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案(初一上)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节发展与信息
教学目的:1、了解信息、信息社会、信息产业等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对人类、对社会的作用。
3、知道本学科的内容及其学习意义。
4、了解人类计算史。
5、了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教学设想:
重点:信息,信息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作用,对社会、国家的作用。
难点:信息、信息社会等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边阅读边讲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55年的发展已使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信息——音讯,消息。(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反映。能直接或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觉)
聊天在传递信息。上课,在传递信息。
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在接受信息。
打听、问路,在求得信息(<一个不能少>惠敏芝)
温度计的指示,数学公式、图表、你看到的一个物体、星体的光线和其它电磁辐射等等,都包含某种信息
信息的作用(信息有价):
炒股需要股票信息(钱龙等股票软件、股票报、到交易大厅)。生产、科研、发明需要信息,例:~
选学校需要信息,考试需要信息,出(远)门需要信息(气象、交通)……
炼钢、车铣、钻探、盖房……,都需要信息。
信息,尤其是生产、科研、购销、军事、气象、灾情(台风、龙卷风、洪水、森林防火)、疫情(病虫害、植物病,鼠疫、霍乱、口涕疫)等信息对整个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都有重要的作用。
“制高点”——主动权、控制权,老大
(4月1日撞机,8月20-25 星座号、卡尔·文森号导弹防卫系统)
《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学习掌握信息的查询、交流、发布技术(即上网技术)。所以首先就要了解、并学会使用计算机。
补充内容:
人类计算史
远古:手指→石子→草绳结→筹→算盘→手摇机械计算器→电子计算机
计算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野兽作斗争的过程中,就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例如狩猎到五头野牛,就用五块石子来记数,或用绳子打五个结来记数,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以后,又出现了用“筹”记数的办法。所谓“筹”,就是一些小棍。古代劳动人民把小棍摆成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并进行简单的运算。例如,一到九这些数字是这样摆成的(有纵式和横式两种)。
到了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已经研制出了求解微分方程的计算机了。它用3000个继电器进行操作。把要计算的内容送人机器就能自动计算。它做一次加法的时间是0.3秒,即运算速度是3次/秒多一点。
在计算技术的发展中,还有各式各样的计算机,有的是机械计算机,有的是机电计算机。它们都在一定时期内,对许多计算问题的求解起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它们共同的缺点是计算速度慢,精度低,特别是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大量繁杂的、精度要求又很高的计算问题,它们就无法胜任。 资料:
一、远古时代,人们用手指进行计算,用绳子结扣记数,古书上所说的“上古结绳而活”讲的就是这件事。
二、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我 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算筹,用细小棍子作筹,摆成不同行列,表示不同的数目,来进行各种计算。
三、用剪等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开方运算。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用一大
把算筹来计算,常因摆不正而算错。 四、
经过
几百年的改革,出现了珠算,最初是把算珠放在有槽的盘里进行计算,但珠子容易滚动和散失,对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有影响。
五、700年前,人们把珠盘进行改革,索性将珠子串起来,并列地连排在盘内,这便是最初的“算盘”。随着算盘的改进,人们又渐渐摸索出一套算盘计算的技术。
六、算
盘既
利于
演算,
又利
于携
带,计
算时
得心应手,又快又准确。明朝初年,逐渐流
行,并流行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
第二节: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电子计算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计算机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计算机的重要性
教学形式:演示计算机有关图片资料与分析讲解相结合。(最好在多媒体机房上课)
教学过程:
1. 导入(演示图片资料)
2. 讲解
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指导阅读,结合提问)
运算速度快、精度高;(投影或板书,下同)
存储与记忆能力;
逻辑判断能力;
自动化程度高。
3. 阅读与提问(指导学生看书)
计算工具的演变;
计算机对现代社会作用与意义;(演示资料,再让学生自己举例)
4.小结
计算机的主要特点;(上述四点)
布置课外思考题。(见《信息技术实践指导》)
第三节:认识因特网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时教学,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以及网络的一般分类。
(2)了解因特网的产生、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概念、网络的基本构成以及计算机与网络的连接方法。
(2)教学难点:网络概念、网络的构成。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演示与讲解,类比教学。
(2)教学手段:应用大屏幕电化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软件辅导教和学
(3)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本章的教学要求和应该掌握的内容
(二)新课:
1.提问导入新课:计算机网络是什么?计算机网络作用是什么?因特网与计算机网络的关系(请学生根据自己经验和理解说明计算机网络知识)。
2.教师展示计算机网络图,并定义计算机网络概念:
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用一定的几何连接方法,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相互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概念)
3.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请学生先解答,教师总结)
(1)实现硬件资源共享
(2)软件资源共享
(3)信息传递与交换
4.网络的分类(教师用投影展示不同的网络)
根据网络规模的大小以及联网计算机分布距离的远近,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1)局域网:(LAN)将小范围内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计算机能够互相通信,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传递。如,学校计算机教学网是局域网。要求观察计算机教室局域网的结构:计算机终端(学生机器)、服务器、网卡、连接线、接线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