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优势种群结构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广东南部电白小良试验站4种森林群落结构的对比研究3

广东南部电白小良试验站4种森林群落结构的对比研究3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8,4(4):315~319 Chin.J.Appl.Environ.Biol. 1998212225广东南部电白小良试验站4种森林群落结构的对比研究3曹洪麟 余作岳(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州 510650)摘 要 通过对小良试验站不同类型、不同林龄的3种人工林群落(群落B:桉林;群落C:松桉混交林;群落D:阔叶混交林)与当地自然次生热带季雨林(乡土林)相比较,从群落结构的角度探讨人工恢复热带森林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桉林到松桉混交林到阔叶混交林,3种人工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空间结构向着复杂性和稳定性方向发展,并逐渐向地带性自然次生林方向演替;群落的相似性研究也表明,阔叶混交林是3种人工林中与乡土林最为相似.因此,对于极度退化的热带丘陵台地区,在一定工程和生物措施基础上,用先锋绿化树种造林成功后,及时用多层多种的阔叶混交林改造原有先锋林,可以加速人工林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替.关键词 小良试验站;群落结构;对比研究中图法分类号 Q948.157(2654)COMPARATIVE STU DY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OUR DIFFERENT FORESTS IN XIAOL IANG EXPERIMENTAL STATION,DIANBAI COUNTY,SOUTH GUANG DONGCAO Honglin&YU Zuoyue(South Chi na Instit ute of Botany,Academia Si nica,Guangzhou 510650)Abstract Three artificial forest communities(munity B:eucalyptus forest;community C:pine and eucalyptus mixed forest;community D:broadleaved mixed forest)in the Xiaoliang Experimen2tal Station were compared with a local secondary tropical evergreen monsoon forest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of forest restoration in the tropical area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com position structure and s patial pat2tern of the three antificial forests became more com plicated and stable from community B to community Cand to community D,and developed gradually toward the local tropical monsoon forest.The studies oncommunity similarity also indicated that community D was the most similar to the local tropical monsoonforest.Therefore,with some engineering and biological measures,after some pioneer trees are planted inextremely degraded tropical areas,the pioneer forest should be reformed by multilayer and multispeciesbroad leaved mixed forest in time,wihich could accelerate the develo pment of artificial forest into localclimax community.K ey w ords Xiaoliang Experimental Station;community structure;comparative study在继续呼吁保护热带森林的同时,如何人工恢复热带森林植被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1,7].广东电白小良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是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和电白小良水保站协作,于1959建立的,目的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并以生物措施为主的途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热带沿海光裸台地上恢复各种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以达到用植被改造自然的目的.30多年的实验研究证明,只要措施得当,热带森林是可以人工恢复的[2~4].但本站过去多偏重于植被恢复后各种效应的报道,在植物群落的收稿日期:1997208218 修回日期:1998203226 接受日期:19982062233国家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9330040)、中国科学院重中之重(No:06204)项目内容外貌和结构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试验站内3种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植被,与当地作为“风水林”保存下来的自然次生热带季雨林(简称乡土林,下同)作比较,从植物群落结构的角度探讨人工恢复热带森林的可行性.1 试验区概况试验区位于广东省电白县,λ(E )110°54′18″,φ(N )21°27′49″,属热带北缘地区.年平均气温23℃,极端最高、最低温分别为36.5℃和4.7℃,年降雨量在1400mm ~1700mm 之间,但分布不均,每年5~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5.8%,且多为台风雨,旱季长达半年或更久.试验区属于滨海台地,相对高差15~20m ,最高海拔只有50m.地带性土壤类型为发育于花岗岩上的热带砖红壤,由于地表无植被覆盖,水土流失达百年历史,平均每年冲刷表土约1cm ,大部分表土层遭严重侵蚀,亚土层裸露,地表遍布铁锰结核和石英砂砾,有机质含量仅为0.6%,总氮量为0.03%,此外,即使在雨季,土层中30cm ~40cm 处的土壤含水量仍低于萎蔫点.根据试验区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及附近自然次生热带季雨林现状植被的表现,本试验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5,6],以桃金娘科、樟科、大戟科、桑科、山龙眼科、山茶科、豆科和棕榈科等为主的一些种类所组成,但由于长期的人为干扰破坏,原生森林早已不复存在,大面积为裸露的冲刷坡,只在局部地方有稀疏而呈丛状分布的灌草丛,常见的有鹧鸪草(Eriachne pallescens )、华三芒(A ristida chinensis )和银丝草(Evolvulusalsinoides )等草本及了哥王(W ikst roemia indica )、越南叶下珠(Phyllanthus cochinchinensis )、鬼灯笼(Cleroden 2drum f ortunatum )和陈氏山矾(Sym plocos chunii )等灌木.1959年开始,在工程措施的基础上,用桉树和马尾松等极耐旱瘠的先锋树种,在光裸地上营造人工林,并获得成功.1976年,在先锋群落的皆伐迹地上重建多层多种的阔叶混交林.2 样地慨况和取样方法本文所研究的4种森林群落为:乡土林(A )、桉林(B )、松桉混交林(C )和阔叶混交林(D ).桉林即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 )林是1960年种植,1976年皆伐后的第2代萌生林.松桉混交林为1960年营造的马尾松(Pinus m assoniana )和窿缘桉块状混交林,后又间种了少量的台湾相思(Acacia conf usa ),造林前本林地在整个试验区中属较好的,原试验区仅有的灌草丛主要生长在此处.阔叶混交林则是于1976年在15年生桉林皆伐迹地上重建而成的,当时种植的主要种类有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杪椤(A phanamixispolystachya )、和勐仑樗(A ilanthus t riphysa )等,后因麻楝和勐仑樗都未成活,又陆续补种了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 ormis )、油榄仁(Terminalia arjuna )和白木香(A quilaria sinensis )等,并在林下种植了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 )、白藤(Calam us tet radactylus )和益智(A lpinia oxyphylla )等种类.这3种林分都是于1980年开始建立样地并保护至今的.鉴于上述林分均为小面积的试验林,林内植物种类分布较均匀,偶见种不多,因此只在上述3种林分中分别调查2个10m ×10m 的乔木样方,4个5m ×5m 的灌木样方和4个1m ×1m 的草本样方,记录每株个体的高度、胸径和冠幅,统计各样方的种数、总个体数、胸高断面积及盖度和频度等,并计算各个种的重要值,其中乔木层的优势度用各种胸高总断面积占样方总面积的比例、灌木和草本层的优势度用各种总冠幅占样方总面积的比例求得.调查时间为1994年11月.此外,在附近的乡土林中调查了2个20m ×20m 的乔木样方,8个5m ×5m 的灌木样方和8个1m ×1m 的草本样方作为CK ,调查项目和时间与前3种林分相同.3 结果与分析3.1 4种森林群落的慨况窿缘桉林群落结构最为简单.群落可分乔、灌、草3层,上层林木只有1种即窿缘桉,林冠单层、稀疏,郁闭度约为0.6,林木分化较明显,平均胸径为9.5cm ,最大为25.3cm ,树高一般10~12m ,最高约15m.灌木层种类不多但株数较大,盖度达60%,主要种类有重要值(以下简称IV 值)为121.22的鬼灯笼,IV 值51.95的613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4卷山石榴(Randia spinosa ),IV 值38.26的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和IV 值28.63的越南叶下珠等.草本层盖度约为40%,主要以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 var.dichotom a )、纤毛鸭嘴草(Ischaem um indicum )、凤尾蕨(Pteris nervosa )及一些灌木种类的小苗共同组成.藤本植物主要有玉叶金花(M ussaenda pubescens )、百眼藤(Morinda parvif olia )和海金沙(L ygodium japonicum )等.松桉混交林位于本试验区立地条件最好的区域,而且具有针阔混交林的混交效应,所以群落结构稍微复杂,群落基本可分4层,其中乔木2层,灌、草各1层.上层乔木高度为10~14m ,主要由人工种植的马尾松和窿缘桉组成,其重要值分别为65.41和39.84;下层乔木高度主要集中在4~7m ,由IV 值11.04的台湾相思、IV 值33.69的假轮叶厚皮香(Ternst roemia pseudoverticillata )、IV 值11.70的陈氏山矾、IV 值15.18的红车(S yzygium hancei )和IV 值12.72的鸭脚木(Schef f lera octophylla )等组成.灌木层种类较多,数量丰富,盖度约50%,主要种类有IV 值74.70的假轮叶厚皮香、IV 值30.37的红车、IV 值27.79的春花(Rhaphiolepis in 2dica )、IV 值23.72的鬼灯笼和IV 值21.39的桃金娘等21种.草本植物只有凤尾蕨(IV 值13.88)一种,构成草本层植物的主要为乔灌木的小苗,如IV 值43.75的红车、IV 值30.58的九节(Psychot ria rubra )、IV 值33.99的土密树(Rapanea linearis )、IV 值28.28的鬼灯笼、IV 值26.83的假轮叶厚皮香和IV 值26.90的山石榴等.本群落层间植物极为丰富,主要有百眼藤、玉叶金花、鸡血藤(Millettia reticulata )、酸藤子(Embelia laeta )等,常缠绕于下层乔木的树冠,使人难以通行.阔叶混交林虽然林龄最短,但在3种人工林中其群落结构最为复杂.群落冠层参差不齐,层次结构不甚分明,突出于林冠之上的仍以人工种植的大叶相思和油榄仁等为主,它们的重要值分别为17.73和16.82,次层乔木主要以人工种植的IV 值41.92的杪椤和自然入侵的IV 值49.29的鸭脚木、IV 值39.22的陈氏山矾、IV 值25.78的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 )、IV 值7.78的楝叶吴茱萸(Evodia meliaef olia )等为主,这些自然入侵的种类在林分中所占的比例已远远超过人工种植的种类,本群落第三层乔木主要由一些地带性自然林中常见种类的小树所组成,如白车(Syzygium levinei )、红车、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 )、樟树(Cinnamom umcam phora )、白木香、鸭脚木等,树高一般4~6m ,这些种类的入侵,说明本群落林内小气候环境条件较优良,具有一定的温湿效应,随着林分的进一步演替发展,这些种类将逐渐取代上两层乔木树种而成为群落的建群种.本群落的层间植物不算丰富,但以大型藤本植物如紫玉盘(U varia microcarpa )、白背瓜馥木(Fissistigm aglaucescens )、锡叶藤(Tet racera asiatica )、山橙(Melodinus suaveolens )及棕榈科藤本植物白藤等为主,这些阴生性较强的大型藤本植物也是地带性自然林中的常见种类.乡土林位于试验区的东北面,距试验区约2km ,海拔高度与试验区相似,为村边“风水林”,群落面积不大,但种类较为丰富,800m 2内有乔木51种754株,乔木基本可分三层,上层以樟树、假苹婆(S terculia lanceo 2lata )、红车、白车、白木香、厚壳桂等为主,树高一般19~22m ,平均胸径为25cm ;次层以白车、樟树、白木香、鸭脚木、香蒲桃(S yzygium odoratum )、白树(S uregada glomerulata )等为主,树高一般10~18m ,平均胸径15~20cm ;下层乔木主要有尾叶山茶(Camellia caudata )、陈氏山矾、云南银柴(A porosa ynuuanensus )、火灰木(Sym plocus dung )、异株木犀榄(Olea dioica )、柄果木(Mischocarpus pentapetalus )、腺叶野樱(Prunus phaeostic 2ta )等,树高主要集中于4~6m ,胸径一般4~8cm.灌木层盖度约为50%,主要种类有九节、棱果谷木(Melas 2tom a octocostatum )、罗伞树(A rdisia quinquegona )、龙船花(Ixora chinensis )、山石榴等和乔木幼苗如樟树、云南银柴、厚壳桂、假苹婆等.草本植物只有沿阶草(Ophiopogon stenophyllus )及少数蕨类,该层植物主要由乔灌木小苗组成,如鸭脚木、九节、龙船花、短柄月月红(A rdisia f aberi )、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 ris )等,草本层盖度只有30%.主要藤本植物有牛眼马钱(S t rychnos angustif lora )、紫玉盘、白背瓜馥木、刺果藤(B uettneria as 2pera )和锡叶藤等.3.2 群落的组成结构对比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S W (Shannon 2Wiener 指数)、生态优势度S N (Simpson 指数)和群落均匀度PW 等3种指标的测定[7,10],测定结果见表1.从表1可看出B 、C 、D 3个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逐渐增大,生态优势度逐渐减小,说明3个人工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向着复杂化方向发展,并逐渐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变.7134期曹洪麟等:广东南部电白小良试验站4种森林群落结构的对比研究 表1 4种森林群落(FC )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3Table 1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each layer of the four FCFCA B C DAL 4.64 1.51 3.61 3.67S W SL 4.33 1.68 3.30 3.64HL 4.02 2.02 3.53 3.44AL 0.070.480.120.11S N SL 0.080.470.140.10HL 0.080.360.090.11AL 0.770.510.790.79PW SL 0.840.530.750.89HL 0.860.670.890.8631表中FC :森林群落(Forest communities );A :乡土林(Local sec 2ondary tropical evergreen monsoon forest );B :桉林(Eucalyptus forest );C :松桉混交林(Pine and Eucalyptus mixed forest );D :阔叶混交林(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下同(The same below )2S W :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 2Winner Index );S N :生态优势度(Simpson ecological dominance );PW :群落均匀度(Communi 2ty evenness ).下同(The same below ).3AL :乔木层Arbor layer ;SL :灌木层Shrub layer ;HL :草本层Herb layer.下同(The same below )3.3 群落的空间结构对比3.3.1 垂直结构 4种森林群落乔木层立木个体的高度级分布(表2)表明,除桉林的结构呈亚铃状外,其它3种林分的乔木层结构基本呈正金字塔型,其中阔叶混交林和乡土林的塔型最为规则,说明这些林人分都能较合理地利用空间,为较稳定的处于正向演替状态的林分.而桉林由于林分结构简单,林分上层以桉树为主,中下层植株极少,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松桉混交林的中层林木虽有一定比例,但这是因为大部分马尾松和少数桉树的小树占据着这一层所形成的,而大部分的入侵种仍处于下层,因此,从整体上说,松桉混交林还是不稳定的,因为桉树和马尾松终究要被地带性种类所代替.3.3.2 水平结构 林分的水平结构状态可以从林分的密度和盖度得到初步的反映.本文所研究的四种森林群落乔、灌、草三层的密度和总盖度分别呈正、倒金字塔型(表3),说明这4种林分的水平空间结构都较合理,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其中尤以乡土林和阔叶混交林为优,主要表现在乔木层的密度较适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较小,确保群落将大部分资源用于乔木层的发展.而桉林乔木层的密度太小,松桉混交林乔木层的密度则太大,均不利于林木对光能的利用.表2 四种森林群落(FC )的高度级分布Table 2 Height class distribution of the four FCh /m 1.5~44~88~1212~1616~20≥20合计TotalA 526923650437754B 421146270127C 23530121800295D11490192225表3 4种森林群落(FC )的密度和总盖度Table 3 The density and coverage of the four FCFCAB C D 密度AL9464148113Density SL 19423418486(n /100m 2)HL 2063217513001400总盖度AL 41.8334.8352.0041.16Coverage SL 20.0033.3746.7914.59(m 2/100m 2)HL3.40 6.0411.11 3.033.4 4种森林群落相似性研究为了测定不同群落间植物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用群落系数(C c )和相似度系数(C s )加以测定[12],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的4个森林群落中,相似程度最大的是松桉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其次是桉林和松桉混交林,而在3种人工林中,与乡土林最为相似的是阔叶混交林,而且尤以乔木层的相似性最高.说明虽然人工林群落与自然群落还有一定差距,但人工构建复杂多层的阔叶混交林有利于群落向自然林演替(见表4).4 小结表4 4种森林群落间的群落系数(C c )和相似度系数(C s )Table 4 The community coefficient and the community similaritycoefficient of the four communitiesC cC sA B C D A B C D A1.000.100.240.32 1.000.130.330.44ALB 1.000.440.24 1.000.600.11C 1.000.49 1.000.52D 1.00 1.00A 1.000.140.150.21 1.000.210.200.24SLB 1.000.330.23 1.000.510.40C 1.000.74 1.000.66D 1.00 1.00A 1.000.120.240.29 1.000.130.150.36HLB 1.000.330.08 1.000.360.04C 1.000.38 1.000.37D1.001.00 热带雨林是稳定的但又是极其脆弱的森林类型,大部分学者认为它遭破坏后是不可恢复的[7,11].本文所研究的试验区位于热带北缘,地带性植物群落为热带季雨林,是热带森林顶极群落类型的一种.从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定人工措施的启动,在极度退化的土地上恢复热带森林是完全可能的.但由先锋树种营造的纯桉林和松桉混交林,虽然总的趋势也向着地带性森林群落演替,但其速度将很慢.在先锋林的迹地上,用813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4卷地带性顶极群落中的主要种类,重建的多层次多树种的阔叶混交林将大大加速人工森林群落向顶极群落演替的进程.如本文研究的阔叶混交林无论从物种组成结构还是空间结构都与乡土林较为相似,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森林类型.鸣谢 参加野外调查的有鹤山站全体工作人员.参考文献1 康乐.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00~3082 何绍颐,余作岳.广东热带沿海侵蚀地的植被重建.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4,1:87~903 余作岳,皮永丰.广东热带沿海侵蚀地的植被恢复途径及其效应.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5,3:97~1084 彭少麟,方炜.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重建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发展.生态学报.1995,15(Supp.A ):18~295 广东植物研究所.广东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71~976 中国植被编委会.中国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889~8967 彭少麟,余作岳,张文其等.鹤山亚热带丘陵人工林群落分析.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2,16(1):1~108 蒋有绪,卢俊培等.中国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56~2889 Parham W.Improving degraded lands :promising experience from south China.Honolulu :Bishop Musuem Press ,199310 Odum EP.Fundamentals of ecology .Philadephia :Saunders ,1971.57411 Caufield C.In :The Rainforest.London :Picador Press ,198512 Magurran AE.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 measurement.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9134期曹洪麟等:广东南部电白小良试验站4种森林群落结构的对比研究 。

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与生态位分析——以浙江省景宁县针阔混交林地为例

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与生态位分析——以浙江省景宁县针阔混交林地为例

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与生态位分析——以浙江省景宁县针阔混交林地为例余丽慧;姚良锦;朱志柳;林秀君;金民忠;陈孟广;吴伟志;袁位高;朱锦茹;陈雨清;王志高【期刊名称】《河北林业科技》【年(卷),期】2021()4【摘要】研究群落结构与动态能够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更有效的指导森林经营与保护策略。

该研究调查分析了浙江景宁1hm^(2)针阔混交林样地的群落结构、种间联结性和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度。

结果表明:浙江景宁1hm^(2)针阔混交林样地共记录到存活木本植物4375株(DBH≥1cm),分属22科31属37种。

重要值最大的5个物种依次为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荷(Schima superba),整体径级分布呈明显的倒"J"型。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结果中有63对正相关的种对,107对负相关种对。

物种间多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生存策略树种间存在正相关性,相似生存策略树种间存在负相关性。

生态位重叠指数R<0.6共有120对,占比70.2%;生态位重叠指数R≥0.6共有51对,占比29.8%。

生态位宽度最大的5个树种与物种的重要值和多度排序相类似,但存在一定的差异。

景宁针阔混交林中优势树种对生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及种间竞争关系对针阔混交林的监测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以黄山松为先锋树种进行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7页(P13-19)【作者】余丽慧;姚良锦;朱志柳;林秀君;金民忠;陈孟广;吴伟志;袁位高;朱锦茹;陈雨清;王志高【作者单位】景宁县林业总场;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4【相关文献】1.广西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的群落学特点2.江西武夷山中亚热带南方铁杉针阔混交林群落组成与结构3.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动态4.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与固碳功能耦合关系研究——以青羊湖国有林场马尾松—南酸枣混交林为例5.采伐胁迫对大兴安岭针阔混交林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长期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调查

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调查
表 I 广 东 蕉岭长 潭 自然保 护 区各类 森 林植被 面积 单位 : 。 h m
3 结 果 与分 析
3 1 森 林 类型及 特点 . 保护 区有 林地 面 积 48 6 5h 占保护 区土地 总 面积 ( 8 . m ) 6 6 , 林 覆 盖率 达8 . % 。 3 . m , 55 5 7h 的8 . % 森 67
本文是广东省科技攻关项 目“ 生态公益林效益监测及信息 系统建设 ” 编号:0 2 27 3 及广东省林业局科技专项“ ( 20C00 ) 广东省森林 生态效 益监测站建设 与研究” 部分内容。
1 自然环境概况
广东 蕉岭 长潭 自然保护 区位 于广 东 省东 北 部 , 岭县 西 北 部 , 县 城 约 1 m。地 理 位 置 为 东经 16 蕉 距 0k 1。 0 。8 , 纬 2 。1 2 。9之 间 , 3 ~160 北 1 44 ~ 44 形成 南北 直线 长 1 m, 端 和北端 宽 6k 中间峡谷 宽 1k 的双 6k 南 m, m 头棒 锤状 。东 连长 潭 、 文福 、 广福 三镇 , 西邻 平远 县 、 长潭镇 的百 美村 , 北靠 福建 省插 花 山 , 南依 长 潭水 库 的全 部 山林 , 面积为 55 5 7h 总 8 . m 。 保护 区地 势 由东北 向西 南倾斜 , 武夷 山余 脉 的延 伸 , 形 以丘 陵 山地 为 主 , 属 地 山地 坡 度 多 在 2 。一 5 , 5 4 。 个别 地段 在 6 。 0 以上 。区 内地 带性 土壤 主 要 以红 壤 为 主 , 部 为 中土层 红 壤 , 部 为厚 层 红 壤 , 窟 河 两 岸 北 南 石 为 冲积土 。土 壤腐 殖质 中至 厚 , 壤较肥 沃 。保护 区属 中亚 热带 季 风气 候 区 , 土 夏长 冬短 。平 均温 度 为 l ℃ , 9 平均 最高 气温 为 2 . ℃ ( ) 平均 最低 气温 为 1. ℃ ( 月 ) 年 降水 量 为 170—196m 全 年 分 布 不 85 7月 , 19 1 ; 3 1 m, 均, 多集 中在 春末秋 初 , 雨热 同季 , 9月 份降水 量 占全年 降水 量 的 8 % 。 3~ 4

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调查

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调查

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调查
钟锡均;周毅;钟军民;谢志鸿;李召青;汤明霞
【期刊名称】《广东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6(22)2
【摘要】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和10个群系.以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占优势,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50~600 m之间,中亚热带山顶常绿阔叶矮林分布于600~700m的山脊和山顶,竹林分布于220 m以下及网顶窝;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优势的针阔混交林以及禾草草丛和蕨类草丛也有一定的分布,体现出植被也有一定的次生性,有必要加强保护.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钟锡均;周毅;钟军民;谢志鸿;李召青;汤明霞
【作者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州,510520;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州,510520;广东省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广东省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州,510520;广东省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4
【相关文献】
1.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持水性的垂直空间格局研究 [J], 林义辉;张苏峻
2.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层土壤特性的研究 [J], 林义辉;张苏俊;邓永林;曾锋
3.广东长潭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的关系 [J], 张友胜;郑定华;李海;周毅;苏志尧
4.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J], 李召青;周毅;彭红玉;郭乐东;钟军民;钟锡均;汤明霞;张卫强;甘先华
5.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资源调查 [J], 钟军民;钟锡均;周毅;谢志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粤西次生针阔混交群落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粤西次生针阔混交群落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a d wa a y d sr y d b a g — c l nd sra o gn tt e tr ft 0t e t r n e lc d b e o d r n sp al e to e y lr e s a e i u tillg i g a h u n o he2 h c n u y a d r p a e y s c n a y fr ss p a tto s A o g tr 2 h o e t ln ai n . l n —e m m f r s l t r sa ls d i e o d r o ie o s a d b o d e ffr s n o e tp os we e e t b ihe n s c n a c n fr u n r a l a o e ti y we tr a g n o lwig t r t c l ft e Ce trf rT o ia o e tS inc o e td na i l t Ba e n sen Gu n do g f l o n he p oo o so h n e o r p c lF r s c e e fr s y m c p o . sd o
摘要
季风 常绿 阔叶林是 南亚热 带的地 带性 植被 类型 , 经采伐 干扰 和人 工造 林后 形成 大 面积 的次生林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参照 C F T S样地 建设技 术规 范 , 2 0 在 广 东粤 西 马尾松 针 阔次 生林 建 立 2h 固定监 测样 地 。在 对 样 于 0 6年 m 地进 行调 查 的基 础上 , 分析 了林 下植被 的物 种 组 成 与 多样 性 。结 果表 明 : 1 样 地 共 有 维 管 束 植 物 27种 , () 0 隶属 于 7 9科 14属 , 量优 势科 为 茜草科 、 4 数 大戟 科 、 樟科 、 荔枝科 、 番 紫金 牛 科 、 禾本科 和蔷 薇科 ; 种属 植 物 单 较 多(0 11属 ) 占总属 数 的 7 .4 。林 下植 物泛 热 带和 热 带亚 洲成 分 占绝 对优 势 , , 0 1% 具有 南 亚热 带 向 中亚 热 带过 渡 的特 征 。 ( ) 2 物种 的丰 富度指 数表 现 出乔木 幼 苗 >灌木层 >藤 本层 >草 本层 ;h n o — e e 指 数表 S a nnWinr 现 出乔木 幼 苗 >藤本 层 >灌木 层 >草本 层 ;i sn指数 则 为乔 木 幼 苗 >藤 本 层 >草本 层 >灌木 层 ; 匀度 Smpo 均 指数 为乔 木 幼苗 > 本层 >灌木层 >草 本层 。 藤 关键 词 粤 西 次生针 阔混 交林 林 下植 被 生 物 多 样 性 物 种 组 成 10 4 2 ( 0 0 0 0 3 0 中 图分 类 号 :¥ 1 .4 7 85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0 6— 4 7 2 1 )4— 0 5— 6 A

广东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

广东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

广东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朱宁(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50;广东省湿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0)摘要: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区的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自然保护资源,其中以植物资源为主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极高。

通过对该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其自然地理位置概况加以分析,从植物科属、植物区系等角度对该自然保护区中的植物资源情况进行统筹分析,随后为保护植物资源,提出了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加深科学研究保护并积极展开保护宣传等建议,以期达到有效保护作用。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24-0187-030引言我国具有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野生植物更是在其中具有较大的占比。

而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之间提升,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对野生植物的需求逐渐扩大。

为满足人类使用需求下的掠夺开发等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促使植物资源生长环境受到破坏的同时让众多野生植物面临威胁。

以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在该自然保护区中的野生植物资源众多,为更好的促进自然资源生存发展,则应当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进行整理,并对其展开强有力的保护才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广东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概况广东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于广东省的东部,其坐落于梅州市北部蕉岭县内,与武夷山相邻,位于其南部地带。

该自然保护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4°41′10″~24°50′15″,东经116°4′11″~116°9′28″。

经过实地测量,该自然保护区具有9km的东西跨度范围,南北之间横跨17km,总面积为5948.46km2,且中间均具有一条宽约1km的峡谷,进而促使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整体结构为双头棒槌形状。

该自然保护区所在位置是由武夷山延伸而来,具有东北与东部偏高的地势结构,由南到北由石窟河纵向贯穿,促使两岸呈现出狭长的盆地特征,也就形成了著名的石窟河河谷盆地。

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优势种种群动态研究

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优势种种群动态研究

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优势种种群动态研究
杨小波
【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8(016)004
【摘要】通过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立木年龄级的比较研究,以及对优势种种群在群落中重要地位的变化规律和生态位移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森林群落演替的进展,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的优势种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变化是很有规律的。

马尾松和荷木在群落中的地位明显地由大变小,不同步地被后来者取代,森林群落优势种种群的生态位移动的研究结果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总页数】7页(P323-329)
【作者】杨小波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生物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4
【相关文献】
1.甜槠种群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中的遗传多样性 [J], 李钧敏;金则新
2.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优势乔木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J], 覃弦;龙翠玲
3.鼎湖山森林群落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叶生态解剖特征研究 [J], 彭少麟;李跃林;余华;任海
4.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优势乔木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 [J], 覃弦;龙翠玲
5.南亚热带森林优势种群荷木和锥栗在演替系列群落中的分子生态研究(英文) [J], 王峥峰;王伯荪;李鸣光;张军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江中游蕉岭长潭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

韩江中游蕉岭长潭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

节, 据此 r 解群落的种类组成。另设 4m 的样方 , 现场鉴定 录灌木 、 草术的种名 、 层次和多优度 f心 点 网分 法取 样是 通过存 被 渊 地 段 内确定 一 1 l 系列 的 中心点或 随 机点 , 定 从 叶心 点 每 个象 限 最 测 l 近 个体及其 离 调 查时 先在群 落 中随机 确定 ・ r心点 , 以某一 方位 为 笫一 象 限 , 时 针确 定 2 34 个 I l 冉 顺 ,, 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对 中心点最近 、 . 人 J 胸径 ≥ n 的 木测量其树高 、 、 3cl 朐径 冠幅币到r .点 的 离 。 ¨ } 1
林木层 、 灌木层和草本层 , 间植物丰富, 层 表明 了韩江中游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后在保护较好情况下, 群落顺 向演 替重新 恢 复的特征 和趋 势 。经 营管理 中应根 据 群落特 点 , 加强 管护基 础上促 进 森林 的顺 向液替 。 在 关键词 中心 点四 分法 附设 样 方 次生常 绿 阔叶林 优 势种 群 落 结构
5 02 ; .燕岭 县林业 局) 150 2
摘要
应 用 中心 点 四分法并 附设样 方 的方 法调 查 了地 处韩 江 中游的 蕉岭 长 潭次 生常绿 阔叶林 。结 果显
示 : 落 的红 背椎 、 群 木荷 、 香 、 栎 为优 势种 , 占群 落总种 数 的 】.% ; 枫 石 约 11 常见种 约 占群 落 总种数 的 2 . % ; 78 偶见种 占 6 .% , 数量 最 高但 在群 落 中处 于 附属 地 位 ; 种 类在 群 落 中的 分布 较 均 匀。 群 落可 明 显 分为 11 其 各
13 统计 方法 . 13 1 重要值的计算 重要值(. ) 相埘多度 + H, ,. IV =(  ̄x 频度 十 甘 1 - 卡埘优势度)3 其中: /, 相埘多度( = 0 %) 10 x 个 种的株数/ 有种 的总株 数 ; 对频 度 ( )=10x某 个种 在统 汁样 力‘ 某 所 相 % 0 中出 现 的 次数/ 所有 种 出现 的 总次数 ; 相对 优势 度 ( ) 0 个种 的胸 商断 面积/ 自‘ 的胸 商断面 积之 和 . % =10x某 所 种 . 132 密度 的计 算 密 度 d=∑ ∑,d = S ( )一1/r d ×d) 式 中 : .. / 4 [ ∑n ; ] 7∑( , d为柿 物 剑 r心 点 ll 均 r I ,I l卜 勺

长株潭地区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

长株潭地区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

长株潭地区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彭重华;巫涛;王海峰;黄宗胜;彭殷【期刊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S2【摘要】对长沙岳麓山、湘潭昭山、株洲大京山等地部分天然林,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设置样方75块进行实地调查,分析长株潭地区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地区森林主要有15个天然群落,其中乔木46种,27科31属;灌木67种,29科35属;草本27种,13科19属.②群落类型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③15个群落植物种数量,灌木层最多,乔木层居中,草本层最少,植物分层分布格局基本符合较古老次生植被种的分布规律.④长株潭地区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值不高,反映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周边自然环境尤其是森林植被的日益破碎化的影响.【总页数】6页(P70-75)【关键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长株潭地区【作者】彭重华;巫涛;王海峰;黄宗胜;彭殷【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相关文献】1.城市森林植物生态功能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J], 吴际友;王旭军;程勇;廖德志;刘云国2.基于生活形态的城市居民森林保健旅游偏好分异研究r——以长株潭地区为例[J], 郑群明;唐绒;陈青山3.南岳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Ⅱ)广济寺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测定 [J], 左家哺;彭代文;朱巽;周建良;李明红;伍和平;田伟政;宋光桃;蒋端生;彭珍宝4.南岳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Ⅴ)上封寺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测定 [J], 左家哺;彭代文;朱巽;田伟政;李明红;宋光桃;蒋端生;周建良;伍和平5.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Ⅲ.几种类型森林群落的种-多度关系研究[J], 马克平;刘灿然;于顺利;王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州城市森林林分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广州城市森林林分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广州城市森林林分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梁璇;刘萍;徐正春【摘要】Urban fores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est resources of China,and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y,ecology,society and so on.A study on urban forest of Guangzhou was made in this paper.Plots were set up in the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improved plantation and unimproved plantation,the st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undergrowth of the three different forest types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bor layer of the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in Guangzhou mainly consisted of Machilus chinensis,Di-ospyros morrisiana,Schima superba,Rhodoleia championii,Pinus massoniana,Itea chinensis and so on.The im-proved plantation was mainly composed of Pinus massoniana,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other introduced tree species.The main tree species of the unimproved plantation was Pinus elliottii.The number proportion of the trees with large DBH was higher in the naturally secondary forest while the trees with middle to small DBH accounted for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improved plantation,whereas the DBH-number curve of the unimproved plantation showed 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double peaks.More trees with height between 10 m to 14 m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atu-rally secondary forest,the improved plantation approximately to normal distribution.The tree height structure of the n<br> unimproved plantation presented as asymmetric mount-formed curve close to the average height of the majority trees.The speciesdiversity of undergrowth in the naturally secondary forest was the highest,which was followed by that of the improved and unimproved plantation.%以广州市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在天然次生林、改造人工林和未改造人工林设置大样地进行调查,比较分析3种森林类型的林分结构特征和林下植物多样性。

几种不同更新的森林群落碳储量结构特征分析

几种不同更新的森林群落碳储量结构特征分析

几种不同更新的森林群落碳储量结构特征分析张国斌1,2,李秀芹2,徐泽鸿1,胡茶青3,张世能2,胡国华3【摘要】摘要:森林更新是维持和扩大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也是森林结构调整、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构建多功能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

在安徽南部的岭南林场,选择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MP)、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CF)、阔叶混交天然次生林(MB)和针阔混交人工次生林(MN)等4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森林群落类型,研究了不同更新方式形成的森林群落的碳储量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1)针阔混交次生林树干生物量密度最大,为(67.32±56.57) mg·hm-2,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密度最小,为(43.79±9.13) mg·hm-2,而马尾松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为(64.04±1.49)%。

阔叶混交次生林碳储量最高,为(126.47±90.75) mg·hm-2;(2)4种群落类型中,阔叶混交林与马尾松群落碳密度最大,分别为95.67和98.21 mg·hm-2,杉木群落碳密度最小,为55.41 mg·hm-2。

阔叶混交林中的灌木层生物量碳密度最大,为(17.438±24.627) mg·hm-2,马尾松林的草本层和枯落层生物量碳密度最高,分别为(1.326±0.431)、(5.517±2.846) mg·hm-2;(3)阔叶混交林群落的地下碳储量最高,为(10.5±9.8) mg·hm-2,群落地下碳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

相应的群落地上碳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

杉木林根茎比(R/S)最大,为0.21±0.01,杉木林群落中的灌木层根茎比(R/S)最大,为1.61±0.11;(4)在阔叶混交林中,株数密度与乔木层、草本层的碳比例正相关。

黄岩长潭水库流域主要植被类型及恢复对策

黄岩长潭水库流域主要植被类型及恢复对策

黄岩长潭水库流域主要植被类型及恢复对策张方钢;张东旭;赵谷风;于明坚;李铭红【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6(029)001【摘要】研究了黄岩长潭水库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结构、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灌草丛和经济林,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以暖性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体.植被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简单,枯枝落叶层较薄,对水土保持的作用较小.常绿阔叶林是长潭水库流域植被恢复的目标.建议用生态恢复的办法,用林分改造进行植被的恢复,引种地带性植被中的优势种、关键种,提高演替速率.【总页数】7页(P85-91)【作者】张方钢;张东旭;赵谷风;于明坚;李铭红【作者单位】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杭州,310012;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4【相关文献】1.黄岩长潭水库水质污染成因及对策初探 [J], 林晨璐2.木美地下河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恢复对策 [J], 覃家科;李先琨;姜光辉;侯满福3.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调查 [J], 钟锡均;周毅;钟军民;谢志鸿;李召青;汤明霞4.河岸植被缓冲带完整性及恢复措施——以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为例[J], 杨波;齐实;孙嘉;张海龙5.露天金矿剥离物植被演替规律及植被恢复对策——以公别拉河流域为例 [J], 高德武;蔡体久;王晓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层土壤特性的研究

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层土壤特性的研究

差异不显 著 , 土壤 容 重 、 砾含 量 、 大持 水量 、 但 石 最 土壤 p 值 、 氮 、 解 氮 、 效钾 在 不 同林分 类型 间差异 H 全 碱 速
显 著 马尾松 林 的石 砾 含 量 与针 阔 混 交林 、 竹 林 、 叶 混 交 林 有 显 著 差 异 ( 毛 阔 P=0 03P=0 0 9 P: .0 , .0 , 0 0 ) 全 氮与针 阔混交林 差异显 著 ( 0 0 5 , 解 氮与针 阔混 交林 差 异显 著 ( 0 0 8 , 效钾 与 阔叶 .1 , P= . 2 ) 碱 P: . 2 ) 速
6 2
广 东 林业 科 技
21 0 0年第 2 第 5期 6卷
广 东省 蕉 岭长 潭省 级 自然保 护 区表 层 土壤 特 性 的研 究
林 义 辉
摘要
张 苏俊
(广 东 省林 业 局
邓永 林
广州 502) 15 0
曾 锋
通过 对 广 东省 蕉岭 长潭省级 自然保 护 区针 阔混 交林 、 马尾松 林 、 木 林 、 竹 林 、 杉 毛 阔叶 混 交林 等 5
林好 Βιβλιοθήκη 关键 词 广 东省蕉岭 长潭省 级 自然保护 区 林 分类型 土壤 理化性 质 中图分类 号 : 9 8 1 Q 4 .5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6— 4 7 2 1 ) 5— 0 2— 6 A 10 4 2 ( 0 0 0 0 6 0
To o lPh sc la e ia o e te f Dif r Fo e tTy e n ps i y i a nd Ch m c lPr p r is o fe r s p s i
Gu n d n io i g Ch n t n P o i ca t r lRe e v a g o g J a l a g a r vn ilNa u a s r e n LnY h i i iu Z a gS jn h n uu D n o g n e gY n l i Z n F n eg eg

广东长潭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的关系

广东长潭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的关系

广东长潭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的关系
张友胜;郑定华;李海;周毅;苏志尧
【期刊名称】《广东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9(25)5
【摘要】采用TWINSPAN进行植被类型分类,对广东长潭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乔木胸高断面积作为分类标准的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差异极显著(p<0.01),8个植被类型中,胸高断面积最小的植被类型3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为27.45±1.41 g·kg-1,胸高断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1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为11.87±2.69 g·kg-1,总体呈胸高断面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的趋势.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张友胜;郑定华;李海;周毅;苏志尧
【作者单位】惠州园林管理局,广东惠州,516001;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惠州园林管理局,广东惠州,516001;惠州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15;S153.6
【相关文献】
1.GIS在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中的应用r——以广东长潭自然保护区为例 [J], 张河清;王蕾蕾
2.广东省七目嶂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类型 [J], 邓辅唐;徐颂军;徐祥浩
3.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环境关系--植被景观的类型及其排序 [J], 程占红;张金屯;吴必虎;牛莉芹
4.广东郁南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调查 [J], 徐永福;喻勋林;朱志平
5.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调查 [J], 钟锡均;周毅;钟军民;谢志鸿;李召青;汤明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粤东地区森林灌木层优势植物生物量估算模型

粤东地区森林灌木层优势植物生物量估算模型

粤东地区森林灌木层优势植物生物量估算模型陈富强;罗勇;李清湖【摘要】在广东省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样地(50个)的四个角外2m处设置3个2m×2m的林下植被生物量调查样方,对林下灌木层植物组成和结构进行详细调查,并采用收获法测定每个样方中林下灌木层优势植物各器官生物量.结果表明:粤东地区森林灌木层植物种类丰富,6种森林类型150个样方中的主要灌木和小乔木有93种,分属36科72属,其中丰富度最大的为桃金娘、红背山麻杆、山苍子、山乌桕、檵木、岗松、栓叶安息香、白花灯笼、变叶榕、三桠苦、石斑木、托竹等.根据测定的生物量,建立了12个优势灌木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统计分析验证表明估算模型能满足生物量估算的精度,为估算广东省森林林下灌木层的生物量和碳贮量提供了科学依据.%To investigate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biomass of shrub communities under sub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50 permanent plots designed by National Forestry Inventory of China were selected in 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ree sample plots with size of 2m X 2m were established at 2 m distance from three of the four corners of each permanent plot. A total of 150 sample plots were investigated to record plant species, basal diameter, total height, and canopy diameter. The harvest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af, branch, stem, root and total biomass for dominant species of understory shrub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es of the understory shrubs were rich. There were 93 species belonging to 36 families and 72 genera in the communities of shrubs in this study area. The 12 dominant plant species with highest richness were Rhodomyrtus tomentosa, Alchornea trewioides (Benth.) Muell. Arg., Litseacubeba (Lour.) Pers., Sapium discolor (Champ.ex Benth.) Muell.-Arg., Loropetalum chinensis (R. Br.) Oliv., Baeckea frutescens L., Styrax suberifolius Hook. & Arn., Clerodendrum fortunatum Linn., Ficus variolosa Lindl. Ex Benth., Evodia lepta (Spreng.) Merr., Raphiolepis, and Pseudosasa cantori (Munro) Keng f. Biomass allometric equations of these 12 dominant species were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biomass of the stem, branch, leaf, root, and the whole plant. The accuracy of these models was verifi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biomass estimate. This study not only offers the basic data of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shrub commun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but also provided an efficient approach to estimate biomass and carbon storage of shrub.【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3)002【总页数】6页(P5-10)【关键词】广东省;林下木本植物;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碳贮量【作者】陈富强;罗勇;李清湖【作者单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在维持大气碳氧平衡和减缓温室效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纯林与混交林的综合质量评价研究

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纯林与混交林的综合质量评价研究

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纯林与混交林的综合质量评价研究晏姝;邓厚银;胡德活;王润辉;韦如萍;郑会全;邹奕华;陈夏薇【期刊名称】《林业资源管理》【年(卷),期】2022()5【摘要】以广东北部(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纯林与“杉木×木荷”、“杉木×红锥”、“杉木×乐昌含笑”、“杉木×火力楠”、“杉木×香樟”、“杉木×枫香”等6种典型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样方,获取每木检尺、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等数据。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选择准则层指标为林分质量、生态功能、地力维持,并根据权重筛选出对应措施层指标,形成粤北杉木生态公益林综合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结果表明:林分质量评分值较高的林分为“杉木×红锥”林、“杉木×乐昌含笑”林和“杉木×火力楠”林,生态功能评分值较高的林分为“杉木×火力楠”林、“杉木×枫香”林和“杉木×乐昌含笑”林,地力维持评分值较高的林分为“杉木×红锥”林、“杉木×木荷”林和“杉木×火力楠”林。

由此可见,以“杉木×火力楠”、“杉木×红锥”和“杉木×乐昌含笑”等3类林分综合评分较高,具有较高的综合质量。

【总页数】7页(P69-75)【作者】晏姝;邓厚银;胡德活;王润辉;韦如萍;郑会全;邹奕华;陈夏薇【作者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5;S791.27【相关文献】1.基于GIS与灰关联综合评价模型的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评价2.杉木纯林与混交林生态效应的对比研究3.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研究4.不同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5.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及质量提升对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康禾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

广东康禾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

广东康禾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
林中大
【期刊名称】《广西林业科学》
【年(卷),期】2007(36)2
【摘要】根据对保护区的植被调查,分析了该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生活型谱和植被类型,结果显示该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最为丰富,各占30.5%和13.8%;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但比例略低于近纬度带的阴那山等地区;植被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因人为破坏较严重,现有植被主要为次生性较强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总页数】4页(P75-77,81)
【作者】林中大
【作者单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州,51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59.93
【相关文献】
1.广东康禾自然保护区地面苔藓种群分布与格局分析 [J], 蒋甜甜;杨学成;钟泳林;
徐明锋;唐启明;苏志尧
2.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 [J], 黄力明;郭韵;张硕;熊露

3.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林下鸟兽群落组成及其特征的研究 [J], 潘秋荣; 叶辉; 韩婉诗; 张伟雄; 张木
4.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林下鸟兽群落组成及其特征的研究 [J], 潘秋荣; 叶辉; 韩婉诗; 张伟雄; 张木
5.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与保护建议 [J], 何金权;潘秋容;叶辉;韩婉诗;杨江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热带多优势种森林群落演替现状评判研究

亚热带多优势种森林群落演替现状评判研究

亚热带多优势种森林群落演替现状评判研究张家城;陈力【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00(36)2【摘要】亚热带多优势种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依第1优势种的耐荫、喜湿特性,可划分为6个阶段:(1)针叶林阶段;(2)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3)以阳生性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4)以阳生性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当中生性树种成为第1优势树种表明演替已进入顶极阶段,此后,又以优势树种分布格局为依据,将顶极阶级分为第5、第6阶段;(5)未发育完善的顶极阶段;(6)发育完善的顶极阶段.据此,判定本文所研究的常绿阔叶林处于未发育完善的演替顶极阶段.干扰强度与强阳生性树种种群扩展程度呈正相关.若干扰导致强阳生性树种替代群落原第1优势树种,称这种干扰为导致逆向演替的干扰.若干扰虽导致强阳生性树种成为群落的优势种,但还不能取代第1优势种,则称其为未导致逆向演替的干扰.前者的干扰强度大于后者的干扰强度.本文研究的常绿阔叶林所受的干扰为未导致逆向演替的干扰.演替阶段的判断,干扰强度的评价等构成评判该森林群落演替现状的一份较完整资料.【总页数】6页(P116-121)【作者】张家城;陈力【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相关文献】1.南亚热带森林两种优势树种幼苗的元素含量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J], 李德军;莫江明;彭少麟;方运霆2.广东封开黑石顶一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动态研究 [J], 钟晓青;方炜3.夏季南亚热带森林演替中后期优势种幼叶花色素苷的光保护作用 [J], 俞正超;刘晓涛;黄烜栋;郑晓婷;彭长连4.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的累积效应研究 [J], 欧阳学军;黄忠良;周国逸;褚国伟;李炯;史军辉;徐国良5.南亚热带森林优势种群荷木和锥栗在演替系列群落中的分子生态研究(英文) [J], 王峥峰;王伯荪;李鸣光;张军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xa a gMig i
Gu e o g o Yu d n
Z o Yi hu
L n n iYa mi g
( . i l g C a ga rv ca N t a R s r , i o , 1 1 0 2 u n d n oet e erh Is tt) 1 Ja i h n tnP oi il a rl eev Me h u 5 4 0 ; .G a g o gF rs y R s c nt u on n u e z r a i e
Th r r r e n t e 6 6 e e we e 6 08 te s i h 00 m f l s wh c eo g o 5 s e i s a d 1 i p c e r n ig— 1 i d, e i h b ln s t 1 p ce , n man s e is a e Cu n n 3 2
基 于 U M 公 里 网格 方 法划分 的 6 T 6个 网格 , 分析 了长 潭 自然保 护 区次 生针 阔 混 交群 落优 势种 群
的 结构特 征 , 结果表 明 : 1 66 0m ( ) 0 的次 生针 阔混 交群 落共 计 60 1株 活 立木 , 8 隶属 于 15种 乔 木树 种 , 3 其 中以杉木 、 马尾松 、 木荷 、 千年桐 、 山乌桕 、 竹 、 毛 黄樟 、 蒴、 皮 竹 、 香 、 藜 青 枫 罗浮柿 、 栎 等 1 为优 势树种 。 石 2种 ( )2种优 势树 种 的径 级 结 构 呈 3种 类 型。木 荷 、 香 、 年桐 、 21 枫 千 黄樟 、 蒴 、 藜 罗浮 柿 和石 栎 等径 级 分 布呈 “ ” 长型种群 ; L增 杉木 和 马尾松 因受人 为 种植和 采伐 影响 ,I、 Ⅲ级数 量 丰 富 , Ⅱ、 Ⅳ级数 量 迅速 减 少 ; 而毛竹 和 青皮竹 则受人 为挖取 竹 笋的影 响 ,I级数 量较 少。 ( ) 山乌桕 Ⅳ级 为 随机 分 布外 , 他 l 优 势 种均 3除 其 1种 为群 集分布 , 集程度 随径级 增加 , 群 变化 趋势 不 明显 , 映 了人 为干扰 成 为 影响 长 潭 自然保 护 区次 生针 阔混 反 交群 落优 势种群 结构特 征 的重要 因子 。 关键 词 广 东省 长潭省 级 自然保护 区 次 生针 阔混 交林群 落
5 6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1 00年第 2 6卷第 4期
广 东长 潭 省 级 自然保 护 区次 生 针 阔 混交 林 群 落 优 势 种 群 结 构 特 征 研 究
钟 军 民
摘要
汤 明霞
周 毅
李召青
郭乐东
黎艳 明
( .广东省长潭省级 自然保 护区 1
梅 州 54 0 2 1 10;.广 东 省林 业科 学研 究 院 )
1k m. S h r r 6 g d s u rsi ioigC a ga rvn ilN trlRe ev . Sr cu ep t r so o — oteewee6 r q ae n Ja l h n tn P o ica aua sre t t r at n fd mi i n u e
中图分类 号 : 7 8 5 ¥ 1 .4 文献标 识码 : A 优 势种群 结构 特征
文章编 号 :0 6— 4 7 2 1 ) 4—0 5 0 10 4 2 (0 0 0 0 6— 6
S r c ur te ns o m i a t Po u a i ns i h e o a y Co f r a d t u t e Pa t r f Do n n p l to n t e S c nd r nie n
Absr c T edgt e o o rp i n p o es d raw ss p rmp sdwi r ytm f m ta t h ii zd tp ga hc m ft t yae a u ei oe t agi sse o k X i h u h d 1
nn o ua o s ntescn aycnf n rala i dfrs w r tde ,t eut so e ht 1 at p l i eo d r o i ra dbod fmx oet ees i p tn i h e e e u d h rsl hw dta:( ) e s
h mi a c oa a,Pi sma s n a a,S h ma s peb a a l n e lt nu so i n c i u r a,Alu ie n a a,S pi m ic l r e rts mo t n a u ds oo ,Ph l sa h sh tr c - yl t c y eeo y o
c ,Cn a o u or tm,C s npif s , a b s xis Lq i mb r om sn ,Do yo or i a l in m m m p r c a eu at os s B m ua t te , i d a r oa a ip rsr rs n , a s a i e l ua f s n ia Ltoa u l r ,e .( )T e s es u tr o ci a s e a iu a br om sn Aere m n n , i cr s a a t 2 h i t cue f hm u r ,L i m a r oa a, l is o t a h p gb c z r S pb qd f u t a
Br a la ie o e ti io i g Ch n t n Pr vn ilNa u a s r e o d e fM x d F r s n J a l a g a o i ca t r lRe e v n
Z o gJ n n h n u mi
LiZh o i g a q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