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雨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学设计
课前3-5分钟,播放视频《小城雨巷》。
设计意图:情境带入,让学生先领略一番江南风情。
导入:
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这景,这情,使多少读者遐想幽思!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样熔铸而成的?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探寻。
一、明确目标
1.诵读,培养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鉴赏艺术手法。
3.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
二、预习反馈
1.争当朗读者: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学生评价,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2.争当发言人:回答预习案“自主领悟,台阶练习”部分的四个问题。
⑴作者写作《雨巷》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体会文学作品言为心声的特点。
⑵戴望舒的《雨巷》使用了哪些意象?体会意象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文本主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⑶什么是“新诗”?从《雨巷》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
⑷试用一句话梳理每一诗节,初步概括诗歌的情感脉络。
三、明确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品味情境美。
2.探究“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四、整体感知,初步解读
1.鉴赏指导
反复诵读——感受基调,品味诗歌的旋律、节奏;
抓住意象——分析特点,品悟诗歌的意境、情感。
2.诵读诗歌
要求:
体会诗歌节奏;感受《雨巷》的氛围;感受诗歌的抒情基调。
3.欣赏情境诵读,思考:《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深入情境,品味精读
1.品味意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2.《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六、美读《雨巷》,理解情感
《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情感的?要求:勾画诗中形容“我”、雨巷、丁香的,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好在哪里?
形容“我”的:
形容“雨巷”的:
形容“丁香姑娘”的:
我对本诗情感的理解:
七、拓展升华,课堂小结
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无达诂。戴望舒的《雨巷》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典范。他深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此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说象征手法从法国引进,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
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
诗中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
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
可见,《雨巷》内容上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
八、作业
1.完成导学案之训练案。
2.学以致用,自选题材,运用象征等手法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周五的写作训练课上完成)。
3.查阅网络和图书馆资料,更多地了解一下“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成就。
4.朗读戴望舒的《望舒草》,选取一个意象,写一段赏析文字,200字左右。
5.将《雨巷》设计成诗歌 mv,用幻灯片形式展现,配以文字解说。
《雨巷》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多篇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面对的对象正是16、17岁花季年龄的高一学生,他们此时正是充满想象与诗意的年龄。
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雨巷》效果分析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
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的教材分析
《雨巷》为鲁教版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单元题目是:美的真谛。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这首诗从题材上有别于上首词的革命豪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