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设的难点
智慧新城建设实施方案
智慧新城建设实施方案智慧新城建设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将城市的各项管理服务、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等都纳入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系统之中,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居民生活的质量,并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下面是智慧新城建设实施方案的1200字的内容。
一、方案概述智慧新城建设需要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技术,将城市的各项管理服务和公共设施纳入一个智能化的数字化系统之中,以提高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的效率,居民的生活品质,并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本次智慧新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包括:1.构建智慧新城平台,整合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以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2.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测。
3.大力推动数字化社区建设,优化居民生活方式,推动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4.通过智慧新交通的建设,推进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提升城市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智慧新城建设方案的具体措施1.构建智慧新城平台智慧新城平台是智慧新城建设的核心,通过把城市中的各个管理和服务系统分别挖掘相关的数据源,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实现数据互通和数据分析,为城市各项管理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该平台需要包括的关键要素如下:(1)数据采集:采集城市中的各项管理服务、公共设施、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数据,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和更新。
(2)数据存储:对采集到的数据,以及历史数据进行处理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
(3)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数据的智能化和效率化。
(4)数据交互:将分析后的数据分享给城市中的各个管理和服务系统,形成全面的数据链和信息共享平台。
(5)服务展示:以端点画像,进行数据展示,提供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
2.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智能化、安全化、便捷化是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领域的需求,通过该项技术的成熟发展,可以实现城市各项重点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测。
其主要措施包括:(1)部署智能传感器设备:通过分布式的传感器设备,对城市中的空气质量、交通流量、地下水位、垃圾清理等方面进行监测和预警。
关于五大新城建设任务的实施意见
关于五大新城建设任务的实施意见1. 完善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该任务旨在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运行。
实施方式包括: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运营效率,积极开展重大工程建设等。
2. 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该任务旨在促进新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实施方式包括:制定产业优化升级规划,引导优质产业落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兴产业发展等。
3.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品质该任务旨在提升新城的环境质量和人居品质。
实施方式包括:完善城市绿化和建筑景观,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规范化管理等。
4. 加强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该任务旨在加强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居民的幸福感。
实施方式包括:建立健全城市治理体系,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等。
5. 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该任务旨在推动新城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
实施方式包括: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旅游资源布局,创建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等。
同时,为了保障任务的顺利实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财政、金融和产业扶持力度,为新城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2. 完善配套措施和基础设施: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进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优化城市配套设施布局。
3. 增强社会参与和民主管理: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建立社会参与和民主管理机制,加强社会治理。
4.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新城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原则,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5. 强化绩效监测和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绩效监测和考核机制,对新城建设任务的推进和实绩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确保任务的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五大新城建设任务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以顺利实现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民的幸福感。
《星沙新城建设品质提升管控导则》 实施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补充说明
《星沙新城建设品质提升管控导则》实施过程中相关问题的
补充说明
在《星沙新城建设品质提升管控导则》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相关问题,我们在这里进行补充说明:
1. 规划落地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因为规划不合理或者存在矛盾而导致建设品质提升受阻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规划落地的监督和审核工作,确保规划与实际相符并能够达到提升品质的目标。
2. 施工质量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施工质量不达标的情况,从而影响了品质提升的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严格按照建设规范执行,并设立相应的惩罚机制,以确保施工质量的提升。
3. 建设成本问题:建设品质提升通常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建设成本也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制定导则时,明确资金来源和分配,确保有足够的经费用于品质提升,并且合理安排使用。
4. 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噪音、粉尘等。
我们应当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建设过程不对周边环境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并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5. 项目推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项目进展缓慢、推进困难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建立项目管理
团队,加强对项目推进的监督和协调,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顺利推进。
以上是在《星沙新城建设品质提升管控导则》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其补充说明。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实现建设品质的提升目标,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新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重点和难点
浅谈新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重点和难点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参与国际大循环比重的不断加大,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正面临着城市功能更新的挑战,新的职能对市中心的影响尤为突出,中心区的概念、布局、内部结构等都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1.城市中心区与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即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同时也是市中心。
是近几年在我国广泛运用的概念,虽然它产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但其内涵更多是现代赋予的,其观念和应用对我国城市中心区的规划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城市中心区是传统的城市商业中心,其内涵接近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市中心区。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和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来分析,市中心与中心商务区有着较大的区别。
从产生背景上看,CBD是现代商品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突出了城市的经济职能,尤其是城市在金融、贸易、信息业的地位,强调服务业,是城市综合性活动中枢。
其功能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公寓、商业文化、旅游机构,并配以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地位,CBD的辐射范围一般不限本市,而是力求辐射更大的范围。
城市中心区是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物,它的职能主要是商业零售、生活服务等较初级的服务业,其服务范围大多限于本市范围。
从职能和环境上看,CBD主要是在商业基础上突出了金融、保险、证券、会计、法律业和各类投资公司、咨询公司,跨国工业集团总部、会议中心、宾馆等。
环境要求相对安静,建筑多以高层为主,设有大片绿地和广场。
而城市中心区主要以各类商业零售业、生活服务设施为主,环境相对喧闹嘈杂,建筑密集。
从在功能上看,大多数城市中心区含有大量的行政办公用地,形成混杂的政治中心;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交通设施大多集中于城市中心区而形成客运换乘中心;含有大量的居住用地和少量工業用地。
这类现象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尤为明显,如果说在中、小城市中还有保存的必要,那么对于大城市来说,随着我国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以及全球经济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引发的各城市对争夺区际和国际金融、信息、商务、管理中心城市的竞争。
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因、问题及对策探究
方 面 , 城 市边 缘 区பைடு நூலகம்大 规 模 开辟 了许 多不 同职 能 在
类 型 、 同发展 目标 、 同景 观 特 征 的新 城 区 , 市 不 不 城 建 设 的重 心开 始 由 中心 城 区 转 向新 城 。例 如 , 以珠 三角 、 长三 角 和京 津唐 地 区为代 表 的城 镇密 集地 区 ,
20 0 9年 5月
M A Y . 09 20
我 国新 城 建 设 的 动 因 、 问题 及 对 策探 究
邵 明哲 沈 正平 ,
( . 州 师 范 大 学 城 市 与 环 境 学 院 ,江 苏 徐 州 2 1 1 ; 2 江 苏 省 淮 海 发 展 研 究 基 地 , 苏 徐 州 2 1 0 ) 1徐 2 1 6 . 江 2 0 9
需进 行 城市 地 域 空 问 结 构 的 调 整 和 功 能 布 局 的 优
收 稿 日期 :0 90 —6 2 0—11
( ) 二 新城 建设 是 地方 政府 推 动城 市 与区域 发展
统 的第 一 产业 已几 乎 不 复存 在 , 业 结 构 也 向城 市 就 转变。
但 也 应 当看 到 , 随着 工 业 化 和城 市 化 的快 速 伴 发展 , 国城 市也 出现 了人 , 我 口膨胀 、 地规 模急 剧 扩 用
大、 交通 拥挤 等 问题 , 市运 行 承受 巨大 的压 力 , 城 急
目前 , 国城市 化 已经进 入 快速 发展 的新 阶段 , 我
城 市 化 率从 1 0多 年 前 的不 足 1 %增 长 到 了 4 , 8 5 并 呈 继续 加 速态 势 。新城 建设 成 为实 现快 速城 市化 的重要 形 式 , 而且 新 城 建 设 本 身 也 推 动 了区域 城 市 化 。首先 , 城建 设促 进 了人 口城 市化 , 城所 在 的 新 新 农 村人 口失 去 农 业 用 地 , 地 转 化 为 城 镇 人 口。 同 就 时 , 为产 业 聚集 区 , 吸 引外 部 人 口 的聚 集 , 城 作 它 使
新城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新 城人 居 环 境 建 设 面 临 的 问题 与对 策 探讨
刘 凯
摘
程 立诺
要: 从人居环境涉及的要点( 自然 、 居住 、 社会、 支撑 系统等 ) 入手 , 分析 了新城 人居 环境建设所面 临的问题 , 并利用 田
园城市 的相关理论 讨论 了相 关的对策 , 说明 了新城人 居环境 营造 的要点 , 以期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自然寻求理想人居环 境 的历 程。 中国古 代城市 营建往 往首先 根 4 3 城 市 细 胞 . 风水理论 ” 对地理 、 水文 、 气候 等 自然 条件进 行综合 勘查分析 在城 市中个体 和组 织正是构成有机体一个个 的细胞 , 正是这 据“ 评价后进行 选址 , 虽然 风水有 迷信 的成分 , 其实 蕴涵人 与 自然协 种细胞 间相互作用实现 了城 市的不 断代谢 。所有 的保 护工作 所 选择利 于人生存 的地 理环境 质量评 价体系 , 以指 针对 的是隐藏在对象后所 积淀的文 化价值 , 非对物质形态 的固 调关系为准则 , 绝 民间智慧” 渗透其 中的正是今 天所倡导 的本初 的 , 化遗存 , 生活在其 中的人作 为文化 的创造者 及传 承者 , 更应该 是 导择地建宅的“ “ 自然承载力” 的概念 。 保护工作的核心 , 然而生活在历史街 区 中的人们 的生活状态让人 不容乐观。受物质条件 限制 , 历史街 区 中承担 的各 种机能逐渐 随 5 3 与 文化 的关 系 . 着细胞 的流转而转 移 , 在这个过 程 中逐 渐 固化丧失 城市机 能 , 很 每一个 国家 、 民族和地 区都 有 自己独特 的气候条 件、 理条 地 文化传统 、 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 , 城市开发需要对历史文脉和 多的历史街 区居然演变成为 了城市毒瘤 , 生活在其 中的人成为社 件 、 会遗弃的人群 , 城市有 机体 视角下历史街 区保护 的核 心正是对生 地 方文脉 的重视和恰 当的运用 。在城市开发 和建筑设计 中, 引用
广州珠江新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文 献标 识 码 :A
.
并 出现 了 专 业 化 的倾 向
,
作
广 州通 过 提 高土 地 利用 价值 调 整 中心
、 、
2
如 C B D 的兴 起
—
,
但广 州城 市 中心 区 本质 上
。
结构 改善 交通 条件 改善 中心 环 境 等措施
,
,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广 州 珠 江 新城 规 划 土 地 利 用 规 划调 整 分 析 图
一
作者简 介 :王 茂 ( 1 9 8 0 ) 男 重 庆 市 人 信 息 产 业 部 电子 第 十 设 计 研 究 院有 限 公 司 规 划 景 观 院 工 程 师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欧 晓 斌 男 建 筑 师 东 南 大 学 建筑 系 建筑 设 计 及 其 理 论 专 业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是 新 城 规 划 及 高 层 建 筑 设 计
、
、
信 息 服 务职 能 生
、
、 、
现 状 及 出 现 的 问题 , 分 析 了 问 题 的 根 源 提 出 了 解
广 州 市 的 中 心 区 主 要 集 中在 流 花 地 区
环 市路 东风 路 沿 线
, , ,
活 服 务职 能 社会 服 务 职 能 专业 市 场 行 政
决 对 策 并 阐 述 了 新 城 开 发 建 设 需 要 注 意 的 问题
—
0 4 2 2 (2 0 0 8 )0 8
0 1 OO 0 4
一
仍是
一
个 功 能 混 合 的地 区
广 州 城 市 中心 区
河东新城规划建设的反思
河东新城规划建设的反思摘要:中国的新城建设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
本文以辽阳市河东新城规划建设为例,对目前的新城建设进行反思,为新城的规划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规划建设;河东新城;反思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中国的新城建设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
新城建设可以有效缓解中心城区过度拥挤的问题,促进中心城区持续发展。
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居住和环境质量。
同时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打破“摊大饼”式的环状发展状况,调整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目前中国的新城建设如火如荼,遍地开花。
在一片繁荣和热火朝天的建设背景下,新城发展建设存在优势也有不足。
优势部分包括拉大了城市的骨架,改善了城市的环境,缓解了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资源容量不足的现状。
新城建设也存在不足,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新城建设的功能并不明确,发展战略和产业支撑不够清晰,单纯依靠房地产业发或政府行政中心等搬迁带动发展,新城的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不够。
2.新城建设的法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配套的征地拆迁和社会保障的等相关政策支撑还不足,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矛盾。
3.资金和土地两大瓶颈制约了新城的发展。
新城建设的资金多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土地指标目前控制严格,出让的土地必须是净地,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征地动迁和基础设施、绿化环境建设,资金和土地是新城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新城的规划建设虽然存在不足,但它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新城的补充和改善,新城的建设依然是城市的发展方向。
需要通过采取措施,不断完善新城的建设,为城市的升级换代作贡献。
辽阳市河东新城规划建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目的下启动的,下文以此项目为案例来反思新城建设的得失。
案例分析区位与规划条件:辽阳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与沈阳、本溪、鞍山、营口等一起构成了辽宁的发展中轴线,是重要的区域结点。
本次规划的河东新城启动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功能定位:本次规划区作为东新城建设的启动区和排头兵,其功能定位包含“区域中心,辐射四方”、“形象焕然,能级跨越”、“核心功能,动力源泉”、“生态和谐,亲水宜居”四个层面。
关于“五大新城”建设任务的实施意见
关于“五大新城”建设任务的实施意见五大新城建设任务的实施意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过密、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五大新城建设任务,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条件。
本文就五大新城建设任务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确定发展目标在五大新城建设任务中,要首先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这不仅包括城市规模的设定,还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目标。
通过明确的目标,可以指导新城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注重生态环境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五大新城建设任务中,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
同时,要注重科技创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此外,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医院、体育设施等,以提高新城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推动产业升级新城建设任务中,要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方面,要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创业,鼓励科技企业的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共赢的局面。
四、优化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新城建设的关键环节。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要注重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划分合理的城市功能区域,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同时,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新城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
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吸引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到新城发展。
此外,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的落地应用。
浅析我国新城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浅析我国新城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新城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虽然新城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两个方面,对我国新城建设的负面影响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首先,新城建设在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新城建设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土地征用,这会导致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破坏农田和湿地等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由于新城建设规模庞大,往往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供应,这会增加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压力,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同时,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新城建设往往伴随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和健康风险。
针对新城建设的环境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注重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约束土地开发行为。
其次,应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和能源设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应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能力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和生活质量。
除了环境问题,新城建设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新城建设往往带来土地流转和房地产价格上涨,给原有农民和低收入人群带来财产和收入的损失,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其次,新城建设也会带来人口流动和社会融合的问题。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会吸引大量的人口流入,给城市带来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同时,新城的建设也需要不同地区的居民进行社会融合,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针对新城建设的社会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提供补偿和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原有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合法权益,减少社会不公。
其次,应加强对新城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跟上新城的建设进度,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促使居民主动适应新城环境。
同时,应加强社会教育和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地区的居民融合和交流,打破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武汉长江新城投资促进机制创新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武汉长江新城投资促进机制创新与路径选择 (18G054)㊂作者简介:严圣阳,湖北江陵人,武汉商学院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投融资;周志刚,湖北武汉人,武汉商学院经济学院讲师,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㊁银行管理㊂武汉长江新城投资促进机制创新严圣阳㊀周志刚(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摘㊀要:新城新区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长江新城是新城新区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㊂长江新城的建设采取了规划先行㊁基础设施优先㊁创新驱动构建产业体系㊁注重民生和产城融合等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竞争力缺乏等投资促进方面的诸多难点㊂因此,长江新城要高起点完成建设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在投资促进机制上进行创新㊂包括建立有效的引导预审机制㊁市场化运作机制㊁协同推进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㊂关键词:长江新城;投资促进;机制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3.005㊀㊀新城新区当前在各地被赋予新型城镇化㊁经济高质量发展㊁经济转型升级等多重重任㊂要担负起这些历史使命,新城新区就需要打造有创新驱动的产业链,有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镇,方能实现产城融合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㊂因此,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项目和产业链是新型城镇化的载体㊂新城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要避免产业空心化,就必须做好招商引资㊁招才引智(简称 双招双引 )工作,以及投资促进工作㊂1㊀武汉长江新城发展状况1.1㊀长江新城概况2017年,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规划建设 长江新城 ㊂作为 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 的全域城市体系的一部分,长江新城计划以超前理念打造 武汉的未来之城,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 ,届时武汉三镇将变成 四镇 的新格局,再造一个新武汉㊂按照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2017-2035年),长江新城总体建设分三步走,即2025年,建成沿江交通廊道,主要由轨道交通㊁高快速路㊁城市主干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构成;2035年,进一步拓展城市合作区㊁国际总部区㊁科学研发区㊁共享创新区㊁文化体验区的建设;2050年,向东㊁向北,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㊂长江新城起步区位于谌家矶-武湖区块,占地面积大约30~5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约500平方公里㊂长江新城在建设过程中,围绕 双招双引 ,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投资促进措施,为促进新城的投资营造出较好的环境,为引进和培育产业链打下良好的基础㊂1.2㊀长江新城建设措施1.2.1㊀加强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规划2017年提出建设长江新城时,关于新城的选址㊁总体规划方面就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对标一流,高标准㊁高效能推进新城建设工作,也曾强调规划先行,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征集长江新城总体规划(概念)方案㊁起步区城市设计(概念),并对规划专门组织了专家评审和讨论,评审通过才开始执行‘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等方案,以确保规划符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好地服务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提升武汉未来发展能级,顺利实现长江新城的功能和目标定位㊂1.2.2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立足新区功能定位和总体发展规划,武汉长江新城在建设过程中突出基础设施先行,优先建设城市基本功能㊂长江新城作为武汉市多要素地质调查示范先行区,完成了起步区范围高精度㊁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形成了地质环境资源㊁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报告,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㊂在此基础上,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高标准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满足新城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㊂1.2.3㊀借助相关境外驻汉机构积极推进 双招双引 工作招商引资㊁招才引智(简称 双招双引 )是当前新城新区建设中的关键环节㊂武汉长江新城在 双招双引 工作中重点放在全产业链和核心技术方面㊂为提升长江新城运转的整体效能,重点支持重大装置㊁重大平台㊁重大项目㊁重大园区和重大人才团队建设,重点支持 国之重器 ,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㊁专精特新作为引进培育方向㊂为此,长江新城管委会与武汉市贸促会共同举办 境外驻汉机构走进长江新城 活动,部分境外驻汉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和部分外资企业代表参加活动,取得一定成果㊂1.2.4㊀以创新驱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新城新区建设最后的落脚点,也是新城新区发挥其设计功能,实现新城区高㊃41㊃质量发展的基石㊂在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中,武汉长江新城围绕吸引和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确定数字经济㊁智能制造㊁生命健康㊁绿色发展等产业方向,都是经专业研究院一年多的研究形成的㊂事实上,长江新城也通过大力招引高能级重大产业项目㊁龙头企业和高端人才,建设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江北承载区,吸纳和集聚了较多的创新要素资源和一批创新平台,并主动与全省现代产业集群对接,向打造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区迈进㊂1.2.5㊀全力推进民生事业,注重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是新城新区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关键还在于要合理布局文体休闲㊁教育医疗㊁生活便利化等公共服务设施㊂只有民生事业充分满足了人的需求,产城融合才有现实基础㊂长江新城在总体规划中,将民生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启动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服务能力的综合性医院㊁图书馆㊁体育中心㊁商业综合体等公共设施,新建了配套小学,集聚了一批金融㊁酒店等现代服务业,并规划打造出适应未来出行的城市交通样板,构筑出空中轨道和低空无人机㊁地面智轨和无人驾驶道㊁地下道路网等一体化出行模式㊂长江新城生态智慧型再生水厂㊁长江新城国际医学中心㊁长江青年城㊁谌家矶核心片区立体城市等民生服务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展开㊂这些民生事业设施和产业,为人力资源集聚提供必要的条件,为产城融合打下一定基础㊂2㊀武汉长江新城投资促进的难点2.1㊀竞争加剧,招商难度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尤其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普遍采用了丰富的优惠政策,大体可归纳为提供税收优惠㊁强化土地保障㊁加大财政奖励㊁加大金融支持等10个方面,其共同特征是 惠强惠大惠新 (马相东等,2021)㊂新城新区开发建设日趋规范和区域竞争格局已经变化的大背景下,逐渐失去政策性㊁区位性优势(贾广葆,2016)㊂在2023年‘长江新区进一步推动科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均给予了1000万元以下的开办奖励和办公用房租金补贴,在支持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方面,则给予2000万元以下的运营奖励㊂此外,在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放㊁提高类金融机构融资水平以及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方面,均有相应的一次性奖励㊂在企业上市㊁资产证券化㊁吸引股权投资基金㊁风投创投㊁科技保险㊁金融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也有相应的补贴和奖励㊂同样在‘长江新区2022-2025年支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意见(征求意见稿)“㊁‘武汉长江新区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中,也采取了各种奖励和补贴措施㊂这些奖励和补贴措施与全国各地新城新区和开发区建设的措施大同小异㊂各地均存在激烈的竞争,有些地区为争夺项目争相给予更优惠待遇,使得招商难度较大㊂2.2㊀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缺位目前各地新城新区㊁经济技术开发区普遍采用政府主导的招商模式,一是由政府商务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名称多样化,如投资促进局㊁招商局㊁商务局㊁外资局㊁投资促进中心㊁投资合作局㊁投资服务中心等,这些专职机构职能明确,业务清晰,负责地方招商引资工作㊂二是政府商务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甚至政府机构全员参与招商引资工作㊂三是商务部门主管,各种官方投资促进机构积极参与,利用各自优势,发挥各自作用开展投资促进工作㊂长江新城依然属于政府主导模式,在不同阶段㊁不同层级,三种模式都发挥过重要作用㊂目前,政府设立的核心机构是长江新区集团㊂新区集团主要围绕长江新区建设,开展产业园区运营管理㊁建筑工程㊁市政工程施工,同时开展投资融资㊁资本运作㊁产权管理等业务㊂在投资促进过程中并未出现真正的市场化主体,未出现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化投资促进类商业机构㊂因此,长江新城的投资促进依然是由政府主导,未能充分发挥专业化市场主体的作用㊂2.3㊀多头参与,协同不足自2017年武汉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以来,经过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㊁武汉市政府㊁人大等各层级的助推和支持,地理范围涉及武汉市多个行政区的部分区域㊂因此,在长江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参与者众多,既有市政府,也有多个市辖行政区;既有长江新城(区)管委会及平台公司长江新城建设投资集团,也有武汉市各个行政职能部门㊂但在投资促进工作的组织推进方面,协同不足,未能形成合力㊂比如有的区政府专门设立了长江新城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除了按市政府要求,严格落实规划㊁违建㊁房产㊁户籍㊁市场主体 五管控 外,并未有其他实质性的协同投资促进措施,有的行政区甚至充当了项目竞争者的角色㊂2.4㊀效果评估缺失,激励约束不足在新城新区建设中,各方都有相应的职责㊂其中,省市政府主要负责对武汉长江新区建设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决策㊁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支持武汉长江新城(区)的建设发展㊂部分涉事行政区支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㊂长江建设投资集团则主要负责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吸引集聚作用,为长江新城(区)建设提供更为灵活㊁更有力度㊁更可持续的投融资保障㊂有关各方在投资促进方面有着较为明确的分工,但投资促进工作效果则没有开展科学准确的评估,对于项目引进落地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足㊂比如2023年是新㊃51㊃区的 项目建设年 ,启动了基础设施补短板㊁新基建扩容㊁产业园区布局,推进重点招商项目落地和民生事业发展,却并未出台相关评估细则和方法,项目引进与新城产业规划㊁功能定位兼容程度无法科学评判㊂当然,对于 双招双引 工作的激励约束制度未见公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部门㊁机构甚至个人的招商积极性㊂3㊀武汉长江新城投资促进机制创新建议3.1㊀建立有效的引导预审机制长江新城起步区城市设计自2017年11月正式启动,历经国际征集㊁建议书评选㊁概念方案评选㊁专家咨询㊁全国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㊂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强化了水系统㊁综合交通㊁综合能源㊁地下空间㊁智慧城市㊁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的融合㊂可见,长江新城的总体规划方案是一个经过严密论证的系统性方案㊂投资促进㊁双招双引 工作理应围绕这一总体规划展开㊂所有计划 引进的项目 ,都需要符合创新驱动,体现生态优先㊁绿色发展的理念,投资领域契合总部经济㊁绿色经济㊁智能经济㊁生命经济㊁军民融合等领域㊂本着宁缺勿乱的原则,引导符合需要的项目投资于新城,严格筛选符合发展理念和长江新城功能定位的项目㊁产业链,这需要建立有效的投资引导和预审机制㊂引导机制的建设可以采用税收优惠㊁财政补贴㊁信贷贴息㊁行政审批便利等方式提供,也可以通过科创激励㊁人才引进㊁营商环境㊁投融资优惠㊁综合措施等加强项目引导㊂预审机制就是要通过事先建立项目评估指标㊁评估标准㊁评估方法,对拟引进的项目进行预审,将不符合新城功能定位的发展理念的项目或产业链拒之门外,确保总体规划的执行㊂3.2㊀市场化运作机制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前期,选址㊁规划编制㊁路网管廊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㊁公用事业㊁制度建设㊁营商环境建设,甚至 双招双引 ㊁项目推介与孵化等各环节,均需要政府部门主导参与㊂政府过多参与新城新区建设各个环节,会使得新城新区建设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容易产生效率低下㊁权力寻租等诸多问题㊂在政府机构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只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高水准编制新区规划,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即可㊂项目的引进㊁产业集聚㊁产业链的引进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市场主体来完成,将属于市场的交给市场㊂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让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避免拉郎配㊁资源错配,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和产城融合㊂3.3㊀规划建设招商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新城新区的建设工作长远且复杂,三步走的路线清晰且明确,只有加强统筹和协同联动,形成规划建设招商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长江新区建设才能形成合力㊂协同机制首先需要多环节协同,从新城规划愿景㊁功能定位㊁规划方案,到基础设施㊁城市功能㊁民生环境等的全面建设,再到项目遴选㊁评估㊁招商㊁运营等各环节,都要通盘考虑,协同推进㊂其次,协同机制需要多部门协同,从违建的严格管理㊁城市建设框架综合建设,到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项目建设,再到产业链项目的引进,需要政府各部门㊁建设单位㊁各市场主体等充分协同,形成合力㊂规划建设招商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的关键还在于管理协同,要完善管理体制,探索投融资㊁土地集约使用㊁区域协同发展等领域管理新机制,合理布局基础设施㊁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推动新城可持续发展㊂3.4㊀绩效评估与激励约束机制现有的 双招双引 ㊁投资促进措施,基本采取事前激励㊂即在项目引进㊁产业集聚㊁产业链的构建等方面采取了较多的激励措施㊂对企业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对相关个人和单位有一定的奖励㊂如果对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效益缺乏事后的评估,可能造成有限的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效率不足,严重的甚至造成新城的有关园区功能无法实现,给整体规划蓝图实现带来不利影响㊂特别是投资促进工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土地占用㊁搬迁安置㊁环境保护以及就业相关的问题,这些都与当地群众密切相关,需要民众利用绩效评估途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㊂因此,完全有必要对引进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并采取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㊂这种项目的绩效评估需要事先确定相应的指标,构建评估的指标和方法体系,确定评估的程序和评估结果的运用㊂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结果符合规划和预期,可以进一步正向激励,结果偏离规划与预期就需要有约束机制,比如收回事前奖励㊁责令整改,甚至限期迁出园区㊂对相关个人和单位的奖励也可视情况收回或部分收回㊂建立专业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的绩效评估与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政策和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有效实现投资促进,实现新城的总体规划㊂参考文献[1]马相东,张文魁,刘丁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变迁历程与取向观察:1978-2021年[J].改革,2021(08): 131-144.[2]贾广葆.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问题㊁对策及思考[J].国土资源,2016(06):40-41.[3]王习农.投资促进有效性及其评价机制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2(01):47-54.㊃61㊃。
关于加快新城商业配套的建议_概述及解释说明
关于加快新城商业配套的建议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新城商业配套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兴城市出现,而这些新城区需要完善的商业配套来满足居民和企业的需求。
然而,在许多新城区中,商业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并且存在各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概述当前新城商业配套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加快其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首先,我们将介绍新城商业配套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存在的不足;其次,我们将深入分析影响新城商业发展的因素;接着,我们将提出政府引导与支持措施、吸引优质商家和品牌入驻以及增加交通便利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策略与方法;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国内成功案例分析和国际先进经验借鉴来为新城商业配套建设提供实践参考;最后,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并提出具体建议,展望未来新城商业配套的发展方向,并呼吁各相关方共同努力。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加快新城商业配套建设的建议与解决方案。
通过概述现状和问题,分析影响因素,结合成功案例和借鉴经验,以及总结建议并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指导,推动新城商业配套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2. 新城商业配套的现状和问题2.1 城市发展中商业配套的重要性在城市发展中,商业配套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提供了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商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商业配套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新城市场的竞争力、吸引力以及居民生活质量。
2.2 当前新城商业配套存在的不足然而,在某些新兴城市和新区发展过程中,由于规划、建设等各方面原因,商业配套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新城区所拥有的商铺数量较少,面积较小,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购物需求。
其次,在商铺类型上缺乏多样性,缺少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或者主题商业街区,这导致了消费者的选择受限。
浅谈新城开发建设中的几点见解和建议
浅谈新城开发建设中的几点见解和建议----潘振华建区15年来。
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周边群众克难奋进,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区。
深入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城区一、二期现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此,试图从存在的见解入手,就加快城区品位建设发展建议做些探讨。
、几点见解一是规划不到位,发展缺乏蓝图。
开发区有了系统科学地编制出台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在开发建设中时有更改功能,缺失科学性建设,导致区内引进项目良莠不齐,结构不合理;布局随意变更问题时有突出。
二是招商引资质效不高,项目推进速度不快。
开发区成立以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成功引进几十个大项目,引资额达几十亿元。
但在引进的项目中,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龙头带动型项目偏少,项目产业链延伸空间狭窄;招商引资存在方法单一、地域狭窄、队伍薄弱、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基本限于温州地区。
建设项目规模小、项目审批难、建设周期长;有效信息少、重大项目少、利用外资少;项目履约率低、科技含量低、投资强度低,资金到帐慢、竣工投产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项目的承载力很弱。
XX 年12月受财政压力和融资渠道狭窄的制约,投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累计约1千多万元,不够复兴路道路改造及新城大道人行道建设、小游园建设、别墅区市政建设、新城商厦建设、王山头开挖回填等工程的资金补给。
故此,城区发展格局和框架无法拉开,基本上是围绕着市政道路给排水、管网、绿化、亮化项目配套基础设施。
财政资金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开发区项目承载力很弱,短期内基本无力承接大项目入驻。
四是服务水平和方法有限,不能满足投资者和企业发展需求。
受体制和运行机制制约,宏观调控政策趋紧,各种行政审批权分散在县直相关部门,项目审批条件和要求越来越高难,新城开发、建设前期工作无法向深层次延伸进行“高效、便捷”服务;加上新出台的土地征用政策限制,实行“即征即保”,给新城项目建设资金推进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对策及思考
Y圆桌论坛UAN ZHUO LUN TAN 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对策及思考吴鸣摘要:我国的新城新区通常被定义为广义上的新城新区,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适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城市生态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由国家出资规划建设,并独立于旧城区的新的城市空间单元。
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新城新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对于新城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必须积极思考对策,针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充分的思考,并从中获得启示。
所以说,本文将主要围绕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对策以及思考展开讨论,并根据相关事实情况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城新区;开发建设;问题;对策;思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仅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基本实现城镇一体化,在我国内陆地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大量在建的新城新区,极大地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的生活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
由于这些新城新区所处的环境都比较绿色健康,通常都是选择远离旧城区的位置,生态环境条件比较好,那么如何合理地规划新城新区的开发建设,保证其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出一些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下文将主要讨论这一方面的相关事宜。
一、目前我国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一)新城新区规划发展杂乱泛滥我国的新城建设已经呈现出规划泛滥的问题,这一点是阻碍着我国新城新区建设的关键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西方国家数十年内城镇化的历程,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但是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比如它的规划发展杂乱泛滥的现象经常出现,一些奇怪建筑与千城一面共同存在和土地浪费惊人的现象屡见不鲜,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对于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城市规划建设者对于城市建设初期的规划统筹思考不到位导致的,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城泛滥发展成为鸡肋的现象将会逐渐蔓延,最后导致新城发展失控。
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启示
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启示枣庄市市中区住宅建设开发公司 甘信标 枣庄市台儿庄区建筑设计院 张 越[摘 要]本文从新城的定位、规模、城市特色及规划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新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新城 问题 启示 正如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我国各种类型的新城正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中国新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一些问题。
以下分别就新城的定位、规模、新城特色及新城规划管理等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1.新城建设存在的问题1.1新城的定位新城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的很多城市的实践中都卓有成效。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新城建设不是发展城市的唯一方式。
新城的设置是有其内在的理论依据和客观现实基础的,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而切忌盲目开发、贪大喜功。
如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其加尔各答城创建新城的历史可追溯到60年代晚期,当时的新城(Kalyani)代价高昂却是彻底的失败。
作为规划城市,它的重要功能是邦政府的新驻地,但政府雇员拒绝迁入,至今野草遍街,路灯未亮,成为十足的规划灾难。
在我国新城建设中,也不乏这样的教训。
如广州市,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城市建设四处开花:在城市东南方向,就有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园、南沙咨询科技园、广州科技城、广州生物岛、广州国际会展城、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17家不同类型的新开发区,并规划了广州新城,造成新区投资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不能合理组织交通,形不成规模,同时老城区缺乏改造与更新,整个城市建设处于一种极为混乱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对新城的准确定位关乎到新老城的关系。
从英国新城建设的历程我们能清楚的看到这个问题。
1976年斯特拉思克莱德地区的一份报告中说:“本地区内新镇得以建设是牺牲老地区内迫切需要的改建而取得的”。
在我国也是如此,政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区建设,而可能忽略了对于老城的改造与建设。
科学推进厦门新城建设的几点思考
二 产 产值 占全 市 比重 达 6 % ;从 住 房销 售来 看 ,2 1年 岛外楼 市 销 5 00 售 面 积也 占全 市 的5%的新 水平 。 9
3 新城 建设 是厦 门统 筹城 乡发 展必 然要求 厦 门 目前城 乡二 元 . 结 构特 征 明 ,城 乡二 元结构 系数 为 l .;城市 发展具 有典 型 的城 :2 9
略转 型 的新 阶 段 ,岛 外新 城建 设 是 当前 厦 门城市 发 展 战略转 型 的重 要 内容 和必 然 选择 。新城 建设 对 于优 化厦 门城市 布 局 、促进 城 乡统 筹 和 区域 协 调 发展 、提升 厦 门整 体竞 争力 、改善 居 民生 活环 境 和居 住条 件 、提 升 居 民幸福 感 ,都 具 有非 常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本 文 围绕
、
明确 目的推进厦门发 展战略转型
要 科学 有 效 推进 厦 门新 城 建设 ,必须 明确 新 城建 设 的 目的 ,规 划 和 建设 厦 门新 城 ,既是 为 了缓解 中心城 地 区 ( 内 )过度 拥挤 的 岛
问题 ,又 是 为 了培 育新 的 经济 增 长极 ,使 之成 为 促进 岛 内外 一体 化
中国城 市经济 CH N R A C O IA U B N E ON MY 探 索研究
科学推进 厦 门新城 建设 的 几点思考
■ 方 和 荣
改 革 开 放 以来 ,厦 门 在城 市 建设 快速 发 展 ,2 1年 ,厦 门户籍 00 人 口人均 G P D 已达 l3 6 元 ,常住 人 口人均 G P 5 10 ,第 三 19 4 D 为 85 元 产业 比重 4 . ,建成 区面积 2 0 方公 里 ,城市 化 率 已达 8 .%; 89 % 3平 05 同时 ,厦 门 以岛 内为 中心 的单 中心城 市 空 间结构 面 临 问题 也 日益 突 m :岛 内 发展 空 间 已趋于 饱 和 ,交通 环境 压 力 日益增 大 ;岛外 与 岛 内城 市 发展 差 异较 大 ,城 乡二 元 结构 特征 明显等 。城 市 发展 进 入 战
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因_问题及对策探究
收稿日期:2009-01-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JL072);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08S -001R )和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08YW B011)。
作者简介:邵明哲(1982-),男,江苏沛县人,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沈正平(1961-),男,扬州宝应人,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淮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淮海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经济与区域规划研究。
第24卷第3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V ol .24N o .3Jour 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 echnolog y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 )M A Y .2009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因、问题及对策探究邵明哲1,沈正平1,2(1.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2.江苏省淮海发展研究基地,江苏徐州 221009) 摘 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新城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扩展,缓解主城压力,带动区域城市化,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城市蔓延、空间结构失衡、城市功能单一以及新城各单元协作困难等问题。
文章在回顾新城建设历程、分析新城建设动因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城建设;孤岛效应;城市蔓延;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09)03-0047-05 一、我国新城建设概述纵观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发展,尽管其战略与模式不断调整,但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人们都能看到蕴藏新城建设思想的“新城模型”。
50年来的新城建设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借鉴前苏联经验,大规模建设工业卫星城镇。
二是改革开放时期,借鉴西方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开发区模式,建设外向型工业化新城。
南昌象湖新城小区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竹林经 营过程 中,竹林 的 自然生态平衡必然会 发 生变化 ,必须考虑在经营条件下积极 建立新的生态平 衡, 以减 少灾害 的发生 , 保证竹林 增产增收。一是山坡 竹林上部或 山顶 、 山脊部分 , 宜保 留阔叶 、 针叶树 、 乔木
林或灌木林 , 以形成 山顶戴帽式的块装混交 ; 竹林边缘
在追求着健康 、 安全 、 舒 适 的人 居环境 , 象 湖新城 各小 区内的绿地建设则是 整个 象湖新城 绿地建设 的重要组 成部分。 象湖新城与象湖公 园景 区相邻 , 本身就有创建
优美生态环境 的优 势与潜力。小 区的园林绿化 可 以降
温调湿 、 遮 阳防晒 、 防风抗风 、 减轻 噪音 和有害射线 、 滞 尘防污染 、 净化空气 等作用 , 如果 能够科学 配置绿 化品 林内杂灌木情 况可实行隔年劈山抚 育。
2 0 0 8 , 2 , 1
竹 开枝展 叶后 的夏季施 入 , 采用林 内开沟埋肥 , 即按 间 距 1 m开水平条 沟 , 沟深 2 0 c m以上 , 1 m长的沟 内投肥
约 0 . 2 5 k g , 投肥后及 时覆土 。
3 . 5 适 度 钩销
【 2 】 大余县 林业局. 大余县森林资源二 类调 查成果资料 l M】 . 2 0 1 2 , 5 , 1
视经 济条件 和竹林 土壤肥力状 况增施肥 料 ,一般 每l h m 施 尿素 ( 或 等 N量 的碳 ) 2 2 5 ~ 3 0 0 k g 、 油菜枯 饼
2 2 5 0 k g 。 化肥于出笋小年 ( 孕笋年 ) 秋季施 入 , 采用 株穴
施, 即在立竹上 坡方 向距竹 基部 3 0 e m处 挖施肥穴 , 穴
间。 在现 阶段可 以说 , 整个象湖新城 的绿地用地主要还
新城开发的研究回顾、反思与新思路
新城开发的研究回顾、反思与新思路【摘要】新城开发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开发资金问题是相关研究的焦点与核心。
在解决这一核心难题时,我们的一贯思路是借鉴发达国家的开发经验。
然而这种思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本文从新城开发的研究主线出发,回顾总结了自“田园城市”以来新城开发的两类研究重点,并指出了我国新城开发相关研究中的不足。
文章最后从新城开发的核心难点出发对新城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反思,明确指出资金难题的根源所在。
并针对此大胆的提出新城开发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城开发;新城模式;融资;先城后市;先市后城1、引言中国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其城市化进程尤其的受到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 e. stiglitz)教授曾经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
如今看来一点都不假。
中国当下正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新区建设与新城开发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铺展开来。
“新城”在我国成为一个很热的事物,不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中大量引入新城,甚至连一些中小城市也提出了要建新城。
具粗略统计,全国各级地方政府规划建设的新城数量可能数以百计甚至千计[1]。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下,新城开发势在必行。
然而,新城开发周期长,投资金额巨大,往往具有较高市场风险与较低的投资回报。
其开发的成败与效益关乎人民的福祉。
因此关于新城开发的研究便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立足于新城开发的模式,就历来的新城开发实践与相关研究作总结与反思,并针对以往新城开发模式所共有的模式弊端,提出新城开发与研究的新思路。
2、新城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回顾仿似但凡新城开发的研究,都需要向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先生致敬,此处也不例外。
19世纪末,英国的霍华德先生针对伦敦地区的社会问题,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1898)中首次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思想,以解决工业革命后的城市社会“病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建设的难点
新城建设是优化北京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落脚点,要体现高起点、高水平。
2004年北京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11座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成规模的新城,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
目前,新城建设各项工作均已启动,部分新城已经开始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时期,北京市提出要瞄准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集中力量建设世界城市,首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新城建设在北京通往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建设新城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细心谋划,统筹推进,不断完善体制,贯彻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尽力避免以往城市化过程中的弊端。
一、新城建设需要做好长期而细致的准备
一个新城的建设既需要下大力气进行公共设施建设,也需要着重做好产业、就业等方面的培育工作。
综合国外的新城建设历程看,一个新城从规划到最终建成,聚集一定的人口和产业,实现业城平衡,一般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
北京市的新城大都依托原有区县,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新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建设条件与国外大有不同,但整个新城要素的培育过程和发展阶段必不可少,需要做好长期
建设准备。
1、新城建设与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相辅相成。
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是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伦敦、纽约、东京三大世界城市在上世纪均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新城运动,逐步形成了东京筑波、巴黎拉德芳斯等众多区域性的中小城市。
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能为新城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发展空间,并推动部分新城建成适应服务世界城市这一长远发展目标的区域中心城市,11个新城的建设也能助推北京市世界城市的建设步伐,提供世界城市建设所需的经济增量和发展空间,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新城建设非一日之功,只有放在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新城建设才能整体推进,实现既定目标。
2、城乡一体化是建设现代化新城的必由之路。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未来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的人口将达到百万人,其他新城人口也都有大幅的增长,人口来源将以中心城外迁人口、本地原有人口、周边地区的城市化人口以及外来人口四个方面为主,其中,周边地区的人口城市化任务最重。
在11个新城规划范围之外,全市还有约1万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地区,有近300万的农业人口,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受制于相关政策和自身的演变规律,
时间跨度较长,在新城建设过程中,这一批人的城市化任务艰巨而繁重。
实现城乡一体化,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国际视角,是建设现代化新城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路径。
3、“业城失衡”是新城建设最大的短板。
新城建设的目标是能平衡工作岗位和生活,保证新城居民的便利生活和就地工作,而目前北京的新城大部分都存在就业和生活的不平衡现象,例如通州新城,很多人选择在通州居住,在朝阳、东城等地工作和消费,而亦庄新城恰恰相反,就业功能较强,而生活配套较为欠缺,这种“有城无业”或“有业无城”的现象加大了新城的交通压力,居住、工作、消费功能的分离也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城市文化的培养,完善新城产业、促进当地就业、实现业城平衡是新时期新城建设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4、提升人口素质是新城建设的长期任务。
人口素质是新城建设的基石。
根据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的年底数,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口比例在25%左右,中心城为33%,10个远郊区县为11%,新城地区人口总体素质大幅低于中心城,同时,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新城地区近三年外来人口增长率超过中心城区并有加快的趋势,2009年,大兴、昌
平、通州新城外来人口分别达到了51.3万人、39.5万人和39.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均在35%以上,未来一段时期内,外来人口的规模仍将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与人口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新城人口素质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
随着工业化、国际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人口素质已经成为决定新城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的关键要素,需要加以特别重视。
5、创新理念是新城建设的当务之急。
城市建设,理念为先,而对新城来说,突破旧理念、创新新理念则显得尤为重要。
不难发现,目前北京市大部分新城仍然在重复以往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老路子,一是重复大城市的建设模式,追求“大手笔”建设,倾向于高大的建筑和笔直的大马路,体现不出新城的特色。
二是“老城市病”仍然存在,“拉链”马路、停车位不足、公共空间不足、城市微循环薄弱等问题突出,部分新城机动车发展迅速而低碳出行方式滞后,城市管理方式亟待改善。
三是产业发展和公共配套落后于房地产开发。
例如国际新城概念的提出和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得通州、大兴两座新城注入了未来发展预期,房地产开发速度大大加快,但相关配套明显不足。
创新新城建设理念,建设节约、高效、低碳的新城成为当务之急,但受制于资金、技术、体制等原因,理念创新步伐明显较慢。
综上所述,新城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发挥优势,又要尊重规律,既要做好长远规划,也要重点考虑近期需求。
需要从规划实施、产业培育、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着重提升新城的吸引力,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新城建设的不断推进。
二、新城建设应注重的几大发展战略
1、注重解决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努力建成现代化新城。
产业和就业是相互匹配的关系,产业基础雄厚,能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而就业的旺盛需求也能促进产业的发展。
要加大投入,完善机制,积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城市现代化功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和消费需求,真正成为有就业、有产业的独立平衡的现代化新城。
一是精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
新城应立足于实际,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优势条件,实行产业的差别化和错位发展,避免新城之间产业雷同和恶性竞争。
二是吸引高端人才在本地就业。
加强对入住新城企业和人才的服务,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帮助解决其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要优先推进适应产业体系发展的骨干公共资源配套,以交通为重点,着重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加强区域供电、供热、燃气、电信、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积极承接中心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转移,引导本地公共资源的提升,吸引就业,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