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讲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型。
4. 猝死型:中青年突发的心脏骤停死亡,应考虑VMC可能性。
5. 无症状型:心肌酶学、肌钙蛋白检测,存在心肌损伤;这类 病人部分因治疗不及时,病情迁延,形成慢性心肌炎、甚至 扩心病。
6
病理生理
7
发病机制
1. 病毒溶细胞作用: 2. 细胞毒T 淋巴细胞致心肌细胞损伤 3. 凋亡: 4. 其它
8
发病机制
1. 病毒溶细胞作用: 病毒在体内对心肌细胞有直接致病作用。 可能是CVB 抑制心肌细胞mRNA 的翻译 →参与心肌细胞生化调控、供能系统等酶蛋白的合 成与修饰,肌原纤维等结构蛋白的合成与装配严 重障碍, →导致心肌细胞发生从功能到结构的一系列改变, →最终导致细胞溶解。
11
Endomyocardial biopsy specimens
Schultz J C et al. Mayo Clin Proc. 2009;84:1001-1009
12
A
B
C
13
临床表现
可无明显症状,或轻微的全身症状和心脏症状, 也有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 1. 病毒感染史:
5
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咽部大量繁殖: →进入血中引起病毒血症 →进入心脏毛细血管,侵入心肌纤维繁殖 →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断裂、溶解、细胞坏死。
病毒尤易侵犯心内膜以及心肌传导纤维。 两侧心室心内膜下部位对损伤极为敏感。
急性心肌炎常出现于全身感染后数周, 宿主的年龄,性别,营养情况,劳累,免疫功能和 基因型等影响病毒易感性和病程发展。
Schultz J C et al. Mayo Clin Proc. 2009;84:1001-1009 4
流行病学
年龄:可发生各个年龄段,但以儿童和40 岁以下的成年 人居多。性别:男性多发。 在新生儿、儿童突发死亡病例中,20 %为VMC 所致。 在新生儿、儿童中的发病率 360/10万,病死率达 8%。 时间分布:发病率一般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柯萨 奇病毒的流行多见于夏季和初秋)。 地区分布:一般为散发,少数地区有小范围的暴发流行。
9
发病机制
2. 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致心肌细胞损伤: ① ACTL-对未感染的心肌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自身反应性CTL, ② VCTL-杀伤感染心肌细胞--病毒特异性CTL。
VCTL 的杀伤作用于感染后3 天开始,5-7 天杀伤力最强,2 周完全 消失,所以认为VCTL 致损心肌作用仅限于VMC 早期, ACTL 是病毒排除后心肌损害的主要因素。 免疫反应所致的心肌损害是成人VMC 的主要发生机制。在急性期,
① 感染后3—9天,主要是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② 感染后7—14 天,T 淋巴细胞。 炎性浸润细胞一方面清除病毒,终止繁殖,另一方面对心肌细胞结 构和功能有一定损伤。
10
发病机制
3. 凋亡: CVB 感染细胞以后,死亡细胞多属于凋亡,而不是坏死。 VMC 转为慢性心肌炎以后,往往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病的组织学特征是广泛存在的局限性心肌纤维化和存 活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凋亡与扩张型心肌病间存在密 切关系。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相伴发生,而且凋亡 是心肌组织发生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病毒性心肌炎
心内科 急重症中心
1
心肌炎
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 感染性: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 原虫、蠕虫等。 非感染性:过敏或变态反应性心肌炎(风湿病以 及理化因素或药物所致的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程<3 个月。 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病程>3 个月。
2
病因
20 余种病毒可引起心肌炎,主要为肠道和呼吸道病毒。 1. RNA病毒:柯萨奇V、埃可V、脊髓灰质炎V,流感V, 2. DNA病毒:腺V、疱疹V、EB 病毒,巨细胞V,痘V。
病毒侵犯心脏引起的心肌实质或间质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 病理:心肌广泛或散在的细胞坏死及周围间质细胞浸润。
3
心肌炎病毒演变
心肌缺血改变。
超声心动图:心脏扩大、收缩功能异常。
实验室:血沉增快,心肌酶增高(CK、CK-MB、LDH)
cTnⅠ、T增高。cTn增高可确定有心肌损害。
血清抗体的检查
病毒分离检测。
心内膜活检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金标准”。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以帮助诊断VMC。
16
病原学依据
1. 在急性期从心内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检测出病毒、 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
14
临床表现
体征 主要为各种心律失常,可有持续性心动过速和体温不成 比例,亦可呈心动过缓, 心电传导阻滞出现长间歇。 血压偏低,严重者可呈休克前状态或休克状态, 心力衰竭。 病人因心动过速、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而发生眩晕、 黑蒙和昏厥。
15
实验室检查
X 线检查:心脏外影增大。
心电图:
各种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 束支阻滞;多源、成对室性早搏,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 过速;阵发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
17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临床分型
1. 暴发型:起病急骤,病势凶猛,预后不良。早期出现恶性心 律失常,如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呈成对、 多形,反复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部分出现循环衰竭:如 低血压、休克,或严重心衰。
2. 心律失常型: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尤以早搏多见。治愈后 一部分病人仍可遗留心律失常达数个月甚至数年之久。
1—3 周前有发热、流涕、腹泻等前驱症状。 可能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很轻微而被忽略,或仅轻度疲乏感。 某些病人在其他病毒感染(如肝炎、腮腺炎等)之后发病。 2. 症状: 全身不适,肌肉疼痛,关节疼痛。 心脏:头晕、晕厥、气促、乏力、心悸、心前区不适、疼痛、胸闷, 少数严重病人可出现血压降低或休克、昏厥、紫绀等。 婴幼儿表现为高热、紫绀、心脏增大、心衰等。
2. 病毒抗体:第二份血清中同型病毒抗体(如柯萨奇B病毒中和 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4倍(2份血清应相隔2周以上)或 一次抗体效价≥640为阳性,320为可疑阳性(如以1:32为基 础者则以≥256为阳性.128为可疑阳性)。
3. 病毒特异性IgM: ≥I:320为阳性,如同时有血中肠道病毒 核酸阳性者更支持有近期病毒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