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对药研究

施今墨对药研究
施今墨对药研究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 ——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王铭铭 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 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并论述了中国学(汉学)社会科学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论与解释问题。 作者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来,汉学界 出现了大量有关“范式”(paradig m )的讨论。这些讨论针对的是传统汉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汉学研究是否存在自身独特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2)作为区域性研究类别的汉学与一般社会理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探讨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者那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从本质上讲,社会人类学综合了两种探讨,即区域性的社会-文化知识的探讨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探讨。在这一社会人文学科中,一部分学者专攻中国社会研究,他们被称为“汉学人类学者”(sinolog ical anthro polo gists)。汉学人类学者一直面临如何使其在中国社会中发现的地方性事实与一般社会-文化理论形成对话的问题,向来十分关注地方性知识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鉴于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对回答汉学研究的上述 参见W illiam Row e,1990,“T he public spher e in mo der n China ”,M oder n China ,16∶3∶ 16—19世纪,欧洲各国统治者为了达到侵略和掠夺的目的,鼓励教会、学者、探险家致力 于中国的研究,组成不同的“东方学”研究团体,使中国成为西欧学界的研究对象,于是产生了中国学。最早的中国学就是注重汉语研究的“汉学”。后来,它扩大成了一门关注一切中国事物如地理、风物、语言、哲学、社会、军事等等的区域研究学科。

人类学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 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 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蔡元培) 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关注深入的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3、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之关联(事实与理论) 社会调查是指:政府或个人组织对社会间事件的调查。如民生、物价、治安、政府公信力等领域。 社会学调查指:通过社会调查所得的结果与不同组织或个人调查结果相比较,了解两方或多方意见共同研究。 4、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新中国建立后,苏维埃学派对我国的民族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原始社会研究、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定义与识别。所谓经济文化类型,乃指“一定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它在历史上形成于处在相似的社会经济水平,并居住在同样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不同民族中”。林耀华等后来将之修改表述为“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这一理论的深刻意义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它为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共同体的分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因为同样的经济文化类型可以独立出现在远隔千里而又无直接交往的民族中,这种超越地域性的特征使它与语言的发生学分类法以及社会形态分类法等一样,都成为民族学家认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的科学工具。 其次,依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原因,使我们能够科学地认识汉族与诸少数民族的共生关系。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见习报告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见习报告 2018 年春季学期,应中医内科临床思维训练的课程要求,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安排下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两次的见习,分别在住院部的风湿免疫科和内分泌科。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实践所学理论,拓展临床思维,对医生这个职业有更好的理解。在短短的两次见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这里我将写下我见习的心得体会。 我第一个所要写的便是风湿免疫科。老师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风湿免疫科的基本信息,知道了风湿免疫科主要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痛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病。常见的有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血管炎、骨与关体节的病变。风湿免疫疾病的病因有许多主要有意外创伤、居住环境及工作环境潮湿、体弱多病、女子坐月子期间的受寒和过劳、从事与水密切相关的职业(比如渔民)、微循环障碍、遗传因素、药物因素、感染因素等。这些因素都有可怜造成基本的产生。然后老师便讲了风湿免疫类疾病的临床症状,比如有发热、疼痛、皮肤粘膜的症状、雷诺氏征、系统疾病还有肺间质实变等多种症状。其中老师还重点介绍了雷诺氏征,强调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指(趾)端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发白,然后发紫、发红或伴有指(趾)端的麻木、疼痛,严重的可有皮肤溃破。 接着老师便带我们到病人病房进行查房。顺便了解真实的病例。从楼道的末端开始进行查房,老师拿着患者的病例进入病房后开始挨个进行询问和检查,态度温和,耐心的回答患者的任何疑问,甚至会检查患者的输液瓶和服用的药物,在检查完毕后老师会询问患者的意见,征求患者的意见,是否同意将自己给学生借鉴和照片,在患者同意后嘱咐我们不要拍摄患者的相貌保护患者的隐私。我们第一个参观的是一位老年女性,她患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经医治多年但也只是能控制病情,老师让我们观察她的舌象(包括舌质、舌苔),面色,面部皮肤、鼻尖等,四诊合参综合患者的基本信息,然后观察患者的双手,双手的指间关节都已经畸形,四指呈梭形向尺侧偏移,手指不能灵活运动,指间关节呈半脱位,已经基本失去了生活的自立能力。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除了以上的症状外还有晨僵、关节受累、AOSD、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等等。老是告诉我们像这种病人要是病情不严重的话可以进行中西医的结合治疗,缓解病人的痛苦。这种慢性的疾病发病慢、病程长,结合中医内科的所学知识可将此类疾病归于痹证,主要的病机是外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以致肌肉、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常用羌活、独活、姜黄、桑枝、牛膝、秦艽等药物进行治疗。接下来的各种病人的病情都基本差不多,有些病人会有鹅颈样畸形和纽扣花样畸形。而且很多病人并发有干燥综合症。后来也有一个中年的男性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伴有腹泻的症状,大便稀溏,排便次数不定,这位男性除了用西医的输液治疗,还用中医的艾灸,祛除患者体类的寒邪,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的症状。 在查房结束后,我们在医生的办公室里集合,老师会给我们拓展一些东西。老师以他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中医的典籍对我们中医的道路会有很多帮助,老师尤其推荐我们反复研读《伤寒论》,老师认为这个是中医临床的经典古籍,另外老师还推荐了《朱良春用药经验集》、《施今墨对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丁光迪老先生的著作。但在读书的过程里有自己的思考,吸取精华,摒弃糟粕,毕竟古代科技落后,古人的一些认识也

教育人类学研究

(二)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定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义 台湾詹栋梁在其《教育人类学理论》一书中,列举了5位德国学者关于教育人类学的定义。 ①(1)陆特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陆特在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是探讨由人的本质到人的心灵与精神改变的一门学问。” ①詹栋梁:《教育人类学理论》,39—46页,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 滕星著.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民族出版 (2)哈曼的教育人类学定义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哈曼(BrunoHamann)在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理论、模式、结构导论》一书中,提出的教育人类学定义是:“教育人类学提出人类学问题,在教育科学范围内加以解释,一方面解释教育的现象和教育行为的建立,一方面解释对人的要求的正确观点。” (3)胡希克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埃森大学教育人类学系教授胡希克(RollBernhandHusch—ke)在其《从人类学批判到行为人类学——科学理论和规范批判的思考》的论文中,提出教育人类学的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所探讨的不再是根据那些成人或儿童所具有的本质,而是根据那些教师或儿童所需所愿来探讨。也就是扬弃人的本质,找寻了解人的行为。” (4)布尔诺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梯宾根大学教授布尔诺(OttoFriedrichBoHnow)在其《教育人类学即普遍教育学的整体核心》一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是经验的人类学,是不同的邻近科学的原则,其结果的综合把握。” (5)萧艾尔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汉堡大学教授萧艾尔(HansScheuerl)在《教育人类学》一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探讨的是人的生活之路,从儿童开始就针对他的学习能力与教育的需要性的生活之路提出探讨,并长时期地给予教育的帮助。”詹栋梁认为:“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对于教育人类学所下的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而下的,有其代表性。例如陆特的定义偏重在哲学方面,布尔诺则偏重在经验方面,哈曼偏重在现象学方面,胡希克则偏重在心理方面,而萧艾尔是偏重在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方面。”詹氏认为,无论从哪一方面去为教育人类学下定义,都离不开人与教育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总结了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的定义后,詹氏为教育人类学的定义提出了他的观点:“教育人类学是从教育的个别现象研究所获得的概念,对人进行综合性了解,并根据教育的事实性不同的观点而建立以人为主的教育学,其理论探讨人的知、情、意,利用人的本质作用与教育条件,促使人的改变与人的形成,而达到研究的目的。”2.哲学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陆特认为,教育人类学有4个主要内容需要加以研究:即A.人的可塑性,B.遗传的作用,C.人的成熟,D.教育的目的与方法;梅尔兹(FritzMarz)在其教育人类学专著《教育学的问题——教育人类学》中提出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内容有:A.人的学习的需要性,B.人的教育的需要性,C.人的学习能力,D.人的可教育性;戴波拉夫在其所写的《在教育学的范围中的教育人类学的问题与课题》一文中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A.人的生长——教育与生物学的关系,B.人的成熟——成熟即学习,C.人的学习——学习改变人的本质,D.人的适应——人的社会适应;加纳在其《教育人类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研究的7个内容,即A.人的身体生长,B.人的情绪发展,C.人的知识来源,D.人的沟通工具——语言,E.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F.人的历史文化,G.人的宗教信仰与道德培养;布尔诺提出了4个主要内容:A.人的情绪本质,B.人的本质与现象,C.人的希望,D.人的道德。詹栋梁将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提出的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归纳为两个方面即:人的教育可能性与人的教育的需要性。综上所述,欧洲德奥

施今墨对药节选

施今墨对药节选 施师精于辨证,善于用药。在处方时,经常双药并书,寓意两药的配伍应用,其间有起协同作用者,有相互作用产生特殊效果者,有相抵副作用制其偏胜者,皆称为“对药”。祝谌予先生曾侍诊施师案前,积累有百余个对药,日后经总结整理,讲授于北京中医学院。吕景山在此基础上,又予增修整理,撰成《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等书,在中医药界广为流传。兹以施师用药之配伍,选择若干,予以阐介评述,或可为祝、吕二氏之补遗。若与本书医案相互参阅,尤可深刻体会施师用药规律。 1鹿角胶 性味:甘,温。(鹿角:咸,温)功用:益精生血,温补肝肾。 施师临证经验: 1.鹿角胶、阿胶:补肾益精,养血.生血。用治肾虚血亏之月经过多,崩漏,习惯性流产,白带,经闭,不孕症,据证可分别参以胶艾四物汤、左归丸等。且可治疗血虚之头痛、眩晕、健忘,以鹿角胶填精通髓,阿胶养血生血。 2.鹿角胶、紫河车:补肾益精,大补先天。①治肾虚之遗精、阳痿、早泄、男子发育不症,常合五子衍宗丸等方用。 ②治虚劳肾亏诸证,用治阿狄森氏病、小儿早老症、一氧化

碳后遗症、脱发重症,可合八珍汤、肾气丸等。还曾用治腰椎结核、糖尿病等。 3.鹿角胶、龟板胶、阿胶:通补任督,温阳滋阴。龟鹿二仙胶,通补任脉、督脉,填精益髓;阿胶养血生血,润燥复脉,血充则冲脉血海自足。冲、任、督一源而三歧,其源即肾之天一真水。可见三胶之配伍,实为肾经虚损发。三胶合用,治高血压病(虚证)、动脉硬化症、神经衰弱、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尿病、溃疡病等慢性病,常作善后补虚时用。虚热加白薇、石斛、茯神、生地、麦冬,虚寒加参、芪、桂、附、杜仲、巴戟,气足合八珍、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等。4.鹿角片、山甲片:散结化瘀,消肿止痛。用于乳房硬结(纤维瘤、小叶增生症),甲状腺瘤,颈淋巴瘤,子宫肌瘤等。 5.鹿角胶、虎骨胶:强壮筋骨,治久痹、久痿属肝肾不足者。仿虎潜丸,用时可加龟板、苁蓉、巴戟、杜仲、牛膝、生熟地等。 【评按】 李中梓云:'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全,善通任脉,足于气者。'龟板胶、鹿角胶配伍,称龟鹿二仙胶。'二物气血之属,味最纯厚,又得造化之玄微,异类有情......'韩懋拟异类有情丸,用鹿茸、鹿角霜、龟板、虎胫骨、猪脊髓、猪胆汁,治奇经虚损诸症,即

关于中药学的一些书籍

关于中药学的一些书籍: 中药学权威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药海》、《中国药材学》、《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中华本草》 中国关于中药药对书籍:《中医临床常用药对手册》(王立群,学苑出版社)、《中药药对190种》(沈敏南,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中药药对大全》(胥庆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施今墨对药》(吕景山,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中药化学成分书籍:《植物活性成分辞典》(共三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编:陈蕙芳,副主编:马永华,卞学玮。2001年1月第一版)、《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 藏医药名著:《月王药诊》、《四部医典》、《祖先口述》、《(四部医典)蓝琉璃》、《晶珠本草》。 瑶药学关于著作:《中国瑶药学》《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草药学》等。 方剂现代应用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卫生部部颁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临证用药配伍指南参考:《临证用药配伍指南》(由杨济、季绍良、冀春茹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全部为中药单味药配伍方法。

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药物》。 有毒中药与合理应用:《有毒中药现代研究与合理应用》一书(本书由杜贵友、方文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第3版(主编孙定人、齐平、靳颖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主编欧明、王宁生,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张鉴、魏爱英、李彦博,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中药不良反应概论》(主编张冰、徐刚,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年)。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疾病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 国家标准-中医证候分类与代码:1995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1995 )》。

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施今墨药对浅析消渴病病机_李智

北京中医药2012年1月第31卷第1期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anuary ,2012.Vol.31,No.1 施今墨药对系施今墨先生临床用药之经验,后 由祝谌予、吕景山老师编辑整理成册,惠泽后世。在《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益胃止渴健脾降糖类”中给出了7组对药,分别是: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绿豆衣配薏苡仁,葛根配丹参,玄参配麦冬,知母、黄柏配肉桂;知母配石膏[1]。药虽仅7组,然以比证立方之道,治法超然,乃概言糖尿病病机辨治7法也。1苍术配玄参 病机属于脾失健运,郁火内蕴;治法着眼于恢复中焦脾胃升降。施先生将此药对用于治疗血糖增高 患者,可降血糖。伴胆固醇高者, 用之亦效。苍术,味苦、辛,性温,入脾、胃经,别有雄壮之气,可以芳香醒脾化湿。施先生认为,本品具有“敛脾精,止漏浊”之功效[2],用之于糖尿病患者,屡屡获效。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入肺、胃、肾经,具有滋阴降火、软坚散结、清利咽喉之功效。消渴初病,其本乃体内气、血、津液不归正化,或停滞而为痰、为瘀;或不摄而为消、为溲。因此,恢复体内气、血、津液的正常循行为治法之关键。气滞可以影响血的循行,影响津液的运化。气之枢在脾胃,脾胃升降失司,运化无权而令脾为湿困,精气不升;胃为燥扰,浊气不降。故施先生以苍术配玄参恢复脾胃气机的升降。 苍术化脾家之湿,兼雄壮之气而鼓动脾气升生。玄参撤胃家之热,兼苦咸之性而降泻阳明之浊。此所 以古训“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之明证也。有人说消渴病,不宜用辛燥之苍术。施先生认为,苍术有“敛脾精”之效。后学细考,何谓“敛脾精”?此所以脾为湿困,精不上输于肺而涣散于中,亟 当以运脾化湿为首务,不可但拘泥于消渴病病性之 本身,中医所谓有是证,用是药也。2黄芪配山药 病机属于脾肾不足,中气不升,固摄失权,精微下泄。其治法着眼于益脾固肾。施先生将其用于尿糖严重的患者,用之即可消除。 黄芪,味甘,性平微温,入肺、脾、肾、三焦经。生品用药,具有升发之性,既能升阳举陷,用于治疗中气不足、中气下陷等证,又能温分肉、肥腠理、补肺气、泄阴火,用于表虚自汗及反复感冒者。炙品可补 中气、益元气、温三焦、壮脾阳。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胃、肾经。该药质润液浓,不润不燥,补而不腻,作用和缓。其既可以补脾胃而助消化,还可以补脾胃而益肺气,此外还有益肾强阴、补肾固精之功效。消渴伤中,而致脾胃之中气不足,下焦之元气不固,表现出尿糖增多的现象,治以健脾阴并固肾精。二药配用,气阴兼顾。健脾益气生津,补肾涩精止遗,相得益彰,使脾气健旺,下元固壮,漏泄自止。此补中,即所以泻火;滋肾,即所以养阴是也。药后尿糖减少或消失,此所以顺势而为治之。3绿豆衣配薏苡仁 病机属于二阳结热,蕴毒炽盛,治以益脾胃、促键运、清虚热、解热毒为法。施先生将其用于上消诸证,获效良佳。 绿豆衣,味甘,性寒,入心胃经,能滋脾胃、和五脏、消水肿、清暑热、解热毒,尤擅清肠胃热毒。《本草纲目》称其甘寒之性在皮。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大肠经,为健脾补肺之要药,能升能降,降多升少。升则上行清在肺之热,使水之上源清净;降则下行理脾家之湿,使太阴湿土安宁。生品入药,既能清热渗湿,利水消肿,又能祛湿除痹,缓和拘挛。 从施今墨药对浅析消渴病病机 李智1齐铮2 【摘要】施今墨先生擅用药对治疗消渴病,经祝谌予先生整理、讲解流传于世。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绿豆衣配薏苡仁; 葛根配丹参;玄参配麦冬;知母、黄柏配肉桂;知母配石膏7对药对既为遣方用药之兵将,亦为消渴病病机之概括,寓法于方,兹就其配伍思路浅析消渴病病机。 【关键词】施今墨;药对;消渴病;病机 作者单位:1.100051,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2.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通信作者:齐铮,Tel :(010)84013122,E-mail :lqqiz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9514192463.html, 28·· DOI:10.16025/j.1674-1307.2012.01.009

中国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 一、人类学(Anthyopological)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研究对象: 1、人(man)——生物人organism、文化人cultrate[k?lt??'rɑ:ti]、社会人 2、文化——人所创造的文化(Culture)包括物质文化(包括受人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3、广义具象——包括体质人类学(人体学)、考古学(史前学)、语言学、文化(社会)人类学 狭义具象——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4、各国的本土特征不同:(英美)(欧洲) 狭义具象: 北美:文化人类学 英国:社会人类学 欧洲:民族学 因此,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只是各国的称呼不同,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样的。即: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中国——先后受到欧洲和北美的影响,学科名称和术语使用一直没能统一。各种划分出入较大。 1)学科分类上:一度将人类学划归生物学。1992年,人类学被划为民族学下,成为其七个二级学科之一。后经修订,人类学又被划归社会学之下,成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其中一些独立学科被打散在不同一级学科之下。不同称呼但内容相同的学科被划分在不同学科之下。如:民族学仍然为一级学科文化人类学放在民族学的括住内。 2)误解也比较多。如:民族学被等同为“民族研究”、少数民族研究。汉人社会研究则被拉入社会学之中。 3)公众形象与认知度非常低。 中国长期把人类学等同于“古人类学”。古人类学主要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这个印象与我们中国50年来知识谱系的规定有关。人类学还给外界一种接近于“ 考古学”的形象。似乎只是对古物或原始的东西感兴趣,有一种好古主义的心态。这恐怕来自以前中国人类学的“南派”(蔡元培),他们上个世纪30-40年代,以中研院为中心,做古语言、古文化、古民族研究。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过人类学系主任,因而考古成了中国人类学的一种公众形象。人类学的第三种形象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科依据。人类学的这三种形象,不能说是公众对于人类学的歪曲。可对行内人来说,我们所做的,与人们印象中的,还是有所不同。 对人类学的认知也比较低,不仅不被公众认知,也不为大学、学者认知。 4)学科内部缺乏共同学术语言和价值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大家公认的基本阅读书目,缺少共同关注的概念体系。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历史原因。学科命名实际上也是一种秩序构建。人类学被介绍进中国就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学科秩序。以民族学(欧洲大陆)、文化人类学(美国)或社会人类学(英国)的名称进入中国的人类学,形成了不同学术特点的南派与北派。新中国建

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概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第31卷第5期□2009年9月 V OL.31N O.5□Sep.2009 38    人  类 学   刘晓茜,李小云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概述 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概述 3 □刘晓茜,李小云 [摘 要] 系统介绍了人类学与发展研究之间相互影响的学术关系,发展的人类学和发展人类学之 间的区别和相关关系,特别介绍了国际上近一百年以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进展,并就人类学与发展研究方面的三大理论体系进行了评述和讨论。 [关键词] 人类学与发展;发展人类学;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1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09)05-0038-10 An Overvie w of Studies on Anthropology of Development L IU Xiao 2qian ,L I Xiao 2yun (L ondon S chool of Economics ,U K ;Chi na A g ricult ural U ni versit y ,B ei j i ng 100083,Chi na )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int roduction to t he interactive aca 2 de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 hropology and develop ment st udies ,t he differ 2enc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ant hropology of develop ment and develop ment an 2t hropology ,and ,in particular ,researches and p rogresses made in t his field over t he past cent ury across t he globe.Then it makes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about t he t hree major t heoretic systems of ant hropology and develop ment st udies. K ey Words :ant hropology and develop ment ;develop ment ant hropology ;develop ment st udies 国 际上有关发展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一般从两个角度表述,一是所谓“发展的人类学”(ant hropology of develop ment ),主要是指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 和视角观察和研究发展问题,也就是从发展的这一行外看待发展。这种研究并不一定必然为发展服务,应该是属于把发展作为主题的人类学研究,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类学家虽然研究发展问题,但他们一般并不一定必然在发展的领域和框架里工作,也没有预先设定的一定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或提出新的方案的研究目标(当然很多人类学家也从事双重的工作)。一般来说这类人类学家往往两头不讨好。人类学学科不大承认他们的研究(因为传统的人类学大多根本就不承认变化),从事发展研究的学者又觉得他们太理论,不实际。这种局面在20世纪60~70年代十分明显。二是所谓的发展人类学(develop ment ant hropology ),指的是人类学的知识在发展中的直接应用,也就是应用人 类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各种不同的力量对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干预下的社会行动。发展人类学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国际发展和发展干预,而且主要研究如何为发展服务,例如发展人类学更多研究发展干预的各种措施有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如何校正可能的负面影响等。这些人类学家主要是以各种形式(短期合同和长期的工作)在发展的实践领域中工作,服务于发展的需要,立足解决发展出现的问题。Long 把前者的研究称为是“了解问题的知识”,后者为“用于行动的知识”,当然两者之间有时也很难区分(Long ,N.,1992)。国际上对于发展和人类学的关系有着相当多的讨论。很多主流的和理论人类学家即不看重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更是歧视发展人类学,而且根本不承认发展人类学这个分支。这可能与传统的人类学更多地关注结构上的稳定,而发展则主要研究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可能与发展研究在国际上主要被经济学、社会学(有时很难和人类学区分)等其 3本文系参考Katy Gardner and David Lewis 在1996年出版的《Ant hropology ,Development and t he Post 2modern Challenge 》,Marc Edel 2 man and Angelique Haugerud 2005年出版的《Ant hropology of Development and G lobalization 》,J ean 2Pierre Olivier de Sardan 于2005年出版的 《Ant hropology and Development 》,以及其他相关的著作和论文而形成的各种观点的介绍。文中所涉及的主要观点和事实均引自所参考的书 籍和文章,作者只做了必要的中文的梳理并加注了作者的一些理解和观点,文章的整体内容并非作者原创,特此说明。

施今墨用药经验摘要

施今墨用药经验摘要 本文是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的用药经验摘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且附有口诀记忆哦,你确定不收入囊中吗? 1.治疗疮疡久治不愈确实有效:黄芪15~30g、桔梗6~10g、甘草6~10g(口诀:疮疡不愈桔草芪。) 2.治疗各种癌症均有一定疗效:莪术6~10g、猪苓6~10g(口诀:癌症莪猪苓。) 3.治疗帕金森病:钩藤10~15g、白头翁10~30g,常与补阳还五汤合用。(口诀:帕金森,帕金森,还五钩藤白头翁。) 4.治疗白发显效:桑麻丸:桑叶6~10g、黑芝麻10~30g。配伍何首乌、生地黄更著。(口诀:白发桑麻丸,首乌生地黄。) 5.风湿性关节炎,有风湿活动者,以及结节性红斑时,苍术、黄柏,配伍赤芍、当归尾、丹参、乳香、没药、豨莶草、鸡血藤,其效亦佳。(口诀:风湿二妙归豨莶,乳没丹芍鸡血藤。) 6.风湿性关节炎,有风湿活动,血沉加快,桑枝30g、柽柳60g,合苍术、黄柏更佳。(口诀:风湿关节血沉快,二妙柽柳桑枝袋。) 7.治消渴:神效散,白芍、甘草等份。(口诀:消渴神效散,白芍等草尝。) 8.四藤一仙汤:钩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威灵仙。(口诀:四藤一仙汤,灵仙海风钩鸡络。)

9.性不感:女贞子、续断合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葫芦巴、麝香、樟脑、没药。(口诀:不感女贞续麝樟,葫芦巴戟没二仙。) 10.杜仲丸:杜仲、续断。治腰痛不分内伤、外伤。(口诀:腰痛杜仲续,不分内外伤。) 11.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炎性包块,薏苡仁60g、乌梅30g入丸施治。(口诀:妇科包块薏乌梅。) 12.茵陈15~30g、金钱草20~30g治疗结石确有良效。(口诀:结石茵陈与金钱。) 13.滑石6~12g、海浮石10~15g伍萆薢、丹参、怀牛膝、王不留行治疗前列腺肥大时,萆薢需重用达30g。(口诀:前列肥大滑海石,重萆怀牛丹参留。) 14.结石方:金钱草30g、海金沙10g、车前子30g、车前草10g、血余炭10g、六一散10g,连服5剂,结石消失。(口诀:结石金沙重金钱,血余六一二车前。) 15.尿路感染:海浮石、金钱草合血余炭、六一散、车前草、旱莲草。(口诀:尿感海石六一炭,三草金钱车旱莲。) 16.老人尿闭:蝼蛄、蟋蟀各4只,甘草3g,水煎服。(口诀:老人尿闭草蝼蟋。) 17.肾炎血尿:白茅根、益母草合血余炭、六一散。(口诀:肾炎尿血益母草,血余六一白茅根。)

人类学研究方法

《人类学研究方法》 论文 题目:朝鲜族传统婚礼习俗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社会学2012级 姓名:尹哲锋 学号: 2114164058 2015年12月

摘要:从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在迁入中国的一百多年中,其传统婚礼经历了几个历史发展阶段,新郎、新娘的婚礼呈现出本民族的独自特点。受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影响,朝鲜族婚礼兼具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婚礼;服饰;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都以独特的文化特征显示其独有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所创造出的文化也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在一个民族中不断传承。从人类学的角度讲,婚礼表达着一个民族的人生价值观,传递其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婚礼不仅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特殊且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蕴涵。 民族传统婚礼服饰是融合民族特性、文化特性、美学特性、现实需求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创造。我们进行民族传统婚礼的研究,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传统、认识民族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朝鲜族传统婚礼仪式 朝鲜族男女的联姻中间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这一点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子即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家答应了这门亲事,男方家就要往女方家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好小伙子的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要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果相合,女方就托媒人通知男方,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这时,男方可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将彩礼送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结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新郎一行人手捧用红布包着的木雕大雁来到新娘家后,新娘家用木盆把木雁接过去,然后把新郎让进客房--“舍廊房”,新郎在此戴上纱帽,系上冠带,新娘头戴“簇头里”、身着“汉衫”然后双双走进“樵礼厅”举行结婚仪式。结束后,新郎便开始“赏大桌”,即品尝佳肴,由新娘家的客人和自家的亲戚们陪同。行过樵礼仪式后,双方便正式结为夫妻。 过去,朝鲜族婚俗沿用中国古代的六礼习俗,非常传统复杂,礼仪繁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以简化,现在主要有纳彩、纳币和迎亲3个程序。 纳彩,就是定婚,男方家向女方家提亲时要送礼物。纳币,是男方家给女方送去青缎、红缎等彩礼。迎亲,即新郎迎娶新娘,正式举行婚礼,也最为隆重。 朝鲜族婚礼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新郎去新娘家迎亲,要带上用木头做的大雁,象征新婚夫妇像大雁一样忠贞爱情,永不分离。新娘家会为新郎办丰盛的喜宴。新郎坐在案前,须先喝3杯酒。喜案上最为醒目的是煮熟的整鸡,鸡嘴上衔着通红的辣椒。民间传说红为阳,可以驱邪避鬼,也隐喻早生贵子。在饭碗里要埋上3只鸡蛋,新郎吃一半,新娘吃一半,寄寓生儿育女、生活美满的良好

谢春光教授常用降糖药对简介

谢春光教授常用降糖药对简介 运用传统中医理论对糖尿病的辨证施治,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谢春光教授常用降糖药对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标签:糖尿病;降糖;药对;湿热;淤血;津亏;气血亏虚 谢春光教授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奖励专家库中医药评审专家、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新药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谢师一直工作在教学、医疗、科研、管理第一线,长期进行了对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病、老年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和中医药防治机理等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笔者有幸亲临教诲,现将谢老师常用降糖药对总结如下。 1黄芪,山药 谢师指出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较长,久必损伤正气,气血暗耗,导致气血亏虚,当予补益气血以治之[1],宜选用黄芪平补之药,《神农本草经》言:”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小儿百疾,补虚。”素有”补气之长”的美称,且黄芪甘温补中气,升阳健运而止渴;而山药甘平益脾阴固肾而涩精,两药相配气阴兼顾,健脾益气生津,相得益彰。常用剂量黄芪15~30 g,山药15~30 g,此药对也是已故名医施今墨先生常用的降糖药对,谢师教导我们应该继承名医经验,在前人的基础努力创新。 2丹参,红花 因糖尿病中淤血的形成,都未予重视,谢师广泛收集名家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多年来的临床心得体会,指出糖尿病在其慢长病理过程中,往往伴随有瘀血的病症[2],认为淤血证贯穿于糖尿病的全过程,且糖尿病患者血液粘稠度多有增高,提倡宜早用活血药,对并发症的预防有积极作用。在众多的活血药中,谢师认为丹参、红花药性平和,无辛香走窜耗伤气阴之行,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使用,丹参、红花既能改善血管微循环,对高血脂也能调节作用,故对糖尿病伴高血脂的患者适宜。常用剂量丹参15~30 g,红花10~15 g。 3石膏,知母 此药对源于《伤寒论》白虎汤,石膏甘辛而淡、体重而降,气浮又升,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偏走气分,以清气分实热止口渴。知母甘苦寒、质润多液,生津止渴,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相火。二药配伍,增强清泻气分大热之效。常用石膏20~30 g,知母20~30 g,且知母有降糖作用,配伍石膏,适用于阳明

吕景山:我治疗百病之根痰的各种对药方【468】

吕景山:我治疗百病之根——痰的各种对药方【468】 吕景山第二届国医大师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政协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评为首届“山西名医”。2014年获得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2014“感动山西”特别奖。出版论著十余部,其中《施今墨对药》和《吕景山对穴》,被译为日文、韩文等多个版本,并分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83年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编者按国医大师吕景山指出,”百病皆生于痰“,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对于好多现代病的治疗都不要忘了治痰。文中,吕老公开了多个他治疗”痰“证的对药之方。本文为吕景山在2015年12月18日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在广东惠州主办的”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的演讲。本人已审阅。 什么是”痰“? 何为痰?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如《诸病源侯论》云:“痰者,涎液凝聚”。一旦产生,即可成为加重病情的因素,又可诱发新的痰病为患,诚如李时珍说:“痰涎为

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为喘咳背冷,入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故有“百病皆生于痰”、“痰为百病之根”、“怪病责之于痰”之说。 传统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类,分述如下:1、有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从呼吸道分泌出的痰液,以及人体内、外所见的肿块、肿物、瘰疬等可触知的病变。因其见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可及,影像可见,均称有形之痰。 2、无形之痰无形之痰是指停聚于脏腑、经络,易引起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的痰。因其外无可见,只可以症测知,故称之为无形之痰。 痰的特性 1、粘滞性痰是水湿津液凝滞的病理产物,一旦成形就具备了粘滞的特性。周学海《读书笔记》云:“痰者,稠而极黏”。 2、走窜性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盖痰在血,能使血液粘聚变稠,运行缓慢,聚而成痰;侵犯脉管,将会影响其舒缩功能,气血津液的出入,代谢废物的排出均受到影响;粘于气道,阻碍肺系的呼吸吐纳升降功能。痰之粘腻,聚而成为痰湿、老痰、顽痰等。 治疗无形痰证的对药 1、痫、狂、癫傅青主说:“饮食入胃,不变精血,反去生痰,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石建华 学号:2008241068 中国人类学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介进来,至今已经走过100年的历程了。20世纪5年代之后我国出现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中不少是从已有的社会学或者民族学研究机构中析分出来,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原北京大学社会学所改名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快改变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在费孝通等老一辈人类学学者的推动下,从9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先后独自或者与国内的厦门大学等其他几所高校的人类学研究机构联合,连续举办了五届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有力地推进了人类学的发展。 虽然90年代之后,随着80年代留学西方国家的新一代社会学年轻学者的陆续学成归国,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重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特别是SPSS、统计软件包)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但是与此同时,“运用西方人类学方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本土培养的年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他们似乎更能熟练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研究范式有助于研究者加深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术研究,他们试图利用“人类学的知识、概念和策略来解决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性的问题”,

借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福祉,这样就出现了应用人类学。而此时,人们也发现人类学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策略和方法,人类学家因之享有“解决麻烦的能手”的声誉。况且现在的人类学家也普遍意识到,人类学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所关注的只是小型的非西方社区,因此有必要重构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纳入研究的范畴。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都发现人类学学科研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些学科自身所意识不到的问题。人类学因之而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 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的人类学界,真正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很少。这在客观上又限制了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个文化非常多元的社会,中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的现代化社会变迁为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研究场景。针对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于社会学的事实,人类学应该主动积极地融入对社会主流的变迁趋势的研究,以扩大其学科影响力。由于人类学惯于应用定性研究方法来研究小规模的社区,而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相互并存的典型二元结构社会,事实证明,要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使用定性研究方式更为合适。实际上,人类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不仅为农村社会学者,而且也被其他学科比如农村政治学者、历史人类学者所广泛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目前中国人类学者就完全停留在自己学科的领地里,陶醉于本学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