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讲导言课件

• 11、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 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版
• 12、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 时代》,岳麓书社2000年版
• 13、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
• 如何理解? •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除障碍,创
造必要的前提”。
• 后一个任务是什么? • 根本目的。 • 实现现代化。(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
背景下来认识)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
• 一代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 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
•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
•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和 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贯 穿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 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第四,中国社会主要任务的变化。 • 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谋求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 注意:两大主要任务的关系
本次授课到此结束
•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 政治结构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
• 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 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政治保障,但在很大 程度上也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 经济结构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社会结构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宗法等级
制度
• 文化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 •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
应断西遗 知柱来址 挨颓恶今 打垣盗存 因铭狂处 衰耻掳处 落辱掠残 ,,,, 国励东凄 富精土零 兵图明更 强治珠著 社换毁几 稷新恨分 安天添寒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第一章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领会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 等级制度。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识记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 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这一矛盾基础上建 立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 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 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另一方面,造成 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 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 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综合应用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 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最 主要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 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 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 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第三节 抵御外来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识记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 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 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台湾人民也奋起反抗侵略者。美国派海军 在琅峤登陆入侵台湾,副舰长马肯基被台湾人民 击毙。台湾人民与总兵刘永福所率领的黑旗军 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识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讲义第1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造成中国近现代的落后,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同时使学生认识,正是由于中国各阶层民众的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和爱国主义的传统,才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二、重点和难点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造成的危害。
2.分析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三、计划课时:2课时这一章共有两条线索,三个基本问题。
这两条基本线索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前后长达100多年的时间,本章所讲只是1840年到1919年这一段的情况。
三个基本问题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什么要使用“资本-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呢?因为这个概念更准确的界定了我们经常所说的外国侵略中外国一词的本质属性。
本章所讲这一段时间,正是西方和日本的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及帝国资本主义这个阶段。
本章所讲的反对外国的侵略的斗争,即包括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也包括帝国资本主义阶段,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间,更要注意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是学习中国近代80年历史的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掌握了这个基本问题,我们就能够更好的分析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很多事件,弄清这个问题,是研究这中国近代这80年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特点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
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在中国近代这80年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进程和结果,就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讲

第一章
中国近代历史是怎么开始的? ——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与中 国近代历史的开始
第一章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 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和主要特征,加深 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 封建斗争的认识。 (二)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 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 系。
几个基本线索
1.―两个过程论”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 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 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 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2.“三次革命高潮说”
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中,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 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 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 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 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20世纪80年代 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 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宇宙的年龄是150亿---200亿年 地球距今约46 亿—50亿年
一个民族 有一些关注 天空的人, 他们才有希 望; 一个民族 只是关心脚 下的事情, 那是没有未 来的。 ——黑格尔
太阳距今约50 亿年 太阳所在的系称银河系,它包含1000亿颗以上的 恒星——1999《辞海》
人 类 历 史 中 的 三 次 革 命 性 转 变
《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成的一部编年体 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书影
司马光小楷《天圣帖》
《天工开物》: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写成, 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

三、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勤记、勤听、勤看、勤问、 勤记、勤听、勤看、勤问、勤讲
三、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三个不同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 而非历史学科的专业课。 课,而非历史学科的专业课。学习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史纲要,必须牢牢掌握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 方法。 方法。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1、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举例:印度传统与中国传统之比较。 举例:印度传统与中国传统之比较。
身为中华儿女, 身为中华儿女,应不应继承中华民族重 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2、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 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 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 。
毛泽东:“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他指出,“ 毛泽东: 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他指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邓小平认为,了解历史, 邓小平认为,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把握正确 的前进方向。 青年人不了解历史, 的前进方向。 “青年人不了解历史,我们要用 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W1H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学习哪些基本内容? 二、 学习哪些基本内容? 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三、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逐字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逐字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逐字稿是一本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资料。
下面是对部分内容的逐字记录:第一章:中国近现代史概述第一节:近现代史的划分和特点近现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这一时期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制度的崩溃和民主革命的兴起。
近现代史时期,中国逐渐从一个封闭的古代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第二节: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近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和有影响力的人物。
其中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变革第一节: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革命近现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工业,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第二节:农业变革和城市化近现代中国的农业也发生了变革。
农民开始使用新的农业技术和工具,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找工作和生活的机会。
第三章: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第一节: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抗争近现代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
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侵占中国的领土,并控制经济和政治。
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进行了多次抗争。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政党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四章: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革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变革的重要阶段。
这两个运动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
第二节:近现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近现代中国进行了教育改革,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分节知识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政治: 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文化: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仁政,三纲五常)4.社会: 社会结构: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二)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晚清的危机:①政治: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机构膨胀。
②经济: 大肆实行土地兼并。
③文化: 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暗。
④军事: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⑤社会: 对外—闭关锁国,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经济: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替代了工厂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2.政治: 英国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
3.殖民: 帝国主义瞅准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2.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天津条约》允许国外公使常驻北京。
外国公使可以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1860年《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
5.1884年中法战争,1885年中法《中法新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郑州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讲人:冯聚才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2.历史过程(1)鸦片战争(1840.06-1842.08)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是资本主义挑起的第一次侵华战争,它是由鸦片的走私泛滥引起的,史称“鸦片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清王朝遭到失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包括《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及《中法黄埔条约》。
从此,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近代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发动侵华战争,战争迫使清王朝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美俄《天津条约》和1860年中-英法美俄《北京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大的是俄国,签订了四个不平等条约。
(3)中法战争(1884-1885)法国挑起了一场对中国的战争,战争分为两个战场:陆战和海战。
在海战中清朝失败,在陆战中清朝大胜。
尤其是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先后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给敌人以重创。
但最后的结局令人痛心,中国不败而败,而法国不胜而胜。
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中法和约》(虽然它是和平条约,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这一战争结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清政府所表现出的软弱态度,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挑起了一场对中国的战争。
结果清政府遭到失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十分屈辱的《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900年06月,西方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手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腐朽的清王朝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1年09月签订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它标志着近代中国基本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知识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社会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
-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政治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这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通过庞大的官僚体系对全国进行统治。
- 社会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
- 文化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强调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英国在17世纪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随后,英国又开展了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成为世界工厂。
- 法国在18世纪末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之后也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积极对外扩张,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讲

(一)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成为支配中国的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成为支配中国的 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 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 持着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 碍。
林则徐 ,(1785~1850), (1785~1850), 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 字元抚,又字少穆, 俟村老人。福建侯官 俟村老人。 (今福建福州)人。 今福建福州) 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 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 思想家、诗人。出身贫寒家庭, 思想家、诗人。出身贫寒家庭, 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 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 为民众所称颂。 为民众所称颂。
导 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讲人:屠静芬 主讲人:
第一讲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专题的讲授, 通过本专题的讲授,认识与掌握近代 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近代以 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思考: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思考: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客观上充当 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1、统一观察问题的标准 首先,判断一个历史事件的是非, 首先,判断一个历史事件的是非,是存在着双重标 准的:一个是伦理、道德标准, 准的:一个是伦理、道德标准,用来衡量历史事 件的合法还是非法,正义还是不义; 件的合法还是非法,正义还是不义;另一个是历 史标准,衡量历史事件进步还是反动, 史标准,衡量历史事件进步还是反动,符合历史 潮流还是逆历史潮流。 潮流还是逆历史潮流 其次,从历史角度分析侵略战争对中国的作用, 其次,从历史角度分析侵略战争对中国的作用,还 有一个标准问题。即从总体看五次侵略战争究竟 有一个标准问题 即从总体看五次侵略战争究竟 是促进还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是促进还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 是必须弄清楚的。 是必须弄清楚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讲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强盛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一、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
1.中国的禁烟斗争(1)领导禁烟的主要代表人物:林则徐。
(2)主要历史事件:虎门销烟2.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包括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
例如英国割占香港岛,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外国军舰可以进入中国沿海港口,损害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可见,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近代历史的开端。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即:第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第二,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一)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这两对矛盾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二)两大历史任务第一、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详细内容请参见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前221年——1840年)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2)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社会结构: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4)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总的评价: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了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2)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8月,耆英);《虎门条约》(1843年10月);《望厦条约》(1844年7月,中美)、《黄埔条约》(1844年10月,中法)3)影响: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军舰可以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我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我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我关税主权。
由此,我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为什么是半殖民地?鸦片战争后,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主权,并一步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化了。
另一方面,由于以下的三个原因使得中国没有变成一个完全的殖民地国家:一是国家大。
二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
三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国家大,反抗剧烈,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单独政府中国;列强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一)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二)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 在清朝国势日衰之际,西方 资本主义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东 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 至18世纪,英、美、法等国 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 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 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 以其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辉
煌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 5 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 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攻占巴士底狱
•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 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 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 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社会结构 文化结构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断代 从 秦 加王 秦 始 强朝 朝 皇 皇统 开 画 权治 始 像 。者 , 不历
中国封建社会 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封建的中央集权君 主专制制度。
经济结构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1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 亡。——孙中山 • 人们要在历史发展与未来生活的创造中达 • 对国家和社会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有更多 的自觉,才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第一,感受历史,愉悦精神
• • • • • • 为人类带来一个广阔的精神领域 思接千载,神游万里 享受历史,消费历史 与古人交流,替古人担忧 娱乐 戏说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第二,启迪思想,增加智慧
• 增长知识,培养识见 • 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培根 •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惑,你就去读读历史, 其实一切都发生过。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 惘,你就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 • 历史不完全是过去,人们对它的重新认识, 可以不断深化人们的见解,滋养人们的聪 明才智。
(1)近现代中国人的三个选择: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 会主义道路。
(2)历史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正确性、 进步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第三,培育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 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1)爱国主义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主 旋律。 (2)爱国主义情感有时需要激发。 (3)理性爱国。 (4)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与历史责任
•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性 • 中国近现代史: 1840—1949 中国近代史 1949—至今 中国现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门与现实政治、社会关 系密切的学科,对中国近现代史抱何种看 法,会影响到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看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衰落
(1)政治腐败 (2)军事空虚 (3)经济潇条 (4)思想领域呆滞沉闷
政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政治上 经济上 社会矛盾
主权独立、领土 完整 自然经济 地主阶级和农民 阶级 反封建的斗争 农民、地主两大 阶级 程朱理学、闭关 锁国
主权遭到破坏、领 土割裂
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出 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 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 人民大众的 矛盾 旧民主主义革命 出现了新的阶级:工人 阶级、资产阶级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 想萌发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 • • • 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等; 2、军事方面:训练新式陆军等; 3、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工商业等; 4、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 中小学堂等。
• (三)历史意义 (1)严重民族危机下的爱国救亡运动。 大声疾呼救亡图存,要救国就要维新变法, 民族觉醒开始。 (2)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政治改革运动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 求主张,改革制度。
• 2、课堂参与:课堂发言一次加3分,课前演
讲一次加10分。
• 3、课代表职责:上课前多媒体准备;考 勤、课堂记录、收课堂作业等。
• 历史是什么玩意儿?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 1.历史是民族生存的纪录,是民 族自信力的根据
• 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前言中这样写到:
•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 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 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 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 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 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 本国史有知识。
林则徐
第一次鸦片战争
(1)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 政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A割让香港(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 B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财政 负担) C取消“公行”制度,实行自由贸易。(冲击 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D海关关税必须与英国商定 (丧失了关税自 主权)
(二)时代的变化向中国人提出 了新问题、新任务:找寻和探索 国家的出路
• 1、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 图存? • 2、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 富?
各阶级登台表演和探索
• 1、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 图用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 • 2、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洋务运动, 企图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 实现国家富强; • 3、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 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实现变 法维新救亡图存。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
李约瑟之谜
•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 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 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 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 后的欧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独立 完整 纯粹 独立——主权独立 完整——领土完整 纯粹——生产关系纯粹
早期探索之二: 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 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 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 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
李鸿章像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清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 1、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中清朝兵工厂制造的大炮
2、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4、具有世界意义。打击西方殖民势力, 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呤利(英):《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 同镇压。清军、地方团练、湘军、 淮军、洋枪队、外国军队(借师助 剿)。
•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和弱点 (1)太平天国政权日益封建化和腐败化; (2)农民领导人思想蜕化,争权夺利,自相 残杀(天京事变) (3)农民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太平天国纲领 的局限性和政策策略的失误; (4)宗教的消极作用。(拜上帝教、迷信、 天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 1、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消灭百万清 军,打击封建政权、封建土地制度、封 建思想文化; • 2、有力地打击教训了外国侵略势力, 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痛击外国侵略者。
3、提出了反映农民土地要求的纲领《天朝 田亩制度》,并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 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资政 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讲人 宋术学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联系方式:
• 个人信箱: ss8902@
• 新浪微博:
@宋术学MH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 考试 60% • 日常考勤、课堂参与40%
课堂要求
• 1、考勤方式:旷课一次扣10分,迟到、请
假一次扣5分。旷课2次、请假3次,取消考试 资格。迟到两次计一次旷课;早退按旷课处理。
中国封建社会曾经 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人 பைடு நூலகம்科学史上第一次生产 力发展的高峰,就是发 生在中国的。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 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 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 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 大的杠杆。”
早期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 历代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达到高峰不仅是 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空前规模的农民战争。而且具 有新特点和新水平(反对外国侵略,纲领、制度) 2、爆发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历时14年(1851-1864)波及18省。
金田起义(1851) 永安建制(1852) 攻占武昌(1853) 建都南京(1853) 北伐西征(1853-1856) 天京事变(1856) 建立江浙根据 天京保卫战(1864)
•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妥协性。 (1)新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刚诞生, 很软弱; (2)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势力的妥 协性; (3)只依靠光绪皇帝,不敢发动广大 人民群众。 (4)急于求成和策略失误
小结: 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 半个世纪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 在黑暗中探索国家出路,逐步前 进。尽管历次努力都失败了,但 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为 中国人以后的三个历史选择提供 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社会 主义)历史的启示。
历史作用与评价
•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为中国近代化开户了道路。但是其本质 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 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 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 1、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抵制, 但又有妥协和勾结,没有能够阻止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 2、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 促进,但也有阻碍,使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很软弱。 • 3、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观念,但 又没能冲破封建体制的束缚。
失败原因
• 1、外国侵略者的压制破坏,不愿意中 国真正富强。 • 2、封建顽固派的反对、阻扰。(如同文 馆的招生、修铁路、派留学生) • 3、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依附性和腐 朽性。 • 4、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局限。 企图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手段,来达 到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 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 恩格斯 :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 列宁: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 毛泽东: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 的一个发展。
2.历史的鉴戒功能
• 前车之鉴 后事之师 • 一个不懂历史的人是肤浅的;一个 不尊重历史的民族也同样得不到别 的民族的尊重。
3、为什么要学中国近现代史
?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 1、要不要变法? •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 (二)、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从1898年6月11是光绪帝颁布《定国是 诏》戊戌变法开始,到1898年9月 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 失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圆明园
•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 的三次早期探索,即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
• 本章重点: 应了解和掌握这三次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 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导言: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
(一)时代变化
• 十九世纪下半叶,出现中国历史上几千 年未有之“大变局”。外国资本主义入 侵造成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 处于世界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资本主 义过渡的时代。 • 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 成的时代。
革命性质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 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 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 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 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 —— 鲁迅
可耻的鸦片贸易
• • • • • • 1800年,4750箱 1821年,5959箱 1825年,9373箱 1830年,19956箱 1835年,30202箱 1838年,40200箱
• 历史证明,农民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无法克服本身局限性,引导革命胜利; 洋务派官僚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 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决不可能使中 国独立富强;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自上 而下改良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 结论是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先进阶级及 其政党的领导下,在先进思想理论的 指导下,首先通过人民革命推翻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然后走符合中国 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 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洋务运动时期,正在操作 机床的中国工人
3、创办近代海军; 4、创办新式学校;
• 5、派遣留美、留欧学生 • 1872年-1875年派出四批留美幼童120 名,1881年撤回。 • 1875-1894年派出3批留欧学生,学习 造船、驾驶。
• 6、翻译西方科技、法律书籍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自然科学为主 京师同文馆,《万国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