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学科服务的研究与发展

合集下载

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学习方式,近十年来在我国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近十年来在项目式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探讨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项目式学习研究不断深入。

近十年来,大量的项目式学习研究被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涉及到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学生。

这些研究表明,项目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项目式学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

其次,项目式学习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十年来,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纷纷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将项目式学习引入到各个学科和课程中。

这些实践表明,项目式学习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项目式学习也得到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他们普遍认为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我国在项目式学习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虽然项目式学习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我国项目式学习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仍不够完善,很多教师缺乏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经验和指导。

其次,我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体系也不够适应项目式学习的需求,很多教育机构存在对项目式学习的误解和偏见。

再次,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国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项目式学习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项目式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提高项目式学习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其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的指导和引导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校和教育机构对项目式学习的支持和引导,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项目式学习的需求。

最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式学习,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研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学学科是一门涉及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和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是培养高等教育领域专门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文将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我国开始进行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批高等教育领域的专门人才。

19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始正式建立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许多高校相继设立了高等教育学学科或者研究机构。

19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高等教育学学科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形成了一批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成果和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方面,在学科研究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例如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些成果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还积极开展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探索了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将面临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将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和特点,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高等教育学学科还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高等教育学学科还需要更加强调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改进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学科发展报告

学科发展报告

学科发展报告自人类文明历史以来,研究学科的发展一直是重要的任务之一。

学科发展报告是通过评估当前学科的状况,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提高学科建设的有效工具。

学科发展报告通常包括各种影响学科发展的因素,如教学资源、研究成果和政策法规,同时也关注文化、历史和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具体案例中阐述学科发展报告和学科发展的相关问题。

第一个案例是中国2020年发布的“新基础物理研究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探究自然基本规律、探索未知领域、解决现实问题、推动新产业发展”等四个发展目标,并从“基础物理研究进展现状”、“重点研究领域”、“基础物理研究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该规划通过全面清晰的分析,了解了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研究重点,确保中国的基础物理研究能够持续发展。

第二个案例是美国2020年发布的“量子信息科学发展规划”,其宗旨是统筹AIR、国家科技顾问委员会、DARPA、NSF和DOE等机构和部门的研究资源,强化联邦政府对量子信息科学的研究投资和战略确定。

该规划从“制定科学研究计划”、“推动应用研究”以及“公众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了联邦政府对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视。

该规划确保了美国在这一发展领域的领导地位并推动了该领域的交流和发展。

第三个案例是英国2020年发布的“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其中提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和创新等趋势将改变未来教育的方式和形式。

该规划着眼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教育创新,提出了“发展教育经验和技能、让未来的学习更加普及”和“推进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方式和技术”这两个目标。

该规划确保了英国未来的教育将更适应数字化和创新等变化。

综上所述,学科发展报告对于探究历史文化、改进教学方式、加强研究投资和规划未来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个案例证明了学科发展报告的必要性,可以指导相关机构和国家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规划,进一步推动各领域的发展。

此外,学科发展报告不仅仅是面向政府和研究机构,也包括面向学生和社会的人士。

教育学科发展趋势研究

教育学科发展趋势研究

教育学科发展趋势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针对教育学科的研究,人们正关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科发展的趋势,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预测。

一、跨学科融合教育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与其他学科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出现跨学科融合的趋势。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教育的传统形式,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学科进行融合,使教育更加个性化、灵活和智能化。

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学科与科学、工程、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学科的发展将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将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特长。

教育学科的研究将聚焦于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如何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全球化教育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教育学科也面临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的教育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需要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需求和挑战。

因此,教育学科的研究将关注教育国际化、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全球教育的合作与发展。

四、技术应用与教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应用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未来,技术将在教育学科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为教育带来更多创新和可能性,如通过虚拟实验室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等。

教育学科的研究将聚焦于如何将技术应用于教育,以促进教学效果和教育的普及化。

五、跨文化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教育学科的发展也将更关注跨文化教育。

教育学科的研究将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展开,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

同时,教育学科还需研究如何为少数民族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基于CiteSpace的学科服务中热点与趋势的研究与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学科服务中热点与趋势的研究与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学科服务中热点与趋势的研究与分析作者:***来源:《现代信息科技》2022年第07期摘要:使用可视化软件分析新媒体研究的文献,用CiteSpace分析结果展示新媒体的研究分布。

对WOS数据库中新媒体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研究,采用了文献计量工具和知识图谱工具来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了新媒体研究的知识基础、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美国、英国和中国等在新媒体研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拥有核心作者和核心机构,移动互联网、可穿戴技术、移动电子商务等可能成为新媒体研究趋势。

关键词:学科服务;新媒体;知识图谱;共被引;研究前沿;研究主题;SSCI中图分类号:TP391;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706(2022)07-0169-07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Hot Spots and Trends in Subject Services Based on CiteSpace —Take the Field of New Media as an ExampleWANG Li(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210013,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which the field of new media is studying by using visual software, and displays the research distribution of new media with the CiteSpace analysis results. It studies the literature of the field of new media in the WOS database, uses literature measurement tools and knowledge map tools for visual analysis, and analyzes the knowledge base,research frontier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new media research.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China and so on play key roles in new media research aspect. With core authors and core institutions, mobile internet, wearable technology, mobile e-commerce and so on may become the research trend of new media.Keywords: subject service; new media; knowledge graph; co-citation; research frontier; research topic; SSCI0 引言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传统服务之一,学科服务是主动开拓、参与的一种新服务。

大数据时代军校图书馆智慧化学科服务发展探究

大数据时代军校图书馆智慧化学科服务发展探究

◼引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也在迅猛发展,每时每刻,随着计算机和网络而产生的大量信息,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思维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方式、需求内容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大数据环境,军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也要不断创新。

这不仅需要有效地整合数字资源环境、灵活地组织各类信息资源体系,用以支撑用户完成知识挖掘、计算、试验与评估,同时还需要馆员对信息资源结构、规律的深度理解,熟练应用数据挖掘与分析工具,以专业的学科信息资源分析专家的身份协助学科服务对象,构建智慧化学科服务体系。

文章就大数据时代军校图书馆智慧化学科服务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同时普及传播相关知识。

 ◼1 军校图书馆智慧化学科服务现状1.1军队院校图书馆服务职能图书馆作为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主要职能是适应院校教学和科研信息需求,建立健全特色化、规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深入开展参考咨询、文献信息定题检索、课题跟踪等深层次信息服务,为院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文献信息支持和保障。

1.2智慧化学科服务随着大数据对社会各方面影响的不断深入,用户信息行为与科学研究环境出现很多新变化,实体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媒介的作用不断弱化,图书馆不再是用户获取科研数据库的唯一途径。

仅仅以沟通联络为特征的学科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科研教学需求,智慧大数据时代军校图书馆智慧化 学科服务发展探究"王瑞* 董广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除人们熟知的传统服务与空间资源领域通过大数据技术推进智慧化建设外,军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借助大数据技术更是大有可为。

文章通过对军校图书馆智慧化学科服务现状和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开展智慧化学科服务的必要性。

根据读者需求,构建智慧化学科服务体系,旨在通过学科馆员借助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在软件开发、信息资源挖掘、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创新方法,研发产品,运用知识图谱整理馆藏资源,建立学科文献数据库等,提高服务品质。

十年磨剑,锋指前沿——南京艺术学院学科建设的十年回顾与总结

十年磨剑,锋指前沿——南京艺术学院学科建设的十年回顾与总结

十年磨剑,锋指前沿南京艺术学院学科建设的十年回顾与总结张健【内容摘要】自2002至2012年的十年间,南京艺术学院学科建设长足发展,捷报频传。

本文在从管理学视角对于本院的学科建设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于十年来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如办学理念、办学精神、领导重视、专家参与、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与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此促进本院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南京艺术学院学科建设十年回顾经验总结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迎来了它的百年华诞。

南艺人人承蔡元培“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发扬刘海粟“不息变动”的创新精神,经过百年不懈的努力,如今,南京艺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办学层次高、师资队伍强,在国内国际享有很高知名度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府。

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南京艺术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先声夺人,抢占机遇,不断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系列突出的成就,使其在艺术学科方面处在了全国的领先地位。

回顾这十年来发展历程,作为学院科研处的管理人员,深刻地感受到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

在“十五”开局之年的2002年,南京艺术学院学科建设的火车头开始加速前行,在这一年,学院获得了音乐学(二级学科)的博士授予权,加上1986年获批的美术学(二级学科),使学校的博士点增加到两个;2003年,学院又首批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大大地振奋了南艺人的精神,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十一五”规划中,校党委和行政提出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引领,基建保障”的发展战略。

2006年,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院学科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获得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独立设置的31所艺术类高校中唯一的一家;紧接着,2007年又获批成立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十一五”期间学院的学科建设捷报频传:2006年美术学、音乐学和设计艺术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美术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2008年艺180术学一级学科被评为省重点学科;2009年艺术学一级学科被江苏省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和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咅养的博士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2010年,我校艺术学一级学科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同年,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材料与工艺实验室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也落户南艺。

人文社科行业年终总结人文学科研究的新进展与贡献

人文社科行业年终总结人文学科研究的新进展与贡献

人文社科行业年终总结人文学科研究的新进展与贡献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文社科行业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和进展。

本文将对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和贡献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学术研究方面的新进展人文学科研究范围广泛,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学术研究方面,人文社科行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

首先,学者们在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

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深入,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解读。

同时,对于当代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揭示了作家们在当下社会背景下的探索和表达。

其次,历史学研究方面的新发现也为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重新研究和挖掘,学者们发现了一些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和事件,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更准确的解读。

再次,哲学研究方面的新进展也不可忽视。

在哲学领域,一些学者对传统哲学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这些新的理论观点挑战了传统观念,推动了哲学领域的发展。

最后,社会学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也给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社会认知。

社会学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社会规律和社会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对社会的贡献人文学科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发展,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首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决策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政府和决策机构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政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人文学科研究还有助于提升公众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水平。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研究和传播,人文学科研究为培养社会公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再次,人文学科研究还能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和思路。

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社会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最后,人文学科研究还有助于人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人文学科的研究涉及到人类的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提升人们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教育学科研究现状综述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教育学科研究现状综述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教育学科研究现状综述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引言: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学科研究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对教育学科研究现状的综述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一、教育学科研究现状综述1. 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当前,教育学科研究的范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教育评价等领域,还涉及到教育技术、跨文化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

这种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使得教育研究更加贴近实际,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 量化与质性研究的结合教育学科研究中,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结合成为一种趋势。

数量研究主要通过统计和实证研究方法来分析教育问题,而质性研究则侧重于深入理解教育现象背后的意义和关系。

两者的结合能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结果,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3. 跨学科合作的发展由于教育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教育学科研究逐渐趋向于跨学科合作。

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提供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

二、未来发展趋势展望1. 教育数据分析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数据分析逐渐成为教育研究和决策的重要手段。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挖掘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化策略,以及预测学习结果和个性化教育需求。

教育数据分析的应用将为教育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提供有力支持。

2. 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具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教育公平与包容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教育公平与包容成为关注的焦点。

未来的教育学科研究将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研究教育差异的成因和影响,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和政策建议,为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

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

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
摘要:
一、学科建设
二、人才培养
三、科学研究
四、社会服务
五、总结
正文:
一、学科建设
我国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类高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交叉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通过实施“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等计划,推动了一批学科跻身国际一流水平,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人才培养
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果丰硕。

各高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科学研究
我国在科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

广大科研人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不仅在自然科学领
域,如量子通信、基因编辑等,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且在人文社科领域,如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也取得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四、社会服务
我国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助力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社会责任担当,参与扶贫、支教等公益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总结
总之,我国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充分展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家战略支撑能力。

大学专业的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沿研究领域

大学专业的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沿研究领域

大学专业的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沿研究领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专业的学科发展也在不断演化和扩展。

各个学科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方向和前沿课题,为学术界和社会带来了丰富的创新成果。

本文将探讨大学专业的学科发展趋势以及一些当前的前沿研究领域。

一、跨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兴起传统的学科划分逐渐变得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成为大学专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

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推动科技发展、满足人类需求方面,跨学科合作和研究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途径。

此外,综合学科的涌现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综合学科将不同学科的理念、方法和工具综合运用,促进了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

例如,环境科学,结合了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探讨了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种综合学科的兴起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二、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在信息时代,数据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数据科学的发展已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大学专业设置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作为高度相关的领域,已经崛起为当前大学专业中备受关注的热点。

数据科学旨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大量的数据来揭示隐藏的信息和规律。

其研究领域涵盖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个学科。

数据科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为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工智能作为数据科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关注的是构建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智能交通、机器人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在大学专业设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专业的学科发展也积极响应环境挑战,探索解决方案,推动可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都是当前大学专业中快速发展的领域。

这些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环境污染等。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相关学科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方向与技术手段。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总论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总论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结第一部分 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第二章学科发展规律性认识P11: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学科交叉、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是科学发展内在逻辑造成的,也与大科学(见延伸阅读12)时代科研的新特征有关。

学科交叉现象日益明显(见延伸阅读13),也是研究问题P12:○1源头创新期通常出现在一门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

源头创新期即创新密集期大量新现象的发现、新概念的提出和新规律的揭示,学科的基本问题逐步明确,学科的主导理论将在此期间形成并确立起来。

P13:○2创新密集期是学科的主导理论得以形成,新、旧主导理论更替的过程,对于学科发展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3完善与扩散期是学科发展周期的第三个阶段。

一是科学内涵的丰富与理论的精致化。

P14:二是提高理论与观察实验之间的符合程度。

三是理论的实际应用。

第三章学科发展趋势P15:一些学科(如生命科学等)处在创新密集期,一些学科(如化学等)处于完善与扩散期,一些学科(如认知科学等)处在源头创新期的前夜。

P33: 使得管理科学中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法论和研究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与交叉融合特征进一步凸显,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邻域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与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复杂经济管理系统的行为建模和涌现。

第四章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P34: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突破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出现及广泛应用。

电子信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产业、生物技术产业。

第五章新科技革命的学科基础与准备P40:一流科技人才是在创新实践中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脱颖而出的,一流领军人才是因其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高远的战略眼光而被同行公认的。

第二部分延伸阅读7、中国科学院学部P68:学部自1955年6月成立至今,共有1258位科学家当选院士(学部委员)。

近五年我国科教与人才工作的成就

近五年我国科教与人才工作的成就

近五年我国科教与人才工作的成就1. 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描述:近五年来,我国在科教与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这个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科教与人才工作的成就不仅代表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也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的成功实施,例如天宫二号、嫦娥五号等,为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赢得了国际声誉;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更是让世界瞩目。

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教育部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此外,我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升了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先进的课程设置,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机会和保障。

同时,我国还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众多高端人才回国发展。

不仅为我国的科研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还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职业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国际人才的到来。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我国在科教与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充满活力的成就。

科技创新的力量不断迸发,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完善,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的回归。

这些成就为我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新时代的科教与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然而,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仍需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科教与人才工作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我国知识服务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

我国知识服务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

我国知识服务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和范围 (4)2. 知识服务概述 (5)2.1 知识的概念与特性 (6)2.2 知识服务的定义与分类 (7)2.3 知识服务的主要功能与应用领域 (8)3. 我国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9)3.1 历史发展沿革 (11)3.2 当前研究概况 (12)3.3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3)4. 我国知识服务研究热点 (14)4.1 知识服务的理论构建 (16)4.2 知识资源与数据库建设 (17)4.3 知识服务技术的发展 (18)4.4 知识服务与用户需求的匹配 (20)4.5 知识服务的商业模式与应用创新 (21)5. 我国知识服务研究发展趋势 (23)5.1 数据驱动与智能化 (25)5.2 跨界融合与生态构建 (26)5.3 服务标准化与质量评价 (28)5.4 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政策支持 (29)6. 研究展望与建议 (30)6.1 未来研究方向 (31)6.2 政策建议与应用对策 (33)1. 内容简述本报告旨在全面剖析我国知识服务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知识服务领域已取得显著的进展,涵盖了理论基础、方法论、应用实践等多个层面。

众多学者致力于探索知识服务的本质与内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

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知识服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知识服务对传统图书馆的变革、知识服务产业链的构建等方面。

这些热点问题不仅反映了学术界对知识服务领域的关注焦点,也预示着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在趋势分析部分,我们预测未来我国知识服务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跨学科合作与知识服务国际化将成为推动知识服务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报告将从现状、热点和趋势三个方面对我国知识服务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来驱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项目式学习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概述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其定义、特点、理论基础等;梳理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再次,分析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脱节、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探讨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如加强跨学科研究、完善评价体系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我国项目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创新。

二、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践项目来进行探究和学习的教育方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及情境学习理论等多个领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

项目式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问题解决和反思,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认为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而非仅仅通过听讲或阅读。

项目式学习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应用,它通过设计具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做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情境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的,知识的获取和应用都与特定的情境紧密相关。

项目式学习通过创建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培养他们的情境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开发研究行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的趋势

课程开发研究行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的趋势

课程开发研究行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的趋势课程开发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对课程开发研究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五至十年的发展趋势。

目前,课程开发研究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并通过专业团队和资源的支持,提高了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课程开发研究行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实现了教育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有效融合。

同时,课程开发研究行也注重课程的实践性,鼓励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然而,当前课程开发研究行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课程开发项目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有些教育机构只是简单地套用传统的课程模式,缺乏创新和个性化的设计。

其次,一些课程开发项目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关注。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他们持续学习的重要动力,课程开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感。

最后,一些课程开发项目缺乏实际应用和反馈机制。

课程开发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课程效果。

未来五至十年,课程开发研究行将向着更加个性化、创新和实践导向的方向发展。

首先,课程开发研究行将更加注重个性化课程开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课程开发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其次,课程开发研究行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性。

教育机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最后,课程开发研究行将更加注重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

评估和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课程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善课程设计和开发。

综上所述,课程开发研究行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目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五至十年,课程开发研究行将更加个性化、创新和实践导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一、本文概述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深化。

关联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领域,由斯珀伯与威尔逊提出,主张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强调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在理解语言中的作用。

自其诞生以来,关联理论便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等领域。

在中国,关联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进介绍到深入应用的过程。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梳理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在中国语言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揭示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在关联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不仅深入探讨了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还尝试将其应用于汉语语言特点的分析、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实践以及机器翻译的技术改进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关联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然而,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更好地结合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来发展和完善关联理论;如何进一步提高关联理论在跨文化交际和第二语言习得等领域的解释力和应用效果;如何创新关联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语言环境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中国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本文将按照历史发展、应用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未来的关联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关联理论在中国语言学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关联理论是由斯珀伯与威尔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主要探讨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与理解机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学科服务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学科服务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学科服务研究
“双一流”建设是指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以世界一流水平为目标,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支撑和保障。

学科服务是指学科建设过程中,为学科评估与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服务的角色变得越发重要。

首先,学科服务为学校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手段。

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人才和信息,而学科服务和平台可以为学校提供一系列支持,如学科评估、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等。

其次,学科服务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学科服务平台可以提供全面的学科信息和数据支持,让学科建设的决策更加可靠和准确。

同时,学科服务可以协助学科评估、帮助优化学科架构、完善学科发展战略等。

最后,学科服务可以帮助学校提高学科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学科评估和对外交流可以让学科更有影响力和竞争力,进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国际地位。

同时,通过学科服务,学校可以更好地把握全球学科发展趋势,有效提高学科质量和水平。

总之,“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需要各个资源方、学科服务机构和高校共同配合、协作,为学科服务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服务,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知识产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10年学科服务的研究与发展—-基于CNKI可视化的统计分析杨琳卢佳青廖新雨(三明学院图书馆福建365004)摘要利用CNKI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07年至2016年CNkI数据库平台的期刊论文两个数据库中关于学科服务的论文进行统计,分别从论文数量、文献来源分布、核心研究机构、核心研究作者、关键词共出现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科研现状。

关键词学科服务CNKI计量可视化在数字化浪潮和机构重组的合力推动下,学科服务孕育而生。

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在中国开始逐渐开始重视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

尤其是近些年对于学科服务的服务内容[1-2]、服务模式[3-4]、评价体系[5]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将学科服务研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1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以CNKI数据库平台的期刊论文库作为数据统计源,关键词选择为“学科服务OR学科分析”,时间限制为2007年至2016年,统计后得到相应的数据,查看可视化分析结果。

2数据分析2.1论文数量分析以学科服务为主题检索近10年的论文数量,可以代表该领域研究的热门程度,也反映了图书馆研究人员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

CNKI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0年间针对学科服务的研究,共发表文章2587篇。

从图1各年发文量上可以看出,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在2009年发展迅速,论文数量接近2008年的2倍。

2012年,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的发文量又一次突破,由2010年的193篇增长至332篇。

之后的几年里,这一领域的研究保持平稳增长。

通过函数计算,如果该领域的发文量呈线性增长,预测2017年的发文量将超过500篇。

由此可知,学科服务研究呈现增长的发展趋势,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研究前景较好。

图1:近10年图书馆学科服务期刊论文发文量分布图2.2文献来源分析学科服务领域论文收录较多的期刊,从中可以判断此类文章更容易在被哪些期刊上发表,研究人员也可以从这些期刊中更便捷地找到需要的资料。

图2数据统计可知:《图书情报工作》(收录该类文章141篇)和《图书馆学研究》(收录该类文章113篇)两种期刊的学科服务研究论文较多,均超过100篇,分别占总发文量的11.73%和9.4%。

在文献来源前10的期刊中,有3种期刊是核心期刊及CSSCI 收录,共240篇文献。

从文献来源上分析,学科服务相关研究在《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较多,研究人员从这些期刊中更容易找到相关研究的资料。

图2:近:10年图书馆学科服务文献来源分布图2.3核心研究机构分析核心研究机构是这一领域发表研究论文期刊较多的研究机构。

通过对核心研究机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在该领域研究方面实力较强的机构,从另一个方面判断该领域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等。

从统计结果可知:上海交通大学(48篇)、武汉大学(29篇)、西北工业大学(29篇)、吉林大学(24篇)、沈阳师范大学(22篇)、复旦大学(22篇)、清华大学(22篇)、北京师范大学(21篇)和北京大学(20篇)的发文量都超过20篇,他们对学科服务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被认定为核心研究机构。

同时,这些研究机构都属于高校图书馆或情报部门,说明在该领域研究方面高校图书馆及情报部门具有绝对的优势。

2.4核心作者分析对核心作者的研究也十分重要,它是指发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6]。

根据CNKI 可视化分析结果可知,上海交通大学郭晶以19篇论文位居榜首。

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数m 必须满足m=0.794(n max 1/2),n max 代表发文最多作者的论文数。

将郭晶发表的论文数19带入公式计算可知,m 约为3.46篇,也就是说发文章数在4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

由此统计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见表1。

40位核心作者中,除了1位来自公共图书馆,1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其余38位均来自高校图书馆。

可知,高校图书馆是学科服务领域研究的主战场。

来自高校图书馆的38位作者,有8位来自C9院校,发表文章56篇(27.5%),人均7篇;10位来自985院校,发文51篇(25.1%),人均5.1篇;3位来自211院校,一共发表13篇文章(6.4%),人均4.3篇;其余17位作者共发表83篇文章,人均4.8篇(40.9%)。

据此,211以上高水平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作者在学科服务领域的发文量为120篇,人均发文5.2篇,比普通高校图书馆核心作者在这一领域的平均发文量略高。

从核心作者所在地域分析,有7位核心作者来自北京,共发表35篇论文;5位来自湖北,共发表22篇论文;4位来自西安,共发表22篇论文。

说明学科服务领域的研究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

表1:近10年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的核心作者统计表序号姓名单位所属高校级别所在地区该领域发表文章数1郭晶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C9、985、211上海192袁红军郑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103洪跃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沈阳74潘卫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C9、985、211上海75于静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985、211北京76魏青山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C9、985、211西安67赵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985、211北京68兰小媛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C9、985、211上海69燕辉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985、211西安610岳珠峰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985、211西安611王艳秀南通大学图书馆——江苏512李卫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江苏513曹静仁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11广东514宋生艳山西大学图书馆——山西515范玉红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985、211江苏516郑学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C9、985、211哈尔滨517谢守美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湖北518李秀霞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519韩丽风清华大学图书馆C9、985、211北京520初景利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521刘颖武汉大学图书馆985、211湖北522唐淑香湖南商学院图书馆——湖南523褚冬红长江大学图书馆——湖北424黄富琨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湖北425谭丽金海南大学图书馆211海南426程瑾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北京427胡瑛乐山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428马凌云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西藏429范爱红清华大学图书馆C9、985、211北京430严玲武汉大学图书馆985、211湖北431吉家凡海南大学图书馆211海南432罗亚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广东433张蒂南开大学图书馆985、211天津434熊欣欣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北京435周频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浙江436杨莹四川大学图书馆985、211四川437陈远方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浙江438陈海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C9、985、211上海439安娜西安财经学院图书馆——陕西440刘秋让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985、211西安42.5关键词分析文献中的关键词高度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关键词共出现关系,能够分析文献的内在联系。

图3是检索到所有文献的关键词与学科服务或学科分析共出现关系图,节点过滤的出现频次设置为3,关系分析选择临近节点,聚类分析设置为3。

其中,与关键词学科服务共出现超过100次的关键词有:高校图书馆(654次),学科馆员(528次),图书馆(253次),嵌入式学科服务(118次),学科服务平台(116次)。

通过各年统计关键词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各年新增关键词(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学科服务近10年的研究中,2007年围绕学科服务提出学科资源、信息服务的概念。

之后由清华大学提出学科馆员和学科馆员制度,同时针对信息需求,信息共享空间也被提出并研究。

2009年研究人员开始将Web2.0技术与学科服务联系,接着人们将目光移至地方高校的学科服务模式。

2011年相对于之前提出的信息服务,又有了知识服务、知识管理的概念,在学科服务的模式上,嵌入式学科服务被深入研究。

随后服务平台出现及资源共享的理念被应用于学科服务。

2013年提出了“泛在”的概念,出现“泛在图书馆”、“泛在知识环境”等新名词,图书馆指引(LibGuides)也逐步成为热点。

2014年之后使用博客、慕课、微信等第三方平台推广学科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促进信息素养培育成了学科服务领域研究的重要方面。

目前,在互联网条件下知识图谱和服务体系的研究是学科服务领域研究的新方向。

根据以上近10年学科服务领域期刊文献的关键词来分析该领域研究的进展脉络,我们可以梳理出该领域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表2:近10年图书馆学科服务文献新增关键词统计表年份新增关键词2007——2008学科馆员、馆员制度、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需求、信息共享空间2009Web2.02010地方高校、服务模式2011知识服务、知识管理、嵌入式学科服务、读者服务2012服务平台、资源共享2013泛在图书馆、泛在知识环境、LiGuides2014学科博客、大数据、信息素养2015慕课、微信公众平台2016服务体系、知识图谱、互联网图3:近10年图书馆学科服务文献关键词关系图(注:黄圈的面积与关键词出现频次的成正比,线的粗细与共出现频次成正比)3总结通过以上研究内容的统计可知:关于学科服务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处于高速发展期,该领域研究的文献来源较多分布在《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等杂志。

高校是该领域研究的主战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大多来自高校。

同时,中东部高校图书馆对学科服务领域的研究更为深入。

随着学科服务领域研究的发展,由于数据统计使用的CNKI数据平台,数据源的选择仅局限于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过程难免有所遗漏和不全面,还有一些科研机构和作者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被SCI或SSCI收录,仅凭中文期刊论文评价学科发展趋势、核心机构、核心作者和发展脉络是不全面的,还应补充更多的指标评价。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项目(项目号A201417/Q);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A15470)。

参考文献1刘桂锋,卢章平,阮炼.美国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内容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8):137-144. 2邬宁芬,陈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之“双伙伴”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1(9):93-96+113.3董颖,孟德泉,张保伟,于海霞.高校结构化学科服务模式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6):78-82.4王雪.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服务模式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2):81-85.5邬小撑,毛学斌,丁文雅.高校涉农学科服务地方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浙江大学涉农学科服务地方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09:37-42.6史书侠,李海亮,杨华.2005-2010年《情报科学》刊出版论文作者分析[J].情报科学,2012(2):277-281.杨琳女,三明学院图书馆馆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