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炎培“培养健全优良之分子”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牛右红

摘要:黄炎培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健全优良之分子”。这一目标要求职业教育应培养具有“切实的知识”、“精熟的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完善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不仅能“应用于职业”、而且能“协助社会国家”的“健全优良之分子”。

黄炎培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是一位卓越的教育理论家和勇敢的教育实践者。其所确定的职业教育目的体系不仅包含了“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的宏伟战略目标更体现在其职业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中。他认为,职业教育应培养具有切实的知识、精熟的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完善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不仅能“应用于职业”、而且能“协助社会、国家”的“健全优良之分子”[1]。

一、切实的知识,精熟的技能

黄炎培认为,"职业学校课程,其普遍的原则,在本业知能之修养"以及"其他与职业相关的智能"[2]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有"切实的知识"和"精熟的技能"。[3]同时他强调,职业教育不唯着重"知",尤着重在"能"职业教育要"帮助学生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4]在黄炎培看来,培养学生具有将来从事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培养目标,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重点。他从提倡职业教育之初就主张教育之本义在发展人的能力,使学生在手和脑、智力和体力、知识和劳动技能上得到均衡发展。他认为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开展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实际有效的生产能力。基于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到20世纪40年代黄炎培将职业能力的含义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培养通用职业能力的思想,他认为从事职业除了需要具备专门技术之外还有“通常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如中英文的文字能力,语言交流能力,个人和团体生活的能力,对人财物事的管理能力等等。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怕任何职业环境都容易走得进的"。[5]

为了培养学生精熟的技能,黄炎培在对当时受教育者提高能力的迫切需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极力倡异采取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他认为职业教育"不唯训练人之脑,尤当训练人之手",只有手脑并用才能实现"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这一目的;只有"手、脑联络训练",才能解决生活问题,才能"发展其本能"和"个人天赋之能力"。如果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做到手脑联合,"则最大多数之幸福即在乎是"。[6]由于手脑联合训练"适合青年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因而"大得学生同情",被黄炎培视为"人类生活教育上最基本的功夫"。

黄炎培在深入探究"毕业生失业者纷纷"的原因时,痛陈其"病根"之一在于"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习",造成"今之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责以实习,莫不感苦";其"病根"之二在于"其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因不注重实习,所以能力"无自养成"。[7]要改变学生能力欠

缺的状况,促进其能力的提高,必须选择适合青年的方法,革除病根。为此,他提倡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也就是要"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能"。

[8]在黄炎培看来,真正的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这种"知"不是"真知",因此,他要求广大欲得真实学问的青年学子,"必须在书本以外,就各人环境的接触,或生活的需求,用种种方法,研究最造当的处理方法,

即是一种获取真实学问的途径"。[9]针对中国读书人"死读书老不用手"和劳动者"死用手老不读书"的陋习,他提出"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个并起家来"。为革除这一陋习,保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原则的实施,他认为要"一步二步地实地练习,由易而难,由简而

繁",即使在校授课,也"必须与实习相联络,使他们知与行双方并进"。[10]他提倡实行半工半读,学生白天做工,晚上读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他认为,理论与实习并授"虚实互证,趣味自浓",既可以"药呆读死书之弊",又可以"发挥尊重劳动之精神"。[11]与扎实的专业知识相比,黄炎培尤其强调培养人的职业能力,并将这一主张贯穿于其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又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重视人的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把职业能力从单纯的一次

性就业能力拓展到能够满足多次就业、终生就业所需要的终生就业能力,从单一的从业能力延伸到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职业迁移能力,使职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丰富和延伸体现了对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充分关照。这一思想与今天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尤其重视职业关键能力

的培养这一国际潮流不谋而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则与青年初期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相契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彰显,为学生切实知识的掌握和精熟技能的培养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基础,奠定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

以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学原则。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发展职业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观念,黄炎培更加重视对受教主体正确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和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时社会上"读书为做官"的传统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以"读书谋事为耻",重仕途功名而轻农工商业,导致职业教育存在"以职业为贱,以职业为苦"的"无形之礁"。这种无形的礁石,使得"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并非对职业抱有最高之信仰而来",大多数学生都志在升学,并没有毕业后为社会服务的意愿,就是那些毕业后投入职业界的学生也往往在思想上、观念上久久不能适应。[12]为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农工商各业专门人才,必须排除深植于人们头脑中的元形"暗礁",因此黄炎培加大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和开始对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的探索。他通过研究发现,

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无业的主要原因"或由无社会职业习惯,或由缺乏良好的训练,或由在校不能使学生发达信仰职业教育",[13]为改变这种状况,须对症下药,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意识。

"敬业乐群"是黄炎培所倡导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他所言的“敬业”主要是指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责任心,也就是说要充分理解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把其当作事业来看待;所谓"乐群"是指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和义利观,具有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利居群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他告诫青年:"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他倡导青年应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确立对所从事职业的"极端的信仰"。[14]在他看来,人们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和热爱是激发其事业心、创造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遵循"敬业乐群"的基本规范,黄炎培及其同仁制订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训育标准》,使敬业乐群具体化,其内容有:认识职业之真义在服务社会,养成责任心,养成勤劳习惯,养成互助合作的精神,养成对所从事职业之乐趣,养成经济观念,养成科学态度,等等。除上述各科共同的标准外,还根据农工商家事等科各自的行业特点,制定了专门的标准,把职业道德从宽泛统一的原则层面落实到不同行业的具体内容层面。"敬业乐群"概括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义,依然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应大力提倡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他所制定的许多具体规范在当前也同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劳工神圣"也是黄炎培大力提倡的一个职业道德规范,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了革除当时接受教育的学生喜于读书而厌于服劳、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的积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习惯,黄炎培亲书“劳工神圣”匾额悬挂于学校工厂,将"尊重劳动"写进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誓约书的第一条,以"双手万能"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徽图案,要求职业学校努力营造"作工自养最高尚、最光明,不劳而食最可耻"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歌第一句"惟先劳而后食兮,吾人群之天职",鲜明地表达了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主张。[15]他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提出: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劳动化,以使青年在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的基础,并使之获得较为正确的人生观。当时的中华职业学校没有一名勤杂人员,校内的一切清洁和招待工作,全部都由学生轮流担任。他还带领全体师生亲自动手自力更生,建筑校舍、扩充运动场地。黄炎培力图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生产技能开拓出一条新的面向社会的教育之路,使读书和劳动相结合,对我国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管理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三、完善的人格

黄炎培认为,如果"仅仅教育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就会由一种"很好的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