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域下英语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以弗罗斯特的诗歌《白桦树》为例

合集下载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作者:焦阳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1期【摘要】在传统的语言学中,隐喻(metaphor)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

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中运用大量隐喻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中有许许多多的令人难以忘记的隐喻用法。

这些诗歌包括《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修墙》(“Mending Wall”),等等。

本文将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两首诗歌:《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来分析其诗歌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隐喻;诗歌;罗伯特·弗罗斯特0 引言隐喻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正如理查德所言,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1943)美国著名现代诗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看似简单易懂,但是实际上都是经过精心地设计、构造、在平淡、简单形式下运用隐喻传递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以下是对罗伯特·弗罗斯特两首诗歌的隐喻分析:1 《雪夜林边小驻》《雪夜林边小驻》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歌描述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个旅行者牵着一匹马停在了一片树林边,这片树林很美,昏暗而幽深。

一切的一切都被皑皑的白雪覆盖着。

他独自地享受着这美丽的宁静的景色久久不愿离去。

然而为了他的诺言他不得不继续前行。

大量的隐喻在本首诗歌中出现。

树林(“Woods”)频繁出现在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其隐喻的是充满着奇妙和吸引力的大自然。

英诗汉译的译语修辞手法探讨--以弗罗斯特诗歌翻译为例

英诗汉译的译语修辞手法探讨--以弗罗斯特诗歌翻译为例

英诗汉译的译语修辞手法探讨--以弗罗斯特诗歌翻译为例
罗长斌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英语诗歌表面上看起来显得比较简单易懂,可是译者却往往译错。

原因
是没有理解到英诗的深刻内涵,没有遵守诗歌的翻译原则,更没有注意到译语的修辞要求。

原诗是格律诗时,其用词用语也都是简洁浓缩的,寓意也是深刻的。

尤其是它的韵律和节奏使之拥有音乐之美。

因此,翻译时应该争取用仿汉语格律诗的形式和相对应的译语质量、修辞来表现之。

否则,对于很看重格律诗的弗罗斯特而言,以自由体形式来翻译他的格律诗以及忽视修辞的作用将会大大弱化其诗作的价值。

【总页数】4页(P132-135)
【作者】罗长斌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佛山,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语言背后的秘密——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研究综
述 [J], 杨莉
2.英诗汉译中生态美的诗意构建\r——以雷克斯罗斯诗译为例 [J], 李燕霞;章国军
3.英诗汉译的翻译原则探讨--以狄金森的诗作翻译为例 [J], 罗长斌
4.诗的节奏与翻译:以英诗汉译为例 [J], 王东风
5.试论“五四”时期的文言古体诗译诗——以《学衡》的英诗汉译为例 [J], 姜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认知角度看弗洛斯特诗歌中的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弗洛斯特诗歌中的隐喻

一、 引 言
二、 弗洛斯特的隐喻观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着源远流长的研究 历史。在《 修辞学》 中, 亚里斯多德指明“ 隐喻最能使 风格显得明晰。” 1 ] l [ 。 这种传统的修辞隐喻观在古罗 马修辞学家昆提利安的《 演说的原理》 中也得到认 可: 隐喻是“ 点缀在风格上的高级饰物。’ , 即 ‘ 深受这 种隐喻观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隐喻可以在不丢失
摘 要: 探究弗洛斯特的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之间的关系及其诗歌中的隐喻在读者解读过程中的认知
功能, 为弗洛斯特的诗歌研究 提供一个新的诊释视角。 关键字: 隐喻; 弗洛斯特; 认知角度; 映射; 建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 1 1 6. 0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2一 7 4 7X( 4 2 08 )0 1一 0 18 一 。
以达到自己预期的目 标。通过这一结构映射 , 读者 显然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以及面临选择而身处 的窘境。与此同时, 该诗也隐喻性地指出, 人们一旦 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就不能改变其生活的命运 , 即使 仍有很多令人向往的选择( 即没有选择的路) 吸引
身 在旅途的 我⑤ 久久站立, 尽力 地
沿其中的一条向前面望去,
数次 :
得在睡觉前走上好多里地。哪 “
该诗是评论界和文献中引用频率最高的一首。
在冬季的一个黄昏, 叙事者牵马停留在一树林旁欣 赏银装素裹般的美丽雪景。突然, 马儿摇响挽具上 的铃挡使他如从睡梦中惊醒而又继续 自己的旅途。 对这首美妙的田园诗歌的不同解读为读者提供了 广阔的想象空间, 即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丰富想象 力来积极参与其解读过程。这实际上也就是此诗中 的隐喻所要达到的效果 : 两个“ 思维空间” 之间的 互动。“ 走上好多里地” ( “ m l i st e og o” ) 不仅标志着 旅行者正在进行的旅途 ,而且也预示着等待他的 生活或还未走完的人生历程。“ 信守我答应的约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作者:魏梦婷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内容摘要:诗人用诗歌抒情言志,而隐喻作为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解读和意义的构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CMT)和概念整合理论(MIT)为基础,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三首诗A Girl’s Garden、Leaves Compared with Flowers和Desert Place中选取了在其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析了诗歌中的隐喻,探讨了隐喻含义的构建过程,继而建立了“植物——人”和“动物——人”这两个意象图式框架。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罗伯特·弗罗斯特隐喻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可以说诗歌与隐喻是互为依存的关系[1]。

语言学自上世纪起就对隐喻进行研究,从单纯的语用学视角到现今的认知语言学视角,有关隐喻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在其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即CMT)。

他们认为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跨域结构投射。

在“A即B”这一形式中,B则可以被称为概念隐喻。

源域通常相對具体,而目标域则更加抽象。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隐喻突破了以往的修辞学特性[2]。

2.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CMT并不适用于所有隐喻,尤其是一些新奇的隐喻,这是由隐喻的特点所决定的。

不同于含义相对固定的转喻,隐喻含义常常会随着人们的需要而发生改变,进而出现新的隐喻,最常见的如漫画、宣传广告等,但概念隐喻理论却无法解读这一类隐喻。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即CIT)。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关系——以翻译和诗歌为例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关系——以翻译和诗歌为例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关系——以翻译和诗歌为例贾彦文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3)006
【摘要】隐喻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思维现象,具备多方面的功能.从其自身语言系统的角度来看,它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动力机制;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它是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思想的有力工具;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它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从隐喻思维的发展、隐喻和思维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出发,以隐喻在翻译和诗歌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隐喻和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
【总页数】4页(P597-600)
【作者】贾彦文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天津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8
【相关文献】
1.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隐喻显性翻译——以宋词中梧桐意象翻译为例 [J], 赵振华
2.认知视域下英语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以弗罗斯特的诗歌《白桦树》为例 [J], 姬广礼;胡大伟
3.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以李商隐诗歌中的“蜡烛”意象为例 [J], 章国军
4.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析——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J], 李气纠;李世琴
5.认知语言视角下诗歌的隐喻翻译技巧研究 [J], 胡彩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搜索白白桦树的现代作文偶现代古诗

搜索白白桦树的现代作文偶现代古诗

搜索白白桦树的现代作文偶现代古诗英文回答:The Betula platyphylla, commonly known as the white birch tree, is a deciduous tree native to East Asia.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for its distinctive white bark, which peels off in thin, papery layers. The white birch tree is often found in cool, moist environments, such as riverbanks and wetlands.The white birch tree has a slender and graceful appearance, with its branches spreading out in a delicate manner. Its leaves are triangular in shape and have serrated edges. During the spring and summer months, the leaves are a vibrant green color, creating a beautiful contrast against the white bark. In autumn, the leaves turn a brilliant yellow, adding a touch of warmth to the landscape.Apart from its aesthetic appeal, the white birch treealso holds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many East Asian countries. In China, i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purity and elegance, and is a popular subjec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In Japan, the white birch tree is considered a symbol of renewal and resilience.In modern times, the white birch tree has also foundits way into literature and poetry. Its delicate beauty and symbolism make it a compelling subject for artistic expression. Writers and poets often use the white birch tree as a metaphor for purity, strength, an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中文回答:白白桦树,学名为白桦,是一种落叶乔木,原产于东亚地区。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林”隐喻探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林”隐喻探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林”隐喻探析杨海英(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355)[摘 要]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场景或者日常生活,诗人借助隐喻使得这些简单的日常场景变得富含深意。

隐喻对于弗罗斯特来说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弗罗斯特希望他的读者可以联系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发现其诗歌中的隐喻,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出发,分析弗罗斯特诗歌中多次出现的“树林”意象,探索其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含义,分别代表着诱惑、死亡、选择、希望和快乐,进而揭示弗罗斯特诗歌中传达出的或积极或消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隐喻;树林[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5823(2020)05 0022 02 [收稿日期]2019-11-22 一、引言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从20世纪初开始发表重要的诗歌作品。

他反对以艾略特为代表的同时代诗人创造的隐晦的诗歌形式,作者曾经说过:“我想要一些没有‘含义’(meaning)的东西,我厌恶含义。

”[1]在他看来,一首好诗应该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诗歌的妙处,然后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

弗罗斯特的诗歌可以吟唱,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热爱大自然,并且善于观察,能从简单的生活中找到意义。

他的大部分诗歌创作都源于他的真实生活,包含着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意象,而隐喻在诗歌的创作和理解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文学中,隐喻是从“文字的字面意思引申到比喻意义”。

[2]“使用隐喻创造想法的新组合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3]将新想法重新组合,能够使诗歌产生新的含义。

隐喻的想象力和比喻意义对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弗罗斯特来说,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不仅单词和短语可以使用隐喻,一首诗本身也可以是隐喻。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翻译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翻译研究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发行。

这一书的问世,象征着隐喻从传统的修辞领域走向认知领域。

隐喻的重要性从此不仅存在于文本与日常交流的口语之中,而更多体现在其作为人们理解世界的工具而存在。

它关乎我们的思维能力,管辖着我们日常的运作,构建着我们的个人世界于他人的关系。

同时,它也并不是能够轻易被人们察觉到的,人们每日只顾按照其固定或相似的逻辑程序运转其生活,很难从表象中跳出来去思考自己思维中的“范式”是如何在脑海中逐渐被形成且日益牢固的。

唯有借助对语言的研究,隐喻所形成的概念系统才有可能被人们认识与捕捉到。

本文从莱考夫认知隐喻理论出发,根据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与弗罗斯特诗集的两个汉语译本(徐淳刚,2011:顾子欣,2016)为语料进行分析。

将诗歌中的隐喻分为词汇隐喻、句子隐喻和篇章隐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借助词、句的隐喻分析篇章隐喻中所包含的主题思想,并借助对构成隐喻的关键词句的翻译对比分析来检验隐喻的对等翻译效果。

从而达到寻求出原诗中隐喻的适宜译法之目的,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隐喻的翻译过程对隐喻式思维的捕捉需要借助对语言的分析,其原因在于:隐喻式思维先于隐喻式语言而存在,即先存在用描述A 来表达B 的思维模式,才产生语言的隐喻。

与此同时,在文本与日常口语中大量存在的隐喻式语言也向人们反向传递着隐喻式思维,两者相辅相成。

由此,若要真正认识到思维中由隐喻所形成的概念系统,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作为概念衍生物与传播者的所在——隐喻式语言。

被认作为文学中最高形式的诗歌,便是隐喻的完美化身。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诗歌与隐喻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即都试图通过对另一件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

由此,对于诗歌的翻译,译者在关注韵律与词藻之外,更应关注诗歌中所隐含的隐喻是否被对等地在译本中得到呈现。

准确地捕捉到原诗中所隐含的隐喻,便是对译者实现隐喻对等翻译的重要前提之一,译者需要对原作者的生平,其所处的时代与其自身经历做尽可能详尽的调查所描述的事A 的特征,从而推导出诗歌中隐含的思想与情感B 。

birches诗歌的象征和意向

birches诗歌的象征和意向

birches诗歌的象征和意向《白桦树》(Birches)是弗罗斯特写的最好的自然诗之一。

这也是一首无韵诗,它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关于“诗以欢乐开始,以智慧结束”的论述。

这首诗以对白桦树的精彩描写开始,以人需要幻想但最终还得回到现实中来的至理名言而结束。

在这首诗中,诗中人望着白桦树,好像看到一个小男孩正抓住树枝,荡向空中。

他回忆起了童年时代那没有烦恼、尽情玩耍的欢乐:同时又感觉到了成人世界中世事之复杂,生活之艰辛。

他从小男孩荡离地面又回到地面的玩要中得到启示人需要幻想,也需要娱乐,但人不能永远逃避现实,生活在幻想之中,而应该立足现实,争取驾驭现实,取得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某种平衡。

拓展资料:弗罗斯特是美国现代诗坛巨星,他摆脱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继承传统诗歌的优秀形式,汲取田园诗歌的独特风格,并加以创新。

他推崇“自然与人类相分离”的自然观。

他的诗歌词语来自民众,经他加工提炼被赋予新的色彩。

他的诗作形式简洁,寓意深长。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 st,1874一19 63)是美国现代诗坛上的巨星,四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他的诗歌拥有广泛的读者,在中国也享有盛誊,受到中国诗歌读者喜爱。

他一生勤于笔耕,诗作颇丰,是“作品及和蔼形象感动了成千上万美国人”的诗坛圣哲,享有极高的声誊和社会地位。

他被誊为自然诗人,小仅是因为他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自然诗篇,如《雪夜林边驻足》(Stopping by Woods on a S二wy Evening)、《白桦树》(Birches) ,(《摘完苹果之后》(After Apple-pic ki n g)等,同时,他的自然诗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他摆脱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继承传统诗歌的形式,吸取田园诗的独特风格,{加以创新。

在他创作的大量自然诗中,自然是一种隐喻和象征,用来阐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他创作的诗歌既包含生活哲理,又避免玄妙晦涩内容;既尊重传统的诗歌形式,又注入反映时代和乡土特色的内容,达到了臻美的境界。

解读弗罗斯特诗歌--《白桦树》

解读弗罗斯特诗歌--《白桦树》

解读弗罗斯特诗歌--《白桦树》作者:张翼镝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9期张翼镝(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多以英格兰的乡村为背景,从乡村中提取素材,描写乡村田野的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味,作为一名现代诗人,弗罗斯特显然走了一条与20世纪诗人迥然不同的道路,他不标新立异采用现代派诗歌的创作形式,而是继承传统,满足用旧的形式表达新内容——“旧瓶装新酒”,在诗歌语言方面,他喜欢使用浅显易懂的口语,语气平缓温柔,虽然他描写新英格兰地区宁静的乡村田野风光,但是他的诗歌不仅仅是记录乡村农民和美丽的自然景物,而是把大自然寓于深刻的、形而上学的意义,在诗中表现诗人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是面向全人类的,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弗罗斯特在诗中常出现树、冬、雪、冰、枯叶、霜等,而这些意象和孤独、绝望和死亡相关联,《白桦树》是诗人的代表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我们从这首诗中能够体会到许多评论家所说的弗罗斯特诗中的双重性—理想与现实,在看到描写静谧的田园风光的同时,了解到诗人内心的纠结。

诗的第一小节“在冬天的早晨,雨过天晴,你一定会看见白桦树给冰压弯了。

”[1]是写冰雪压白桦树,白桦树直挺坚硬,在各种各样的树中算是有骨气的一种,但是在冬天却被冰雪压弯,冰雪在这一层面上算是胜了,后面接着写“太阳会撕下它们的水晶外套,又在冻硬的雪地上摔得粉碎——这么一大堆碎玻璃,尽够你扫,”[1]但是寒冷的风吹过,冰也会被碎裂,摔倒地下粉身碎骨了,在这一层面上风又战胜了冰雪,这倚强凌弱被没有给自己带来好结果,冰会融化,在地上还会被扫走,但是白桦树却是坚强的,只不过是被压弯触到地面上,并没有被折断,还顽强的生长着,作者开始走进白桦树林的时候认为白桦树的弯是被小男孩荡的,但是在这一节的结尾却为淘气的小男孩开脱了,说是冰的缘故使白桦树这样,这样安排就首尾呼应了,这一节诗人把冰和风拟人化了,拥有了和人一样改变外物的力气。

读白桦有感400字作文

读白桦有感400字作文

读白桦有感400字作文英文回答:The poem "White Birch" by Robert Frost captures the beauty and resilience of the white birch tree. The poet uses vivid imagery and descriptive language to create a vivid picture of the tree, from its "silver bark" to its "green leaves." He also explores the symbolism of the tree, as it stands tall and proud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中文回答:读白桦有感。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白桦树》捕捉到了白桦树的美丽和韧性。

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描绘性语言,生动地刻画出这棵树的样貌,从它的“银色树皮”到它的“绿叶”。

他还探索了这棵树的象征意义,因为它在逆境中依然屹立着、昂首挺胸。

弗罗斯特诗中的意象非常生动。

他将白桦树比作“一位白皙的少女”,突出其纯洁和美丽。

他还将树的树皮比作“银子”,这既唤起了树的闪亮外观,也暗示了它的价值。

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成功地将白桦树塑造成一种令人难忘的自然形象。

除了生动的意象外,弗罗斯特的语言也极具描述性。

他用“纤细的身躯”、“轻盈的舞姿”等词语来描绘白桦树的柔美,用“风雨无阻”、“逆风而行”等词语来描绘它的坚韧。

这些描述性语言不仅让读者对白桦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弗罗斯特还探索了白桦树的象征意义。

他将白桦树比作一个“勇敢的战士”,这表明它即使面临逆境也依然能保持坚强和韧性。

诗人还将树比作一个“希望的象征”,这表明白桦树可以给人们带来希望和鼓舞。

认知理论视域下的英汉隐喻翻译

认知理论视域下的英汉隐喻翻译
确 完 整 的 交 流与 共 享 , 以促 进 英 汉 两种 语 言 文 化 的理 解和 交流 。
[ 申图分类号] 3 59 H 1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8— 6 8 2 1 )6— 14— 3 10 2 3 ( 00 0 0 2 0
认知语言学普遍 认为 , 隐喻本质 上不是一 种修辞 现象 ,
2 认 知 隐喻 观 .
可以影 响和操纵人类 的 日常活动。作 为修辞 , 隐喻饰 言 , 满
足人 类 对 美 的 心 理需 求 ; 为 认 知 方 式 , 作 隐喻 帮 助 语 言 更 清 晰 简 要 地 表 达 晦 涩冗 杂 抽 象 的 概 念 。 隐 喻 是 人 类 认 知 活 动 的工 具 和 结果 , 就 摆脱 了 将 隐 喻 视 为 “ 事 体 基 于 相 似 关 这 两 系 进 行 比较 ” 局 限 的 。本 文 基 于 隐 喻 作 为 修 辞 手 法 和 认 知 方 式 的理 论 , 点 分 析 隐 喻 的英 汉 互 译 过 程 , 丰 富 的 语 重 以 料 为 例 , 尽 探 讨英 汉 隐喻 的 翻 译 过 程 、 略和 方 法 , 活 运 详 策 灵
如 上 所 述 , 代认 知 学 家 们 都 认 同 这 样 一 种 观 点 : 当 隐喻
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 象 , 从根本 上讲 , 隐喻是一种 认知方 式, 它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 经
验 的 一 种 认 知 活 动 , 者 说 是 概 念 域 ( o a ) 间 的 映 射 或 dm i 之 n ( a p g 或 投 射 ( r et n 。 隐 喻 是 语 义 的 主 要 引 申 机 m pi ) n po c o ) j i 制 , 语 义 历 时 演 变 的基 础 , 隐 喻所 持 有 的这 种 观 点 我 们 是 对 可 称 之 为 隐 喻 的认 知 观 。莱 考 夫 和 约翰 逊 的 《 我们 赖 以生 存 的 隐喻 》 隐 喻 认 知 观 作 出 了 系统 全 面 的 阐 述 , 基 本 观 点 对 其

“开辟出‘少有人行的路’”——弗罗斯特在《白桦树》中的互文策略”

“开辟出‘少有人行的路’”——弗罗斯特在《白桦树》中的互文策略”

“Forging His Own 'Less Traveled Path' ”: The Intertextual Tactic in Frost's “Birches”
作者: 唐莹[1,2]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出版物刊名: 语言教育
页码: 82-8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弗罗斯特;《白桦树》;互文性;“影响的焦虑”
摘要: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以使用质朴的语言和意象传达人生哲理而著称。

然而,费罗斯特在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全力“开辟出‘少有人行的路…,以克服“影响的焦虑”。


文以《白桦树》一诗为例说明诗人通过互文策略将作品主题深化,从而揭示出诗歌的深层含义,给予读者丰富的审美体验。

对《白桦树》与《酒神的伴侣》、《阿童尼》、《梭罗日记》的互文解读,揭示出弗罗斯特现实、理性、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the birches诗歌

the birches诗歌

the birches诗歌
"The Birches" 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

这首诗描述了弗罗斯特对白桦树的情感和对
生活的思考。

在诗中,他通过对白桦树的描绘,表达了对年轻时美
好回忆的怀念,以及对生活中种种挑战和磨难的反思。

诗歌以作者在冬天看到一些白桦树弯曲的情景为开头,接着描
述了他对于这些白桦树的猜想——是不是因为有人在天上摆荡它们?然后,诗人开始回忆自己年轻时曾经攀爬过白桦树的经历,这种回
忆给他带来了愉悦和宁静。

最后,诗人通过对白桦树的想象,表达
了对于生活的种种可能性和美好的向往。

这首诗在文学界广受好评,被认为是弗罗斯特最具代表性的作
品之一。

它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
美好的追求。

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抒情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抒发了
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生命的思索。

从情感角度来看,诗中的
对白桦树的描绘和对生活的反思,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渴望和对美好的向往。

从艺术角度来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
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

总的来说,"The Birches" 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诗歌,通
过对白桦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好的追求。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认知诗学视域下诗歌爱情意象隐喻英译研究——以李白《长干行》多译本为例

认知诗学视域下诗歌爱情意象隐喻英译研究——以李白《长干行》多译本为例

认知诗学视域下诗歌爱情意象隐喻英译研究——以李白《长
干行》多译本为例
李柳湘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4)009
【摘要】本文基于认知诗学范畴下的隐喻理论,以诗歌《长干行》为语料,以概念隐喻认知机制为切入点对《长干行》中表征爱情的意象隐喻进行系统分类及考察,深入对比分析了四大译本,归纳出翻译爱情意象隐喻的四大译策,及其对源语诗歌意境的再现效果.
【总页数】4页(P147-150)
【作者】李柳湘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中西方意象差异——以庞德译李白《长干行》为例 [J], 王炜
2.诗学视域下李白《长干行》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以庞德、许渊冲译本为例[J], 张巧平
3.唐诗爱情意象俄译策略研究——以А.И.Гитович和С.А.Торопцев《长干行》俄译本为例 [J], 青诗韵
4.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诗经•国风》中的植物隐喻英译研究
——以汪榕培版译本为例 [J], 陈钰曦
5.认知隐喻视角下悼亡诗爱情意象英译研究 [J], 杨晶晶;李嘉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理论视域下的英汉隐喻翻译

认知理论视域下的英汉隐喻翻译

认知理论视域下的英汉隐喻翻译
孙桂英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从认知角度来说,隐喻的翻译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映射.本文基于隐喻作为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的理论,重点从认知的新视角分析隐喻的英汉互译过程,以丰富的语料为例,详尽探讨英汉隐喻的翻译过程、策略和方法,灵活运用映射对等和偏移等效两种翻译方法,以准确传达意义,重塑文化意象,或适当修改意义将意义与形象完美结合,使原文信息得到准确完整的交流与共享,以促进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总页数】3页(P124-126)
【作者】孙桂英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认知理论视角下的中医语言及其隐喻翻译研究 [J], 胡奇军
2.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基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 [J], 张艺戈;王福祥
3.认知理论视域下的中医隐喻翻译 [J], 张斌;杜福荣
4.认知理论视域下的中医隐喻翻译 [J], 张斌; 杜福荣
5.跨文化视域下英汉文化负载词中概念隐喻翻译现象分析 [J], 周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歌表面图式下的深层隐喻浅析--以弗罗斯特诗歌《割草》为例

诗歌表面图式下的深层隐喻浅析--以弗罗斯特诗歌《割草》为例

诗歌表面图式下的深层隐喻浅析--以弗罗斯特诗歌《割草》为

王芬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34)6
【摘要】弗罗斯特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貌似简单实则深邃。

该文通过对其诗歌《割草》进行剖析,探讨弗罗斯特诗歌表面图式下的深层隐喻的象征及其对读者产生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震撼。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王芬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认知视域下英语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以弗罗斯特的诗歌《白桦树》为例 [J], 姬广礼;胡大伟
2.诗歌隐喻与意象图式——罗伯特·弗罗斯特《割草》认知分析 [J], 李天紫
3.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特色浅析——隐喻象征、句子声音 [J], 朱倩
4.动态识解视角下汉语古典诗歌隐喻性词汇英译研究r——以赵彦春诗歌英译为例[J], 高超
5.杜甫诗歌中的意象图式及隐喻认知分析——以杜甫夔州诗为例 [J], 张媛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多样 , 不同的读者会有不一样 的理解 。
上世纪八 十年代 ,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逐渐从修辞方面转向了
认 知方 面 , 以美 国著 名认 知语 言 学家 莱考 夫 ( Ge o r g e , L a - k o f f ) 和约翰 逊 ( Ma r k , J o h n s o n ) 合 著 的《 我们赖 以生 存 的隐 喻》 为标 志。在书 中他 们提 出“ 隐喻普遍存 在于我们 日常生 活 之中 , 不仅大量存在 于人类 的语 言中 , 也 广泛存在 于人 类 的思维 和行 为中 , 人类借 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 是 隐喻 的, 隐喻是人类所 有认知活动 的基 础” 。 ” 他们得 出 : “ 隐喻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 ” 可 以看 出 , 隐 喻已不再仅表现在 语言学层面上 , 隐喻是人类 思维的基本方式。 “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 言现象 , 它更重要 的 是一种人类 的认 知现象” 。 人 们借助所熟悉 的事物 , 称作源 域( s o u r c e d o ma i n , 喻体 ) 通过映射( ma p p i n g ) , 去理解未知 的 事物 , 称作 目标域 ( t a r g e t d o ma i n , 本体 ) 。 众所周 知 , 罗伯特 ・ 弗 罗斯特 ( R o b e r t ・F r o s t ) 的诗歌 中
V 0 1 . 2 6 No . 6
J u n . 2 0 1 3
认知视域 下英语诗歌 中隐喻的翻译
以弗罗斯特的诗歌 《 白桦树》为例
姬广礼 ,胡大伟
(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 2 1 0 0 1 ) [ 摘 要] 诗 歌 中充满着隐喻,隐喻是诗歌的生命 隐喻与诗 歌同质。从认知方面探讨 隐喻的本质及其 与诗歌 的关系,将 弗
“ 隐喻是基 于体 验性的” , 这是隐喻 的哲学基础 。人们
借助 自己在 生活 中对事物 的观察所 获得 的经验去理解 未知 的事物 。隐喻是普遍 的 、 无处不 在的 , 隐喻是平常人 都能够 理解的 , 诗歌之 中的隐喻也不例外 。 诗人在诗歌 中运用的创造性的隐喻 , 是诗人在生活 中的 体验 , 是诗 人对周 围环境或者是社会 的观察所获得 的。诗歌 中的隐喻之所 以新奇 , 是 因为诗人有双善 于观察 的眼睛 、 精
充满 了大量 的隐喻 , 诗 人 的观 点是 “ P o e t r y b e g i n s i n t r i v i a l
me t a p h o r s, p r e t t y me t a p h o r s , ‘ g r a c e ’me t a p h o r s , a n d g o e s o n t o t h e p r o f o u n d e s t t h i n k i n g t h a t we h a v e .Po e t r y p r 0 一
于思维 的大脑和 丰富的人生经验而 已 , “ 经验对 构建概念知
识 起重要 作用 ” , 诗歌 中 的隐喻 , 我 们正 常人 同样 可以理 解 。弗罗斯特就是一位长期体验大 自然 的诗人 , 因此在他 的
v i d e s t he o n e p e r mi s s i b l e wa y o f s a y i n g o n e t h i n g a nd
罗斯特 一首著名诗歌—— 《 白 桦树》 中的隐喻分为词 汇隐喻 、句子 隐喻和篇章隐喻 ,结合 该诗 的两个译本 尝试提 出英语诗 歌 中隐喻的翻译 的篇章隐喻对等映射法 、关键词 汇等效映射法和新奇隐喻直接映射法三种方法 , 旨 在探寻英语诗歌 中隐喻 翻译 的最佳方法 ,为 中国读者更好的理 解英语诗歌有所裨 益。
[ 关键 词] 隐喻;认知;翻译 ; 白桦树
[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 ] A
[ 基金项 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 罗伯特 . 弗罗斯特启智思想研究”( 1 2 W L H 4 1 ) [ 作者简介] 姬广礼 ( 1 9 8 6 - ) ,男 ,硕士 ,助教 ,研 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修辞翻译。 亚里士多德从修辞学 角度 阐述 隐喻 , 认为隐喻是一种修 饰文章 的手段之一 , 只有赋有才能的人方能驾驭隐喻。到了 的隐喻 只不过是 词语 语义 的一种偏 离 , 是非 正常 的语 言表 达。诗歌隐 喻被认 为是诗人用 以表达 自己模 糊不定 的思想 感情 的手段 。诗歌 中的隐喻往往被认为是诗人 的独创 , 只有 诗人才能理解 , 一般读者则难 以体会 。 然而 , 从认 知方面 , 隐喻则是人类思维 的一种方式 , 人 们 总是通过隐 喻式 的思维 , 把 已知事物 的概念 , 即源域 的事 物 投射到未知事物 之上 , 即 目标域 。源 域中意象 的多样化 , 给 对 目标域事 物的理解增添 了难 度 , 使 得隐喻就有模 糊性 , 即
第2 6 卷第 6 期 2 0 1 3 年6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诗 歌 中把 大量 的 自然事 物作为 源域 ( 喻体) 就 不足 为怪 了。
无论是 中国古代《 诗经》 中的隐喻还 是 国外其它 诗歌 中的隐 喻, 无一不是来 源于生活 、 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 , 从这一点上 讲 隐喻与诗歌本 质上是相 同的。隐喻是借助某 一事物去描 述另一事物 , 而诗歌也是如此 , 说此而 意在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