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为以而其之”字用法及例句

合集下载

以、其、之、而的用法

以、其、之、而的用法

以、其、之、而的用法一、以的用法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二、其的用法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他,他们。

例:百姓多闻其贤。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

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它,它们。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

译为:它的,它们的。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5、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这(种)。

例: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6、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7、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那。

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恐怕,大概,难道。

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三、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用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2.“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其、以、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其、以、之

1.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2.副词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用 认为、以为
通已
3.复音虚词是以/已是 : 因此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介词
以刀劈狼首
拿、用
何以战
凭、靠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和、跟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赵王岂以一璧之固欺秦也
由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表时间地点界限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 省去. 例:夫晋,何厌之有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 果.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 例: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有 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 么办法用来…… 例: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劝学

之、而、其、为、然、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及翻译

之、而、其、为、然、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及翻译

之、而、其、为、然、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之、而、其、为、然、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及翻译一、之——一般用作助词,的。

如:一国之君;还有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

如: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作代词用,如: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走向它)。

二、而——(1)一般作定语(某所,而母立于兹。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3)连词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三、其——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四、为——1、被的意思读作wéi2、为了的意思读作wèi3、表原因4、表目的5、语气词五、然——1.……的样子。

2.指示代词,“这样”、“那样”。

3.做动词,“是的”、“对的”、“认为……是对的”。

关于文言虚词“之”“而”、 “以”、“ 其”的用法

关于文言虚词“之”“而”、 “以”、“ 其”的用法

关于文言虚词“之”“而”、“以”、“其”的用法一、【之】(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含有之以而其为的文言文例句

含有之以而其为的文言文例句

含有之以而其为的文言文例句1. 高中范围内古文中“之”“其”“而”“以”“为”的例句及用法之《说文解字》:“之,出也。

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

”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

’按:之有训为‘此’者。

” ▆⑴他,她,它(们)。

例: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③ 然之。

(之:它,指上文李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

(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

.去。

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

文言文“为、以、而、其、之”字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为、以、而、其、之”字用法及例句

1、成为,变成例句:此何遽不为福乎?2、做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作为,当作例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4、是例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以为,认为例句:孰为汝多知乎!6、被例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8、治理例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9、为了例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0、给、替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1、对,向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例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连词4、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例句:以伤先帝之明。

动词6、认为例句: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溪深而鱼肥。

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其:代词1、用作人称代词例句:秦王恐其破壁。

2、指示代词例句:今存其本不忍废。

副词3、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之: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文言虚词“之”“其”“而”“于”“以”“为”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其”“而”“于”“以”“为”的用法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可省去(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二、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其,之,为,故,而,以的用法

其,之,为,故,而,以的用法

总结《童趣》和《论语十则》中其,之,为,故,而,以的用法虚词“之”、“以”、“为”三个虚词在第一单元《童趣》中已经接触过,在本单元《论语》六则中这三个词又出现,而且比较突出,所以今天我们把这三个虚词的用法、意义总结一下。

1.“之”的用法和意义:例如:使之.冲烟而飞鸣(“它们”,指蚊子)驱之.别院(“宅”,指癞虾蟆)操蛇之神闻之(“这事”,愚公挖山不止)(渔人)具答之(“他们”,桃源中人们)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样”,魁父这样的小山)昂首观之(“这”景象)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的”)见藐小之物(“的”)心之所向(主谓之间,无意)汝之不惠(主谓之间,无意)久之,目似瞑(时间词之后,不译)怅恨久之(时间词之后,不译)知之为知之.(动词后,无意)公将鼓之(动词后,无意)之(动词):“往”“到”。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往)2.“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以”一般当介词用。

少数情况下当动词和连词用。

例如:以丛草为林(把)徐喷以烟(用)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凭)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不以千里称也(“因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动词)3.“为”字的用法和意义:例如:仁以为己任(作为、当作)知之为知之(是、就是)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020高中文言虚词“之、其、而、因、以”知识整理

2020高中文言虚词“之、其、而、因、以”知识整理

高中文言虚词“之、其、而、因、以”知识整理1、之①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的要特别注意)例句:其孰能讥之乎?(之:我)②指示代词例句: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之属为之谋(之:这)之二虫又何知(之:这)③结构助词“的”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表示提宾例句:鸡豚狗彘之畜句读之不知何厌之有⑥定语后置标志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⑦音节助词(句末,衬音节)例句:填然鼓之怅恨久之顷之,烟炎张天⑧动词,表示“到,往”例句:项伯夜驰之沛公军2、其①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的要特别注意)例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我)②人(物)称代词(作定语)例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曲中规③指示代词(译为“那”或“那些”)例句:其日牛马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表示推测语气例句:其皆出于此乎⑤表示反问语气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其孰能讥之乎⑥表示祈使语气例句:汝其勿悲!吾其还也3、而①表示并列并且”)例句:蟹六跪而二螯(可译为“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表示顺承(承接)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履至尊而制六合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表示因果,译为“因而”例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④表示修饰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弃甲曳兵而走吾尝跂而望矣⑤表示递进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表示转折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⑦表示假设例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⑧表示目的例句:争割地而赂秦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⑨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句:某所,而母立于兹4、因①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就”例句:因求假暂归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②表示顺承,可译为“趁机”例句:因击沛公于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③介词,译为“凭借”例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人之力而敝之④介词,译为“沿袭”例句:蒙故业,因遗策⑤介词,译为“由,通过”例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⑥介词,译为“根据”例句:因材施教(根据)⑦介词,译为“因为”例句: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⑧名词,可译为“机会”例句:于今无会因⑨名词,可译为“原因”例句: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5、以①介词,可译为“用,拿,把”例句:请以战喻树之以桑以六合为家②介词,可译为“按照”例句:斧斤以时入山林③介词,译为“凭借”例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籍何以至此④介词,译为“因为”例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故荆轲逐秦王⑤介词,译为“凭……身份”例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⑥介词,译为“在”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⑦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句:作《师说》以贻之⑧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⑨连词,表示并列例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⑩动词,可译为“率领”例句: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文言文中之、而、以的意义和用法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文言文中之、而、以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之、而、以”的意义和用法“之”的意义和用法1.代词,指代人和物。

例如:邑人奇之:他。

//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又数刀毙之【指代狼】。

//跳往助之【他们】。

//夫环而攻之【指代三里之城】.//渔人甚异之【指见到的景象】.2.助词,的。

例如:水陆草木之花。

//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

//若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助词,补充音节。

例如:久之,目似暝。

// 故人、亲党皆绝之。

// 公将鼓之// 处处志之。

//4.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汝心之固。

//5.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飞何功之有?//何术之求?//宋何罪之有?6.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

//晶晶然如鏡之新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补语的标志。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8.动词,到----去,往---去。

到。

吾欲之南海。

// 已而之细柳军。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寡助之至【动词,到】//往送之门【动词,到---去】9.结构助词,表限定关系,译为“以”。

例:数月之后,局促一室之内。

“而”字的用法1.表承接。

例如: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泉而茗者。

而后作。

2.表并列。

例如:敏而好学。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表转折。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表修饰。

例如:默而志之。

// 环而【表修饰】攻之而【表转折】不胜。

//面山而居【表修饰】// 笑而止之.5.表递进,解释为:而且。

例如:而年又最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通“尔”,你。

例如:仙仙乎,而还乎?7.和“已”一起表示时间。

例如:已而夕阳在山。

以而,不久。

//已而之细柳军。

[不久】“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如”。

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初中常用的五个虚词(以、而、之、其、于)

初中常用的五个虚词(以、而、之、其、于)

初中常用的五个虚词(以、而、之、其、于)以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4.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由、从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4.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如:1. 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1、通“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动词,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而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 学而不思则罔之一、作助词用。

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之、其、以、而的用法

之、其、以、而的用法

之、其、以、而的用法之(一)代词。

⑴第三人称,代他,她,它(们)。

①蜩与学鸠笑之。

(之:代鹏)②先妣抚之甚厚。

(之:代老妪)③成然之。

(之:它,指上文妻子的话。

)④它日汝当用之。

(之:代象笏)⑤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⑦自其变者而观之 (之:代客观世界,或者不译.)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指代秦不恤民力最终灭亡这件事。

)⑩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之:指代刘兰芝与焦殉情而死这件事。

)⑾)君必灭之,不可失也已。

(它,指代越国)⑿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3) 覆杯水于坳堂之(的)上,则芥为之(它,指坳上之水)舟(14)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之:它,此处宾语提前,现代汉语语序为“莫夭瘀之”)⑵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⑶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之二虫又何知!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⑥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这。

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⑦之歌者,谁欤?(这)(二)动词相当于往,到......去。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音节助词,无义)。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然后之杭,之扬,之金陵。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

(向)(三)助词有多种情况。

(1)结构助词“的”。

①三五之夜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儿之成,则可待乎?(也可不译)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成为,变成
例句:此何遽不为福乎?
2、做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作为,当作
例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4、是
例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以为,认为
例句:孰为汝多知乎!
6、被
例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治理
例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9、为了
例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0、给、替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1、对,向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例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连词
4、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例句:以伤先帝之明。

动词
6、认为
例句: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溪深而鱼肥。

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其:
代词
1、用作人称代词
例句:秦王恐其破壁。

2、指示代词
例句:今存其本不忍废。

副词
3、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4、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句:箬篷覆之。

5、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句:渔为甚异之。

6、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句:杜少府之任蜀州。

神威无敌大LZZ原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