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精选7篇)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孕育出来的,要想很好地学习中医、发展中医,就必须先全面地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从历代名医大家著作中看出中医文化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了特有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唯物辩证思想、哲学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1一、中医文化释义“中医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中医是对人体病理、生理、防病治病规律的探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科学术语大文化,所以受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狭义指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汉民族的医学。
二、传统中医文化(一)传统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有关医药起源的说法,最早在皇帝时期就出现了。
在经过了长期与病痛的斗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医学知识已经是非常的丰富了。
关于在大众嘴里经常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就是对我们祖先的医学医学回忆。
医学早在夏朝、商朝跟周朝就已经是处于萌芽发展期了,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是在战国、秦与汉三国时期形成的,其中标志性的理论著作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跟《伤寒杂病论》等。
从理论到实际临床的中医学新发展,最早出现在两晋至隋唐,并且还不断完善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
晋王叔和着了《脉经》,关于脉学的一些理论还有基本知识记载都是十分丰富的,《备急千金要方》最为我国最早医学百科全书由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邀着。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形成了“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养阴派”金元四大家。
革新趋势的医药学最早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发展的。
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
(二)传统中医文化以医家为传承载体从历代名医大家著作中看出中医文化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了特有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唯物辩证思想、哲学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
1.中医文化的形成受到儒家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汉朝的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儒家思想始终贯穿于我国历史的变迁,儒家经典更是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趋向。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专业:07医学信息工程姓名:邓亮辉学号:113200*********浅谈对中医的认识前言: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经过了几千年的洗礼和发展,中医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是不可或缺,同时,中医在我国医学领域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作为一名大学生,即使不是中医专业的,但是认识中医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去做的一件事。
所以,藉以这次选修课的机会,我从多个方面去了解中医,认识中医,同时也对以前对中医近乎文盲的认识而感到羞愧。
一、中医的发展简史中医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他们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有些植物可以用来治疗伤口,于是他们就更加留意这样的食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更多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的药物,于是中药学的起源便从这开始;另外,在使用石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刺激后能减轻另一部位的病痛,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针灸学。
其实,不仅仅是中药学和针灸学,中医的许多组成部分都是起源于石器时代,限于作者水平,便不再赘述。
纵观中医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医主要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医里面的许多结论都是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发展。
说到中医,便不可不说一本医学上的巨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同时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的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该书成篇于战国时期,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到了东汉,“医圣”张仲景在深入研究前人的医学典籍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民间的各种有价值的药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记载了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近四百种的药方,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而且该书经久不衰,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足见其对中医影响之大。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积累了几千年岁月的智慧结晶,它渗透于中医之中,在中医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又为中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并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医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中医理论主要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这些理论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
例如,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具有阴阳两个相对矛盾的方面,而人体也是如此。
这一理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而生、相互补充的思想,对中医的病因病机的理解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行学说则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互对应,相互制约。
这一理论在中医中被广泛运用,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为目的,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医提供了实践的指导。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丰富的经验智慧。
这些经验智慧在中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中医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养生养性,并从饮食、运动、情绪调节等多个方面维护人体的健康。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养生保健”观念是相符合的。
中庸思想强调平衡和谐,而中医的养生理念也强调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不同方面的关系。
此外,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疗法,这些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悠久的历史。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鼓励人们自我调理身心,注重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的情绪、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得到了重视。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心性修养和内外调和的思想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和为贵,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从容,并通过修身养性、修养心性的方式来达到身心健康和内在的和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中医的发展与实践。
中医里的文化作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作文篇1中医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它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在我国使用。
我们的祖先选用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来治疗身边的各种疾病,保护人的身体健康,防治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具有很好的麻醉作用,可以使人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作各种外科手术,而且病人在做完手术醒来后,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作完了手术。
中医的这种麻醉剂比西医的'麻醉剂要早整整一千年。
只可惜,麻沸散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只能从书上找到这种记载。
华佗不仅发明了麻沸散,他还独创了五禽戏,来锻炼身体。
五禽戏是通过模仿鹤、猴、虎、鹿、蛇五种动物的动作,来达到活动身体各部位,使人体始终保持一种活力,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体育锻炼。
中医文化十分丰富,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
中医与传统文化作文篇2暑假里,我们雏鹰假日小分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活动是去鸣鹤国医馆学习中医文化。
一到国医馆,我就闻到了一股中药的清苦味,令人神清气爽。
紫檀木制的桌椅,透着古风。
讲台上摆着一张人体穴位图,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穴位。
老师讲课深入浅出,严谨又不失幽默,让枯燥而难懂的中医文化知识变得简单而有趣。
同学们都听得专心致志,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连家长也投入讨论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学习劲头很足。
接着,老师领着我们去药材馆,我们见识了各式各样的药材。
大家七嘴八舌,胡同学说:“这不是橙皮吗?我奶奶经常泡茶喝。
”我说:“这是艾草,我妈妈常常用薰。
”杨同学说“我家里种着薄荷、紫苏叶,把整个家都变香了。
”老师听了,微笑着说:“你们真有心,发现这么多生活中的中药,了不起。
中药是中国的国粹,我们要继承、发扬中药文化。
”大家纷纷点头,明白了老师的教诲。
然后,我们亲手制做了香囊,大家跃跃欲试,都选择自己喜欢的药草。
我挑了红色的囊包,用镊子夹了些薰衣草铺底,再洒上柠檬草,接着放入几层白芷、紫苏叶和陈皮,一个香囊就诞生了。
传统文化有关中医的作文
A320系统知识普及帖之17-前起落架减震支柱A320的前起落架减震支柱采用的是单腔式油气减震器.在支柱顶部有一个标准充填活门用于向减震支柱内填充液压油和氮气.上部活塞腔(CYLINDER)充气,下部装油.油气减震器采用的油液是粘度相对较高,高温下化学稳定性较好的石油基液压油俗称红油,常见的是 BMS3-32 TYPE2.采用的气体是干燥的氮气,避免液压油在高温,高压下氧化支柱上有孔,如支柱动封圈处渗漏,可从孔中观察,拆换减震支柱时不需要排放液压油.前起落架减震支柱内部装有两个定中凸轮,下面的凸轮(LOWER CAM)和活塞腔(CYLINDER)相连,上面的凸轮(UPPER CAM)与滑动筒是一个整体,当减震支柱完全伸出时定中凸轮接合,使前轮定中.前起落架减震支柱工作原理见下图油气减震器主要利用气体的压缩变形吸收撞击动能,利用油液高速流过小孔的摩擦消耗能量。
在压缩过程中,撞击动能的大部分由气体吸收,其余则由油液高速流过小孔时的摩擦和密封装置等的摩擦,转变成热能消散掉。
在伸张过程中,气体放出能量,其中一部分转化成飞机的势能,另一部分则由油液高速流过小孔时的摩擦和密封装置等的摩擦,转变成热能消散掉。
它的基本组成包括:外筒,活塞,带小孔的隔板和密封装置等。
调节油针(METERING TUBE)图中叫CENTER ROD用来调节油液流速防反跳腔(RECOIL CHAMBER)利用防反跳活门(RECOIL PLATE-单向节流活门),在伸张行程中堵住一部分通油孔,限制流速,达到防反跳的目的.支柱上标有填充曲线,温度压力对照表用来检查在正确压力下,滑动内筒的伸出长度(H值).檫镜面目的主要是检查有没有油液渗漏,检查镜面的光滑程度,有无划伤等,避免尘土和沙砾对内筒下端封严的损伤有公司要求航前擦,有公司要求航后擦,一般可以在航后下完客和货,飞机不再移动时擦.。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念体系、理论构架和治疗方法。
中医文化则是中医学所囊括的文化形态,包括对中医学的理解、应用、传承和创新等方面的文化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可能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一、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巫医、方士、道家等,这些古老的传统医学体系融合了许多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
中医学在隋朝、唐朝时期经历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的形成和系统化,成为正式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同,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纵横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其基础在于华夏文明,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行为规范等方面。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自己的文化遗产之一。
二、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医文化是传统中医学在文化层面的表现。
中医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传承尊重中医学注重传承和尊重长辈师傅的经验和智慧,在传承中注重感性认识的学习,通过连贯的故事和例证,传递经验和知识。
这种传承和尊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理念和家族文化。
(二)阴阳五行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一种阴阳哲学和自然观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天地同理”的思想的产物,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联通、相互作用的。
(三)调和平衡中医学强调“调和平衡”的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是一种平衡状态的表现。
中医学施治时贯穿“平衡论”,通过调和人体的机能和气血、阴阳之间的平衡关系,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这种调和平衡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体现。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
联系。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以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为基础的,而这
两个学说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五行学说认为
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分为五种属性,分别是木、火、土、金和水。
而阴阳学说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对矛盾但又相
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即阴与阳。
中医的养生观念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认为只有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才能保持健康。
中医
疾病的诊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将人
作为整体来看待,强调人的内外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文化还包括中草药的应用和中医的针灸疗法等。
中草药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治疗中。
中医
的针灸疗法则以针刺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也是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独特疗法之一。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外,还在其他领域有所体现。
比如,中医对于食物的研
究也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观念,注重食物的烹饪方式、草药的配伍等。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医的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有着深厚的渊源。
中医的养生观念、针灸疗法以及对食物的研究
都体现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
要医学专业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经验而形成的一种医疗理论和方法体系。
中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
中医学通过对天地人的观察,总结出了“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以及“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的治疗原则。
第二部分: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核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道德等内容。
中医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强调和谐与平衡,认为人体内外的阴阳、五行应保持调和状态;重视预防为主的医疗观念,注重人体的自愈能力等。
中医文化的特点是多元综合性和系统性,既继承了古代哲学思想,又吸收了民间的传统医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第三部分: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相互渗透,形成了特殊的人文医学观念,如尊医重德、行医格况等。
中医学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第四部分:当代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西方医学的引进,中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我们需要在当代医学教育中加强对中医学的教育与研究,提高中医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中医学也需要与当代技术手段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治疗,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我们还需要加强中医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通过推广中医药、中医养生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医文化的独特价值。
中华文化传统医学作文
中华文化传统医学作文篇一《中医真奇妙》咱中华文化里的传统医学那可是相当厉害,就像一座神秘又伟大的宝藏。
我记得有一回我感冒了,头疼脑热的特别难受。
去看西医呢,开了一堆药,吃了好几天也没见好利索。
后来家人就说,要不试试中医吧。
我就被拉到了一个老中医的诊所里。
一进去,那味儿就很特别,弥漫着中药的香苦味。
老中医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看起来就特别有经验。
他先是给我把了把脉,那手指搭在手腕上,眼睛微微眯着,就跟有特异功能似的。
我当时还挺好奇,这就能知道我病咋样啦?把完脉之后又看了看我的舌头,我那舌头伸出来的时候还有点紧张,担心自己舌苔有啥大毛病。
然后他就问我是不是最近睡眠不好,吃饭没胃口之类的,还真都被他说中了。
他就开始给我开药,那些药名我都没怎么听过,什么黄芪、防风、白术啥的。
他一边开方一边跟我说,中医啊,讲究的是整体调理。
他把我这个感冒看作是身体整体平衡被打破了,不是光去杀病菌就行了。
我拿了药回家熬,那个熬药的过程也挺复杂。
要拿专门的砂锅,先泡药,然后再小火慢炖。
那气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像是在进行一场神秘的治疗仪式。
喝了几天中药后,嘿,我这感冒还真就好了,人也精神多了。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中医真的有它的独到之处,不需要那些复杂的仪器检查,就凭老祖宗传下来的那套望闻问切就能治病救人,这中华文化传统医学啊,真的是我们的宝贝,得好好传承下去。
篇二《针灸的神奇体验》说起到中华文化传统医学,可不能少了针灸这项神奇的技艺。
有一次我陪我爷爷去做针灸,那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针灸。
那个针灸的诊所不大,人还挺多。
针灸师是个中年人,看起来很沉稳。
爷爷坐在那儿,针灸师先是消毒那些细细长长的针,那些针在灯光下泛着寒光,我当时还有点害怕担心爷爷会疼。
然后针灸师就开始找穴位了,我看他在爷爷的腿上、手臂上还有背上,这儿按按那儿压压。
我在旁边忍不住问这穴位是咋找的啊,他就说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每个穴位都有它的作用。
我就想着老祖宗可太厉害了,这么小的一个点都有大用处。
中医与传统文化范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范文首先,中医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基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中医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理有着巨大的影响。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现象分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与中医的脏腑学说相结合,形成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道家学说提倡顺应自然,强调养生保健,与中医的养生理念相契合。
儒家学说注重道德伦理,并延伸到了医德医风的建立,对中医的道德修养和医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相契合。
中医讲究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人的整体健康。
中医主张“浑”、“调”、“绵”、“通”的治疗原则,强调调节阴阳、平衡脏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念。
中医还注重食物与养生的关系,强调饮食调理和草药的应用,体现了中国人注重饮食养生的传统观念。
最后,中医的古老传统文化特色也体现在中医的传统医术及其独特的医疗技能上。
中医不仅研究人体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还注重气血、经络、脏腑等非物质概念的研究,形成了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从整体上观察病情,因势利导,以治本而不仅注重治标。
中医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一,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辨别病因和病情,使医生能够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总之,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保健养生、疾病诊疗和药物疗法方面独树一帜,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也值得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和学习。
关于传承中医的议论文
关于传承中医的议论文
一、中医匠心独具
众所周知,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中蕴含的匠心和智慧,凝聚着丰富的
传统文化底蕴。
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下,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千百年来医疗实践的经验,更传承着智慧和信仰。
传承中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二、中医的独特诊疗理念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医师擅长于从
整体出发,观病察息,辨证施治。
相比于西医以治疗症状为主的方法,中医更注重调节人体内在的平衡状态,通过草木矿物的药材和各种调理方法,辅助患者恢复健康。
三、传承中医之难与必要性
诚然,中医不同于现代医学,其诊疗方法和治疗原理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才
能掌握。
然而,正是这种传统的医学观念和疗法,才能够弥补现代医学所欠缺的部分。
传承中医的过程不仅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为了拓展医学的多元发展路径,实现医学的全面发展。
四、中医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养生保健需求的增加,中医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和认可。
中医的传承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更是为了应对当今社会的医疗需求和挑战。
未来,只有不断传承中医,发展中医,才能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五、结语
传承中医是每个中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唯有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方
能将中医的智慧和力量传承下去,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以上,所述。
传承中医文化议论文
传承中医文化议论文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传统智慧。
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医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医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起源于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人体健康的认知和实践。
《黄帝内经》等古籍传承了古代医学理论,系统阐述了中医养生、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医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医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注重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倡导“药食同源”、“以食为药”等养生理念。
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于保健养生、治疗疾病,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中医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医学的推广和普及,中医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质疑。
一些传统医学知识和技术面临丧失、遗忘的风险,中医从业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承环节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意义传承中医文化是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中医文化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对于当代医学的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有助于丰富医学理论和方法,提高医学水平,造福广大民众。
五、加强中医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1.加大中医文化传统知识的整理、梳理与研究,挖掘其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2.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化、国际化的中医医师和研究人员;3.积极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医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总的来说,传承中医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在不断传承与创新中,才能使中医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学论文: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精选可编辑)
中医学论文: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精选可编辑)中医理论研究的目是了解中医理论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中医理论既包括抽象的基础理论、独到的诊疗技术,同时现代医学的知识也应包含于其中。
传统中医理论研究和应用在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医理论和内容应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注重临床的应用。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追溯其渊源,相当遥远。
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全面的健康科学的活动。
中药的现代化,因为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思维去理解的偏差,中医中药的特点和优势的概念的局限性过程中不能完全实现。
抛开或偏离中医理论,不仅猛烈地冲击中医的基础地位,也使得它很难得到适当的中医临床的发挥,对传统中药在国内医药市场竞争产生严重影响。
1中医理论的研究现状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中医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再到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及诸多学派、各家学说盛行于金元时期直至晚清,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
从一个或多个简单、粗糙理论,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包括如:阴阳,气血,五行,八纲,六经等。
在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也进入了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对一些列中医理论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编辑,出版和翻译了大量的珍贵古典医书,如《中药药理学》、《中医方法学》、《中医时间医学》、《中医心理学》等,使中医理论研究获得较大进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是两者之间的平行发展和相互影响。
从古代开始,中医药
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和独特之处。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于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历史上与传统文化直接相连。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之间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智
慧和精神,包括诸多方面: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发
展影响非常深远,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
神等方面的融合,中医药文化强调整体医学思维,注重病人的身、心、灵三个方面的治疗。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平与和谐,中医药文化也是针对身体局部和整体调和,达到中
和平衡的目的。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德,并提倡以人为本,中医药文化也重视患者
的人身保护和生命尊严。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源于中国古代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医药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涉及药材的种植、炮制、制剂,还涉及诊病和治疗的方方面面:包括经络学、腧穴学、五行学等等。
中医药文化是
一种宏大的体系,记载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
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倡导平衡、道德以人为本,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
分割的联系。
中医药文化通过传播,不断深化其文化内涵,为现代人们提供富有特色的医
疗方案,并成为世界各国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论文预读: 摘要:1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药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核心是思考人生,研究人道乃至长生久视之道是各种思潮和学派的共同特点.老子的道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后来的佛学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2].中医药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紧密围绕“人-社会”而全方位沟通,二者水乳交融,相互促进.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天人观、形神观、中庸观、常变观等方面[7].1.1天人观与中医药文化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的基本问题.《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主张“天人同类”、“天人相副”的观点,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应之而起,其道一也”.[2]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始终,提倡人的精神要顺从自然的法则[2].天人合一思想始终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主导地位,渗透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方式是不分主客,其思维方式是以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中医文化受整体思维的影响,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还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反映为:(1)人与自然同源,即天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进化之源,又为生命延续提供必要的条件.天地由气构成,人亦是天地之气构成.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7];(2)人与自然同构是指人与自然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如天有日月,人有二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等;(3)人与自然同道是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具有相同的阴阳消长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类比思维认为天人相通,主要体现就是天人相类,如九州之中有东、西、南、北四海,人体中则有髓、血、气、水谷四海;天地间河流注入海,中原有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济、河、漳十二条主要河流,人体相应有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经脉注入四海[7].直觉思维是以现实中人的具体感性为中心的感性领悟方式,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联系做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领悟和具体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人处天地间,天地万物之道,即是立人之道,故人应遵守天地之道.然而天地万物都是无言的,不会把天地之道说出来,要想获得天地之道,就只有依靠人对天地万物的存在加以领悟,并把这种领悟作为建立人道的依据.中医文化中对阳气的浅论,就是在“阳气者,若天与日”的基础上,通过对太阳的作用和运行节律的直观领悟,以推论阳气在人体的功能和昼夜消长变化.由于直觉思维不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通过内在直观实现认识的突变与飞跃的特点,中医治病立足于整体调整,不可按图索骥,而多半凭医家的悟性而临证用药.中医其所以难学的原因就在此.1.2形神观与中医药文化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观,本质上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南朝范缜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并喻之为刀刃.《神灭论》谓“: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未闻刃没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7]中医文化中形神关系则有物质与运动、机体与功能、肉体与精神之区别,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形体产生精神,精神与形体有机结合,相伴相随,俱生俱灭,只有形神相俱才能成为人.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观影响,中医人治病,虽然注意疾病本身,但更关注的是有病之人,既重视病人的生物属性,又重视其社会属性,认为人体的健康应当是生理、心理乃至情感、精神等世界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对病因分析中,既要考虑物理、化学、微生物因素,更要关注社会、心理,情感等因素,按照中医学的观点,任何心理情绪虽然都是内部的情绪状态,但都可能导致身体上的变化乃至病变,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忧虑恐惧等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即所谓七情致病学说;在疾病防治方面注重“天人合一”,主张“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重“身心合一”,主张“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意疗”“、身心”的融通,强调“心身并重”、“形神并重”、“心病心医”、“身心互动”;注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具体问题,采用不同方法,不仅考虑药物和手术等物质因素,还要考虑心理、精神、社会等非物质因素,形神兼备,充分体现中医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医文化的形神兼备与西医文化的重病轻人观不同,它是现代医学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先驱者.1.3中庸观与中医药文化中庸观是儒学倡导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宇宙观、方法论和境界说的统一,它对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乃至民族性格,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学创始人孔子在综合殷周“中德”、“中行”、“中道”观念的基础上第一次把“中”与“庸”联结起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中庸”的概念.《论语·雍也》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中庸是一种既无过,也无不及的和谐状态.受中庸观的影响中医药文化始终贯穿着协调和平衡的“中庸”、“中和”思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素问·调经论》云:”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7]中医文化对不同事物或矛盾的另一方采取包容和协调的态度,注重纠正一方的偏胜或偏衰,使不同事物或矛盾双方维持相对平衡稳定、协调发展的状态.而不是象西医文化那样一味地排斥或企图消灭对方.中医治疗法则的“调整阴阳”“、协调脏腑”、“调和气血”“、清热与温寒”“、补虚与泻实”等,就是以改善和恢复人体“和谐”为目的,以协调人体平衡为宗旨[8],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中和谐、平衡的“中庸”理念.1.4常变观与中医药文化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常变观,主要反映宇宙万物的常驻性和变动性,用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客观必然性和偶然性,有时还指驾驭事物变化和掌握社会改革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常”与“变”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受常变观的影响在建构中医理论、归纳生命活动规律、总结医疗经验过程中始终围绕“常”与“变”的关系展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是针对运气变化的规律而言的.《素问·刺志论》云:“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是针对人体常住性的生命活动规律而言的.“常”中有“变”,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云:“理色脉而通神明,使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纲、六合,不离其常,以观其妙,以知其要,则色脉是矣.”“变”中显“常”,如《灵枢·五变》讨论体质与发病的关系说:“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通过“变”可以把握“常”,通过“常”可以制约“变”,在“常”与“变”的运动中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内经》总结出了阴阳传变、五行传变、六经传变等模式,通过这些模式推理来知常达变,以测知疾病的变化趋势.[7]2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决定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片土地,中医药文化就如同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树木.土地肥沃,营养丰富,树木就会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土地贫瘠,树木生长难以茂盛.从中国近代史看,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地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被破坏得七零八落.现在许多国人,特别是一些年青人看中医时听不懂中医大夫讲的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理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缺乏,国学功底不深之故.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作底蕴,就不可能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单纯谈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长远发展.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一个民族的兴衰,首先是其民族文化的兴衰.中华民族要实现和平崛起的伟大中国梦,就必须振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中医人一定要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弘扬中医药文化,以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处理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和宣传,遵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对中医药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中医药文化的内容,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交融渗透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交融渗透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同时,中医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阐述它们相互交融、渗透、相得益彰的深刻内涵和实际意义。
二、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1、中医学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
在中国古代的黄帝时期,已经出现了中医学的雏形。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医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受到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疾病诊治方法等方面的论述,都反映了当时的哲学、宗教和社会文化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
另外,《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药著作也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医药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药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文化背景,这些文化背景的渗透和交融,也为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广泛而深远的支持。
2、中医学在历史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联系自古以来,中医学便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中医学在治疗疾病上,既注重对症治疗,又注重人体整体的调理,与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相通的。
中华文化中对于天地、阴阳、五行等的哲学解读和应用,也反映在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学都是与文化和社会环境相联系的,与道家、儒家、佛家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与实践相融合,同时也不断对于这些文化背景进行深层次的诠释和发展,表现出了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鲜明特点。
3、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现状在当今社会中,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
关于传统文化中医的作文
关于传统文化中医的作文您知道中医不?这中医啊,可真是咱传统文化里一颗闪闪发光的大宝石。
咱先说这中医的历史,那可老悠久了。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老祖宗就踏上了探索中医奥秘的漫漫长路。
在古代,那些个中医就像神仙一样,背着个小药箱,走街串巷,药箱里各种草药、银针啥的。
他们瞅一眼病人,把把脉,就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就像有个透视眼似的,能直接看到身体里的毛病。
中医看病的法子可多了。
就拿这把脉来说,三根手指头往手腕上一搭,就像在和身体秘密对话一样。
什么滑脉啊、弦脉啊,不同的脉象就像不同的密码,老中医们就能根据这些密码解开身体生病的谜团。
还有这看舌头,舌头伸出来,就像展示身体内部情况的小地图。
舌尖红可能是心火旺盛,舌边有齿痕也许是湿气重。
这多神奇啊,身体里的事儿都在舌头这儿写着呢。
再说说中医的药材。
那可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什么人参啊,就像一个小小的精灵,躲在深山老林里,被挖出来就成了大补元气的宝贝。
还有那枸杞,红红的一小粒,每天泡在水里,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小能量。
不过呢,这中药材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的。
就像打仗得排兵布阵一样,不同的药材组合在一起,君臣佐使分得明明白白。
哪味药是老大,哪味药是小兵,搭配好了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中医里的针灸就更绝了。
那些细细的银针,看着吓人,其实可厉害了。
穴位就像身体上的一个个小开关,针灸师就像一个熟练的电工,准确地把针插到穴位上,就能调整身体的电流(气血)。
有时候哪疼了,扎一针,疼痛就像个小老鼠似的,嗖的一下就跑得没影了。
我听说有个人牙疼得要命,去看中医,中医在他手上扎了一针,没过多久,牙疼就减轻了好多,简直像变魔术一样。
还有这推拿按摩,简直是一种享受。
按摩师傅的手就像有魔力一样,在身上揉啊、捏啊。
有时候累了一天,去按一按,感觉全身的筋骨都被重新整理了一遍。
就像给身体做了个大扫除,把那些个疲劳、浊气都给赶跑了。
不过呢,现在有些人对中医有点误解。
觉得中医见效慢,不如西医来得快。
其实啊,这就像长跑和短跑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学教育的价值体现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学教育的价值表达论文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根底的一门学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开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开展的动力。
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开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
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构造,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开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1体验思维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历的概括、分类、比拟和积累为根底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根底开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
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平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展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
针对于疾病不同开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展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表达[1-2]。
1.3整体思维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详细表现。
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5篇
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5篇第一篇: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对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选通识课时看见一门课的名称叫’传统文化与中医’,心想:中医是给人看病的,望闻问切, 开方抓药,这和传统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疑问选了这个课, 学完了一学期,在武老师生动形象的解释引导下,对于这个疑问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但还是感觉这个论题实在是太大了,自己只能领悟到皮毛,仅就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中医?这很难用一个科学标准的概念去简单概括。
班固在枟汉书·艺文志枠中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这和现代医学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所谓“方技”,指的就是中医;所谓“生生之具”,指“使生命长生的工具”。
中医到底指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医学是一门技术,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
中医经典之首枟黄帝内经· 宝命全形论枠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医家孙思邈枟千金要方枠云:“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等,都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维护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生的神圣职责。
中国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征1.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
”“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枟周易· 乾卦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枟周易· 坤卦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效法大地厚实和顺的美德而载育万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大精神是相互融合的,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自强以法天,厚德以法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医德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有利于医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
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
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
“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
”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
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
于是,便有了“医古文”。
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
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芒中医集中体现的就是“中和”、“仁”、“义”、“爱心”等。
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三者简称为“儒释道”)的思想。
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医家,为中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医家身上无不闪现着仁爱、自强和孝道。
仁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
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于疫病者达到三分之二。
这激发了他勤求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医虽小道,能救殃疴。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自强:药王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周围贫苦百姓也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因得不到治疗而死去,这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
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志于学医”,并下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
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
因自己多病虚弱而立志习医者还有《针灸甲乙经》的作者、针灸学之祖皇甫谧以及《外科十法》的作者程国彭等人。
孝道:明代医家汪机因母病而潜心学医,研读诸医家书,著作十分丰富。
像他这样因亲人患病而发愤习医者有“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等人。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
天伦与人伦、天理与人理,天道与人道,天理人情合二为一,谓之道德。
《易》曰:“与天地合其德”,君子之德也。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是几千年来行之有效的道德体系,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法宝。
儒家创始者孔子提出了“仁”,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
而“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
道家创始者老子,把“慈爱”作为他的“三宝”之一。
他要求人们,要发扬“水”的品格,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些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人要仁爱和本分。
有了这个道德基础,学医、业医便能站在更高尚的角度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并且,还能够扩大学习中医的队伍,使中医事业的发展真正成为一项事业,而非简单的谋生存的手段,并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奉献终身的中医生。
以“勤”为核心的职业观。
中医吸收了传统文化很多门学科的精粹:中国古代哲学、兵学、文学、武术等等。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要“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具有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
古代名医注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培养自己深邃敏锐的哲学思辨和触类旁通的医学灵感。
他们所反映的中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以“文、医、史、哲四位一体”为特征的。
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孙思邈“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书”,张景岳深究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通晓天文历法、数术、吕律,主张学医必先知《易》。
历来的中医大家几乎全是集理论家、教育家、临床家于一身。
他们的成就见证了一个核心:“勤”。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就提到,学医要“精勤不倦”。
树立以“勤”为核心的职业观,势必造就一批博古通今的中医生,势必推动整个中医事业的发展。
时代在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就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现代医学在这个方面已经作出了榜样。
中医要发展,也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博积医源”的基础上,努力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如此,则有可能将传统中医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而促成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和进步。
继承、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没有很好的继承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新,没有很好的继承就有可能导致学术的萎缩甚至消亡。
传统文化在过去给了中医很丰富的营养,今天、未来,传统文化仍将是中医发展的营养来源。
我们应该正视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中医学从诞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和自我完善,这一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时快,有时慢,但从历史上看,绝没有停滞不前。
中医学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轨迹和规律,那就是它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发展必然同步。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凝结的纽带、存在的价值、民族灵魂之所寄,决定着民族的种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医学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发展核心,以现代疾病谱系的变化为发展导向,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发展手段,将临床疗效作为发展目的,遵循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创新发展,宏扬中医之要旨,迈向康宁之通衢!中医学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文化”界说二、“中医”界说三、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中医学关系的意义第一章传统易学与中医第一节易学内容一、《周易》的构成二、“周易”的含义三、《周易》的性质四、《周易》的哲学意义第二节医易同源一、医易的始祖与成书二、医易同源的实践活动三、医易同源的哲学思想基础四、医易妙用第三节易道与中医阴阳学说一、易以道阴阳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原理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四、阴阳学说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第四节象思维与传统医学一、整体性思维二、功能性思维三、形象性思维四、变易性思维第五节《周易》三才观与中医天人相应观一、《周易》三才论二、人与自然界三、人与社会四、人身小宇宙第六节易道与中医组方用药一、三才封髓丹二、交泰丸三、清震汤第二章道家思想与中医第一节道家宇宙观与中医整体观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二、阴阳之道与道统万物三、气之聚散与中医四、道家和谐观与中医调养观第二节道家思想与中医身心观一、道家哲学境界与中医形神观二、道家知慧境界与中医清心养神观三、道家宽让境界与中医顺应观四、道家社会理想与中医和谐观五、道家心灵净化与中医养生观第三节中医术语命名与道家道教思想一、命名源于归真返朴思想二、命名体现道家养生学说三、命名反映宗教思想四、化裁典故传说五、借用相关词语第三章元气论与中医第一节中国古代元气论一、太初与气二、“道生一”与“阴阳之气”三、“精气”说的产生与发展四、“元气”说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儒家文化与中医第五章佛教与中医第六章语言阐释与中医第七章古典文学与中医第八章性命情性与中医第九章饮食文化与中医第十章气功与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