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
精选4篇
(一)
提及数学文化,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拓展,安排在课堂教学中的用以“锦上添花”的装饰。近期读完《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一书后,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误区,对于数学文化界定的误区。
审视当下数学课堂,包括我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一线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仅仅是将数学文化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当成提升课堂品味的调料,这是对数学文化的片面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延伸相关的数学史、数学应用固然有文化味道,但这样的做法仅仅是和课堂教学的表面结合,很多时候处理不好会造成数学教学和数学文化“两张皮”的现象。书中(P15)提及数学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开放性,这预意数学文化的联系不仅指向数学内部,更指向数学以外的领域,因而我们在保留数学核心的同时,可以将数学课堂延伸到其它领域,这种基于数学文化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等。
如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呢?阅读完书中《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与教学模式》一章后倒也有了自己一点浅显的想法。
一、教学寻根,厚实知识底蕴
小水珠只有汇入大海,才会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动力。同样,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背景中,才会被更深刻的理解和阐释。
在我们的现行教材中,一些公式、概念、法则等都是直接呈现于学生眼前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大多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间接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数学变得“涩而无味”。要想使学生获得深厚的数学知识的文化底蕴,我觉得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根究底。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课。当学生经过一系列实验、演算,终于得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时,我予以大加赞赏:“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同学们探求圆周率的过程跟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充分肯定学生的才智和努力后,紧接着就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的发现过程,让成功的体验伴随伟人的发现而升华,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如教学“比的意义”时,可以出示16×3、9×10、5×8、21×34、13×8等规格的长方形,让学生选出最美的长方形。在学生作出选择后,随即揭示“黄金分割”及其在美学中的意义,这样做不仅
可以很好地将这部分知识纳入文化范畴,而且充分挖掘了数学的美育功能,有效地将数学课堂延伸至其它领域。
二、活动访史,缩短情感距离
我们崇拜古今中外的一切数学家,即羡慕他们为人类历史所做的杰出贡献,又觉得科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唯因缺乏才智与勇气“上下而求索”不得。基于这样的心理,我们与成功之士存在着天然的隔阂,尤其在情感上总不能亲近。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妨通过学科活动让学生“走进数学家”、“走进数学王国”。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并以其作为榜样;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家并不是不可企及的,因而更容易接近。
三、生活探意,挖掘实用价值
无论是远古的结绳记事,还是现代的二进制计数,都昭示了“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但现行教材枯燥、生硬的“经典”知识却疏远了生活实际,而显得高高在上,甚至有些高不可攀。
例如最近校内有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时,在学习了大月、小月的相关知识后,有学生突然提出质疑:“为什么二月的天数少呢?”翻看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当中的介绍是从
平年、闰年的角度阐述的,内容比较枯燥、生硬。记得曾经参加某次教研活动时,有老师运用了讲故事的处理方法:凯撒和奥古斯都两个罗马皇帝,为把自己的生日月份变成大月而从二月份(专门处死犯人的月份)中分别减掉一天。这样不仅使学生牢牢记住平年、闰年二月份的天数,而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的甚至只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闹剧,从而使数学显得更加亲切。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指出,数学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我们要善于把生活中的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再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本质意义。
《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一书从文化的视角入手,运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与科学史等相关科学的理论,分析与探讨了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问题,为我们中小学教师从文化的视角理解数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是一勺温暖的心灵鸡汤。“迫”于外力,虽已囫囵吞枣式浏览完全书,但之中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我会继续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慢慢领悟、参详。
(二)
张维忠教授的《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一书从文化的视角入手,结合数学课程,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明了文化与数学文化的内涵,从理论的角度,从源头梳理的文献整理方式,助我建立了正确的数学教育文化观。使我明白了,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其次,分析了国内外数学课程与我国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挖掘众多数学文化素材,为我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打开了视野、提供了方法。“数学文化”这个名词早听说过,乃至在教学工作中无意识地触及过,只是对“数学文化”内涵的理论学习,却是始于本书,以下就结合自己平时工作中无系统的所作所为,零散的所想所思,浅谈读此书的随想。
一、对“数学文化”的理解
为什么说数学是一种文化?纵观全书,相关文献资料,也没有对数学文化内涵的统一界定,但是,大体都是相通的。即“数学文化的含义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
品。物质产品是指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精神产品是指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如果说数学教育需要“数学文化”,那么首先教师需要“文化”。首先,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切实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工作。此外,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对对自己的学科怀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求实求真的态度,对“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教育、什么是数学文化、数学与人的发展、数学与文化的作用、数学有何文化价值”等有一份深切关注与深刻思索,那么工作中将少一些盲目性,就能在纷繁复杂的数学教育变革中,找准数学教育的基点。
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课程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充分地利用数学文化,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