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礼仪之争
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对比研究AContrastiveStudyofPolitenessinEnglish
![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对比研究AContrastiveStudyofPolitenessinEnglish](https://img.taocdn.com/s3/m/8660574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1.png)
面部表情:中国人在交谈中 更倾向于保持严肃的面部表 情,而英国人则更倾向于展
示自己的情感和反应
中英沉默的礼貌差异
中文语境中, 沉默可能表示 尊重、同意或 默认
英文语境中, 沉默可能表示 尴尬、不满或 拒绝
中文对话中, 适当的沉默可 以避免直接冲 突,保持和谐
英文对话中, 适当的沉默可 以表示思考、 倾听或尊重对 方观点
进餐礼仪:中式餐饮注重使用筷子 和勺子,而英式餐饮则更注重使用 刀叉和勺子
敬酒礼仪:中式餐饮中敬酒礼仪较 为复杂,而英式餐饮中敬酒礼仪则 较为简单
餐后礼仪:中式餐饮中餐后礼仪较 为随意,而英式餐饮中餐后礼仪则 较为正式
中英餐桌交谈的礼貌差异
中国餐桌交谈:注重家庭和睦,尊重 长辈,晚辈应主动为长辈服务
02
英文道歉:通常较为委婉,如 “I'm sorry”、“I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等
04
05 中英文化差异:中文更注重直 接表达情感,而英文更注重委 婉表达情感
跨文化交际:了解中英道谢与
06
道歉的礼貌差异有助于更好地
进行跨文化交际
中英委婉语的礼貌差异
中文委婉语: 常用成语、谚 语、典故等,
社交礼仪:中文 注重尊卑有序, 英语注重平等尊 重
餐桌礼仪:中文 注重集体主义, 英语注重个人主 义
礼物赠送:中文 注重心意,英语 注重价值
中英礼貌差异的原因
文化背景:中国注重集体主义,英国注重个人主义
历史传统:中国历史悠久,礼仪规范丰富;英国历史较短,礼仪规范相对简 单 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关系紧密,注重人情往来;英国社会关系相对松散,注 重个人空间
在中国,人们倾向于使用谦虚的方式表达赞美,而在英国,人们更倾向于直 接表达赞美。
百年前中英外交礼节纠纷:该不该三跪九叩
![百年前中英外交礼节纠纷:该不该三跪九叩](https://img.taocdn.com/s3/m/64215f7f69eae009581bec63.png)
[键入文字]百年前中英外交礼节纠纷:该不该三跪九叩与今天一样,中英之间第一次外交接触也始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1793 年,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急于向中国倾销商品的英国政府,派出马戛尔尼勋爵领衔的使团访问中国。
深谙外交之道的马戛尔尼的真实目的是开拓中国市场,但他没明说,而是玩了个小花招——号称是代表英王前去给.乾隆皇帝祝寿。
十分好面子的乾隆一听自然龙颜大悦。
地方官员也不敢怠慢,热情迎请了英国使团。
马戛尔尼一路好吃好喝,于当年9 月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准备觐见在那里狩猎的乾隆。
故事到这里本来挺好,然而就在觐见即将进行的时刻,双方却因为觐见礼节而起了纠纷。
按照清廷礼制,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须三拜九叩。
然而在英国人眼里,双膝下跪是面对上帝时才有的礼节,磕头更是闻所未闻。
中英之间关于礼仪的拉锯战就此展开:起初,乾隆以为英国人是因为“久居化外”不懂得礼仪,还“体贴”地派了个钦差大臣徵瑞教英国人如何行礼。
徵瑞教导英国人也算苦口婆心,据英国方面记载,此公跟马戛尔尼谈话中,甚至还“善解人意”地把西方人“无礼”归咎于服饰的区别,说我们中国的长袍多好啊,宽宽大大想跪就跪,想磕头就磕头;你们英国人的服装设计得就不太合理,磕头不方便嘛。
不如你们觐见皇上时把腰带、吊带都去掉,这样君臣名分就好讲多了。
想不到英国人就没想跟乾隆讲中国式的君臣礼仪,压根儿没接徵瑞的茬。
道理说不通,只能来硬的。
乾隆为使马戛尔尼屈服,一度下令给英国人的伙食降档,每人每天只能得到原来四分之一的口粮。
不想马戛尔尼更硬,索性以绝食抗议。
最后时刻,双方不得不各退一步,马戛尔尼在觐见乾隆时行了单膝下跪礼。
其实,在马戛尔尼看来,如此大礼已经体现了对中国皇帝的极大尊重,按西方的规矩,觐见他国君主只需三鞠躬,只有见本国君主时才会单膝下跪并吻手。
然而乾隆并不领情,断1。
中国和英国礼仪差异英语作文
![中国和英国礼仪差异英语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836a7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2.png)
The礼仪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United KingdomThe world is a mosaic of diverse cultures, each withits unique traditions and etiquette. Among these, the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and protocol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are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key distinctions in the two countries' etiquette, focusing on greetings, dining customs, and gift-giving practices.Firstly, greetings in China and the UK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China, greetings are often warm and personal, with handshakes and sometimes hugs or bows, depending on the closeness of the relationship. Verbal greetings often include inquiries about health and family, reflecting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connections and mutual concern. In contrast, British greetings tend to be more formal and reserved. Handshakes are standard, but hugs and kisses are generally reserved for close friends and family. Verbal greetings often focus on neutral topics like weather or recent events, reflecting a preference for privacy and avoiding personal inquiries.Dining customs also vary widel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China, dining is a social event, often centered around a round table where everyone faces each other. The host typically takes the lead in ordering dishes and ensuring that everyone is well fed. Conversation during meals is lively, and it is considered polite to offer food to others. In contrast, British dining culture is more formalized, with a set order of courses and a focus on individual plates. Conversations during meals are more subdued, and it is customary to wait for the host to begin eating before following suit. Offering food to others is less common, reflecting a greater emphasis on personal choice and independence.Gift-giving practices also diff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In China, gift-giving is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social interaction, often reflecting the giver's respect and regard for the recipient. Gifts are often wrapped elaborately and presented with ceremony. It is customary to decline a gift initially as a show of humility, before ultimately accepting it with gratitude. In the UK, gift-giving is more casual and less frequent. Gifts are often simple and practical, and wrapping is less elaborate. It isconsidered polite to accept a gift without much fuss, andit is not uncommon to thank the giver and then put the gift aside without much attention.In conclusion, the differences in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reflect the unique cultural values and social norms of each country.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is crucial for 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y respecting and adapting to local customs, individuals can foster stronger relationships and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in both personal and business settings.**中国和英国礼仪差异**世界是由各种文化组成的马赛克拼图,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和礼仪。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超级完整版)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超级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cbf10bc281e53a5802ffb5.png)
选材差异
Ⅱ.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food and Western food
Ⅱ.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food and Western food
饮酒差异
pk
西方 西方人用餐都喜欢幽雅、 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 用餐时必须注意自己用 餐的礼仪,比如在进餐 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 音
中西礼仪
拜访礼仪
在西方,去别人家作客或赴邀,必须提前预约并 且准时到达,否则是非常不礼貌的。主人收到礼物 后,最好马上打开,当面赞扬并道谢,表示喜欢。
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家里的装饰或摆设指手画脚。
初次见面你该怎么做?
鞠躬:日本是一个极其注重礼节的国家,见面时一般都要 互相问候,脱帽鞠躬,眼睛向下,表示诚恳的态度。除了 日本之外,朝鲜人见面也行鞠躬礼
中国人重义轻利,法制观念较淡薄
• 西方人重利轻义,法制观念较强Conclusiຫໍສະໝຸດ n比较总结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 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中 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我们借鉴西方礼仪,应当借鉴其内在的灵 魂,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 ,确立我 们的感染力,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
进餐的礼仪
中方 由服务员上菜,然后 大家再用公筷到大盘 中去取菜。就餐时, 等所有客人都入座后, 不能先动筷子,要等 长者和客人先起筷。 筵席中暂时停餐,把 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 调羹上。用餐完毕后 应把筷子横搁在碟子 上
进餐的礼仪
在西方 在正规晚宴上,每个面前一般有三 把叉子、三把刀子、外加汤勺和四 个酒杯。原则上,最外侧的餐具总 是最先使用的。在进餐时一定要等 主人打开餐巾后,才可以把餐巾打 开,平摊放在自己的膝盖上。在用 餐时应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同时 应切一块吃一块而不应该把所有的 都切好后再吃。停餐时,应把刀叉 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刀柄应 朝向自己。用餐完毕后,刀叉应朝 向四点钟方向。另外,在西方用餐 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 凑上去吃是很不礼貌的。
中西礼仪之争名词解释
![中西礼仪之争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c794bc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5.png)
中西礼仪之争名词解释中西礼仪之争名词解释导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一直是人们交流和相互尊重的一种方式。
然而,中西礼仪之争是指中西文化间的礼仪观念和实践的差异,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礼仪之争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加深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一、中西礼仪之争的背景和来源1. 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中西文化差异是中西礼仪之争产生的基础。
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
在中西方社会中,对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权威和规则的看待、对时间的态度等都存在显著差异。
2. 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中西礼仪之争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方式上。
中西方在表达尊重、友好、敬意等情感时,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和习惯。
其中,包括问候礼仪、餐桌礼仪、礼物交换、接待规范和社交场合的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二、中西礼仪之争的具体表现1. 问候礼仪的差异中西方在问候别人时,所使用的方式和用语有所不同。
中方常常强调的是简洁、亲切的问候,注重传递友好和亲近的感觉;而西方则更注重传递尊敬和礼貌的语言。
中方常说的“你吃了吗?”等问候语,在西方可能会被视为过于亲密的问候。
2. 餐桌礼仪的差异中西方在就餐时的礼仪规范有一定差异。
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筷子进食,注重筷子、碗等用具的使用方法和顺序;而在西方,使用刀叉、勺等工具,并且有着一套规范的用餐礼仪。
3. 礼物交换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礼物的交换方式和纪律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使用双手接受礼物,并在适当的场合回馈礼物;而在西方,礼物的接受方式可能更注重礼貌和谦虚。
中国文化中的红包文化在西方是不存在的,他们更注重实用性的礼物。
4. 接待规范和社交场合的行为规范中西方在社交场合的举止和行为也有所不同。
中方普遍对客人表达热情好客的态度,注重客人的满意度和舒适度;而在西方,礼貌、尊重和保持距离是社交场合所重视的观念,他们更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自由。
三、对中西礼仪之争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西礼仪之争是文化差异的产物,它不仅仅是对礼仪的差异的认知和理解,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
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
![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https://img.taocdn.com/s3/m/6a28a32f0066f5335a8121f5.png)
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在大航海时代以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儒家文化,与欧洲基督教文化、南亚佛教文化、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是世界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形态。
其中,后面几种文明在政治、宗教、语言等方面都曾经有比较密切的关联,唯独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相对独特的文化品格,因此,以大航海时代为契机的中西初识,才具有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内容。
礼仪之争的事实告诉我们,传教士们在远东从事的工作,并不是使“异端”或那些还处在泛灵主义或图腾崇拜的“野蛮人”皈依,而是要面对一个高度发达的古老文明,她迫使天主教不得不进行自我文化反思。
,无论是利玛窦的调和策略,还是索隐派对中,国经典密码的解读,或者是耶稣会士反对派的攻讦,都折射出西方文明面对传统中国的独特文化韵味所发生的认同危机。
这个问题的本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国礼仪(术语问题、祭祀问题)的范畴。
我们可以随便举两个例子。
比如中国语言问题。
《圣经,创世记》第十一章说:上帝造人时,人类都讲同一种语盲。
后来人们通力协作在巴比伦平原(其遗址据说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建造城塔,以显示人类的力量,所建造的塔直指云霄,被称为通天塔。
上帝发现人类联合起来的力量十分可怕,于是使用法力把人类分散在世界各地,并且让他们讲不同的语言,以阻止其互相沟通o《创世记》属于《摩西五书》之一,是犹太教最早确立的圣书正典,一般认为是公元前四世纪由四种不同的底本资料缀合而成。
大约比希罗多德的《历史》要晚一百年左右。
其实寻找初民语言的故事比《圣经》的历史还要早。
希罗多德就讲过古代埃及法老寻找初民语言的一个实验。
一位名字叫撒姆提齐(Psammetich)的古埃及后期的一位法老相信,新生婴儿之间如果不受当代人的语言影响而互相说话,那么他们嘴里讲出来的一定是上帝所教给的初民语言。
于是,法老下令把一对刚出生的孪生婴儿与其母亲隔离开来,交由牧羊人独自护养,任何人不得与婴儿说话,否则被处以极刑。
中西方礼仪差异
![中西方礼仪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240d3c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0.png)
吻面礼
起源
吻面礼也起源于欧洲,最初是在法国兴起的。
礼仪细节
双方互相亲吻脸颊,通常在左右脸颊上各亲吻一次。男性 之间通常用吻面礼,而女性之间则用贴面礼或亲吻礼。
文化差异
在中国和东亚国家,吻面礼不太常见,而在南欧和拉丁美 洲国家则较为流行。此外,在英国和爱尔兰等国家,吻面 礼通常只用在亲密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
中国
在中国,颜色搭配也因文化背景而异。在一些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颜色,因此在一些特殊场合 ,如婚礼和春节等,中国人更倾向于选择穿红色的服装。而在其他场合,颜色搭配则可能更加多样。
04
言谈举止礼仪
言谈礼仪
1 2 3
交流方式
在西方,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坦率的交流方式, 而中国人更注重含蓄、委婉的表达。
中国
在中国,接受礼品时需要表现得谦虚和礼貌 。在收到礼品后,一般不会立即打开,而是 先表示谦虚和推辞,然后在对方的坚持下才 接受。在表达感激之情时,一般会用一些敬
语和谦辞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06
公共场合礼仪
遵守规则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权益的保护,在公共场合会更加注 重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他人。例如,在公共游泳池 或健身房等场所,西方人会遵守规定,不随意更改衣 物,不赤裸上身等。
文化差异
在中国,握手礼通常用于正式场合 ,如商务会谈、政要会晤等。而在 一些东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握 手礼则较为少见。
拥抱礼
起源
文化差异
拥抱礼起源于古代欧洲,是西方国家 常见的见面礼仪之一。
在中国和东亚国家,拥抱礼不太常见 ,而在南欧和拉丁美洲国家则较为流 行。
礼仪细节
双方互相拥抱,通常在左右脸颊上各 亲吻一次,有时也会用贴面礼代替。 男性之间通常用拥抱礼,而女性之间 则用贴面礼或亲吻礼。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礼仪之争的过程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礼仪之争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4673276ce518964bcf847cb7.png)
礼仪之争的过程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去世后,龙华民任耶稣会会长改变了利玛窦规矩,要求“Deus”直接译为“陡斯”、“天主”,不可称中国古书中的“上帝”,禁止信徒敬孔、祭祖,认为敬孔是偶像崇拜,祭祖是向神明祈佑,不符合天主教教义。
一部分传教士同意龙华民的决定,但仍有很多传教士坚持着利玛窦规矩,双方争执至罗马教廷。
1656年(顺治十三年),教皇亚历山大七世颁发通令:敬孔祭祖只要没有迷信成分,可以允许中国教徒参加。
在中国礼仪问题上执行灵活策略。
但是,1693年(康熙三十年),天主教的另一个传教会——巴黎外方传教会成员颜珰(Charles Maigrot,1652-1730)(驻福建宗座代牧)又宣布“训令七条”,严禁中国礼仪。
之后将此训令提交至罗马教廷进行申诉。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耶稣会士企图借助康熙皇帝的支持击败对方,就礼仪问题写成一文,交皇帝预览,康熙朱批,表示完全赞同,耶稣会士立即将之送往罗马。
这样,康熙皇帝的介入就使得礼仪之争空前激化,可以说变成了中国朝廷与罗马教廷的对决。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因对耶稣会士诉诸世俗皇帝的做法感到愤怒,教皇克力门十一世颁布圣谕,支持颜珰,谴责中国礼仪。
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教皇派特使多罗(Tournon,Carlo Tommaso Maillard de,1668-1710)来中国解决“礼仪之争”,颜珰为顾问。
开始康熙帝以礼相待,但最终没有达成共识。
康熙问难颜珰:“愚不识字,擅敢妄论中国之道”。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下令驱逐阎当等出境,要求在华传教士必须领票,“若不遵利玛窦的规矩,断不准在中国住”。
多罗被要求离京。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多罗在南京发布训令,要求传教士不得遵守中国礼仪,不服从者将处以“绝罚”。
随后多罗被驱逐出境。
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教皇克力门十一世重申1704年圣谕精神,对多罗的训令给予肯定。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再次重申,并发布“从登极起”(自那一天 Ex illa die)(禁约)圣谕,严厉禁止中国礼仪。
历史趣谈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 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
![历史趣谈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 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https://img.taocdn.com/s3/m/dba825c4ad51f01dc281f1e9.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导语: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
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
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堪称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别有用心的访华使团18世纪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广州一口通商已不能满足其对华贸易的需要。
乾隆五十二年(1787),英国国王应东印度公司的请求,派遣凯思卡特为使臣前往中国交涉通商事务,并谋求建立外交关系,却未料使臣在中途病死。
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政府又派曾任外交官和殖民地行政长官的马戛尔尼为特使,代表英王乔治三世前往中国,祝贺乾隆皇帝83岁寿辰。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
同时,也是为了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估计中国的实力,为英国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
英国政府对这次出使十分重视,为使团的组成进行了周密的准备。
首先,对使团成员做了精心安排。
特使马戛尔尼是一位有经验的外交官和殖民主义的老手,曾任驻俄公使,与俄国签订了十分有利于英国的商务条约,以后又历任格林纳达总督和英属印度马德拉斯总督。
副使斯当东是马戛尔尼的挚友,有从事殖民外交的丰富经验。
使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其中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家以及有经验的军官。
此外,还有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和大量军事人员。
生活常识分享。
解读何伟亚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最新年文档
![解读何伟亚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最新年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e35ff6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c.png)
解读何伟亚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最新年文档解读何伟亚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怀柔远人》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方法1793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岷有泄?接见了马嘎尔尼使团,但在接见前却引发了一场众说纷纭的礼仪之争。
清朝当事人把此事件当成偶然事件,但却引发西方史学家的密切关注,并将此事与中英鸦片战争及众多不平等条约相联系,出现了各种历史诠释,该事件也被赋予了超越其本身价值的历史意义。
关于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事件解释的传统观点是美国学者费正清(John K . Fairbank)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
“冲击――反应”论认为该事件是一个商业贸易驱动的大英帝国的扩张,与一个傲慢的中华帝国相遇并因文化误解而引发的冲突,其实质是优越的西方文明和落后的东方文明之间的撞击。
而何伟亚要修正的就是这种历史解释理论。
何伟亚明确指出:“在本书中,我努力要做到的就是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尤其是反对他们把中国文化与清帝国,‘西方’与英帝国主义混为一谈。
事实上,我试图把乾隆朝廷与英国人的会面重建为两个扩张性帝国的会面,各方均有自己的关注所在,各方均有自己的安全要求。
”①可见,何伟亚把马嘎尔尼使华事件看做是两个扩张性帝国的冲突,而非文明的冲突,书中分别从中英两条叙述线索出发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分析。
何伟亚认为清朝和英国都是专制主义的帝国,都排斥威胁自身权力的各种势力存在。
对觐见前后英国使团的真实目的评判一直是清政府的重要任务,随着英国使团的真实意图逐渐表露,清朝政府认为英国人拥有强大的外力支持却缺乏道德基础。
同时,英国使团的唐突行为和不当细节让清朝政府加深了相互猜忌。
在何伟亚看来,费正清等学者都陷入了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把西方文化视为人类发展的最先进阶段,即现代性。
该理论体现的一种殖民主义的价值观,何伟亚主张当代历史编纂必须从这种“现代性”的话语桎梏下解放出来。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与融合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29617e5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a.png)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与融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与融合引导语: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跨国交际日益增多,礼仪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与融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中心论点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跨国交际日益增多,礼仪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因此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并与西方礼仪进行有效的融合,探求建立适合我国当代的社会礼仪文化体系方能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以达到中西方交流的顺利进行。
本文从剖析中国传统礼仪当代价值,浅析当代奥运礼仪先锋,以及分析中西礼仪差异的影响因素着手,着重从社交礼仪、餐饮礼仪、婚俗礼仪、商务礼仪等方面介绍中西礼仪差异,进而探讨中西礼仪文化合理有效的融合,避免陷入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引起的某些误区,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天,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化把现代人领到了一个无限伸展而又不断浓缩的空间,这就是地球村。
在这个有着60亿居民的村庄里,交往和沟通日益频繁,说服和理解越发重要,其中,作为公关“第一印象”的礼仪就更显得不可或缺。
而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还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
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因此如何发扬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应当成为人们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由于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礼仪讲究,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学习不同的文化求同存异,同时尊重各自的礼仪文化,以避免因不了解而造成的误会和障碍。
加强沟通与认识,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与认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教育在我国愈益普遍。
跨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研究
![跨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aca14b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4.png)
跨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礼仪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深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和英国,分别作为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代表,其社交礼仪差异显著。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中英两国在社交礼仪方面的异同,以增进对两种文化的理解,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推动中英两国在社交场合中的和谐互动。
我们将围绕见面礼仪、餐桌礼仪、礼品赠送、言谈举止等关键方面,逐一剖析两国文化中的社交规范与习惯,以期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图景。
1. 简述社交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社交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社交礼仪不仅是一套行为规范和交往准则,更是文化认同和社会和谐的体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差异往往成为交流中的障碍。
了解和尊重他国的社交礼仪,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和冲突至关重要。
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国文化注重礼貌、谦逊和尊重长辈,而英国文化则更强调礼貌、绅士风度和个人隐私。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也影响着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
对中英社交礼仪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通过比较中英社交礼仪中的具体行为、语言表达和习俗规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社交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通过对比研究中英社交礼仪,我们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2. 提出研究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的目的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礼仪成为影响跨文化交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8d537e7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e.png)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
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
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礼仪之争的原因与结果
![礼仪之争的原因与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92d1db19ba0d4a7303763a29.png)
礼仪之争的原因与结果摘要:礼仪之争是中西方宗教交流史上的大事。
其原因包括中西传统间固有的矛盾、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不甚了解和传教士所代表各自国家利益的冲突。
礼仪之争直接导致了康熙帝禁教,也使中西文化交流陷入僵局,它不仅是宗教文化领域的争论,更是中西权利的冲突。
我们当以史为鉴,在宗教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关键词:礼仪之争;祭祖;祭孔;康熙禁教自古以来,人类的文明就是在交流中发展的。
基督教与中国文明的交流历史上曾有过三次,第一次是唐代景教入华,第二次是元代的耶理可温教,第三次就是在新航路开辟背景下由利玛窦带来的天主教。
就在基督教的第三次入华期间,西儒利玛窦死后,中国上演了一场极具影响力的中西礼仪之争,这场争论不仅在中国范围内影响巨大,使天主教的在华传播陷入僵局,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它不仅是基督教神学如何适应中国的问题,也是中国的封建政权与西方神权不融洽的结果。
一.何为礼仪之争明清时期的“礼仪之争”,是西方传教士就如何在中国传教展开的争论。
争论主要围绕1.天主教名词的翻译。
如基督教中的神“God”能否用中文语境下的“天”或中国古籍中的“上帝”来指代2.中国基督徒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他们能否称孔子为圣。
3.教会要不要接受中国的传统祭祀礼仪。
如中国的祭祀行为是否是宗教意义上的偶像崇拜,还是只是文化民俗;中国天主教徒能否参加中国传统的祭孔、祭祖仪式;教会要给予中国传统多大限(原文来自: 千叶帆文摘:礼仪之争的原因与结果)度的宽容。
4.是否可以为已死去的非基督徒祖先做弥撒,等等。
二.礼仪之争的原因“礼仪之争”的根本是中国传统习俗和基督教礼仪之间对祭祀等行为的不同理解,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基督教传统和中国传统之间确实存在着隔阂。
比如中国传统的祭祖祭孔行为,被基督教认为是偶像崇拜,再如马国贤知道雍正帝要造喷泉,就请安吉洛神父设计了喷泉相呈,但是当他知道皇帝造喷泉是为了保佑自己万年安泰,便拒绝了这种偶像崇拜的事情。
礼貌原则的中英文化对比
![礼貌原则的中英文化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d3d3171b227916888486d708.png)
称呼语与问候语的不同
称呼语不同 问候语不同 中西隐私语和禁忌语的差异
称呼语不同
由于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 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讲究“长幼尊卑贵贱” 之分 。 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 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为 了表达一种尊敬,也会在称呼年长的人的时候冠 以X爷爷、X奶奶、X叔叔、X阿姨、X姐姐、X哥 爷爷、X奶奶、X叔叔、X阿姨、X姐姐、X 哥等称谓。在社会系统中,更是根据个人的地位、 职务等有着不同的称呼,如X老师、X经理、X 职务等有着不同的称呼,如X老师、X经理、X师 傅、X 傅、X医生等,很少出现直呼其名的现象。
汉语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指谓自己或与自己 )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 “尊”。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 “尊”。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而称对方妻子为“尊 夫人”等。 (2)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 )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 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 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例如: 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例如: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我们用尊 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 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而对比自己年幼的人往往没有这种等级差别。 (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视为是懂礼貌、有教养。其基本内容是 “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 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 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对“死”字可以用“长眠”、“老了”、 “安息”等委婉语表达, “安息”等委婉语表达,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 )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所谓求同, 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 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 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 方的要求,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方。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 白痴才会这么问。”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 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这个原则反映 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 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 统思想。
中英礼仪的差异_文明礼仪
![中英礼仪的差异_文明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39f444e19ec3d5bbfc0a741c.png)
中英礼仪的差异_文明礼仪在国际商务界,人们一般都认为,具有绅士风度美誉的英国交际礼仪,是西方社交礼仪的代表。
而我们中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礼貌谦和,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那么,大家知道中英礼仪有什么不同吗?下面小编告诉你关于中英礼仪的差异。
一、中英礼仪的差异1.谈话切忌拐弯抹角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会被视为浪费时间。
英国人说“no”的时候并不是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而是表示他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英国人是很有幽默感的,但他们在戏谑的时候,外表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
2.社交从酒吧开始中国学生对英国人的印象可能是礼貌却冷淡。
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英国人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
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
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
另外,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品脱”(go out to have a 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
3.吃饭、聊天交替进行到英国人家去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准备一些小礼物,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吃饭时,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如剩下食物,在英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这时需要注意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
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和说话,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吃饭时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
如果你必须张大嘴巴,最好用一只手遮住它。
在英国文化中,饭后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因此聚会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
4.凡事情要预约在英国的生活中与人交往还要注意,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
应当尽量避免在晚上10时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
英国的许多服务都需要提前预约,如看医生、理发、美容、配眼镜等。
明清中西之间的礼仪之争_中西礼仪之争对当今社会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明清中西之间的礼仪之争_中西礼仪之争对当今社会跨文化交流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8f26a0a76a20029bc642d4e.png)
《明清中西之间的礼仪之争_中西礼仪之争对当今社会跨文化交流的启示》摘要:文化被誉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当今社会中,跨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敞开胸怀,解放思想,不画地为牢,并且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外来文化抱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积极态度,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为我所用,一方面,文化输入主题的传播者必须努力寻求与输入对象的文化共识,“共识”的核心即是文化相融的“契合点”,再以“契合点”为立足点使文化逐步传播开来,与当地文化不断的融合,最终演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十七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期的“中西礼仪之争”,被看做是中西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它的发生有其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原因,对当时的欧洲和中国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而这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给当今社会的跨文化交流也带来了种种启示。
一、中西礼仪之争始末中西礼仪之争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能否在作为天主教徒的同时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二是能否既是天主教徒而又恪守祭祀祖先的礼仪?三是在汉语中该用什么词来指称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神?用“天”,“天主”,还是“上帝”?争论最先开始于天主教传教士内部,后扩展到罗马教廷与在华传教士之间,最终导致罗马教廷与中国皇帝的直接冲突。
在西方传教士最初来华之时,面对中国强大的文化传统,传教士们意识到天主教非但不可能轻易取代它,而且只有首先得到它的承认才有在中国立足的可能。
于是他们经过调查学习,认识到了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士是中国的中坚力量,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利玛窦无疑是其中最成功的。
利玛窦选择了“合儒易佛”、“补儒易佛”的传教策略。
这种策略的实质是在不违背天主教基本信仰的基础上尽量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因而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传教事业的发展。
二、中西礼仪之争的影响 1.对西方的影响。
传教士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响彻了整个欧洲,欧洲的中国学研究从此形成了一股热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关系史]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历史反思--谈恋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呢
1793年,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就是马戛尔尼使华。
事后《清史稿》简单记述到:“五十八年(1793),英国王雅治谴使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宁波、珠山(舟山)、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不许。
”[1]可见这件事情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清朝政府和乾隆帝应有的重视。
在清朝统治者看来,马戛尔尼使团只是庆贺乾隆帝寿辰的众多外国使团之一。
其结果,马戛尔尼使华所提出的贸易通商要求被清政府婉言谢绝,马戛尔尼本人无功而返。
马戛尔尼使华为什么失败,这种失败对中国历史造成了何种影响,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从中又应该吸取哪些教训,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马戛尔尼使华的过程
1792年,英国政府为了寻求原料与市场达到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等目的,利用给乾隆帝祝寿的良好时机,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700余人,前来中国交涉通商事宜。
经过长达10个月的海上颠簸,英国使团到达天津。
1793年9月,马戛尔尼被获准到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帝。
在满清大员和马戛尔尼商议如何觐见皇帝时,双方发生激烈的争吵。
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视英国使团来华为“外夷入觐”,竟愚昧地要求英国使节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马戛尔尼难以接受下跪叩头,更不愿意以头触地九次。
最后,双方商妥了一个衷折办法,马戛尔尼以见英皇之礼(单腿下跪)觐见中国皇帝。
14日,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他先递交了国书,然后参加了乾隆帝的生日大典。
祝寿大典后,马戛尔尼返回北京,随即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1)开放舟山、宁波和天津对英贸易;(2)援俄旧例,准许英人在北京设一货栈,买卖货物;(3)将舟山附近一个岛屿让给英国,以便英国居住和存放货物;(4)将广州附近一块类似的地方让与英国;(5)英货自澳门运往广州减免过境税;(6)英商只按清廷公布的税章纳税,不另纳税。
”[2]清朝皇帝没有批准英使的要求。
马戛尔尼等人在承德、北京停留了一个半月,经多方努力,交涉未果。
在乾隆帝的严谕督促下,马戛尔尼十分懊恼地结束了使华之行,两手空空地回到了英国。
二.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马戛尔尼使华失败是因为东西方的礼仪之争,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关于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清政府的封闭性
鸦片战争前,清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用残酷的文字狱与僵化的八股取士制度来压制反清和进步思想,导致中国的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
清朝皇帝和多数大臣整日沉浸在“自给自足”、“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不接受任何新事物,整个社会风气保守落后。
以圣人之言为是非,祖宗成法不可变,一切只要按照惯例就行,这种固步自封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二)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
英国人认为商贸可以强国,因此他们把国际贸易做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他们到中国来是想把买卖做得更大,因为他们明白通过贸易通商,买方和卖方都能获得收益。
相反,当时清朝的中国人对商人十分歧视,尤其对外国商人极不信任,尽管国内的商业贸易十分活跃,对外贸易却因奉行闭关锁国
政策而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只允许“广东十三行”独家办理对外贸易事务,而且贸易品种十分有限。
禁止粮食、铁器、硝磺等物资出口,提高关税以抑制进口商品,把一切来华的外国人都看作是不怀好意,甚至于马戛尔尼使团有一种沦为囚犯的感觉,这样的国家很难与世界沟通。
(三)清政府的自我中心论
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清朝的统治阶级对外部世界的进步与西方的科学文明全然无知或视若无睹,抱残守缺地认为,“中央帝国”同异邦的关系只能是宗主国与藩属的关系,岁岁来朝、俯首称臣是异邦的唯一选择,而英国则是仰慕中华文明才谴使远涉重洋为皇上祝寿的。
所以当马戛尔尼拒绝行叩拜礼时乾隆帝十分的不快,他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不仅拒绝了英特使提出的一切通商要求,而且傲慢地写道:“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
……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尔之正使等所见。
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3]寥寥数笔就把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英国最新发明的纺织机械、天文仪器、火枪铜炮、战船模型等科技成果都拒之门外,同时也把与世界强国齐头并进的机遇关在了门外。
更令人遗憾的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占北京后在圆明园洗劫时竟意外地发现60多年前马戛尔尼使华时所带的贡品——那些先进的科技产品依然原封不动地陈列在圆明园内。
可见,清廷拒绝新生事物固步自封到何种程度!
(四)时代的局限
由于东西方两大文明长期隔绝,互不了解。
因此各自以为自己是最优越的。
所以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谁也不肯让步。
结果导致东西方两大文明擦肩而过,马戛尔尼也要负一定的历史责任。
法国历史学家佩雷菲特在他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中不无遗憾地评论道:“如果两个世界能增加他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术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刚刚驯服了蒸汽,并将制服电力的国家把各自的发明融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4]但是,历史不能假设,它只能按照自己的固有轨道向前滑行,哪怕前面布满荆棘。
三.马戛尔尼使华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马戛尔尼使华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不仅使中国很快沦为半殖民地,而且使中国的社会发展一下子落伍了近百年,这是乾隆帝万万没有料到的。
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直接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
马戛尔尼使华虽然失败了,但是对于英国统治者来说,他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
过去迷漫在欧洲的“中国是由一个开明君主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国家”的神话开始破灭,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愚昧无知、自高虚狂的封闭社会。
然而,英国人并没有死心,于1816年又派了以阿美士德为首的庞大使团来中国商谈贸易。
因阿美士德坚持不行跪叩礼,又被嘉庆帝遣送回国。
于是英帝国被激怒了,英国政府支持和怂恿商人把鸦片运进中国,以扭转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
鸦片的输入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吸食鸦片者越来越多。
1838年底道光帝任命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
1840年4月,英国以虎门硝烟为借口,派出由4000人组成的“远征军”开赴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战争历时两年,清政府屈服求和,与1842年8月底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取消旧的公行制度,英商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协定关税。
可以说,英帝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马戛尔尼使华所不能获得的利益,通过一场历时两年的鸦片战争基本实现。
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四.结论
马戛尔尼使华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东西方两种文明的首次撞击,它的背景折射出了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反差。
从表面上看是马戛尔尼失败了,英国人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其实真正的失败者是大清的皇帝乾隆,因为他坐失了一次了解世界、认识自我、承认差距,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
从此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犹如83岁的乾隆帝一样日薄西山,大清帝国开始走向崩溃。
中英两国关系走上了悲剧性破裂的轨道,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赵尔巽:《清史稿》(第十六册)154卷,中华书局,1976年7月第一版,第4516页。
[2]谭树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15页。
[3](清)官修:《清实录》(第二十七册)第1435卷,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一版,第185页。
[4][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7月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