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中药科研、教学、生产机构纷纷建立。
中医的发展
• 1、个案专著的出现 宋代是我国医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宋朝政府对医学发展比较重视,如宋 代医官名额甚众。徽宗宣和年间自和安大夫至翰林医官凡一百十七人,直局 到祗侯凡九百七十九人。总数多至一千余名,为周秦以来所仅见。政府成立 校正医书局校订医书(《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素问》等);组织人 力修订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印刷术的发明,使医学书籍得以 大量印刷和广泛流传。而此时名医辈出且各展所长,发扬光大。医案的书写 与积累受到各医家的普遍重视,而且已成为国家医官考试学生的内容之一。 宋代的太医局注重医学生实际医疗技术的训练,每年的第三场考试内容即为 “假令病法三道”,其实就是对假设的三个病案进行分析处理,也即辨证论 治要求理法方药四平八稳,丝丝入扣。高年级的医学生还承担为其他三学(太 学、律学、武学)学生及各营将士治病的任务。并按统一规格(官方统一发印 纸)纪录治疗经过和结果,保存下来。这就使得医案数量空前增多。
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 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 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 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 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 《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 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1.中医图片展
2.中医的历史 3.中医的发展 4.与中医的对话 5.对中医的看法
6.关Baidu Nhomakorabea韩医申遗中对中医 的歪曲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 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 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 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 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 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
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 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 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
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泛开展了中药 的植物学、鉴定学、化学、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等多 方面的研究,为确立药物来源、鉴别药材真伪、说 明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全国普查药源的基 础上,1961年编写出全国和地方的《中药志》。 1977年《中药大辞典》的出版,使典籍记载中药数 目多达5767种。同时,各种中药工具书,众多地方 中草药专著及有关中药的报刊、杂志相继出现,各
•最重要的是宋代已经产生了个案专著,最经典的要数成书于 1133年的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此系作者运用《伤寒 论》的理法方药治疗并论述九十种伤寒病证,其特点是先案 后论。它不仅仅是第一部医案专著,而且也是最早的伤寒医 案专集。每案之后所附的论述犹如现今的病案讨论,借鉴前 贤之论,参以己见并经验心得,对《伤寒论》原文每多新见, 为研读《伤寒》并实践于临床的经验总结,对后学者颇多启 迪。许氏晚年又著《普济本事方》,于方后列举自己运用该 方所治愈的病案。虽为方书,却开以方类案之先河,对医案 学的发展亦具一定影响。所以许叔微对医案学的贡献是很大 的。在许氏之前,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钱乙的19 则医案,皆附于医论之后,用以证明其所论非虚。此书虽非 医案专著,但实为以论附案的第一家,可称发专科辑案之肇 端。所以此书不仅在小儿科的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医的历史
•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 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 真实写照。
•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 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 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 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 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 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 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 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 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
而且对医案学科的进步亦具有荜路蓝缕之功。
2、医案学的成熟阶段
到了明代,医案之学已臻成熟,不仅个案专辑日益增多,而 且诸多医家已开始注意到医案书写的规范化,这是医案学成 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韩矛心在《韩氏医通》中指出:作为 规范的医案应该是“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 吴昆则进一步提出“七书一引”的格式,即一书某年某月某 地某人;二书某人年之高下,形之肥瘦长短,色之黑白枯润, 声之清浊长短;三书其人苦乐病由始于何日;四书初时病证 服某药、次服某药、再服某药、某药少效、某药不效;五书 时下昼夜孰甚,寒热孰多,喜恶何物,脉之三部九候如何; 六引《经》旨以定病名,某证为标、某证为本,某证为急为 先治、某证为缓为后治,某脏为补、某脏为泻;七书当用某 方、加减某药、某药补某脏、某药泻某脏,君臣佐使之理,
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 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 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 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 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 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