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7月23日~26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总结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湿润,盛产暴雨天气。
暴雨天气对四川盆地东北部造成的影响较大,带来了很多灾害。
下面将对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该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夏季,为期三天。
期间,东北部地区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气导致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较高。
从西南方向流动的暖湿气流和东北方向上空的冷空气相互作用,使得局地气温骤降、湿度急剧上升,形成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天气预报开始提醒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暴雨天气,并对可能影响到的地区进行了预警。
暴雨天气过程开始后,降雨持续时间较长,雨量较大,局地甚至出现短时强降水。
在这种气象条件下,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势低洼,加之河道狭窄,导致降雨后产生的暴雨径流无法迅速排出,水流不断积聚,形成大量洪水。
洪水对周围的农田、住房以及交通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破坏。
此次暴雨天气过程还伴随着雷电、大风等。
雷电活动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大风则加剧了降雨量对环境的冲刷力度,使灾情更加严重。
暴雨天气过程还引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应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注意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低洼地区加强了排水设备的建设,加大了挖河、疏浚河道等工作的力度,提高了排水能力。
加强了对易发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防范,确保人员安全。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暴雨天气过程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以及对于灾害的应对和防范能力。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唐沛;袁静;姚浪;吴兵
【期刊名称】《青海气象》
【年(卷),期】2022()1
【摘要】本文利用NCEP:1°×1°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四川省加密自动站观测数据、常规观测数据以及FY-2G卫星云顶亮温(TBB)数据,对2020年7月29—31日四川盆地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1)此次过程第一阶段是锋前暖区降水,第二阶段是锋面降水,且第一阶段的动力作用较第二阶段更强;(2)水汽主要来自中低层海南岛东侧的南海海面经过贵州到四川盆地,但第一阶段水汽通道更畅通;(3)本次过程的降水性质是由深对流降水到混合性降水的转变;(4)云图特征为过程中不断受到α、β、γ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
【总页数】7页(P46-52)
【作者】唐沛;袁静;姚浪;吴兵
【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市气象局;贵州省毕节市气象局;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
【相关文献】
1.2013年四川盆地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2.四川盆地南部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3.四川盆地一次西南涡作用下大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分
析4.2020年8月10~14日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5.盆地东北部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7年7月是四川省的雨季,每年都有大雨天气,但是2017年7月的暴雨天气过程特别严重,给四川省带来了极大的灾害。
以下将对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2017年7月,四川省多个地区接连出现了暴雨天气,其中以乐山市、绵阳市、德阳市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7月9日至11日,四川省南部和中部地区降水强度达到极高水平,降雨量多地超过2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超过300毫米。
这次暴雨主要是受到副高控制和暖湿气流的影响,导致了较长时间的持续降雨。
副高对暴雨天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四川省受到副高的控制,副高所带来的高压系统导致大气稳定,阻止较强的对流活动。
而高空脊线的东部偏南风对流层风切变较大,有利于形成强对流天气。
这种副高的控制和高空风切变的影响导致了持续降雨的形成。
暖湿气流也是导致暴雨的重要原因。
在这次天气过程中,暖湿气流源自赤道附近的水汽蒸发,随着西南季风的影响,湿度较大的空气运到了四川省。
四川省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雨。
四川省地势复杂,山地较多,这也增加了暴雨形成的可能性。
暖湿气流在遇到山地时会被迫抬升,形成降雨的条件。
而且,降雨出现在夜间,得益于地形抬升和夜间辐射降温的作用,加重了降雨的强度。
人类活动对暴雨天气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四川省发展较快,经济社会活动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利用的改变,加大了暴雨灾害的风险。
城市的水利设施、排水系统无法及时迎接暴雨的到来,导致城市内涝。
农田管理、流域整治不到位,也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受到副高控制和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上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因素共同作用。
这次暴雨给四川省带来了巨大灾害,导致了水灾、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灾害,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对于未来的暴雨天气,加强对气象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监测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2014年7月9―11日绵阳市首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分析
2014年7月9―11日绵阳市首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分析摘要以2014年7月9-11日发生在绵阳市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以及雷达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的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大暴雨主要是副高边缘高空低槽东移触发形成;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较高的能量环境场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条件。
关键词区域性暴雨;诊断与分析;四川省绵阳市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
受地貌影响,自然条件复杂,每年6-9月是暴雨多发季节。
本文以2014年7月9-11日发生在绵阳市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结合雷达和卫星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1 过程概况2014年7月8日20:00-11日08:00,绵阳市境内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北川的香泉乡黄江中学269 mm、安县的桑枣镇340 mm、秀水镇281 mm、河清镇273 mm、乐兴镇273 mm、丰收水库249 mm、江油的武都镇287 mm、含增镇263 mm、大康镇261 mm、武都镇东坪村254 mm。
全市314个监测站中,有94个监测站达到50 mm,101个监测站达到100 mm,30个监测站达到200 mm,1个监测站达到300 mm,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安县桑枣镇340.2 mm。
此次过程的特点是暴雨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范围和强度大。
2 环流背景分析9日08:00中尺度分析图上(如图1(a)所示)500 hPa 四川盆地为西南气流控制,青藏高原东部上有低值系统东移;700 hPa甘肃南部到四川盆地西北部有一明显切变,绵阳市处于西南气流的输送大值区,整个四川盆地位于高湿区,湿度条件较好;盆地南部是高能不稳定区,此次过程是一次从北自南的大范围暴雨过程。
绵阳突发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绵阳突发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梁立光;蒲明
【期刊名称】《气象》
【年(卷),期】2002(028)008
【摘要】在持续了一个月的阴雨天气、能量不足和大气层结稳定的条件下,绵阳市在2001年9月19~20日突发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并伴有强雷暴天气发生.利用天气学原理及过程前后的能量条件等对这次突发性大暴雨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次天气尺度的低层Ω型锢囚高能舌的存在和高能区北伸是形成这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梁立光;蒲明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气象局,绵阳,621000;四川省绵阳市气象局,绵
阳,6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
【相关文献】
1.绵阳市2003年"8.8~8.9"大暴雨成因分析 [J], 张青艳
2.川北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的对比分析--2001.9.18绵阳特大暴雨与2002.6.7遂宁特大暴雨 [J], 康岚;顾清源;徐琳娜
3.安康地区一次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J], 刘瑞芳;许新田;郭大梅
4.工业群体暴力突发性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以吉林省工业群体暴力突发性事
件为例 [J], 李鸿;赵冰瑶
5.滇西北高原一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J], 马志敏;闵颖;朱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7年7月,在四川省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过程,引起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本文将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探讨造成暴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地形。
由于地形复杂,四川省常年气候多变,降水丰沛,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之一。
2017年7月,四川省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过程,给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根据气象资料显示,这次暴雨天气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影响。
西南季风在7月份强势影响了四川省,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形成了一个湿润的大气环境。
副热带高压南移,导致了四川省处于高空环流的南侧,形成了对流不稳定的环境。
这两个因素的同时作用,造成了一次强降水天气。
在地形上,四川省地势复杂,高山与深谷交错,对降水有着显著的增强作用,加上局地地形对气象系统的影响,也使得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显得更加猛烈。
接着,我们来介绍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给四川省带来的影响。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对四川省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等给当地的交通、民房、农田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特别是地震灾区的绵阳、广元、乐山等地区,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出现了交通中断、房屋受损、农田被淹等情况。
暴雨还导致了当地地表水急剧上涨,许多河流发生了洪水,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据当地政府统计,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共造成了数十人死亡,上百人失踪,数千人受伤,成千上万人被紧急转移。
暴雨引发的灾害也给当地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给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探讨应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对策。
暴雨天气过程是自然灾害中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加之四川省地处高原山地,暴雨天气给当地的灾害防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应对暴雨天气过程时,我们首先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
2023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_1
2023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2023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1一、天气实况1.今年汛期(6—9月)我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气温:6—9月平均气温除8月较常年略偏低0.1℃外,6月、7月、9月分别比常年偏高1.6℃、0.2℃、2.5℃。
降水:6—9月总降水量664.4毫米,比常年同期多61.3毫米,汛期共出现了2次暴雨,出现在7月27日和28日,7月降水量异常偏多(较常年偏多214.2毫米)。
今年我市6月13日入梅,7月11日出梅,梅雨期持续29天(常年23天),梅雨量187.0毫米。
梅雨总的特点是:入梅略偏早,出梅正常,梅期略偏长,梅雨量较常年偏少2成。
2.灾情及影响今年汛期出现灾情的灾害天气有暴雨、雷暴大风。
暴雨:受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影响,7月27日、28日出现暴雨,雨量分别为67.9毫米、118.0毫米,虹桥镇、黄桥镇、珊瑚镇出现8级大风,最大19.4米/秒出现在虹桥镇,未造成明显损失。
雷暴大风:7月15日14时56分元竹镇出现11级雷暴大风,同日15时37分虹桥镇九圩出现11级雷暴大风。
大风造成元竹镇、虹桥镇6户大棚和7户果树受损,受损面积792亩;张桥镇3户房屋受损;共计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二、监测联防6—9月汛期期间,我局始终密切关注省市台短时临近指导预报信息,加强与周边台站、泰州市气象台的联系和会商,及时了解上游天气实况及预警信息发布情况,随时调看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资料,及时进行预报预警服务。
三、应急响应汛期中,启动暴雨应急响应1次;启动台风应急响应2次,升级2次。
我局在接到应急响应命令后,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全体人员进入应急响应状态,严格按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履行各自工作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应急响应期间,严格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及时发布相应预报警报,提醒公众做好防范。
四、预报预警今年汛期,我局共发布预警信号40次,其中雷暴预警信号17次;暴雨预警信号10次;高温预警信号5次;台风预警信号6次;大风预警2次。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省发生了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水灾和山洪灾害。
该次暴雨主要出现在7月1日至5日,其中7月2日至3日出现了最强雨势,导致数十个地
区受灾,数百万人受到影响。
该次强降雨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相互作用,加上季节性的暖湿气流影响,导
致四川省内大范围的降雨。
其中,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受灾最严重。
据气象部门监测,7月2日至3日,南充市、达州市、广安市等地的24小时降雨量超过了200毫米,其他地区也普遍超过100毫米,甚至多达300毫米以上。
强降雨引发了大量的山洪和泥石流,导致许多公路被淹没或被毁坏,造成交通瘫痪。
此外,降雨还导致了一些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内涝,河水涨至警戒线以上,部分村庄被淹。
针对这次灾害,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排涝、抢险救援和疏散受灾人员等。
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救援工作,资金和物资也纷纷捐赠给受灾地区,帮助
灾民渡过难关。
综上所述,四川省2017年7月的强降雨天气过程给当地民众带来了严重的灾害。
但是,政府和各界群众的积极救援行动表明了当地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今后,我们需要加强
气象预警和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以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气象变化和自然灾害。
2017_年7_月5_日四川绵阳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3, 12(4), 735-745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ccrl https:///10.12677/ccrl.2023.1240772017年7月5日四川绵阳暴雨过程诊断分析鲁晓瑛互助土族自治县气象局,青海 海东收稿日期:2023年6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7日摘要 本文利用2017年7月7月4日至6日的实时观测数据以及欧洲气象预报中心2017年7月的nc 数据,并且运用grads 、micaps 以及Fortran 等工具对2017年7月5日四川绵阳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本次降水具有强降水时间持续较长,短时降水强度大等特点。
本次暴雨过程与西南涡和低空急流紧密相关,超低空西南急流自南海、孟加拉湾输送水汽至绵阳上空,西南涡移动触发低空急流左侧风速辐合区内的不稳定能量,使绵阳上空产生上升运动,形成强降水天气。
并且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阻挡作用,西南涡无法移出雨区,导致强降水时间维持较长,形成特大暴雨。
关键词暴雨,西南涡,低空急流,上升运动Diagnostic Analysis of Heavy Rainstorm Process in Mianyang, Sichuan Province on July 5, 2017Xiaoying LuHuzhu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Haidong QinghaiReceived: Jun. 19th , 2023; accepted: Jul. 20th , 2023; published: Jul. 27th , 2023AbstractThis paper uses real-time observations from July 4 to 6, 2017 and NC data from the European Me-teorological Forecast Centre in July 2017, and uses tools such as grads, micaps, and Fortran to di-agnose and analyze the heavy rainfall process in Mianyang, Sichuan Province on July 5, 2017. The鲁晓瑛results show that this precipit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duration of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high intensity of short-term precipitation. The rainstorm proc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uthwest vortex and low-altitude jet stream, the ultra-low altitude southwest jet stream trans-ports water vapor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sky above Mianyang, and the southwest vortex movement triggers the unstable energy in the wind speed convergence zon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low-altitude jet stream, which causes upward movement over Mianyang and forms heavy precipitation weather. And due to the blocking effect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the southwest vortex cannot move out of the rain area, resulting in a long period of heavy precipitation, forming extremely heavy rainfall.KeywordsHeavy Rain, Southwest Vortex, Low-Level Jet, Rising Movement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研究现状暴雨的发生是不同天气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
绵阳突发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高原东部的低能区 , 构成了两低一高的
型
锢囚高能舌 , 绵阳市的特大暴雨区正处在高 能舌端 ( 见图 2b) 。这种形势同汪之义等分 析的 1981 年 7 月 13 日特大暴雨的形势极为 相似。很明显, 低层高能区北伸是形成这次 39
气象
第 28 卷
第8期
se )
强对流和大暴雨的潜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6 讨 论 综上所述, 这次) 9 19∗ 特大暴雨过程是 在低显能条件下产生的。从暴雨形成的多方 面条件分析, 总的来说, 大的环流形势和水汽 条件对暴雨过程比较有利, 表现在过程前环 流经向调整较充分, 形成有利于暴雨的阻塞 形势和辐合条件 ; 不利的因素主要是静态能 量不足, 表现 为气温 低、 大气 层结稳 定。因 此, 这种能量条件增大了暴雨的预报难度。 通过分析发现 , 这次强降水过程同不稳 定能量动态积聚有关, 主要表现在低层假相
图 1a 2001 年 9 月 18 日 08 时 500hPa 高空实况图
图 1b
2001 年 9 月 18 日 20 时地面实况图
3 4
其他系统 从南海经云南、 贵州形成了较为深厚的
风( 风向为 10~ 170 ∀) 为模式起始条件 , 模式 预报条件为: 08 时 700hPa 图上, ( 1) 成都 T > 9 ! ; ( 2) 西北区 ( 35~ 45∀N 、 90~ 110∀E ) 有 3 站以上 T 24 < - 2 ! ; ( 3) 西太平洋副高脊 线与 120 ∀E 经线交于 20~ 35∀N 之间。该模 式历史拟合率为 75 8% 。 分析 18 日 08 时 700hP a 高空图, 兰州站 ( 52889) 缺报, 以临近的榆中( 52983) 分析, 其 风向应为东南风 ( 135∀) , 满足兰州东风型暴 雨模型 起始 场 条件。进 一步 分 析: 成 都站 ( 56294) T = 10 ! ; 在格尔木、 酒泉、 银川、 延 安四站 T 24 为- 3~ - 4 ! ; 副高脊线与 120∀ E 的交点位于 31∀N 附近。综合分析 , 各种要 素均符合预报模式。 再根据绵阳市气象台建立的 ( 强劲西南 气流) 暴雨预报模型来分析这次过程的初始 条件 ( 以下仅针对 500hPa 图 ) 。
2017年7月初四川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初四川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暴雨实况及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诊断、雷达特征等角度针对2017年7月5日发生在四川省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高纬度地区维持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高原槽及北方冷空气东移南下的影响,再加上充沛水汽条件的影响,导致四川大部分地区发生暴雨天气过程。
暴雨发生过程中四川上空位于水汽饱和状态,空气湿度比较大,湿层深厚,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到四川上空,为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
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四川省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引发了较为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此时四川位于高能区域,Θse值比较高,为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条件。
南部暖湿气流逐渐北抬及局部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四川省大暴雨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四川省;暴雨;天气形势;物理量引言四川省地处中国的西南腹地,位于东经97°21'~108°33'、北纬26°03'~34°19'之间,其东部连接重庆市,南部临近云南、贵州等地,西部毗邻西藏,北部靠近陕西、甘肃。
四川省位于第一级青藏高原与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势高低悬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
四川省受到蒙古冷空气、海陆季风交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该省气候类型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整体表现出气候垂直变化大、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春旱、夏热、秋雨、冬长等特点。
受到气候条件、地形地势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四川省暴雨、洪涝、干旱、低温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且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对当地民众遭受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甚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
因此,本文针对2017年7月5日发生在四川省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今后此类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1暴雨实况及影响自2017年7月4日四川突发降雨天气过程,强降雨一直持续到7月7日。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遭遇了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给当地造成了严重影响。
接下来将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7月1日至7月3日,四川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其中以7月2日至3日为最强,最大降雨量达到301.4毫米,导致了多地出现严重内涝、山洪和地质灾害。
这次降雨大部分集中在四川盆地和东部山区,比较明显的特点是降雨范围广、降雨量大、降雨时长长,还伴随着强对流天气。
这些降雨特点是由于华南水汽丰富,西南气流南支较强,加上较强的暖湿气流输送,在热力和动力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此次强降雨。
具体来说,7月1日前,四川以高压为主,气温高、天气晴朗,呈现全省高温高压的气象格局。
7月1日,四川东部山区出现一次局地性地暴雨过程,而7月2日至3日开始,受到较强的低涡和上空强度切变线的影响,四川出现了一次更为强烈的降雨过程。
由于上述环流形势和物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加之局地地形影响,导致东部山区、盆地地区及其周边市县出现强对流天气。
在此次降雨过程中,由于气流较强,导致地面暴流、内涝等日常气象灾害,还出现了多起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对人员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据数据统计,共造成156人死亡、131人失踪、超过190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30余亿元。
而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也为四川未来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总之,2017年7月的四川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华南水汽丰富、西南气流南支较强,加上较强的暖湿气流输送,在热力和动力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
严重内涝、山洪和地质灾害的发生,也证明了加强城市排水、防洪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更加重视。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近几年,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时常出现暴雨天气,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
大的不便和损失。
本文以2019年7月31日至8月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的一次
强降水为例,对其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在此次强降水过程中,四川盆地东北部出现了明显的强降水区,尤其是绵阳地区,降
水量达到了190毫米以上。
根据气象部门统计的数据,有超过30个县市遭受了洪涝灾害。
造成了早期水稻受淹、垮塌房屋、中断公路、停电等恶劣影响。
导致这次强降水的原因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控制,并且遭受到北方冷空气的撞击。
在这种气压场环境下,地表水汽不断上升,从而形成云团。
当环境的热力条件得到恰当的
保持时,云会持续发展,并降下大雨。
从降雨过程的时间分布来看,这次降雨主要发生在7月31日的晚上和8月1日的早晨。
8月1日早晨,机场测得了17.8毫米的降雨量,这在当地来说是十分罕见的。
降雨的地域分布也表现为东部和南部地区降水较多,而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则较少。
总的来说,这次暴雨天气的过程主要受到了西南季风和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同时受到
了局地气象条件的影响。
虽然这次降水过程给当地带来了很多不便和损失,但也提醒我们
对于暴雨天气的防范和应对需要更加及时和有效。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7月18日至20日,四川省内多地出现了强降雨天气,其中以南充市、宜宾市、成都市等地降雨最为明显,出现了一些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现象。
这次暴雨过程源于西南地区地表高压系统和中纬度西风带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西藏、云南等地的暴雨天气。
同时,青藏高原高空槽绕过东移,促进湿空气向四川省输送,这是造成四川省强降雨的主要原因。
从天气图上看,在暴雨过程中,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降水带的影响。
其中,南充市、宜宾市、广安市等地出现了明显的拐弯线型降水带,这是由于暴雨带受到山地影响形成的。
具体来看,南充市的暴雨主要发生在18日晚到19日早的时段。
据监测,南充市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都在100-200毫米之间,最大降雨量甚至达到了300毫米。
这种异常大的降雨量导致了南充市多个地区的内涝和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宜宾市的暴雨主要发生在19日到20日的时段,降雨带主要在宜宾市的东北部和西南部。
据宜宾市气象局数据显示,宜宾市共有31个县(市、区)出现了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上千个农田受灾,多处公路中断,数十个村庄被淹。
成都市的暴雨主要发生在20日,在整个暴雨过程中,成都市受到了四川盆地内的利润层影响,导致降雨较为集中。
据成都市气象台数据,成都市部分地区24小时的最大降雨量达到了200毫米以上。
这场暴雨导致成都市郊区的城乡交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及时的调度和排水,市区内并未出现严重的内涝情况。
总体而言,这次暴雨过程造成了四川省多个地区的不同程度的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监测和预报暴雨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摘要】2017年7月,四川发生了一次暴雨天气,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对这次暴雨天气进行了详细的过程分析。
在暴雨天气特点分析中,我们探讨了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接着,对暴雨天气对当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包括交通受阻、房屋倒塌等情况。
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水文因素的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了暴雨天气形成的原因。
通过暴雨天气成因分析、应对措施分析和预防措施建议,我们为未来的防灾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深入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暴雨天气的发生机制,为减少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暴雨、四川、天气过程、特点、影响、气象因素、地形因素、水文因素、成因分析、应对措施、预防措施1. 引言1.1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7年7月,四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暴雨天气,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特点、影响以及各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水文因素的分析,我们将揭示这次暴雨天气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防建议。
本文旨在让读者了解这次暴雨天气的全貌,以及如何有效应对类似天气事件带来的风险。
希望通过这次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
是一个复杂而又严峻的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来解决和预防。
2. 正文2.1 暴雨天气特点分析1. 降水强度大:暴雨天气通常降水强度大,短时间内降水量较大,造成局部地区水浸现象严重。
2. 降水持续时间短:暴雨通常持续时间短暴雨持续时间短,通常在几小时内就能出现并停止,但其破坏性较大。
3. 降水范围广:暴雨天气覆盖范围大,能够影响周边多个地区,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4. 突发性强:暴雨天气往往突发性强,很难提前预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5. 造成严重影响:暴雨天气造成的影响很大,包括交通受阻、农作物受灾、房屋倒塌等严重后果。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7年7月,四川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暴雨天气,导致大面积灾情。
这次暴雨过程给四川带来了严重的灾害,给当地人民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我们要了解一下四川的气候特点。
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势复杂,气候多样,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每年夏季,四川都会迎来盛行季风的影响,降雨量较大。
在7月份,夏季季风达到高峰,暴雨天气频繁出现。
而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特点之一就是降雨强度大、范围广。
7月份,是四川的雨季,降雨量较大是正常现象,但这次暴雨却是异常强烈。
大雨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导致山洪暴发,城市内涝。
整个四川大部地区都受到了这次暴雨的影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洪涝灾害,农田受灾严重,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受到了破坏。
我们要分析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
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多种气象因素的综合作用。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四川地区气温持续升高,形成了炎热的天气。
西南季风的影响下,水汽含量增加,气压场形成了有利于降水的环流格局。
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相互作用也是形成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气象条件下,暴雨天气得以形成并持续了较长时间。
地形对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四川的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特点导致了湿空气受阻,形成雨势集中的地带。
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四川盆地、川西高原等地区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暴雨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大,灾情较为严重。
我们来看一下应对措施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四川政府和各级部门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预案,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全力做好紧急救援、灾后重建、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
也调集了各种资源支援抢险救灾,努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政府还积极展开对受灾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农田和物资供应等,尽快恢复当地民生秩序。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抗灾准备工作。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7年7月,四川省发生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下面将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7月,是夏季的典型天气现象。
暴雨通常是由于大气中水汽充沛、上升运动强烈,导致降水量突然增加、降水强度加大而形成的。
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降水量非常大,超过了当地多年同期平均值。
气象条件起了关键作用。
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刮着强风,云层厚实,天空阴暗,气压较低。
这些气象条件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还受到了西南季风的影响,季风气流的强劲也是暴雨发生的原因之一。
地理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川地处于高原山区,地势复杂,山峰众多,河流纵横交错。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四川容易受到暴雨天气的影响。
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暴雨主要发生在四川西部和北部的山区,这些地区地势较高,地形陡峭,水流容易积聚和集中。
当暴雨发生时,山区的水流会迅速涌入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河水猛涨,造成洪水灾害。
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暴雨天气过程的因素之一。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和加强,造成了大量的水泥道路和建筑物,使得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减弱,水流无法迅速渗透进入土壤层,导致水流直接流入河道和下水道,从而加剧了洪水的发生和洪峰的形成。
2017年7月四川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象条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等等。
这次暴雨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也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加强对暴雨天气的防范和准备工作。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7年7月,四川省遭遇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伤亡。
本文将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这次暴雨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副热带高压和西南气流的共同影响。
副热带高压的持续存在导致了湿空气的不断向东推进,而西南气流则增加了降水的强度。
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这次暴雨天气。
暴雨天气的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到下旬。
这是由于这个时间段是四川省处于梅雨季节的高发期,所以暴雨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而且,这段时间也是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相对集中的时候,气象条件更容易导致暴雨天气的形成。
地形地貌也对这次暴雨天气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川省地势复杂,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地形变化多样,这种地形特点使得暴雨天气的降水量更加集中和持久。
一些城市和乡镇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存在瓶颈,使得降水被阻塞无法及时排出,加剧了洪涝的危害。
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也对暴雨天气的影响不能忽视。
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气象部门发布了预警信息,但是由于预警的提前时间不够长或预报的准确性不高,一些地区并未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从而导致了更严重的灾害和损失。
为了减少类似灾害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防备和应对能力。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及早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民众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完善。
要解决好城市和乡镇的排水问题,加大投入,修复和扩建排水设施,保证暴雨天气时能够及时排水,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加强社会救援力量,提高应急能力。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各级救援队伍要以迅速的速度到达受灾地区,并组织有效的救援行动,确保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加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暴雨天气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教会大家在发生灾害时采取正确的应对行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对四川省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和伤亡。
通过对暴雨天气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加强防备和应对能力,减少类似灾害的发生。
2018年台风“玛莉亚”引起的绵阳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对民航的影响
2018年台风“玛莉亚”引起的绵阳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对民航的影响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8年7月8~11日台风“玛莉亚”引起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这次台风“玛莉亚”暴雨天气是贝加尔湖低涡低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低涡及热带低压多个系统作用下产生的;低层表现为散度辐合区,高层则为散度辐散区,低层辐合、高层辐合的配置,使得四川盆地出现强烈的上升运动,促进了暖湿气流向上输送,进而形成深厚的湿层,对于暴雨天气的维持和发展较为有利;随着假相当位温数值的降低,高低层之间的能量差逐渐降低,绵阳市大气层结趋于稳定,降水强度开始减弱关键词:台风“玛莉亚” 暴雨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引言因台风引起的灾害位居全球十大自然灾害之首,我国平均每年的登陆台风达到了7~8个,是世界上台风登陆最多,且受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台风引起的灾害中,以暴雨天气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暴雨天气在降低空气能见度的同时,还会影响机轮与跑道间的摩擦系数,增加了飞机滑跑距离,航空部门会通过改变航线、空中等待、备降、绕飞等方式确保航空工作顺利开展。
2018年7月8~11日因台风“玛莉亚”的影响,绵阳市出现了持续性的暴雨天气过程,4d的暴雨和大暴雨区域基本重叠,使得绵阳各个江河发生较大洪水,而涪江等主要江河出现了特大洪水,严重影响着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正常开展。
基于此,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这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日后同类型暴雨天气提供参考借鉴。
1、环流形势在暴雨天气还没有出现之前,584dagpm线几乎控制整个四川省,四川盆地则处于高温高湿的状态;7日20时到8日08时,青海、西藏、四川交界处存在东西至西南走向的高原切变线,相较于前期的强度增强,整个四川盆地受高压中心控制;8日08时后降雨天气开始出现,一直到当天20时,高原切变线南压趋势较为明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向西延伸,四川盆地西部高海拔到平原地带有强降雨天气出现,再加上地形的作用,使得降雨表现出来局地性强、雨区范围窄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市“7月23日~26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总结摘要本文采用了绵阳市常规气象资料和500hpa、700hpa和850hpa高空形势,结合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应用,总结出了这次过程的主要成因是发生在亚洲中高纬为稳定的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其中西北低涡-切变及副高西伸加上受高空低槽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暴雨;副热带高压;回波
中图分类号p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031-02
0 引言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
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绵阳气候宜人,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
826mm~1 417mm,空气比较潮湿,相对湿度全年平均在70%~80%之间,境内海拔高度差别很大,最高处海拔有5 588m,最低海拔307m。
常年的主要灾害有暴雨和泥石流等气象灾害。
7月23日~7月25日,受高空低槽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绵阳市普降特大暴雨(其中,梓潼建兴降雨量近300mm,梓江梓潼水位站25日7时30分洪峰流量5 634m3/s,超警戒水位2.44m,距保证水位仅0.06m)。
1 天气实况
7月23日8时到7月24日8时绵阳市中东部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方大暴雨。
其中雨量较大的有(单位:mm):石马 214.5、龙
门 187.7、仙海 149.6、杨家 145.8、青义 129.5、安县 141.3、青莲 170.2、许州 166.5、仙峰 159.4、梓潼 143.3;7月24日8时~7月26日8时累计雨量表(单位:mm):绵阳83.7,平武33.0、北川104.5、安县79.7、江油118.5、三台172.1、梓潼114.9、盐亭106.6。
全市共有3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达33.3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5469亿元。
2 暴雨成因分析
2.1 500hpa高空形势及影响系统分析
根据2010年7月24日8时500hpa实况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23日略有东退后,24日开始逐日西伸,青藏高原东北部一直有一小高压存在,在两个高压之间有一低涡-切变,切变底部向南伸至盆地北部,低涡中心从22日~23日略有东移,其切变底部在东移过程中扫过盆地西北部,造成了盆地西北部的大暴雨。
7月24日8时,副热带高压被向南加深的东亚大槽切断,残留在大陆部分的副高、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小高压与蒙古高压打通,在此高压底部,形成一个低涡,低涡的切变伸至盆地北部。
7月24日20时500hpa实况分析,低涡略有南压,盆地西北部处于低涡底部控制,致使之前已经连续出现大暴雨的绵阳市在24
日夜间再次出现大暴雨。
7月25日8时500hpa实况分析,副高与大陆高压打通,致使副高整体西伸,从而导致低涡切变进一步西退至川西高原一带,因此
25日白天开始,降水有所减弱,25日8时~26日8时雨量统计显示,降水主要以中到大雨为主,局部为暴雨。
7月25日20时500hpa实况分析,副高进一步西伸,588线位于110°e以西,四川盆地处于副高边缘的偏南气流控制,降水强度进一步减弱。
7月26日8时,副高588线控制着整个盆地,暴雨过程结束。
上述分析可见,此次过程发生在亚洲中高纬为稳定的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西北低涡-切变及副高西伸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重要因素。
2.2 700hpa,850形势分析
7月23日8时700hpa和850hpa分析,700hpa四川盆地为
8m/s~12m/s的偏南气流,与500hpa低涡相对应,850hpa盆地为偏南气流,盆地西北部有较强辐合。
7月24日8时700hpa和850hpa,广西经贵州至四川盆地有一支较强的东南气流,广西700hpa和850hpa的风速都达到
12m/s~16m/s,形成了南海水汽通道,而且在盆地西部有明显的风速辐合。
尽管之前降了大暴雨,能量有所消耗,但从700hpa的温度和露点温度条件来看,温湿条件对产生暴雨还是比较有利。
在7月24日夜间,随着副高西伸,东南气流有所加强,由于暖湿气流的输送,整个盆地西部的温湿条件对产生暴雨十分有利。
7月25日8时,盆地700hpa和850hpa的风速明显减弱,降水
趋于结束。
2.3 数值预报产品应用
此次过程期间,ec对500hpa副高和西北涡的位置预报都比较准确,自22日20时就准确预报了24日~25日副高的位置及其西伸,也准确预报了中低层的东南气流,但风速较实况要偏弱。
比较各家模式在23日20时起报的24日20~25日20时24小时雨量预报,各家模式均显示降水主要在盆地西部,但降水量级和暴雨区范围均较实况偏小,预报最好的是t639,其次是日本。
对于这次的大暴雨,各家模式的预报量级均偏小,而且降水中心较实况也更为偏西,尤其是日本和t639。
总之,此次过程ec形势预报效果较好,t639和日本的降水预报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4 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应用
根据2010年7月24日18时雷达图分析,24日下午18时左右,东部以及西北部开始有对流单体发展,梓潼出现了对流区。
成都、广元等地区也开始形成成片的对流区。
可以看出水汽条件还不是特别充足。
24日23时雷达图分析,对流区北移至江油、北川、平武以及梓潼的北部地区,最大达到62dbz,水汽分布与之相对应。
25日2时雷达图上,对流区南压至绵阳、三台、梓潼地区,形成一条回波带,水汽进一步加强。
25日14时雷达图回波明显减弱,最大只有44dbz,降水趋于结束。
3 回顾与总结
1)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亚洲中高纬为稳定的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其中西北低涡-切变及副高西伸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在前期连续暴雨过程,能量得到一定释放的前提下,连续不断的暖湿气流提供了充足的后续能量;
2)对于这次大暴雨过程,绵阳市气象台虽及时发布了暴雨天气消息,但由于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对于这种成片100mm以上的大暴雨,还是估计不足,对于ec以及各家数值预报所提供的信息,还需进行仔细分析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