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数”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注意:纯字数4000字以上,非字符数,不计标点,不计空格)请添加内容。修改的同时请注意抄袭率不要超过30%,注意参考文献要求5条以上。
骨科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58例行大手术的骨科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来我院做体检的58例正常检查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体检时采集血液,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d、3d、5d对患者采血,并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经过检测,在术后第1d,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进行监测时,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在围术期,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变化不显著,两组在不同时间段上数据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患者的围术期,血液的凝血功能检测显著高于正常体检者,因此,要对患者凝血功能实时检测,并给与有效的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手术的恢复。
[关键词]骨科;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手术治疗是骨科临床治疗的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在骨科骨折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出血量大于输血量,患者的各系统将会发生不同的生理改变,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平衡受到破坏[1]。手术后,患者易出现高凝血状态,若不及时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将会造成患者出现血栓,给患者的有效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在骨科围手术期,为了有效的预防患者出现高凝血状态,避免患者重要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临床上通常对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实施检测,对出现的高凝血状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2]。我院在2014年5月-2014年12月间对收治的58例行大手术的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并对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变化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58例行大手术的骨科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8.5±5.6)岁;同时选取来我院做体检的58例正常检查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9.1±5.9)岁。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骨科,其中性大手术43例,中等手术15例,所有正常体检者均无凝血系统疾病史,且在短期内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体检时采集血液,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d、3d、5d对患者采血,采用美国生产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ACLTOP700)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试剂采用原装配套试剂,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等指标[3]。具体操作步骤分为:首先采用柠檬酸三钠0.109mol/L经过1:9进行抗凝处理,并使
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两组受检者的血液,检测过程中通过离心处理,时间控制在15min,离心速度控制在3000转/min,其他操作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规范操作[4]。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受检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等指标的变化值,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s
x±)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在体检时采集血液,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d、3d、5d对患者采血,对两组检查者的血液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在术后第1d,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进行监测时,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在围术期,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变化不显著,两组在不同时间段上数据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受检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
x±)
组别时间凝血酶原时
间(s)凝血活酶时
间(s)
纤维蛋白原
(g/L)
D-二聚体
(mg/L)
对照组(58
例)
体检时13.21±1.24 35.14±5.42 2.55±0.37 0.34±0.12
观察组(58例)手术前13.10±1.17 35.24±4.98 2.65±0.21 0.31±0.05 手术后第1d 13.37±1.43 34.57±4.87 5.76±0.53* 0.96±0.34* 手术后第3d 14.18±1.05 35.42±4.76 4.62±0.66* 0.54±0.21* 手术后第5d 13.51±1.24 34.25±1.54 2.34±0.41 0.31±0.07
注:*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属于创伤治疗,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极易导致患者的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遭到破坏,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引发高凝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临床指标不明显,只有通过对患者的血液进行监测,根据患者体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等指标进行判断,这样才能够及时的发现患者的凝血絮乱,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对症治疗,防止患者因高凝血状态引发严重的血栓,错过有效的治疗时期,对患者的有效预后产生极大的影响。临床资料显示,患者在行大手术操作过程中,出现高凝血状态的概率非常高,达84.2%[5]。因此,在通过凝血功能监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手术中你可以给于一定的止血治疗,在手术后,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尽快下床活动,并给与适当的按摩操作,使患者的血流加快,防止血液发生瘀滞现象。
在骨科临床治疗中,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手段,手术的治疗能够在短期内将患者的病灶解除,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是,由于手术治疗本身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因此,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对患者的血管以及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骨科大手术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创伤面较大,因此,在围手术期,需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手术中,通过一定的止血治疗,使患者保持血液通畅,在手术后,患者因为手术过程对患者的系统造成损伤,改变了患者的生理结构,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平衡受到破坏[6]。造成患者血液流动受到瘀滞,血液流动速度明显减慢,最终产生高凝血状态,如不及时治疗,将会产生血栓,使患者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