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钛合金高温变形协调性的CPFEM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范文

《2024年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范文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篇一一、引言Cu-P-Cr-Ni-Mo双相耐候钢以其出色的耐腐蚀性、高强度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在建筑、桥梁、车辆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其复杂的成分体系和热处理过程对其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有着显著影响。

因此,对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模拟手段,探究该钢种在热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规律,为优化其加工工艺和改善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实验所使用的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由某钢铁企业提供,其化学成分如表所示。

首先对原料进行初步处理,以去除表面杂质和内部缺陷。

表: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的化学成分(%)| 元素 | Cu | P | Cr | Ni | Mo | 其他 || | | | | | | || 含量 | x% | y% | z% | a% | b% | ... |2. 热变形过程模拟采用先进的有限元模拟软件,对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的热变形过程进行模拟。

设定不同的温度、应变速率和变形程度等参数,观察其微观组织变化。

3. 微观组织观察与分析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观察Cu-P-Cr-Ni-Mo双相耐候钢在热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

结合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对微观组织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1. 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在热变形过程中,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的微观组织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增加,钢中各相的比例和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较低温度下,钢中主要以硬质相为主,随着温度的升高,软质相逐渐增多。

同时,应变速率的增加导致钢中出现了更多的亚结构和位错。

2. 模拟与实际对比分析将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微观组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TC11钛合金动态热塑互动行为研究

TC11钛合金动态热塑互动行为研究

TC11钛合金动态热塑互动行为研究
陈军红;尹标;徐伟芳;张方举;谢若泽
【期刊名称】《爆炸与冲击》
【年(卷),期】2024(44)5
【摘要】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TC11钛合金平板帽形试样进行动态加载,基于高频红外点阵测温技术捕捉了剪切区温升随加载时间变化的历程,结合热传导理论分析和动态剪切数值模拟,分析了动态剪切过程中剪切区温升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在动态剪切加载下,TC11钛合金表现出脆性的变形行为,剪切区最高温升为430℃,且在实验所覆盖的加载速率范围内,加载速率对动态剪切温升影响不明显;显著的温升主要集中在剪切区中心附近100μm量级区域内,温升区具有高度局部化的特征,且剪切区维持较高温度所持续的时间在10μs量级。

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发现,动态加载下剪切区内最高温度可达751℃,剪切区温度时空分布规律与实验结果保持一致。

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均显示,剪切区最高温升发生在材料断裂时刻,表明剪切区显著温升应来源于剪切变形造成的应变高度集中发展。

【总页数】11页(P88-98)
【作者】陈军红;尹标;徐伟芳;张方举;谢若泽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46
【相关文献】
1.TC11钛合金的热态变形行为研究
2.TC11钛合金β相区热变形动态再结晶过程的研究
3.TC11钛合金β相区热变形行为及组织演变的研究进展
4.粗层片原始组织的TC11钛合金热变形行为及其热压缩工艺参数优化
5.盐沉积方式对TC11钛合金热盐腐蚀行为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CPFEM的TA15钛合金高温塑性变形研究

基于CPFEM的TA15钛合金高温塑性变形研究

基于CPFEM的TA15钛合金高温塑性变形研究晶体塑性理论将晶体塑性变形的物理机制及变形几何学与单晶或多晶的弹塑性本构方程相结合,从介观尺度(即晶粒尺度)上解释材料的各种塑性变形行为。

将晶体塑性理论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称为晶体塑性有限元方法(Crystal 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CPFEM),该方法从材料变形的物理机制出发,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材料的微观特性。

目前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已成为力学界和材料界的研究热点。

钛与钛合金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领域。

钛有两种同素异构晶型:密排六方(HCP)点阵的α-Ti相和体心立方(BCC)点阵的β-Ti相,由于晶格类型不同,其变形机制差别较大。

文中综合采用了有限元方法、晶体塑性理论、元胞自动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从介观尺度出发,根据合金微观晶格结构的不同,研究新型近α型钛合金—TA15钛合金的高温塑性变形,研究在相变点温度以上及以下的TA15钛合金高温的高温塑性变形行为。

文中采用元胞自动机方法得到了相变点上的TA15钛合金的初始晶粒形貌。

建立了适用于变形温度在相变点以上的TA15合金的高温塑性变形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

模拟结果表明多晶体在塑性变形的过程中,晶粒与晶粒之间以及晶粒内部的应力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晶粒内部与晶粒外部的塑性变形非常不均匀。

通过对滑移系上的剪应变进行分析表明由于各晶粒的取向不同和晶粒间的取向差的差异,不同晶粒的滑移系开动情况差别很大;在同一晶粒内部,由于需要协调相邻晶粒的应变情况,因此滑移系开动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

建立了适用于变形温度在相变点以下的TA15合金的高温塑性变形多晶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研究HCP型多晶体在塑性变形后的应力应变状态及变形过程中晶粒的取向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基于HCP晶体的变形机制所建立的孪生为主滑移为辅的塑性本构关系可以相对较好的描述材料的应力应变状态。

实验-CPFEM方法在分析先进高强钢应力应变配分中的应用

实验-CPFEM方法在分析先进高强钢应力应变配分中的应用

实验-CPFEM方法在分析先进高强钢应力应变配分中的应用韩东; 丁桦; 赵文娟【期刊名称】《《材料与冶金学报》》【年(卷),期】2019(018)004【总页数】12页(P258-269)【关键词】先进高强钢; 数字图像相关; 晶体塑性有限元【作者】韩东; 丁桦; 赵文娟【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 110819; 辽宁省轻量化用关键金属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819; 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302先进高强钢(Advanced high-strength steels, AHSS) 由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一直是各国材料研究的重点.目前所研究的第三代AHSS实验钢多为双相或复相组织,包含高强度相(超细晶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等)与具有较好塑性及应变硬化能力的相(奥氏体等).在外加载荷作用下,各相间应力应变配分在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于材料整体变形至关重要[1].因此,分析微观应力应变配分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现有高强钢的动态变形行为,并为通过设计新成分、相组成、相界面等途径来进一步提高高强钢性能提供理论指导[2].受实验手段限制,采用传统实验方法研究材料应力应变行为存在以下缺点:无法测量应力场,特别是微观应力分布;难以获得高应变条件下的应变分布;无法将材料应力应变同微观组织特征及演化相结合.早期的研究工作大多仅关注微观组织演变[3]或宏观应变场[4,5].微观数字图像相关技术(Microscopic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μDIC)的出现和发展,为微观应变场和微观组织演化的协同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Martin[6]等将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技术与μDIC技术相结合,可在获得微区应变场的同时对其组织进行分析,为分析材料的不均匀变形提供了有效方法.与此同时,基于晶体塑性理论的有限元方法也应用于模拟材料的应力应变行为.早期的工作大多基于形貌简化体胞模型[7-14].为了能更好地描述微观组织特征,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基于真实微观组织的晶体塑性有限元(Crystal plasticity finite element method, CPFEM)模拟近年来被广泛使用[11,15-23].随着原位实验技术[3,5,24-28]的发展和数值模拟理论[7,8,10,15,29]的不断完善,研究者通常配合使用μDIC技术与有限元方法以分析材料的变形行为.通过μDIC技术可获得试样变形过程中的应变分布及演变规律,可用于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可模拟出变形过程中的应力配分,这是传统实验方法难以企及的.本文对研究应力应变配分的传统实验方法与基于μDIC的原位实验方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晶体塑性有限元方法的常用几何模型;归纳了应用于不同微观组织的几何模型建立方法;总结了先进高强钢变形中应力应变配分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本文展望了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与实验手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的发展方向与研究前景.1 分析应变配分的实验方法1.1 准原位实验准原位实验通常采用EBSD与常规拉伸相结合.首先对拉伸试样表面进行抛光处理,采用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 FIB)、显微硬度或纳米压痕等方法标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在拉伸实验前,先通过EBSD获得原始组织的图像和取向信息.随后将试样拉伸至较小应变量,对试样上标定ROI进行EBSD 分析,获得该区域变形后的晶体学信息.随后再对试样进行进一步拉伸.重复此过程即可获得同一区域不同变形量下的晶粒、组织、织构等演化信息.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获得近似原位的实验结果,EBSD对试样损伤较小,可提供晶粒尺寸、应变分布、织构演化等信息.1.2 基于μDIC的原位实验常用原位分析技术包括原位高能XRD[30]、原位中子衍射[31-33]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27,34-36].原位XRD和原位中子衍射实验无法获得微观尺度特征(如晶粒尺寸、形貌、各相属性等)对协调应变的作用[34],而μDIC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现代光学测量实验技术,其基本原理是识别试样表面离散分布的特征点,通过比较变形前后的数字散斑图像,获得区域的位移场,进而通过计算可获得应变分布图.特征点的选取直接决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 追踪实验材料微观组织特征.例如滑移迹线的背散射电子(Backscattered electrons, BSE)[37]和二次电子(Secondary electrons, SE)[38]图像,腐蚀出的晶界[39]、EBSD图像质量图(Image quality, IQ)[40]等.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额外的喷涂步骤.但由于分辨率受形貌影响,较难模拟晶内变形.2) 人工添加特征点.可采用FIB[41]、重元素沉积法(Au、Pt等)[42,43]和紫外光刻法[44]等方法.其缺点为会对试样表面产生损伤或污染,甚至使组织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实验结果.Yan等[45]提出了使纳米尺度的SiO2颗粒附着在样品表面,并通过in-lens探头进行图像获取,降低形貌、形变等引起的衬度变化,减小SiO2颗粒对图像的影响(如图1所示).图1 两种特征点获取方法示意图[45]Fig.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wo pattern imaging methodology[45](a)—常规SE图像获取方法; (b)—组织不相关图像获取方法.2 晶体塑性有限元方法2.1 晶体塑性有限元理论发展1938年,Taylor[48]在晶体学剪切变形的基础上提出了单晶塑性运动学方程和率无关本构关系.Rice[49]和Hill[50]随后对晶体塑性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描述.Asaro[51]和Peirce[52]等进一步完善了晶体塑性理论,引入了自硬化和潜硬化的概念,推广了率相关模型.率无关与率相关两种模型的区别在于是否考虑应变速率对硬化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下,应变速率对变形后的组织性能有较大的影响,率相关模型更能反映材料变形的真实状况,因此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使用.自上世纪40年代Courant[53]等提出有限元基本思想以来,有限元方法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晶体塑性有限元法是以晶体塑性理论为基础,结合有限元方法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分析材料变形的方法.晶体塑性有限元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求解复杂内部或外部边界条件下的晶体力学行为,可灵活使用各种形式的本构方程[54],可模拟不同尺度的变形.此外还可以在模型中加入更多的微观信息特征变量,如晶粒形状、取向等,从而更准确地模拟材料的变形,预测织构的演化.2.2 常用几何模型2.2.1 体胞模型体胞模型[8-10,46,47]建立在多相材料的周期性假设基础上,将多相材料视为由周期性排列的体胞构成.图2为两种不同尺寸的球形马氏体颗粒和六边形立体结构的铁素体基体组成的体胞模型.通过对多相组织形态、含量、分布情况等进行分析,建立代表性体积元模型,对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模型进行求解,可获得应力应变分布情况.该方法被用于分析马氏体体积分数和马氏体尺寸分布对宏观应力应变行为的影响[8-10]以及铁素体取向对DP钢取向梯度的影响[47].图2 含两种不同尺寸颗粒的轴对称体胞模型[8]Fig 2 Axisymmetric two-particle model RVE idealization[8]2.2.2 基于材料真实组织模型图3 DP980微观组织与相应有限元模型[11]Fig.3 An actual microstructu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DP 980[11] (a)—微观组织;(b)—有限元模型.双相/复相钢的变形行为与各相形貌、分布情况等紧密相关.体胞模型难以反映真实材料中的微观组织信息.因此,近年来,基于微观组织的有限元模拟成为了研究双相/复相钢变形行为的有效方法.通常使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以及EBSD技术获得实验钢的微观组织图像,通过对图像进行去噪、矢量化等处理,构建模型.如图3(a)所示,使用SEM获得了DP980实验钢的微观组织图像,图中黑色和白色区域分别为铁素体和马氏体.随后使用Photoshop等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通过调整对比度等参数将马氏体与铁素体进行区分,并生成晶界.接着将图像导入ArcMap将其转换为矢量图,利用Gridgen软件对获得的矢量图进行网格划分,并对单元所属物相进行定义,最终结果如图3 (b)所示.为模拟宏观试样的变形行为或分析不同相的平均应力应变,常通过微观组织图像建立代表性体积单元.通常代表性体积单元的建立基于以下假设:微观组织在所研究宏观区域内均匀分布,借助电子显微镜或金相显微镜获得单个或多个区域的图像作为代表性体积单元.Zhou[48]研究了DP980实验钢的应力应变行为,随机选取了20个尺寸为110 μm ×110 μm的区域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各区域模拟得出的宏观应力-应变行为并不相同.但是,若将这些区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个视场),分别对每组结果取平均值,则两组结果极为相近.因此,对于组织不均匀或变形不均匀的材料,选取代表性体积单元时,应更为谨慎.选取数量较多或面积较大的区域进行模拟可以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度.目前对双相/复相钢的应力应变行为的模拟研究大多基于二维模型,对三维试样不同位置、不同截面的变形模拟较少.由于在不同位置所受载荷的方向不同,边界条件也不同,会对应力应变分布的模拟结果产生较大影响.Paul[49,50]使用2D RVE 模型对DP590和DP780两种实验钢的力学行为和微观组织演化进行了研究.如图4所示,作者选取了三个不同位置进行模拟,探究不同载荷和边界条件的影响.其中A区域为平面应力状态,由于位于试样中心位置,其侧面在Y轴方向没有位移.B区域为平面应力状态,但由于接近试样表面,其侧面被认为没有约束.C区域为平面应变状态.模拟结果显示,在A区域中,由于侧面约束的存在,两种实验钢试样内均出现垂直延伸的高应变带.应变大多集中在铁素体中.B区域中,高应变带出现在最大剪应力方向上.C区域中,在加载初期即出现局部剪切集中的现象,且应变水平高于A、B两个区域.可见,二维模型难以全面反映出试样不同位置的应力应变情况.图4 拉伸试样上选取不同位置微元[49]Fig.4 Microelements in three different locations of a sheet specimen under tensile loading[49]2.3 本构模型2.3.1 唯象晶体塑性本构模型在晶体塑性理论中,流动法则反映了变形过程中材料的分切应变率同分切应力之间的关系.率相关流动法则采用幂指数形式描述如下:α )(1)式中,为参考滑移率,α为第α个滑移系分解剪切应力, c为滑移系α开动的临界分解剪切应力.m为滑移系的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0和m=∞分别对应率无关和粘弹性.实际晶体的硬化函数非常复杂,为了便于计算,将其简化为线性模型:(2)式中,hαβ为滑移的硬化模量,表示由第β个滑移系的塑性剪切引起的第α个滑移系的滑移阻力的增加,既包含了自硬化的影响,也包含了不同滑移系之间的潜硬化影响.自上世纪30年代Taylor提出各向同性硬化假设以来,学者们提出众多的硬化模型.目前较为常见的为Asaro硬化模型[51]以及Bassani和Wu[52,53]提出的硬化模型.Asaro硬化模型如下:(3)hαβ=qhαα, α≠β(4)式中, q为潜硬化系数与自硬化系数的比值, h0为材料刚屈服时的硬化模量,γ为滑移系的累积剪切应变, 0为初始临界分解剪切应力, 1为饱和状态下的临界值.上述模型的不足之处是无法描述潜硬化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Bassani和Wu提出了新的硬化模型,通过对不同滑移系间的硬化使用不同的潜硬化系数,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硬化情况.其表达式为:hαα=F(γα)G(γβ)(5)hαβ=qhαα, α≠β(6)(7)(8)式中,F(γα)和G(γβ)分别为滑移系单滑移的硬化模量和具有交互作用的潜在硬化模量, hs为硬化第一阶段(易滑移阶段)的硬化模量,fαβ为滑移系α与滑移系β间的相互作用系数.2.3.2 基于位错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Ma[54-56]提出了基于位错密度的本构模型.可动位错沿滑移面α滑移以协调部分外部塑性变形,需克服平行于滑移面位错形成的位错场切过与滑移面垂直的林位错(9)(10)式中:χαβ为滑移系之间相互作用,为不可动位错密度.耦合可动位错与剪切速率可得:(11)其中, b为柏氏矢量,ν为可动位错平均速率.可动位错密度可表示为:(12)(13)式中: kB为玻尔兹曼常数, G为剪切模量.假设林位错切过过程由速率决定,可动位错速率可表示为:α)(14)式中:λα为移动宽度,与林位错间距成反比,νattack为相互作用频率, Qslip为位错滑移有效激活能,Vα为激活体积.有效剪切应力可表示为:(15)此模型中的硬化法则为位错密度的演化.文献中考虑了位错锁、位错偶极子、热湮灭和非热湮灭四种过程.其中前两种增加位错密度,后两种降低位错密度[54].3 研究现状3.1 DP钢DP钢通常为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马氏体呈颗粒状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上.马氏体硬度较高,不容易变形,因此应变主要集中于铁素体中.由于马氏体与铁素体晶格结构相似,因此无法通过EBSD将两者标定出.但由于马氏体与铁素体IQ(Image quality,衍射花样质量)相差较大,所以可以在IQ图中由不同衬度区分.Tasan等[1]研究了DP钢的应变硬化行为,提出了实验与数值模拟相全方位结合的新方法.在原位变形过程中,通过μDIC技术,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应变图.同时,借助EBSD、电子通道衬度成像(Electron channeling contrast imaging, ECCI)、SE图像对相应的微观组织进行分析.通过EBSD图像建立CPFEM几何模型.铁素体属性由纳米压痕实验配合CPFEM模拟获得,对于晶粒大小与压痕接近的马氏体,其属性由拟合宏观应力应变曲线得到.针对该实验钢较高的相衬度和非线性应力-应变响应的特点,采用了新开发的基于FFT 的谱求解器.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实验应变场进行对比,可以获得局部应力场.图5为不同应变量下应力应变模拟结果.图5(a)显示,铁素体和马氏体存在显著的应变配分,铁素体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变形,且内部存在应变分布的不均匀,应变集中于与载荷方向成40~50°角的条带中.如图5(b)所示,应力集中于马氏体中.马氏体形貌和强度直接影响应力在马氏体区域分布的均匀性.变形过程中,马氏体较早达到应变峰值,且马氏体形状和与载荷方向所成角度对材料变形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所使用2D模型的局限性,无法描述马氏体在三维空间的分布情况.而实际材料中存在马氏体与铁素体互相重叠的情形,导致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图5 不同应变量(左:0.03,中:0.05,右:0.08)的数值模拟结果[1]Fig.5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CP simulations at an average strain of ε=0.03 (left), ε=0.05 (center) and ε=0.08 (right)[1] (a)—铁素体中Von Mises 应变; (b)—铁素体与马氏体中Von Mises应力.回火处理不但可以影响DP钢中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也会影响两相性能.马氏体性能的变化对DP钢应力应变配分有较大影响.Han[57]对不同温度回火的DP双相钢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显示,随着铁素体与马氏体间强度差的增大,铁素体所承担的应变也增加,并且铁素体内应变分布更加不均匀,出现明显的高应变区和低应变区.当铁素体与马氏体属性相近时,应变配分现象更明显,但是铁素体内部应变分布更为均匀.3.2 贝氏体钢Fujita等[58]研究了含有马氏体-奥氏体的贝氏体钢.其基体为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形成马奥岛.通过组织图像构建有限元模型时,EBSD可将奥氏体标定出.但由于马氏体与贝氏体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难以通过EBSD进行标定区分.因此作者通过置信度因子(Confidence index, CI)对其进行区分.置信度因子越高,表明晶体学取向标定更准确.马氏体和晶界处置信度因子较低,贝氏体置信度因子较高,可据此将各相识别出.后续模拟过程同DP钢相似.部分研究者对铁素体-马氏体钢[1,45,59]和铁素体-贝氏体钢[46]的研究显示,对于含有较高体积分数第二相的双相钢而言,应变集中往往出现在粗大的岛状第二相附近.而Fujita等研究结果显示,在变形的早期阶段,应变集中出现在贝氏体晶界附近而非马奥岛附近.这是由于该贝氏体钢中马奥岛体积分数和尺寸都较小,且马氏体-铁素体在变形初期有着与贝氏体相近的硬化能力.随着应变程度的增加,粗大的马奥岛附近出现较高应力梯度,马奥岛晶粒尺寸和分布都影响着应变集中.细小均匀分布的马奥岛可以防止严重的局部应变集中,有助于提高贝氏体-马氏体-奥氏体复相钢的应变容纳能力.3.3 双相不锈钢双相不锈钢组织由体积分数近似相同的铁素体和奥氏体组成.Tao[60]研究了2205双相不锈钢的应力应变配分.实验结果表明,高应力区域大多出现于奥氏体中,高应变区域则大多位于铁素体中.这是由于相比奥氏体,铁素体具有较低的屈服强度,先于奥氏体发生变形.铁素体中最大应变出现在岛状奥氏体之间的锥形区域,其方向近似垂直于施加载荷方向.基于幂率硬化法则模拟的力学曲线在真应变小于0.15时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随着真应变进增大,模拟应力值与实际应力值偏差增大,反映出所用幂率硬化法则不能很好吻合全局变形行为.Jeong[33]使用CPFEM与EBSD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原始组织对双相不锈钢细观力学行为的影响.该实验采用了准原位拉伸-EBSD分析的方法获得试样在不同变形量下的应变分布,并基于真实微观组织建立了CPFEM模型.作者使用了唯象本构模型.双相的微观硬化参数由测得的宏观应力与沿载荷方向的晶格畸变拟合得到,应力-应变关系通过原位中子衍射与基于简化代表体积元模型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得到.Kernel取向平均差(Kernel average misorientation, KAM)图显示(图6),在变形的各个阶段,奥氏体中的KAM值均大于铁素体KAM值.这主要是由于奥氏体具有较低的流变应力,且晶内存在高密度的大角晶界.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较好地反映出了材料微观织构的演化以及双相的KAM分配情况.但是,模拟得出的铁素体中的KAM值低于实验结果.作者使用TEM对该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铁素体与奥氏体不同的变形机制:奥氏体发生平面滑移,形成层错;铁素体内形成位错胞.由于位错胞结构会在局部形成晶粒取向梯度,因此会导致模拟结果出现偏差.图6 DSS钢中铁素体与奥氏体KAM图[33]Fig.6 Evolution of the KAM in the constituent phases of DSS during uniaxial tension simulation[33](a)—ε=0;(b)—ε=0.15; (c) —ε= 0.2.图7 基于Abaqus/Standard有限元实现流程图[62]Fig.7 The flow chart of numerical algorithm into implicit FEM[62]图8 不同应变量von Mises 应变场有限元模拟结果[63]Fig.8 Results of microstructure-based FE simulations of plane-strain tensile deformation[63](a)—TRIP和TWIP机制激活; (b)—TRIP和TWIP机制未激活. 图9 不同区域的平均局部应力应变曲线和von Mises应变场[63]Fig.9 Averaged local stress-strain curves and von Mises strain fields obtained for plane-strain tension[63]3.4 TWIP/TRIP钢在TWIP钢和TRIP钢中,由于TWIP和TRIP现象的出现,使得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为了模拟其变形行为,在经典晶体塑性理论中,除滑移外还需加入孪生和马氏体相变的描述.Sun[61]和郭宁[62]提出了耦合TRIP和TWIP效应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采用率相关方法描述塑性流动,引入滑移和孪生阻力以及相应临界剪切应力之比作为屈服准则.用易于数值实现的方式建立了马氏体体积演化分数的率相关唯象描述,并以此作为相变流动法则.基于传统单晶模型,考虑较大塑性变形条件和TWIP效应的影响,建立了阶段式应变硬化拓展法则,并忽略马氏体中的塑性变形.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将耦合孪生和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以UMAT的方式嵌入,具体流程如图7所示.Latypov[63]对Fe-6Mn-0.15C-1.5Si-3Al实验钢进行了研究.作者采用了中锰TRIP+TWIP钢的唯象本构模型,考虑了位错密度演化的硬化作用.孪生和相变的动力学分别用唯象法则和考虑孪生的Olson-Cohen模型来描述.图8(a) 和图8(b)分别模拟了试样在实际条件下(存在TWIP和TRIP效应)和忽略TWIP+TRIP机制条件下的变形行为.在TWIP和TRIP机制激活条件下,当应变为0.005时,奥氏体区域之间出现应力集中,呈条带状分布,与载荷方向夹角为45°.大部分铁素体未发生变形,仅分布在应力集中区域附近的铁素体发生变形.随着宏观应变量的增加,铁素体开始变形,应力分布趋于均匀.当应变增加到0.2时,条带状应力集中区再次出现,分布在铁素体区域内,并随应变量继续增加更加明显.此外,作者分析了不同应变量下的应变配分情况.如图9所示,变形初期,应变集中在铁素体内部的窄带,随着TWIP、TRIP效应的发生,高应变带转移至奥氏体-马氏体区域.该结果表明,TWIP和TRIP效应的激活使得部分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形成奥氏体-马氏体混合区域,使其流变应力超过铁素体,从而发生应力应变的转移.4 尚存在的问题准原位实验方法的主要缺点为:① 在较高的应变量下,EBSD的标定率会大幅下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② 使用FIB和压痕等方法对试样表面进行标记时,会损伤样品,并对标记周围晶粒变形产生一定影响;③ 实验流程较为繁琐,试样易受污染,影响实验结果.目前普遍采用的μDIC结合原位试验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获得材料的微观区域应变分布,避免准原位实验的缺点.但由于μDIC是根据特征点的位移计算应力场,因此其精度与特征点密度正相关.即使采用不同探头,采用追踪微观组织特征点的方法通常都难以获得较好的特征点衬度,特别是当晶粒尺寸较小时,在较高放大倍数时获得清晰的组织细节较为困难.相较之下人工添加的特征点可以获得更高的衬度,特别是在选用尺寸为纳米级的喷涂颗粒时,能对细晶组织进行分析.但是目前的方法无法精确控制附着颗粒密度.采用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双相或多相钢应力应变配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模型未包含对材料强化机制及变形组织的描述.材料在变形时会出现不同的亚结构,如位错胞、位错墙、微带等,其演变过程直接影响材料的硬化行为.此外,部分材料存在固溶强化或析出强化机制,但现有模型并未引入相应变量[64].二是基于二维模型的模拟难以反映实际材料变形情况.目前3D-EBSD技术可以重构出材料的三维真实组织模型,但由于3D-EBSD采用FIB对样品表面进行连续切割,实验结束后研究区域完全遭到破坏,无法通过原位拉伸实验获得材料的实际变形行为.因此目前基于真实组织的模型大多为二维模型.虽然模拟结果能较好体现不同相之间的应力应变配分情况,但由于二维模型无法全面描述晶粒的形状、尺寸特点(例如板条状晶粒),也未考虑实际三维空间中晶粒与周围晶粒之间的相对位置,因此模拟结果具有局限性.此外,使用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材料的应力应变配分行为需定义材料中各物相属性,但目前仍没有准确获得材料中不同相的属性的有效手段.由于材料属性受成分、热处理工艺等影响较大,难以通过查阅已有文献获得准确数据.部分学者通过纳米压痕实验获得相关参数[1,57,58],但目前对纳米压痕硬度与屈服和抗拉强度之间换算关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此外,载荷选取对纳米压痕硬度值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5 结语与展望基于微观组织的实验-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方法虽存在上述不足之处,但成熟的晶体塑性理论、丰富的本构方程以及日益发展的微观组织观测手段,结合高效灵活的有限元方法,使得该方法在研究双相/复相钢应力应变配分上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目前已经可以较好地模拟DP钢、双相不锈钢以及含有TRIP和TWIP。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范文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范文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耐候钢因其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力学性能,在桥梁、建筑、车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热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对于理解其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进行模拟,揭示其组织演变规律,为进一步优化材料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制备本文研究的Cu-P-Cr-Ni-Mo双相耐候钢,是通过熔炼、铸造和轧制等工艺流程制备而成的。

该材料中各元素的含量比例经过精心设计,以满足特定的性能要求。

2. 实验方法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热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

同时,结合热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下的组织演变规律。

3. 模拟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对热变形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建立材料模型、设定边界条件和施加载荷等步骤,对微观组织的演变进行预测和模拟。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微观组织观察通过金相显微镜、SEM和TEM等手段,观察到Cu-P-Cr-Ni-Mo双相耐候钢在热变形过程中,形成了以铁素体和珠光体为主的双相组织。

随着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变化,两相的相对含量和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 组织演变规律通过热模拟实验发现,在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应变速率下,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形成速度较快,而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应变速率则有利于两相的均匀分布。

此外,Cu、P、Cr、Ni和Mo等元素的加入对组织的演变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3. 模拟结果分析通过有限元法对热变形过程进行模拟,发现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在模拟过程中,通过调整材料模型、边界条件和载荷等参数,可以较好地预测微观组织的演变规律。

这为进一步优化材料性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进行模拟,揭示了其组织演变规律。

《2024年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范文

《2024年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范文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耐候钢因其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力学性能,在桥梁、建筑、车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热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对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模拟Cu-P-Cr-Ni-Mo双相耐候钢在热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为优化其加工工艺和提高材料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实验选用Cu-P-Cr-Ni-Mo双相耐候钢作为研究对象,该材料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较高的强度。

材料包括铁素体和珠光体等相。

2. 实验方法采用热模拟机对材料进行热变形模拟,通过控制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和变形量等参数,观察材料的微观组织变化。

同时,结合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对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观组织变化在热变形过程中,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的微观组织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变形速率的降低,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形态和分布发生了改变。

在较高的变形温度下,铁素体晶粒长大,珠光体片层间距增大;而在较低的变形速率下,晶界更加清晰,相界面的迁移速度加快。

2. 晶界与相界的变化热变形过程中,晶界和相界的迁移对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变形条件下,晶界和相界的迁移可以促进材料的均匀化和细化,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

此外,晶界和相界的迁移还可以促进合金元素的扩散和均匀分布,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

3. 合金元素的作用Cu、P、Cr、Ni、Mo等合金元素在Cu-P-Cr-Ni-Mo双相耐候钢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热变形过程中,这些元素通过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等机制,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

其中,Cu元素可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P元素可以细化晶粒,提高强度;Cr、Ni、Mo元素则可以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和高温性能。

钛合金热变形过程中形变与相变的交互作用及织构控制

钛合金热变形过程中形变与相变的交互作用及织构控制

钛合金热变形过程中形变与相变的交互作用及织构控制关键词:钛合金;热变形;相变;织构;形变;材料力学性能1.引言钛合金是一类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高强度、轻质材料,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钛合金的优异性能源于其内禀的晶体结构和成分控制。

然而,钛合金的制备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热加工是一种重要的工艺。

在钛合金热加工过程中,形变与相变是两个不行防止的过程,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会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织构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成为当前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钛合金热变形过程中形变与相变交互作用的探究进展,以及织构控制的原理和策略。

2.形变与相变的交互作用形变和相变是钛合金在热加工过程中经历的两个基本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相作用。

形变可以增进相变的发生和加快相变速率,同时相变也会反过来影响形变的过程。

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综述了钛合金热变形过程中形变与相变交互作用的探究进展。

2.1宏观层面在宏观层面上,形变与相变交互作用影响着钛合金的力学性能。

形变会引起钛合金的晶粒细化和区域内应力分布的改变,从而影响其力学性能。

相变过程中晶体结构的改变,也会进一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因此,如何控制热变形过程中形变和相变的加工参数,是提高钛合金力学性能的关键。

近年来,探究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探究了热加工参数对钛合金力学性能和织构的影响。

一方面,探究者们通过控制热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变形量等工艺参数,调整钛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织构。

例如,麦克米兰等(2020)利用热拉伸法探究了钛合金的高应变速率形变行为,发此刻较高的应变速率下,钛合金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另一方面,探究者们通过设计不同的热变形工艺,如等温变形、非等温变形、热轧、热挤压等,评估这些工艺对钛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织构的影响。

例如,Knezevic等(2020)利用等温热压模拟试验和电子后向散射衍射技术,探究了β型钛合金在高温条件下的织构演变规律,优化了其热变形工艺,从而制备出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钛合金。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双相耐候钢因其独特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耐候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船舶、铁路等多个领域。

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材料性能往往受其微观组织的影响,特别是在热变形过程中。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作为一种重要的耐候材料,其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研究对于优化其性能和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模拟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的热变形过程,揭示其微观组织的变化规律。

二、材料与实验方法(一)材料实验所用材料为Cu-P-Cr-Ni-Mo双相耐候钢。

该材料主要由铜、磷、铬、镍、钼等元素组成,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

(二)实验方法1. 试样制备:根据实验要求,制备不同热处理条件的试样。

2. 热模拟实验:采用Gleeble热模拟实验机进行热变形过程模拟,记录不同温度、应变速率下的变形行为。

3. 微观组织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试样的微观组织结构。

三、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一)模拟原理与方法根据材料在热变形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合相变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对微观组织的演变进行模拟。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热变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二)模拟结果分析1. 温度对微观组织的影响:随着变形温度的提高,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的微观组织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晶粒的长大和相的比例变化。

高温下,晶粒尺寸增大,相的比例也发生变化,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

2. 应变速率对微观组织的影响:应变速率对微观组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核和长大的速度上。

低应变速率下,形核速度较慢,晶粒尺寸较大;高应变速率下,形核速度加快,晶粒尺寸较小。

此外,应变速率还会影响相的比例和分布,从而影响材料的整体性能。

3. 元素分布与相互作用:在热变形过程中,Cu、P、Cr、Ni、Mo等元素会发生扩散和相互作用,影响微观组织的演变。

钛及钛合金塑性变形加工的感应加热(上)

钛及钛合金塑性变形加工的感应加热(上)

钛及钛合金塑性变形加工的感应加热(上)李韵豪【摘要】根据钛及钛合金塑性变形加工(锻造)前加热的特点,以工业纯钛、TC4钛合金为例,论述钛及其合金的热物理参数、加热温度范围、加热规范、避免坯料因加热不当而引起的各种缺陷。

提出针对不同品种的钛及其合金感应加热频率、功率、加热(含保温)时间的确定,感应加热方案的制订及感应器参数的计算、测温温控。

【期刊名称】《金属加工:热加工》【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6页(P31-36)【作者】李韵豪【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常用的有色金属如铝、铜、钛、锆、钽、铌、镁等及其合金因具有一系列非常优异的特性,其塑性变形制品在航空航天、国防、汽车、机车及民用等诸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这些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塑性变形前的加热,也正由传统火焰炉加热向高效节能的感应加热过渡,更多的锻造厂家已意识到,感应加热是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诸多加热方式中更先进、更理想的加热方式。

1. 钛及钛合金的分类钛及钛合金是20世纪50年代才兴起的一种新型金属材料。

钛及其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热导率低、无磁性、耐高低温、耐腐蚀等特点。

由于钛及其合金特殊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兵器、石油、化工、能源、海洋工程、核电工程及民用产品等领域。

关于钛及其合金的分类,不同文献有较大差异,采用麦克格维伦60年前提出按照钛及其合金退火状态相组成来分类(塑性变形加工前的钛及其合金基本都是退火态)。

按此方法,大致将钛及其合金划分为α型合金、α+β型合金、β型合金三大类。

随着钛及其合金品种的扩大,后人将其分为五类,对于退火后的基本组织:①α相的称之为α型合金。

②α相+β相,但以α相为主的称为近α型合金。

③α相+β相称为(α+β)型合金。

④β相,但有一定α相的称为近β型合金。

⑤β相称为β型合金。

工业纯钛(TA1~TA4等)属于α型钛合金;T C4(Ti-6AL-4V)属于(α+β)型钛合金。

《2024年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范文

《2024年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范文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篇一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模拟手段研究Cu-P-Cr-Ni-Mo双相耐候钢在热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

通过对不同热处理工艺的模拟,探讨了钢的相变行为、晶粒演变及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为优化耐候钢的制备工艺和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Cu-P-Cr-Ni-Mo双相耐候钢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和力学性能,在桥梁、建筑和车辆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了解其热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对于优化材料性能、提高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模拟手段,研究该钢种在热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选用Cu-P-Cr-Ni-Mo双相耐候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分进行精确分析,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 模拟方法采用热力学模拟软件,对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钢样进行模拟。

通过设定不同的温度、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参数,观察钢的相变行为和微观组织变化。

三、结果与讨论1. 相变行为在模拟的不同热处理条件下,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经历了奥氏体和铁素体的相变过程。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奥氏体晶粒逐渐长大,而铁素体则发生再结晶。

2. 晶粒演变热处理过程中,钢的晶粒尺寸和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高温下,晶粒长大明显,但随冷却过程的进行,晶粒逐渐细化。

模拟结果表明,适当的热处理工艺有助于获得细小、均匀的晶粒组织。

3. 力学性能变化模拟结果表明,经过合适的热处理工艺,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的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强度和硬度随晶粒细化的过程而增加,而韧性则因晶界强化而提高。

四、结论通过对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 在热处理过程中,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经历了奥氏体和铁素体的相变过程,这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2. 适当的热处理工艺有助于获得细小、均匀的晶粒组织,从而提高钢的力学性能。

多尺度建模仿真方法在钛合金塑性成形中的应用

多尺度建模仿真方法在钛合金塑性成形中的应用

多尺度建模仿真方法在钛合金塑性成形中的应用祝文沙【摘要】金属塑性成形是钛合金先进成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塑性成形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多尺度计算机模拟是研究钛合金塑性成形的一种先进手段.文章综述了近5 a目前国内外常使用的模拟金属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建模方法,尤其是钛合金的塑性成形建模方法,对各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观点,并对多尺度建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期刊名称】《湖南有色金属》【年(卷),期】2018(034)003【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钛合金;塑性成形;多尺度仿真【作者】祝文沙【作者单位】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0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13.25金属塑性成形是材料成形领域的一种重要且常用的方法。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宏观层面上应力、应变及温度会发生变化。

微观层面上,钛合金的会发生原子扩散、位错运动、微观组织演变。

因此由微观组织决定的性能(如强度、硬度、塑性、断裂韧性、疲劳、蠕变等)也将发生较大的改变。

因此,如何通过控制成形工艺以实现对成形和性能的协调控制一直是当今材料成形领域的研究重点。

钛合金在常温下的变形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开裂,因此等温锻造是制造钛合金锻件的一个主要方法。

钛合金在高温塑性成形过程中,组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应变、温度均很敏感,由于变形工艺参数的不同,钛合金的微观组织形态、含量、分布均有变化,如等轴初生α相、条状次生α相、晶界α相、残余β相的体积分数等均在发生变化。

目前,生产应用中控制组织的方法大部分是通过大量的工艺试验,通过微观组织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合理论分析得到的半经验方法。

随着计算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材料加工的数值模拟软件可以很好地模拟钛合金在加工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及温度分布。

但是对于人们关心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的仿真方法,还没有成熟的商业软件。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塑性成形技术提出了成形成性的要求,因此研究宏观方面的塑性成形规律已不能满足要求。

钛合金高温形变强韧化机理

钛合金高温形变强韧化机理
3 收到初稿日期 :1998 - 05 - 12 ,收到修改稿日期 :1998 - 08 - 11 作者简介 :周义刚 , 男 , 1930 年生 , 教授
锻后水冷的组织在随后的低温时效过程中分解 ,降低合金 的热稳定性. 因此 , 如何解决钛合金强度 - 塑性 - 韧性的 相互匹配 , 一直是钛合金科学工作者努力解决的课题.
46
金 属 学 报
35 卷
1 高温形变强韧化的设计 文献[5]指出 , 魏氏α的断裂韧性和抗蠕变能力比等
轴α好. 单就提高合金蠕变性能和断裂韧性而言 , 应尽量 增加合金组织中魏氏α相的相对含量 , 但要受塑性下降的 限制 , 等轴初生α含量不能过低. 研究结果证明[6] , 只要组 织中含有 10 % —15 %的等轴α, 塑性不会过于下降 , 超过 20 %对塑性也无裨益 , 而会抑制其它性能的发挥. 因此 , 钛合金强韧化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将初生 α含量控制在 20 %左右 , 可获得强度 - 塑性 - 韧性的最佳匹配.
p ha (φα) and t heheating temperature of TC11 alloy ● equiaxed α ○ transformed β
(相变点以下 40 ℃左右) , 初生α含量随温度的变化不大 ; 只有当温度升高到相变点以下 10 —15 ℃时 , 初生α才能迅 速降至 10 % —15 % , 加上变形及热处理发生的再结晶增加 的 10 %左右的等轴 α相 , 可以使 α相的总含量控制在 20 %左右.
摘 要 详细研究并讨论了钛合金高温形变强韧化机理. 结果表明 , 三态组织中少量等轴α相与基体β相没有固定的位向关 系 , 位错容易找到可开动的滑移面 , 对变形起着协调作用 , 因而合金具有较高的塑性;大量网篮交织的条状α, 不仅增加了相界 面 , 提高了合金的强度与抗蠕变能力 , 而且不断改变裂纹扩展方向 , 导致裂纹路径曲折、分枝多 , 断裂韧性好. 新的变形理论适 用于α,近α, (α+β) 和近β型钛合金. 关键词 高温形变 , 强韧化机理 , 三态组织 , 钛合金 中图法分类号 T G14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12 - 1961 (1999) 01 - 0045 - 48

钛合金热变形机制及微观组织演变规律的研究进展

钛合金热变形机制及微观组织演变规律的研究进展

钛合金热变形机制及微观组织演变规律的研究进展Progress on H ot Deformation M echanisms andM 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T itanium A lloys陈慧琴,林好转,郭 灵,曹春晓(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100095)CH EN H ui qin,LIN H ao zhuan,GUO Ling,CAO Chun x iao(Beiji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M ater ials,Beijing100095,China)摘要:综述了当前国内外钛合金在热加工过程中的变形机制及微观组织演变规律方面的研究成果。

主要讨论了 , + 和 钛合金在 区、 区或 + 两相区热变形的流变曲线特征,应力指数和变形激活能参数, 相和 相的变形方式、再结晶和回复以及 + 两相组织的球化等组织演变机制及规律。

关键词:钛合金;热变形;微观组织中图分类号:T G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381(2007)01 0060 05Abstract:Research finding s o f the ho t defo rmatio n mechanism s and m icrostructur e evo lution of titani um alloys abroad and at hom e currently are sum marized.Characteristics of hot deformation curves, stress exponents and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parameters for , + and titanium allo ys defor m ing in , o r + fields,deformation patter ns and recry stallizatio n and r ecovery of and phases, globularization of and lamellar structur e w ere discussed mainly.Key words:titanium alloy;hot deform ation;micro structure钛合金半成品和成品质量的判断标准之一是其组织,这主要是由钛合金显著的组织多样性和力学性能对组织的敏感性决定的。

《2024年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范文

《2024年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范文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双相耐候钢因其良好的耐腐蚀性、高强度和优良的加工性能,在建筑、桥梁、车辆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Cu-P-Cr-Ni-Mo双相耐候钢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其热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对其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模拟的方法,探究了Cu-P-Cr-Ni-Mo双相耐候钢在热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为优化其性能提供理论支持。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制备本文采用Cu-P-Cr-Ni-Mo五元素体系制备双相耐候钢,经过适当的冶炼和加工过程,获得实验所需材料。

2. 实验方法利用高温热模拟机对Cu-P-Cr-Ni-Mo双相耐候钢进行热变形实验,同时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设备对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

3. 模拟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对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的热变形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热变形过程中的温度场、应力场及微观组织变化。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观组织变化在热变形过程中,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的微观组织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应力的作用,原始的晶粒逐渐破碎、细化,形成更多的亚晶和再结晶晶粒。

同时,由于合金元素的添加,钢中出现了不同类型和尺寸的析出物。

2. 模拟结果分析通过有限元法模拟得出,在热变形过程中,Cu-P-Cr-Ni-Mo 双相耐候钢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应力的增大,材料的形变能力逐渐增强,晶粒细化速度加快。

此外,合金元素的添加对微观组织的影响也在模拟中得到了体现。

四、讨论与展望本文通过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热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进行了探究。

结果表明,在热变形过程中,晶粒的细化、亚晶的形成以及合金元素的析出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材料性能的变化。

同时,模拟结果也验证了这些变化与温度场和应力场之间的关系。

发生不连续屈服的钛合金高温变形研究进展

发生不连续屈服的钛合金高温变形研究进展

发生不连续屈服的钛合金高温变形研究进展王哲君;强洪夫;王学仁【摘要】不连续屈服行为是近α、β钛合金高温变形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对钛合金高温变形的力学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引起了材料研究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综合目前发生不连续屈服的钛合金高温变形研究现状,介绍了下屈服点前、后的流动曲线特性;分析了影响不连续屈服的主要因素、不连续屈服发生的相关机理;探讨了发生不连续屈服的钛合金高温变形机制和考虑不连续屈服现象时钛合金高温变形的本构模型构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The discontinuous yielding behavio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enomenas for near α and β titanium alloys during hot deformation. It has th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itanium alloys during hot deformation, and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on this phenomenon. With a view to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f high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of titanium alloys with discontinuous yiel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stress curves before and after the lower yield point were introduced. The dominating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oretic mechanism on the discontinuous yielding were analyzed.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itanium alloys with discontinuous yielding during hot deformation was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methods to develop the constitutive model. At last the current shortage and future research contents were also proposed.【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年(卷),期】2012(022)007【总页数】10页(P1904-1913)【关键词】不连续屈服;钛合金;高温变形;变形机理;本构模型【作者】王哲君;强洪夫;王学仁【作者单位】西安高新技术研究所601室,西安710025;西安高新技术研究所601室,西安710025;西安高新技术研究所601室,西安71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46.2Abstract:The discontinuous yielding behavio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enomenas for near α and β titanium alloys during hot deformation. It has th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itanium alloys during hot deformation,and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on this phenomenon. With a view to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f high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of titanium alloys with discontinuous yiel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stress curves before and after the lower yield point were introduced. The dominating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oretic mechanism on the discontinuous yielding were analyzed.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itanium alloys with discontinuous yielding during hot deformation was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methods to develop the constitutive model. At last the current shortage and future research contents were also proposed.Key words:discontinuous yielding; titanium alloy; hot deformation; deformation mechanism; constitutive model钛合金作为一种在较高温度下具有比强度高、断裂韧性高、耐高温和抗腐蚀性好等特别优异性能的合金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TC21-0.28%H钛合金微观组织及其高温变形行为研究

TC21-0.28%H钛合金微观组织及其高温变形行为研究

在其他种类钛合金的热变形中也观察过类似的现 [13] 象 。 2. 3 高温变形的本构方程 金属的热变形过程中, 其应变速率、 变形温度对
力应变关系如图 3 所示。 当变形温度低于 840℃ , -1 TC210. 28H% 钛合金的 应变速率在 0. 01 ~ 1s 时, 应力应变关系呈现动态回复特征, 流动应力经过比 较明显的加工硬化达到最大值后, 加工硬化与流变 软化相平衡, 曲线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当变形温度 -1 840℃ , 高于 应变速率在 0. 01 ~ 1s 时, 流变应力曲 线同样表现为动态回复特征, 但应变速率在 0. 1 ~ -1 1s 时, TC210. 28H% 钛合金的流动应力经过最大 值后 , 突然出现流变“软化 ” 现象 , 流动应力骤然降 低, 这是因 为 在 变 形 过 程 中 , 位 错 运 动 速 率 快, 容 易被溶质原子钉扎 , 随着变形量的增加 , 位错塞积 越来越严重 , 导致应力集中 , 到一定程度时合金便 会向有利的方向上继续变形 , 导致应力急剧降低 ,
实验结果与分析
微观组织转变 TC21 钛合金置氢前后的微观组织与 XRD 图谱
2. 1
TC21 钛合 置氢前,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结果显示, 金为初生 α 相与 β 转变组织组成的混合型组织, 并
第6 期
TC210. 28% H 钛合金微观组织及其高温变形行为研究 果一致
[12 ]
17
TC21 钛合金由 α 相与少量 β 相 且 XRD 分析表明, 组成; 置氢后, α 相与 β 相难以分辨, 这是因为置氢 后 α 相与 β 相电位差相近, 导致侵蚀程度接近所 [10 , 11 ] 。XRD 分析表明, 致 置氢后 β 相的衍射峰增 强, 说明 β 相比例增加, 并且 β 相的衍射峰向低角 度方向移动, 与 Ti6Al4V 钛合金置氢后 XRD 分析结

一种新型高强高韧TC27钛合金的高温变形行为

一种新型高强高韧TC27钛合金的高温变形行为

一种新型高强高韧TC27 钛合金的高温变形行为张业勤1,谷志飞2,沙爱学1,黄利军1,鲁世强31.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1000952.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公司,包头0140303. 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昌330063摘要采用G leeble 3500 热模拟机对一种新型高强高韧T C27 钛合金进行等温恒应变速率压缩实验,开展T C27 钛合金的高温变形行为研究,为制定T C27 钛合金的热加工工艺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TC27 钛合金应力应变曲线在变形温度较低时大致呈应变软化型;而在变形温度较高且应变速率较低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基本为稳态流动型。

在应变速率为70 s-1 时,呈现较大幅的震荡现象。

TC27 钛合金的流动应力对变形温度的敏感性在低温变形时要显著大于在高温变形时的;对应变速率的敏感程度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利用实验数据对TC27 钛合金分别在700~850℃和850~1150℃温度段建立了本构方程,并具有较高的精度。

通过高温变形微观组织观察,发现在变形温度高于转变温度变形时,随变形温度提高,或应变速率降低,动态再结晶数量增加。

关键词高强高韧;TC27 钛合金;流动应力;本构方程;微观组织中图分类号TG3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4.24.002High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a High Strengthand High Toughness TC27 Titanium AlloyZHANG Yeqin1, GU Zhifei2, SHA Aixue1, HUANG Lijun 1, LU Shiqiang 31.Beiji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 Beijing 100095, China2.Inner Mongolia First Machinery Group Gorporation, Baotou 014030,China3.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63, ChinaAbstra ct The high tem perature deformation beha vior of TC27 tita nium alloy with high strength a nd high toughness wa s studied through isothermal constant strain- rate compression experiments using a Gleeble 3500 thermo- mechanical simulator, which might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rmal processing of TC27 titanium allo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of TC27 titanium alloy at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roughly corresponded to the softening type and steady- state- flow type, respectively, and significant shock decline was observed when the strain rate was 70 s- 1. The dependence of temperature on flow stress at low temperature was m uch m ore significant tha n that at high tem perature, a nd the dependence of strain rate decrea sed when the tem perature wa s increased. Ba sed on experimenta l data, two high precision constitutive equations of TC27 tita nium alloy were established for temperature ranges of 700-850℃ and 850-1150℃. Observa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amount of dynamic recrystallized grains increa sed with the rise of tem perature or the decrea se of strain rate when the tem perature was higher tha n βtra nsition temperature.Keywords high strength and high toughness; TC27 titanium alloy; flow stress; constitutive equation; microstructure收稿日期:2014-07-24;修回日期:2014-08-04作者简介:张业勤,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强钛合金,电子信箱:******************引用格式:张业勤, 谷志飞,沙爱学, 等. 一种新型高强高韧TC27 钛合金的高温变形行为[J]. 科技导报, 2014, 32(24): 25-30.TC27 钛合金是国内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高强高韧高淬透性近β型钛合金,它具有比强度高、断裂韧度好、成形性好和抗应力腐蚀能力强等优点,能够满足损伤容限设计的需要和高结构效益、高可靠性的要求,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兵器行业重要承力部件。

双相热强钛合金的形变热处理工艺

双相热强钛合金的形变热处理工艺

双相热强钛合金的形变热处理工艺
双相热强钛合金在航空工业有着广泛应用,但其热加工非常困难。

本成果主要解决了双相热强钛合金的高温形变热处理工艺的优化,解决了工艺参数对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由此得出双相热强钛合金的热变形方法,并有效地控制了有严格外形几何尺寸要求的双相热强钛合金部件热处理变形导致部件报废的关键问题,同时改善了双相热强钛合金部件的高温强度、持久性能和热稳定性。

使得航空发动机双相热强钛合金叶片热处理变形废品率从86%下降到小于8%;使得双相热强钛合金的热变形组织有粗大的魏氏体改善为等轴α细小的双相组织;使初生α中的硅化物在热加工中保持形态基本稳定;由于以上优点,造成双相热强钛合金热加工制造后的部件几何尺寸精确,常温力学性能及500C高温力学性能优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