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学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外貌极为美丽,举止极为优 雅,富于魅力的青年贵族妇女。托尔斯泰见过的 美貌的贵族妇女很多,选谁作为安娜的原型呢? 他选择了诗人普希金的女儿玛丽娅·普希金娜。托 尔斯泰只见过普希金娜一面,但她的美丽给他留 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在十几年后描写安 娜的肖像时,竟能写来酷似普希金娜。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客体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一)有关文学创作客体的几种主要观点 1、文学创作的客体是外在于人的客观事物 2、文学创作的客体是内在与人的主观情感 3、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作家的心理无意识 (二)对文学创作客体的合理解释 1、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活动 2、文学创作得到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 美提炼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的统一 (一)主体向客体渗透 (二)客体对主体的制约
理倾问,但这些理论家们往往把艺术家的心理现 象主观化神秘化,最终乃至剥夺了艺术家个人的 创造性和能动性,使之沦为某种超个人因素的工 具或代言人,这就完全是错误的。
D 主体已经消失 英美新批评:“文学本体论”
艾略特 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而有一个特殊的 媒介,这只是一个媒介而不是个性,各种印象和体 验通过媒介以种种特别而又出 人意料的方式在这个 性中结合起来。印象和体验对诗人来说举足轻重, 在诗中可能不占任何位置,而在诗中很重要的印象 和体验对诗人、对诗人的个性则可能是无足轻重的。
C 主体即“神”或“集体人” 柏拉图:“神力凭附”说
“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 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 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诗人们对于 他们所写的那些题材,说出那样多的优美的诗.... 并非凭技艺的规矩,而是依诗神的驱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集体人”
• 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着 意识活动。
• 无意识即性本能,人性和人的心理活动 与性意识、性本能有关,为人性研究引 入了性学视点。
• 结论:考察无意识是认识人性最重要的 途径,也是把握人的动机的最重要的方 式。
• 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的矛盾、 冲突和对立构成了人性复杂性。
• 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的冲动,所以无意识 只能采取伪装的、象征的方式来实现;但 是无意识却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 支配着意识活动。意识虽然是清醒的、理 性的,却对无意识无能为力;无意识虽然 是混乱的、盲目的,却有着巨大支配力。
1.了解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材料(信息储备);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2.了解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构思方 式;
3.了解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 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
文学创造过程由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组成。首先,文学 创造的发生阶段指作家的文学创作进入发端或开始期,它包括 如下方面: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其次,文学创造 的构思阶段指作家在发生阶段基础上从事艺术意象创造的心理 过程,它是沟通发生阶段和物化阶段的中间环节。在这个阶段, 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和构思的基本方式尤其值得注意。回 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和意识与无 意识构成了艺术构思的基本机制。而常见的构思方式则有:综 合、突出、简化、变形和陌生化。再次,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指作家把在艺术构思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 字符号系统并固定在纸张上的过程,它标志着文学创造过程进 入最后阶段。这里主要包括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 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等情形。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 罗兰 巴特:“作家已死” 评价
(二)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合理解释 1、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精神价值的创造者 2、文学创作的主体是自由自觉地进行创作的人 3、文学创作的主体是能动者和受动者的辩证统一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
1、对文学创造客体的种种解释: A、客体即“自然”说:
古希希腊伯模传莱中统仿传国:论统古:代:
3. 意识(conscious) 意识位于心理世界最表层,是指人能够清楚地觉知到的心理层次。
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如同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冰山,意识世 界只是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山尖,它在全部精神世界中只 占一小部分,而无意识世界则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体。
意识层面
前意识层面 潜意识层面
三重意识的关系
• 意识压抑无意识,无意识只能采取伪装 的、象征的方式表现;
文柏亚学拉文里模图学士仿认反多此为映德岸:观超认世物验为界取世:象界
B、客体即“情感”说 : ➢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 认为艺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雪莱 ➢史达尔夫人 、托尔斯泰 ➢苏珊·朗格 科林伍德 ➢“言志”与“缘情”
C 客体即作家的心理无意识 弗洛伊德
养气说 这种观点起源于孟子的修身养性之说。而在韩愈的述论中, 养气被理解为一种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最主要的环节。韩愈 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在道德精神方面自我砥砺的 过程,一旦道德人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则援笔为文就可以 任意挥洒。苏辙也提倡“养气”说,与韩愈不同的是,苏辙 的养气不仅限于道德修养,更包括游历与见闻。
本章将从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客体两大层面人 手,详细考察作家创作的心理要素及其主要
环节,以此揭示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客体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一)有关文学创作主体的几种主要观点 1、文学创作的主体是“模仿者” 2、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创造者” 3、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神”或“集体人” 4、文学创作的主体已经消失 (二)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合理解释 1、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精神价值的创造者 2、文学创作的主体是自由自觉地进行创作的人 3、文学创作的主体是能动者和受动者的辩证统一
“艺术家不是一个赋有力求达到其目的的自由意志的 个人,而是容许艺术通过自己以实现它的目的的这样 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可以有一定的心情 、意志和
个人目的,可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一个更高意义 上的人,他是一个“集体的人’,一个具有人类无意 识心理生活并使之具体化的人。为了完成这种困难的 工作,有时候艺术家必须牺牲个人的幸福,舍弃一般 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切东西”。
集体的人就是指凝聚了人类集体经验的超个体的人, 它不是处于日常生活中的作家本人,而是全人类的 代表。在他看来,艺术家的创作不是个人意志和情 感的表现,而是对人类集体经验的传达。
“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土德》,而是《浮土德》 创造了歌德。”
评价
把文学创作的主体看成是“神”或“集体人”, 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关注创作主体心理特征的合
荣格
(一)弗洛伊德的意识三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
1. 潜意识(unconscious) 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位于心理世界最内层或最底层,指深藏于 人内心的、无法直接触及的部分。 包含各种本能行动、驱力和欲望,存放着各种冲突和情感体验。
2. 前意识(preconscious) 前意识介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位于中间层次,是能够进入意识 层面的东西。 存储着淡忘的记忆,需要时可以回忆起来。
深层心理说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创作主要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 由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心理内容所决定的, 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说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在弗 氏看来,任何文学作品(包括其它一切艺术作品)都包含 着象征着无意识的、主要是性欲本能的内容,以性欲为核 心的无意识心理能量成了文学创作的最深刻的原动力。另 外,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也属于深层心 理说。
文学创造材料的储备过程包含四个阶段: 第一,外来刺激被感官接收、转化为各种神经兴奋模式; 第二,这些模式被传给感觉缓冲器,形成信息; 三,信息被转化为有意义符号,进入短期记忆;
第四,部分短期记忆作为可吸收的精神材料而直接流入长 期记忆。
可见,获得或储备文学创造材料,就是把许多刺激信息收 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因子,这种长期记忆因子有可能成为文 学创造的材料。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 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 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 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狄德罗
B、主体即“创造者”:
艺术应创造“理想典范”,艺术家不 应做“纯粹简单的模仿者、普通自然 景色的抄袭者”,而应该做充满“理 想的、诗意的、自然的创造者”。
(二)对文学创作客体的合理解释 1、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活动 2、文学创作得到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 经过审美提炼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的统一 (一)主体向客体渗透 (二)客体对主体的制约 第一 第二 第三
感物说 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 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此说始于《礼记.乐记》, 陆机、刘勰、钟嵘等人的文论也有相关论述,明末清初王 船山“情景”之论,可谓集此说之大成。感物说的主旨在 于强调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 用的重要性。当然,也应该看到“不平则鸣”与“触景生 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感物说主要是就抒情作品, 特别是诗歌而言的。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主体 1、对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A、主体即“模仿者”: 柏拉图认为,艺术家对自然(“理式”的影像)的 模仿不过像“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艺 术家作为模仿者也就只是“影像”的复制者,机 械的临摹者。
亚里士多德:艺术家作为模仿者并非由于无能, 而是天性使然。主动的仿造者
“胸有成竹”说 这一观点由苏轼首先提出,它强调在创作过程的构思阶 段须对所欲描写的对象有完整而熟练的把握,同时也指 出了技巧的重要性。郑板桥在《题画》中提出“眼中之 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不同,揭示 了客观事物、构思过程中的形象与作品表现出的形象之 间的差异,这无疑是对创作理论的重要贡献。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作家实
现其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创 作,作家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才能融为一体, 从而构成崭新的艺术世界。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不 仅要充分调动起自我生命的内在经验,也要不断吸
纳来自大千世界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丰富信息, 同时还要在传统的艺术规范中腾挪跌宕,以寻找最 为适宜的审美表达形式,最终创作出以供读者阅读 的文学作品。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文学创造过程从哪里开端?本节讲述文学 创造的发生阶段,相当于郑板桥所谓“眼中 之竹”阶段。这是作家的文学创造过程的发 端或开始期。
一、材料(信息)储备
文学创造材料,是指储备在作家内心的精神或心理 现象。具体地说,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从社会生活 中有意无意获得的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 信息。 作家往往选择那些最能打动他,在他的记忆中 印象最深的生活材料作为表现对象。
镜子说 这一观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如达。芬 奇)在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主旨是强调文 学创作要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镜子说强调了文学 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这一根本原则,对于文学沿 着现实主义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观点 对于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不够,因而在理论 上它是不够全面的。
柯勒律治:重视诗人想象的能力 “良知是诗才的躯体,幻想是它的衣衫,运 动是它的生命,而想象则是它的灵魂, 无所不在,贯穿一切,把一切塑造成为 个有风姿 、有意义的整体。”
评价
将文艺创作的主体视为创造者,从总体上讲符合文艺创作 的规律,它突出了作家、艺术家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显示 出了文学作为人学的特质。但如果一味强调作家的创造性 和个人的才能,认为艺术不是模仿自然,而是创造自然, 这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离开了自然 和社会生活,任何作家都难以创作。同时,作家的创作也 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艺术规范而进行,这就决定了文学 艺术家始终是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体,对其中任何 方的过分强调都是片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