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师)

合集下载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反思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反思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反思《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故事,它通过“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寓意着人们要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不畏艰难的品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反思进行探讨。

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在阅读和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故事背景、分析人物形象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蕴含的深意和价值观。

例如,在解读故事情节时,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愚公为什么能坚持不懈、辛苦耐劳,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 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勇气和毅力的作文,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反思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有几点反思和思考。

首先,我应该在课前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包括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背景知识的了解。

只有准备充分,我才能准确地引导学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中的含义和思想。

其次,我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讲解和解读《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我应教育学生要具有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品质,要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另外,我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在讲解文章时,我应开放式地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思考和创造能力,从而使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

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愚公移山是一则讲述愚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故事,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愚公移山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有着相似之处。

第一点,坚持不懈。

在故事中,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他决心要把这两座山移走,为子孙后代打开一条道路。

尽管有人嘲笑他愚蠢,认为他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但愚公并没有放弃。

他每天都坚持用锄头铲土,虽然进展缓慢,但他从不气馁,始终坚持不懈。

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努力奋斗有着相似之处。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追求梦想,都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第二点,团结合作。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儿子看到父亲如此努力,也加入了他的行列。

即使任务艰巨,他们仍然相互搀扶,共同努力。

这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团结合作,共同面对困难与挑战。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第三点,坚定信念。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移山成功。

他对此充满了信心,这种坚定的信念也激励着他不断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通过对比阅读愚公移山,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坚持不懈、
团结合作、坚定信念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需要具备的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23《愚公移山》比较阅读6篇(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3《愚公移山》比较阅读6篇(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比较阅读6篇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14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

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_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______________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______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括母上书言于.王曰C.尽以.与军吏、士大夫/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D.始龀,跳往助之./王终遣之.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愚公移山》精选对比阅读

《愚公移山》精选对比阅读

• 【甲】愚公移山【乙】铁杵磨针 •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 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 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 1.解释(1)年且九十( )(2) 方磨铁杵( )(3)始一 反焉( )(4)媪自言姓武 ( ) • (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 2.【甲】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 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D 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 3.翻译下面的句子。(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太白 感其意,还卒业。 •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2)李白被 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 •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 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 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 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 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 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 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帝感其诚的诚 是“诚心”的意思) • 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亡:灭亡 • 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苦:使……痛苦 • C、帝感其诚。 诚:诚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 • 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 他们的

《愚公移山》与课外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与课外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与课外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1234(2)○1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况且把土石放在哪呢?○2但是这天晚上卫河河水暴涨(发大水),船都不敢过河。

(3)○1A担心/关心○2B神态描写○3C昧爽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

(4)示例一:都借神奇的结尾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甲】文借天帝被感动突出了愚公的坚持不懈;【乙】文借田某渡河的顺利凸显他的孝心。

示例二: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

【甲】文借天帝帮助愚公移山,肯定和赞扬了愚公的移山行为;【乙】文借田某顺利渡河,表现出作者对孝亲敬老行为的认可。

事例三:都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甲】文借天帝帮助愚公完成移山心愿,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质朴愿望;【乙】文借田某顺利渡河,表达人们希望有孝心的人(好人)能够平安顺利的美好愿望。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试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乙】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②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愚公移山》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阐述愚公的精神品质及其现实意义。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将愚公的精神应用到生活中,克服困难,追求成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愚公移山》故事的内容及其背后的道理。

愚公的精神品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践行愚公的精神。

如何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愚公移山》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坚持?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愚公的背景和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的精神品质。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和道理。

教师通过案例或故事,阐述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实践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愚公的精神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期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质量是否较高。

3. 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是否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4. 课后应用: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克服困难,追求成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愚公移山》原文。

2. 相关资料:关于愚公的背景资料、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等。

3. 图片素材:与愚公移山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愚公移山(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运用成语“愚公移山”来描述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培养同理心和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运用成语“愚公移山”来描述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和道理。

学生能够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并熟悉《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和相关背景资料。

教师需要准备教学所需的PPT、教案、学习资料等。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需要准备好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者情境,引发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故事的内容?”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愚公移山》的故事,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可以标注出自己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待会儿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愚公、邻居、山神等),进行角色扮演和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和道理,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 小组分享:每组轮流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和感受,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并给予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将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品质。

《愚公移山》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能够分析并阐述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3)能够运用文中的典故和寓意进行思考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3)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坚定的信念,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3)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2. 分析愚公移山故事中的寓意,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时代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 如何激发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认识,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五、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感悟文章评估:对学生的感悟文章进行认真阅读,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愚公移山精神。

《愚公移山》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0套)

《愚公移山》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0套)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乙)勾践之困会稽①也,喟然②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救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③,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④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⑤,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①会稽:今浙江绍兴市。

②喟然:感叹的样子。

③坐:同“座”。

④女:同“汝”。

⑤折节下贤人: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29.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苟.且偷生B.指.通豫南首屈一指.C.固.不可彻固.执己见D.杂然相许.以身许.国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1.下列对于(乙)文相关语句的翻译有误一项是()A.勾践之困会稽也。

翻译:勾践被困在会稽的时候。

B.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翻译:他怅然感叹道:“难道我就在这里了结一生吗?”C.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翻译: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

D.曰:“女忘会稽之耻耶?”翻译:左右侍从时常提醒他说:“您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32.成功的道路通常布满荆棘,正如孟子曾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到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

愚公移山(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愚公移山》的基本内容,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愚公移山的道理。

2. 利用图像、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收获成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愚公移山》的基本内容。

2.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及道理。

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理解。

2. 愚公移山精神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出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愚公移山》,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移山的道理。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解释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4.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互相交流心得。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明白愚公移山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请学生谈谈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精神。

3. 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分析其体现愚公移山精神的事迹,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愚公移山》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探讨的能力。

3. 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认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现实生活中愚公移山精神的把握。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动画或故事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愚公移山的场景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较阅读5 愚公移山-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

比较阅读5  愚公移山-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

比较阅读5 愚公移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B.毕力平险.险:险峻的大山。

C.达于汉阴.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D.固不可彻.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其.如土石何B.面山而.居笑而.止之C.笑而止之.汝心之.固D.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面对困难,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在2020年荆楚疫情大考中熔铸得更为熠熠生辉。

B.愚公和智叟具有强烈的对比色彩,愚公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看到自然威力却看不到人力的伟大。

C.愚公家人和邻人京城氏之遗男都鼎力支持愚公移山的举动,他们不仅献计献策,还都亲自参加移山行动。

D.故事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夸娥氏二子背走二山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对比阅读。

(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初中文言文分类复习及2011-2016年中考课内外对比阅读汇编)

愚公移山(初中文言文分类复习及2011-2016年中考课内外对比阅读汇编)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通假字】①“反”通“返”,返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惠”通“慧”,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③“亡”通“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④“厝”通“措”,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词多义】①之:①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②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冀之南/ 汉之阴(助词,的)③操蛇之神闻之(前“之”助词,的;后“之”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④告之于帝(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⑤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一说助词,的;一说主谓之间,不译。

)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代词,代魁父这座山)⑦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代愚公)⑧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主谓之间,不译)②于:①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②告之于帝(向)③以:①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凭借,靠)②河曲智叟无以应(来)④而:①面山而居/ 聚室而谋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表修饰)②何苦而不平(表承接)③而山不加增(表转折)⑤其:①其妻献疑/ 帝感其诚(他的,这里指愚公的)②惧其不已(他,指愚公)③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⑥且:①年且九十(将)②且焉置土石(况且)⑦焉:①无陇断焉(语气词,表肯定,相当于“了”)②始一返焉/ 有子存焉(语气词,表陈述,不译)③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古今异义】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连……都(古);曾经(今)。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2篇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2篇

(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清]彭端淑《为学》【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②顾:难道(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河曲智叟亡以应(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乙文谈“为学”。

“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作为它的一个论据吗?为什么?(5)两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及特点?请结合具体文字分析.(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①时令猎户捕之,往往反为所噬。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讲述了愚公和他的家人为了修路而移动高山的故事。

本文将设计一节对比阅读课程,通过愚公移山寓言与其他文本的对比分析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运用阅读策略分析和理解文本中的观点、意图和语言特点。

2.加深学生对愚公移山寓言的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对比分析的思维方式撰写文章。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愚公移山寓言进行简单的介绍。

2.阅读愚公移山寓言:学生阅读愚公移山寓言,并各自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寓意。

3.分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寓言中愚公的坚持和努力是否值得赞美,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解读角度和可能性。

4.对比阅读:教师提供几篇相关的文本,如《奋斗的青春》、《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等,与愚公移山寓言进行对比阅读。

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文本与愚公移山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深化对愚公移山寓言的理解。

5.小组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进行分享,讨论各自对比分析的结果,并结合课本、老师的指导进行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6.写作任务:学生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撰写一篇短文,回答以下问题:与愚公移山寓言相比,你认为哪篇文本更能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请给出理由和论据支持。

7.展示和反思:学生进行短文展示,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反思,加深学生对对比阅读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反思。

四、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和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对比分析的准确性:检查学生对愚公移山寓言及其他文本的对比分析是否准确、合理。

3.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撰写的短文是否能够对两篇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理由和论据支持。

五、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寓言故事与愚公移山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拓展对比分析的能力。

2.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对比分析,通过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教学讲义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教学讲义

Part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02
03
《语文》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 教材,用于比较阅读教学 的课文选自其中。
《语文S版》教材
语文出版社《语文S版》 教材,用于比较阅读教学 的课文选自其中。
《语文A版》教材
语文出版社《语文A版》 教材,用于比较阅读教学 的课文选自其中。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主题关注
由于《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故事, 因此在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与西方 文学作品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面 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时,《愚公移山》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西方文 学则可能更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 。
中西文学作品在叙事风格上也有所不 同。《愚公移山》注重情节的连贯性 和完整性,而西方文学作品则可能更 注重对人物心理和深层意识的探索。 此外,西方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更 强调多样性和创新性,而中国传统故 事的语言则更加简练和质朴。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通过《愚公移山》的比较阅读教 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如坚韧不拔、勇于 克服困难的精神。
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比较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提 出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和独立思考能力。
跨学科整合
将《愚公移山》与其他学科知识 进行整合,如历史、地理等,以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中西文学作品在主题关注上也有所不 同。《愚公移山》强调毅力和恒心的 重要性,而西方文学作品则可能更关 注人性、社会问题等方面。这种差异 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和 价值的关注点不同。
Part
06
结论与建议
教学启示
重视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愚公移山》与其他相 关文本,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本 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作品的理 解。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15讲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教案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15讲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教案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2)杂然相许 (3)寒暑易节 (4)达于汉阴
3. 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意为:就凭你在这世上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4.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文章内容,结合人物的言行和性格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即可。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意为: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为: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解析】
1.此题考核辨析一词多义的用法。首先要明确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词性、词义是会发生改变的。我们要结合句子的实际情况去辨析。
2.考核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D项均做代词,且均代指“这件事”。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3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课内外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

(15分)【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且焉置土石C 以君之力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B 惧其不已D 操蛇之神闻之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18.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人物】【事例】【人物】【事例】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2分)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二)(15分)16.(2分)(1)将近(2)正在(3)同“返”,往返(4)说(各0.5分)17.(2分)D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1分)(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21.(2分)【示例】匡衡凿壁偷光/ 孙康映雪照读/ 车胤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

各1分)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各1分)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23.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9~13题【甲】愚公移山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11.翻译下面句子。

(3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9.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把/因为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

(1分)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IO - 14题。

(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标一处)(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1)便要还家 ( ) (2)杂然相许(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如土石何B.具答之投诸渤海之尾C.屋舍俨然杂然相许D.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14.内容理解。

(4分)(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答:(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答:答案:10.(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每小题1分)11.(2分)(1)通“邀”,邀请(2)赞同,赞许(每小题1分)12.(3分)C13.(4分)(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

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14.(4分)(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4-7题。

(17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4分)(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____(3)无地置土置:____(4)公遂止遂:____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分)(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分)6.理解填空。

(3分)甲文中①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7.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4分)答案:4.(4分,每小题1分)(1)用箕畚(装土石)(2)没有(或:通“无”)(3)安放(或:放置)(4)于是(或:就)(意思对即可。

)5.(6分)(1)(3分)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易一、“反”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

)(2)(3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以”、“如……何”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

)6.(3分,每处1分)①愚公②愚公妻子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7.(4分)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