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医

合集下载

易经与中医宣传条幅

易经与中医宣传条幅

易经与中医宣传条幅
易经与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制作宣传条幅来推广和宣传。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宣传条幅内容:
1. 易经条幅:
- "探求万物之理,读懂易经之道"
- "易经智慧,指引人生"
- "易经,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
2. 中医条幅:
- "中医养生,和谐身心"
- "中医温暖,守护健康"
- "中医草药,自然疗法"
3. 易经与中医结合条幅:
- "易经中医,传承千年智慧"
- "阴阳五行,中医养生之道"
- "身心平衡,易经与中医的和谐"
4. 中医治疗方面条幅:
- "经络通畅,健康无忧"
- "中医针灸,舒缓病痛"
- "调理气血,延年益寿"
在制作宣传条幅时,可以运用传统的中国元素,如中国画的意象、中国结等,以增加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同时,选择合适的
颜色和字体,使整体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彰显出易经与中医的价值与魅力。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涵盖了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包含了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在易经的理论体系中,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观念也渗透到了医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

因此,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具有独特的特点与价值。

一、易经与医学的关系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重要体现,融合了哲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思想。

易经中的八卦、五行理论与中医药学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八卦与五行是易经中的重要概念,而阴阳与五行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基础。

阴阳与五行理论的应用于医学中,使得中医药学发展出了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深受世人的赞誉。

二、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的相互影响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相互交融,互为促进与发展的关系。

易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中医药学强调了人体内外的调和。

这种共通的理念让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成为了一对默契的伙伴。

同时,易经国学中对阴阳五行的解读与应用,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两者相互交流,促进行业的发展。

三、易经国学对中医药智慧的贡献易经国学对中医药智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基础: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与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相契合,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易经国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与中医药学中的藏象理论和整体观念相吻合,相互促进学科的深入研究。

2. 诊断方法:易经国学中的八卦与中医药学中的辩证施治相结合,为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八卦的推演与辩证施治相结合,使中医药学疾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准确和科学。

3. 治疗方法:易经国学中的五行与中医药学中的治疗方法相呼应。

中医药学根据五行的不同属性划分进行针灸、草药、按摩等治疗方法,易经国学为中医药学提供指导。

4. 个体化治疗:易经国学的理念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学也注重从整体出发,因人而异。

易经国学中的八卦、六爻推演,推动了中医药治疗的个体化发展。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洞察自然之道,领悟天人合一之理”。

而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分析其思想内涵和相互影响。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是一部集中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经典著作,其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易经》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阴阳”、“五行”、“八卦”。

其中,“阴阳”是指事物对立统一的原理,表明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代表了事物相互关系和演变的过程;“八卦”是表达阴阳和五行关系的符号系统,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规律。

这些思想构成了《易经》的主要理论框架。

二、中医学的思想基础中医学作为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秉承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健康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协调的结果。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可以总结为“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

其中,“阴阳”理论指导中医学对疾病、人体和药物的分类和操作;“五行”理论判断疾病发展和治疗方法;“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外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

三、《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1. 理论观念:《易经》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中医学借鉴了该思想,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了病症的综合考虑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

2. 诊断方法:《易经》中的八卦符号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中医学借用了八卦的思想,发展出脉搏诊断和舌诊等独特的诊断方法。

3. 药物应用:《易经》中的五行理论可以指导中医学对药物属性和作用的判断和使用,为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人体调理:《易经》通过对阴阳和五行的研究,提供了平衡人体阴阳和五行的方法,为中医调理与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上只是部分例举,《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远不止如此。

《易》与中医

《易》与中医

《易》与中医从太极图上看,我们中医在哪里呢?在中间的S曲线。

有人攻击我们中医太简单了:一个人生病了,就是阴阳失调。

怎么治病?调和阴阳。

那病治好了呢?阴阳调和了。

他们说这也太简单了,我说这就对了,因为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越复杂的东西越是偏离了事物的本质。

我有一个命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叫智慧。

而反过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叫知识。

学国学、学中医不是学知识,是开智慧。

明代张介宾引用孙思邈的话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大医是我们做医生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虽然从现存孙思邈文献中并没有找到这一句原话,但他在《大医习业》中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他提出学医者必须要学习两类知识体系,一类是以医学为本体的知识,另外一类就是以《易》为代表的象数之学。

张介宾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同,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我将它概括为《易》为体,医为用。

在张介宾看来,《易经》讲的是天地之理,中医讲的是身心之理;《易经》讲的是天地变化的大规律,而《内经》讲的是身心变化的大规律。

《易经》和中医是内外关系。

医具《易》之理,《易》得医之用。

所以学中医的人不懂易,很难成为一个大医。

中医哲学有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生命本体论,第二个问题是思维方式。

生命观可以说很多,但从本体来讲就是气一元论,也叫气本论。

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象数思维方式。

这个思维方式是说明气本论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是一体不二的。

中医当中最重要的“象”就是气。

气虽看不见,但真实存在。

我把中医象数思维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

不仅仅是中医,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包括天文、历法、方术都是一个象数模型,是按照这个象数模型建构起来的。

阴阳就是二气,五行就是五种气,气是最大一个象。

气是什么?有人说气是物质,有人说气是能量,有人说气是功能,有人说气是信息等等。

易经与中医的书籍

易经与中医的书籍

易经与中医的书籍
易经与中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是一部古老的经典,它阐述了宇宙的变化规律。

中医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通过患者的脉象、舌苔和病情来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下面将从易经和中医的角度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易经和中医的共同点
易经和中医都强调“阴阳平衡”。

在易经中,阴阳二元对立是宇宙最基本的元素,它们产生了万事万物的演化和变化。

而在中医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重要病原是人体内外因素失衡所致。

因此,中医通常借助阴阳理论来辨证论治。

二、易经和中医的不同之处
易经是一部非常抽象的经典,许多人难以理解其中的道理。

而中医则是一门实践科学,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证明。

因此,易经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中医是一种行动方式。

三、易经和中医的互补作用
易经和中医的关系是互补的,它们共同帮助人们探索如何健康地生活。

从易经的角度来看,人们可以通过理解阴阳平衡来预防疾病。

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理解易经可以帮助医生根据自然规律来辨证论治。

总之,易经和中医是中国的两个传统文化遗产。

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易经和中医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我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易经国学中医养生与身体健康

易经国学中医养生与身体健康

易经国学中医养生与身体健康易经国学、中医养生与身体健康是三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领域。

它们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独特的观点,为人们提供了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易经国学、中医养生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通过运用这些传统的智慧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一、易经国学易经国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易经是一种古老的占卜工具,它包含了关于自然、生命和宇宙等方方面面的智慧。

易经国学通过研究这些智慧,试图揭示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如何根据这些关系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易经国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与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与宇宙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理解和运用易经的道理,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二、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个体独特性和整体健康的维护。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以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调理饮食、调节精神状态、锻炼身体、按摩和针灸等。

中医养生注重对身体的观察和调整,相信身体的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适度的运动,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

三、易经国学与中医养生的结合易经国学和中医养生都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在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易经国学强调人与宇宙的关系,而中医养生关注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这两者的结合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身心养生方法。

易经国学和中医养生的结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易经国学提供了对自然变化的理解和把握,中医养生则提供了调整自身平衡的方法。

综合运用易经国学和中医养生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抵御外部环境对身体的影响,预防疾病和提高免疫力。

2. 易经国学的思维方式和中医养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根据易经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绪来达到身心平衡的目的。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

第 一 章 《 易 经 》1
与医理同原
第二章先天八 2
卦与医理
3 第三章六十四
卦方圆图与人 生
4 第四章文王后
天八卦与医理
5 第五章 《易经》
为医学指南
第一节 《系辞》精微撮要 第二节天人一体之义
第一节何谓一 第二节一分为二 第三节二分为四 第四节四分为八 第五节八分为六十四
第一节先天卦与人生 第二节阴阳消长之理 第三节方圆图之关系
精彩摘录
这是《易经与中医学》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一节先、后天卦理之异同 第二节从爻象言 第三节从藏象言 第四节从形体言 第五节从生育言 第六节从精神言 第七节从动静言 第八节从升降言 第九节从神机言
第一节道曰阴阳 第二节阳为阴主 第三节扶阳抑阴 第四节 《易》医同理 第五节 《易》理医用 第六节知归知一在知止
作者介绍
这是《易经与中医学》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中医关键在诊断,诊断不清,无从下手。
这类书的通病,没有真正把周易用于临床,没有医案。
易经与中医学,这本书把易与医两门,阐述特别到位,非常好!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这句话从六岁后,就 听长辈说,从而我从小就开始喜欢医典文集。
上通天下彻地,远索太古易理,纵横古今经典,最后归结为阴阳二字,一通则百通,上有天象,下有地相, 执大象而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泰!人身是天地阴阳和合,一呼一吸即生命。
易经与中医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张景岳

易经与中医的书籍

易经与中医的书籍

易经与中医的书籍1. 引言易经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具有指导人们生活、思考和实践的作用。

中医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它以人体整体观念和整体调理为基础,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来维护和恢复人体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易经和中医的经典书籍,这些书籍对于理解和应用易经和中医的原理和方法非常有帮助。

2. 易经书籍2.1 《周易》《周易》是经典的易经文献,是易学研究的基础。

它包含了六十四卦和六爻的组合,通过解读卦象和爻辞,可以揭示出人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内在意义。

这本书总结了古人对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2.2 《易经》述义《易经》述义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易经注解,由司马昭撰写。

这本书对于《周易》的卦象、爻辞以及各个卦的解释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阐述。

它不仅解释了易经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还提供了对于易经的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思考。

2.3 《尚书大传》《尚书大传》是易经的另一本重要注解,全称为《尚书大传周书考》。

它由庞熙撰写,主要对《尚书》中的卦辞进行了注释。

这本书对于理解《周易》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非常有帮助,同时也提供了对于易经哲学的深入研究。

3. 中医书籍3.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也是最早的中医文献之一。

它包含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黄帝内经》通过阐述人体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机理,提供了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2 《千金方》《千金方》是中医药学的重要著作,由孙思邈所著。

这本书记录了大量的中草药方剂,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它对于掌握中药的知识和运用非常有帮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和药物研究。

3.3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著作,由杨继洲所著。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调理经络和穴位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和脏腑,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易经》与中医

《易经》与中医
三、病例
1、阴阳学说:《易经》有乾、震、坎、艮、兑、离、巽、
八卦,而八卦中的乾、震、坎、艮卦为阳;兑、离、巽、坤卦为阴;中医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而八纲中的表、热、实、阳为阳,里、虚、寒、阴为阴。
2、五行理论:〈易经〉与中医的五行生克如出一澈,都有五行配备和相生相克之要。(1)八卦配五行:乾、兑为金,离为火,震、巽为木,坎为水,艮、坤为土。(2)中医配五行:心、心胞、小肠为火,肺、大肠为金,肝、胆为木,脾、胃为土。(3)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4)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为什么是这样地相生相克呢?《易经》与中医的理论相同,都是根据自然现象而来的。我们先看相生:金作用于一定的条件就会变成液体,此为金生(水);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水付出了,植物(木)也生长了,这就是水生木;不发达的昨天,生火就得植物(木),木点着了变成了火,木生火是这样来的;火灭了以后的物质(灰)就是土,所以火生土,金是土里的金矿物质提炼的,这才说土生金。相克也是一种自然消长现象。(此不详解)
1、《易》与中医师:一个好的中医师一定是参研过《易》的,起码看过《易》。张景岳不是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吗?太医是给皇帝治病的医师;扩展来说,太医一定是个很好的医师;也就是说好医师一定要学《易》。
《易》能帮助医师对病情作出更准确的诊断。如一人因慢性头晕头痛来问医,医师通过望、问、闻、切后难于确定何因时,可借于《易》的帮助;头在乾卦、乾为金,而影响金的五行有哪些呢?一是火(火克金)、二是木(金克木);一个克我,一个我克,这是关键的两点。再据火为心、木为肝的理论就可看出病情的归属了:不是心火(心血管系统)上升,就是木旺侮金的肝阳太过或脾胃的生化失调的气血不足(消化系统)的原因所至的头晕头痛,(西医说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贫血性及神经性头痛);再据其它的诊断来确定是火旺还是木旺。在医治上可根据补金泻火或补金克木还是直接泻火或直接克木的生克关系开具药方,这样一定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研究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研究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研究易经和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两大学问体系,它们所涉及的内容虽然看似有些不同,但实际上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的共通之处。

本文将围绕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并探讨它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互动与融合。

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实用性和易经的哲学深度,从而为二者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易经的哲学基础与中医学的源流易经是中国古代奠基性的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始于夏商周之际,发端于先秦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易经主要包括《易经》、《尚书·洪范》、《尚书·禹贡》等篇章,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不仅包括占卜与预测,还包括道德伦理、政治哲学、宇宙演变等方面的论述。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

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以黄帝、岐伯、扁鹊等古代医家的著作为代表,主要包括《黄帝内经》、《难经》、《肘后备急方》等。

中医学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研究,总结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易经和中医学在时间上、地域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诞生于古代中原地区,而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也基本上发生在中国境内。

此外,易经和中医学的共同特点还表现在它们对于整体观念、平衡理论的共同关注,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共同态度。

二、易经与中医学的理论内涵易经和中医学在理论层面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易经注重“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和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中医学也提倡“天人相应”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息息相关。

其次,易经和中医学都重视平衡理论。

易经在宇宙变化的逻辑中,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只有维持相对的平衡才能保持和谐。

中医学也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任何一个方面的失衡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好!我是明德易经。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易经》与中医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讲应该是:体与用、道与器的关系。

下面从《易经》和中医的基础理论方面做一些论证。

《易经》的三大基础理论《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中华文明之根。

其核心的三大基础理论如下:1、阴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于阴阳两个面,既对立又统一。

2、五行生克学说:将宇宙间万事万物归类于木、火、土、金、水五类,他们之间相互生扶相互制约。

3、天人合一:人和宇宙信息能量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互补协调平衡。

中医的三大基础理论中医的哲学基础便是《易经》。

它是《易经》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也是数千年来,应用《易经》原理面向社会大众普惠最广、功效最大、影响最深的一项社会实践。

中医可谓功德无量!其核心的三大基础理论如下:1、气一元论:《河洛原理》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和整体观。

2、藏象经络学说: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经络、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经络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3、辩证论治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依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论证,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上面《易经》和中医的三大基础理论比较,大家应该很容易就看明白了它们之间的互为体用、相互促进的根深蒂固的内在联系。

《易经》和中医在数千年的社会文化交流和实践中体用兼修、道器并用,促进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昌盛不衰、绵延不绝,实为我中华民族文化之幸!。

易经入门中医知识点总结

易经入门中医知识点总结

易经入门中医知识点总结一、阴阳五行在中医中的运用1. 阴阳:易经中提到的“阴阳”概念是指“阴”和“阳”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它们是宇宙中各种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

“阴阳”是中医认为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素质,并且因为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维持了人体内外的各种生理活动和各种疾病的发展。

在中医诊断治疗中,需要观察病人的阴阳属性变化,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 五行:易经中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物质的主要分类。

在中医中,五行与五脏相对应,并且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比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属木,而肝主疏泄则对应着木的特性,因此肝气郁结会导致“木”能不畅,所以人会出现情志不舒等症状。

利用五行理论进行诊断治疗,可以更好地把握人体的生理状况。

二、气血在中医中的重要作用1. 气:易经中的“气”是指天地万物的本原力量,它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阴阳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

在中医中,气的运行是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如果气运行不畅,就会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因此,在中医诊断治疗中,常常需要通过调整气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 血:易经中的“血”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它是气的物质基础和载体,也是维护身体活动和营养组织的基本物质。

在中医中,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共同维持着人体运动和感知功能的正常运行。

而且,气血是形成人体各种脏腑的基本物质,也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

因此,中医诊断治疗中经常需要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来实现治疗的目的。

三、易经中医的预防保健1. 调养:易经中的“调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进食、运动、起居、情志调摄等方式,使人体的阴阳五行、气血运行保持平衡,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治病防病的目的。

在中医中,调养是非常重要的预防保健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2. 饮食:易经中的“饮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膳食来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饮食调养、养生保健的目的。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感谢邀请!
周易是中医的源头,八卦也对应着人身的各个器官。

比如乾卦主头部,肺部健康,离主眼晴,主视力健讲法,坎为肾泌尿生殖系统,坤为脾胃及消化系统。

相对应的五行生克自然就生出一种循环来。

比如中医上知名度最好的“头疼医脚”其本质上就是利用八卦相克的原因,而被科学无法解释的穴位按摩和针灸都是同样的道理。

嗓子感冒,反而在肚脐处来一针,牙疼偏偏要举起另一只胳膊,都是这个道理。

而且效果还特别好!
周易的核心就是“平衡”,而这个“平衡”就被中医所挖掘出来。

所有的疾病都只是表象,是相应对的另一个因素产生了变化。

因此,顺着这个脉络反向调解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治本,是周易赋与中医的灵魂!
比如,肾虚,肾为水,为坎,那么多补一些坎类食物就可以,坎为黑,大凡黑色的食物都有补肾功效。

比如,气血虚,一是补肾,如坎封。

二是直接补,就是离卦,离为火,为红,大抵上所有的红色的食物都有补血之功能。

比如咽喉疾病,为兑,兑为白,基本上白色的水果都有润喉的功能。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还有我们平时所说的“上火”“心悸”等等,都是身体发生失衡的表现,对应着不同的卦象。

中医的直接祖先应当是《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的观点又有许多与周易相通相融,比如阴阳观点,比如平衡观点,所以我们总说“医易同源”就是这个道理。

但由于周易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系统化文字,算是中国文化的鼻祖,因此中医是周易大道的一个分支。

无易不医!。

易经国学中的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易经国学中的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易经国学中的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和国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是易经国学中重要的方面,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智慧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易经国学中的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的相关内容。

1. 易经国学与中医养生的关系易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古代哲学之源”。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和“五行”,它们描述了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中医养生又是基于阴阳和五行理论的,它通过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和五脏的功能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因此,易经和中医养生有着紧密的联系。

1.1 阴阳与中医养生在易经的阐释中,阴阳是描述事物两种相对而对立的属性。

中医认为,人体也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

保持阴阳的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因为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1.2 五行与中医养生五行是易经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把五行理论应用到养生中,它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

通过掌握五行的原理,中医可以调节人体五脏功能的平衡,从而实现养生的目标。

2. 易经国学与疾病预防的关系除了与中医养生有关,易经国学还与疾病预防密切相关。

它们共同追求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预防,下面将介绍易经国学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2.1 预测和调整人体状况易经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和人体状况来预测未来的变化。

在疾病预防方面,易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通过早期发现和调整人体的不平衡,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2.2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易经国学鼓励人们过上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于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

国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要求人们遵循道德准则,注意饮食起居,保持情绪平稳等。

这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身心健康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易经国学中的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的实践在易经国学中,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也有实践层面的内容。

《易经与古代中医的关联》

《易经与古代中医的关联》

《易经与古代中医的关联》易经和中医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二者虽然看似毫不相干,实则在某些层面上有着紧密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易经与古代中医之间的奥妙联系,带您一起领略古代智慧的深度和广度。

易经的哲学与中医之道易经作为古代中国最具有智慧的经典之一,其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医。

易经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的理念,而这些概念恰恰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五行对应五脏,易经辅助中医诊断在中医理论中,五行理论对应五脏,五脏与五行相互关联。

而易经中的五行思想提供了一种辅助中医诊断的方式,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阴阳哲学贯穿中医治疗易经中的阴阳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而中医治疗也是基于阴阳平衡的理念。

中医强调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一点与易经的观念不谋而合。

易经卜筮与中医辨证易经的卜筮术语和中医的辩证施治有异曲同工之妙。

卜筮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推演变化,以预测未来;而中医辨证则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来诊断疾病,找出病因病机,制定治疗方案。

综合古代智慧的交融易经与古代中医之间的关联,体现了古代智慧的深度和广度。

二者在哲学思想、诊断治疗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展现了古代智者对宇宙规律和生命健康的探索。

这种综合的智慧传承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和医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在探讨易经与古代中医的关联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智慧的辉煌,更能从中汲取启发,探寻中医学的深奥之处。

易经和中医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共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古代文化的镜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视中华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是一部积累筮占之辞的辩证法哲学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该书阐述了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其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中医和《易经》关系密不可分。

都讲阴阳五行。

易经里面有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和《黄帝内经》里面说的治未病和治小病,有异曲同工之妙。

《易经》和《黄帝内经》都是上天赐给中国人的宝贝。

《易经》包罗万象,现在的人用来算命,实在是小瞧了《易经》的作用。

算卦只是《易经》里面的一粒沙子。

算卦的目的也是体现预则立的思想。

可以做到趋利避害,减少和避免损害。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
6、《易传·损·象》:惩忿窒欲。
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 (《礼记·礼运》) 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鲜:很少。 )
节:亨;苦节,不可贞。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春欲得瞑卧早起,夏秋欲得夜卧早起,冬欲得早卧晏起,皆有所益。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
“药王”孙思邈《孙真人摄养论》: 正月(指立春、雨水,阳历2月初至3月初,以下以此类推)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勿食生葱,损人津血。勿食生蓼(liǎo),必为症痼,面起游风。勿食蛰(zhé)藏之物,减折人寿。勿食虎豹狸肉,令人神魂不安。此月四日,宜拔白发,七日宜静念、思真、斋戒,增福,八日宜沐浴,其日忌远行。 二月(指惊蛰、春分)肾气微,肝当正王,宜减酸增辛,助肾补肝,宜静膈去痰水,小泄皮肤微汗,以散玄冬蕴伏之气。勿食黄花菜、陈醋、菹(zū),发痼疾。勿食大小蒜,令人气壅,关膈不通。勿食葵及鸡子,滞人血气,冱(hù塞)精。勿食兔及狐貉(hé)肉,令人神魂不安。此月八日,宜拔白发,九日忌食一切鱼,仙家大畏。十四日不宜远行。仲春气正,宜节酒,保全真性。
《易经》与养生学
1、养生由己 《易传·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 《易传·泰·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易传·系辞下》: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2、《易传·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南北朝思想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远思强健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暖失节伤人。 大乐气飞扬,大愁气不通,用精令人气力乏,多睡令人目盲,多唾令人心烦,贪美食令人泄痢。

易经解析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

易经解析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

易经解析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

易经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阐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

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和中医的理论体系两个方面,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指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面,如太阳和月亮、昼夜、寒暑等。

易经认为,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原理。

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易经将它们与宇宙万物的发展演化联系起来。

中医的理论体系也以阴阳和五行为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五行理论则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将人体的器官、组织、精神等与五行相对应。

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的阴阳和五行理论为中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中医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二、易经与中医的共同特点易经和中医在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强调整体观念。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中医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其次,它们都注重动态观察。

易经强调变化的规律,中医也注重观察病情的变化,以调整治疗方案。

再次,它们都强调平衡和调和。

易经认为,阴阳的平衡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基础,中医也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易经和中医的共同特点使得它们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易经的哲学思想为中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中医的实践经验也为易经的理论提供了验证。

三、易经对中医的启示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易经强调整体观念,提醒中医要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易经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易经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易经与中医养生的关系易经和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作为一种古老的哲学体系,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思想;而中医养生则是一门关于人体健康的综合学科,其理论与实践基于阴阳五行学说。

本文将探讨易经与中医养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如何运用易经哲学的原理来促进人体健康。

一、易经与中医养生的共同理论基础易经和中医养生都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基础,这是两者之间共同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相对的两面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而五行学说则是根据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及其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易经以阴阳五行为核心思想,而中医养生则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理解人体的健康与失衡。

二、中医养生中的易经应用1. 食疗:中医养生强调食物对于养生的重要性,而易经中的饮食养生也专门探讨了不同食物对人体的作用。

根据易经的理论,食物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脏功能。

中医师常常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特点选用特定的食物来调理身体。

2. 气功:中医养生中常常使用气功来练习身体的调理,而易经中的养生经典《素问》和《灵枢》也提到了一些关于气功的养生方法。

通过呼吸调节和身体动作练习,气功可以帮助调整人体内外的阴阳和五行能量。

3. 精神调养:易经中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思绪的清晰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中医养生也强调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通过修炼易经中的观念和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提升心智状态,调整情绪,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易经哲学对中医养生的启示易经的哲学体系对于中医养生具有深远的启示。

首先,易经提倡“顺应自然”,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这与中医养生的“调整人体与环境的平衡”相一致。

其次,易经强调“以柔克刚”,这意味着人们应该注重调整和平衡身体的阴阳能量,避免过度的极端状态。

这也是中医养生追求的目标之一。

此外,易经还提倡“德行与养生”,指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身体的健康相关。

中医养生也强调了人的修养和品德对健康的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学在医学观念、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等方面为中医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易经说卦》在论述自然法则与立人处世应遵循的准则时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中医药理论流淌着《易经》的“血液”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和中国古代的其他发明相比,它是惟一的体系完整、科学思想与操作技术完美结合的发明创造,又是惟一的继续发挥着功能并仍旧产生着影响的东方科学。

和西医学相比,中医学从医学观、思维方式、理论构成皆大异其趋。

以此,中医学的行进路线和学术大厦的形态完全不同于西医学。

同是以防治人体疾病为目标的医学能有如此不同,关键在于中医学受易学的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医学以有机论整体观审视人体,重点研究人体功能和变化过程而非实体结构;中医学重视人体的时间特性,以时间统摄空间,明显区别于西医学着重阐述人体空间,以空间统摄时间;在理论构建方面,中医以模型化的方式和西医、西方科学的公理化绝然不同。

中医学的这些特色是受易学的影响而铸就的。

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就是在《周易》的影响下结合医学实践而形成的。

此后又随着医学实践的丰富不断援用新创生的易学理论而构建医学理论,在汉代象数易学爻辰说的影响下,中医发轫了五运六气;在宋代易学图书学派盛论太极图时,明代中医学有几种命门学说的形成,呈现了中医学理论演化进程中“医易相关”的特征。

易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医学观念、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三个方面。

易学与中医学的有机论人体观在古代科学未分化以前,医学和易学源出一家。

人体知识曾是易学素材之一,《易传·系辞》曾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学把人体脏腑器官纳入易的框架,例如《易传·说卦》:“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巫术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可谓“医易同源”。

随着先民实践的发展,医学分化为独立的学科,但医家的基本观念仍和“大道之原”的易理一致,易的基本观念也便成为医学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并延续至今,我们把中医学的医学观概之为有机论人体观。

有机论人体观着重于人的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人体自身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协同,从天地人之间的复杂内在联系探求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有机论人体观是由整体观、动态观和阴阳稳态观等构成。

中医学的整体观是易学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观在医学的体现。

《易传·说卦》言:“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人曰义。

兼三才而两之。

故《易》六画而成卦。

”这种三才统一的思想,又称天人观,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之一分子,即从天地人的大系统的开放体系,以其联系、变化、相互制约等关系审视人。

由此《内经》多次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甚至对人的定义也是:“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易传·文言·乾》提出了人身小宇宙之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

”后世进而广论,《吕氏春秋》曰:“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淮南子》曰:“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

”《内经》则发挥了“小宇宙”的思想,《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地之大纪,人身之通应也。

”值得论及的是,西医学也讲整体观,但所论述的是由器官组织等部分合成的整体,是共性的整体,却从没将人与天地大系统联系在一起。

《灵枢·营卫生会》以“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对中医人体的整体观做了深刻的描述,中医学就是循此思想阐述健康、论治疾病的。

中医学的动态观就是易学“唯变所适”的变易观在医学的体现。

《易传·系辞上》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肯定万物变化“日新”,新事物“生生”不已。

认为“变动不居”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特性,人们处理事情应“唯变所适”,即《易传·系辞》所论:“《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中医学就是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审视生命的健康和疾病。

《素问·六微旨大论》把“动而不已”作为自然界和生命的基本规律;“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动态观引导古代医家对人体进行联系时间和空间的详尽观察,发现生命在时间维度上不可逆转的特性,即《素问》二次强调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中医学以此重视时间,以时间统摄空间。

又发现了人体具有自适应、自修复、自组织的能力,《内经》称此为“神机”。

《素问·移精变气论》认为动态观最为重要:“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

动态观又成为中医研究和认识的一种方法,以此认识到人体生长发育状态,包括脉象变化有常有变,例如四时三脉有弦、钩、浮(或毛)、营(或石、或沉)之异。

以此告训医生要“知常知变”或“通权达变”,这正是《易经》的不易和变易之理的运用。

“易以道阴阳”,《易传·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医学不仅承袭《易经》阴阳的理论,而且在《内经》成书的二千余年后,对阴阳学说不断发展,不只是丰富了易经哲学的阴阳理论,而且有其质的提升,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建立了人体的阴阳稳态观。

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阴阳对待、阴阳匀平、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逆顺、阴阳离合、阴阳交争、阴阳转化等一系列规律,并用以概括医学现象成为医学理论。

由此,阴阳在医学中不仅仅是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中医学的一种理论范式,成为中医学的本体论内容,例如八纲有阴阳两纲,五脏经络皆有阴阳,如肾阴、肾阳等等。

阴阳的发生,从先民农业文明的方位观,草原文化的生殖、交媾观念,到占筮诸卦的阴爻、阳爻的比应关系,在《内经》中被升华为“阴阳应象”的系统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阴阳平衡的法则,认为阴阳相交为泰,不交为否;阴阳平秘是稳态,是健康,阴阳失衡是偏态,是疾病,即“偏阴偏阳之疾”。

这是中医学发展易学阴阳建立的阴阳稳态观,是中医对健康和疾病界定的原则,而对疾病的治疗也还是于此,《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故尔治病讲“平”与“和”,以此成为中医治病的第一原则。

这里还应该指出,阴阳虽然具有辨证法思想,但是阴阳不等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因为第一,阴阳是一个事物中的“对待”或两种相反的运动形式,存在于一体中不能分割;而矛盾是两个对立的事物。

第二,阴、阳之间互相依赖和补充;而矛盾的双方是对立和排斥,无涉于相辅相成。

易学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模式医学理论源于实践。

中医学把实践升华为理论一般是以哲学为间架,把实践襻附于其上。

受经学的影响,中医学理论体系奠立之初也走上了经学化的道路,把原创的初始著作称之为“经”,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等。

汉代经学以《易经》为首,影响最大。

在它的影响下当时医学家们的思维模式也是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

它由“象”和“数”两方面内容构成。

《易经》六十四卦的推演主要看卦象,对卦象的分析有实象、假象、义象、用象四者。

例如乾卦象天,为实象;以乾为父,为假象;以乾为健,为义象;乾有元、亨、利、贞为用象等。

战国时代《易经》哲理化《易传》成书以后,对“象”尤为重视,《易传·系辞上》所谓:“《易》者,象也。

”“象”作为《易经》的重要观念之一,可分为现象、意象、法象三者。

《系辞》之“天垂象”、“在天成象”、“观象于天”、“见乃谓之象”是为现象;所言之“设卦观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君子居则观其象”以及“进退之象”、“昼夜之象”是为意象;“天垂象,圣人则之”和“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为法象。

就是说,事物自然的人为的静态或动态的显露,能为人目视所见的对象为现象;由抽象思维的意念虚拟的想象为意象;由现象和意象的推理而取法者为法象。

象数易学的“数”和卦爻一样,也属于易学的符号系统,用数字把卦象的涵义进一步抽象,使“数”表达一种规律,由此“数”也从符号而达到比类思维的效果。

象数易学就是以“象”和“数”来表达事物特征,进行比类推理。

故《内经》强调医者要“合于术数”。

中医藏象理论的构建就是象数易学运用于医学的体现。

《内经》里已经有“器”(《素问·六节藏象论》)、“官”(《素问·灵兰秘典论》)、脏腑等概念,但医家们对脏腑、经络、器官等除有“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经水》)的“现象”认识之外,还采用了活体的、动态的、联系的观察方法,包括由表推里及由病理反推生理。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此类推的有关论述是藏象理论中的意象。

对活的生命,内部脏腑的功能不能直接观察或解剖而视之,但可用“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由我知彼,由表知里”(《灵枢·外揣》)的间接方法而达到“视其外应,以知内脏”。

例如,汗出过多而心慌,可推出“汗为心之液”,因受寒尿多而推理为“寒气通于肾”等。

《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言之“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是由病理而推生理,该篇作者认识到有时只有在疾病情况下才能捕获到健康情况的信息。

藏象理论所论述的人体特征,也有因于法象者。

古人把脏腑功能和四时等因素联系起来,如恽铁樵所言:“《内经》的五脏,是四时的五脏”,并包括方位、颜色等诸多因素,如肝的特征是:“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色苍”、“通于春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皆为法象。

由是而知,《内经》的藏象,包括现象、意象、法象的综合,直观所见的脏腑是现象,形见于外可阅的功能论述援自意象,由于取法比类而论述的是法象。

这表明藏象理论是解剖观察、临床实践和理论思维的综合,远远超越了脏腑。

这也是中医和西医理论重大区别之一。

又因为比象取类的原型不同,仅《内经》中就有三种藏象。

《灵枢·九宫八风》是人体脏腑和八卦对应,是为“八卦藏象”;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有按六爻递进,把一年分为六节,对应六腑的六节藏象等。

在《内经》中,最有价值的是五行全息藏象。

《易经》的六十四卦已经具有全息的思维方式,认识到任何一卦,可有六十四卦的信息。

《吕氏春秋》等也有人身有天地万物信息的思想。

《内经》也多处详论了人身局部狭小区域内有五脏六腑的信息,如《灵枢》之《五色》、《大惑论》、《师传》等篇,这种局部和整体在功能或信息上有对应、同构和共效的关系为全息。

又在西汉初的京房“纳甲”易学中,已经把阴阳、八卦、五行、五方、月相、天干等综合起来,建立了统一的象数模式,《内经》的几篇作者,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就是把纳甲的框架和藏象理论、全息思路结合起来,形成了五脏同五行、五数、五味、五色、五方、五季等体系的藏象理论,笔者称此为五行全息藏象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