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ad91432fa5e9856a561260b3.png)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课标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1.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直接后果是A. 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 使苏联党内斗争日趋尖锐C. 导致苏联经济大滑坡D. 使苏联民族分裂愈演愈烈2.东欧剧变的实质是A. 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B. 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冲突、地区冲突、宗教冲突明显加剧。
其主要原因是A.世界力量多极化,难以协调B.国际经济旧秩序造成经济困难C.西方大国插手,扶持各自势力 D.“冷战”结束,力量对比失衡4.1991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说:“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
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这表明A.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B.苏东剧变形势下“一极”格局已经形成C.冷战结束后,美国制造舆论干涉他国 D.美国凭借实力充当资本主义的守护神5.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A.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B.强大的军事力量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D.发达的科技和教育【重难点突破】一、全面分析苏联解体(《非常学案》73页)二、全面认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非常学案》73页)特别提醒: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
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进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极”的含义:一“极”政治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
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三、二战至今,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1.两极格局形成:战后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21c4a9e96294dd88d0d26b1c.png)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1、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经济政治高度集中,苏联陷入政治经济困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多次改革末能奏效,戈氏经济改革遇阻。
戈尔巴乔夫从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同时苏联谋求与美国缓和,(2)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3)主要内容: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以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大搞私有化政治:取消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思想:实行普遍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多元化外交:缓和苏美关系,放松对东欧控制军事: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4)重大影响:政局失控、民族纷争、派系争斗、走向解体导致苏共的分裂和苏共法定领导地位的丧失。
(5)失败原因:改革既不彻底,又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苏联解体(1)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政局混乱“8.19”事件(催化剂)“独联体”(走向解体)最高苏维埃会议(正式解体)【拓展】八一九事件起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影响:改变苏联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明斯克协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2)原因:1)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本原因)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原因)3)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4)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6)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
(3)影响: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表明战后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5ab4b027bd64783e09122b21.png)
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出动B-52轰炸机
美军轰炸机在阿富汗上空投掷炸弹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北京时间2003年3月 20日凌晨,美英对伊拉 克开始实施军事打击, 巴格达市区发生爆炸后 起火。
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1日,
美军对巴格达发动新 一轮空袭,至少有3 幢建筑被毁坏。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世界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并没有 形成多极化格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结 束 语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崩溃。两 极格局的结束,一方面使“一超多强”格局 呈现的同时,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另 一方面,世界形势发生新变化,和平与发展 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建 立和平、民主、多样化的国际社会的理想还 任重道远。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八一九事件独联体建立戈尔巴乔夫辞职
俄罗斯国旗取代苏联国旗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内容、结果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2)苏联解体 3、两极格局的瓦解 标志、实质、原因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 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哪些因素威胁着世界和平? ①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
②恐怖主义 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局部战争——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中美国的航空母舰
海湾战争中美国的F-14型重型战斗机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999年4月8日,贝尔 格莱德市中心遭到北约的 再一次轰炸。一座原为南 军队指挥部的大楼被导弹 击中。这是市中心的一幢 建筑物中弹后冒起浓烟。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b42b9b9283d049649b665854.png)
(3)影响: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两极 格局最终瓦解,多极化趋势发展加快。国 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要注意:东欧 剧变与苏联解体不能说是整个社会主义的 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中国走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问题探究】:1989年,是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的一年,东欧国家纷纷发生 了剧变。两年之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走向解体。1989年, 中国也曾面临动荡,为何中国没有发生剧变呢?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 们建设社会主义带来怎样的教训呢? (1)在政治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苏共在国内的领导地位,所 以导致改革走向了误区。在中国,我们没有犯类似的错误,始终坚持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2)在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在中国也曾一度面临这样的困境。但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 改革,变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特别是在1992年中 共十四大上,更是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促进了我 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3)在思想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很多 做法同马列主义背道而驰。在中国,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指导作用,并且也不盲从,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又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样的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在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 (4)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 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 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 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 演变”战略。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ab4642b7d1f34693daef3ec3.png)
3、影响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我们该如何应对多极化趋势
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 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 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③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 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
A.恐怖主义是世界不太平的因素之一 B.恐怖主义是国与国关系紧张的主要根源 C.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D.因恐怖主义的泛滥,国际战争威胁已经不存在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 了当今世界恐怖分子不断制造恐怖主义事件,恐怖主义严重
威胁世界和平,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其不是主题。
①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始终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 ②社会主义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民主 法制建设。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 治腐败现象。 ④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本国实际出 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1.2009年11月9日,德国各界人士及各国政要参加纪念柏林墙
倒塌20周年活动。20年前柏林墙倒塌的国际背景是( A.两极对峙局面已经开始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多极化局面形成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遭遇“严冬”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东欧剧变、社会主义 运动遭受挫折,东德与西德实现了统一,故选 D项。 )
东欧剧变的原因:
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②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③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苏联戈 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④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等。
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 革;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 平演变。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5fc00e38a417866fb94a8e3e.png)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从 1989年开始,大多数国家纷纷实行多党制, 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很短的时间内丧失了政 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东欧剧变
柏林人民在拆毁柏林墙。 柏林墙的第一个缺口。
1990年10月2日午夜,柏林市民聚集在勃 兰登堡门前,庆祝两德统一。
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
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⑵欧盟、日本、
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 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⑶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
多极化之所以成为一种趋势,是由两 大前提决定的: 1)美国单极主义遇到了困境 2)世界上多种政治力量的发展壮大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 败现象,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④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3、两极格局的瓦解
原因及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思考: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局势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
日本: 经济飞速发展
第三世界国家: 不结盟运动兴起
中国: 外交上逐渐走向成熟,在国际事 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形势: 和平与动荡并存
练习:
C 1.东欧剧变的“变”是指( )
A.政局的改变
B.经济结构的改变
C.社会制度的改变 D.国家政体的改变
2.下列对有关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评述.不正
导入新课:
观察图片,戈尔巴乔夫的表情在诉说着什么?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571b2bdaa58da0116c174931.png)
8.19事件中,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俄罗 斯政府大厦举行记者招待会。
事态出现重大变化。军队拒绝执行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 命令,国防部宣布撤回奉令实施紧急状态的部队,莫斯科 卫戍司令宣布首都的宵禁将解除 。
美国《时代周刊》评价
俄罗斯的闹独立者—— 叶利钦,苏联政治的坏 蛋,在本周一次至关重 要的选举中对抗戈尔巴 乔夫。
7、1996年全国,美国侵越战争从“特种战争” 升级为“局部战争”的标志是 A派军事顾问直接指挥B对越南战争北方进行 轰炸C派地面部队到南方参战D侵越美军对北 方增兵 8、1995年上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 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表现 有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②支持联邦德国崛 起③以联合国名义直接出兵朝鲜④成立军事 政治集团——北约组织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 ③④
2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成立 C.柏林危机的爆发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 形成 22.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是指 A.越南战争不断升 级 B.北约和华约的建立C.柏林危机 B.马歇尔计划的 实施 23.二战后东西方长达近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 ) A.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B.两种文化传统的竞争 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 D.两种政治势力的争夺 2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主 要是因为( ) A.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它在重大国际会 议上得到发扬光大C.它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D. 它能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任何问题
5、1998全国,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B推行“遏制 共产主义”政策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 行经济侵略D帮助西欧经济复兴 6、1998年上海,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民主改革内容的是 ①成立“举国一致”内阁②审判战犯, 进行“政治整肃”③进行农地改革④修 改宪法,废除天皇集权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60d0b31aff00bed5b9f31d0e.png)
契尔年科 年任苏共总书记) (1983—1985年任苏共总书记) 年任苏共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 年任苏共总书记) 年任苏共总书记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 1985年 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了全 面改革。前两年主要是经济改 面改革。前两年主要是经济改 但没有取得成效;1987年 革,但没有取得成效;1987年 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 开始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 夫在其《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夫在其《改革与新思维》 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 中,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充分 地展现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人道主义性质” 地展现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这次改 革导致苏共的分裂和苏共法定领导地位的丧 革导致苏共的分裂和苏共法定领导地位的丧 失。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改革 既不彻底,又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既不彻底, 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两极格局解体后,一方面世界总的趋势 两极格局解体后, 是走向缓和, 是走向缓和,另一方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 世界出现了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剧,世界出现了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原因: 两极格局解体后, 原因:①两极格局解体后,原有力量平衡的打 民族、宗教纠纷, 破,民族、宗教纠纷,领土纷争等矛盾暴露出 来 霸权主义、 ②霸权主义、恐怖主义 其突出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加强, 其突出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加强, 这一变化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这一变化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第27课 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重点内容: 重点内容:
、 多 极 化 趋 势 的 加 强 及 其 影 响 1 、 苏 联 解 体 和 两 极 格 局 的 瓦 解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42928-33页精选文档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42928-33页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cf5489b5ef7ba0d4a733bdf.png)
世界局势图片资料
宗 教 纠纷
印度教派冲突场景
2019年2月28日夜,伊拉克穆斯林圣地 阿里·哈迪清真寺遭炸弹袭击引发的教派 冲突已造成379人死亡、458人受伤。
民族矛盾——巴以冲突
五年来的血雨腥风,在巴以冲突中已有5000多人死亡。
局部战争——南联盟战争
2019年4月8日,贝 尔格莱德市中心遭到北 约的再一次轰炸。一座 原为南军队指挥部的大 楼被导弹击中。这是市 中心的一幢建筑物中弹 后冒起浓烟。
多极力量对美国单边主义的牵制
法国总统希拉克
德国总理施罗德 俄罗斯总统普京
在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后,法、德、 俄领导人公开发表讲话,反对美国治改革导致国内局面混乱。
跨
苏联解体 步骤
②“8.19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③独联体于1991年12月成立,苏联解体。
谢谢!
苏联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经验教训: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 别国模式。
问题探究:
问题:综合分析当前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特点: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 主流,但缓和与动荡并存。 原因: ①多极化的加强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所以和 平是主流。 ②但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国际力量对比失去均衡,使被 “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 出来。③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试图建立以自己 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 ④恐怖主义也危害世界。
世 纪 的
影响:两极格局瓦解
缓和与动 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d8c826cece2f0066f53322e5.png)
国 家 主 席 胡 锦 涛
印 度 总 理 辛 格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发展中国家: 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 巴西、印度、墨西哥 的成就。随着综合国力 等国家,随着经济的 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发展在国际事务中也 已经成为政治大国。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应对多极化
1、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 2、谋求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 4、反对恐怖主义。 5、加快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本课小结:
苏联解体(原因3、影响:东欧剧变,两极瓦解) 世界形势:和平3与动荡3并存 世界格局: 多极化加强,新旧交替,
暂时的“一超多强”
评价3与应对5
课 堂 训 练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 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 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2、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 B. 69年 C. 73年 D.74年 3、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的 直接后果是 A. 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 使苏联党内斗争日趋尖锐 C. 导致苏联经济大滑坡 D. 使苏联民族分裂愈演愈烈
2001年,震惊世界的“9· 11”事件。
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1、两极格局瓦解,军备竞赛减弱。 2、多极化加强有利于和平发展。 3、美国由奉行单边主义开始转向注重多边合作。
缓和与动荡并存,总体趋向缓和
1.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民族、宗教、领土)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3.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威胁金融安全等 非传统安全威胁
多极化加强、新旧交替、 暂时“一超多强”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 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c0bd15552e3f5727a5e962a1.png)
⑶原因:
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其模式; ②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④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3.苏联解体的过程
戈尔巴乔夫改革 多 党 制
“独 联 体” 成 立
“八 • 一 九”事件
思考: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
成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本)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 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
B
A
4、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A.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B. 美国是反恐怖主义的领导国家 C. 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美国积极推动政治经济的全球化 5、导致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A. 长期严重的经济困难得不到解决 B. 国家领导人实行政治多元化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D. 国内反对派势力迅速壮大 6、当前,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A. 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 B. 推进全球一体化 C. 实现地区集团化目标 D.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思考: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局势 呈现出怎样的矛盾状况?
二、缓和与动荡并存
问题一:综合分析当前世界形势的基本
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特点:
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 成为主流,但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动荡局 面并存。
形成原因
①多极化的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联系,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所以和平是 主流。 ②“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领土争端 等矛盾暴露出来。 ③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 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 ④恐怖主义也危害世界,所以世界并不太 平。
第27课_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_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4a081ae15ef7ba0d4a733bac.png)
2、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
冷战结束
二、缓和与动荡并存
1、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特点: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 为主流,但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动荡局面并存。
2.原因
• ①两极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军事对抗 和军备竞赛减弱。 • ②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 ③“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领土争端 等矛盾暴露出来 • ④新的不稳定因素 • 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主 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 • 恐怖主义也危害世界
知 识 归 纳
跨 世 纪 的 世 界 格 局
苏联解体
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国内局面混乱。 步骤 ②“8.19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③独联体于1991年12月成立,苏联解体。 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缓和与动 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荡 并 存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海湾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等。 多 极 化 趋势加强
第27课 跨世纪的 世界格局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 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对史实,认 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 影响。
本 课 知 识 框 架
跨 世 纪 的 世 界 格 局
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影
形势:缓和 与动荡并存
响 格局:多极 化趋势加强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5.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得以长期维持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第三世界力量弱小B.联合国作用软弱 C.美苏力量均势D.多极化逐步发展
• 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下 列因素对这一趋势有重要影响的是 ( ) ①欧共体的成立 ②日本经济实力的壮大 ③不结 盟运动的兴起 ④美国霸主地位丧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a520fe35a32d7375a4178001.png)
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宗 教 纠 纷
印度教派冲突场景
2006年2月28日夜,伊拉克穆斯林圣地 年 月 日夜 日夜, 阿里·哈迪清真寺遭炸弹袭击引发的教派 阿里 哈迪清真寺遭炸弹袭击引发的教派 冲突已造成379人死亡、458人受伤。 人死亡、 人受伤 人受伤。 冲突已造成 人死亡
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局部战争——南联盟战争
1999年4月8日,贝尔 格莱德市中心遭到北约 的再一次轰炸。一座原 为南军队指挥部的大楼 被导弹击中。这是市中 心的一幢建筑物中弹后 冒起浓烟。
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年 震惊世界的“ 事件。 事件
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多极化趋势加强
内容
政治改革
2、东欧剧变、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相继解散,苏联在欧洲 东欧剧变、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相继解散, 外交方面 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 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寻求缓和。 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寻求缓和。 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 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 4、1991年发生的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1991年发生的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年发生的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影响 政治斗争 苏联解体
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世界格局的总体特点
⑴、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 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处于新旧交替时期。 处于新旧交替时期。 ⑵、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世界多极化趋势加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一超多强的局面 强。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4ef22febc8d376eeaeaa31d8.png)
【课程标准】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考试大纲】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知识梳理】一、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解体,东欧巨变。
2.原因:(1)苏联和东欧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指导思想:“”路线。
(3)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政策。
(4)东欧剧变后,苏联在欧洲构筑的、和体系全线崩溃。
3.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请思考1: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二、“冷战”后的世界形势1.背景:两极格局瓦解后,大国间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
2.特点:世界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总体上趋于,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成为时代主流,世界呈现与并存的局面,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地区冲突和局面战争:(1)原因:两极格局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2)表现:1998年,南联盟爆发战争;1999年,北约轰炸;2001年,事件。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1.原因:(1)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但面对和等诸多新问题,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
(2)、、、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没有那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3)反对一国独霸,要求国际关系的呼声越来越高。
2.影响:(1)有利于。
(2)有利于。
(3)有利于。
请思考2:促使世界由两极格局走向化多极的原因是什么、【思维拓展】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①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群众的监督。
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又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b7f8a02ee2bd960590c6771d.png)
课 堂 训 练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D A. 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 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B 2.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 B. 69年 C. 73年 D.74年 3.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的直接后果是 A. 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A B. 使苏联党内斗争日趋尖锐 C. 导致苏联经济大滑坡 D. 使苏联民族分裂愈演愈烈
教训: 教训:
①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始 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②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先进性教育。 党风廉政建设;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先进性教育。 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 从本国实际出发, ④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 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1999年3月31日,来自科索
沃的难民在南联盟·马其顿边界 排起长队,等待进入马其顿。
科索沃难民进入黑 山共和国境内,北约的 轰炸使他们无家可归。
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震惊世界的“ 事件。 事件
美军士兵乘直升机对阿富汗东部地区发动“清剿” 行动,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残余分子。
7、当今世界的外交政策与以往相比,新添加的 内容是 A.反殖民主义 B.反恐怖主义 C.反霸权主义 D.反帝国主义 8、下列历史现象符合当今历史潮流的有①和平 与发展②单极世界的建立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A. ① ② ③ B. ① ② C. ① ③ D. ② ③
2.表现: 表现: 表现 缓和:美苏签署《 缓和:美苏签署《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 约》,裁军与军控等 动荡: 动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 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 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战争、 入侵伊拉克、朝核危机等。 入侵伊拉克、朝核危机等。
27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27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ed6524e44afe04a1b071de37.png)
克林顿 时期 (1993—2000年) 扩展战略
小布什时期(2001-2009年)
• 先发制人战略和
单边主义
小布什上台以来,凭借其经济 实力和综合国力推行“我怎么合适 就怎么来”的政策,表现有:部署 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拒绝执行 国际社会为防止全球变暖而达成的 《京都议定书》,违背中美三个联 合公报的协议,批准向台湾出售先 进的武器;绕开联合国发动对伊拉 克战争等行径。
•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 江泽民提出的新安全观:核心是互信、互利、 平等和协作。
胡锦涛、温家宝的“和平发展”战略: • 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 合作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 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 政策。 • 本着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的 外交理念,倡导构建和谐世界。
表现: ①海湾战争1991 ②波黑内战1992 ③科索沃战争1999 伊拉克战争2003
2001年“911”事件 阿富汗战争
波黑内战
巴以冲突
宗 教 纠 纷
印度教派冲突场景
2006年2月28日夜,伊拉克穆斯林圣地 阿里· 哈迪清真寺遭炸弹袭击引发的教派 冲突已造成379人死亡、458人受伤。
苦 难 的 非 洲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有什么 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 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 征的科学判断—— “和平与发展”
(1)时代主题是: 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第四,当今世界 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 (2)世界形势特点: 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但和平与动荡局面并存。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d3f9355d804d2b160b4ec0d1.png)
实质: 实质: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特例:1990年 特例:1990年德国统一
三、两极格局瓦解后 1、当今世界局势: 当今世界局势: 缓和与动荡并存,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缓和与动荡并存, 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2、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民族、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 1)民族、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2)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恐怖主义; 3)恐怖主义;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注: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现在还未真正形成。 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现在还未真正形成。
21世纪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 21世纪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下列事件中 世纪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 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②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②中国成 功地加入了WTO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④ WTO③ 2008年奥运会成功 功地加入了WTO③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④上 海申办世博会成功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苏联解体说明了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第27课 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 趋势加强的史实, 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 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苏联的解体(1991年) 苏联的解体(1991年 1、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1)历史(根本)原因: 历史 体制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直接原因( 2)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 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体制改革失败(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3)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外部原因: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一、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 (一)解体原因:
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主要原因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历史根源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外部原因 是国家联合 4、1991年“8﹒19事件” ——催化剂 组织,不是 (二)解体过程:
材料 斯大林执政以来苏联形成了一整套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规定 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由中央计划决定,经济结 构单一、效益低下、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 高。严重束缚了劳动人民和加盟共和国地及各民 族地区的积极性。 政治上高度集权。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对 干部没有必要的监督,社会缺乏民主。苏共和中 央垄断权力,使加盟共和国失去实权。 斯大林模式带给人们的不是富裕的社会主义,而 是危机的社会主义
例1(2010年福建文综)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 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B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剖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影响。不结盟运 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冲击了二战 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趋势的发展。故选B。
三、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战后美国支持 国内民主化改革 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重视科技与教育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崛起原因
标志: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摆脱美国控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冲击两极格局
影响
四、不结盟运动兴起 背景:民族独立;美苏对峙争夺 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二、“冷战”后的世界形势
三、“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含义包括两层:联邦国家解散;国 家性质发生改变 (一)解体原因: 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①背景:
A.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B.对外政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 寻求缓和。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
形成全面对峙 造成影响 破坏世界和平 长时间没有爆发世界大战 “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二战后国际地位下降 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
欧 共 体 的 形 成
背景
标志: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 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组成
影响
形成关税同盟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削弱美国霸权地位
【剖析】本题考查上海合作组织与欧盟之间的区别, 上合组织只是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 没有促成与会国经济与政治一体化,而欧盟则是欧 洲一体化的产物。维护地区和平,加强地区交流, 促进地区发展是这两个组织的共同点。答案选A。
(2010年北京文综)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 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 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 可以( A )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影响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兴起 强权政治受到挑战,冲击两极格局
五、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两极格局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是主流; 恐怖主义、地区冲突不断 多极化趋势加强:新格局尚未形成;出现“一超多强” 有利于抑制霸权 有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建立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影响
国际恐怖主义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发动对美国的 恐怖袭击,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阿富汗战争
北京时间 2003年3月20 日凌晨,美 英对伊拉 克开始实施 军事打击,
三、“冷战” 后的世界格局
பைடு நூலகம்
——多极化趋势加强 单边主义: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 • 1、特点: 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处于新旧格局的 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 交替时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 • 2、表现: 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 ①美国推行“单边主义”,但地位相对削弱 ②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 量重新分化组合。 也是多极化趋 势加强的原因
1990年8月2日:伊 拉克军队于当地时 间凌晨2时入侵科 威特。1991年1月 17日:美国总统布 什于16日美国东部 时间19时宣布,美 国已经向伊拉克发 起代号为“沙漠风 暴”的进攻。图为 美军发射导弹瞬间
局部战争——南联盟战争
1999年4月8日, 贝尔格莱德市中 心遭到北约 的再一次轰炸。 一座原为南军队 指挥部的大楼被 导弹击中。这是 市中心的一幢建 筑物中弹后冒起 浓烟。
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美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 欧盟: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 日本:试图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不可忽视
三、“冷战” 后的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
• 1、特点: • 2、表现: • 3、意义: 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际 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内容:
A、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 B、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③实质: 背离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④影响: A.国内政局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B.促使东欧发生剧变;
东欧剧变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89年,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 织政府。标志波兰政治经济体制的剧变。图为 议会大选时,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前中)取 代了雅鲁泽尔斯基(前左)接管政权。
齐奥塞斯库夫妇在被枪决 前不久的情景。
罗马尼亚反对派 民兵倒戈军队占领总 统府。
1989年11月9日,推倒柏林墙
1990年10月2日午夜,柏林市民聚集在勃 兰登堡门前,庆祝两德统一。
③实质:背离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④影响:
A.国内政局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B.促使东欧发生剧变;
C.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 全线崩溃。 表现:a.1990年,德国统一。 b.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相继解散。
温故而知新:
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2、简述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课标要求:
•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 趋势加强的史实, • 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识结 构梳理
第一子目录
一、两极格局瓦解
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第二子目录 缓和与动荡并存 第三子目录
一个国家
1、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 2、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完全 解体)
苏联解体
1991年8月21日,戈尔巴乔夫从 克里米亚的别墅回到莫斯科, 但是在几天内,前加盟共和国 纷纷宣布独立,苏联瓦解。
1991年12月25日19 时32分红旗从克里 姆林宫上降落
苏联解体
克里姆宫升起俄罗斯国旗
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了全 面改革。前两年主要是经济改 革,但没有取得成效;1987年 开始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 夫在其《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戈尔巴乔夫 中,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充分 地展现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这次改 革导致苏共的分裂和苏共法定领导地位的丧 失。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改革 既不彻底,又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剖析】 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标 志着欧盟的诞生,北约轰炸南联盟发生于1999 年,这些事情不可能在1990年发生,正确答案 为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一、两极对峙格局形式
兴起原因:盟友变敌人,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根本对立 形成标志:杜鲁门主义 柏林危机 两极对峙 马歇尔计划——经互会 “冷战” 北约——华约
1.(2012· 江苏单科· 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 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 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 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 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解析】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 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要求在 国际事务中增加日本的发言权,改变“经济大 国”“政治小国”形象的呼声日益高涨。上述情况反 映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行动。 【答案】B
朝核六方会谈结束后,六方外长合影
在白宫南草坪,巴以领导人实 现了历史性的握手
二、“冷战” 后的世界形势 ——缓和与动荡并存 1、特点: 2、原因: ①缓和的原因: ②动荡的原因: A.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的 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下的民族及宗 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B.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如:霸权主义、恐 怖主义、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等。
2.(2011· 江苏单科· 19)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 组织领导人本· 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 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 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许多国家对美军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表示 支持,并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说明① ④正确。②从材料中看不去来,③只能说恐怖主义遭重 创,但不能说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