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医发展历史节点总结汇报

中医发展历史节点总结汇报

中医发展历史节点总结汇报中医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是中国文化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以下是中医发展历史的重要节点总结:1. 古代原始阶段(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中医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些古老文明的实践,如夏商周时期的神农之术和黄帝内经的初步形成。

2. 完善与发展阶段(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汉时期,荀子出版了《医经》和《方草》,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许多名医如扁鹊、张仲景等也相继出现。

3. 医学经典阶段(公元220年-公元780年):此时期的中医发展主要集中在经典医书的创作和整理上。

洛阳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以及岐山的《神农本草经》等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经典。

4. 教育与制度化阶段(唐朝、宋朝,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中医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创建了许多医学院校,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试和医学制度。

唐代的《千金方》和宋代的《医学正传》等医书被广泛流传。

5. 对外传播与融合阶段(元朝、明朝,公元1279年-公元1644年):元朝时期,中医开始传至西方世界,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

明朝时期,中医与藏医、蒙医等民族医学融合,形成了多样且独特的医学体系。

6. 现代阶段(清朝、20世纪):清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医草药学的集大成者。

随着西方医学的引进和中国近代历史变革,中医逐渐受到挑战和争议。

但中医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民众中的普及和应用广泛。

7. 现代化与国际化阶段(20世纪至今):中医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医药的研究、宣传和应用。

同时,中医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药列为重要医学系统之一。

中医发展历史的每一个节点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医学思想和技术的进步。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至今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中医的起源、发展历程、特点以及现代中医的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商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医学已经形成为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并有专门的医学著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逐渐发展壮大,并在汉代达到了一个高峰。

《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著作的问世,为中医理论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期,中医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积累和总结,形成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特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了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参考书。

此后,中医在宋代进一步发展,形成为了以《金匮要略》为代表的医学经典,为后世中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中医的特点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中医治疗不仅关注疾病的表面症状,更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2.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因人而异。

3.草本药物: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草药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中医将草药进行配伍,形成药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现代中医的发展现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战略。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中医药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专业人材。

在世界范围内,中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中医纳入其医疗体系,并且在科学研究、临床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正在逐步推进。

然而,中医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以满足现代医学的要求。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一、中医的起源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医药文献《黄帝内经》。

这部经典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包含了许多关于健康、疾病和治疗的观念。

《黄帝内经》强调“天人相应”的观念,指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密切相关。

它描述了人体的脏腑和经络系统,提出了“阴阳”和“五行”等理论,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中医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

从东汉时期开始,中医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当时的医学家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研究了许多中草药的疗效,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唐宋时期,中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许多杰出的医学家和药学家出现,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医药文献问世,其中包括《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

明清时期,中药学和脉诊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许多医学家开始把重点放在了疾病预防和保健上。

他们将中药的应用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同时,中医的知识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对世界范围内的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医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中医逐渐得到了认可和应用。

许多现代研究表明,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治疗方法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例如,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管理和康复治疗中,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也显示出了积极的效果。

此外,中医的理念和方法也逐渐被纳入综合医疗模式中,与西医相互补充。

今天,中医已经成为中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以改善和维护健康。

总结:中医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

中医西医发展史

中医西医发展史

中医西医发展史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上两种重要的医学体系,各自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史,了解它们的起源、演变和对医学界的贡献。

一、中医的发展史1. 起源与初步发展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夏朝和商朝时期。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的经典文献,它包含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在秦汉时期,中医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

2. 道教和佛教对中医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内丹修炼和草药的运用,为中医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疗法。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成为中医的主要传承地,医生们开始将佛教的慈悲精神应用于医疗实践中。

3.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宋代,医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医学院和医学会开始涌现。

明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医学专门学校“太医院”,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和研究。

清代时期,黄帝内经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药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创新。

20世纪以后,中医经历了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

新的医学教育体系建立起来,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医的发展史1. 古希腊医学西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誉为西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体液理论”和“疾病概论”,奠定了西医理论的基础。

希腊医学的精神是强调观察和实验,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

2. 罗马医学和拜占廷医学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医学吸收了希腊医学的理论,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医学的研究和教育减弱,直到拜占廷时期,医学又开始复苏。

拜占廷医学主要以后期希腊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对解剖学和疾病分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文艺复兴与近代西医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对医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应用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应用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应用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中医药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和演变,不断被完善和丰富。

其独特的治疗理论和疗效,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一.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传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夏商时期。

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进步,形成了与西方医学不同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

古代的中医药医学理论主要以《黄帝内经》和《难经》为代表,它们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阐述了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同时在药物的分类和应用上,中医药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疗效和特色。

例如,以逍遥散治疗心痛,以小柴胡汤治疗暑湿之症,以大黄甘草汤治疗湿热。

在宋代,中医药经历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

宋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编纂的《千金方》成为了一部代表性的中药书,该书对药物的来源、制备工艺和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此外,众多的中药名家如陶弘景、李时中等也推动了中药的发展。

明代是中医药的鼎盛时期,名医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书总结了中国炼丹、医药等领域三千多年的历史成果和经验,并对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详细排序,成为了以后时期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二.中医药在现代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医药与西医结合的趋势逐渐明显。

中医药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方面中药提供了丰富的药源资源,许多中药成分已被研究出来,并运用到现代医学中。

例如,中药中的大黄和三七可以防止血栓和抗肿瘤;当归和黄芪能够调整免疫系统;甘草可以调节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等。

除此之外,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还具有必要的理论优势,中医的治疗思路和内容是西方医学所缺乏的。

中医药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有着自身独特的解释和处理方式。

一些疾病虽然用西方医学很难治愈,但通过中医药的治疗常常有出乎意料的神效。

中医的起源和历史

中医的起源和历史

中医的起源和历史中医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世界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起源和历史,以展示中医的源流和发展轨迹。

一、中医的起源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文明的兴起。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的祖先就开始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人体的变化,并总结出一套与生俱来的医学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这些知识被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形成了中医学说的雏形。

据记载,最早的中医文献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的圣书。

它记载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生理、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和经验,标志着中医学说的初步建立。

《黄帝内经》的问世,使得中医学开始有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并奠定了中医学说的基本框架。

二、中医的发展历程1. 道家医学的影响在古代,道家思想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与之和谐共存。

古代医家把这种思想应用到医疗实践中,将疾病看作是人与自然失去平衡的结果,并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这种思想对中医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奠定了中医学治疗方法中重视平衡和调节的基本原则。

2. 名家医学的兴起古代中国医学史上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名医,他们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扁鹊、张仲景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总结,创立了一系列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方剂。

他们的贡献不仅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也积累了宝贵的医学经验,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医学典籍的编纂和传播古代医学典籍的编纂和传播,也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除了《黄帝内经》之外,还有《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诸多医学经典的问世。

这些典籍在内容的丰富性和理论的系统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同时,这些经典的传播也使得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逐渐为广大医生所接受,积极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壮大。

中医药的历史与发展

中医药的历史与发展

中医药的历史与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

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数千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为世界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起源与初创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中国,当时的人们开始观察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变化,并渐渐总结出了一些有关疾病治疗的经验。

《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中医理论的文献,其记载了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疾病诊治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是中国文化瑰宝,也是人类宝贵的医学遗产。

二、发展与演变中医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汉代,张仲景编纂了《伤寒杂病论》等重要著作,奠定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唐代是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期,著名的《本草纲目》成书,归纳总结了大量中草药的药性与功效,为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元明清时期,众多医学大家相继涌现,如李时中、华佗、张仲景等,他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药理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也在不断更新与融合。

现代中医药研究借助先进的科学手段,对中医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验证,以提高中药疗效,优化诊断治疗方法。

同时,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借鉴了一些中医药的理念和经验,以形成更为综合的诊疗体系。

三、中医药的特点与价值中医药与西医药相辅相成,各有其特点和优势。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强调治未病,注重调理身体,提倡“以药食同源”,养生之道可以起到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中医药注重个体差异,提倡分病论治,较为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病因,因此对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更加有效。

中医药还具有丰富的疗效和广泛的适应症。

中草药中所含的多种有效成分能够对多种疾病产生疗效,且中医药对症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疾病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中医药的发展及其特点,也让其走向了国际舞台。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使用中医药,将其融入现代医疗体系。

中医药的文化底蕴和疗效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医药在中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引言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中医的起源、发展、现状等方面,对中医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

一、中医的起源1.1 传统医学的雏形- 早期的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 起初,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探索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1.2 黄帝内经的诞生-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

- 黄帝内经从整体观念出发,提出了“阴阳”、“五行”等重要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1.3 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

-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的发展2.1 隋唐时期的繁荣- 隋唐时期,中医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医学院校相继建立。

- 隋唐时期的医学家陆续出现,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2.2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

- 这一时期的医学家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2.3 西医的传入与中医的转型- 19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 在西医的影响下,中医经历了一次转型,吸收了一些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现代中医学的雏形。

三、中医的现状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当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 国家对中医药的保护、研究和推广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3.2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可和采用中医药。

- 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不断加强,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3 科技的应用与创新- 科技的进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 中医药科技的应用与创新,推动了中医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中医的临床疗效。

四、中医的挑战与机遇4.1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中医发展面临着传统经典的传承与现代科技的创新之间的平衡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且对医案学科的进步亦具有荜路蓝缕之功。
2、医案学的成熟阶段
到了明代,医案之学已臻成熟,不仅个案专辑日益增多,而 且诸多医家已开始注意到医案书写的规范化,这是医案学成 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韩矛心在《韩氏医通》中指出:作为 规范的医案应该是“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 吴昆则进一步提出“七书一引”的格式,即一书某年某月某 地某人;二书某人年之高下,形之肥瘦长短,色之黑白枯润, 声之清浊长短;三书其人苦乐病由始于何日;四书初时病证 服某药、次服某药、再服某药、某药少效、某药不效;五书 时下昼夜孰甚,寒热孰多,喜恶何物,脉之三部九候如何; 六引《经》旨以定病名,某证为标、某证为本,某证为急为 先治、某证为缓为后治,某脏为补、某脏为泻;七书当用某 方、加减某药、某药补某脏、某药泻某脏,君臣佐使之理,
中医的历史
•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 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 真实写照。
•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 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 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 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 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种中药科研、教学、生产机构纷纷建立。
中医的发展
• 1、个案专著的出现 宋代是我国医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宋朝政府对医学发展比较重视,如宋 代医官名额甚众。徽宗宣和年间自和安大夫至翰林医官凡一百十七人,直局 到祗侯凡九百七十九人。总数多至一千余名,为周秦以来所仅见。政府成立 校正医书局校订医书(《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素问》等);组织人 力修订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印刷术的发明,使医学书籍得以 大量印刷和广泛流传。而此时名医辈出且各展所长,发扬光大。医案的书写 与积累受到各医家的普遍重视,而且已成为国家医官考试学生的内容之一。 宋代的太医局注重医学生实际医疗技术的训练,每年的第三场考试内容即为 “假令病法三道”,其实就是对假设的三个病案进行分析处理,也即辨证论 治要求理法方药四平八稳,丝丝入扣。高年级的医学生还承担为其他三学(太 学、律学、武学)学生及各营将士治病的任务。并按统一规格(官方统一发印 纸)纪录治疗经过和结果,保存下来。这就使得医案数量空前增多。
•最重要的是宋代已经产生了个案专著,最经典的要数成书于 1133年的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此系作者运用《伤寒 论》的理法方药治疗并论述九十种伤寒病证,其特点是先案 后论。它不仅仅是第一部医案专著,而且也是最早的伤寒医 案专集。每案之后所附的论述犹如现今的病案讨论,借鉴前 贤之论,参以己见并经验心得,对《伤寒论》原文每多新见, 为研读《伤寒》并实践于临床的经验总结,对后学者颇多启 迪。许氏晚年又著《普济本事方》,于方后列举自己运用该 方所治愈的病案。虽为方书,却开以方类案之先河,对医案 学的发展亦具一定影响。所以许叔微对医案学的贡献是很大 的。在许氏之前,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钱乙的19 则医案,皆附于医论之后,用以证明其所论非虚。此书虽非 医案专著,但实为以论附案的第一家,可称发专科辑案之肇 端。所以此书不仅在小儿科的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1.中医图片展
2.中医的历史 3.中医的发展 4.与中医的对话 5.对中医的看法
6.关于韩医申遗中对中医 的歪曲






Hale Waihona Puke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 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 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 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 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 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
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 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 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 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 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 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
•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 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 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 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 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
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 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 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
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泛开展了中药 的植物学、鉴定学、化学、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等多 方面的研究,为确立药物来源、鉴别药材真伪、说 明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全国普查药源的基 础上,1961年编写出全国和地方的《中药志》。 1977年《中药大辞典》的出版,使典籍记载中药数 目多达5767种。同时,各种中药工具书,众多地方 中草药专著及有关中药的报刊、杂志相继出现,各
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 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 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 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 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 《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 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