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2015-7:《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5-7:《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01eb307c5da50e2524d7f67.png)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DBDBXX-XXX-XXXX备案号XXXXX-XXXX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 standard of green building for Tianjin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 standard of green building for TianjinDB—XXX—XXXXXXXXXX-XXXX主编单位: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批准部门: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实施日期:XXXX年X月X日2015天津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3)3 基本规定 (4)3.1一般规定 (4)3.2评价与等级划分 (5)4 节地与室外环境 (10)4.1 控制项 (10)4.2 评分项 (12)5 节能与能源利用 (23)5.1 控制项 (23)5.2 评分项 (24)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3)6.1 控制项 (33)6.2评分项 (36)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6)7.1 控制项 (46)7.2评分项 (47)8 室内环境质量 (57)8.1 控制项 (57)8.2 评分项 (60)9 施工管理 (69)9.1 控制项 (69)9.2 评分项 (70)10 运营管理 (78)10.1控制项 (78)10.2评分项 (80)11 提高与创新 (88)11.1一般规定 (88)11.2加分项 (88)本标准用词说明 (95)引用标准名录 (96)Contents1 总则 (1)2 术语 (3)3 基本规定 (4)3.1一般规定 (4)3.2评价与等级划分 (5)4 节地与室外环境 (10)4.1 控制项 (10)4.2 评分项 (12)5节能与能源利用 (23)5.1 控制项 (23)5.2 评分项 (24)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3)6.1 控制项 (33)6.2评分项 (36)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6)7.1 控制项 (46)7.2评分项 (47)8 室内环境质量 (57)8.1 控制项 (57)8.2 评分项 (60)9 施工管理 (69)9.1 控制项 (69)9.2 评分项 (70)10运营管理 (78)10.1控制项 (78)10.2评分项 (80)11 提高与创新 (88)11.1一般规定 (88)11.2加分项 (88)本标准用词说明 (95)引用标准名录 (96)1 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对天津市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a68e18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a.png)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益的建筑。
为了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下文将从可持续性、能源和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论述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
一、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绿色建筑的核心价值。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要求建筑材料的来源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材料。
同时,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应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降低建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
1.2 资源利用效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鼓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
包括但不限于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和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
1.3 生态保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要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应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包括绿化和生态廊道等。
二、能源和水资源利用节约能源和水资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目标之一,相应的评价标准应包括如下内容:2.1 能源效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鼓励采用能源高效的建筑设计和装备,包括建筑外墙保温、高效照明装置、太阳能利用等。
建筑在运营阶段应具备能源监测和管理系统,以实时监测和优化能源使用。
2.2 太阳能利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鼓励建筑在适宜的情况下利用太阳能进行供热、供电和照明等。
建筑应考虑方位、窗户面积和太阳能系统设计等因素,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
2.3 水资源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要求建筑在设计和运营中充分考虑节约用水,包括采用节水器具,收集和利用雨水,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等措施。
三、室内环境质量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对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适度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括如下内容:3.1 室内空气质量: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要求建筑在设计和运营中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采用有效的通风、过滤和净化设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积累。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说明(正式版)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说明(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e820460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e.png)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二〇〇六年二月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说明1总则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
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发展绿色建筑应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不同类型的建筑因使用功能的不同,其消耗资源和影响环境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本标准考虑到我国目前建设市场的情况,侧重评价总量大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消耗能源资源较多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旅馆建筑。
其他建筑的评价可参考本标准。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运营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一个全寿命周期。
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同时满足建筑功能。
这几者有时是彼此矛盾的,如为片面追求小区景观而过多地用水,为达到节能单项指标而过多地消耗材料,这些都是不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而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降低适用性,虽然消耗资源少,也不是绿色建筑所提倡的。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五者之间的矛盾必须放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统筹考虑与正确处理,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
l·0·4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与社会习俗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评价绿色建筑时,应注重地域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56c2711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7.png)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09.09.24•【文号】建科函[2009]235号•【施行日期】2009.09.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的通知(建科函[2009]235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交通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为进一步规范和细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我部根据评价标识工作实际情况,组织有关单位对《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进行了完善,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http://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九年九月二十四日附件: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九年九月说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颁布以来,对指导绿色建筑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细则更加完善,使绿色建筑评价更加严谨、准确,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更加具有权威性,我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其中“节地与室外环境”部分由张播、刘燕辉、陈蔚镇、许荷等负责完成;“节能与能源利用”部分由杨建荣、李晓锋、曹阳、陆俊俊、冯莹莹等负责完成;“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由曾捷、赵锂、李建琳、吕石磊等负责完成;“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部分由王昌兴、韩继红、姜兆黎、赵平、冯跃等负责完成;“室内环境质量”部分由林波荣、燕翔、谭华等负责完成,“运营管理”部分由王占友等负责完成。
GB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3页精选文档
![GB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3页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3fce711bd64783e09122b92.png)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GB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2006-03-07 发布 2006-06-01 实施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设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9,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年3月7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联合发布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上海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
![上海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https://img.taocdn.com/s3/m/e0d94e3010661ed9ad51f3fb.png)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 或 经 过 再 组 合 、再 修 复 后 再 利 用 的 材 料 。 2灡0灡6暋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material
Contents
1暋Generalprovisions ………………………………………… (1) 2暋Terms ……………………………………………………… (2) 3暋Basicrules ………………………………………………… (3) 暋3灡1暋Basicrequirement …………………………………… (3) 暋3灡2暋Evaluatingandgrading ……………………………… (3) 4暋Residentialbuilding ……………………………………… (6) 暋4灡1暋Landsavingandoutdoorenvironment …………… (6) 暋4灡2暋Energysavingandutilization ……………………… (8) 暋4灡3暋Watersavingandutilization ………………………… (9) 暋4灡4暋Materialssavingandutilization …………………… (10) 暋4灡5暋Indoorenvironment ………………………………… (11) 暋4灡6暋Operationmanagement …………………………… (12) 5暋Publicbuilding …………………………………………… (14) 暋5灡1暋Landsavingandoutdoorenvironment …………… (14) 暋5灡2暋Energysavingandutilization ……………………… (15) 暋5灡3暋Watersavingandutilization ……………………… (17) 暋5灡4暋Materialssavingandutilization …………………… (18) 暋5灡5暋Indoorenvironment ………………………………… (19) 暋5灡6暋Operationmanagement …………………………… (20)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d70cb5eaf705cc17552709f7.png)
·《标准》条文:“4.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标准》条文:“4.1.8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标准》条文:“4.4.6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细则》;4.1.8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细则》:4.4.1 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细则》;4.4.2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细则》;4.4.4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细则》;4.4.5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细则》;4.4.6 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细则》;4.4.7 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细则》;4.4.8 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细则》;4.4.9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
《细则》;4.4.10 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细则》;4.4.11 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细则》;4.5.5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规定。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16d9608dd5bbfd0a7956736b.png)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12020年4月19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中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中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中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2e3a1adaf45b307e971971d.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GB/T 50378-2014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408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4月15日前言本标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标准编制组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外标准,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1.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https://img.taocdn.com/s3/m/4de7fdb46294dd88d0d26b96.png)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刘加平 王建国 俞滨洋 毛志兵 娄宇 沈迪 李迅 杨仕超 李百 战 赵锂 陈琪
1总则 1.0.1 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 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 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9 年 3 月 13 日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9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 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8]164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 验,参考有关国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绿色建筑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法定规 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建筑所属工程项 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建筑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说明
![建筑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47729c8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d.png)
建筑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说明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解读建筑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建筑行业也在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244271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12.png)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细则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使用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目标,通过科学设计、合理施工和有效管理,使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细则。
首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括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要求。
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风等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在施工阶段,应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使用阶段,应推广节能、节水、减少污染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在拆除阶段,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其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括建筑物的节能、节水、材料和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在节能方面,建筑物应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
在节水方面,建筑物应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在材料和资源利用方面,建筑物应采用环保材料,减少资源的消耗。
在室内环境质量方面,建筑物应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光线的充足和舒适的室内温度,保障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适。
最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括建筑物的管理和运营方面的要求。
建筑的管理和运营对于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至关重要。
应采用科学的管理和运营手段,保障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总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细则应全面、系统地考虑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要求,包括节能、节水、材料和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以及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通过严格的评价标准,才能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普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编制工作简介
![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编制工作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03757e0b9d528ea81c779e4.png)
性 能计算 方法标准 化与规范 化的要 求。计算 的不标 准化可 方 面 , 日本 建筑 协 会 (AIJ)提 供 了 CFD模 拟 的标 准 化
能 会造 成 30%~200% 的误 差。 国外发 达 国家绿 色建 筑相 指导 ]。 国 内 《绿 色评 价标 准 》GB50378中 ,多个 条文
2.室外风 环境 拟典 型问题 (见 表 3)
1聚
l1l1l …
(1)未 给 出计 算 域设 定描 述 ; (2)未给 出地 面 条件 和梯度 风 指数 ; (3)未给 出 网格 设定 的描述 ; (4)未给 出风 速 放大 系数 的结 果 ; (5)未给 出 建筑 表面 风压 的结 果 ; (6)未给 出局 部 涡旋 和死 角 的描 述
建筑 性能 专项计 算标 准研 究。
住 房 城 乡 建 设 部 的 《建 筑 节 能 与 绿 色 建 筑 发 展 2.1国 内外 相关标 准调 研
“十 三五”规 划 》中提 到,2020年我国城镇新建建筑
在 建筑 能耗 方面 ,美 国 ASHRAE组织设 计 了 140标
50% 需 要达 到绿 色 建 筑要 求 _.】。随 着我 国绿 色 建筑 快 速 准 算例 来 检 验 模拟 软 件 的计 算结 果 ,明确 规定 了评 估建
因此 ,根 据住 房 城 乡建 设 部 《关 于 印发 (2015年 工
对北 京 、上海 、江 苏 等 地 获得 绿 色 建筑 评 价 标 识项
程建设 标准规 范制订 、修订计 划 )的通知 》(建标 [2014】189 目的 绿色 建 筑 性能计 算标 准化 进 行调 研 。共 有 1 30个项
适 合我 国国情 的民用建筑绿 色性 能的计 算方法 、评价 内容和 专项报 告规 定 ,扩展 和提 高 了现行 节能标准设计计
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说明
![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ebbc51d6d15abe23482f4d4f.png)
绿色建筑标准汇总及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变化说明2006年,国家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今年国家编制了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本文简要介绍了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特点,并对已颁布的国家、行业或协会标准进行了汇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
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
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在过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六大指标。
每个指标下,满足一定的项数即可被评为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
不过,在上述标准的试运行中,发现不少问题。
而新的标准里则是采用打分的方式,总分达到45-50分是一星级,60分是二星级,80分是三星级。
评审专家认为重要的就打8分、10分,有的虽然需要,但做起来容易,也不需要多少钱,就4分。
这样一来,不少过去被评为一星级的项目现在可能评不上,二星级可能降为一星级,三星级则降为二星级或者一星级。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改委和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目标。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顺应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新该标准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新标准主要体现以下特点:1.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0348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03481](https://img.taocdn.com/s3/m/e6574138866fb84ae45c8d57.png)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二〇〇五年十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5dc260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1.png)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周围环境质量,提高建筑物使用者的舒适度和健康性。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和认证的依据,它可以帮助建筑师、设计师和业主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更好地考虑环境和健康因素,从而创造更加可持续的建筑。
首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常包括对建筑的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材料选择、室内环境质量、建筑设计创新等方面的评价。
其中,能源利用是评价绿色建筑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价标准通常会要求建筑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能源消耗,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能源设备,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利用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绿色建筑通常会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减少对地下水和自然水体的开采和污染。
材料选择是绿色建筑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评价标准通常会要求建筑材料具有低碳排放、可回收利用和环保的特点。
其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会关注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
这包括室内空气质量、采光、声环境和室内舒适度等方面。
评价标准通常会要求建筑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提高室内空气的清新度;同时,也会要求建筑在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和健康性。
最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会关注建筑的设计创新。
评价标准通常会鼓励建筑师和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提出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以实现对环境的最大保护和对人的最大利益。
总的来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对建筑进行可持续性评价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建筑行业更好地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筑师、设计师和业主应该充分了解和遵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而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GB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9c0272e79563c1ec5da71a5.png)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GB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building2006-03-07 发布2006-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联合发布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年3月7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及《建设部关于建设领域资源节约今明两年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建科[2005]98号)中均提出了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并提出了编制《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的具体要求。
二、编制原则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编制情况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2005]63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借鉴国外同类标准,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开展了《标准》试评工作,经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标准简介《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
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
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
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为全部满足《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
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对住宅建筑,原则上以住区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
对公共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进行评价。
对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0.3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2.0.1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T hi (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8:00~18:00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2.0.3可再生能源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2.0.5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可再循环材料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3.1 基本要求3.1.1 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3.1.2 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3.1.3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3.1.4绿色建筑建设应选用质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产品,严禁使用国家或地方管理部门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产品。
3.2 绿色建筑评价与等级划分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
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3.2.2绿色建筑的评价原则上以住区或公共建筑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
评价单栋住宅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住宅所处住区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3.2.3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3.2.4绿色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应为全部满足本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
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按表3.2.4-1、表3.2.4-2确定。
表3.2.4-1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注:根据住宅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特点,符合条件的一般项数可能会减少,表中对一般项数的要求可按比例调整。
表3.2.4-2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注:根据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特点,符合条件的项数可能会减少,表中对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要求可按比例调整。
3.2.5 本标准中定性条款的评价结论为通过或不通过;对有多项要求的条款,各项要求均满足要求时方能评为通过。
定量条款的要求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认定。
4 住宅建筑4.1 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4.1.1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4.1.2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4.1.3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4.1.4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人。
一般项4.1.5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或在废弃场地上进行建设;若为已被污染的废弃地,需要对污染土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4.1.6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
4.1.7住区内部及附近无污染散发源。
4.1.8住区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4.1.9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
4.1.10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4.1.11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乔木量≥3株/100m2绿地面积。
4.1.12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4.1.13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荫。
场地透水指标符合以下规定:透水率>0.5×(1-建筑覆盖率)?透水率:开发后基地透水面积÷基地总面积优选项4.1.14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如利用地下空间作公共活动场所、停车库或储藏室等用途。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4.2.1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4.2.2当设计采用集中空调(含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应符合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
4.2.3设置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采取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
一般项4.2.4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4.2.5选用效率高的用能设备,如选用高效节能电梯。
集中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集中空调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输送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
4.2.6当设计采用集中空调(含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比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高一个等级。
4.2.7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和高效灯具,并采取其它节能控制措施,其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规定。
在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的照明系统4.2.8设置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采用能量回收系统(装置)。
4.2.9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