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银行声誉风险处置应急预案
![银行声誉风险处置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a9dc4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a.png)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银行声誉风险事件,维护银行声誉稳定,保障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银行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声誉风险事件。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2.1 领导小组成立银行声誉风险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指挥声誉风险事件处置工作。
2.2 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参与声誉风险事件处置。
2.3 职责(1)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声誉风险处置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
(2)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监督、评估声誉风险处置工作。
(3)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声誉风险处置措施,确保事件得到妥善处理。
三、声誉风险事件分类及应对措施3.1 分类根据声誉风险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严重程度等因素,分为以下四类:(1)一般性声誉风险事件;(2)较大声誉风险事件;(3)重大声誉风险事件;(4)特别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3.2 应对措施(1)一般性声誉风险事件: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响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影响范围。
(2)较大声誉风险事件: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事件影响。
(3)重大声誉风险事件:领导小组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启动一级响应,全力处置事件,确保银行声誉稳定。
(4)特别重大声誉风险事件:领导小组启动二级响应,全行动员,全力应对,确保银行声誉不受损害。
四、处置流程4.1 报告与核实(1)事件发生单位或个人发现声誉风险事件后,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
(2)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核实,确定事件性质、影响范围等。
4.2 应急响应(1)根据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响应措施。
银行发生声誉风险应急预案
![银行发生声誉风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8271a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10.png)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银行可能发生的声誉风险事件,降低声誉风险对银行经营管理和品牌形象的影响,保障银行业务稳定运行,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银行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银行各级机构、各部门及全体员工。
二、声誉风险事件分类2.1 按事件性质分类(1)经营风险事件:涉及银行业务、产品、服务等方面的风险事件;(2)管理风险事件:涉及银行内部管理、合规经营等方面的风险事件;(3)外部事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风险事件。
2.2 按事件影响程度分类(1)一般事件:对银行声誉风险影响较小的事件;(2)较大事件:对银行声誉风险影响较大,可能引发媒体关注的事件;(3)重大事件:对银行声誉风险影响严重,可能引发公众恐慌、行业动荡的事件。
三、组织架构及职责3.1 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委员会声誉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行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声誉风险应对策略,审批重大声誉风险事件的处理方案。
3.2 设立声誉风险管理办公室声誉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预案,协调各部门应对声誉风险事件,监督预案执行情况。
3.3 明确各部门职责(1)业务部门:负责本部门业务领域的声誉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报告;(2)合规部门:负责合规审查、风险提示和应急处置;(3)宣传部门:负责对外发布信息、回应媒体关切;(4)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时提供技术支持。
四、声誉风险事件预防措施4.1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全体员工对声誉风险的认识,强化风险意识。
4.2 完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从源头上降低声誉风险。
4.3 加强舆情监测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分析、评估声誉风险。
4.4 加强与媒体、监管部门等外部沟通加强与媒体、监管部门等外部沟通,及时了解行业动态,防范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管理应急预案
![声誉风险管理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924b4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2.png)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声誉风险事件,维护我行声誉,确保业务稳定运行,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依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结合我行实际情况,编制本预案。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行发生的各类声誉风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导致利益相关方对银行产生负面评价的风险事件;(2)外部事件引发的风险事件;(3)客户投诉、舆情等事件。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声誉风险管理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声誉风险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 声誉风险管理应急指挥部组成(1)指挥长:由行长担任;(2)副指挥长:由副行长担任;(3)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3. 声誉风险管理应急指挥部职责(1)制定应急处置方案;(2)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3)向上级报告应急处置情况。
三、应急处置程序1. 预警与监测(1)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实时关注媒体、网络、客户投诉等渠道的舆情动态;(2)对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事件进行预警,并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部。
2. 初步判断与报告(1)对初步判断为声誉风险事件的情况,相关部门应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2)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并启动应急预案。
3. 应急处置(1)根据事件性质、影响范围等,采取相应应急处置措施;(2)加强与媒体、客户、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及时发布信息,澄清事实,维护我行声誉;(3)对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事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4. 总结与改进(1)应急处置结束后,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总结,分析事件原因,完善应急预案;(2)针对事件暴露出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加强风险防范。
四、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1)加强应急指挥部成员的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2)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2. 资金保障(1)设立专项应急基金,用于应急处置;(2)确保应急处置资金及时到位。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应急处置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9724496bd97f192279e9f4.png)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为有效防范本行”声誉风险,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大限度避免和降低声誉风险事件可能对本行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升本行形象。
根据相关监管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所称声誉风险是指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我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即可能对本行声誉造成损失的风险。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本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重大声誉事件是指造成本行重大损失、市场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声誉事件。
一、组织领导为有效防范声誉风险,本行成立声誉风险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综合管理部、运营管理部、合规风险部以及各支行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管理部。
领导小组下设舆情监测小组,监测联络员由综合管理部相关人员担任。
1、总行监测小组总行监测小组由各部门、各支行负责人组成,负责将本部门、本支行的监测信息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2、支行、客户部监测小组各客户部、各支行应分别成立监测小组或指定专人负责舆情监测,负责将本部门、本支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上报给本级负责人和总行联络员。
3、柜面业务监测小组以总行营业部、各支行营业部会计主管为监测员,主要监测柜面业务量变化、现金充足率等情况,并及时将监测信息上报给运营管理部负责人。
二、工作职责1、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与本行市场定位、经营发展相一致的声誉风险应急预案。
对重大声誉风险事件按照适时适度、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对外发布相关信息。
2、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舆情监测的信息汇总收集工作,至少每半年形成一份书面监测报告。
同时,应确保舆情监测及时准确,搜集调查传播源头和路径,掌握传播范围,对舆论态度、评论、诉求有全面充分的认识,发现舆情第一时间及时上报。
积极主动引导舆情,通过正面宣传、新闻调控、网评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引导合力。
3、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人行、银监等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的沟通,构建起良好的工作关系。
声誉风险的应急预案
![声誉风险的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2cfd6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6.png)
一、前言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声誉风险事件,维护我行声誉,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识别和评估声誉风险事件;2.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声誉风险事件的影响;3. 维护我行声誉,确保业务正常运营;4. 增强全员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
三、应急预案组织架构1.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声誉风险事件应急处置工作;2. 应急处置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声誉风险事件应急处置措施;3. 信息报告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声誉风险事件相关信息,并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4. 外部沟通小组:负责与政府部门、媒体、客户等外部单位沟通协调。
四、应急预案内容1. 声誉风险事件分类(1)重大声誉风险事件:可能对我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大规模负面舆论的事件;(2)较大声誉风险事件:可能对我行声誉造成一定损害,引发局部负面舆论的事件;(3)一般声誉风险事件:可能对我行声誉造成轻微损害,引发个别负面舆论的事件。
2. 应急处置措施(1)重大声誉风险事件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2)组织应急处置小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加强与政府部门、媒体、客户等外部单位的沟通协调;4)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a. 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及时公布调查结果;b. 对受损客户进行安抚,提供必要帮助;c. 加强与媒体沟通,引导舆论走向;d. 对事件涉及的业务进行排查,确保业务正常运行。
(2)较大声誉风险事件1)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2)组织应急处置小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加强与政府部门、媒体、客户等外部单位的沟通协调;4)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a. 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及时公布调查结果;b. 对受损客户进行安抚,提供必要帮助;c. 加强与媒体沟通,引导舆论走向。
(3)一般声誉风险事件1)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2)组织应急处置小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加强与政府部门、媒体、客户等外部单位的沟通协调;4)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a. 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及时公布调查结果;b. 对受损客户进行安抚,提供必要帮助。
声誉风险处置应急预案
![声誉风险处置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efe74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a.png)
一、预案背景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声誉风险事件,维护我行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降低声誉风险对业务运营的影响,根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预防声誉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我行声誉安全。
2. 及时发现、报告、处置声誉风险事件,将损失降到最低。
3. 提高我行声誉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行各级机构、各部门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类声誉风险事件。
四、职责分工1. 声誉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本预案,组织协调声誉风险事件处置工作。
2. 声誉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声誉风险监测、预警、报告、处置等工作。
3.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声誉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预案1. 预警与报告(1)日常监测:通过舆情监测、客户投诉、内部举报等途径,及时发现声誉风险隐患。
(2)预警发布:根据声誉风险事件等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3)报告机制:发生声誉风险事件后,相关部门应及时向声誉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程序上报至声誉风险管理委员会。
2. 应急处置(1)启动应急预案:发生声誉风险事件后,根据事件等级,迅速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2)应急响应: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包括:调查事件原因、安抚客户情绪、回应媒体关切、维护舆论导向等。
(3)信息发布: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事件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及时,避免虚假信息传播。
(4)善后处理:对声誉风险事件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六、应急演练1.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演练内容应涵盖各类声誉风险事件,包括:服务质量纠纷、客户投诉、舆情事件等。
3. 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估,持续改进应急预案。
七、预案修订本预案由声誉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修订,经修订后,报行领导批准实施。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的解释权归声誉风险管理委员会所有。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应急预案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ac31b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cf.png)
一、总则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声誉风险事件,保障我行声誉安全,维护我行良好形象,根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全行对声誉风险的认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2. 建立健全声誉风险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3. 降低声誉风险事件对银行形象和经营的影响,维护客户信心。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声誉风险管理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应急工作的开展。
2. 设立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应急工作的执行和协调。
四、应急响应流程1. 预警阶段- 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实时关注社会媒体、新闻媒体报道及客户反馈。
- 发现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事件,及时上报应急领导小组。
2. 响应阶段- 应急领导小组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
- 专项工作小组根据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制定应对措施。
- 加强与内外部沟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
3. 处置阶段-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影响,减轻负面影响。
- 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恢复阶段- 评估事件影响,恢复正常经营秩序。
- 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五、应急措施1. 舆情应对- 建立舆情应对小组,负责收集、分析、处理舆情信息。
- 制定舆情应对策略,确保信息发布及时、准确、透明。
2. 危机公关- 成立危机公关小组,负责与媒体、客户、监管部门等沟通协调。
- 制定危机公关方案,确保危机事件得到妥善处理。
3. 内部沟通- 加强内部沟通,确保全体员工了解事件情况,避免恐慌和谣言传播。
- 定期召开会议,通报事件进展和应对措施。
4. 法律支持- 积极寻求法律支持,维护我行合法权益。
六、预案实施1. 本预案由应急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和修订。
2. 各部门、各网点应认真学习本预案,提高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3.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我行将进一步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确保在面临声誉风险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维护我行良好形象和稳定经营。
银行声誉舆情风险应急预案
![银行声誉舆情风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77957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3.png)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银行声誉舆情风险,确保银行声誉稳定,维护银行品牌形象,制定本应急预案。
1.2 编制依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等。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银行各级机构、各部门在应对声誉舆情风险时的应急管理工作。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2.1 应急领导小组成立银行声誉舆情风险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监督应急预案的实施。
2.2 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设在银行风险管理部,负责应急预案的具体实施、协调各部门工作。
2.3 应急小组成员应急小组成员由风险管理部、公关部、法务部、信息技术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2.4 各部门职责(1)风险管理部:负责监测声誉舆情风险,分析风险发展趋势,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2)公关部:负责对外发布信息,协调媒体关系,处理舆论事件。
(3)法务部:负责提供法律支持,处理涉及法律问题的舆情事件。
(4)信息技术部:负责监测网络舆情,确保信息系统稳定运行。
(5)人力资源部:负责协调员工应对舆情事件,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预警与监测3.1 预警机制建立声誉舆情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舆情进行监测和评估。
3.2 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体系,对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实时监测。
3.3 信息报告发现潜在风险时,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应急处置4.1 事件分类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事件分为四个等级:(1)一般事件:对银行声誉影响较小,可自行处理。
(2)较大事件:对银行声誉有一定影响,需及时应对。
(3)重大事件:对银行声誉造成较大影响,需紧急处置。
(4)特别重大事件:对银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需全力应对。
4.2 应急处置流程(1)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2)成立应急小组:根据事件情况,成立应急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
(3)应急处置:根据预案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件蔓延。
银行声誉风险处置应急预案
![银行声誉风险处置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13325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b.png)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提高银行应对声誉风险的能力,确保在发生声誉风险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声誉风险对银行的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1)《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982号)(2)《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银监发200542号)(3)《声誉风险管理办法(2014年版)》(工银规章201447号)(4)《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工银发2005246号)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类声誉风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危机、客户投诉、员工违纪、外部突发事件等。
二、组织架构1. 成立声誉风险处置应急领导小组由行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声誉风险处置工作。
2. 成立声誉风险处置应急工作小组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声誉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处置原则1. 预防为主,及时处置加强声誉风险预防工作,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声誉风险事件。
2. 信息公开,透明度原则在确保信息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及时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提高透明度。
3. 协同配合,快速响应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4. 科学评估,合理应对对声誉风险事件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确保处置效果。
四、处置流程1. 预警阶段(1)建立舆情监测体系,对网络、媒体、客户投诉等进行实时监测。
(2)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应急领导小组。
2. 应急响应阶段(1)应急领导小组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工作小组。
(2)应急工作小组分析事件原因,制定应对措施。
(3)通知相关部门,落实应对措施。
3. 处置阶段(1)针对事件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负面影响。
(2)与媒体、客户、监管部门等保持沟通,及时回应关切。
(3)根据事件发展情况,调整应对措施。
4. 总结评估阶段(1)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改进工作。
(2)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应急预案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f35f8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6.png)
一、引言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维护我行声誉稳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结合我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行在经营活动中,因各种原因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违规经营、违法违规行为;2. 服务质量、产品风险等问题;3. 员工违规行为;4. 外部突发事件;5. 媒体报道、网络舆论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声誉风险应急预案的执行。
2. 应急指挥部:在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具体实施应急预案,协调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应急工作。
3. 应急办公室:负责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报送和发布等工作。
4. 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负责本部门、本分支机构的应急工作。
四、应急响应程序1. 信息报告(1)发现声誉风险事件后,相关部门应及时向应急办公室报告。
(2)应急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部报告。
2. 启动应急预案(1)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件情况,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2)应急指挥部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启动应急响应。
3. 应急处置(1)应急处置措施包括:舆情监测、信息发布、客户安抚、危机公关、业务保障等。
(2)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落实应急处置措施。
4. 舆情监测与信息发布(1)应急办公室负责舆情监测,及时掌握事件动态。
(2)信息发布由应急办公室统一负责,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及时。
5. 客户安抚与业务保障(1)客户服务部门负责客户安抚,确保客户利益。
(2)业务保障部门负责业务正常运行,确保金融服务不受影响。
6. 危机公关(1)危机公关由应急办公室负责,与相关部门、分支机构密切配合。
(2)危机公关包括:新闻发布、媒体沟通、舆情引导等。
7. 应急结束(1)在应急处置完成后,应急领导小组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结束应急状态。
(2)应急办公室负责应急结束后的善后处理工作。
银行重大声誉风险应急预案
![银行重大声誉风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99f8d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d.png)
一、预案背景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重大声誉风险事件,维护银行品牌形象,保障银行稳健运营,根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银行在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控制风险,降低损失。
2. 维护银行良好声誉,确保银行在事件发生后的持续稳定发展。
3. 增强员工风险意识,提高应对声誉风险的能力。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以下重大声誉风险事件:1. 银行违法违规行为被媒体曝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 银行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3. 银行产品或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客户投诉激增。
4. 银行内部出现重大腐败或违规行为,引发社会质疑。
5. 其他可能对银行声誉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四、组织架构1. 成立重大声誉风险应急指挥部,由行长担任总指挥,分管领导担任副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及应急响应。
3. 各部门设立应急小组,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应急响应工作。
五、应急响应流程1. 事件监测:各部门应密切关注各类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及时发现可能对银行声誉造成影响的负面信息。
2. 事件报告:发现重大声誉风险事件后,各部门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3. 应急处置:a. 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性质和影响程度,决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b. 应急小组根据应急预案,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稳定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
- 处理事件:依法依规处理事件,保障客户合法权益。
- 沟通协调:与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客户、媒体等各方保持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
- 风险评估:评估事件对银行声誉的影响,制定应对措施。
4. 事件善后:a. 评估事件影响,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b. 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员工风险意识。
c. 加强与外部沟通,恢复和提升银行声誉。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应急预案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f3318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8.png)
一、预案概述为有效应对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声誉风险,保障银行品牌形象、客户利益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本预案旨在通过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声誉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声誉风险对银行的影响。
二、应急组织架构1. 成立声誉风险管理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声誉风险应急工作。
2. 设立应急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应急预案,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
3. 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设立应急小组,负责本部门声誉风险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应急预案内容1. 事件监测与识别(1)建立24小时舆情监测机制,对各类媒体、社交平台、客户反馈等进行全面监测。
(2)对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事件进行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业务操作失误、产品问题、员工违规行为、外部事件等。
2. 事件评估与预警(1)对监测到的事件进行评估,确定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2)根据评估结果,启动预警机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急预案。
3. 应急响应与处置(1)根据事件性质,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包括: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制定应对方案、发布官方声明等。
(2)加强内部沟通,确保各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应对声誉风险。
(3)积极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诉求,妥善处理客户投诉,维护客户利益。
(4)加强与媒体沟通,正确引导舆论,确保信息发布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4. 事件善后与恢复(1)对事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查找问题根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对受影响客户进行关怀和补偿,修复客户关系。
(3)对事件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四、应急保障措施1. 人力资源保障:确保应急工作小组成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 资金保障:为应急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3. 信息保障:确保应急信息畅通,为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
4. 技术保障: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和效果。
银行业声誉风险应急预案
![银行业声誉风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f9921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3.png)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银行业声誉风险,维护银行形象和声誉,保障银行稳定运行,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条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
3. 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及时响应,快速处置;(3)公开透明,积极沟通;(4)权责分明,协同配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声誉风险应急领导小组(1)组长:由银行行长担任,负责全面领导声誉风险应急管理工作;(2)副组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协助组长开展工作;(3)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组成。
2. 各部门职责(1)风险管理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行声誉风险应急管理工作;(2)公关部:负责与媒体、客户、监管部门等外部沟通,及时发布信息;(3)法律合规部:负责提供法律支持,协助处理相关法律事务;(4)业务部门:负责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发现潜在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5)信息技术部:负责保障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确保应急响应过程中的数据安全。
三、风险识别与预警1. 风险识别(1)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市场风险等;(2)操作风险:业务流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风险;(3)声誉风险:媒体报道、客户投诉、监管处罚等;(4)合规风险:违反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
2. 预警机制(1)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对媒体、网络、客户投诉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2)建立风险预警报告制度,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3)定期开展声誉风险评估,对声誉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四、应急响应1. 启动条件(1)媒体报道、客户投诉等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可能对银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2)监管部门、政府部门等对银行进行处罚或调查;(3)银行内部出现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引发社会舆论关注。
2. 应急响应程序(1)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2)成立应急小组:根据事件类型,组建应急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3)调查核实:对事件进行初步调查,核实事件真相;(4)制定应对措施:根据事件情况,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5)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公开地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6)应急处置: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7)总结评估:事件结束后,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总结评估,完善应急预案。
银行声誉风险应急预案
![银行声誉风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de136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c.png)
一、总则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银行声誉风险,保障银行品牌形象和良好声誉,维护客户利益,根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全行对声誉风险的防范意识,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2. 及时、有效地应对声誉风险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声誉风险对银行的影响。
3. 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确保银行稳健运营。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声誉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行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2. 设立声誉风险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
3. 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预案的顺利执行。
四、风险识别与评估1. 定期开展声誉风险识别与评估,全面掌握声誉风险状况。
2. 建立声誉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3. 对风险进行分类、分级,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五、应急预案1. 事件发生阶段- 及时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判断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
- 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工作。
- 做好舆论引导,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误导公众。
2. 事件处理阶段-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蔓延,降低负面影响。
- 与相关部门、媒体沟通,积极回应关切,澄清事实。
- 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应对声誉风险。
3. 事件善后阶段- 对事件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 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风险防范,提高应对能力。
-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严肃处理。
六、应急预案实施1. 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应对声誉风险的能力。
3.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声誉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相冲突,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为准。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我行将不断提高声誉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确保银行稳健运营,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银行声誉事件应急预案
![银行声誉事件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f58da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6.png)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银行声誉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声誉风险对银行形象和经营的影响,维护银行稳定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银行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银行内部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全体员工,在发生声誉事件时,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2.1 建立银行声誉事件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由行长担任总指挥,分管行长担任副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银行声誉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2 设立应急处置小组应急处置小组由各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和新闻发言人组成,负责具体实施应急预案,协调各部门、分支机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3 明确各部门职责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沟通协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三、声誉事件分类及响应措施3.1 声誉事件分类根据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将声誉事件分为以下四类:(1)一般声誉事件:对银行声誉影响较小,未对银行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2)较大声誉事件:对银行声誉有一定影响,可能对银行经营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3)重大声誉事件:对银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对银行经营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
(4)特别重大声誉事件:对银行声誉造成极大影响,可能对银行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3.2 响应措施(1)一般声誉事件:各部门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及时向上级报告,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
(2)较大声誉事件: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各部门、分支机构迅速响应,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重大声誉事件: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上级报告,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特别重大声誉事件: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上级报告,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确保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四、应急处置流程4.1 信息收集与报告各部门、分支机构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向上级报告。
银行支行声誉风险应急预案
![银行支行声誉风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431ea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6.png)
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和应对银行支行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声誉风险事件,确保银行支行的稳健运营和良好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支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支行在运营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可能引发的声誉风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贷款逾期、坏账等金融风险事件;2. 违规操作、内部管理不善等引发的事件;3. 与客户、合作伙伴、监管部门等发生纠纷的事件;4. 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对银行支行声誉造成影响的事件;5. 其他可能对本支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声誉风险管理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调度本预案的实施。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信息收集、报告、预案执行等。
3. 领导小组成员包括:(1)支行行长(或副行长)担任组长;(2)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3)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担任成员。
四、职责分工1. 领导小组职责:(1)制定、修订、完善本预案;(2)组织、协调、指导各部门开展声誉风险管理;(3)根据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决定启动本预案;(4)对事件处理结果进行总结评估。
2. 办公室职责:(1)负责日常工作协调、信息收集、报告;(2)制定事件应对方案;(3)组织开展应急演练;(4)对事件处理结果进行跟踪、反馈。
3. 部门职责:(1)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测、评估、预警声誉风险;(2)客户服务部门:负责处理客户投诉、纠纷,维护客户关系;(3)公关部门:负责与媒体、监管部门等沟通协调;(4)业务部门:负责落实应急预案措施,确保业务运营稳定;(5)其他部门:按照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求,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五、应急处置程序1. 预警阶段:(1)风险管理部门发现可能引发声誉风险事件的信息,立即报告领导小组;(2)领导小组评估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3)办公室根据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应急预案。
银行重大声誉事件应急预案
![银行重大声誉事件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779f4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f.png)
银行重大声誉事件应急预案第一篇:银行重大声誉事件应急预案银行重大声誉风险事件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本行声誉,防范声誉风险,本行依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省信访条例》、《**省农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重大声誉风险事件是指造成本行重大损失、市场大幅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声誉事件。
主要包括采取蓄意的、过激的、夸大事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限制或禁止的方式,以短信群发、网上发帖、媒体负面报道、集访游行等形式出现的严重有损本行声誉的行为和事件。
第二章组织管理体系与职责第三条董事会负责制定适用于本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建立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监控本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和有效性,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一)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声誉风险管理的职责、权限和报告路径,确保其采取必要措施,持续、有效监测、控制和报告声誉风险,及时应对声誉事件;(二)授权专门部门负责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配备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声誉风险管理资源;(三)明确本行各部门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职责,确保其执行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四)制定相应培训计划,使全行员工接受声誉风险管理知识培训,知悉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主动维护本行的良好声誉;(五)培育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员工声誉风险意识。
第四条本行成立声誉风险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指挥、监督处置有损本行声誉的各类异常事件领导小组由董事长任组长,行长和监事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副行长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风险管理部。
第五条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一)统一领导和指挥本行声誉风险事件的处置工作;(二)负责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声誉风险应急处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相关部门反馈;(三)及时、持续、有效监测、控制和报告声誉风险;(四)负责组织声誉风险应急计划的演练;(五)建立健全声誉风险培训机制,加强声誉风险管控队伍建设,制定定期培训的工作计划。
银行声誉风险应急预案
![银行声誉风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c4e8c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6.png)
银行声誉风险应急预案第1篇:银行声誉风险应急处置预案XXXXX 银行声誉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进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为有效预防、控制、化解声誉风险事件提高仁XXXX 银行(以下简称“我行)”声誉风险事件应急处置能刀,切实维护我行品牌声誉,特制定本预案。
一、声誉风险应急处置组织体系(一)组织体系我行成立声誉风险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行长副组长:副行长成员:我行各部室总经理及各支行行长声誉风险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我行综合部。
主任:综合部总经理成员:综合部全体成员除上述成员外,在危机处置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调增成员组成。
具体职责:全面负责我行声誉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对声誉风险事件进行危机研判,明确应对策路,做好媒体维护、舆情监测和整改报备等工作。
)(二)处置原则声誉风险防范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精品资料1.预防为主原则:对于客户投诉、法律诉讼、案件等潜在声誉风险,要认真梳理研判,严格做好源头风险控制,把握主动。
2.属地管理原则:“谁分管、谁负责”,一旦发生声誉风险事件,当事部室、支行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我行协同指导下,将声誉风险事件化解在当地。
3.第一时间报告原则:发生声誉风险事件或存在明显隐患时,当事部室、支行应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
4.口径一致原则:统一应对媒体口径,未经我行综合管理部授权,任何部室、支行和个人均不得接受媒体采访或对外发布信息。
5.严守底线原则:努力通过多种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媒体对涉及我行的负面新闻不报道、不扩散,坚决避免较大或重大不良影响事件发生。
二、声警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声誉风险事件防控必须常抓不懈,按照“事前全面预防” “事中有效控制”和“事后消除影响”三个阶段建立声誉风险防控和应对机制。
第一阶段——事前全面预防事前全面预防,是指媒体尚未介入前发生客户投诉或突发事件,全面做好预防工作,目标是解决或化解问题,避免媒体介入。
声誉风险应急预案范文
![声誉风险应急预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07d14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0.png)
一、预案背景为提高我行应对声誉风险的能力,确保在发生声誉风险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声誉风险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银行声誉稳定,维护客户利益;2. 提高全行员工对声誉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3. 确保在发生声誉风险事件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降低声誉风险损失。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行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声誉风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客户投诉事件;2. 媒体报道事件;3. 网络舆情事件;4. 群体性事件;5. 其他可能对我行声誉造成影响的突发事件。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声誉风险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声誉风险应急工作。
2. 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具体实施应急预案,协调各部门、各岗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声誉风险事件中的职责,确保应急工作有序开展。
五、应急响应流程1. 信息收集与报告(1)各部门、各岗位应密切关注各类信息,及时发现可能对我行声誉造成影响的突发事件。
(2)发现声誉风险事件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按要求提供相关信息。
2. 应急启动(1)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岗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应急响应级别。
3. 应急处置(1)根据事件性质,采取相应措施,如:- 客户投诉事件:妥善处理客户投诉,积极沟通,化解矛盾;- 媒体报道事件: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及时回应媒体关切;- 网络舆情事件:积极引导网络舆情,消除负面影响;- 群体性事件: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保持沟通,共同化解矛盾;- 其他事件:根据事件性质,采取相应措施。
(2)各部门、各岗位按照应急指挥部要求,积极配合应急处置工作。
4. 应急结束(1)事件得到有效处置后,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
(2)各部门、各岗位恢复正常工作。
六、预案实施与监督1. 本预案由声誉风险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银行声誉风险分级应急预案
![银行声誉风险分级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1a3f2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0.png)
一、总则为提高银行应对声誉风险的能力,保障银行声誉稳定,维护银行品牌形象,根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行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声誉风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 重大违规行为;2. 负面舆论事件;3. 客户投诉事件;4. 法律诉讼事件;5. 其他可能对银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
三、声誉风险分级根据声誉风险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将声誉风险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一级风险:可能导致银行声誉严重受损,引发重大负面舆论,对银行经营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2. 二级风险:可能导致银行声誉受损,引发一定负面舆论,对银行经营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3. 三级风险:可能导致银行声誉受损,引发轻微负面舆论,对银行经营造成轻微影响的事件。
4. 四级风险:可能导致银行声誉受损,引发轻微负面舆论,对银行经营造成轻微影响的事件,但风险可控。
四、应急响应1. 一级风险应急响应(1)成立应急指挥部,由行长担任总指挥,分管行长担任副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启动应急预案,全面进入应急状态。
(3)及时向监管部门、上级单位报告事件情况,接受指导和监督。
(4)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事件发展,防止负面舆论扩散。
(5)组织新闻发言人,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6)配合监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2. 二级风险应急响应(1)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状态。
(2)向监管部门、上级单位报告事件情况。
(3)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发展,减轻负面影响。
(4)组织新闻发言人,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5)配合监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3. 三级风险应急响应(1)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状态。
(2)向监管部门、上级单位报告事件情况。
(3)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发展,减轻负面影响。
(4)组织内部调查,查明原因,采取整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为有效防范本行”声誉风险,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大限度避免和降低声誉风险事件可能对本行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升本行形象。
根据相关监管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所称声誉风险是指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我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即可能对本行声誉造成损失的风险。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本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重大声誉事件是指造成本行重大损失、市场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声誉事件。
一、组织领导
为有效防范声誉风险,本行成立声誉风险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综合管理部、运营管理部、合规风险部以及各支行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管理部。
领导小组下设舆情监测小组,监测联络员由综合管理部相关人员担任。
1、总行监测小组
总行监测小组由各部门、各支行负责人组成,负责将本部门、本支行的监测信息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2、支行、客户部监测小组
各客户部、各支行应分别成立监测小组或指定专人负责舆情监测,负责将本部门、本支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上报给本级负责人和总行联络员。
3、柜面业务监测小组
以总行营业部、各支行营业部会计主管为监测员,主要监测柜面业务量变化、现金充足率等情况,并及时将监测信息上报给运营管理部负责人。
二、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与本行市场定位、经营发展相一致的声誉风险应急预案。
对重大声誉风险事件按照适时适度、公开透明、
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对外发布相关信息。
2、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舆情监测的信息汇总收集工作,至少每半年形成一份书面监测报告。
同时,应确保舆情监测及时准确,搜集调查传播源头和路径,掌握传播范围,对舆论态度、评论、诉求有全面充分的认识,发现舆情第一时间及时上报。
积极主动引导舆情,通过正面宣传、新闻调控、网评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引导合力。
3、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人行、银监等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的沟通,构建起良好的工作关系。
通过正面、主动、有效的宣传解释,把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避免负面舆情滋生的可能性。
4、培育全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制定相应培训计划,使全行员工接受相关领域知识培训,知悉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主动维护我行的良好声誉。
5、舆情监测小组负责收集信息,密切关注本部门、本支行的工作经营动态,分析可能发生的风险点,及时报告相关领导。
做好声誉风险的培训和相关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在发生风险事件后,协助做好风险处置工作。
三、声誉风险事件的识别
声誉风险可能产生于经营管理的任何环节,与信用、市场、操作和流动性风险等相互交叉、互为因果。
识别声誉风险的关键在于分析判断其他类型风险是否会演变为声誉风险,以及重大利益关联方的声誉风险事件是否会波及我行。
重点关注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在业务办理、产品销售过程中因国家政策调整、员工对相关规定或相关业务不熟悉等原因可能引发的误解或冲突;
2、本行内部组织机构和人事变动、经营政策和制度变化、财务指标变动、系统调整等原因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声誉影响;
3、新闻媒体报道、网络舆论传播、内外部审计报告、同行舆论、当地居民(村民)误解、各类合规检查报告等渠道暴露出来的声誉风险隐患;
4、本行股东、重大利益关联方发生风险事件可能带来的声誉影响;
5、其他可能对本行带来声誉影响的风险事件。
四、应急处置原则
声誉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应遵循“以防为主,依法合规,及时、审慎处置”的原则。
(一)实时关注,加强舆情信息的研判。
舆情监测小组负责收集本行内外部的负面舆情信息和可能导致声誉风险的事件。
鉴于引发声誉风险信息和事件的隐秘性、传导性的特点,各监测小组要保持一定敏感度,提高对各类信息的研判能力。
在负面舆情出现的第一时间上报总行,并及时澄清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
领导小组要加强指导和分析,对各条线反馈、收集的信息进行辨别、分析、比对,对重要舆情信息进行重点监测,并视事件发展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二)坚持快速、高效、稳妥原则。
密切关注声誉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传导,全行上下要保持稳定,在库存现金、安全保卫、人员配备、营业时间等方面做好应急准备,绝不允许出现限付、拒付现象。
在处置某一支行流动性风险期间,其他支行营业网点(包括被处置网点)必须保持正常营业。
(三)坚持统一口径原则。
主动做好舆情应对,统一对外口径及发布渠道,选择适当形式披露有利于风险缓释的正面、客观的信息,不可简单采取回避或封堵方式,避免失语造成的信息真空。
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安抚工作,同时积极采取各种处置措施,力争在风险初期,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防止风险蔓延扩大。
(四)坚持依法合规原则。
风险发生后,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负面舆情扩大化,并通过有效形式争取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分析查找事件利益相关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对于恶意中伤、歪曲事实的报道要进行明确的澄清和有理有据的批驳,必要时提请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公安部门等介入,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五)坚持保密原则。
领导小组成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要求,按照统一口径向外界披露信息情况,严禁擅自发布未经批准的信息。
五、应急处置程序
声誉风险发生后,领导小组成员、各部门、各支行应各司其职,主动、有效的应对声誉事件,最大程度减少对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监控本行声誉风险的总体状况和有效性。
1、总行各部门及支行在获悉负面舆情、可能导致声誉风险事
件时,应在第一时间以电话形式上报声誉风险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办公室在接到报告并核实情况后,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汇报,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进行自救。
并在2小时内形成书面报告,内容包括:事件所涉及的机构名称、地点、时间;事件的发生原因、性质、等级、可能涉及的金额及人数、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事态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损失及拟采取应对措施等。
3、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成立应急处置专项工作小组,及时派人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并妥善进行处置。
并视事态发展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监管部门、主发起行汇报。
4、针对声誉风险事件情况,严格统一对外口径和发布渠道,并视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对需要通过正面新闻发布澄清的,按照新闻发布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需要开展网上舆情引导的,指定有关人员及时通过网上跟帖、评论或其他方式有效开展解释引导工作;对恶意中伤、肆意诋毁本行,或隐瞒、扩大事实进行歪曲报道的,要给予明确的澄清和有理有据的批驳,必要时提请政府、公安部门等介入;对属实或基本属实的报道,要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负面舆情扩大化,并及时通过常山县政府、所在乡镇机关、本行员工、重要客户等发布信息,争取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5、做好向流动性风险传导的准备工作,及时启动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
6、及时对声誉风险事件处置进行总结和后评估。
六、责任追究
本行应急预案实行领导责任制,发生声誉风险事件,相关责任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或纪律处分,支行、部门负责人承担管理责任:
(一)故意隐瞒风险情况造成风险蔓延扩大和形成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
(二)发生声誉风险事件后未及时报告,或者采取措施不及时、不力,致使事态进一步恶化的;
(三)未经批准向外界发布不当信息、酿成不良后果的;
(四)内部员工言论失当或行为失当,造成存款人误解,带
来不良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