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岩石得蠕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岩石得蠕变
1、蠕变特征
①岩石蠕变得概念
在应力不变得情况下,岩石变形随时间t而增长得现象。
②岩石蠕变类型
有两种类型:
稳定型蠕变
非稳定型蠕变
a、稳定型蠕变:
应力作用下,
随时间递减,
零,即,
一般在较小应力
或硬岩中。
b、非稳定型蠕变:岩石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岩石变形随时间不断增长,
直至破坏。
一般为软弱岩石或应力较大。
③蠕变曲线变化特征
三个阶段:
Ⅰ阶段:初期蠕变。
曲,
属弹性变形。
Ⅱ阶段:等速蠕变。
应变-时间曲线近似直线,应变随时间呈近于等速增长。出现塑性。
Ⅲ阶段:加速蠕变。
应变-时间曲线向上弯曲,其应变速率加快直至破坏。
应指出,并非所有得蠕变都能出现等速蠕变阶段,只有蠕变过程中结构得软化与硬化达到动平衡,蠕变速率才能保持不变。
在Ⅰ阶段,如果应力骤降到零,则-t曲线具有PQR形式,曲线从P点骤变到Q点,PQ=为瞬时弹性变形,而后随时间慢慢退到应变为零,这时无永久变形,材料仍保持弹性。
在Ⅱ阶段,如果把应力骤降到零,则会出现永久变形,其中TU=。
变速度变化缓慢,
稳定。应力增大时
率增大。高应力时
速,
蠕变速率越大,反之愈小。
岩石长期强度:指岩石由稳定蠕变转为非稳定蠕变时得应力分界值。
即,岩石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经蠕变破坏得最小应力值(或)
岩石极限长期强度:指长期荷载作用下岩石得强度。
2、蠕变经验公式
由于岩石蠕变包括瞬时弹性变形、初始蠕变、等速蠕变与加速蠕变,则在荷载长期作用下,岩石蠕变得变形可用经验公式表示为: =+++
-瞬时变形;-初始蠕变;-等速蠕变;-加速蠕变。
对于前两个阶段,目前得经验公式主要有三种:
①幂函数
取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就是试验常数,其值取决于应力水平、材料特性以及温度条件。
②对数函数:
B、D就是与应力有关得常数。
③指数函数
,或
A为试验常数,就是时间t得函数
伊文思(Evans)对花岗岩、砂岩与板岩得研究:
,
C为试验常数,n=0、4; 而哈迪(Hardy)给出经验方程,
,
A、C为试验常数。
3、蠕变理论模型(理论公式)
(1)基本模型
由于岩石材料具有弹性、刚性、粘性与塑性,目前采用简单得机械模型来模拟材料得某种性状。将这些简单得机械模型进行不同得组合,就可以得到岩石得不同蠕变方程式,以模拟不同得岩石蠕变。
常用得简单模型有两种:
一种就是弹性模型,
另一种就是粘性模型。
①弹性模型
这种模型就是线弹性得,
系:
这种模型可用刚度为G 得弹簧来表示。
这种模型称为牛顿物质,它可用充满粘性液体得圆筒形容器内得有孔活塞(称为缓冲壶)来表示。
③塑性
④刚体
(2)组合模型
由于大多数岩体都表现出瞬时变形(弹性变形)与随时间而增长得变形(粘性变形),因此,可以说岩石就是粘--弹性得。
将弹性模型与粘性模型用各种不同方式组合,就可以得到不同得蠕变模型。
串联:每个单元模型担负同一总荷载,其应变率之与等于总应变率。
并联:每个单元模型担负得荷载之与等于总荷载,而她们得应变率就是相等得。
①马克斯韦尔(Maxwell)模型
这种模型用弹性模型与粘性模型串联而成。
其特征就是:当应力骤然施加并保持为常数时,变形以常速率不断发展。这个模型用两个G与描述,
由于串联,有: (1-1)
且 (1-2) 则 (1-3)
粘性模型 , 弹性模型 (1-4)
所以由(1-3) (1-5)
得微分方程: (1-6)
对上式微分方程求解可得到应变—时间关系式。
方程得通解就是:
(1-7)
讨论
a、对于单轴压缩,在t=0时,骤然施加轴向应力() 方程得解为:
(1-8)
初期为瞬间弹性变形,后期为粘性变形。 其中, 为体积变形模量。G 刚度系数。
b 、 当(松弛):
② 伏埃特(Voigt)模型(粘弹性固体)
是由弹性与粘性模型并联而成。特
点:当骤然应力施加时,应变速率
随时间递减,在t增加到一定值时,
应变趋于零。
这个模型用两个常数G与描述。
并联: (2-1)
(2-2)
又
代入(2-1)式
则 (2-3)
方程通解:
对于单轴压缩,t=0时施加,并保
持不变,则蠕变曲线为:
(2-5)
在初期,粘性变形为主,后期弹性变形为主,反映了弹性后效现象。
③广义马克斯韦尔模型
该模型由伏埃特模型与粘性单元串联而成, 用三个常数G,,
特点:
增长,
设:
-应变分别为:,
粘性单元为,
因为 (3-1)
由伏埃特模型(2-3)式,并联模型 (3-2)
而粘性模型 (3-3)
, (3-4)
由(3-2) (3-5)
由(3-3) (3-6)
(3-1)代入(3-5),(3-6),再由(3-4),有: 得
(3-7)
再由有 (3-8)
对(3-5)、(3-6)式求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