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收集与整理 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知识点提示】
在此之前,学生经常进行比较、分类、计数等学习活动,经常通过画图、操作等活动来解决问题,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作了必要的准备。本单元的知识点如下:
1.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己选定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
2.了解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对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掌握按不同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感受收集、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获得一些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基本概念】
1.数据的分类——把所有的统计数据按某一种标准或某几种标准,分成若干份。
2.数据的整理——把所有的统计数据进行归类和汇总的过程。
3.数据的分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来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发挥数
据的作用.是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
【学习策略】
1. 理清数学书上两个例题的层次性和所达目标。
从数据信息的来源看,例1的数据存在于教材的情境图里,是已经确定的,孩子可以从教科书里获取;例2的数据存在于孩子身上,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调查才能获取。从记录信息的方法看,例1的分类简单,符号也简单;例2则比较多样,分的类多,记录方式多,可用的符号也多。从回答问题看,例1只要说出数据就够了,例2还要对数据作些简单分析才能说清楚。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发统计动机。
人们为什么统计?是为了解决问题。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统计活动应该由问题引发。鼓励学生就情境图里的事情,继续提出一些问题。从大的方面说,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数学教学应该这样做。从小的方面说,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图画内容的愿望,才会开展统计活动,学习统计知识。
3.学会合理分类,设想如何在情境图里收集信息。
学生在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时,早已进行过分类活动。他们对分类不是很陌生,而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怎样分类?一要符合所解决的问题,二是有明确且不变的标准,三要不遗漏、不重复地涵盖所有对象。为了知道参加各项校园活动的人数,应该按活动的形式分类。情境图里有看书、下棋、做游戏这三项活动,就应该把校园里的教师和学生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为了知道教师、学生各有多少人,就应该把校园里的人物按教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4.利用数据回答问题,实现统计的目的。
要让学生感悟到以下三点:第一,提出的问题是通过统计解决的,所以说,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二,数据能够说明问题,不同的数据能说明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数据来回答。第三,利用统计得到的数据,还能产生新的数据。例如,从老师3人、学生12人,可以想到一共15人,学生比老师多9人。从5人看书、4人下棋、6人做游戏,可以知道做游戏的比下棋的
多2人,做游戏和下棋一共10人……
5.可以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获得对统计活动的体会。
数据虽然回答了问题,但统计的学习还没有结束。因为统计的目的不仅在于问题的答案,更是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开展统计活动,逐步学会统计,掌握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对统计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愿意参与统计活动,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6.重视“想想做做”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然后加强训练。
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编排3道练习题,教学要求比例题更加高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每一道题都要求每一名学生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获得不同的数据。例1提出不同问题,选择不同标准对校园里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获得了较多的数据,比较深入、全面地了解情境图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校园活动。为了防止两种分类的相互干扰,要提醒学生先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统计,把得到的数据表示出来;再按另一种标准进行分类统计,并表示出得到的数据。
第二,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例1的两种分类标准是学生集体讨论决定的,“想想做做”第1题的两种分类是题目规定的,但第2、3题只是提出“按不同标准分一分”,至于按什么标准,要学生自主确定。
第三,统计结果的呈现多样化。例1的数据,是学生回答问题时说出来的。“想想做做”第1题的数据,填写在教材的表格里。第2、3题的数据,则要学生想办法表示。他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如××有多少、××有多少……逐点陈述等。
例2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一方面像例1那样仍然按不同标准分类统计,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查获得信息,还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想到并不回答更多的问题。【注意点提示】
1.记录数据、呈现数据的形式多,学生容易混淆。
从例题到“想想做做”,有画符号记录数据,有写“正”字记录数据,有填表格表示数据,还有涂方格表示数据等,表示数据的形式多样、活泼。学生不仅从中学到了表示数据的方式方法,还能享受统计活动中的快乐。但是,在目前“应试”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情况下,还需要提醒孩子看清题目的操作要求,否则容易失分。
2. 要让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数据。
数据是统计活动的核心,统计活动应围绕数据而展开。数据要靠自己收集整理,收集数据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受实际问题及其现实条件的影响而决定。询问同学(简单的调查)可以得到数据,如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喜欢参加哪项体育活动?进行实验(游戏)可以得到数据,如两人玩“石头、剪刀、布”游戏里的输赢次数是数据,用筷子3分钟夹玻璃球的个数是数据。查找材料也可以得到数据,如在课程表上找每一门学科每周的上课节数等。统计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在各种情况中收集数据,这样才会让统计活动更具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