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地震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摇地动。
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其次是由于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也叫“极震区”。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全世界 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公里上下
救援“黄金72小时”快耗尽权威专家称,震后第一天存活率90%,第二天
50%-60%,第三天剩下20%-30%,此后存活就是奇迹。
救援界认为,灾难发生之后存在一个“救难黄金72小时”,在此时间段内,灾民的存活率极高。
每多挖一块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给伤者透气和生命的机会。
在世界各地历次大地震中,72小时内的国际化救援是最有效的救援方式。
WHO西太平洋地区紧急灾难专家裴西根说:“有些人可能会在被建物压迫后生还,但要是不马上给予特别照护或流体食物,他们会立刻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指出,72小时后,救出来的要么是尸体,要么就是奇迹。
有时候奇迹确实会发生,1980年意大利发生大地震,一名男孩被压在瓦砾13天后获救。
如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后,在72小时期间,灾民的存活率随时间的消逝呈递减趋势。
在第一天(即24小时内),被救出的人员,存活率在90%左右;第二天,存活率在50%-60%;第三天,存活率在20%-30%.
“72小时过后,并不是不能存活。
”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联合国灾害防御奖”得主王昂生教授说,从唐山大地震等经验来看,灾后10余天也有存活的例子,但那是特例。
根据统计,地震救援的最佳时间,应该是震后第一天,此后埋压人员的生还概率迅速下降,到第六天,除非出现奇迹,否则几乎没有生还希望。
所以,应就地震救援给予特别的重视。
在地震救援中,抢救生命,具体说来就是“和时间赛跑”,而“抢时间”,靠的是救援科技的现代化。
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必须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及时干预,快速评估现场情况:如危机事件类型、心理刺激强度、污染人群数量、污染人群划分、现场的资源等。
干预措施包括快速构建危机现场的心理动力模型、快速制定出危机干预方案、尽
快实施危机干预。
在早期危机干预中,常使用的一些技术有集体晤谈、放松训练、眼动脱敏再加工等。
其中,眼动脱敏再加工是利用专门设计的计算机“工具包”,帮助人们淡化灾难记忆图像,逐步恢复心理平衡。
干预心理危机通常采取六步法: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
当然,危机干预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自身素质不过关,在干预过程中,干预人员也可能受到损害,并且对受创人员形成不良影响,使得受创人员更加无助、恐慌,形成二次创伤,减弱自身求治的动力。
危机干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刺激承受能力。
事实上,很多危机干预人员在经历危机事件后,也会出现一些反应和感受,但是,作为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可出现生理反应,但是在两三天内应缓慢消失;闪回的症状比较弱,对睡眠的影响不大;思维上能够接纳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反应,逻辑思维不受较大影响;情绪上保持稳定,可以有紧张、恐惧等情绪,但是对这些情绪自己有所察觉;精力和体能能够保持较为旺盛的状态
地震预报的定义
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
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指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
地震预报的方法
预报地震的方法大体有三种: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但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地震预报的类型
长期预报:十几年至百年左右可能发生的地震;
中期预报:几个月至几年可能发生的地震;
短期预报:几天至几个月可能发生的地震;
临震预报:几小时至几天可能发生的地震。
地震预报的案例
预报地震是人们长期的愿望,但由于地震是在地下发生的,不能直接观察,更由于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因此尚未完全解决,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部分成功案例:
1975年2月4日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
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5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7.8级地震背后的真相;
1976年7月28日青龙奇迹-唐山大地震;
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
1976年11月7日四川盐源6.7级地震;
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
地震预报的现状
地震预报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人类开始正式进行地震预报的探索,还仅仅是30多年前的事。
现在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和规律已经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已经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对所有的地震都作出准确的预报;我们所作出的中长期预报已经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1975年2月,成功地预报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对1976年松潘一平武间的7.2级震群,1976年盐源一宁蒗间的6.7级震群,以及1998年宁蒗6.1级地震等.我们也都作过不同程度的预报,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但是,1976年的唐山7.8级大地震和其它不少破坏性地震,我却未作出预报。
目前,包括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地震预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地震预报还远远没有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地震发生原因其实至今仍有许多不明之处,只知道许多地震与地层断裂、隆起或沈陷等现象有关,因此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应与地壳内部岩层受力而产生变位有关。
虽然人类在古代时期便有有关地震的纪录或研究,但目前的主要地震学说,大致是从上个世纪初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才出现的,其中又以美国约输霍普金斯大学哈利瑞德教授所提出的弹性反跳理论最为重要。
根据该理论,岩石被当作弹性体,因此可像被压缩的弹簧一般储蓄并释放、传播和转变其机械能。
也因此地震的发生与岩层的断裂和其能量的传递具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地震的成因可归纳如下:
(一)岩层断裂或断层错动
这是发生地震最主要的原因;且发生次数也最频繁,造成灾难机会也最大的一项成因。
大概占了各类地震成因的90%。
目前的地质学说认为地球内部对岩层作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热流。
这也是各类地质变动的原动力。
依照地球内部热流所引致物质对流的假设,又可产生板块构造学说这项重要的理论。
地质学家将地壳分成七大板块及其他小板块,而这些板块依据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等理论认为板块间会不断碰撞,而碰撞的作用力即可能造成地层的断裂,并产生地震。
由於世界主要地震带的频率与分布,与板块的交界线大致幅合,因此这个说法大致具有其说服性。
因此岩层断裂被认为是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而此类断裂一般都沿著已形成的脆弱线或界面来发生,此即“活动断层”。
一些大地震甚至可使断裂面延伸到地表,并在地面上观察到断层线或断层带上两侧岩层的相对变位情形。
(二)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由於会让地壳内部的岩浆或水气等物质藉由强大的上冲力道突破地壳较薄弱或有裂隙的位置,因而其作用力足可使地层发生破裂并产生地震。
不过火山活动所引发的地震大多局限在火山喷发点的周围附近。
(三)其他
地表的其他局部变动如大规模冰川运动(常发生於冰河活动的区域附近)、块体运动(landslides,尤其是大规模的山崩或泥石流等)或岩溶塌陷(常发生於喀斯特石灰岩地形)等情形也会发生地震,但其强度和规模通常不及於前两者所造成的地震。
陨石撞击也会发生地震,但发生频率较低。
而如人类核子试爆或人为性诱发地震等也会引发地震,但发生的强度通常小於自然的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