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第三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第三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少时,眼神澄澈,心地纯良;长大了,受到名利、欲望、贪婪等熏染,变了质,走了味,失了魂。
B.原西南师范大学校长邱玉辉、高级工程师彭燕华、重庆大学教授尹超……等多位国内人工智能专家出席了大会。
C.医学专家指出,大量快速的进食冷饮,会损伤孩子稚嫩的胃黏膜,引起急性胃痉挛,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
D.有一句名言:“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生就是“自我” 不断实现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
C“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中的逗号改为顿号即可。
D“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属于完全引用,所以要把引号外的句号移至引号内。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做好事、善事的人,情有寄托、心绪安稳、安享赞誉褒奖。
②事在人为,境由心造。
③不论违法乱纪,还是胡作非为,一日亏心逆道,早晚难逃惩罚。
④不做亏心事,少遇烦心事。
⑤做坏事、恶事的人,睡觉不安、心神不宁、担心遭报应。
A.④②①③⑤B.②①⑤④③C.④②①⑤③D.②①④⑤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语句的前后关联判断。
此题注意④总起,提出观点;②阐述观点;①正面阐述观点;⑤反面阐述观点;
③结论。
因此选C。
【点睛】
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
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
2、是否呼应。
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
3、是否协调。
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出门东向看,__________。
(《十五从军征》)
②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③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④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⑤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借典故表现暮年返乡却已恍如隔世的诗句是“________”。
②李清照在《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答案】(1)①泪落沾我衣②山气日夕佳③烟波江上使人愁④商女不知亡国恨⑤先天下之忧而忧⑥英雄末路当磨折(2)①到乡翻似烂柯人②我报路长嗟日暮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日夕、末路、柯、嗟”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当老人变成孩子
刘墉
天热,吃凉面。
“你不知道吗?我从来不爱吃面。
”87岁的老母,居然把碗一推,转身去冰箱拿了面包和肉松。
一边把肉松往面包里夹,一边没好气地说:“看到面,我就想起你老叔,想起他,我就有气!那年,我刚嫁到你们刘家,你奶奶怪,你老叔更混蛋。
给他做了面,他偏要吃饺子;等他吃完饺子,我回头吃那碗面,早凉了,我一边吃,一边掉眼泪。
告诉你!记住了!妈从那时候开始,就恨吃面。
”
吃完饭,一家人在餐桌上吃水果。
5岁小孙女的水果,照例由奶奶料理。
将近90岁了,老人家的手还挺稳,削完了苹果又切桃子。
“我要桃核!”小孙女喊着,“我要去种。
”
“种桃子干什么?”老奶奶停下刀,叮嘱着小孙女,“要种杏,别种桃!”
一桌人都怔了。
“‘桃’就是‘逃’!我逃一辈子了,先逃‘老义军’(军阀),再逃小日本,还逃得不够吗?”老奶奶喃喃地说,“所以要种就种杏,幸幸福福过几年太平日子。
”
不知为什么,跟着老母四十多年,最近却听了她一堆新故事。
说实在话,我从不知她不爱吃面,也不晓得她忌讳种桃子。
怎么一下子,全出笼了?连最近小女儿跟她学的儿歌,都是我以前没听过的。
“怎么没听过?我从小就唱!”老母还不承认,“我爹教我的。
”
最近提到我外公,老母的表现也不一样了。
以前她恨他,恨他又娶了个小,现在却“我爹、我爹”叫得愈来愈亲切。
好像她缩小了,我外公又站在了她的面前。
于是那个原来所谓不苟言笑、偏心、重男轻女的老头子,便一下成了会说故事、会唱儿歌、会买咕咕钟的“好爸爸”。
“我爸爸也一样。
”一位老朋友颇有同感,“以前提到我爷爷,他都好像要立正似的,说‘我的父亲’。
可是这两年不同了,他会说‘我阿爸带我去抓鱼’,‘我阿爸教我游泳’。
当你看他说话的样子,他不再是我的爸爸,倒成了一个孩子。
”
老人家确实愈来愈像个孩子。
过去她很不喜欢小孩,后来只爱自己的孙子、孙女,现在则只要是孩子,她就喜欢。
有一天,妻带她从外面回来,看她提个重重的塑胶口袋,我问她买了什么。
“买什么?你不会感兴趣的!全是糖,给小孩吃的。
”
每次有小孩来玩,不论是亲戚的小孩,或邻居的洋孩子,就都往她的房里钻。
每个人出来,都鬼鬼祟祟的,捂着口袋。
说老奶奶叫他们别说,把糖偷偷吃掉,或藏起来。
只是老人也像孩子般,愈来愈跟人分你我。
好比爱藏玩具的孩子,什么东西都要是自己的。
原来一家人围着看电视,现在老人也叫我又为她买了一个,放在她的房间,常躲在屋里自己看。
还把小孙女找进去,和她一起看卡通。
她真成了个孩子,使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喜欢用纸盒子和脚踏车围成一圈,然后躲在里面,说那是他的家。
过去年轻时,她喜欢串门聊天,现在还喜欢,只是不再出去串门,而希望别人来我们家,而且最好是能进她的房间,坐在她的床边,跟她讲悄悄话。
有一天,我在花园工作,老母迈着解放小脚,一步步凑过来,又拉着我的袖口,走到院子一角,神秘兮兮地说:“来!妈问你,你赚的钱,够不够下半辈子花?人都会老,别一天到晚乱花,存着点儿,等老了用!”
我笑了起来:“原来是这事,干吗神秘兮兮的?”
“当然了!咱们娘儿俩,总也有点悄悄话吧!?”老人居然转过脸去,有点激动,“你知道吗?咱们好久没说私房话了。
”
母亲老了!
我常得听她进浴室的时间是不是太长,也在每晚就寝之前,先推开她的房门瞧瞧。
看她一个人睡着,昏昏的夜灯,映着墙上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有着一种莫名的感伤。
突然觉得这老人家,跨过87年的岁月,此刻,却缩在床上,如同我5岁的小女儿,需要关爱和保护。
“去买一张轻便折叠的轮椅,”我对妻说,“明年春天,带着她一块儿,去迪斯尼乐园。
”
(选自《读者》2006年第9期,有删改)
1.母亲的“一堆新故事”有哪些?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老母迈着解放小脚,一步步凑过来,又拉着我的袖口,走到院子一角,神秘兮兮地说:“来!妈问你,你赚的钱,够不够下半辈子花?人都会老,别一天到晚乱花,存着点儿,等老了用!”(如何理解母亲的“神秘兮兮”?)
(2)突然觉得这老人家,跨过87年的岁月,此刻,却缩在床上,如同我5岁的小女儿,需要关爱和保护。
(“缩”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原文在“母亲老了。
”这一段之前还有一些表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话,请你结合上下文试着进行补写。
50字左右。
4.说说你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答案】1.(1)对外公由恨到爱(对外公态度大变)(2)买糖给孩子吃(3)和我说悄悄话(私房话)
2.(1)因为跟儿子谈的是钱的事,在母亲看来这属于隐私,不能让外人知道;母亲关心的是儿子下半辈子的事,她觉得很重要,因此显得小心翼翼。
(2)“缩”字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的睡觉姿态,因年老体衰身体变得瘦小,也透露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和爱护。
3.我突然明白了,母亲由于身体的衰退,心里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越来越怕寂寞,她又像儿时一样,需要亲人的关心和照顾。
4.结尾写出了儿子对母亲开始转为理解和关心,并点明文章中心:为了让老年人幸福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家人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经常陪伴他们,让他们继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家人的爱。
(意近即可)【解析】
【分析】
1.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
最近却听了她一堆新故事。
说实在话,我从不知她不爱吃面,也不晓得她忌讳种桃子。
最近提到我外公,老母的表现也不一样了。
以前她恨他,……于是那个原来所谓不苟言笑、偏心、重男轻女的老头子,便一下成了会说故事、会唱儿歌、会买咕咕钟的“好爸爸”。
——对外公由恨到爱;“买什么?你不会感兴趣的!全是糖,给小孩吃的。
”——买糖给孩子;现在还喜欢,只是不再出去串门,而希望别人来我们家,而且最好是能进她的房间,坐在她的床边,跟她讲悄悄话。
——和我说悄悄话。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①句根据我笑了起来:“原来是这事,干吗神秘兮兮的?”“当然了!咱们娘儿俩,总也有点悄悄话吧!?”老母亲认为问钱的事,不能让外人知道,这是个人的隐私,另外母亲也想与“我”说说悄悄话的心理。
,又担心“我”老了钱不够用,表现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
②句“缩”有小的意思,写出母亲87岁以后,身体逐渐衰老,如同孩子一样需要关爱和保护。
3.考查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抓住人物在文中
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当时的心理活动,要运用第一人称,对母亲的情感主要是以理解感激,明白了母亲需要关爱和照顾为主,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
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
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
此段结构上,呼应题目,结构严瑾;内容上,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方式,将母亲当做孩子来看待,表达了作者对老年人的理解与关爱,家人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经常陪伴他们,关心爱护他们;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5.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无现金社会还有多远?
齐志明
①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文易额为5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6%,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38.6万亿元,约为美国的50倍。
在某种程度上,随着移动支付的全速冲刺,中国已经一只脚踏上“无现金社会”的门槛。
②移动支付为什么风生水起?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③天时,是金球向“无现金”迈进的大趋势。
韩国政府计划2020年让硬币从流通渠道消失,丹麦也在去年允许家售商拒绝现金支付,仅接受移动、银行卡支付。
④人和,是作为基础设施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中国快速普及。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550万人,手机超越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⑤最重要的当属“地利”。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发放了267张支付牌照。
2010年以来,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保持在50%以上的年均增速,经过7年发展,中国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⑥相较于传统现金流通,无现金流通的优势也很明显。
节省金融业的劳动力、节约社会资源、减少疾病传播、减少抢劫现金犯罪、杜绝假币坑人等。
⑦无现金社会优势甚多,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⑧首先是用户教育问题。
电子支付的便捷性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特别是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的老人等。
即便是基本可以“无现金”的丹麦,也存在很大问题。
丹麦很多乡村地区的退休老人不会使用银行卡,更无法使用电子支付,他们希望政府放慢建设无现金社会的步伐。
⑨其次是新的安全问题。
电子支付确实能解决传统现金支付存在的现金遗失、被抢盗等问题,但又面临两大新挑战,包括技术漏洞和恶意诈骗。
黑客攻击和技术诈骗已经让电子金融的流通和支付遭受很多损失,并催生了无数电子诈骗案。
⑩最后是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流通和支付。
在灾害发生时,光纤和终端设施遭到破坏;电子支付就会陷于瘫痪。
同样,黑客政击也会让网络瘫痪,从而让消费和支付无法进行。
从信息技术安全和灾难管理的角度来看,在支付领域也很难只实行一种没有备份的电子系统,很难在生活和金融领域全部取消钞票。
1.阅读全文,概括无现金支付的优点。
2.第①段画线句子除了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⑦段在文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无现金支付存在哪些缺点?
【答案】1.①节省金融业的劳动力、节约社会资源;②减少疾病传播;③减少抢劫现金犯罪、杜绝假币坑人。
2.还运用了列数字(据)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的数量之多,增长之快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段承接了上文无现金社会,优势甚多的介绍,引出下文无现金支付问题的介绍。
4.示例:①无法针对所有地区和所有人;②技术漏洞和恶意诈骗使商家和个人遭受损失;③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流通和支付。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
对于无现金支付的优点在文章第⑥段中进行了说明“节省金融业的劳动力、节约社会资源、减少疾病传播、减少抢劫现金犯罪、杜绝假币坑人等。
”据此概括作答。
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
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具体准确,生动形象)+
说明的内容(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文易额为57.9
万亿元,同比增长85.6%,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38.6万亿元,约为美国的50倍。
”这里除了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的数量之多,增长之快的特点
3.此题考查的是文章段落的作用。
“无现金社会优势甚多,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此句首先总结了上文对无现金支付的优势的说明,同时引出下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的说明,所以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此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⑧-⑩段可以搜集到“电子支付的便捷性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特别是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的老人等”,“电子支付确实能解决传统现金支付存在的现金遗失、被抢盗等问题,但又面临两大新挑战,包括技术漏洞和恶意诈骗”,“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流通和支付”。
据此概括作答。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野豆子
①在过去,覆盖乡野的是玉米和红薯,因为它们高产,能够在一年四季里不断充实人们干瘪的胃囊。
而种豆子,就成为一种奢侈。
后来,豆子才大片出现在田野里,成为田野丰富的点缀,成为美好日子的旗幡。
黄豆、赤豆、绿豆,在田野的风里摇曳生姿,把秋季渲染得丰富多彩。
②豆科作物一贯深明礼仪,它们在自己的季节里,托着饱满沉实的豆荚,面对劳动的付出者,丢弃私
藏的意图,做出拱手相让的姿势。
排排的豆荚在阳光的亲吻中丰满,在秋风的轻抚中干燥。
收获之后,在场地里集结的豆荚们,经历一场棍棒的击打,噼里啪啦响作一团,这是它们对农民最高的礼仪!
③母亲擎起簸箕一颠一颠,豆壳轻舞飞扬,壮烈地飘散而去。
小心地翻拣掉那些遗留的碎屑,于是各种豆子发出黄、赤、绿的油光,滚圆的身体裸露在母亲欣喜的目光里。
乡野日子就像打开了绚丽的彩页,内容就不一样起来。
④黄豆是油料作物,我的父亲会背半袋黄豆,走到镇上去轧油。
那些金黄金黄的颗粒,经历压榨的痛苦,挤出生命中美好的部分,滋润乡间的生活,让生活脱离干枯涩滞,变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起来。
⑤最奢侈的莫过于炸油果。
每逢年节的前一天,母亲倒出清冽的豆油,放在火炉上加热。
弄好的面团擀、轧、切,制成各种形状,然后下油锅。
一缕缕幸福的炊烟,弥漫在村庄上空。
在我们热切的期盼中,焦脆的油果新鲜出锅,供我们一一解馋,我们吃得满手淌油,齿颊留香。
⑥绿豆满身碧绿,呈现出生命的原色,通常用来做滋润胃肠的茶饮。
一锅清水放入通体晶莹的绿豆,文火熬起来。
初始,豆子在锅里沙沙作响,似刀枪剑戟上砍下杀。
久了,方才天下定矣,安分下来。
待至豆烂,茶汤褐绿莹润,清香怡人。
绿豆茶饮宛若法器,能降温祛燥,平息心底火气。
⑦提一罐子给下地做活的父亲,清清亮亮的绿豆茶,里面沉着蓝天白云、影影绰绰的树杈鸟雀。
父亲正困乏,焦渴难耐。
他停顿下来,两手抱着罐子,挺身仰脖,咕嘟咕嘟,肺腑之间茶流汹涌。
半晌,“哐当”一声,罐子落地。
于是,气韵开始平息。
力量,一寸一寸又恢复至体内来了。
⑧赤豆呢,往往带着母亲的味道。
母亲手巧,是能把苦涩生活拧出甜味的人。
在闲散冬日的某个清晨,我们姐弟都冷得缩着脖。
母亲抱来一捆干柴说,来,烧锅。
锅里的水沸腾着,里面煮的是赤豆,几个时辰煮到软烂,加些柿皮、甘薯,搅拌成什锦馅料。
以发酵好的面团包上馅料,就做成了豆包。
乡下的豆包,颇像乡下人的性子,皮薄馅足,内心实在。
⑨母亲每次总是要蒸出两笼屉的豆包来,一笼留给我们吃,另一笼作为礼物走亲戚。
圆鼓鼓的冷豆包切成四瓣来,露出新鲜的馅料,忍不住舌下生津、喉头律动。
香甜软糯,食之熨帖,欲罢不能。
我们都是娴雅慢品,生怕这幸福去得太快了。
之后,我们姐弟要挎着篮子走过乡野坎坷,把一份殷切的心意,传递给远方的亲戚。
⑩乡野豆子,串起一把幸福之门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光阴的通道,让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陆离起来。
多年以后,豆子仍沉淀在我的记忆中,膨胀发酵,绵延着一种生命的原香,挥之不尽。
1.文章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说“乡野日子就像打开了绚丽的彩页,内容就不一样起来”?试根据下文内容概括。
2.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1)排排的豆荚在阳光的亲吻中丰满,在秋风的轻抚中干燥。
(从修辞手法赏析)
(2)他停顿
..下来,两手抱.着罐子,挺.身仰.脖,咕嘟咕嘟,肺腑之间茶流汹涌。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试分析文末“生命的原香”的内涵。
4.请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后的启示。
【答案】1.(1)滋润生活,脱离干涩。
(2)降温祛燥,给人力量。
(3)制作美食,让人幸福。
(4)传递心意,让人温暖。
(意对即可)
2.(1)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豆荚、阳光、秋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豆荚在阳光和秋风拱手相让的姿态和深明礼仪品质,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父亲的焦渴难耐,侧面表现了绿豆茶滋润胃肠的作用。
3.(1)像成熟的豆子一样做一个深明礼仪的人。
(2)像豆子一样在经历磨砺后,收获生命的美好。
(3)像赤豆包子一样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4)亲情会让平淡的生活变得美好。
4.示例:我们要学会从平凡中感受生活的趣味。
作者小时候生活贫乏,小小的豆子却让其感觉到生活的滋味。
我们平实学习看似枯燥,其实如果能够从中感受到竞争的乐趣、解题的成功、学习的充实,那么学习也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
题目句子出现在第三段,那么答题区域应在第三段以下理解分析。
四段先写黄豆,经历压榨的痛苦,挤出生命中美好的部分,滋润乡间的生活,让生活脱离干枯涩滞,变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起来。
六段写绿豆,能降温祛燥,平息心底火气。
八九段写赤豆,母亲以发酵好的面团包上馅料,就做成了豆包。
母亲每次总是要蒸出两笼屉的豆包来,一笼留给我们吃,另一笼作为礼物走亲戚。
把一份殷切的心意,传递给远方的亲戚。
2.考查赏析句子。
①句要求从修辞手法赏析,句中的“亲吻”“轻抚”,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豆荚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豆荚在阳光和秋风拱手相让的姿态和深明礼仪品质,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句加点的词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父亲此时正困乏,焦渴难耐,侧面突出绿豆茶滋润胃肠的作用。
3.考对词语重要含义的理解。
此文以乡野豆子开头,引出与豆子有关的人、事的回忆,各种豆子发出黄、赤、绿的油光,于是乡野日子就像打开了绚丽的彩页,内容就不一样起来。
学习豆子的深明礼仪,学习豆子经历压榨的痛苦,挤出生命中美好,成为一个像豆子一样内心实在的人。
同时贫苦的生活让“我”懂得了珍惜。
4.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
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如母亲每次总是要蒸出两笼屉的豆包来,一笼留给我们吃,另一笼作为礼物走亲戚。
贫穷的生活里,一笼包子传递的是一片浓浓的心意,母亲的做法温暖了“我’的心灵。
要学会换个眼光看问题,小小的豆子,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让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陆离起来。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