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风筝课堂实录15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第六届“语通杯”全国教改新星张占营执教

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板书课题:风筝)我想请同学们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到哥哥这个人对弟弟不好,非常蛮横。

生:读了课文,我感到哥哥毁了弟弟的风筝后很懊悔。

师:好的,这是你的体会,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会有新的体会。——谁知道文中的弟弟年龄多大?

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师:很好,能够通过读书获得信息。那么当时哥哥多大呢?

生:……

师:老师告诉你们,当时哥哥,就是鲁迅先生有十六七岁。你再大几岁,就是哥哥;你再小一两岁,就是文中爱放风筝的弟弟。鲁迅有两个兄弟,二弟叫周作人,三弟叫周建人。本文写的就是老大周树人与三弟周建人小时候因为风筝而发生的一场误会。——现在即写这篇文章时作者有多大了?

生:“已经是中年”。

生:“早已有胡子了”。

生:“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的年龄了。

师: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说明他已经很大年龄了,脸上都已经添了许多皱纹。

师:兄弟分别多年,各自在外谋生,生活上都经历了许多辛苦,这些脸上布满的皱纹都记录了作者(他弟弟也是)生活的艰辛。好,你也想说——

生:通过第五段“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可以看出作者现在30多岁了。师:请大家看课文最后的落款“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你知道鲁迅先生现在的年龄是多少?

生: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到1925年44岁。

师:很好。这篇散文出自《野草》,是鲁迅先生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请大家带着对往事的回忆,和作者一起去追忆自己小时候与弟弟的一段伤心的风筝事件,感受一代文学大师那柔软的心灵……

生:(大声的朗读课文)

一、整体把握文意

师: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抓住这篇文章的文眼。(板书:文眼)什么是“文眼”呢?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是作品构思的凝聚点,是结构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有的文眼在标题中,有的文眼在文章中。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的文眼是什么?从书上画出有关词句。

生:风筝。

师:文章写了风筝,不错,是以它为线索来表达什么的呢?以风筝为线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生:悲哀。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这里有两个表示心情的词语“惊异”和“悲哀”,请画下来。它统领全文。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个词语?

生:悲哀。

师:对!——我们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非常开心快乐。

师:那么,作者没有放风筝,而是看到风筝就产生了一种悲哀之情。这是为什么呢?联系下文想想看。

生:是因为哥哥把弟弟做的风筝给折断,扔在地下,踏扁了。

师:现在,作者回忆那件事,看成是——

生:“精神的虐杀”。

师:对。(板书:精神的虐杀)作者看到风筝就想到了当年精神虐杀的那一幕,所以悲哀。还为什么悲哀呢?

生:哥哥后来不幸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而悲哀。

师:行,当作者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之后,就想做什么?

生:补过。

师:实现补过了吗?

生:没有。

师:自己做了有愧于弟弟的事,一心一意想补过求得别人的谅解,但终究没有实现,这才是作者内心更感到悲哀的。作者为无法补过而悲哀。(板书:无法补过)二、研读“精神的虐杀”部分。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文中描写精神虐杀那一幕的语句。

生:“有一天,我忽然想起……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师:如果根据这位同学读的文字,来一个特写镜头(手势比着由大到小),你看最能表现精神虐杀的应该是哪几句话?

生:“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师:请你用圆圈画出这句话中最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圈划词语)——你画的词语是什么?

生:“抓”“掷”“踏”。

师:好。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什么?

生:写出了哥哥的愤怒。

师:是极其愤怒。我想请一位同学把这三个动词连贯地编演一下。谁来?好,(指一位同学)你很自信,请来!

生:(表演动作,基本上能让下面的同学直观地领会到哥哥的愤怒,面部表情很好)

师:谢谢!——我们看,哥哥气冲斗牛地把弟弟马上都要完工的风筝给踏扁了。你可知道这只风筝是弟弟怎么做成的吗?请用文段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

生:苦心孤诣。

师:对!请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生:费尽心思,钻研去做。

师:从哪里看出弟弟苦心孤诣地做风筝呢?请找出文中词句回答。

生:“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弟弟拾枯竹,为做风筝做准备。

师:在哪里拾枯竹啊?

生:在后园。

师:为什么不到前园拾枯竹而在后园呢?

生:怕哥哥看见。

师:瞒着哥哥在后园拾枯竹,苦心孤诣啊。继续——

生:弟弟在“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里”做风筝,是在秘密行动。

师:很好!继续——

生:“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主顾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风筝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这里可以看到,弟弟在精心制作风筝,费尽心思。

师:对!——以前弟弟看到的是什么风筝呢?

生:“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

师:回答正确,在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到了。而现在弟弟做的是以前他没有见过的蝴蝶风筝,这说明——

生:弟弟心灵手巧,聪明伶俐。

师:这只风筝是他挖空心思的一个创造。你看这只蝴蝶风筝多美丽呀,有风轮,还用红纸条装饰着……眼看就要做好的风筝,眼看着自己就可以拿着它高兴地去放,但被哥哥毁掉了。他不仅仅是毁掉了一只风筝,而是毁灭了——

生:弟弟那颗天真活泼的童心。

师: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一旦遭到扼杀,是挽回不了的。这是精神的虐杀!——文中还有哪句话是写“我”的精神的虐杀的?请你来读。

生:“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师:在“这些”两个字下面加上点。“这些”指的是什么呢?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来。(学生勾画)请你把你画的句子读一下。

生:读“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高兴得跳跃。”

师:读得很好。请从这段话中圈出最能表现弟弟对风筝入迷的词语来,想一想,它是怎样表现弟弟的入迷的,等会说说。

生:“张着”“呆看”“惊呼”“跳跃”……

师:能简单分析一下这些词怎样表现弟弟入迷的吗?

生:“张着”“呆看”写出弟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写出了弟弟的高兴。师:是吗?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惊呼”的?

生:“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师:在落下之前,风筝在高高天空中,现在突然落下来了,你想,对一个喜欢风筝的孩子来说,他的心情会怎样?

生:吃惊,惊讶。

师:对,这里的“惊呼”渲染出惊讶、遗憾的心情。而两个缠绕的风筝解开了,则是高兴得跳跃。我想请一位同学做一下“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的表情。生:(一位同学认真地做“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的表情,很投入)

师:张着小嘴,看傻了。这里的“呆”,不是呆若木鸡的“呆”,而是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的看。——这是写弟弟看风筝。小时候你特喜欢放鞭炮,如果不让你放,你就会走开,说明你还不是很喜欢放炮。老师小时候也喜欢放炮,不能放时看别人放,放过呢?赶紧和其他孩子争着去拾落捻炮。——弟弟在“自己买不起”,哥哥“又不许放”的情况下,只能眼巴巴地看别人放风筝。就是这样,在“我”看来都是——

生:笑柄,可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