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初探摘要:该文将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置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下,通过研究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然影响力,目的是克服其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和谐思想为内涵,以大学校园文化为表现方式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高校的体现和延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校园精神的结合,是社会主义文化中层次较高的一种文化类型。
1 关于我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般而言,高校正式群体包括党、政、工、团等教职工的正式群体和班级、学生会、学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学生正式群体,他们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进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起着积极的作用。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或者彼此能满足自身需要而自发形成、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团体。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类型众多、特点鲜明,正逐渐成为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分析和研究这些种类繁多、组成情况复杂的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优劣,提高
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管理与控制水平,发挥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作用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无疑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现状,提高对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管理与控制水平,发挥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作用,本课题组编制了《关于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问卷》,在我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60份,收回546份。
被调查学生绝大多数都进行了认真、如实作答。
(1)在问及“你听说过或了解非正式群体吗”时,35%的学生回答“听说过”,44%回答“没听过”,22%的学生回答“了解一些”,由此可见,近60%被调查学生听说和了解一些关于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和内容。
(2)在问及“你或你周围的同学加入过诸如老乡会、社团等非正式群体吗”问题时,63%的学生回答“参加过”,23%回答“没有参加过”,15%的回答“不清楚”。
可见大多数大学生都参加了社团活动等非正式群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在问及“你所参加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哪些”时,25%的学生回答“文学社”,19%回答“老乡会”,28%回答“学术社团”,20%的回答“各种协会”,11%回答其他,只有3%的参加“老乡会”。
可见,我校非正式群体主要以社团为主。
(4)在问及“你所在的非正式群体有多少人”时,“2~4人”只占5%,“5~10人”占10%,“10人以上”占64%,由此得出结论,我校非正式群体的规模都比较大,人数较多。
(5)在问及“你参加非
正式群体的原因是什么”时,38%的回答“有共同的兴趣爱好”,25%的回答“展现个人能力”,28%的回答“为将来走入社会打基础”,只有9%的学生认为是“个人情感的需要”,1%的学生选择的原因是“正式群体无法满足自己”。
(6)关于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类型的调查显示:只有1%的学生认为班级中有“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2%的学生认为班级中有“与班级漠不关心型”,而50%的都认为班级存在“兴趣型”非正式群体,29%的认为非正式群体是“亲班级型”的。
由此可见,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较少,中间型(漠不关心型)的也比较少,我校非正式群体大多数都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7)在问及“关于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原因是什么?”时,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利大于弊,原因主要有如下:第一、可以展现个人能力,锻炼个人能力,拓展个人能力,为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二、培养社交能力,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三、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交流和发展空间,提高同学们参加活动积极性。
第四、加强学生交流,增强凝聚力,营造融洽氛围,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上述抽样调查主要针对我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现状及学生们对非正式群体的认知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数比较认可非正式群体,认为非正式群体可以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和谐校园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
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学校正式群体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而对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关注较少,更多的论述其负面作用。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发挥一定的作用。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当与正式群体的发展目标趋于一致时,就会发挥积极作用,如果非正式群体的发展目标相背离或偏离正式群体的发展目标,则会表现为一定的消极作用。
通过课题组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认为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管理有序的非正式群体将促进校园和谐建设,而反班级、与班级漠不关心的非正式群体势必将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不利于和谐。
总之,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归纳及参考相关资料,本课题组认为,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正式群体是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军,通过加入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强化并实践课堂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又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且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拓宽学生知识领域的同时,也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从而为其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非正式群体是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昂扬向上的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非正式群体里,学生一方面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和探讨,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改善人际
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交往可以使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塑造奋发向上的大学精神,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获得归属感和心理满足感的重要方式。
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般比较规范,而且主要针对整个学生群体,无法满足每个人的心理需求。
非正式群体则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在正式群体中无法得到的心理归宿和满足感。
学生对社会交往、个人才能、兴趣满足、获得友谊等的渴望都可以通过非正式群体得以实现,而这个过程正是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实现的,因此非正式群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四、非正式群体是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和实现自由发展的重要平台。
正式群体往往难以给全体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和表现自我的空间,而非正式群体可以弥补这方面对不足。
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想、切磋技艺,共同组织、参加文体活动,既可以提升水平、交朋识友,又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由发展。
3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繁荣发展,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除了积极作用外,其消极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相关研究表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学生会把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带入到正式群体中,可能在正式群体中形成小帮派,容易在正式群体中造成不团结;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如果过分频繁,占去成员的时间、精力过多,就会影响成员正常的学习;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产生情绪冲
突时,不加分析就对非正式群体进行干预、批评,容易使其成员产生不满情绪,有时可能会影响到正式群体正常活动的开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非正式群体其成员流动性较强
通过对我校非正式群体的调查发现大部分非正式群体都存在这样的状况:每年新生入校时,各类非正式群体都开始如火如荼地招新活动,学生加入这些非正式群体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组织不力、角色意识不强、领导不利等原因,成员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会逐渐降低,成员数量也会下滑。
这种较为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非正式群体的良性发展,而且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计划、思想不能保持连续,更谈不上积累、沉淀优秀的群体文化了。
因此,这些非正式群体无法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
3.2 非正式群体其活动内容较为单一
通过调查还发现我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多数活动以娱乐性、消费性为主,具有专业性的活动开展较少。
由于专业性活动开展难度较大、活动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学生的参与面较窄。
参加娱乐性、消费性活动,既可以享受生活乐趣,又可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而且在身体上得到锻炼、情趣上得到充实。
这些娱乐性、消费性的活动比较容易吸引社会企业来协助开展,便于解决活动经费等问题,因此,这使得许多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越来越趋向于娱乐性、
消费性,从而造成非正式群体在校园文化中娱乐功能比较突出。
3.3 非正式群体之间缺乏横向联合
从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方式来看,非正式群体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自行其事,搞活动有时处于前期“保密”状态,非正式群体相互之间联系很少,彼此间少有交流和探讨,很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同时,作为非正式群体,资金来源少,设备较差,孤军作战,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大部分非正式群体组织的活动只能处于一种“小打小闹”的状况,很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苏峰.论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5).
[2] 邵焕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和谐校园文化因素[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1).
[3] 胡绍元,钟纯真.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
[4] 欧永美.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2).
[5] 陈涛,崔德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分类管理研究[J].中国成
人教育,2008(3).
[6] 李晓玲,罗宝成.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自然性影响力[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