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https://img.taocdn.com/s3/m/304577f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4.png)
1.N2、O2、F2与H2的反应能力依次增强,从键能的角度如何理解这一化 学事实。(利用课本表2-1的相应数据分析) 从表2-1的数据可知,N—H、O—H与H—F的键能依次增大,意味着形 成这些键时放出的能量依次增大。所以N2、O2、F2与H2的反应能力依次 增强。
2.键长、键能对分子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 一般来说,分子中共价键的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2)判断分子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结构相似的分子,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分子越 稳定 。 (3)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 ΔH= 反应物 总键能- 生成物 总键能
二、键长和键角
1.键长 (1)概念:构成化学键的两个原子的 核间距 ,因此原子半径决定共价键的 键长, 原子半径 越小,共价键的键长越短。 (2)应用: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往往键能越大,表明共价键越 稳定 ,反之 亦然。 2.键角 (1)概念:在多原子分子中, 两个相邻共价键 之间的夹角。 (2)应用:在多原子分子中键角是一定的,这表明共价键具有 方向 性,因 此键角影响着共价分子的 空间结构 。
(3)试根据空间结构填写下列分子的键角
分子的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形 平面形
键角 _1_0_9_°_2_8_′__
_1_2_0_°_
三锥形 V形(角形)
直线形
107° _1_0_5_°_ _1_8_0_°_
实例 CH4、CCl4 苯、乙烯、BF3等
NH3 H2O CO2、CS2、CH≡CH
(4)部分键角图解
归纳总结 (1)键长与分子空间结构的关系:键长是影响分子空间结构的因素之一。 如CH4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而CH3Cl只是四面体而不是正四面体, 原因是C—H和C—Cl的键长不相等。 (2)定性判断键长的方法 ①根据原子半径进行判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成键原子的半径越小, 键长越短。 ②根据共用电子对数判断。就相同的两原子形成的共价键而言,当两个 原子形成双键或者三键时,由于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增大,原子之间的 核间距减小,键长变短,故单键键长>双键键长>三键键长。
7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1节第2课时经线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湘教版
![7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1节第2课时经线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9fcd8f680203d8ce2f247b.png)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2课时 经线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习目标:1、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2、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经纬线的区别。
学习重点:1、经线的特点2、东西半球的划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阅读P18内容并结合地球仪,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1、在地球仪表面,连接___________并垂直于_____的弧线,叫经线。
经线指示____方向,各条经线长度都_____。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经度的起点线.经线以东为_____ (用E 表示),以西为______ (用W 表示)。
2、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_______。
经度之和为_____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_____的两个半球。
180°E 和180°W 是一条经线吗?________。
学习任务二: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弄清经纬线的区别。
1、国际上习惯用_________________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界限二、合作共建1、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点是A 、经度0°、纬度0°B、经度180°、纬度0° C 、160°E、纬度0 ° D 、20W°、纬度0°2、经度和纬度都是0 °的地方位于 A 、东半球 B 、西半球C 、南半球D 、北半球 3、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 、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 、纬线长度都相等C 、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4、与120E 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A 、60°WB 、60°EC 、120°WD 、180°5、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A 、180° B、0° C、160° E D、20°W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都是0的地方位于A 、0°和180°之间B 、20°W 以西到160°EC 、20°W 到160°W 之间D 、20°W 以东到160°E7.与160°E 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A .100°WB .80°WC .120°WD .20°W8.本初子午线是指:A .0°经线B .180°经线C .东经90°经线D .西经90°经线9、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应当说的房子是可能的,你认为应该建在A .北极点上B .赤道和0°经线的交叉点上C .南极点上D .赤道和180°经线的交叉点上10、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A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B 、麦哲伦环球航行C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 、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四、诊断评价1.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称作:A、子午线 B、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C、180°经线D、东一区的中央经线2.表示地球某一点经纬度的正确写法是:A、35°,115°B、45°N,120°WC、南纬30°S,东经70°ED、60°S 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A、赤道上B、北极点上C、南极点上D、本初子午线上4.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A.西经30度,北纬30度B.西经10度,北纬10度C.东经170度,南纬30度D.东经175度,北纬10度5.本初子午线是:A.南北纬度的分界线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6.某地的东面是东半球,西面是西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
2.2.1 无脊椎动物 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2.1 无脊椎动物 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66bde7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6.png)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节肢动物
3.蝗虫的结构
内脏器官 运动中心 负责感觉和摄食
腹部
胸部 头部
蝗虫的结构示意图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3.蝗虫的结构(外骨骼)
——节肢动物
保护、防止水分蒸发 外骨骼
想一想 昆虫的外骨骼
尽管对昆虫有重要的意 义,但同时也限制了昆 虫的生长。昆虫是如何 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呢?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3.蝗虫的结构(呼吸)
存活
死亡
——节肢动物
气体通过细小的气门出入蝗虫体内, 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于陆地生活。
气囊 气门
气管 呼吸器官 心脏
蝗虫的结构示意图
虾
体表是否较硬 是
是
是
是
是
身体是否分节, 不同体节有无差别
有无触角, 触角是否分节
是有 有是
是有 有是
是有 无
是有 有是
是有 有是
有无翅
有有
无无
无
有几对足, 足是否分节
3 是 3 是 4 是 很多 是 5 是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代表动物——蝗虫
——节肢动物
蝗虫,俗称“蚂蚱”,属于昆虫。全世界有超过 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 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
运动
通常固着在水 草等物体上
涡虫常藏身于 石块下面
靠身体的弯曲 和伸展缓慢的 蠕动 靠刚毛和疣足 辅助运动
大多通过足进 行运动
昆虫大多能跳 跃,也能飞行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04d11b176eeaeaad0f33016.png)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新知识·预习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新知预习
1.把_一__种__(_或__多__种__)_物__质__分散在另__一__种__(_或__多__种__)_物__质_中所得 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2.胶体的分类 常见的胶体分类方法是根据分散剂的状态进行分类,有 三种:固溶胶(如有色玻璃、宝石、珍珠之类),液溶胶(如牛 奶、豆浆之类),气溶胶(如云、雾、烟之类)。 3.胶体的性质 (1)胶体是介稳性的分散系 溶液是最稳定的分散系,浊液是最不稳定的分散系,胶 体的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2)根据分散质的直径不同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 散系。列表比较如下:
分散系 举例
分散质粒子组成
分散质粒子直径 外观特点 稳定性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扩散
溶液 NaCl溶液
离子
<1 nm 均一,稳定
稳定
悬浊液 乳浊液
胶体
泥水
牛奶
Fe(OH)3胶体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解析】 选项A,空气是由N2、O2及一些尘埃等组成 的混合物。选项B,胶体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即介 于1.0×10-9~1.0×10-7 m之间,所以微粒直径为2.5微米的细 小颗粒物不属于胶体。选项C,实施绿化工程,树木能吸附空 气中的尘埃,从而有效防治PM 2.5污染。选项D,PM 2.5表面 积大,吸附能力强,能吸附有毒有害物质。
八年级上册 地理 人教版 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第2课时
![八年级上册 地理 人教版 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98efb2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3.png)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4.参照图2.2,找出每一级阶梯主要的地形区,完成28页活动2。
学友指图展示,师傅补充点评,教师抽查。
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二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5.读图交流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的影响。
师友合作,逐项归纳展示地势对气候、对交通的影响,教师引导点评。
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较多的降水。
交通: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第二步互助释疑【环节2:教师点拨】读图观察思考:(1)说说我国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点。
(2)从地势、水能资源的角度,说明这些地方为什么能建大型水电站?师友交流展示:(1)我国大型水电站主要分布在阶梯与阶梯的交界处。
(2)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地势对水能资源的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第三步互助巩固【环节1:教师梳理】第三步互助巩固【环节2:师友巩固】出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师友先共同检查掌握情况,然后教师再明确答案。
1.我国的地形和地势有什么特点?2.我国一、二级阶梯,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3.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及交通、水能资源产生了什么影响?第四步互助提高【环节1:师友检测】1.下列四幅地形剖面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是()A. B. C. D.2.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又产生巨大的水能,其原因是()A.地形复杂多样 B.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C.山区面积广大 D.山脉纵横交错,大致呈见网状分布3.下列山脉中,为我国陆地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太行山 B.祁连山 C.贺兰山D.雪峰山读“中国沿32°N纬线地形剖面图”,请完成4~6题。
高二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高二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76c8d4c63169a4517623a380.png)
V↑
a.充入反应物气体 压强 C↑ V↑
②恒温恒容 b.充入惰性气体
压强
C反不变 V不变
a.充入反应物气体 ③恒温恒压
V
P不变 C不变
V不变
b.充入惰性气体 V P不变 C反 V
减小压强,气体体积增大,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对无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改变压强时,化学反应
速率基本不变。如MgO+2HCl===MgCl2+H2O。
【注意】
①P增大→C成比例增大,P减小→C成比例减小。
②压强只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的速率有影响。
例题.增大压强(缩小反应容器体积)对下列反应
的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C1
压强增大
C2
V1
n1
V2=1/2V1
V2 n2
(Ⅰ)
(Ⅱ)
C1=n1/V1
C2=n2/V2=n1/(1/2)V1=2C1
压强增大 →浓度增大 →单位体积内n活↑ →有效碰撞↑
【结论】
压强 增大
体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 其他条件不变
→C增大 →V↑
【规律】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大压强,气体体积缩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1)(3)
2021/7/29
20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3】 试验中发生了如下反应: 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实验现象: 温度高的溶液先出现浑浊。
实验结论∶
1.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规律】
2、一般说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 增加2-4倍。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共24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fc69fdbcc22bcd126ff0c85.png)
③浓酸或浓碱在稀释时放热,故有浓酸或浓碱参与的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不叫中和热,生成1 mol H2O时释放的热量比 57.3 kJ大。
④有沉淀生成的中和反应,除H+ 和 OH-之间的中和反应,还有自由离子结 合成沉淀的化学键的生成的反应,此时的反应热不叫中和热,生成1 mol H2O时释放的热量比 57.3 kJ大
△ S=====FeS。
高中化学选修4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例2.[2019·河南洛阳一中高一月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都伴随着能量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 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C. 吸热反应就是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也可以理解为化学键断裂时吸收 的能量比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多 D. 因为3O2 2O3是吸热反应,所以臭氧比氧气的化学性质更活泼
高中化学选修4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玻璃棒的作用: 搅拌,使混合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使现象明显
浸有稀硫酸的棉花的作用: 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结论: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合上 述反应 思考:
1.不需加热就发生的反应是不是就是放热反应? 2.放热反应的发生不需要外界条件就能发生?
高中化学选修4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思考: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实验2-3
现象
结论
中和反应后溶液的温度比反应前盐 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高。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中 放出热量,使溶液混合物的温度升 高。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探究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探究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e9820cc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4b.png)
1mol/LNaHCO3溶
液,然后逐滴加入0.5mol/L盐酸,观察现象。
2.往点滴板 号凹槽中加入
0.5mol/L盐酸,然后
逐滴加入1mol/LNaHCO3溶液,观察现象。
应
操作
现象
离子方程式
往NaHCO3溶液中逐滴加盐酸
往盐酸中逐滴加NaHCO3溶液
演示实验2: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分别与盐酸的反应
在微波炉中同时加热三个大小相同但配料不同的馒头,
探 一分钟后取出,观察现象。 究
3
热
稳
定 性
馒头①: 30克面粉、
馒头②: 30克面粉、
馒头③: 30克面粉、
15克水、
15克水、
15克水
1克Na2CO3
1克NaHCO3
课堂巩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碳酸钠,可采用加热的方法 B. 往某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可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
演示实验1: 在一个空的塑料瓶中注入约四
分之一体积的可乐,轻轻振荡。再 往瓶中加入碳酸钠固体,盖上瓶盖, 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请分别谈一谈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认识:
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化学性质
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探
究 2
10mL1mol/L HCl
与
10mL 1mol/LHCl
酸
的
反
应
5mL 1mol/LNaHCO3
5mL 1mol/LNa2CO3
都加了几滴酚酞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治疗胃酸过多,通常用小苏打,而不用苏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a1274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8.png)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方法是“运用示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先要给学生介绍三大类岩石,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中,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按照各类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读懂示意图,并能根据示意图正确、完整的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思路本课以黄山石猴的故事作为学习情境,设置了“石猴从哪里来”、“石猴到哪里去”、“蹲坐山巅的还有可能是什么类型的石猴”三个探究问题,从石猴的前世、今生、来世的角度来探究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进而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图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一:(承转)“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高3米,宽1.5米左右。
这只石猴是人类搬上去的吗?当然不是。
石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岩浆说起。
一、岩浆岩1.岩浆岩的形成(讲解)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常见的岩浆岩及特点(讲解)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花岗岩是岩石圈中最常见的侵入岩。
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都是花岗岩。
(讲解)岩浆岩有哪些主要特点呢?玄武岩有气孔构造,花岗岩质地坚硬。
(小结)组成石猴的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
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课后习题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精子、卵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
![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课后习题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精子、卵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7b8b9f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1.png)
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第2课时精子、卵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1.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时期和原因分别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B.减数第一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C.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D.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2.与人体精子的形成过程相比较,人体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特有的变化是()A.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B.成熟生殖细胞的形成需经过变形过程C.一个卵原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A项不符合题意;成熟精子的形成需经过变形过程,卵细胞不需要变形,B项不符合题意;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而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可形成4个精子,C项符合题意;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项不符合题意。
3.下图是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示意图。
正确表示分裂过程顺序的是()A.③⑥④①②⑤B.⑥③②④①⑤C.③⑥②④①⑤D.③⑥④②①⑤,①为后期Ⅱ,②为后期Ⅰ,③为前期Ⅰ,④为末期Ⅰ或前期Ⅱ,⑤为末期Ⅱ,⑥为中期Ⅰ。
由以上分析可知,减数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③→⑥→②→④→①→⑤。
4.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的某些细胞分裂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丙两细胞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B.图中的细胞均处于细胞分裂后期C.可能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甲、乙、丁D.乙、丁两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体细胞的一半,A项正确;甲、丙两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丁两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项正确;甲、乙两细胞的细胞质都不均等分裂,分别是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丁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而丙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是初级精母细胞,因此甲、乙、丁三个细胞可能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细胞,C项正确;由于乙、丁两细胞中着丝粒均分裂,此时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因此乙、丁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相等,D项错误。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 教案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a2793c8bd63186bdebbc64.png)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共价键2.1.2 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教案【教材分析】本章比拟系统的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比拟丰富。
首先,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根底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接着,在共价键概念的根底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
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键的极性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了“相似相溶〞规那么等。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键参数解释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教学难点:通过键参数解释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课前准备】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教学过程】【新课导入】N、O、F非金属性依次增强,N2、O2、F2与氢气的反响能力依次增强,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其原因是什么?不同分子空间构型不尽相同,其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共价键的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讲授】共价键的强弱可用键能来衡量。
1.键能概念:气态分子中1mol化学键解离成气态原子所吸收的能量。
单位:kJ•mol-1条件:键能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但更多的是推算获得的,通常是、100kPa条件下的标准值,获取平均值。
【过渡】键能可以估算化学反响热效应,某一化学反响是吸热反响还是放热反响,键能数据可以查出相关化学键的键能,通过计算便可知道。
【展示】展示某些共价键的键能【学生活动】1、N2、O2、F2与氢气的反响能力依次增强,从键能的角度如何理解这一事实?2、1mol H2分别与1mol Cl2、1mol Br2(蒸气)反响,分别形成2mol HCl和2molHBr,哪一个反响释放的能量更多?如何用计算的结构说明氯化氢分子和溴化氢分子哪个更容易发生热分解生成相应的单质?3、总结键能的应用。
【答复】1、N—H、O—H、H—F的键能依次为kJ•mol-1、kJ•mol-1、568 kJ•mol-1,键能依次增加,分子的稳定性增强,故N2、O2、F2与氢气的反响能力依次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烯 烃[目标定位] 1.知道烯烃的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
2.熟知烯烃的化学性质。
3.认识烯烃的结构特征及烯烃的顺反异构。
一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1.烯烃的组成与结构(1)乙烯的结构简式是CH 2===CH 2,官能团是,空间构型是平面形结构,分子中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2)烯烃分子结构与乙烯相似,都含有一个,所以烯烃的通式表示为C n H 2n (n ≥2),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2。
2.烯烃的性质 (1)烯烃的物理性质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递增,其变化规律与烷烃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类似,即熔、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常温下的存在状态也是由气态逐渐过渡到液态、固态。
①当烃分子中碳原子数≤4时,常温下呈气态。
②分子式相同的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③烯烃的相对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烯烃的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a.将烯烃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会使溶液的颜色变浅直至消失。
b.烯烃在空气或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C n H 2n +3n 2O 2――→点燃n CO 2+n H 2O 。
②加成反应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丙烷:。
b.乙烯制乙醇:CH 2===CH 2+H 2O ――→催化剂△CH 3CH 2OH 。
c.乙烯制氯乙烷:CH 2===CH 2+HCl ――→催化剂△CH 3CH 2Cl 。
d.丙烯转化为丙烷:CH 2===CHCH 3+H 2――→催化剂△CH 3CH 2CH 3。
③加聚反应如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丙烯的化学方程式:。
3.二烯烃的加成反应分子中含有两个双键的链烃叫做二烯烃,二烯烃可用通式C n H 2n -2(n >3,且为正整数)表示。
两个双键同时连在一个碳原子上,则烯烃不稳定,不予考虑;单键和双键交替的二烯烃为典型的二烯烃,1,3-丁二烯是最重要的代表物,其与溴按1∶1发生加成反应时的二种情况: (1)1,2-加成:CH 2===CH —CH===CH 2+Br 2―→;(2)1,4-加成:CH 2===CH —CH===CH 2+Br 2―→BrCH 2—CH===CH —CH 2Br 。
1.据中国财经网报道,我国烯烃及其衍生产品市场仍处于成长阶段,增速世界第一,市场容量居世界第二位。
到2015年,我国丙烯的产量将达到2200万吨。
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A.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B.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C.与HCl加成只生成一种产物D.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答案 D解析丙烯可看作乙烯分子中的一个H被-CH3取代,由于C—H之间的夹角为120°,故三个碳原子不可能共线,A项错误;由于-CH3中的碳原子形成四个单键,分子中的原子不可能同时共面,B项错误;丙烯分子不对称,HCl分子也不对称,当二者加成产物有两种:CH3CH2CH2Cl和,C项错误;丙烯分子中含有,可使KMnO4溶液褪色,D项正确。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无论乙烯的加成,还是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都与乙烯分子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有关B.无论使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还是酸性KMnO4溶液都可以鉴别乙烯和乙烷C.相同质量的乙烯和甲烷完全燃烧后产生的水的质量相同D.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的化学性质活泼答案 C解析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因此,易与Br2发生加成反应,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乙烷不与Br2及酸性KMnO4溶液发生反应,因此可以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来鉴别乙烯和乙烷。
因为乙烯与甲烷分子均含有4个氢原子,但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因此等质量的乙烯和甲烷完全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不同。
二烯烃的顺反异构1.根据下列有机物A、B的结构和性质,回答下列问题:(1)A和B是否是同一物质?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答案不是同一物质。
因为它们的许多物理性质不同。
(2)A和B是否是同分异构体?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答案是同分异构体。
因为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均为C4H8,由它们的许多性质不同,可推知其结构不同,从其结构简式可以看出碳碳双键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
2.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顺反异构的概念(1)顺反异构:由于碳碳双键不能旋转而导致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异构现象,称为顺反异构。
(2)顺反异构产生的条件①分子中具有碳碳双键结构;②组成双键的每个碳原子必须连接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
(3)顺反异构的类别①顺式结构: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排列在双键的同一侧。
②反式结构: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别排列在双键的两侧。
顺反异构体的判断与性质特点(1)有机物分子存在顺反异构的判断先看有机物分子中是否存在碳碳双键,然后再看碳碳双键的两个不饱和碳原子上是否分别连有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若同一个不饱和碳原子上连有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则不存在顺反异构。
(2)顺反异构体的性质特点化学性质基本相同,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差异。
3.下列各组有机物中,能形成顺反异构的是()A.1,2-二氯丙烯B.2-氯丙烯C.1,1-二氯丙烯D.1-丁烯答案 A解析有机物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才能存在顺反异构:一是要含有碳碳双键;二是两个不饱和碳原子上一定分别连有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若同一个不饱和双键碳原子上连有相同原子或原子团,则不存在顺反异构。
A存在顺反异构体和。
4.有机化学中有多种同分异构现象,其中有顺反异构,例如2-丁烯有两种顺反异构体:A中两个—CH3在双键同侧,称为顺式;B中两个—CH3在双键两侧,称为反式,如下所示:根据此原理,苯丙烯的同分异构体中除有三种位置异构外还有一对顺反异构,写出其结构简式:(1)三种位置异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种顺反异构: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解析根据官能团(碳碳双键)的位置不同可以确定出两种位置异构体:、,再把苯环移动到第二个碳原子上可以得到第三种异构体:;第二种同分异构体又有两种顺反异构体。
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乙烯分子组成和结构推测含一个碳碳双键的单烯烃通式为C n H2nB.乙烯的电子式为C.从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可知乙烯分子的碳碳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发生断裂D.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与甲烷不同的原因是乙烯的含碳量高答案 B解析A项,乙烯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比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少两个,因此单烯烃通式为C n H2n,正确;B项,乙烯分子式为C2H4,碳原子与碳原子间形成碳碳双键,错误;C项,乙烯分子的碳碳双键中有一个键易断裂,发生加成反应,正确;D项,乙烯燃烧时伴有黑烟是碳不完全燃烧导致的,这是因为乙烯中含碳碳双键,使分子中碳氢的个数比增大,含碳量增大,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正确。
2.1mol丙烯与Cl2发生加成反应,得到的产物再与Cl2发生取代反应,两个过程最多消耗Cl2的物质的量为()A.2molB.4molC.7molD.8mol答案 C解析1mol丙烯与Cl2发生加成反应需要1molCl2,生成的CH3CHCl—CH2Cl中含有6molH 原子,与Cl2发生取代反应,又需要消耗6molCl2,共计7molCl2。
3.下列烯烃中存在顺反异构体的是()A.丙烯B.1-丁烯C.2-戊烯D.2-甲基-2-丁烯答案 C解析A项CH2==CH—CH3、B项CH2==CH—CH2—CH3、D项中各有一个双键碳原子连接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故都不存在顺反异构体;C项为CH3—CH==CH—CH2—CH3,存在顺反异构体。
4.有机化合物C4H8是生活中的重要物质,关于C4H8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C4H8可能是烯烃B.C4H8中属于烯烃类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C.核磁共振氢谱有2种吸收峰的烯烃结构一定是D.C4H8中属于烯烃的顺反异构体有2种答案 C解析C4H8中属于烯烃的同分异构体有、CH2===CHCH2CH3、CH3CH===CHCH3(存在顺反异构)共4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2种吸收峰的有、顺-2-丁烯、反-2-丁烯共3种。
5.2-丁烯是石油裂解的产物之一,回答下列问题:(1)在催化剂作用下,2-丁烯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烯烃A是2-丁烯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它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的产物不是正丁烷,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A分子中能够共平面的碳原子个数为________,A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催化剂答案(1)CH3CH==CHCH3+H2――→CH3CH2CH2CH3加成反应(2)4解析(1)在催化剂作用下,烯烃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2)烯烃A与2-丁烯互为同分异构体,与氢气加成不能生成正丁烷,所以产物应是异丁烷CH(CH3)3,由此推断A为,根据乙烯的结构可推知与双键碳相连的原子与双键共平面,所以A分子中有4个碳原子共平面。
40分钟课时作业[基础过关]1.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反应所属反应类型相同的是()A.光照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颜色变浅;乙烯能使溴水褪色B.乙烷在氧气中燃烧;乙烯在氧气中燃烧C.乙烯能使溴水褪色;乙烯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D.工业上由乙烯和水反应生成乙醇;乙烯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答案 B解析A选项中的反应分别为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B选项中的反应均为氧化反应;C选项中的反应分别为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D选项中的反应分别为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2.已知与是互为“顺反异构”的同分异构体,则分子式为C3H5Cl的链状同分异构体有()A.2种B.3种C.4种D.5种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分子式为C3H5Cl的同分异构体有CH2===CHCH2Cl、、Cl—CH===CH—CH3(顺、反异构),共4种。
3.下列现象中,是因为发生加成反应而产生的现象是()A.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C.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D.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后黄绿色消失答案 C解析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褪色,故A不对;溴在苯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苯能萃取溴水中的溴而使水层接近无色,故B不对;乙烯含有碳碳双键,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C对;甲烷和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后黄绿色消失,是因为它们发生取代反应,故D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