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路径
文/上海市市文广局专题调研组
一、模式特征
(一)从整体规模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量大、数量多、分布广。

上海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起步较早、成长迅速、最具活力的地区。

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条从自发集聚到政府规划引导和扶持的发展之路。

截止2010年底,全市经四批授牌的园区共有77家,分别散落在“一轴(延安高架)、两河(黄浦江、苏州河)”的整体布局上。

其中徐汇区和长宁区分别为12家,虹口区11家,杨浦区9家,静安区和闸北区分别为7家,普陀区和原卢湾区分别为5家,黄浦区3家,浦东新区2家,闵行、嘉定、松江和宝山分别为1家。

表1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布
据对77家园区的数据统计,园区总占地面积240.78万平方米,每个园区平均占地31270.8平方米。

其中占地超过1万平方米的有38家,占77家园区总量的一半左右。

园区总建筑面积265.97万平方米,每个园区平均建筑面积34456.4平方米。

其中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有59家,占77家总量的76.62%。

建筑面积低于1万平方米的19家,其中长宁区8家、虹口区5家、闸北区2家、黄浦区2家、普陀区1家、徐汇区1家。

低于7000平方米的有8家,包括长宁区的创邑•河(4705 m2)、创邑•源(4100 m2)、聚为园(4600 m2)、湖丝栈(4500 m2)、原弓艺术创库(6000 m2);虹口区的建桥69(6300 m2)、智慧桥(5200 m2);普陀区的E仓(5000 m2)。

(二)从园区类别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多形态、多类型、开放度高。

据对入驻园区的110家不同类型企业抽样调查,民营企业占81.74%,外商独资企业占17.59%,中外合资企业占8.79%,国有企业占4.4%。

从园区创立的外在形态看,有四种类型:一是校企运作型。

这种运作模式是建立在院校品牌之上的一种延伸服务,即通过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背景,通过整合资源对老厂房进行统一改造的模式。

比较典型的是“虹桥软件园”创意产业园区。

位于旧厂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塑性强,企业运营成本低,具有很强的吸引企业入驻的能力。

二是依托老建筑改造型。

通过保护性开发老厂房、老仓库和老大楼形成创意产业园区,这类创意产业园区占总量的2/3以上,比如光复路的创意仓库、泰康路艺术街、8号桥、田子坊等,还有由远东屠宰场改造而成的1933老场坊等。

以这种模式建立的园区为
城市老建筑注入了新的产业元素,使这些老建筑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延续。

三是依托传统布局型。

依靠传统的布局,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创意产业基地,也是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途径之一。

黄浦区河南南路33号的上海城市广场,已经辟为上海市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中心。

四是全新创造型。

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便是利用开发区的优势,全新打造的创意园区。

该基地以影视制作、游戏软件、动漫制作等为主要产业导向,并建立相关的中介、展示及版权交易平台。

图1 入驻园区企业类型(110家企业抽样调查)
从园区主导产业的内涵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有四种类型:一是设计策划类,涉及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装潢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软件设计、园林设计、工艺品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模型制作艺术设计、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商业咨询、设计咨询和培训,如8号桥、时尚园、创意仓库、海上海等。

二是艺术创作和展示类,涉及视觉艺术、摄影艺术、动漫艺术、雕塑艺术设计、雕塑制品、美术展览、艺术媒体、电视内容制作、艺术家工作室,如M50、田子坊、800艺术区等。

三是技术创新和服务外包类,涉及动漫开发、纺织品新技术研发、数字技术、虚拟现实、计算机培训、网络运营、网络设备研发、网络技术设计、网络媒体、网络影视传播、设计外包、策划外包等,如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天地软件园、天山软件园等。

四是时尚和休闲服务类,涉及时尚会展、家居时尚创意设计展示、娱乐文化、文化休闲等,如尚街、同乐坊等。

(三)从运作经营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大、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

据统计,目前上海77家园区总可出租面积233.02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园区可出租面积30262.42平方米。

其中可出租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有54家,占77家集聚区总量的70.13%。

园区已出租面积212.2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园区已出租面积27562.9平方米,平均出租率91.08%。

其中,18家园区的出租率达到100%,分别是浦东新区的鑫灵创意园,徐汇区的汇丰创意园、设计工厂、西岸创意园,长宁区的创邑•河、湖丝栈、聚为园、新十钢•红坊、原弓艺术仓库,虹口区的智慧桥,杨浦区的昂立设计创意园、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建筑设计工场,黄浦区的上海滩外码头,静安区的3乐空间产业园、98创意园、传媒文化园,宝山区的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等。

园区租金也不尽相同,市区高于郊区,其中最高租金是徐汇区SVA越界的12.15元/平方米/天,最低租金是黄浦区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园的0.45元/平方米/天,平均租金2.71元/平方米/天,与2009年平均租金2.84元/平方米/天相比略有下降。

分布在徐汇、卢湾、长宁、虹口、普陀等中心城区的园区租金要高于其他区县。

其中原卢湾区平均租金最高,达到4.5元/平方米/天,长宁、徐汇、静安次之,依次是3.16元/平方米/天、3.07元/平方米/天和2.97元/平方米/天。

嘉定区和宝山区的平均租金最低,为1.50元/平方米/天。

表2 上海市各区县租金情况(单位:元/平方米/天)
图2 上海市各区县租金情况比较
近年来,园区对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0年度有39家园区加大了投入,新增投资额2.47亿元。

其中,投入较多的有闸北区合金工厂新增投资额7942万元,浦东新区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新增投资额5000万元,虹口区1933老场坊持续新增投资额3400万元,原卢湾区江南智造新增投资额2650万元等。

政府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的力度不断加强。

例如,上海从三个方面对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给予优惠政策,即营业税扶持税额60%、增值税扶持税额3-5%、所得税实行三免二减半等。

这对于园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全市园区的主营收入也呈稳步增长趋势。

据统计,2010年全市园区总营业收入共672.8亿元,较上年增长59.4%,总税收28.7亿元,较上年增长13.4%。

其中,园区入驻企业的总营业收入是上年入驻企业总营业收入的1.3倍,每个园区平均企业营业收入8.2亿元。

企业税收27.7亿元,同比上升42.1%,每个园区平均企业税收3596.4万元。

园区(不包括企业)主要营业收入共40.9亿元,每个园区平均营业收入为5309.4万元。

园区(不包括企业)主要税收共1.2亿元,每个园区平均税收为153.9万元。

表3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经营数据对比
(四)从产业布局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企业多、主导企业集聚度高。

与上海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相协调,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突出、产业链带动效应明显的园区,如时尚设计领域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时尚产业园、尚街、2577等;软件创意设计领域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虹桥软件园、天山软件园;建设设计领域的八号桥、文定生活、创邑金沙谷;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工艺旅游纪念品设计产业集聚区;设计外包服务领域的八号桥、江南智造;视觉艺术领域的映巷创意工场、M50创意园、原弓艺术仓库、E仓等;创意休闲领域的田子坊、新十钢、1933等。

据统计,2010年全市77家园区主导产业企业数量共5857家,同比增长31%,平均每个园区主导产业企业数量为76个。

园区主导产业的企业数量占园区总体企业比例为71.2%。

其中,15家园区的主导企业比例达到90%以上,分别是鑫灵创意园、设计工厂、M50创意园、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2577创意大院、虹桥软件园等。

2010年,园区招商情况良好,77家园区入驻企业数量共8231个,同比增加34.71%,每个园区平均入驻企业数106.8个。

其中环同济设计创意园区,入驻企业数量1700个,是77家园区中主导产业企业最多的园区。

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入驻企业数为541个,创意联盟入驻企业数为525个,泰晤士小镇入驻企业数为384个,中环滨江128入驻企业数为379个。

在上海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入驻有美国、日本、比利时、法国、新加坡、意大利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为创意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2010年77家园区就业人数15.53万人,同比增加35.43%,每个园区平均从业人数2016人。

其中,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就业人数最多,为30000人;泰晤士小镇次之,就业人数为15216;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就业人数为10000人,同比增长最快,约为50%;天地软件园就业人数9000人,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就业人数7000人,SVA越界创意产业园就业人数5000人。

(五)从园区管理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行规范、服务完善。

从调研情况看,93.5%的园区建立了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的园区,如徐汇区设计工厂、X2创意空间、虹桥软件园、静安区3乐空间产业园等的管理体系已经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
准;闸北区的名仕街陆续建立了《园区租户手册》《园区车辆管理条例》《园区物质出入管理条例》《园区安全管理条例》等;松江的泰晤士小镇制定了《泰晤士小镇特色风貌管理规约》《泰晤士小镇特色风貌分级保护管理细则》《泰晤士小镇商业管理公约》;普陀区E
仓制订了《园区物业管理制度》《园区防火管理制度》《园区安全管理制度》;宝山区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实施了《园区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园区服务联络制度》《物业管理制度》《人员岗位管理制度》等。

图3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制度情况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注重发挥联系政府与企业桥梁作用的同时,从招商引资、业务咨询、开展培训、筑巢引凤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了对入驻企业的服务,努力实现从园区运营者到区域产业撬动者、从二房东到服务集成商的转变。

77家园区2010年建立完善了121个公共服务平台,是上年总数的1.8倍。

其中拥有2个及以上公共服务平台的有24家,东纺谷建立有9个公共服务平台为77家园区中最多,金沙3131有7个、天地软件园有6个、中环滨江128有6个、新慧谷有6个,仅建有1个公共服务平台的为40家。

超过80%的园区至少建有1个公共服务平台。

图4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情况
二、发展趋势
(一)园区发展规模快速壮大。

近几年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呈现数量激增、规模扩大、实力跃升的强劲势头,产业规模连续两年保持50%以上增长速度。

其中大部分园区的营业收入和税收有了稳定的增长,尤其是一些以区域经济和产业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产业贡献力度大。

如杨浦区的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2010年实现园区总营业收入140亿,占总营业收入的20.8%,同比增长了20%左右;浦东新区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总营业收入120亿,同比增长了40%以上,增幅明显。

泰康路艺术街云集了与视觉艺术相关的中外企业160多家,包括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文化中心等,这些企业以创意设计为核心,涉及视觉创意各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除了这些艺术机构外,餐饮、服务业等商业产业及文化娱乐业也紧随其后,呈现出创意产业、旅游业、租赁业、房地产业等行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此外,2010年增加的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营业收入35.7亿,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集聚区产业规模的快速上升。

(二)园区产业定位逐步体现。

坚持走文化与经济互动、文化借科技驱动、文化与商旅联动的发展路径,在政府部门推动、行业协会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园区层面服务、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的框架下,逐步调整了入驻企业的类型,专注和明晰产业定位,以培育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建立多元化功能复合和具有活力的园区为目标,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园区,如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专注于动漫衍生产业;花园坊重点推进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体产业发展的体系构建;映巷创意工场着力为创意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金沙3131集结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电子商务企业,抱团经营,资源共享,形成集群优势。

目前,园区主导产业所占比例达71%左右,半数以上园区主导产业企业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鑫灵创意园、设计工厂、M50创意园、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2577创意大院、虹桥软件园等15家园区主导产业比例达到90%以上。

(三)园区集聚效应迅速放大。

目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吸引8231家企业入驻,同比增加34.71%。

如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邮电设计院和市政工程设计院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企业不断集聚,已经形成国内设计创意企业数量最多的产业集群;上海滩老码头引进并落地了丝绸博物馆、巴富士游艇码头、尚臻家居设计、香港得利保家居设计、澳门珠宝设计展示、澳大利亚建筑设计公司、源腾文化传媒、怡善投资等国内外知名公司;空间188入驻了360buy京东商城公司、汇众益智公司、软易公司等创意型企业;金沙3131入驻了驴妈妈、齐家网、星尚爱你网、库巴购物网等电子商务企业;同乐坊引进了《第一财经》数字媒体中心、《第一财经》周刊、《私家地理》杂志编辑部、《理财一周》报编辑部、现代戏剧谷、尚戏文化传播、东方之星、意大利服饰工作室等一大批文化、传媒创意设计类商户;南苏河入驻了玛戈隆特骨瓷(上海)有限公司等艺术设计类企业。

(四)园区影响力不断扩大。

不少园区通过搭建产、学、研等交流平台和组织公益活动,着力提高园区的品牌形象,园区的行业地位和区域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如环同济创意园区依托“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企业家俱乐部”与“杨浦设计企业协会”,着力发挥行业协会凝聚带动作用,定期举办特色沙龙、创业大赛、国际设计大师论坛等交流活动,引导产业链上的企业实现创新联盟,推动现代设计产业做大做强,提升杨浦现代设计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

1933充分利用建筑特色和灵性空间在文化、旅游、活动、摄影等方面开辟新路,为公众举办设计、生活方式、求知的展览活动等,吸引了数以万计游人的光临和青睐;花园坊以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获得了美国LEED铂金标准认证。

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提供完善的配套和高质量的服务,不仅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提升了园区入驻企业的综合竞争
力,推动了区域相关产业发展,而且不断扩大了影响力,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

如鑫灵创意园的“服务大学生创业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获第十六届国家级二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天地软件园、M50、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1933老场坊、花园坊、金沙3131 、环同济设计创意园区等15家园区被评为上海市示范创意产业园区;虹桥软件园被评为“徐汇区产业园区星级评定”五星级(最高星级)园区等。

三、瓶颈问题
(一)缺乏战略层面的全盘设计和整体规划。

调研中,有不少园区代表反映,目前国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理论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探讨和挪用,缺少既有权威性又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本土研究和理论归纳,具有上海本土发展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分类方法和细分研究更是鲜见。

这直接导致一方面在大张旗鼓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方面却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概念甚少认知,经常模糊套用。

本土理论研究的不足也导致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模糊和政策的不到位。

上海目前有授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77家,加上未授牌的总共有300多家,看起来园区发展风生水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形象;但是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产值上却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十分之一不到。

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缺乏园区在形态、功能、地理分布等宏观层面的整体设计、规划和部署。

(二)缺乏有效统筹和推进合力。

调研中,来自政府管理层面和园区层面的调研对象普遍反映,当前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属经信委管理,但是由于牵涉到文化管理和产业发展,文广局和商委也常常需要充当管理者的角色。

在不同的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更是没有统一的口径,比如静安区在商委下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虹口区由区长牵头成立“文化创意领导小组”,之后则由区文化局介入管理;而徐汇区有15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中只有三家属于文化局管理。

这样的局面容易造成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园区与企业盲目求助等问题。

比如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一些在地理位置上邻近但隶属于不同区县的文创园区,就因为行政管理口径的巨大差异,在互相合作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性的障碍和难题。

在另一个方面,也有一些园区和企业反而会钻“多头管理”的空子,向东家要了政策支持,又向西家要税收优惠,这对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而言也是非常不利的。

(三)缺乏园区个性培育和产业链打造。

调查发现,上海一些公认的比较成功的文创产业园区往往都具有两个特点,即规模化和主题化,而在主题化的园区中又以偏于艺术的园区表现为佳,但这类园区仅占总量的8%-10% 。

其余大多数园区特征不明显。

一哄而上的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的简单复制,直接导致文创产业园区发展的同质化倾向,一些园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租金开始打“价格战”。

而高租金同时也带来了高空置率,目前一些园区都有高空置率的问题。

还有些园区在竞争中业态、功能异化,名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际上却都没有文化内涵,很难形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四)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

不少调研对象反映,相较于其他地区如江浙、广东等,上海本地对于文创产业园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并不具有优势。

“上海文化消费能力很强,但是缺少文化原创力,对于本地的文化创意资源不够重视,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扶持不够”。

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本地的文化创意资源不断流失,上海仍然停留在为文化产品买单的终端市场,就像大家都跑去北京拍电影,然后拿来上海卖。

这种不平衡对于上海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调研对象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政府加大对文创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引领、扶持力度,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园区和园区企业提供更多优惠。

(五)缺乏文化创意人才。

缺少文创人才尤其是缺少高端的具有文创能力特质的复合型人才,是调研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是“头脑产业”,没有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在英国、美国及日本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都超过12个百分点,对比来看,上海文创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创意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园区产业发展需求,这不仅抑制了创意的总产出水平,也抑制了创意的产业化率。

(六)缺乏有力的园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企业和园区的立业根本,虽然知识产权意识在文化创意领域有明显增强,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但保护的力度仍显不够,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中依然存在盗版、仿造、抄袭等现象。

调研中,很多文化创意企业纷纷表示出对于“设计保护主义”的诉求,正是体现了“创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渴望。

它们希望政府在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有的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由于知识产权界定难,保护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创新的模式经常被抄袭和模仿。

四、发展路径
当前上海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应当尽快确立文化创意产业为长期战略性支柱产业观,确立文化创意产业是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重要着力点,确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重要孵化器,是文化创意产业大繁荣的重要载体。

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引领,聚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坚持平台导向,着力推进全国能借鉴、上海能推广、园区能突破的重要平台建设政策。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力争在投资、贸易、金融、税收、技术创新等政策调整上向文化创意园区适当倾斜。

(一)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主体,本着有利于调动园区管理者积极性、有利于园区成长壮大、有利于园区企业发展、有利于提升园区所在社区的文化品质,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架构,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政府管理体制进行顶层设计。

根据各产业园区建设定位、发展实际,对全市文化创意园区进行分类,根据“一个园区,只设立一个主管单位”的原则,在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分别确定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市科委、市文广局、市旅游局、市商委等为园区主管单位。

根据“定位不同,政策不同”的原则,将政府有限的资源,聚焦于文化创意产业原创型、平台型、孵化型等以培育为主,有利于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水平、有利于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园区。

在“十二五”上海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文化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长期总体规划(2011-2020)》,确定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体布局,结合各区产业导向,明确各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布局。

联手构建以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园区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集成网络系统,以实现全市创新信息共享。

同时研究建立各园区间、园区内外企业间的互通合作机制,打造完整产业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