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内容摘要]李清照钟爱于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这些“花”意象和词人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

花地开谢枯荣贯穿在李清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达到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

不同时期的花正代表着词人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思想。

从“花”的意象中我们感受着李清照细腻的情怀和感伤的人生。

其笔下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寡妇时期,花的意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清照的生命流程及其蕴涵的深刻情感,本文试通过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意象
意象作为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它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

“意”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指其思想含义、情理内容、精神境界。

“象”来自于物,又不是单纯的物,它是从具体的形象概括而来,不仅成为形象与想象的共名,而且积淀了具象思维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意象主义者认为意象是主观选择、加工和创造而融入了情义和美感的有意味的形象。

将人的情思融入对意象地体察中,把它写成有知有觉有爱有恨的有情物,以形传神,从有限中传出无限。

中国的诗词是古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历代许多文人地创作往往由“物”而引发某种深思或者情感体验。

而其中的“花”更是文人骚客的至爱,娇美的花带给他们许多的遐思,同时更是个人情感与品性的一种寄托。

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服兮,集芙蓉以为裳”,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欧阳修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等。

在这些男性文人的诗词中寄寓了他们对于自我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

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亦写了许多关于“花”的词,作为女性词人,她所显露的更多的是作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与男性诗人有着微妙的区别,她的“花”比男性文人写得更为细腻、真切。

因为女性的观“花”与男性的赏“花”往往是两种不同的心境,由于这种不同的心境也就造成了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与众不同。

这是一个把自我的情感体验深刻地融入于花的喜好之中的女子。

从这些“花”中我们看到了李清照的空灵、忧愁与悲戚,在李词中“花”的意象被李清照用个人情感升华了,几乎超脱了花作为物的范畴。

梅花、菊花、桂花、荷花、海棠等在《漱玉词》中已成为主人公心态的外化或生命状态的象征,烙上了词人心灵的轨迹。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型的官宦家庭,祖籍济南。

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学识渊博,精通诗文,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多有交际,在文坛上颇有名望,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

母亲也是一位博读诗书精通文墨的大家闺秀。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她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被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吟诗填词,交友聚会,无拘无
束,无忧无虑。

在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夫妇情投意合,情趣十分高雅。

与同时代的女性相比,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是一位志同道合、才华卓绝并对她一往情深的太学生。

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

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地爱慕和敬重。

志趣相投,两心相映,无论踏雪寻诗,还是编纂、读书、斗茶,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可谓良缘天赐,佳偶天成。

所有的幸福美满让高傲的李清照人生惬意,心满意足。

然而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高峰就必然有低谷。

清照婚后不久,即因政治上无辜受牵连而被迫离开汴京,和夫君赵明诚分开,也与她的幸福生活暂时告别。

而当所受株连解脱之后,她回到汴京,却又遭遇到当时妇女不可避免的婕好之悲,又因中年无嗣受冷落,老年孀居更是哀苦。

李清照以旷世难逢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敏感深情地致力于别具一格的小词创作,李词高雅、含蓄、清丽、柔媚,独具一格,树起了婉约派的一面旗帜,是婉约之宗,被冠此名与其词常常以花作为意象可以说有莫大的关系。

文学的美在于含蓄蕴藉,渺远迷离,不同的意象承载了文人的不同寄托。

对李清照来说,她早年丧母,又多愁善感,心事情怀无处诉说,赋于词中又要避人闲话有所顾忌,于是她选择了“花语”,借花来抒发她女性细腻的情怀,将她深爱的花看成了她唯一可以真心倾吐的伙伴和至交,且每每地以花自况。

经统计,李清照现存的较可靠的词有48首,涉及花类的有35首,提到花名的有27首,直接以咏物词的形式出现的有9首。

而被清照采于笔下的有梅、桂、菊、荷、海棠、梨花、荼蘼、芭蕉8种花。

其中,梅花,10首;桂花,3首;菊花,4首;荷花,3首;海棠,2首;梨花,2首;荼蘼,1首;芭蕉,2首。

表一、李清照词的主要花意象及所在篇目统计:
通过对李清照词类作品地解读同时结合她所处的家庭、时代环境,我们发现在她的词中花的意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一、误入藕花深处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词描写李清照自在的少女生活。

我们看不到轻步细走,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看到的而是纵情于自然,放任于耍玩的快乐不羁的女性形象。

词说自己经常想起那一个美好的傍晚所发生的一切,就着晚霞和同伴们把酒言欢,畅谈闺中的趣事,一个个都笑得前仰后合,当时不知道有多高兴。

酒意浓时望着天际的落日,余晖如练,那是多么的令人神情愉悦。

美好的时光总是流逝地飞快,当一杯载一杯的酒入秀肠时,天色已经不容再饮,不得不“打道回府”。

此时已醉意蒙蒙,回舟之路似乎被佳酿隐藏,不辨东西,未识南北,只任由那兰桨桂棹渡着轻舟信步,以致错失方向而误入“藕花深处”。

由于划船赶路的少女不期而来,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被她们惊得四下飞起,个个都悠悠去到了远方,只留下姑娘们在那“争渡,争渡”。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这样自由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表明她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地许可的。

否则,只要一次严厉地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地喜爱。

她落落大方的和丫头们一起嬉戏耍玩,打成一片,无身份高低的俗念,不羁于封建礼教。

她唯一的追求就是寻得心灵的充实和灵魂的自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藕花意象,映衬着她如花的年华和生命,更渗透着她对当时自由生活的美好体验。

这里可以感到这个年轻的生命节律地跳跃,青春焕发,娇艳醉人。

这里的荷花与少女都是“清水芙蓉”,荷花的娇艳醉人与主人公的青春美丽相融在一起,真是人面荷花相映红,分不出哪是荷花哪是人面。

娇艳的荷花意象映衬着年轻词人娇艳的生命状态和如花的岁月,而在晚霞落日中自由翻飞的一川鸥鹭则是她自由生活和自由天性最完美的体现。

二、奴面不如花面好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俪。

夫妇二人感情甚笃,且志趣相投,都热衷于金石书画地收集,生活十分的幸福和美满,找到了情感地寄托之处。

她在这期间的词作中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写得细腻清新、妩媚诚挚,充分体现出了女性对爱情大胆执着追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词就表现了当时的情景。

早晨,女主人公买得一枝含苞欲放的春花,花“泪染轻匀”,枝头沾满春天的露珠,甚是俊俏,“犹待彤霞”可见花的娇艳美丽“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但又不肯服输,于是便把鲜花簪在鬓边,同春花比美,要让情郎品评一下,自己的容貌与鲜花到底哪一个漂亮。

这里似乎也足见她对自己美貌的自矜和自赏,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足够自信,谁敢“云鬓斜簪”,让郎“比并看”呢其实不难看出,
这里女主人公还有耍小聪明的一面,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其实是在借春花装扮自己,“云鬓斜簪”,为自己添丽增彩。

这样,花映人,人衬花,少妇与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辉,出神入化地烘托了她那如花的美貌和娇憨的情态。

这里春花即是少妇,少妇即是春花,两个娇艳的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

这是李清照最甜美的一首词。

这朵“春欲放”的花意象体现的是新婚的李清照娇美的生命状态,是她对婚后甜美爱情的情感体验和对丈夫情意地表达。

读后颇觉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时的花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徐陪均先生对此词评到: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

孙崇恩在《李清照诗词选》中也对此词做了评析:全词写花也写人,写人也写花,人与花,花与人虚实相映。

三、满地黄花堆积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曾在西风中战栗瑟缩的菊花此时早已香消玉殒,化作散落的满地黄花,数不清,收不起,凋零纷飞的菊花正是作者心中之愁,这愁已是漫天漫地,堆积满园的残花宛如凄凉暮年、孤苦无依、容颜悴损的李清照。

李清照由枯菊联想到人的惨境,其实是以菊自况,人菊合一。

残花堆积的败落氛围触动了词人内心的创痕和愁苦哀怨,而过尽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背负国破家亡的沉痛后,李清照词中的菊花不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不再是望夫伤春的愁苦,而是蕴涵了悲怆的身世之叹。

于是,清照忍不住悲痛欲绝地呼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慨叹,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抒写飘零之感,家国之恨。

透过这个意象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憔悴损”的黄花,还有“憔悴损”的词人。

词人是“憔悴损”的黄花,而黄花亦是“憔悴损”的词人。

在李清照的词中已经分不出“黄花”与“我”了,“我”的生命形态就是“黄花”的生命形态。

这“憔悴损”的黄花意象分明就是词人晚年时那饱受摧残的生命状态和凄楚惨淡的情感物化。

有悲夫巨痛,更有伤国大辱,化作委地的黄花而不可收拾。

作者将愁付诸于菊花,对菊花倾诉呐喊,明此才可以知其心中跌宕、感其愁思万千,流露的是词人南渡后孤身飘零的凄惨与悲伤,体现的是在国破、家亡、夫死的生活境遇中词人残破的心灵和凄厉的哀愁。

李清照用她词中独特的“花”意象系列与自己的生命历程构成巧妙的隐喻和象征,这种现象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透过李清照笔下这一系列各具情态的“花”意象,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卓然傲立于宋代词坛上的“女人花”绚丽和凄婉的人生,她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美丽的奇葩。

她所创造的独特的“花”意象系列,将以永恒的魅力,感染和陶冶着后世人们的精神世界,对后世
的文学创作和感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古代诗人大多爱花咏花,却没有人像李清照那样将花人合一,以花自况。

显而易见,在李清照词中,花地盛开、凋谢和枯萎成了李清照生命流程的展现,我们看见了李清照对其自身生命历程的关注倾注在对花意象的外在抒写中,将自身的情感变化轨迹寄寓在花意象当中,有着对青春的感叹,对爱情的执着,对国破家亡的深思哀痛。

于是,其咏花便突破了传统内蕴的狭隘圈子,把人生、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

花的意象承载了李清照的种种精神意向,可以说,如果没有了以花入词,李清照的词将会少了其内心寄托,李清照的人生我们也无法对其进行深入地考究,她的真性情我们也无法窥探。

因为如此,作为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花”在易安词中便体现出了李清照与前代诗人不同的审美风貌,使易安词具有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李清照不愧为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光彩照人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叶嘉莹主编.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2003年1月第1版.
[2]陈祖美.李清照新传[M].北京出版社2001版。

[3]诸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版.
[4]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5]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6]李宗波.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J].南阳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二期.
[7]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J].惠州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