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
浅析林纾和林纾的翻译
东西方文化关系课程论文: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学号:A0839001 :杰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从古到今,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思想及理论层出不穷,关于翻译的标准也不一而言。
就翻译本身而言,一般的翻译人员无需有复杂的翻译思想,只要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境外作品,用通达、符合本民族文化的要求的语言描述即可。
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活动千百年间从未停止,但是翻译这门职业并未获得世人应有的尊敬,也并未承认他在文化交流中应有的价值。
若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讲,原作与译作的等值、可译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争论的焦点,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发展,近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各持己见。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这样描述翻译:什么是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将原作在文本里的表达的含义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但林纾的翻译若只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看,是不能够用翻译标准来衡量其成功或失败的。
林纾的翻译与他所在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所以只能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林纾个人和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活动前后可大抵分为两个时期,辛亥革命之前,与辛亥革命之后。
林纾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社会本身处在变革的年代,且自身政治腐败,经济科技十分落后,面临着外国列强的经济文化的双重侵略。
林纾作为一个受过封建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思想中有进步的东西,也有落后的东西。
《闽中新乐府》是林纾公开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诗文通俗易懂,号召民众反帝救国,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方式十分不满,因林纾生活贫苦,在他的作品里很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林纾鲜明的民族思想。
与维新派不同的是,他不但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看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和昏庸。
这也是后来林纾从事翻译的思想基础。
林纾本应该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翻译家,翻译阶段前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后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林纾笔锋渐老,且坚持自己的古文章法,为当时文化潮流所不容。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描述极为贴切:“一个老手或能手不肯或不能再费心卖力,只倚仗积累的一点熟练来搪塞敷衍。
齿牙吐慧艳似雪,文采照人清如秋——浅论林纾的译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齿牙吐慧艳似雪,文采照人清如秋——浅论林纾的译作及其文学史意义【内容提要】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其译作推动了中国的文化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的进程。
林译小说好似一扇洞开的窗牖,国人第一次从此洞悉西方世界的文化与人一辈子。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整整一代人,中国新文化的诞生,林纾实乃其前驱。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文学史意义每次重读林纾,笔者都为琴南先生博瞻秀美的文字功夫所慑服倾倒。
林译小说好似一扇洞开的窗牖,晚清国人第一从那个地址看见西方的文化与人一辈子。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整整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坦承,对西方文化之爱好,实从林译小说始;中国小说现代叙事话语之成形,林译小说实有开拓之功。
中国小说作为“文学之上乘”地位之奠立,梁启超的力倡自然功莫大焉,然林译小说恰为梁氏言论之最有力支撑——若是没有大量的林译小说向人们展现小说本身的丰硕美感,仅靠梁氏等数量有限而美感不足的政论文式的“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实难想象现代小说真的会在暂短时刻完全征服传统文人,由“小道”、“下流”跃升为“上乘”,致使传统小说观念全然改变。
中国新文化的诞生,林纾实乃其前驱。
林纾涉足译界极为偶然,译作之畅销也在意料之外。
时逢林纾母亲归天,接踵妻子复又病故,林纾伤感寡欢之际,结识了留法归来、时为船政学堂法文教习的王寿昌。
王寿昌不但中文造诣很高,且精通法文。
英雄相识,王寿昌等几位老友力邀纾一同译书。
于是,林、王来到石鼓山,林铺纸于几,全神贯注,王那么手捧法文原著逐字逐句绘声绘色,但见林纾落笔如飞,口搁笔止,此种翻译方式别具一格,并非是机械地记下口译,而是运笔写出“信、达、雅”的文言,虽有中西观念、风俗的不同,但林纾极聪慧的天资,立刻能将原作的情感和魅力表达出来。
由于林纾的中国文译作晓畅通顺、温文尔雅,其译笔妙语连珠,郁于情感,署笔名冷红生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刻本一经问世,旋得国人推崇备至,以致一时“洛阳纸贵”,林译小说遂不胫而走。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 林纾翻译作品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 林纾翻译作品》摘要:《读书》一九八二年第六期,连燕堂撰《林译小说有多少种》,对这个数目作了一些修订:“除去其中《民种学》、《西欧通史》两种并非小说,加上寒(光)、朱(羲胄)提到而《全目》未及的《加木林》一种,则目前可知林译小说当有一八三种,此外,法国将领蒲哈德(Ed-mondBuat,1868-1923)所写的《德大将兴登堡欧战成败鉴》(Hinden-burg),和洛加德(JohnGibsonLo-ckhart,1794-1854)《拿破仑本纪》(HistoryofNapoleonBuonaparte)也都是严谨的传记,不可以称为小说,此外,林译《埃司兰情侠传》(《全目》编号001)、《滑铁庐战血余腥记》(123)、《英女士意色儿离鸾小记》(157)、《巴黎四义人录》(158)、《十万元》(161)和《云手》六种,今日仍未见原著,读者如能提供资料,尤为感激拙编《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收入《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一年),著录林译凡一八四种。
《读书》一九八二年第六期,连燕堂撰《林译小说有多少种》,对这个数目作了一些修订:“除去其中《民种学》、《西欧通史》两种并非小说,加上寒(光)、朱(羲胄)提到而《全目》未及的《加木林》一种,则目前可知林译小说当有一八三种。
” 《加木林》一种,《全目》已著录(编号087)。
按《加木林》刊《小说世界》第十二卷第十三号,民国十四年十二月,署:“林琴南遗稿”。
未题原著作者书名,寒光、朱羲胄亦未曾考订。
《加木林》(Gamelin)其实就是乔叟(GeoffreyChaucer,约1340――1400)名著《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厨子的故事》。
不过,林译所据并不是乔叟原著,而是查尔斯・考登・克拉克(CharlesCowdenClarke,1787-1877)为儿童编写的《散文本乔叟故事》(TalesfromChaucerinProse)。
何以见得林译所据是克拉克书,而不是乔叟原著或别人的改编本?因为,克拉克书除导言外,共收入坎特伯雷故事十篇,而林纾翻译了九篇,仅一篇未译,或已译未刊。
林纾的传奇人生:翻译180部西洋小说
林纾的传奇人生:翻译180部西洋小说他是一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自幼嗜书如命,深爱中国传统文学。
他用一腔爱国热血,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今天的探询闽文化的精神力量节目,让我们走进林纾的传奇人生。
十九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是风云变幻的时代,在鸦片战争中,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林纾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乱世。
由于家境贫寒,林纾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但闲暇时仍不忘苦读诗书。
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他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1895,康有为率领在京的举子,上书朝廷,倡导维新。
三年之后,林纾与同乡举人高凤歧到北京上书,并就筹饷、练兵、外交、内政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然而最终,戊戌政变失败了,林纾维新救国的梦想随之破灭。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巴黎留学回来的好友王寿昌向他提起了小仲马的作品《茶花女》,并邀他合译。
由于不懂外语,林纾一边听着王寿昌讲述,一边用古文翻译。
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年刊行之后,便迅速风行全国,一时洛阳纸贵。
在之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
而且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它们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
在向国人介绍世界文学名著,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意识的同时,林纾不忘教书育人。
光绪二十二年,进士陈壁,孙葆缙等在福州创办苍霞精舍,林纾出任总教习。
作为国人兴办的福州最早的新式学校,苍霞精舍是福州近代知识分子独具慧眼,“振兴民族,复兴中华”的一次具体行动。
浅析林纾翻译的历史作用
浅析林纾翻译的历史作用林纾的翻译及“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复)林(纾)”。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一生创作颇丰,除了诗歌、散文、小说,留在近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业绩就是其丰富的文学翻译作品,成为我国近代翻译西方小说的第一人。
一、林纾的生平及翻译林纾(1852—1924),幼名群玉(亦名秉辉),后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林纾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家境较贫寒。
他年幼好学,到20岁时,校阅书籍2000卷之多。
31岁那年中举,结识李宗言,借阅李家藏书三四万卷。
正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为林纾后来的文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97年,林纾46岁那年,夫人刘琼姿病逝,对其打击很大。
第二年,去马江散心,经魏翰介绍,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
他原本借翻译此书排遣内心的亡妻之痛,不想此书译出后获得极大成功,从此与翻译结缘,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他与王寿昌、魏易、陈家麟、曾宗巩、严璩等人合作,先后翻译了160多种外国小说,涉及11个国家98个作家的作品。
林纾不懂外文,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细腻的洞察力、理解力,将一大批外国名著译得栩栩如生。
其中,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1901)、《伊索寓言》(1903)、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1905)、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1906)、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今译《大卫·科波菲尔》1908),十分具有代表性。
二、“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林纾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维新变革时期。
甲午战争的失败,同样对林纾刺激很深,虽然他和翻译结缘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骨子里涌动着一股爱国热情的他最终走上外国文学的翻译殿堂却也有其必然性。
他与其妻刘琼姿感情甚笃,失妻后内心之痛易与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产生共鸣,加之借题发挥,译风飘逸哀婉、清新隽永,大受欢迎。
林纾小说文学翻译论文
林纾小说文学翻译论文在译自狄更斯的《董贝父子》(DombeyandSon)小说中,林纾描述了董贝一家由盛而衰的不幸遭遇以及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疾苦,希望以此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从而改良政治,推动社会变革。
在《迦茵小传》(JoanHaste)、《巴黎茶花女遗事》(Ladameauxcamélias)、《块肉余生述》(DavidCopperfield)、《离恨天》(PauletVirginie)等小说中,都传递出对西方社会自由、平等婚恋观的肯定,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礼教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同时,林纾为使译作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他在翻译过程中适时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考虑国人的心理接受水准,对原著内容进行删减或改编。
在《黑奴吁天录》的《例言》中,林纾曾写道:“是书言教门事孔多,悉经魏君节去原文稍烦琐者,本以取便观者”。
因此,在不影响情节叙述的前提下,他将书中原著作者抒发宗教情怀、宣扬宗教力量的大篇幅相关基督教义的描写大量删去,以剔除宗教局限性对作品思想意义的影响。
此外,为迎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将大量细致的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删减或缩译以突出作品的故事情节。
例如,《块肉余生述》开篇第一章原著作者关于医生的127个词的大段描写,被林纾仅以“医生平惋不杵人,亦不叱狗”11个字一笔概括,堪称经典。
同时,为顺应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的价值理念,林纾还将很多原著的书名加以中国化转译,例如,将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蒙特祖马的女儿》(Montezuma’sDaughter)译为《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将大畏克司蒂穆雷的TheMartyredFool译为《双孝子喋血酬恩记》、将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OldCuriosityShop)译为《孝女耐儿传》、将Dr.JohnsonandHisFather译为《孝子悔过》等。
第二,林纾还采用异化策略,在坚持使用古文笔体翻译西文小说以挽救古文逐渐衰亡命运的同时,积极改良章回体等文言叙事传统,借鉴西方文学元素,介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以通过“以彼新理,助我行文”赋予古文更加丰富的价值和表现力,另外,在译作的序跋或注释中将中西文学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开启了中西文学比较之先河,为革新我国传统文学观念、改良创作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改写理论视角下解读林译小说
改写理论视角下解读林译小说张洁【摘要】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
由于他的翻译小说中存在大量省略、增添、删节,常被翻译界指责为“不忠实”。
本文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林纾所处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分析了影响他翻译思想和策略的因素,探究了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进行改写并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Lin Shu was a wizard at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was renowned for the elegance and fluency of his translations. However, some critics often accuse his works of infidelity owing to vast omission, addition and abridgement. Based on Lefevere' s rewriting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mpacted on Lin' 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and explores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 his successful rewriting of Westem litera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temporary social ideology and poetics.【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0)005【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林纾;勒菲维尔;改写理论;意识形态;诗学观【作者】张洁【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林纾(1852—1924)是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究竟翻译了多少作品,至今仍无定论,郑振铎说“成书的共有一百五十六种;其中有一百三十二种是已经出版的”(郑振铎,2009),其他还有说“多达二百零六种”[1]。
林纾的译坛之路
林纾的译坛之路摘要:林纾被称为“译坛泰斗”,可谓空前绝后,林纾现象的出现,在新文学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林译小说就像是一扇洞开的窗牖,国人从这里看见西方世界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整整一代人,林纾是中国新文化的诞生的先驱,本文主要讲述林纾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这个译坛高峰的。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引言作为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在展望未来的同时,有必要知道自己学校的过去。
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了“苍霞精舍”,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工程学院。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被誉为“译坛泰斗”,偶入译界的他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一、家教的启蒙1852年,被称为“译坛泰斗”的林纾呱呱坠地了。
有人说,人在历史中摸索着选择自己的道路,而历史也在现实中选择着自己的主角。
也许谁也未曾想到,这个婴孩将会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不可抹灭的一笔。
每个人的成功都会有一定的支撑点,林纾的家庭教育,成了林纾走向人生高峰的第一个启蒙阶段。
在那个时代,家境贫寒的林纾注定了要走过一个不同于一般的童年。
五岁时父亲经商破产,家财散尽,因此远赴台湾另谋生路,而后林家生活清苦,靠着母亲和姐姐做些针线活来维持生活。
于是林纾常被寄在外祖母家。
外祖母教她念书识字,成了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在路过私塾时,朗朗读书声,深深的吸引了幼年林纾,于是私塾外常常可见一个小孩在认真凝神的听讲,这一切感动了私塾先生,林纾破例成了该私塾的免费旁听生。
生命的轨迹总是在靠自己改变的,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成功总有其原因。
当我们看到了一个从小嗜学如命的林纾,一个为其未来在新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成就正努力着的林纾时就可以明白,并没有所谓的特别眷顾,只是靠脚踏实地的努力。
年少时贫苦的家庭使林纾耳濡目染,逐渐培养了林纾勤奋刻苦,自励自强的性格。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译介西方近代思想的第一人为严复,而开启翻译西方文学之风者则为林纾。
林纾虽长于古文、诗词、绘画、戏曲,但最负盛名的是他的翻译。
从最初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起,到逝世的二十五年中,林纾共译外国小说一百八十三种约一千二百多万字。
其中涉及英、美、法、俄、挪威、瑞士、比利时、西班牙、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作品,介绍了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大仲马、小仲马、易卜生、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作家。
但其余大部分为二三流作家的作品,其中英国哈葛德、柯南道尔的作品达三十余种。
林译代表作为《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拊掌录》。
林纾的翻译可以一九一三年译《离恨天》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精力旺盛,态度认真,译笔生动传神。
因此,林译小说精华大部分集中在这一时期。
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今译《茶花女》),经林纾用生动的译笔介绍进来之后,一时有外国《红楼梦》之称,风行大江南北。
严复一九0四年留别林纾诗云:“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可见其影响之大。
林纾后期译著,虽有塞万提斯的《魔侠传》(《堂·吉诃德》)、孟德斯鸠的《鱼雁扶微》(《波斯人信札》)等名作,但其他多属浪费精力之作。
此时林纾年过六十,译笔大为退色。
塞万提斯生气勃勃,浩翰流走的原文与林纾死气沉沉,支离纠绕的译文;孟德斯鸠的“神笔”与林纾的“钝笔”,形成鲜明对照。
如果说翻译文学是“文学因缘”,那末后期林纾颇象他自己的书名《冰雪因缘》了。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虽然如此,林纾硬是用文言文,把西方近代社会五光十色的“人间喜剧”,色彩斑烂展示给中国读者,拓展了人们的文学视野。
林译小说无论内容与风格,与严译都有很大不同,但亦不乏相似之处。
首先,如同严译常加按语一样,林纾常于译著序跋中舒摅政治热情,于爱国保种再三致意。
一九〇五年为配合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他翻译了美国斯托活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在该书跋中,他说译此书是“触黄种之将亡,……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
作为救赎力量的林译小说
作为救赎力量的林译小说罗书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林纾既是西洋小说翻译大家,又是古文大家,他的西洋小说翻译与古文观念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小说翻译既承载了救赎古文的重任,也影响了他的古文理论。
他论文以情性为根本,对日常琐事描写的重视,都受到西洋小说的深刻影响。
以文言来翻译小说,或者说将小说翻译成特别的古文,这个行为本身更加清楚地表明了他以小说救古文的意图。
这种救赎的努力虽然推迟了古文谢幕的时间,但毕竟无法挽救古文谢幕的命运。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古文桐城派救赎林纾既是西洋小说翻译大家,被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第一人”,又是中国古文大家,被认为是桐城古文的殿军,自我感觉“六百年中,震川外无一人敢当我”,与此相应,学术界在林纾的小说翻译与古文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遗憾的是,限于西洋小说及翻译研究与古代文学研究长期以来都分属两个互不隶属的阵营,绝少交通,林纾研究也基本上呈现出西洋小说翻译与古文两派各自为政,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
研究古文者殊少涉足小说翻译,研究小说翻译者也无暇打量古文。
这种“独立”的研究固然有它的好处,然而,从同一枝笔流出的西洋小说与古文之间又岂能没有关联?一、奇特的发现西洋小说翻译与古文写作无疑是两种距离遥遥,恰成对比的名词。
西洋与中国、翻译与写作的对比自不必说,就是小说与古文,在文体上也正好形成比照。
一边缘,一正统;一通俗,一高雅;一长篇,一短章;一虚构,一真实;一娱乐,一严肃;一故事,一情理,在多个方面直接形成对比。
对于它们之间的距离与不同,一身二任的林纾感受最为深刻。
或许正因为此,他在翻译小说与写作古文的时候,状态完全不同。
据载,“林纾每为古文,则矜持异甚,或经月不得一字,或涉旬始成一篇”,而在翻译时却是“运笔如风落霓转,而造次咸有裁制,所杂者,不加点窜,脱手成篇。
”林纾“每天早上在到学堂上课,一小时内之前,可以很迅速地挥笔译作二三千言,平均每天译书四五千言,视为常事。
从林纾的翻译思想看林译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取 之 处 Leabharlann 林译小说地位及影响
翻译思想
可
一
、
序 言
作 为著 名 翻 译 家 的 林 纾 .可 以说 是 中 国 翻译 史 上 的 一 位 “ 奇才 ” 不 懂 任何 外 语 却 翻译 了大 量 的 外 围作 品 。 的翻 译 活 , 他 动 都 是经 由通 晓 外 语 的 朋 友述 说 情 节 , 在做 出记 录之 后 , 工 加 润 色 , 后译 出 。这 样 翻译 的质 量 就 不 能有 所 保 证 . 为 口述 然 因 外 国 作 品 的人 不 一 定 对 原 作 加 以准 确 的叙 述 。虽 然 他 翻译 的 作 品 后世 评 价 不 一 , 是 总 的说 来 , 给 后 世 留下 的 大 量 的介 但 他 格 化 的神 ” 一 主题 。 这 二 、 体 主义 倾 向 个 古希 腊 神 话 由 两 部分 组 成 . 即神 的故 事 和 英 雄传 说 , 奥 《 德 赛 》 于 后 者 。 神性 的刻 画从 侧 面 也 体 现 出对 理 想 人 格 的 属 对 要求。 在 《 德 赛 》 , 经 验 丰 富 的 智 者 ” 乎 是 俄 底 修 斯 的代 奥 中 “ 似 称 , 是 最 具 机 智 、 于克 制 、 用 计 谋 的典 型 这 位 希 腊 联 他 善 会 军 中 的 “ 多 星 ” 用 木 马 计 攻 破 了 特 洛 伊 城 . 返 家 途 中 在 智 . 在 大 海 上 漂 流 经 受 种 种 磨 难 , 到故 乡 后 巧 扮 乞 丐 , 儿 子 特 回 在 勒 马 库 斯 的帮 助 下 , 灭 了 对 他 妻 子 珀 涅 罗 珀 纠 缠 不 休 的无 消 耻之徒 , 重新 确 立 了 自己 的 国 王 地 位 , 显 颂 扬 了英 勇 、 强 明 顽 和 抗 争 、 慧 的 英 雄 品格 。可 以说 , 底 修 斯 是 古 希 腊 人 对 智 俄 “ 智 ” 最 形 象 化 的 阐 释 .代 表 了古 希 腊 人 所 向 往 的完 美 人 人 格 。 歌 颂 英 雄 人 物 的 同 时 . 肯 定 其 攻 伐 行 为 , 映 了 氏族 在 也 反 社 会 末 期 的生 活 。这 也 折 射 出西 方 人 强 调 人 的 自然 属性 、 英 雄主义 , 个人 的人 性 独 立 、 自由与 发 展 . 很 强 的 个 体 主 义倾 有 向 。 叙 述 过 程 中 也 有 文 献 资 料 ( 文 革 、 淳 . 0 6 表 明古 在 常 张 20 ) 希 腊 人 的 自我 意 识 无 疑 有 个 人 主 义 的 因 素 . 不 能 归 之 于 个 但 人 主 义 , 反 映 的 是人 类从 原 始 状 态 下 自我 意识 的 提 高 。在 它 此 , 文 观 点并 不 和 其 冲 突 . 是 研 究 视 角 不 同 。 本 只 三 、 理社 会 法 法 理 社 会 , 礼 俗 社 会 中 神 圣 的 、 仰 式 的 和 尊 崇 集 体 把 信 的 情 感 , 成 了 世 俗 的 、 性 的 和 崇 尚 个 人 的 理 念 , 社 会 变 理 其 特 征 也 在 法 律 和 惩 罚 制 度 中 明 显 地 表 现 出来 犯 罪 行 为 不 再 被 视 为 对 整 个 社 会 的 威 胁 .而 被 看 作 是 对 被 侵 害 一 方 权 利 的 冒犯 。 罚 尺度 往 往 基 于 数 量 的 、 惩 合理 补充 的 考 虑 , 就 也 是 说 , 了保 护 被 侵 犯 一 方 的 权 利 , 罪 所 受 的 惩 罚 应 略 高 为 犯 于 他 通 过 犯 罪 所 得 到 的 利 益 ( 永 、 群 , 0 5 虽 然 古 罗 马 盂 刘 20 ) 时期 法律 刚 刚 开始 完 善 , 《 德 赛 》 已经 有 法 理社 会 的 影 但 奥 就 子 。 以 “ 神 岛 ” 故 事 为 例 , 神 给 予 俄 底 修 斯 和 他 的 同 伴 风 的 风 热情 和 无 私 的 帮 助 ,可 是 陷 入 狂 想 的 船 员 们 趁 俄 底 修 斯 熟 睡之 际打开 了风袋 , 望发 现黄 金 , 果 除俄 底修 斯外 , 期 结 其 他 人 全 部 葬 身 海 底 。另 外 , 格 斯 说 , 马 时 代 的 希 腊 已 经 恩 荷 处 在 “ 明 时 代 的 门 槛 上 了 ” 私 有 制 已开 始 产 生 , 底 修 斯 文 . 俄 和 儿 子 将 求 婚 者 全 部 射 杀 肯 定 了个 人 对 财 产 的 要 求 ,表 明 个 人 财 产 神 圣 不 可 侵 犯 。 船 员 和 求 婚 者 为 自己 对 他 人 造 成 的危 害 付 出 的 是 生 命 的代 价 , 远 高 于 所 得 利 益 , 现 出 法 远 体
我心目中的林纾—“译坛泰斗”
古典诗词与文化课程论文题目:我心目中的林纾——“译坛泰斗”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引言 (2)二、林纾和林译小说 (2)(一)林纾的生平 (2)(二)林纾的翻译 (3)1.林纾的翻译动机 (3)2.独特的翻译方式 (3)3.广泛的翻译范围 (4)4.大量的翻译作品 (4)5.林纾译作的深刻影响 (4)三、结语 (5)参考文献 (6)摘要:林纾是第一个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的著名小说翻译家,其一生共翻译外国小说180余部,涉及英、法、美、俄等十多个国家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通过介绍林纾的生平,林纾“林译小说”的翻译动机,林纾大量而广泛的翻译作品,以及其翻译作品的深刻影响来论述林纾其“译坛泰斗”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林纾;翻译;林译小说一、引言林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翻译家。
林纾在诗、书、画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等都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
但林纾最让人称道的还是他的“林译小说”。
林纾以自身强烈的爱国热诚投身翻译事业,化身为“叫旦之鸡”,以独特的翻译方式来警醒同胞,唤起国人爱国图存的“士气”。
而且,林纾是第一个大量引进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家,其一生共翻译180多种的外国小说,“林译小说”也成为林纾翻译的小说的代名词。
“林译小说”向中国人们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革新,同时也奠定了林纾“译坛泰斗”的地位。
二、林纾和林译小说(一)林纾的生平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等,福建闽侯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翻译家。
林纾少孤,且自幼嗜书如命,但因家贫,他无法入私塾读书。
林纾五岁时,塾师薛锡极感其学习之挚诚,允许他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
薛锡极是林纾第一个正式启蒙老师,林纾向薛锡极问及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
林纾受薛锡极的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深厚的情谊,并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最新整理)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摘要:林纾及其小说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坛和翻译史上的热点话题,对他的译作争议也颇大.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人争论不已。
本文就林纾小说的地位和影响来探讨他的翻译在当代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思想观念;近代文学;贡献及影响一、引言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为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热点话题。
尽管在“五四”以后,评论家对其翻译时有诟病,但作为一名不懂翻译源语的古文大家,林译小说在当时能成为“畅销书”,就足以证明其独特性及存在的合理性。
他的翻译活动都是经由通晓外语的朋友述说情节,在做出记录之后,加工润色,然后译出。
虽然他翻译的作品后世评价不一,以现在的翻译理论与标准来衡量林译小说,其翻译的忠实程度和技巧确实值得商榷,但是总的说来,他给后世留下的大量的介绍西方的作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当今在翻译时他的翻译思想还是值得借鉴的。
二、林纾其人及林译小说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晚年称补柳翁、践卓翁,福建闽县人。
林纾幼年家境贫寒,靠母亲、姐姐做女工度日。
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家境较贫寒。
林纾自幼好学,酷爱读书,但脾气暴躁、固执。
林译小说运用古文,且全部采用合译的形式,即在别人的口头翻译合作下,“耳受手追,声已笔止。
”他以极好的古文修养,娴熟的表达技巧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译文风格。
第一部林译小说是1899年出版的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小说译成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著名的如《黑奴吁天录》等。
林纾一生共译出11个国家中98位小说家的163部作品。
三、林译小说的贡献林纾的翻译思想受到不少人的争议,有的人说他的翻译漏洞百出,错误随处可见。
那么,林纾的翻译在当代到底还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写道:“重温了大部分林译,发现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随处都是。
我试试同一作品后处的——无疑也比较‘忠实’的——一本来读,譬如孟德斯鸠和狄更斯的小说,就觉得宁可读原文。
浅谈林纾的文学翻译
的文学观念 , 并为中国作家提供创作上的借鉴。 他大量的介绍外国小说, 对司各特、 狄更斯等人 的作品推崇备至 , 比如他称赞《 撒克逊劫后英雄 略》 有七妙 , 《 说 块肉余 生述 》 笔如下 棋 , 称 着 堪 “ 国手” 颇有要人们学习的意思。同时 , , 林纾在 翻译过程中还拿外国小说与 中国古典作品进行 比较研究 ,例如他把哈葛德的 《 斐洲烟水愁缄 录》 史记 ・ 与《 大宛传》 相比, 把狄更斯 的《 孝女耐 儿传》 红楼梦》 与《 相比 , 从而让读者不只看到了
பைடு நூலகம்
作家的作品 。将对林纾文学翻译的动机、 特点和重要性进行 简要地介绍。 关键 词 : 纾 ; 学翻 译 ; 林 文 小说 十 九世纪末 , 小说这 种长期被认 为是“ 雕 虫小技” 的文学体裁成为了中国当时最具活力 , 最受人瞩 目的体裁之一。l9 8 9年 , 林纾 翻译 了 法国小仲马的《 巴黎茶花女遗事》 从而掀起 了 , 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文学翻译高潮。 林 纾 (8 2 12 ) 我 国近 代 著名 的文 学 15 ~ 9 4是 翻译家, 也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 最集 中 的 人 。 二 十多 年 的 翻译 生 涯 中 , 一 共译 书 在 他 10多 种 , lo 8 达 0 0万字 以 上 , 中绝 大 部 分 为 其 小 说 , 括 了英 、 、 、 、 囊 法 美 俄 日本 、 比利 时 、 腊 、 希 瑞 士 、 班 牙 、 威 等 l 国家 9 西 挪 1个 0多位 作 家 的 作品 , 世人称之为“ 林译小说”在我国文学 翻译 , 史 上 具 有 巨大 的 影 响 。 林 纾的 泽作极大的开阔 了近 代中国人的 眼界 , 不仅改变 了中国人民对外 国文学的看法 , 而 且 促进 了 中 国文 学 的革 新 。关 于 林纾 翻译 外
规范与翻译:林纾翻译的描述研究
摘要林纾(1852-1924),字琴南。
清末著名翻译家。
曾与二十几位口译者合作,以古文翻洋一百七十余部西方小说,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种左右。
林纾的译作不仅开阔厂当时国人的眼界,而且也促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
但是很多人认为林译小说的质量不高。
本文运用了翻译规范理论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重新对林译小说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分五章。
第。
章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意图、目的以及写作方法。
第_二章回顾了前人对林译小说的评价。
从面世至今,对于林译小说的评价是毁多Ji脊。
南J二采用意译,其中不乏删节,又因其本人不通西文,译文忠实度不高。
甚至有人对其是否是翻译产生了疑问,又因为林纾对新文化运动的保守姿态被夸大,使得他的翻译也遭到贬低。
但是这韧与林纾的翻译曾风靡一时的事实和它的历史地位极1i相称。
第三章介绍了翻译规范理论并试图结合图里和彻斯特曼对翻译规范的分类搭建探讨林纾翻译的框架。
以源语文本为品评译作标准的研究方法已经受到了挑战。
因为它的解释力相当有限,而且容易将问题简单化,导致结论片面。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沦使我们可以把视线投入宿语文化中,摆脱简单的译文原文的对比阅读。
又由于规范本身的J力史性和社会性,使我们可以将林纾的翻译与它所处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本文结合图罩与彻斯特曼对翻译规范的分类,从五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林纾的翻译进行考察,其-l·原发型规范和原初型规范试图宏观地把握翻译发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操作规范则微观地但却直观地反映了规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而预期规范和职业规范则从另外的侧面表明翻泽过程中读者期待和职业道德的影响。
第四争着重运用翻译规范理论研究林纾的翻译。
对原发型规范和原初型规范的考察,我们成功地将林纾与其合作者的翻译活动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他们在当时翻译两方小说并使用意译是顺应当时的规范的。
通过研究操作规范,文章探讨了他们在翻泽中使用删节,添加和改动的原因.我们发现有时是受到古文表达的限制,有时则山_r对时局的考虑,唤起读者,有时屈从于读者的阅读习惯等等。
2021不懂外语的林纾的外国文学翻译成就范文2
2021不懂外语的林纾的外国文学翻译成就范文 中国翻译史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曾经历过三次高潮,其中最后一次出现在清朝末年。
在这次翻译的高潮期,译着内容涵盖之广、数量之多,为中西之间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也对近代中国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推动这次翻译高潮出现的翻译家大量涌现,毫无疑问,林纾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他是清末最早对西方文学着作展开翻译工作的人,堪称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先驱。
康有为曾将林纾与着名翻译家严复相提并论,称二人为“并世译才”[1]41。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林纾的翻译与严复相比更加难能可贵,因为他根本不懂外文。
尽管如此,他依然以惊人的能量、在他人口译、口授基础上,用精湛而娴熟的文言文对包括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比利时、瑞士等多个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翻译西方文学总量接近200 部。
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举人落榜弃仕途,不懂外语亦翻译 林纾出生于1852 年,其家庭是一个在福建玉尺山脚下的小商贩,父亲主要以贩盐所得支撑整个家庭的生计。
但不料在林纾 5 岁时,林家的贩盐生意破产,家庭生计难以维持。
此后,林纾的姐姐们帮衬母亲一起做针线活儿赚取生活费。
尽管在生活窘迫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但林纾的求知欲却十分强烈,父母和姐姐们也对他的求学给予了有力支持。
10 多岁时,林纾先后拜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薛则柯、朱韦如门下,学习唐诗宋词和八股时文。
在这两位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林纾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正直清明、淡泊名利的品性对林纾产生了积极影响。
经过数年寒窗苦读,林纾精修了逾两千多卷史书古籍,成为饱学之士。
20 多岁时,林纾在岳父的有力接济下继续坚持读书,拜在陈又伯、陈荣圃等人门下钻研制举文。
30 岁时,林纾如愿以偿考中举人,并想一鼓作气会试及第。
但天不遂人愿,林纾自中举之后数次参加会试,却次次落榜。
19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林纾在福建、浙江等多地辗转迁居,后来举家迁居北京才算安定了下来。
林纾与翻译
林纾与翻译林纾(1852- -1924) 字琴南,光绪举人。
他不懂外语,依靠他人口述意思,由他以惊人的速度审词缴句,笔录下来。
就这样,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4种,其中不少是外国名作。
例如《巴黎茶化女遗事》、《鲁滨孙漂流记》、《海外轩渠录》、《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述》、《贼史》、《黑奴吁天录》等。
林纾的译作第一次使中国读者接触到这些外国文学作品,引起了他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打破了章回体小说的旧格式,对中国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林纾为自己的许多译作写了序言,主要是说明译书的背景或对书中内容发些议论,涉及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地方极少。
六十年代初,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发表一篇文章,题为“林纾的翻译”,对林纾的译文作了很高的评价。
他写道: “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
” “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
” “最近,偶尔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没有丧失吸引力。
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随处都是。
我试找同一个作品的后出的——无疑也是比较'忠实’的——译本来读,譬如孟德斯鸠和迭更司的小说,就觉得宁可读原文。
这是一个颇耐玩味的事实。
” 他还说: “林译除迭更司、欧文以外,前期的那儿种哈葛德的小说也颇有它们的特色。
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
理由很简单: 林纾的中文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
哈葛德的原文很笨重,对话更呆蠢板滞,尤其是冒险小说里的对话,把古代英语和近代语言杂拌起。
......林纾的译笔说不上工致,但大体上比哈葛德的轻快明爽。
”更重要的是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泽”一文中提出了一条新的标准。
他写道: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 ”。
林纾小说翻译研究
林纾小说翻译研究【摘要】:本文是对林纾翻译小说的研究。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一百多年来林纾研究的成果,尤其是林纾小说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林译的操纵因素、林译的成功原因、林译的贡献以及林译的不足和缺陷。
本文没有单单从文化角度或者语言角度来讨论林纾的小说翻译。
有关操纵林译的因素,采用了勒费维尔(AndreLefevere)的操纵理论进行描述;有关林纾小说翻译的忠实性方面,主要从语言角度加以阐释。
本文重点考察198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重印的“十大林译小说”的翻译,兼及其林纾的其他一些翻译小说。
本文对林纾的小说翻译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林译小说产生的历史原因,探索了林译成功的原因和不足。
本文共分九章。
绪论部分介绍林纾译作的总数、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方法。
简单介绍了艾蒂安·多雷(EtienneDolet)、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道安、玄奘、徐光启和严复的传统译论,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卡特福德(JohnCatford)、奈达(EugeneA.Nida)对翻译的定义,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和吉迪恩·图里(GideonToury)创立的多元系统理论以及勒费维尔的操纵理论。
如果从中外传统译论的“忠实”角度来看林纾的小说翻译,那么林纾的小说翻译问题很多;如果采用勒费维尔的操纵理论分析林纾的小说翻译,许多文化方面的问题虽然可以迎刃而解,但无法说明林纾小说翻译中存在的语言方面的问题。
因此,本文采用了综合研究法,既不忽略对林纾小说翻译文化层面的分析,也不忽略对林纾小说翻译语言层面的探究。
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对林译作了许多研究,不过不少论文常常局限于一两部译著的研究,即使是一些研究林纾的专著,对林纾翻译小说的研究只是在某个章节中作一些探讨,因而缺乏系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
摘要: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译小说”对我国很多文学家和作家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文言文的表达和白话文的词汇。
本文以林纾翻译的背景和特点为主要分析对象,最后总结了“林译小说”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晚清翻译;贡献
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纾所翻译的多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和中篇小说,且数量巨大,达180余种,涉及11 个国家的98 位作家,其中不乏名家名著,而且很多名著还是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因而林纾所翻译的外国小说曾风靡一时,使得无人问津的小说书籍一时“洛阳纸贵”,故被人称为“林译小说”。
“林译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时代现象,成为一个特有事物,除了以上原因,还在于林纾特有的翻译过程和备受争议的翻译方法。
林纾翻译的过程是和别人合作完成的,因为他本人不懂外文,所以他是在别人口述的基础上,经过第二次加工再译成文言文的。
这样做就不免会有误译、漏译甚至是歪曲原文的情况发生。
故而,林纾的翻译曾受到过后人强烈的抨击,尽管如此,“林译小
说”仍然备受晚清读者的厚爱,并对中国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林纾翻译目的和晚清翻译状况
清朝末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存亡的危难时刻,内忧外患激起了不少爱国志士的救国之心。
严复希望通过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来拯救国家,而林纾则选择西方文学来唤起国人的民族意识。
尽管林纾在选材上会有科幻小说、侦探小说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品,但其中也有不少是政治小说,“急于翻译能够开通民智、激励民气的政治小说或英雄传记”(朱安博,2009:66)。
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译《黑奴吁天录》),他在译本的《序》中强调了自己译书的政治目
的:“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
亦就原书以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生其悲怀耳! 方今嚣讼者已胶固不可喻譬,而倾心彼族者又误信西人宽待其藩属,跃跃然欲趋而附之。
则吾书足以儆醒者,宁云少哉! ”(朱耀先、张香宇,2009)。
林纾在选材上多是小说,尽管当时小说的地位还很薄弱,但是当时的林纾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对于改变国人精神面貌的重要性。
对小说教育功用的强调使得小说的历史地位得到改善,从“小道”一跃进入大雅之堂。
为了开启民智、鼓荡民气、输入新观念与新知识,政治小说、军事小说、科学小说的翻译为晚清译者所追求。
既然精英知识分子推广小
说翻译的使命是要教育普通大众,因而译本的选择和翻译语言的使用就必须要吻合普通大众欣赏口味与接受能力的限制。
从而,冒险、言情、侦探小说也得以盛行。
到了五四时期,小说作为文学作品中一支主力军的地位基本被确定了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所以,林纾对于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处于晚清的林纾和五四时期的周氏兄弟、茅盾等在翻译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他们身上就可以看到各自时期的翻译状况。
晚清以意译为主,而五四时期大力提倡直译;晚清的文言广受欢迎,到了五四逐渐被白话所代替;晚清译者缺乏翻译理论意识,因而对原文进行任意的删削改易,而五四译者则特别重视对原文的忠实;晚清在文本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五四译者在译本选择上初具系统性;晚清翻译重视目的性和功利性,五四译者则重视翻译自身和文学本体。
二、林纾的翻译方法和翻译语言
晚清的翻译方法包括“豪杰译”(即意译)和直译,但以前者为主。
“豪杰译”主要表现为:
(一)对原作体例的改变,如将原文改为中国的章回体,既吻合了中国的文学传统,也迎合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二)对原文中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与情节没有太
大联系的段落加以删节;对与中国传统思想不相吻合的思想加以修改或删除;译文中夹杂译者的评论和解释。
(三)译文的风格与原作不相吻合,误译、译述、随意翻译较多。
(四)追求译笔优美雅驯。
(任淑坤,2009:86-87)
林纾的翻译方法就是典型的“豪杰译”(或意译)。
晚清时期的意译和现在所说的“意译”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当时的“意译”既有归化的成分(第1条),也有再创作和改译的部分(第2、3条)。
而现在的“意译”虽可以采用归化策略,却不允许对原文擅自做出更改和插入评论。
“林译小说的语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古文,小说中出现很多白话、外来语和欧化句法。
他继承了传统古文的长处,又冲破了古文的严格定律,在词汇、句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我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王盛、康建东,2010)。
“林纾的翻译语言是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他的小说中会出现口头语,如小宝贝、爸爸等,还包括一些外来新名词,如团体、个人;音译名词,如安琪儿,密斯脱(mr.)等。
三、关于林纾的评价
对林纾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褒贬不一,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林纾的历史作用,而不再像五四时
期那样仅着眼于其翻译作品本身进行判断和评价。
新文学运动的主导者在反对旧文学,往往将晚清时期负有盛名的、代表传统文学及翻译力量作为批判的对象,但是有着“译才并世数严林”之称的严复和林纾,为何林纾成为主要的批评对象呢?
其一、林纾主要从事文学翻译,且素有盛名。
严复从事的主要是社会科学著作,而五四运动旨在文学革命。
其二、林纾的文学翻译数量巨大,影响广泛,且都使用的是古文翻译。
其三、林纾从事文学翻译具有“因文见道”的习惯,他会按照中国传统道德观在译文中加入自己的个人评论,而这又是主张“直译”、忠实翻译客观性的新文学革命者所反对的。
可以说,晚清文学翻译的几乎所有的特点都在林纾的翻译中有所体现,因而为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者所深恶痛绝,作为文学翻译的反面典型。
四、林译小说的贡献
胡适曾这样为林纾辩护:“我们晚一辈的少年人只认得守旧的林琴南而不知道当日的维新党林琴南;只听见林琴南老年反对白话文学,而不知林琴南壮年时曾做很通俗的白话诗,---这算不得很公平”(任淑坤,2009:52)。
胡适在1922年作《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时,对林纾中国文言文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自有古文以来,从
不曾有这样长篇的叙事写情的文章。
《茶花女》的成绩,遂替古文开辟一个新殖民地”。
即使最终胡适用五四的眼光,将林纾的成绩评价为“归于失败”,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平心而论,林纾用古文做翻译小说的试验,总算是很有成绩的了。
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还使许多学他的人也用古文译了许多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迭更司的作品。
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
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杨联芬,2003:92)。
对于林纾的翻译,钱钟书先生说过:“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
他对若干读者也一定有过歌德所说的‘媒’的影响,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
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
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朱安博,2009:75)。
“林译小说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学及其时代潮流的情景中,最为突出地完成并代表了中外文学的历史性融合。
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说,康有为等思想家主要是在理论上为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现代性作
了必要准备的话,那么林纾的文学翻译实践则大大加速了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同上:76)。
参考文献:
[1]任淑坤.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研究[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m].科学出版社,2009.
[3]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盛,康东建.晚清的翻译大师林纾和“林译小
说”[j].兰台世界,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