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的完整定义的文艺大师,并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决定悲剧的六个成分,而且一一作了分析和说明,也对悲剧的产生、发展、与其他文学题材的差异等等都有涉猎,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他所认为的悲剧观。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对后世乃至是世界的文艺理论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净化;三一律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88-02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一个十分博学的人,他不仅在文学中表现出了超人的学识和见解,而且在诸如科学、哲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各个领域都也有一番成就。对于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和总结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并在《诗学》中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即“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的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一、悲剧的效用——净化说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功能效用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看法,他为此提出了著名的“净化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具有“净化”
的作用,通过形成习惯,培养伦理德行。在他看来,伦理德性即指品质,就是人们对于行为和感受所持有的态度。过于强烈或过于软弱都是“坏态度”,只有适中才是“好态度”,而文艺有这样的一种作用——净化人的情绪,使它既不过分强,也不过分弱,而是要保持适度,经过多次的文艺事件实践,在许多优秀作品的反复激发和疏导下,这种适度的情绪就变成了一种定向的良好习惯。在谈论悲剧的效用时,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指出了悲剧的效用就是“凭借激发怜悯与恐惧以促使此类情绪的净化。”
关于“净化”,文艺理论家对此有以下几点共识:第一,关于净化的对象,既然悲剧所提供的快感是从怜悯与恐惧的净化中产生的,那么净化的对象是怜悯与恐惧这类情绪;第二,关于净化的效果,通过悲剧的净化,人们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养成一种良好的品格,既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利于改善社会风尚;第三,关于净化的本质,净化能够养成人的伦理德性,可以看成是一种品德培训,同时又能提供审美快感,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净化的本质教益和美感二者的结合。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悲剧效用,这么看来,悲剧不仅是欣赏的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的调剂品,发挥的作用范围领域广大,说明了悲剧的本质始终是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和探索,也较好地诠释了悲剧的本质。
二、悲剧的根本和灵魂——情节论
(一)情节的要求
根据定义可以看出亚氏的思想,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且具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所以情节应是一个整体,是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而且事件的承接要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再者,情节与任何有部分组成的整体一样,要具备一定的长度;另外,情节应该摹仿一个完整的行动,其部分的组合要严密到一定程度使之达到环环相扣,紧凑合理;而且,优秀的情节应该表现有缺点或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的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总之,“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关于悲剧情节结构的有机整体思想, 也是戏剧艺
术自身规律所要求的, 一个事件的表达要如同一个完整的有机整
体一样, 能够承上启下, 结构紧凑, 完整合一。在古希腊悲剧中, 典型之作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全部戏的演出时间不到一天,地点是一个,主要情节是逐步发现杀死国王的真相并找出凶手。亚里士多德情节结构的有机整体思想被新古典主义者发挥成“三一律”, 即: 时间、地点、情节整一律, 用来作为戏剧结构的准则。”
(二)情节的取材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例如,取材于阿尔克迈恩、俄狄浦斯、俄瑞斯忒斯、墨勒阿格罗斯、苏厄斯忒斯、忒勒福斯以及其他不幸遭受过或做过可怕之事的人的故事。”这些家族都是名声显赫的“大家族”, 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既能触发作者的创作激情, 又能同事很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他认为: “当惨痛事件发生在近亲之间, 比如发生了兄弟杀死或企
图杀死兄弟, 儿子杀死或企图杀死父亲, 母亲杀死或企图杀死儿子, 儿子杀死或企图杀死母亲或诸如此类的可怕事例, 情况就不同了”。只有这种发生在大家族中亲人之间的苦难, 才会使人产生畏惧与怜惜之情, 才称得上是所谓的完美悲剧。在古希腊戏剧史上的众多悲剧中, 大都是以大家族的苦难事件为题材的,可以看出,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取材的论述在理论上对悲剧创作有着突出的贡献。翻开中西的悲剧史长卷, 这种“大家族的苦难事件”仍是悲剧取材的原则之一, 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曹禺的《雷雨》等典型著作都是对这一悲剧题材的恰当运用。
(三)情节的艺术技巧
为了使剧情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达到“赚取”观众的泪水与同情心的目的,在情节的描述以及人物的刻画上需要借助一些艺术技巧,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技巧是突转、发现与苦难。他在《诗学》第11章分别对“突转”、“发现”和“苦难”下了定义。他认为, “突转, 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向相反的方向;我们认为此种转变, 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发现, 如该词本身所示, 从不知到知的转变, 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苦难指毁灭性的或包含痛苦的行为,如人物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死亡、遭受痛苦、受伤以及诸如此类的情况”。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因为这样的发现和
转变能引发怜悯或恐惧。如《俄狄浦斯王》这部经典作品, 故事情节一开头就告知人们“弑父娶母”的线索, 观众带着这种期待视野来看剧情,而随着情节的逐步深入, 谜底逐渐显露出来,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最后俄狄浦斯发现了自己的本真面目以及杀害父亲的真相,这令所有人都感到讶异,认为命运之神对正义的理想君主是如此的不公与残忍。这个情节构成一种“圆圈式”的框架,借此来深刻探索人类的存在、悲观主义、人之谜的隐喻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 在悲剧情节发展的过程中, 某一情节突然发生转变, 这种转变虽符合“可然律或必然律”, 但它是剧中人物和观众所没有预想到的, 可谓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种突转和发现, 使得观众在长久的期待之后获得了满足, 是文学理论中所提倡的“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的有机结合”,这正是亚里士多德之于情节结构的艺术技巧所在, 使它不仅能够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 而且也让悲剧情节更富有冲突性与集中性。
三、悲剧的血肉之躯——性格论与言语论
(一)性格刻画
亚里士多德认为,关于悲剧人物性格的刻画,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性格应该好;第二,性格应该适宜;第三,性格应该相似;第四,性格应该一致。归纳起来就是说,作者在刻画悲剧人物时,应当注意做到性格应该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相似,人物的性格要做到一致,即使被摹仿的人物本身性格不一致,而作者又想表现这种性格,他仍应做到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