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催化下酯交换反应的研究
醋酸酯置换碘反应机理
醋酸酯置换碘反应机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醋酸酯置换碘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通常用于合成醋酸酯化合物。
这种反应是通过将碘原子与醋酸酯发生置换反应,得到新的醋酸酯化合物。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醋酸酯置换碘反应的机理。
1. 反应物准备在进行醋酸酯置换碘反应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反应物。
反应物通常包括醋酸酯和一种含有碘原子的化合物,比如碘甲烷或碘苯。
在实验室中,通常会选择碘甲烷作为碘源,因为它易于制备并且相对安全。
2. 反应条件醋酸酯置换碘反应通常在室温下进行,并且不需要任何催化剂的存在。
由于该反应是一个亲核取代反应,因此最适合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在实验室中,通常会加入一些碳酸氢钠或氢氧化钠来提供碱性条件。
3. 反应机理醋酸酯置换碘反应的机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亲核攻击、消除和再取代。
第一步是亲核攻击,碘原子会被醋酸酯中的羧基氧原子所攻击,形成一个中间体。
这个中间体是一个碘原子和一个醋酸酯分子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碘原子的价键被打破,形成一个负离子。
第二步是消除反应,这个中间体会发生一个消除反应,将碘原子和羧基氧原子连接的部分断裂,形成一个乙酸乙酯分子和一个碘离子。
第三步是再取代反应,碘离子会再次与另一个醋酸酯分子发生亲核反应,形成新的醋酸酯化合物和一个碘原子的离子。
这样,一次醋酸酯置换碘反应就完成了。
通过这样的反应机理,可以将一个醋酸酯化合物转化为另一个醋酸酯化合物,并且碘原子可以被灵活的替换成其他官能团。
这种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合成各种复杂的有机分子。
总结一下,醋酸酯置换碘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通过碘原子与醋酸酯的置换反应,可以合成新的醋酸酯化合物。
这种反应的机理包括亲核攻击、消除和再取代三个步骤,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通过这种反应,可以方便地合成各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000字】第二篇示例:醋酸酯置换碘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反应机理,常用于有机合成中。
烯酸在碘化铵催化作用下的卤代内酯化反应
烯酸在碘化铵催化作⽤下的卤代内酯化反应Vol.35⾼等学校化学学报No.22014年2⽉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286~291doi:10.7503/cjcu20130535烯酸在碘化铵催化作⽤下的卤代内酯化反应朱 敏,⾦建昌,张 慧(浙江树⼈⼤学⽣物与环境⼯程学院,杭州310015)摘要 研究了不饱和烯酸在碘化铵催化作⽤下的溴代和氯代内酯化反应.通过该反应,4?戊烯酸等不饱和烯酸在催化剂碘化铵和氧化剂间氯过氧苯甲酸作⽤下很容易与溴化锂和氯化锂反应,常温下短时间内即可得到良好产率的溴/氯甲基γ?丁内酯化合物,从⽽建⽴了⼀个简单快速合成溴/氯甲基γ?丁内酯的新⽅法.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提出了该反应是经过有机⾼价碘中间体⽽进⾏的反应机理.关键词 催化内酯化反应;有机⾼价碘中间体;碘化铵;4?戊烯酸中图分类号 O621.3 ⽂献标志码 A收稿⽇期:2013?06?05.基⾦项⽬:国家⾃然科学基⾦(批准号:21072176)资助.联系⼈简介:朱 敏,⼥,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研究.E?mail:hzzm60@/doc/9557860b0b4c2e3f57276380.html 含有卤素的内酯化合物是⼀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作为反应中间体在有机合成中被⼴泛应⽤[1~3].经典的卤代内酯的制备⽅法是卤素分⼦⾸先与不饱和烯酸的双键进⾏亲电加成反应,再发⽣分⼦内的亲核取代反应从⽽得到相应的化合物[4,5].由于单质碘是固体,性质温和稳定,容易操作,所得到的碘代内酯的数量较多.⽽在溴代内酯和氯代内酯的制备过程中要使⽤易挥发⼆难控制⼆毒性⼤的液态溴和剧毒的氯⽓,同时反应还会产⽣⼀些副产物,导致反应收率降低,限制了溴代内酯和氯代内酯数量的增加[6].为了解决此问题,研究者对该⽅法进⾏了改进,如在溴代内酯合成中⽤N ?溴代丁⼆酰亚胺(NBS)/催化剂体系[7~10]和H 2O 2/NaBr /催化剂体系[11~13]代替液态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氯代内酯合成中,⽤NaOCl /氯胺T /路易斯酸体系[14,15]和N ?氯代丁⼆酰亚胺(NCS)/催化剂体系[16,17]代替氯⽓也是⼀类⽐较新的⽅法.此外,从含有羟基的内酯化合物转变成卤代内酯也是⼀种可⾏的⽅法,但通常需要多步反应[18,19].有机⾼价碘化合物,特别是含三价碘的有机试剂是温和的氧化剂和亲电试剂.它们与汞(Ⅱ)⼆铊(Ⅲ)和铅(Ⅳ)等重⾦属试剂具有相似的化学反应性质,但⽆毒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前提倡的绿⾊化学的发展要求,因此近年来有机⾼价碘试剂在有机合成中获得了⼴泛的应⽤[20~23],其中包括不饱和烯酸在有机⾼价碘试剂作⽤下的溴代环化反应[24,25].最近,使⽤催化量的有机⾼价碘试剂的反应引起⼈们的关注,该过程使原来所需化学当量的有机⾼价碘试剂的⽤量⼤⼤减少,同时也使原来需要分步进⾏(先制备⾼价碘试剂,再进⾏氧化反应等)的反应成为⼀锅煮”过程,反应更加绿⾊⼆环保[26~29].为了扩⼤有机⾼价碘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范围,本研究组考察了催化量的有机⾼价碘试剂作⽤下的氯代内酯化反应,发现了⼀个合成氯甲基γ?丁内酯的新⽅法[30].最近,He 等[31]也报道了在催化量的有机⾼价碘试剂作⽤下的溴代内酯化反应.催化量的有机⾼价碘试剂在有机反应中的应⽤必须有碘代芳烃才能进⾏.由于单质碘或⽆机碘化物在氧化剂作⽤下可与芳烃反应⽽⽣成碘代芳烃[32~34],本研究组发现⽤催化量的碘或碘化物在苯等芳烃存在下,所进⾏的⼀些反应具有类似的结果,并报道了在碘或碘化铵催化作⽤下芳⾹化合物的单溴代反应[35].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了碘化铵催化不饱和烯酸的卤代内酯化反应,发现了⼀个制备溴/氯甲基γ?丁内酯的新⽅法(合成线路见Scheme 1).⽂献[36~38]也报道了使⽤催化量的碘或碘化物经有机⾼价碘中间体的催化反应.由于元素碘或碘化物⽐碘代芳烃便宜易得,对环境更加友好,所发⽣的催化反应也更加绿⾊,因此研究和探索⽤催化量的元素碘或碘化物取代碘代芳烃的有机合成新⽅法具有重要的意义.Scheme 1 Synthetic route of compound 2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FT?170SX 型红外光谱仪(KBr 压⽚或涂膜);Bruker AVANCE Ⅲ500MHz 核磁共振仪(TMS 为内标,CDCl 3为溶剂);HP5989A 质谱仪.不饱和烯酸购⾃Acros 公司和Aldrich 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1.2 不饱和烯酸在碘化铵催化作⽤下的卤代内酯化反应常温条件下,在25mL 圆底烧瓶中分别加⼊1.0mmol 烯酸(1)⼆0.1mmol 碘化铵⼆2.5mmol 质量分数为75%的间氯过氧苯甲酸(m CPBA)⼆2.0mmol 溴化锂或氯化锂和5mL ⼄腈,搅拌混合反应⼀段时间后反应完成.向混合物中依次加⼊10mL ⽔⼆3mL 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和3mL 饱和碳酸钠⽔溶液,再搅拌5min.分出有机相,⽤⼆氯甲烷萃取⽔相(10mL×2).合并有机相分别⽤⽔和饱和⾷盐⽔洗涤,然后⽤⽆⽔硫酸镁⼲燥后蒸除溶剂.所得残余物经薄层⾊谱分离[展开剂:V (环⼰烷)∶V (⼄酸⼄酯)=3∶1],得到相应的卤代内酯化合物2.5?溴甲基?γ?丁内酯(2a)参照⽂献[24]⽅法合成:油状物;EI?MS,m /z :181(Br 81M +,14),179(Br 79M +,13),99(100).3?甲基?5?溴甲基?γ?丁内酯(2b)参照⽂献[25]⽅法合成:油状物;EI?MS,m /z :195(Br 81M +,93),193(Br 79M +,100).4?甲基?5?溴甲基?γ?丁内酯(2c)参照⽂献[25]⽅法合成:油状物;EI?MS,m /z :195(Br 81M +,13),193(Br 79M +,12),71(100).3,3?⼆甲基?5?溴甲基?γ?丁内酯(2d)参照⽂献[31]⽅法合成:油状物;EI?MS,m /z :209(Br 81M +,96),207(Br 79M +,100).6?溴六氢环戊烷并[b ]呋喃?2?酮(2e)参照⽂献[10]⽅法合成:油状物;EI?MS,m /z :207(Br 81M +,4.0),205(Br 79M+,5.0),79(100).5?氯甲基?γ?丁内酯(2f)参照⽂献[30]⽅法合成:油状物;EI?MS,m /z :136(Cl 37M +,1.3),134(Cl 35M+,2.8),85(100).3?甲基?5?氯甲基?γ?丁内酯(2g)参照⽂献[30]⽅法合成:油状物;EI?MS,m /z :150(Cl 37M +,0.7),148(Cl 35M +,1.8),99(100).4?甲基?5?氯甲基?γ?丁内酯(2h)参照⽂献[15]⽅法合成:油状物;EI?MS,m /z :150(Cl 37M +,0.2),148(Cl 35M +,0.8),99(100).3,3?⼆甲基?5?氯甲基?γ?丁内酯(2i)参照⽂献[39]⽅法合成:油状物;EI?MS,m /z :164(Cl 37M +,5.5),162(Cl 35M +,11.2),113(100).6?氯六氢环戊烷并[b ]呋喃?2?酮(2j)参照⽂献[30]⽅法合成:油状物;EI?MS,m /z :162(Cl 37M +,2.6),160(Cl 35M+,0.6),149(100).2 结果与讨论2.1 4?戊烯酸在碘化铵催化作⽤下的溴代内酯化反应以4?戊烯酸为代表考察了它在碘化铵催化作⽤下的溴代内酯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常温下,在782 No.2 朱 敏等:烯酸在碘化铵催化作⽤下的卤代内酯化反应有机溶剂中简单搅拌1.0mmol 4?戊烯酸⼆2.0mmol 间氯过氧苯甲酸⼆1.5mmol 溴化锂和0.1mmol 碘化铵,反应10h 后得到不同产率的5?溴甲基?γ?丁内酯,证明了该⽅法的可⾏性.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得到了较佳的反应条件(表1).由表1可见,溶剂对反应影响较⼤,其中⼄腈的效果最好;溴化锂的最佳⽤量为2.0mmol,相同条件下其它溴化物的作⽤不及溴化锂;碘化物中碘化铵的催化效果最好,其较佳⽤量为0.1mmol,不加催化剂则反应没有产物;⽤单质碘也能催化反应,所得产物的产率稍低于碘化铵;氧化剂间氯过氧苯甲酸的最佳⽤量为2.5mmol,其它氧化剂如硼酸钠⼆连⼆硫酸钠和Oxone ?等的效果均不理想;最佳反应时间为6h,产率⾼达84%.Table 1 Optimization of ammonia iodide catalyzed bromolactonization of 4?pentenoic acid aEntry n (LiBr)/mmol n (NH 4I)/mmol n (m CPBA)/mmol Solvent Time /h Yield b (%)11.50.12.0CH 2Cl 2104521.50.12.0CH3OH 102331.50.12.0THF 105241.50.12.0CF 3CH 2OH 106751.50.12.0CH 3CN 107162.00.12.0CH 3CN107873.00.12.0CH 3CN 107985.00.12.0CH 3CN 10809KBr(2.0)0.12.0CH 3CN 106510NaBr(2.0)0.12.0CH 3CN 104811NH 4Br(2.0)0.12.0CH 3CN 1052122.00.22.0CH 3CN 1077132.00.32.0CH 3CN 1079142.00.052.0CH 3CN 1065152.002.0CH 3CN100162.0KI(0.1)2.0CH 3CN 1051172.0NaI(0.1)2.0CH 3CN 1063182.0I 2(0.1)2.0CH 3CN 1066192.00.1NaBO 3(2.0)CH3CN 105202.00.1Na 2S 2O 8(2.0)CH 3CN 107212.00.1Oxone?(2.0)CH 3CN 1055222.00.12.5CH 3CN 1084232.00.13.0CH 3CN 1082242.00.11.5CH 3CN 1066252.00.12.5CH 3CN 1685262.00.12.5CH 3CN 884272.00.12.5CH 3CN 684282.00.12.5CH 3CN 3682.2 不饱和烯酸在碘化铵催化作⽤下的卤代内酯化反应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考察了⼀系列不饱和烯酸的溴代内酯化和氯代内酯化反应,结果见表2.可见,链式不饱和烯酸1a ~1d 容易反应,得到中等到良好产率的溴/氯甲基γ?丁内酯化合物,其中溴甲基γ?丁内酯的产率要⾼于氯甲基γ?丁内酯,同时反应所需的时间也较短.由于取代基的影响,化合物1b 和1c 的反应产物是由顺反异构体组成的混合物.环状化合物1e 也能进⾏类似的反应,但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只得到中等产率的双环化合物.此外,在相同条件下,还考察了5?⼰烯酸⼆3?丁烯酸和反式的3?⼰烯酸的反应.结果表明,⽤5?⼰烯酸进⾏反应,得到相应六元环δ?戊内酯的产物很少;⽽⽤3?丁烯酸和反式的3?⼰烯酸反应则主要得到相应的消除产物γ?丁烯内酯.其主要原因是3?丁烯酸和3?⼰烯酸⾸先反应⽣成不稳定的溴/氯甲基γ?丁内酯,在随后的分离提纯过程中经消除反应⽽产⽣不饱和内酯.表2结果表明该⽅法⽐较适合制备五元环的溴/氯甲基γ?丁内酯.882⾼等学校化学学报 Vol.35 Table 2 Results of the catalyzed halolactonization of alkenoic acids a EntryAlkenoic acid(1)Halolactone(2)Time /h Yield b (%)1CH 2CH(CH 2)2CO 2H(1a)(2a)6842CH 2CHCH 2C Me HCO 2H (1b)(2b)6823CH 2CHC Me HCH 2CO 2H (1c)(2c)6754CH 2CHCH 2C Me Me CO 2H (1d)(2d)4885(1e)(2e)106161a (2f)106071b (2g)106181c (2h)105591d (2i)768101e(2j)1451a .1.0mmol Pentenoic acid,0.1mmol NH 4I,2.5mmol m CPBA(75%,mass fraction)and 2.0mmol LiBr or LiCl in MeCN at room tem?perature;b .isolated yield.2.3 卤代内酯化反应的可能机理反应可能的机理如Scheme 2所⽰.催化剂碘化铵在氧化剂间氯过氧苯甲酸作⽤下⾸先⽣成次碘酸,然后不饱和烯酸在次碘酸的诱导下经环化反应⽣成碘甲基γ?丁内酯,该化合物继续被氧化产⽣活泼的有机⾼价碘中间体,最后经卤素负离⼦亲核取代反应得到相应的溴/氯甲基γ?丁内酯.这是⼀个新的反应机理,为了证明该过程,进⾏了论证实验(见Scheme 3).⾸先参照Ohta 等[40]报道的⽅法,证明4?戊烯酸与次碘酸很容易发⽣反应,得到接近定量的碘甲基γ?丁内酯;然后考察了碘甲基γ?丁内酯与溴化锂和氯化锂反应.结果表明,在⽆氧化剂的情况下,反应不能⽣成溴/氯甲基γ?丁内酯;⽽加⼊氧化剂后,反应很快⽣成溴/氯甲基γ?丁内酯,故碘甲基γ?丁内酯先在氧化剂作⽤下⽣成⾼价碘中间体,再继续下⼀步反应.在不加碘化铵时,反应得不到溴/氯甲基γ?丁内酯,说明所提出的反应机理与Kang 等[41]提出的机理不同.此外,在相同条件下还考察了4,5?环氧基⼰酸的反应,同样未发现卤代内酯化合物,也说明该反应不是先在间氯过氧苯甲酸作⽤下⽣成环氧化物,然后再进⾏环化反应的.982 No.2 朱 敏等:烯酸在碘化铵催化作⽤下的卤代内酯化反应092⾼等学校化学学报 Vol.35 Scheme2 A possible reaction mechanism Scheme3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action mechanism参 考 ⽂ 献[1] Dowle M.D.,Davies D.I.,Chem.Soc.Rev.,1979,8,171 197[2] Rousseau G.,Robin S.,Tetrahedron,1998,54,13681 13736[3] van Tamelen E.E.,Shamma M.,J.Am.Chem.Soc.,1954,76,2315 2317[4] Anaral L.,Melo S.C.,/doc/9557860b0b4c2e3f57276380.html .Chem.,1973,38,800 802[5] Cambie R.C.,Rutledge P.S.,Somerville R.F.,Woodgate P.D.,Synthesis,1988,1009 1014[6] Garratt D.G.,Ram M.D.,Beaulieu P.L.,/doc/9557860b0b4c2e3f57276380.html .Chem.,1980,45,839 845[7] Mellegaard S.R.,Tunge J.A.,/doc/9557860b0b4c2e3f57276380.html .Chem.,2004,69,8979 8981[8] Mellegaard?Waetzig S.R.,Wang C.,Tunge J.A.,Tetrahedron,2006,62,7191 7198[9] Cheng Y.A.,Chen T.,Tan C.K.,Heng J.J.,Yeung Y.Y.,J.Am.Chem.Soc.,2012,134,16492 16495[10] Braddock D.C.,Cansella G.,Hermitage S.A.,/doc/9557860b0b4c2e3f57276380.htmlmun.,2006,2483 2485[11] Goodman M.A.,Detty M.R.,Organometallics,2004,23,3016 3020[12] Bennett S.M.,Tang Y.,McMaster D.,Bright F.V.,Detty M.R.,/doc/9557860b0b4c2e3f57276380.html .Chem.,2008,73,6849 6852[13] Detty M.R.,Higgs D.E.,Nelen M.I.,Org.Lett.,2001,3,349 352[14] Damin B.,Forestiere A.,Garapon J.,Sillion B.,/doc/9557860b0b4c2e3f57276380.html.Chem.,1981,46,3552 3554[15] Lopez?Lopez J.A.,Guerra F.M.,Moreno?Dorado F.J.,Jorge Z.D.,Massanet G.M.,Tetrahedron Lett.,2007,48,1749 1752[16] Mellegaard S.R.,Tunge J.A.,/doc/9557860b0b4c2e3f57276380.html .Chem.,2004,69,8979 8981[17] Whitehead D.C.,Yousefi R.,Jaganathan A.,Borhan B.,J.Am.Chem.Soc.,2010,132,3298 3300[18] Ho P.T.,Davies N.,/doc/9557860b0b4c2e3f57276380.html .Chem.,1984,49,3027 3029[19] Lewis T.A.,Bayless L.,Eckman J.B.,Ellis J.L.,Grewal G.,Libertine L.,Nicolas J.M.,Scannell R.T.,Wels B.F.,Wenberg K.,Wypij D.M.,Bioorg.Med.Chem.Lett.,2004,14,2265 2268[20] Stang P.J.,Zhdankin V.V.,Chem.Rev.,1996,96,1123 1178[21] Varvoglis A.,Tetrahedron,1997,53,1179 1255[22] Zhdankin V.V.,Stang P.J.,Chem.Rev.,2002,102,2523 2584[23] Zhdankin V.V.,Stang P.J.,Chem.Rev.,2008,108,5299 5358[24] Braddock D.C.,Cansella G.,Hermitage S.A.,Synlett.,2004,461 464[25] He Y.,Yang Z.P.,Yan J.,J.Chem.Res.,2010,167 169[26] Richardson R.D.,Wirth T.,Angew.Chem.Int.Ed.,2006,45,4402 4404[27] Dohi T.,Kita Y.,/doc/9557860b0b4c2e3f57276380.html mun.,2009,2073 2085[28] Ochiai M.,Chem.Rec.,2007,7,12 23[29] Uyanik M.,Ishihara K.,/doc/9557860b0b4c2e3f57276380.html mun.,2009,2086 2099[30] Fang Y.G.,Xu C.,Zhu M.,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2011,32(12),2782 2786(⽅应国,徐翠,朱敏.⾼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12),2782 2786)[31] He Y.,Pu Y.,Shao B.,Yan J.,J.Heterocyclic.Chem.,2011,48,695 698[32] Hossain M.D.,Oyamada J.,Kitamura T.,Synthesis,2008,690 692[33] Ganguly N.C.,Baric S.K.,Dutta S.,Synthesis,2010,1467 1472[34] Merritt E.A.,Olofsson B.,Angew.Chem.Int.Ed.,2009,48,9052 9070[35] Zhu M.,Li L.,Zhang H.,Liu C.Q.,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2012,33(9),1995 1999(朱敏,李⽴,张慧,刘彩琴.⾼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33(9),1995 1999)[36] Uyanik M.,Okamoto H.,Yasui T.,Ishihara K.,Science ,2010,328,1376 1379[37] Tanaka A.,Moriyama K.,TogoH.,Synlett.,2011,1853 1858[38] Marri M.R.,Macharla A.K.,Paraka S.,Nama N.,Tetrahedron Lett.,2011,52,6554 6559[39] Maslak V.,Matovic R.,Saicic R.N.,Tetrahedron ,2004,60,8957 8966[40] Ohta H.,Sakata Y.,Takeuchi T.,Ishii Y.,Chem.Lett .,1990,733 736[41] Kang Y.B.,Gade L.H.,/doc/9557860b0b4c2e3f57276380.html .Chem.,2012,77,1610 1615Halolactonization of Alkenoic Acid Catalyzed by Ammonium Iodide ?ZHU Min *,JIN Jianchang,ZHANG Hui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5,China )Abstract A novel halolactonization of pentenoic acids was developed,which was catalyzed by hypervalent io?dine species generated in situ from ammonium iodide.In this protocol,4?pentenoic acids reacted easily with lithium bromide or lithium chloride under catalyst ammonium iodide in combination with m ?chloroperbenzoic acid(m CPBA)as the terminal oxidant in CH 3CN at room temperature,which provided five?membered halolac?tones in moderate to good yields.A new plausible reaction pathway for the reaction was hypothesized.Thus,NH 4I was first oxidized to I 2and HOI with m CPBA,both of them reacted with alkenoic acid to form the iodola?ctone,which then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hypervalent iodine intermediate in situ by the continuing oxidation,and finally the halolactone was provided when lithium bromide or lithium chloride was acted as nucleophile in the following intermolecular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This method has some advantages such as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simple procedure and good yields.Furthermore,the scope of hypervalent iodine reagents in organic synthesis could be extended.Keywords Catalytic halolactonization;Hypervalent iodine intermediate;Ammonium iodide;4?Pentenoicacid (Ed.:P ,H ,N ,K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21072176).192 No.2 朱 敏等:烯酸在碘化铵催化作⽤下的卤代内酯化反应。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吴昊;郭立颖;杜晶华;马恩庆【摘要】综述了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催化剂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离子液体和助剂催化酯交换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生产工艺,提高DMC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克服了传统催化体系存在的选择性或活性不高、产率低、反应条件苛刻等缺点,实现了绿色、无污染的合成工艺路线,并揭示了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剂酯交换合成DMC的反应机理.【期刊名称】《应用化工》【年(卷),期】2019(048)005【总页数】6页(P1224-1229)【关键词】离子液体;酯交换;碳酸二甲酯;碱性催化剂;反应机理【作者】吴昊;郭立颖;杜晶华;马恩庆【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辽阳111003;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辽阳111003;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辽阳111003;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辽阳11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6.6;TQ032.4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重要的绿色有机化工反应中间体,因其分子中含有CH3—、CH3O—、—CO—、CH3O—CO—等活性官能团(图1),因此可替代多种有毒的化合物进行羰基化、甲基化、甲氧基化和羧甲基化等试剂反应合成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1]。
DMC被广泛应用于合成材料、农药、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染料、润滑油添加剂等合成领域[2]。
另外DMC的辛烷值高,因此可用作汽油添加剂以增加汽油含氧量,降低毒性尾气排放[3]。
目前碳酸二甲酯合成的研究主要为酯交换法和甲醇氧化羰基法[4-5]。
酯交换法合成DMC工艺反应条件温和,具有原子经济性,且更具有经济发展优势。
酯交换法催化剂主要分为传统催化剂和离子液体催化剂,传统催化反应剂的反应过程通常反应条件苛刻、原子利用率低、产生的三废问题无法妥善解决。
离子液体因催化性能好,具有溶解性强、产物分离收率高、反应过程绿色和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图2),在有机合成和催化领域倍受青睐,离子液体可以作为传统催化剂的较好的替代品,尤其是碱性离子液体的发展和应用是研究新方向[6]。
酯与酯交换反应机理
酯的交换反应机理
酯交换反应,说白了,就是酯和醇、酸或者别的酯,在催化剂的帮助下,互相交换位置,生成新的酯和新的醇、酸或者酯。
这就像咱们玩换座游戏,只不过这次换的是分子里的座位。
这个反应啊,可是化学里的常客,特别在皮革加脂剂的合成上,它可是个不小的功臣。
当然了,它不仅仅能用来做皮革加脂剂,还能在别的领域发光发热,咱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酯交换反应可是个可逆反应,也就是说,它既能从左往右进行,也能从右往左进行。
就像咱们开车,既能往前开,也能往后倒。
但是呢,为了让这个反应能顺利进行,咱们得给它加点料,也就是催化剂。
催化剂的种类还不少,有碱性的、酸性的,还有生物酶的。
咱们以甘油三酯和甲醇的酯交换为例,来聊聊这个反应的机理。
甘油三酯和甲醇在催化剂的帮助下,先生成甘油二酯和甲酯,然后甘油二酯再和甲醇反应生成甘油单酯和甲酯,最后甘油单酯和甲醇反应,生成甘油和甲酯。
这三步反应啊,就像咱们吃饭,先吃点菜,再喝点汤,最后吃碗饭,顺序不能乱,但都是同时进行的。
碱催化剂可是酯交换反应里的明星,反应条件温和,速度快,就像咱们开车走高速,省时又省力。
但是呢,它对游离脂肪酸比较敏感,所以原料的酸值得要求高一点。
相比之下,酸催化剂就没那么挑剔了,它能处理高酸值的原料,就像咱们吃烧烤,啥都能烤,就是慢点。
酯交换反应还有定向和随机之分。
定向酯交换就像咱们排队买奶茶,按照顺序来;随机酯交换就像咱们在广场上玩抓人游戏,抓到谁就是谁。
碘催化的有机化学反应
Tetrahedron , 2004 , 60 :2051 —2055 Tetrahedron Lett . , 2003 , 44 : 1959 —1961
Molecular iodine catalyzed synthesis of aryl-14Hdibenzo[ a, j]xanthenes under solvent-free condition
Tetrahedron Letters Pergamon 44 (2003) 3001–3003
Tetrahedron Letters 47 (2006) 4509–4512
Hosomi-Sakurai Reaction, allylation
J. Org. Chem. 2004, 69, 4005-4006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261 (2007) 180–183
氧化反应
Iodine as a Catalyst for Efficient Conversion of Ketones to gem- Dihydroperoxides by Aqueous Hydrogen Peroxide
Tetrahedron Letters 47 (2006) 8953–8957
DMSO/N2H4· H2O/I2/H2O/CH3CN: A New System for Selective Oxidation of Alcohols in Hydrated Media
J. Org. Chem. 2004, 69, 5153- 5154
O.L.2006.Vol. 8, No. 12。2491-2494
Light-Induced, Iodine-Catalyzed Aerobic Oxidation of Unsaturated Tertiary Amines
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第50卷第1期2021年1月应用化工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Voe.50No.1Jan.2021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荣俊锋,程茜,朱永全,张晔,李伏虎,王金明,刘铭(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研究了甲醇用量、大豆油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60C水浴条件下,催化剂用量在0.8-0.88y之间,浊度出现最低值;催化剂用量在0.90-0.94g 之间,酸值较低;催化剂用量在0-8y处,碘值出现最高值;催化剂用量对生物柴油的黏度性能影响不大。
在60C 水浴条件下,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生物柴油的浊度逐渐降低;黏度呈现微小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酸值呈现增长趋势;碘值呈现降低趋势;水分含量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后又对四个生物柴油样品进行了红外分析。
以期为生物柴油的制备及性能测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生物柴油;性能;酸值;碘值;浊度中图分类号:TQ5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206(2021)01-0113-04Preparation of biodiesd by transesteriUcationRONG Jun-feng,CHENG Xi,ZHU Yong-quan,ZHANG Ye,LI Fu-fu,WANG Jin-fing,LIU Ming(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d/,Huainan232001,China)Abstract:BiodAsel was prepared by transeste/fication/action.Tha effects of methanol dosaga,soybexn oil dosaga,catalyst dosaga and reaction tima on tha pe/ormanco of biodiesel were studied.Tha result-showed that tha tu/id/y valuv was tha lowest undvr tha condition of60C water bath,when tha catalyst dosaga was b/won0.8〜0-8g.Tha amount of catalyst was b/won0-0〜0.94g,and tha acid valuv was low.When tha catalyst dosaga was0.88g,tha Adina valuv was tha highest.Tha amount of catalyst has littla effect on tha yiscosity of biodiesel.Undvr tha condition of60C watar bath,tha tu/id/y of biodiesel g/dudly decrexsed with tha incmca of reaction tima.Tha yiscos/y decrexsed first and then in-crexsed slightly.Tha acid vylua showed an incmxsing tmnd.Tha iodina vylua showed a dec/xsing tmnd. Tha moisture content is tha tmnd of first increxsing and then decrexsing.Findlc,four biodiesel samplas were andyzed by infrared spectmscopy.In ordvr to pmvida soma reference for tha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o determination of biodiesel.Key—ois:biodiesel;performanco;acid vylua;Adina vylua;tu/id/y以可再生的植物油或动物油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工艺可制成生物柴油)1t*&生物柴油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大[3-5]&目前生物柴油制备方法主要有:直接混合法、微乳液法、高温裂解法和酯交换法&其中酯交换法因其反应所需仪器简单易得,原料来源广泛,方法更为有效[6-11],是一种更有效、简单且可行性更高的方法,本文选用酯交换反应进行生物柴油的制备[4,12-14]&1实验部分1.1材料与仪器大豆油,由淮南市吉福粮油有限公司提供;甲醇、氢氧化钾、乙醇(95%)、乙Z、酚駄、乙酸、碘化钾、硫代硫酸钠、环己烷、可溶性淀粉、氯化碘、硫酸银、硫酸汞、浓硫酸、重锯酸钾、硫酸亚铁W、七水合硫酸亚铁、邻菲罗咻、活性炭、氢氧化钠、氯化钠、盐酸、邻苯二甲酸氢钾均为分析纯&HI88703高精度台式浊度测定仪;DF-II数显集热式磁力搅拌器;PTF还电子天平&收稿日期:2019T1T6修改稿日期:2020T3T5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1301042130);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201910361173);安徽理工大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2661)作者简介:荣俊锋(1987-),男,河南周口人,安徽理工大学实验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化工、废水净化的研究&电话:136****0310,E-mdO136********@114应用化工第50卷1.2实验原理在碱催化剂的作用下,油脂与甲醇可以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产物脂肪酸酯和甘油。
分子碘催化的有机化学反应
收稿:2005年2月,收修改稿:2005年7月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 o.20477009)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2005000151)33通讯联系人 e 2mail :orgsynchem @分子碘催化的有机化学反应3张占辉1,2 刘庆彬133(1.河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研究所 石家庄050091;2.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300071)摘 要 从有机合成化学的角度,按反应类型综述了分子碘作为催化剂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碘催化的反应主要涉及保护基团的形成和裂解、氧化和还原反应、成环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重排反应等。
关键词 碘 催化剂 有机反应 有机合成 应用中图分类号:O621125;O61314;O6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81X (2006)02Π320270211Organic R eaction C atalyzed by Molecular IodineZhang Zhanhui1,2 Liu Qingbin133(1.Institut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91,China ;2.State K ey Laboratory of Elemento 2Organic Chemistry ,Nankai University ,T 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 From a viewpoint of organic synthesis chemistry ,the recen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m olecular iodine as a catalyst in organic reaction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and cleavage of comm on protecting groups ,oxidation ,reduction ,cyclization ,addition ,substitution and rearrangement are reviewed.K ey w ords iodine ;catalysts ;organic reaction ;organic synthesis ;applications 单质碘是紫黑色有金属光泽的鳞片状晶体,熔点113℃、沸点184℃、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易升华。
催化酯交换合成原戊酸正丁酯
广, 合成制备的有机物甚多。但原戊酸酯的酯交换
[ 日期] 0— 3 1 收稿 2 80—0 0
【 回日期]0 8 0 -1 修 20— 5 9 [ 基金项 目】 南昌航空大学科研基金项 目( A 0 5 2 3 ) E 20018。
Ab t a t T iu y r o ae ae wa y t e ie s g t meh lo t o ae ae a d n r l u a o s r a t n sa d I s c t y t sr c : r tlo t v l rt s s n h sz d u i i t y r v r t n o ma t n l e c a t 2a aa s.W i b h n r h l b a n l t h sr n a e Na t g b s OH n to g a i 1 sc t y t t i a s sei c to a il o d c t y i f c n o t—p o e sn u i c - o a d sr n cd HC aa s , h st n e trf ain h sf r g o a a sse e ta d p s a l r i a y l r c s i g p r ia f t n meh d t ru h u i g I a a ay t h p i m e ci n c n i o n e u t r sfl w :wj % I o i t y rh v e — i t o h o g sn 2 s c t s.T e o t o l mu r a t o d t n a d r s l a e a l s o i oo t4 b 2 ft meh lo t o a r r l
v r in o i t y r o a ea ewa 7 5 eso ft meh l t v l rt s8 . % a d t ey ed o i uy r o a ea ewa 2 6 .B sd s t ep o u t u t a e c r oh n i l f r tlo t v r t s8 . % h tb h l e i e . h rd c r y c n r a h pi
化学反应中的酯交换反应机理
化学反应中的酯交换反应机理化学反应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涉及了各种不同的反应类型和机理。
在酯化反应中,酯交换反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反应类型。
酯交换反应可以发生在两个酯分子之间,或者一个酯和一个醇分子之间。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探讨酯交换反应的机理和具体的反应过程。
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酯的结构。
酯是由羧酸和醇反应而成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通常具有以下通式:RCOOR’,其中R和R’代表不同的有机基团。
在酯交换反应中,两个酯分子之间会发生互换,产生两个不同的酯分子。
在一个酯和一个醇分子之间的反应中,酯的羰基(C=O)会被醇的羟基(OH)攻击,形成一个中间体,然后再释放出酯分子和醇分子。
酯交换反应的机理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酯的羰基被醇的羟基攻击,形成一个四元环中间体。
这个中间体被称为酯醇缩酮或酯醇过渡态。
第二步,中间体中的氧化物离子离开,形成一个羟基酯。
最后一步,产生的羟基酯再次发生酯化反应,和另一个酯分子发生反应,最终得到两个不同的酯分子。
酯交换反应的机理与其他酯化反应非常相似。
当酯反应的反应物中含有较强的酸或碱时,反应的速率会加快。
碱性条件下,硫酸根离子(HSO4-)或甲酸根离子(HCOO-)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在酸性条件下,硫酸(H2SO4)或磷酸(H3PO4)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有趣的是,酯交换反应的反应速率也受到反应物中不同基团的影响。
例如,当反应物中含有较长的碳链时,反应速率较慢。
这是因为较长的碳链会增加反应物的分子量,降低反应物的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率。
另一方面,含有较短碳链的酯反应速率较快,这是因为反应物的浓度更高,反应速率更快。
总的来说,酯交换反应是酯化反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应类型。
好的理解反应机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应过程,从而更好的控制和利用这些反应,制备出越发复杂、精密的化合物。
碘作为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hedron Lett. 2002, 43, 879. 14 Chavan, S. P.; Kale, R. R.; Shivasankar, K.; Chandake, S. I.;
对于烷基醚和烷氧基烷基醚, I2 为催化剂, 在不同 溶剂中可以选择性去除对甲氧基苄基醚(PMB)[4], 三苯 甲基醚(Tr), 二对甲氧苯基苯甲基醚(DMTr)[5], 2-甲基2-丁烯醚(Pre)[6], 四氢吡喃醚(THP)[7,8], 苯乙酮的邻位 甲氧基甲基醚(MOM)和邻位 PMB[9]. 所有这些反应均 在温和条件下进行, 产率高(Scheme 1).
E.; Yadav, J. S. Chem. Lett. 1999, 333, 857. 8 Ramasamy, K. S.; Bandaru, R.; Averett, D. Synth. Commun.
1999, 29, 2881. 9 Keith, J. M. Tetrahedron Lett. 2004, 45, 2739. 10 Vaino, A. R.; Szarek, W. A. Chem. Commun. 1996, 2351. 11 Lipshutz, B. H.; Keith, J. Tetrahedron Lett. 1998, 39, 2495. 12 Szarek, W. A.; Zamojski, A.; Tiwari, K. N.; Ison, E. R.
Benjamin, S. B. Synthesis 2003, 2695. 15 Basu, M. K.; Samajdar, S.; Becker, F. F.; Banik, B. K.
碘参与的亲电环化反应合成卤代化合物
碘参与的亲电环化反应合成卤代化合物碘参与的亲电环化反应合成卤代化合物导言:有机卤代化合物在药物合成、材料科学以及农业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卤化反应常常需要高温、强酸或强碱等条件,不能满足绿色合成的要求。
相比之下,亲电环化反应合成卤代化合物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宽容性好以及高选择性等优势,因此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碘作为一种常见的亲电试剂,能够参与多种亲电环化反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碘参与的亲电环化反应合成卤代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主体:一、碘参与的环酯开环反应由于环酯开环反应常常需要高温条件,且产物选择性不高,因此研究者们尝试利用碘参与的亲电环化反应来实现环酯的选择性开环。
例如,研究者发现,将环酯与碘反应,能够生成相应的卤代羧酸,随后通过还原和氧化反应,可以得到相应的卤代醛或卤代酸。
这种方法反应条件温和,产物选择性高,是一种重要的环酯开环方法。
二、碘参与的α,β-不饱和酮环化反应α,β-不饱和酮环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们发现,碘可以作为亲电试剂参与α,β-不饱和酮环化反应,合成相应的卤代间环化化合物。
例如,将α,β-不饱和酮与碘化钠反应,经过去氧化和醛化反应,可以得到相应的卤代环戊酮。
这一反应条件温和,产物选择性好,是一种高效的环化方法。
三、碘参与的芳香化合物取代反应芳香化合物取代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们发现,碘作为亲电试剂参与芳香化合物的取代反应,能够合成相应的卤代芳香化合物。
例如,将芳香化合物与碘反应,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相应的卤代芳香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溶剂、配体等条件来调控取代位点的选择性,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四、碘参与的烯烃环化反应烯烃环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们发现,碘作为亲电试剂参与烯烃环化反应,能够合成相应的卤代环化化合物。
例如,将烯烃与碘反应,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环化反应,生成相应的卤代环化化合物。
固体酸催化酯化植物油脂中地游离脂肪酸
固体酸催化酯化植物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目录摘要 ................................................................................... .. (2)英文摘要 ................................................................................... (3)前言 ................................................................................... .. (4)1.材料与方法 ................................................................................... (7)1.1实验材料 ................................................................................. . (7)1.2试验方法 ................................................................................. . (7)1.3分析计算方法 ................................................................................. .. (8)1.3.1 酸值的测定方法 ............................................................................... (8)1.3.2 皂化值的测定方法 ............................................................................... (8)1.3.3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 (8)2.结果与讨论 ................................................................................... (9)2.1不同催化剂对降酸的影响 ................................................................................. (9)2.2单因素实验 ................................................................................. (9)2.2.1 低酸值花椒籽油 ............................................................................... (9)2.2.1.1 醇油摩尔比对降酸的影响 ............................................................................92.2.1.2 催化剂量对降酸的影响 ..............................................................................102.2.1.3 反应时间对降酸的影响 ..............................................................................102.2.2 高酸值花椒籽油 ............................................................................... (11)2.2.2.1 醇油摩尔比对降酸的影响 (11)2.2.2.2 催化剂量对降酸的影响 ..............................................................................122.2.2.3 反应时间对降酸的影响 ..............................................................................123.结论 ................................................................................... . (13)参考文献 ................................................................................... . (14)附录 ................................................................................... (15)1固体酸催化酯化植物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固体酸催化酯化植物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摘要:利用动植物油脂生产生物柴油是现今研究的热点。
碘催化的有机化学反应
90-95%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17 (2007) 621–623
Iodine catalyzed preparation of amidoalkyl naphthols in solution and under solvent-free conditions
Tetrahedron Letters 47 (2006) 4065–4068
1,1-二乙酸酯的生成反应
J. Org. Chem. 2006, 71, 8283-8286
Addition
I2 as an efficient catalyst in ionic Diels–Alder reactions of unsaturated acetals
O.L.2006.Vol. 8, No. 12。2491-2494
Light-Induced, Iodine-Catalyzed Aerobic Oxidation of Unsaturated Tertiary Amines
J. Org. Chem. 1990,55, 3679-3682
Aerobic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ctivated benzylic and allylic alcohols to carbonyl compounds catalyzed by molecular iodine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278 (2007) 38–41
双键重排,构型翻转
J. Org. Chem. 2001, 66, 8135-8138
杂环的合成
碘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
5 .0 00%
图 2 醇油摩尔比对生物柴油产 率的影 响
4 .0 50%
由图 2 以看 出 , 可 随着醇 油摩 尔 比的升高 , 生物 柴油 的产 率逐 渐提 高 , 醇油 摩尔 比为 16时 , 在 : 产率 最 大 , 是 由于增 加 甲醇 用 量 可 以推 动 反 应平 衡 向 这
第 1期
碘 催 化合 成 生物柴 油的研 究
9
碘 催 化 合 成 生物 柴 油 的研 究
胡 震 袁财敏 贾 静 王 英 余 婧 高采梅
( 四川理 工 学院材料 与化 学 工程 学院 , 自贡 ,4 00 63 0 )
摘 要
在单质碘 的催化作用下 , 玉米油和甲醇反应合成生物柴油。考察 了反应时间、 反应温度、 催化 剂 的用量 和醇 油摩 尔 比各单 因素对 生 物柴 油 产率 的影 响 , 到最 佳 工艺 条 件 : 得 反应 时 间为 9mi, 0 n 反 应 温 度 为 7  ̄ 催 化 剂 用 量 为 玉 米 油 质 量 的 05 , 油 摩 尔 比 为 6 1 生 物 柴 油 产 率 为 0C, . 醇 :,
利用 酸性 催化剂 对 酸 值 较 高 的油 脂 进 行 预 酯 化 , 然 后 进 行酯交 换反 应 。考察 催化 剂用 量对 生物 柴油 产
率的影响如图 1 所示 。
玉 米油 ( 家庄旭 尔 特油脂 有 限公 司)食 品级 ; 石 , 甲醇 ( 庆 川 东 化 工 ( 团 ) 限公 司 )分 析 纯 ; 重 集 有 , 碘
R C O O R ’+ 3C H 3 H O
碘
R C 0 0 R " +R ’ 0 H 0 0 % 0 2 % 0 4 % 0 6 % 0 8 % 10 % i2 % .0 .0 .0 .0 .0 .0 . 0
碘催化下酯交换反应的研究
碘催化下酯交换反应的研究作者:王春杰李晓萌贾林果杨鹏坤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15期摘要本文研究分子碘、酸作为催化剂,采用不同的醇与乙酸乙酯反应,实验表明,碘能有效地催化在酯交换反应,醇的反应顺序:叔醇、仲醇、伯醇,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碘乙酸乙酯酯交换醇中图分类号:TQ426 文献标识码:A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 Catalyzed by IodineWANG Chunjie, LI Xiaomeng, JIA Linguo, YANG Pengkun(Chemistry Department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466000)Abstract Iodine-catalyzed and acid-catalyzed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 were studied using ethyl acetate with alcohols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was disclosed that iodine was an efficient catalyst for ester-exchange reactions, the reaction activity of alcohol increased in order of tertiary alcohol,secondary alcohol, Primary alcoho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preliminary analyzed.Key words Iodine; Ethyl acetate; Tansesterification; Alcohol酯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中间体,通常酯的合成是酸碱催化下酰卤、羧酸酐或羧酸和醇反应制备,但存在毒性、污染、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反应选择性较差以及副反应等缺点;①②酯交换作为一种温和的合成酯的方法,但由于反应可逆,难以高效反应,但各种酸性、碱性(包括胺类)催化剂、分子筛、酶类能对酯交换反应起催化作用。
醋酸酯置换碘反应机理
醋酸酯置换碘反应机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醋酸酯置换碘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一种反应,通过该反应可以将碘原子引入有机分子中,从而改变其性质和用途。
本文将通过详细介绍醋酸酯置换碘反应的机理和实验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醋酸酯置换碘反应的机理主要涉及醇和碘的反应,以下为具体步骤:1. 将醋酸酯和碘溶液混合。
碘溶液通常是通过将碘和氢碘酸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制备而成的,如碘和乙酸溶液。
2. 在醋酸酯和碘溶液混合后,碘原子将与醇中的羟基发生置换反应。
在这一步骤中,碘原子会替代醇中的羟基,生成碘代醇化合物。
3. 经过碘代醇生成后,再将反应体系进行水解处理,使得碘原子与醇结合的过程更加稳定,从而得到最终的产物。
醋酸酯置换碘反应在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有机合成领域。
通过该反应,可以将碘引入有机分子中,从而增加其功能性和化学性质。
碘代醇化合物常被用作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能够参与更复杂的反应,合成出更多种类的有机化合物。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包括醇、碘溶液、醋酸酯、试管、搅拌棒等。
2. 将醇和碘溶液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
3. 加入醋酸酯,继续搅拌混合。
4. 将反应体系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反应。
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可以顺利进行醋酸酯置换碘反应,并得到预期的产物。
这种反应不仅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还可以为开展更复杂的有机合成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篇示例:醋酸酯置换碘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通常用于合成醋酰衍生物。
这种反应的机理相对简单,但却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醋酸酯置换碘反应的机理及其应用。
醋酸酯置换碘反应是一种通过碘代醋酸酯与醋酸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亲核反应而得到醋酯的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涉及到碱性条件下的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并且在反应过程中通过碘离子进行的催化。
这种反应通常是在有机合成中进行的,用于合成醋酰衍生物,如醋酸酯、醋酸乙烯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探索D i sc i pl i nesE xpl or at i on碘催化下酯交换反应的研究王春杰李晓萌贾林果杨鹏坤(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周口466000)摘要本文研究分子碘、酸作为催化剂,采用不同的醇与乙酸乙酯反应,实验表明,碘能有效地催化在酯交换反应,醇的反应顺序:叔醇、仲醇、伯醇,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碘乙酸乙酯酯交换醇中图分类号:T Q426文献标识码:AT r anse st e r i f i cat i on r e act i on C at al yze d by I odi neW A N G C hunj i e,LI X i a om eng,J队L i nguo,Y A N G Pengkt m(C hem i st ry D epar t m ent of Z houkou N or m a l U ni ve r s i t y,Zhoukou,H e’nan466000)A bs t r act I odi ne-ca t al yze d and aci d c at al yzed t r anse st e r i f i c at i on r ea c t i on w er e s t udi ed us i ng et hyl a ce t a t e w i t h a l c ohol sI n t he paper.T he r e sul t s w a s di s c l os ed t ha t i odi ne w a s an ef fi c i ent ca t al ys t f or es t er-exchange r eact i ons,t he r ea ct i onact i vi t y of al cohol i ncr eased i n or d er of t er t i a r y al co hol,s econdar y al coh ol,Pr i m ar yal cohol,The exper im ent al r e sul t s ar e pr el i m i nar y anal yze d.K ey w or ds I odi ne;Et hyl a ce t a t e;Tanse st er i fi ca t i on;A l c ohol酯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中间体,通常酯的合成是酸碱催化下酰卤、羧酸酐或羧酸和醇反应制备,但存在毒性、污染、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反应选择性较差以及副反应等缺点;∞酯交换作为一种温和的合成酯的方法,但由于反应可逆,难以高效反应,但各种酸性、碱性(包括胺类)催化剂、分子筛、酶类能对酯交换反应起催化作用。
@近年来碘作为一种温和的Lew i s酸催化剂在催化有机合成领域中应用广泛,@∞该类型的反应具有条件温和、易于操作、反应的产率高或选择性高、反应过程稳定、环境友好、原材料价廉易得等优点,对于绿色化学、合成化学以及新型催化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碘、酸作为催化剂,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情况下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叔丁醇、正戊醇、2.戊醇与乙酸乙酯反应酯的收率。
1实验部分1.1实验原理OAO/\+R。
H—Iz或H—rS04。
_H,。
∞R+cH,c脚。
H1.2仪器和试剂D F.10I S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巩义市英峪高科仪器厂);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M Y B 型调温电热套(巩义市英峪高科仪器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 i col et6700):M.22有机合成制备仪等。
碘(中国医药公司北京采购供应站);乙酸乙酯(中国派尼化学试剂厂);其他主要试剂均采购于天津试剂一厂,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1.3实验方法在装有磁力搅拌子、滴液漏斗和回流冷凝管的100m L的三颈瓶中加入0.2m ol正丙醇和4滴硫酸或0.29碘,在滴液漏斗中加入0.1m ol乙酸乙酯。
通冷凝水,调节集热式恒温磁力搅拌器,待温度达到40℃时,开始滴加乙酸乙酯,维持反应6h,再室温搅拌3h。
将反应所得的粗产物分别用饱和的碳酸钠,饱和氯化钠,饱和氯化钙洗涤,用无水硫酸镁(1.59)干燥过夜,对其常压分馏,收集沸点100—103℃馏分。
对产品进行红外表征,经红外分析产品为乙酸正丙酯。
计算收率。
将0.2m ol异丙醇、正丁醇、叔丁醇、正戊醇换成0.2m ol正丙醇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分馏后收集相应沸点馏分,并对产品进行红外表征和红外分析。
经过分析产品均为目标产物。
2结果与讨论2.1催化剂对酯收率的影响表1催化剂对酯收率的影响由表1可以可知,在相同条件下,以硫酸做催化剂的收率比碘做催化剂的收率稍低,碘作为L e w i s酸,有利于酰氧键的断裂,从而导致催化活性而生产新的酯,而质子酸做催化剂有利于烷氧键的断裂;酯交换合成酯相比较以相应的酸和醇缩水合成酯⑦的收率要低,这可能因为酯交换本身是可逆反应。
2.2醇的反应活性表2醇对酯收率的影响蘑墓鲺学科探索D i sc i pl i nes F印l or aaon由表2可以可知,在碘的催化下,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伯醇与乙酸乙酯进行酯交换的收率要稍高,而叔醇与乙酸乙酯进行酯交换的收率最低。
这与碘催化酯交换是酰氧键的断裂有关,醇中氧原子电子云密度越大,空间位阻越小越有利于酰氧键的断裂,表2可知正丁醇和正丙醇与乙酸乙酯的反应收率差别不大,而正丁醇和叔丙醇与乙酸乙酯的反应收率差别很大,这与叔丁醇中氧原子空间位阻很大有关。
在酸催化下叔醇、仲醇与乙酸乙酯的反应收率也比伯醇低很多,可能是由于在酸催化下叔醇脱水所致。
3结论(1)碘作为一种温和的催化剂,能有效地催化在酯交换反应,具有条件温和、产率高、处理简单等特点,在酯交换合成酯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我们也不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2)在碘的催化下,与相同的酯发生交换反应时,伯醇的反应活性优于仲醇,叔醇的酯交换产率比较低。
★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加13年实验室开放项目(K201328)注释①G r ee n T.W.W ut s P.G.M.Pr ot e c叶e G r oup s i n O r g ani c Synthes i s[M],3r ded;W H ey:N e w Y ork,1999.②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基础有机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92-593.⑤O t er a J.Transes ter if i cat ion[J].Chem.Rev.1993(93):1449.1470.④吕铁梅,吴范宏.选择性碘内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M】.有机化学,2003.23(8):763-769.⑤B i s w as A.Sel l ing G A ppel l M.W oods K.K.W i ll ett J.L.B uchanan C.M.I od i ne cat al yzed e st e r i W c at i on of∞U l l l o∞啪i鸣r e duce d l eve ls of s olvent【J】.T e ahedron Lef t。
2003“7):4755-4757.⑥Sam aj dar S.B as u M.K.B ecker EEB a ul k B.K A new m ol ecul ar i odi ne-cam-l yzed t h i ok e t al i z at i o n of c ar bon yl com pou nds:s el ecfi vi t y a nd sc opeⅡ】.Tet ra-hcd r on Let t。
2001“2):4425-4427.⑦孙志忠,侯艳君,马东升.半微量有机化学实验【M】.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5:129.131.(上接第13页)时和其他的学科的课时相比,就少了很多,导致其理论课时的减少。
(2)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3)体育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不相符,应选择与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就业的重要性相关的知识。
2.4缺乏高职体育教育的相关设施有些高职院校的经费短缺,使其没有配备完善的体育教学的场所和体育教学的配套设施。
而且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材料缺少时代的气息,体育教学的软件跟不上现代化的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原则以就业为向导的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不等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是以知识和能力以及素质合并的教学。
高职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改革方向应以就业为导向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体育教育的改革要遵守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
体育教育的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发展的系统工程,其改革的方向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符,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培养出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
(2)健康性原则。
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训练身体、树立健康的观念,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
(3)适应性原则。
教师在体育教育是选用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要和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以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将所学的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中去,促进企业文化的进步,使企业的体育文化更加有活力。
(4)目标性原则。
体育教育必须要有目标性,传授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在企业中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
(5)灵活性原则。
每个学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高职体育教育的进行改革时,既要与大多数的学生的需求相符,也要将少数学生的需求考虑进去,所以需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
(6)综合性原则。
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的综合的培训场所,即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4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措施4.1转变高职体育理念高职体育教育是高职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任务,就是树立学生终身锻炼的理念。
圆高职学生在就业后,将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就需要面对劳动强度大和缺乏锻炼身体的时间,所以要重视高职体育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终身锻炼的能力,并以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4.2以职业特点为基础进行高职体育教育改革高职教育设置的专业很多,但大部分和学生今后的就业相差甚远。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在今后职业中的适应能力,所以高职体育教学应从高职学生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出发,分析每一个体育专项特点,了解学生毕丘岳所从事的职业对身体的要求,从而根据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制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