作中情感表达的美学意义

浅析油画创作中情感表达的美学意义作者:田盈轩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美学”是一切文明社会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美和艺术的产生、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心理结构活动和审美情感。

情感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的纽带,情感也是艺术品的灵魂所在。

一件艺术作品因它内在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而动人,也正是因为这,它才能更加的灿烂辉煌。

绘画是传递信息、体现理念、表达情感的视觉形态,是一种形象语言,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油画美学情感一、美学研究对象--情感随着美学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在不断的研究“美”,从哲学的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来说,绘画中的情感是意识对存在的反映,人作为审美的主体和创作主体,情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最具有美学价值即心灵美,心灵美即艺术美。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情感是人们的一种审美心理,也是油画作品的灵魂,填满整个躯体;表现是油画作品的骨,撑起一个躯体。

油画的动人之处,正是肉体灵性的美,是被观者认可的塑造和画面传达的情感共鸣。

列夫·托尔斯泰的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道:“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用线条、动作、色彩,以及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在自己心里唤起过去时常体验过的情感,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解释了什么是艺术。

”可见,情感是艺术创造的重要推动力,艺术的感染力是因情才动人,若是艺术作品抛却情感的因子,那么,艺术也就不是艺术了。

二、情感对于油画表现的重要性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所说的理念就是最高精神和最高的实在。

他认为美就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艺术的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美术与哲学的区别就是哲学是感性的基础上作用于人们的理性,而艺术是以理性为基础,作用于人们的感性,在个别中体现普遍,也可以理解为在艺术家这个别的情感中体现出大多数人的情感,一个好的绘画作品是能够让人在其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鸣。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美术概论重点

美术概论重点

内容太多,请自行酌情删减。

名词解释1,情感说: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代表人物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在其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

”他认为,一个人在现实中或想象中体验到痛苦和快乐,把这种感情在画布上或大理石上表现出来,并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

2,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

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等,其影响波及西方近现代美学以至20世纪世界美术的发展。

表现说与情感说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理论层面不同,哲学色彩更重。

托尔斯泰更多地是从艺术实践经验出发界定艺术,而克罗齐等人对艺术的解释则完全是出自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则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理论,把主观的表现看作是“真正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本质,否认技巧的本质,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

他和克罗齐一样,主张“表现活动”可以仅仅在艺术家的头脑中发生,认为“表现是种不需要技巧的活动”,“当一件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事物的创造仅仅在艺术家心灵中的时候,它已经被完美地创造出来了”。

3,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最早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由席勒系统化,由斯宾塞等进一步发展。

康德认为艺术本质上是“自由的”,“好象只是游戏”,“是对自身的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

席勒受康德哲学和美学的启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

游戏说在19世纪和本世纪有一定影响,它看到了艺术中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看到了艺术给人的精神愉悦,但它仅仅从主体去解释艺术,同客体、功利、实践与社会生活相割裂,因此仍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理论。

4,情感符号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苏珊朗格。

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艺术确实是符号体系”,“艺术的真正主题应当从感性经验本身的某些基本结构要素中去寻找,在线条、布局、在建筑的、音乐的形式中去寻找”。

浅谈苏珊•朗格美学观中的普遍情感

浅谈苏珊•朗格美学观中的普遍情感

浅谈苏珊•朗格美学观中的普遍情感作者:黄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期摘要:苏珊•朗格的《艺术问题》中,提出了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

并指出艺术中普遍的情感由艺术抽象获得。

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同时还指出了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普遍的情感艺术抽象苏珊•朗格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有这自己独特的意蕴,这种意蕴就是人类情感。

她指出:“它(艺术品)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

当然,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广义上的情感,亦即任何可以接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觉、舒适觉、躁动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

” 从“广义上的”“任何“可以看出,朗格所提出的情感不是个人主观化,情绪化的情感,而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

朗格强烈反对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真实情感的表现。

她说:“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 这种人类社会中普遍情感是超越了每一个人的情感,是普遍的人类的情感。

一、朗格的普遍的情感前文已经说到,这种艺术中的普遍的情感,是一种超越每一个个人的情感,是一种人类的情感。

朗格还说道:“一个舞蹈表现的是一种概念,是标志感情、情绪和其它主观经验的产生和消失的过程的概念,是标示主观感情产生和发展的概念,是再现我们内心生活的统一性、个别性和复杂性的概念。

……动态的舞蹈虚像作用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它的作用就是表达创造者所具有的概念,换而言之,它的作用就是直接展示情感活动的结构模式。

” 也就是说,舞蹈作为艺术被表现出来的时候,不是这一具体的舞蹈动作,而是从具体的舞蹈动作抽象出来的舞蹈的概念和本质。

用她自己的话,就是说:“当人们在欣赏舞蹈时,他们并不是在观看眼前的物质——四处奔跑的人、扭动的身体等等,而是通过这些物质来感受‘并不属于某演员个人的情感,而是属于舞蹈本身的情感。

情感美学英文

情感美学英文

情感美学(Aesthetic Experience of Emotions)是指在审美过程中,人们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等方式,对审美对象所引发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反应。

情感美学是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了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情感如何影响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

情感美学涉及情感体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以及情感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判断和评价。

情感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情感与审美感知的关系、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形式、情感与审美价值的相互作用等。

情感美学关注的是人类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和意义,它旨在揭示情感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并探索情感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

情感美学与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密切相关。

心理学为情感美学提供了关于情感体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研究成果,哲学为情感美学提供了关于情感本质和意义的理论观点,文学为情感美学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经验,艺术则为情感美学提供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

情感美学中的情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爱、同情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也各不相同。

例如,快乐情感的审美体验往往表现为愉悦、轻松、愉悦的情感状态,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和感受美的能力;悲伤情感的审美体验则可能表现为沉静、反思、感伤的情感状态,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艺术作品中,情感美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将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反应。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可以引发读者的同情和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节奏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和构图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体验。

总之,情感美学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了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情感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

情感美学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它旨在揭示情感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并探索情感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

美学中审美理解的名词解释

美学中审美理解的名词解释

美学中审美理解的名词解释美学,作为一门探讨艺术和美的科学,是人类对美的思考和审视的产物。

在美学中,审美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对艺术作品和美的主观理解和评价。

本文将对美学中审美理解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加深对审美的理解和认识。

一、感知感知是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它指的是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进行觉察、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感知的主要任务是收集相关信息并形成感知形象。

在审美过程中,感知帮助我们直接接触到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启动我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二、情感情感是审美经验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的核心。

它指的是人们对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悲伤、震撼等。

情感在审美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使得观者能够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深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

三、美感美感是审美活动的核心概念之一。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是通过审美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态度。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美的直接感知和内在感受,是对美的积极回应和欣赏。

四、审美观审美观是指人们对美的价值、标准和判断的总体观点和态度。

它是对美好、优美和卓越的认识和追求。

审美观体现了个体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欣赏水平,也代表着不同文化、时代和群体的审美偏好和风格。

五、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指人们通过感知艺术作品、接受美的冲击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的一种愉悦、满足和开放的体验过程。

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活动,通过它人们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和价值。

六、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指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关注和评价的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

不同的审美对象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触动。

审美对象有时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有时可以是一件具体的物品,也可以是一种情境和氛围。

七、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指美对于人们思维、情感和生命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它关注的是美的意义和美的价值对于人类的个体和社会的启迪和改变。

审美价值体现了美对于人类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

试析教学活动中的美学因素

试析教学活动中的美学因素

试析教学活动中的美学因素教学活动中的美学因素主要包括美学情感、美学审美、美学表现和美学意识四个方面。

美学情感是指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美的情感体验,包括对学习内容的喜爱、对美的追求和对美的感受等。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动听的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美学审美则是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美的事物。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解、展示和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对美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美学表现是指教学活动中的美学表现形式,如美的表达、美的构思和美的创造等。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提高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艺术性和美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

美学意识是指教学活动中的美学价值观和追求,包括对美的认同、对美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等。

教师可以通过塑造美学化的教学氛围,弘扬美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操和追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潜能。

然后,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美学因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教师可以通过积极营造美学化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美的世界,感受美的魅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多样化手段,丰富教学表现和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多样化手段,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审美情趣和表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感导向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感需求,设置富有情感色彩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提高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和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的人格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实用美学知识点总结

实用美学知识点总结

实用美学知识点总结一、色彩美学色彩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它可以给作品带来生动、丰富的感觉。

色彩美学是研究色彩运用的原理和方法,包括色彩搭配、对比、明暗、冷暖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色彩美学的知识来装饰家居、选择衣服、化妆等。

比如,冷暖色调的选择可以影响房间的整体氛围,浅色衣服会显得柔和舒适,而深色则有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

此外,色彩搭配也是一门艺术,它可以让人们在穿衣搭配、室内装饰等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二、构图美学构图是艺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乎到整体的美感和结构的合理性。

构图美学是研究构图原理和技巧的学科,包括画面的布局、主题的呈现、比例的把握等方面。

在摄影、绘画、设计等方面,构图美学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构图美学来布置家居、选择照片、设计名片等。

比如,居室的布置可以考虑到整体的和谐感,家具的摆放要考虑到空间的利用和舒适度。

选择照片时,可以依据构图美学的原则来挑选主题、角度和比例,让照片更具观赏性。

三、节奏美学节奏是许多艺术作品中具有魅力的部分,它有时像一段旋律,在作品中起着引领和节制的作用。

节奏美学是研究节奏原理和表现形式的学科,包括音乐中的节奏、舞蹈中的舞步和配合、文学中的句子长度和节奏等方面。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节奏美学来提升生活的品质。

比如,在音乐上,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不同情境的音乐,让节奏和旋律来引导我们的情绪。

在日常言行中,也可以适时地运用节奏美学的原则,使自己的话语更具韵律感和表现力。

四、情感美学情感是所有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吸引人们的关注、引发共鸣、传递思想和情感。

情感美学是研究情感表达和沟通的学科,包括舞蹈中的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描绘、绘画中的情感交流等方面。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情感美学来提升生活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可以借鉴情感美学的原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引起他人的共鸣。

在选择艺术作品时,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趣。

试论刘纲纪美学中的“情感”

试论刘纲纪美学中的“情感”

试论刘纲纪 美学 中的“ 情 感”
李 耀 南
( 华 中科技 大学 哲 学系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 )
摘 要: 情感是 刘 纲纪 美学 中的 重要 问题 。 刘 纲 纪基 于 实践 本 体 论 , 把 情 感 理 解 为人 对 现 实的

种反 映形 式 , 情 感 的主观 性 中 包含 了客 观性 的社 会 内容 , 艺术表 现 的对 象根 本 上 是 现 实 , 情 感是
作者 简介 : 李耀南 ( 1 9 6 2 一 ) , 男, 湖北蕲春人 , 教授 、 博士 , 主要 从事先秦哲学 、 魏晋玄学 和中国美学史研究 。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性, 但是这种主观性里包含了客观性 的内容 , 这种情
感 中的客 观性 的 内容 往往 被忽 略 。因为情 感 总是人

不是着 意 对情感 作 现 象 上 的 经验 描 述 , 而 是 要 深 入 探求 美学 中的情 感 的本质 及其 特征 。他 的基 本哲 学
立场是 在 深 入 研 读 马 克思 原 著 的 基 础 上 所 提 出 的
种 认识 论意 义 上 的 美学 。基 于这 种 反 映 论 , 刘 纲
在艺术与现实的反映关系之中情感只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而不是终极的对象3623刘纲纪更进一步揭示了并非任何现实的东西都是艺术反映的对象只有那些感性显现了人的自由本质在人的生活实践中的创造的现实的东西才是艺术反映的对象3293与此相关并非任何情感都是艺术表现的内容只有那些对于人的自由本质的感性直观所引起的情感才是艺术表现的情感3293具体来说这种情感是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感性现实的统一的情感在这一点上刘纲纪把自己实践本体论的立场贯彻到了艺术与情感的关系之中把现实而不是情感视为艺术反映的对象这是他的哲学立场和美学思想的必然结果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示,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正是在主客体的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向往。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荒诞: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诞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它主要建立在两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强化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移情说:是主观论者对于情感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审美态度:就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主体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是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浅析中国特色的美学“情感”

浅析中国特色的美学“情感”
摘 要 : 西 方 美 学 史 上 的许 多观 点 在 中 国 美 学研 究 中影 响 深 远 。
文章从 中国的美学观 念 、新 动向 ,从 西方 美学理论 在 国学美 学的地 位、 “ 中国特 色” 美学观 、美学新理论 的探 索、新动 向几方面谈及 中 国美学新动向的思考 中论述 中国美学研 究走 向多元化 。这种 多元化 的 趋势表现为美学研 究新动向的多元化。 关键词 :西方美学 ;中国美学 ;新动向
学研 究 吸纳 了西 方 多年 美 学的 思想 ,也 由于现 代 两方 美学 本 身 的 变 化 ,因此 ,我 国美 学 研究 在大 量 引进 西 方美 学 ,把 各种 新 的美 学理论 运用于实 践 中、在 审美 实践和 艺术创作 的实践 中去把握 、选 择 、检 验、发展 现代美 学理论 ,更新和 丰富传 统 的古 典美学 。就 中 国美学研 究发展 的历程 ,我们 以为它有 以下三个 方面 的特 点 。
理 论 研 究
浅析 中国特色 的美学 “ 情感"
李海霞 ( 甘肃省西北民族大学美术 系 7 0 3 ) 30 0
阔 范 畴 ,及 西 方 现 代 美 学 理 论 所 擅 长 的 多学 科 的综 合 研 究 等观 念和 方法 在 目前 的美学研 究 。二十 世纪 中 国的 美学研 究 中 的一个 突 出现象 就 是美 学政 治 化 。这 同西 方美 学所 标榜 的超 阶 级性 、超 社会 性 的非 功利 性很 不 相 同 。这显 示 了二十 世 纪 中国美 学研 究从 开始 就 具有 功利 性 美学 这种 “ 国特 色 ”。加 强不 再是 政治 上 的 中 而 是经 济利 益上 的,各 种 实用 美学 及理 论 生发 开来 ,形 成 了无数 美学 在 中 国的发 展历 史 悠远 ,与 西方 美学 的 不 同是 , 中国美 的子 学科 。中 国美 学 马克 思主 义化 ,政 治化 、 社会 化 。服务 于人 学 的 “ 感 ”美 学 , 中国一 个泱 泱 政 治大 国 ,其 政治 情感 不容 国 情 民、服 务于 社会 、服 务于政 策 ,体 现 中国 文化 和 中国美 学精 神 、 人 忽视 。政 治特 色 正体 现 中 国美学 观 的特 色 。二 十世 纪 中 国的美 体现 中国美 学 的 “ 感 ”,亦 “ 二 情 中国特 色 ”的 美学 理论 。在 此 理

美学中审美积淀的名词解释

美学中审美积淀的名词解释

美学中审美积淀的名词解释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面貌的学科,它探索和解释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审美积淀则是指在审美过程中积累的、形成个体审美情趣和眼光的经验和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美学中审美积淀的几个重要名词,探讨它们在美学理论和实践中的意义。

一、感知审美积淀的第一个关键概念是感知。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感受。

在美学中,感知是对作品的形式、结构、色彩、音响等感官元素的感知和理解。

审美积淀通过长期的感知习惯和经验,使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准确而敏感地捕捉到作品的内涵和美感。

二、情感情感是审美积淀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情感是个体对作品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美学中,情感是审美体验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人产生共鸣、感动、愉悦等丰富的情感反应。

通过长期的审美实践和体验,个体的审美积淀会培养出敏锐的情感触觉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创造力美学中的创造力是指个体借助积淀的美学经验和思维方式,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

审美积淀在培养个体的创造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历代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研究,个体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中的美学精华,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个性和创新,从而产生独特而具有深度的作品。

四、批判力在美学中,批判力是指审美积淀在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评判时的能力。

批判力是一种对作品的准确辨析和评价的能力,它不仅包括对作品的优缺点的判断,还包括对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通过长期的审美积淀,个体会形成批判性的眼光和思维方式,能够准确评价作品的艺术性和表达力,并从批判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美学观点。

五、知识知识是美学中审美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包括对艺术史、文化背景、艺术流派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在美学的实践中,知识的积累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背景,从而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学习和研究,个体的审美积淀中逐渐融入了多样化的知识,使其对艺术作品有着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美学中感伤的名词解释

美学中感伤的名词解释

美学中感伤的名词解释美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研究,探讨了艺术和美的本质、价值以及审美体验等诸多问题。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往往会产生出不同的情感和感觉,其中一种常见的情感便是感伤。

感伤在美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人们深入体悟生命的苦乐与荣辱,更能够引发对于美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美学中的感伤进行探讨和解释。

1. 感伤的定义及特征感伤一词源自于汉语,最早用于描述人对于一些让人怜悯或悲伤的情景的敏感或触动。

而在美学中,感伤则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审美情感,它通过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使其产生某种悲伤、忧郁或凄凉等情绪。

感伤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感伤常常使人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痛苦和离别等方面。

这种深刻的体悟常常超越了常规的思考,使人们对生命有更加真实和直观的认识。

(2)情感的内敛和压抑:感伤情绪常常是低沉和压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人类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与一些积极的情感如喜悦和愉悦相比,感伤情感更具有沉重和深远的意义。

(3)与美的结合:尽管感伤情感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情感,但它与美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而令人称道的艺术效果。

正因为感伤对于美的表达和诠释,它在艺术作品中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美的不同认知和理解。

2. 感伤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感伤情感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它在不同艺术形式中也有着丰富的表现。

以下是感伤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一些典型表现:(1)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感伤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字的表达和叙事的手法,作家能够揭示人性的脆弱和痛苦。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都蕴含了深刻的感伤情绪。

(2)音乐:音乐是一种直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音符的起伏和旋律的流转触动人们的心灵。

一些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如肖邦的《悲怆奏鸣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等,都展现了深沉的感伤情感。

(3)绘画:绘画作为一种静态的艺术形式,通过色彩和画面的表现来传递情感。

论美学原理中的五美

论美学原理中的五美

论美学原理中的五美
美学中的五美是指形式美、理念美、审美美、情感美和风格美。

1. 形式美:指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感,包括线条、比例、对称、色彩等元素的运用。

形式美主要关注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的构图、结构和技巧等方面。

2. 理念美: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念或价值观的美感。

理念美主要关注作品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涵,如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哲理、思考等方面。

3. 审美美:指作品在审美上所给人的愉悦、和谐和享受感。

审美美主要关注观众或听众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如作品所引发的情感反应、美感的感知和享受等方面。

4. 情感美:指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或情感体验所产生的美感。

情感美主要关注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和观众对情感的共鸣和理解,如音乐作品中的悲欢离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等方面。

5. 风格美:指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而独特的风格和风格的美感。

风格美主要关注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风格和表现风格,如绘画作品中的绘画风格、音乐作品中的音乐风格等方面。

美学重点

美学重点

美学重点名词解释:1、心理距离说:由瑞士的布洛提出,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关于审美态度的说明,同时说明审美主体只有与主体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在意识中构成对象,并对此作出普遍的审美评价。

2、审美关系:即根植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感情关系。

3、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独特的精神需求。

4、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评委则是外在表现。

5、劳动说:20C在我国美学和文艺学领域一度占优势地位,主旨是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普列汉诺夫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劳动对艺术个、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无能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6、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分为初级和高级审美意识。

7、美即生活:该观点是车尔尼夫斯基对美的基本认识,认为崇高包括于生活现象中,把生活看做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

8、神妙: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指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象而不拘泥于某种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出神入化的美妙意境。

9、文气:最早由曹丕提出,《典论*论文》里的气指作品中体现的精神气质,主要是指一种天赋的个性和才能。

刘勰对“文气”的内容加以扩展,不仅出于天赋,还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改进。

10、意境:中国传统审美范畴,最高层次上审美活动的产物,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11、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12、载道说:又叫教化说,焦躁克追溯到孔子韩愈加以完善,《原道》中指出道乃先王之道,柳宗元认为先道而后文,猛烈抨击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中情感的含义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则是从“生命形式”出发,来解释美感形式。

她认为,人的审美活动中的情感状态实际上是种集中强化了的生命状态,是生命之流中突起的浪峰。

艺术家“如果要使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艺术品)激发人们的美感……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

”对这种结构(逻辑)形式,审美感受力就能直观感悟到其中的情感生命意蕴。

枟情感与形式枠、枟艺术问题枠、枟哲学新解枠是苏珊?朗格重要的美学著作。

她深受其老师卡西尔的符号象征主义美学的影响。

卡西尔认为:“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

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而“美必然地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

”在此基础上,朗格提出了她的核心论点:“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也即是说,艺术和美都是人类情感符号创造结果。

以舞蹈艺术为例,朗格认为,虽然舞蹈包含着许多物理事实,如人体、肌肉力量、形体控制那些现实物就愈少,完美舞蹈表现的是从形象的中心向四周发射的力或从四周向这个中心集聚的力、由它构成舞蹈形象要素,它们本身不是天然物质,而是由艺术家人为创造出来的。

艺术创造的目的又在哪里?朗格认为是为了标识和表达人的情感。

并进一步指出,人的主观情感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形式结构,并非不可捉摸,甚至可以用符号将其细腻深刻地表现出来,而一般语言难以完成这个任务。

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情感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艺术品本质上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

朗格关于情感的含义规定得很宽:任何可以被感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或舒适觉、躁动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均在“情感”之列。

这样,文艺表现的情感十分宽广和丰富。

同时,她又认为文艺不表现纯个人的情感,文艺不是“自对于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朗格将其概括四种特性: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生长性。

在艺术审美形式中,人们不难发现这生命形式特性的种种转化变体。

她还认为艺术运用符号方式把情感转变成人的知觉感受的对象,不是诉诸于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是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意象。

因此,在情感与形式的关系上,是视情感为艺术品的充满生命力的意蕴,而将符号形式视为艺术品的外观。

这样,是否用艺术符号表现情感,就成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

以上,我们选择了几家对形式美或美的形式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的理论作了简要介绍,可以说,截至今日,各种各样的“形式”美学理论仍大量出现,可见这方面的研究领域仍然宽广,也为我们把握和应用形式美提供了若干的参考。

形式美的广泛使用价值
何谓形式美?形式美是从大量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非内容要素的那类抽象形式所具有的美。

基于此,为了照顾理形式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一般情况下(至少在表层)它不与具体的内容发生关系,例如“对称”这种结构形式,就有这种性质;又如黄色,单就颜色而言,黄色具有明朗辉煌之感,也是一种普遍性的色彩形式美。

而“美的形式”却是与美的内容密切联系的概念,与内容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并受内容的制约。

比如对称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成为对偶诗句的表现,“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对偶句形式就与此诗的具体内容相统一;同理,普遍的黄色感觉具体化为黄河、黄土地、黄皮肤等,引起我们华夏子孙的某种亲切感就离不开其特定的民族文化内容。

黑格尔谈到形式美的这种“抽象的纯粹”性时举例说:“例如画得笔直的线,毫无差异地一直延长,始终不偏不倚,平滑的面以及类似的东西由于它们坚持某一定性,始终一致而使人感到满足,天空的纯蓝,空气的透明,平静如镜的湖以及平滑的海面也因为同样的缘故而使人愉快。

音的纯粹也是如此。

人的口音如果很纯,单就它作为一种纯粹的声音来说,也就产生无限的动人力量”。

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说过类似的意思:“我说的形式美,指的不是多数人所了解的关于动物或绘画的美,而是直线和圆以及用尺,规和矩所形成的平面形和立体形……这些形状的美不像别的事物是相对的,而是按它们的本质就永远是绝对的美。

”此处所言“绝对的美”,即是指形式美的普遍概括性,它并不仅因某一具体对象才发生作用。

而“美的形式”这一概念通常指从属于某一特定审美对象的形式因素。

当然,在生活实践里对审美形式进行应用时,倒不必拘泥于争辩这两个概念,令人注意的问题是,审美活动中事物的感性形式为什么具有如此突出的使用价值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