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008年9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需进行肠道检查的病患中随机抽取45例,其中30例为试验组,采用口服产气剂加逆行注气法进行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检查;其余15例为对照组,口服碘海醇造影剂方法检查。结果:试验组病患充盈好、一般和差的人数分别为19、10和1例,所占比例分别为63.3%、63.3%和3.3%。对照组病患患充盈好、一般和差的人数分别为3、9和3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0.0%、60.0%和20.0%。结论: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相对于传统造影方法检查准确,操作简单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消化道内镜;小肠疾病;螺旋CT

螺旋CT仿真内镜检查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胃部和结肠的检查中,但是对于小肠疾病的检查却应用甚少[1]。小肠检查目前仍主要采用显影剂显影的方法。为了研究螺旋CT仿真内镜检查术在检查小肠疾病中的临床作用,从2008年9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需进行肠道检查的病患中随机抽取45例,进行了螺旋CT仿真内镜和显影剂显影检查的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有80例病患需进行肠道检查,随机抽取45例,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51.43岁。笔者将45例病患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15例。试验组,年龄25~65岁,平均50.95岁;对照组,年龄27~67岁,平均53.64岁。两组病患年龄、性别、病因、病程、身体素质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采用口服产气剂加逆行注气法进行螺旋CT仿真内镜检查[2]。对照组,采用口服碘海醇造影剂进行小肠显影检查。

试验组病患在扫描前10 min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 mg,扫描机器为飞利浦Brillance 6(120 kV、300 mA)扫描仪。扫描层厚5 mm,重建层厚2 mm,间距离1 mm。扫描后把重建图像发送到飞利浦Brillance Workspace 4.0工作站进行图像三维处理。

1.3 评价标准

肠管充盈分布区在80%以上的,为充盈好;50%~80%,为充盈一般;小于

50%,为充盈差[3]。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试验期结束后,统计试验组和对照组病患的小肠控充盈结果显示,采用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检查的试验组病患充盈好、一般和差的人数分别为19、10和1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3.3%、63.3%和3.3%。而采用碘海醇显影的对照组病患患充盈好、一般和差的人数分别为3、9和3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0.0%、60.0%和20.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纤维内镜一直是检查胃肠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在疾病的早期诊疗和发现当中起着至关重要额作用[4]。但是小肠管道长,通道狭窄且迂回曲折部分较多,纤维内镜难以通过小肠的所有部位,还会给病患带来巨大的检查痛苦,一直是内镜检查中的难点[5]。而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能够有效的提高检查时小肠的充盈度,提高检查效率,减轻病患痛苦,是一种实用性极高的检查方法[6]。

实验期结束后,统计试验组和对照组病患的小肠控充盈结果显示,采用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检查的试验组病患充盈好、一般和差的人数分别为19、10和1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3.3%、63.3%和3.3%。而采用碘海醇显影的对照组病患患充盈好、一般和差的人数分别为3、9和3例,所占百分占比分别为20.0%、60.0%和20.0%。可见试验组病患的充盈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相较于传统检查方法优势明显。

总之,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相对于传统造影方法检查准确,操作简单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国庆.低张注气小肠灌肠MSCT 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2):121.

[2]裴艳香.CT仿真内镜诊断小肠疾病的应用[J].国内讲堂,2007,1(2):23-25.

[3]Luboldt W,Fletcher J G,V ogl T J. Colonography:current status,research directions and challages[J].Eur Radiol,2002,12(3):504-524.

[4]韩丰.谈医学影像设备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82.

[5]专庆春,吕永革,莫金潮,等.多层螺旋CT 小肠造影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4):19-21.

[6]燕树林.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CT/MR/DSA)上岗考试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160.

(编辑:程旭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